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

天津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董存良

一、智力落后教育的原则

?1、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2、形成智力落后儿童的情感

?3、教学过程在最大限度上个别化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5、教材比普通学校有更大程度的具体化

一、智力落后教育的原则

?6、广泛利用游戏活动

?7、智力发展和体力发展紧密结合

?8、教学要有鲜明的生活方向

?9、给教师以确定教材的分量的最大自由

?10、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一、智力落后教育的原则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的原则

?2、个别化教学原则

?3、直观化教学原则

?4、充分练习原则

?5、情感情境原则

二、智力落后儿童教学方法

?个别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种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和适应普通教育、适应正常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针对每个特殊儿童实施的具体教育方案。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教”的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计划课程而制定的补充性和支持性的计划)

二、智力落后儿童教学方法

?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

1.基本情况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个人的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身体和生理情况(如,身高、体重、健康状况、有无对正常的学习造成消极影响的疾病、有无视觉或听觉等感知觉障碍)、心理发展现状(如,一般的智力状况、注意力水平、语言水平、适应性行为、社会交往能力、学习特征和兴趣等)。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

(2)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经济条件、家庭氛围、主要家庭成员、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情况(如,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对学生的关心情况、对学校教育的配合情况,等等

(3)学生所在学校、班级以及教师的基本情况

2.现有的能力水平

?学生的学业水平:

特别应详细说明其学习所有教育课程的具体情况,譬如,在具体的课程中以及掌握了哪些知识和能力。

?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适应水平:

特别应说明其与教师和儿童的交往情况。

3.长期教育目标和短期教育目标

?长期目标:根据儿童现有的能力水平和特殊教育需要而制定的儿童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所应达到的教育目标。

?短期目标是指完成长期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步骤。每一个完成长期目标所需要的小的步骤就是一个短期目标。

自己用调羹吃饭

(用手抓住调羹、用调羹舀起食物、把盛有食物的调羹送到嘴边)

4.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务

?由专业人员进行的特殊教育训练;

?学校采取的特殊措施以使特殊儿童能够适应教育的课程并取得很好的进步。

?转衔计划:对所有年龄在14岁或14岁以上的特殊学生,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应该有专门的部分讲述如何采取策略和措施确保特殊学生适应离开学校后的成人生活。

5.提供教育服务的地点、时间

?地点

?开始的时间

?服务的频率

?持续的时间段

6.评价

?明确规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达成标准以及进行评价的具体程序。

?评价时,应注意从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况等多方面搜集信息,不要单单依靠测验、考试。

?应允许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方式表现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免因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当而影响评价的成绩。

(三)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和实施

1.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人员

?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所有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相关专业人员、学生本人(如果有必要的话);

?在儿童入学30天内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提供儿童现有水平和教育需要的信息。

2.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步骤

(1)进行教育诊断,确定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教育诊断是通过观察、测验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诊察和评价,了解其具体的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

?教育诊断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

(2)制定长期目标

教师在制定长期目标时视野要宽广而长远,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为基础;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是教育的起点,是通向更远的目标的出发点。

?以总的教育目标为指引。每学期或每学年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应有系统性。所有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所有长期目标的达成应该也是总教育目标的达成。

?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起点、终点、奔跑的能力、站点

(3)制定短期目标

?一个长期目标所需的短期目标的数量取决于儿童障碍的种类和程度以及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还取决于长期目标的复杂程度。

?在制定一个长期目标所需要的若干个短期目标时,可以运用任务分析法。任务分析法,又称工作分析法,是指把一个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小任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完成每个小任务,以最终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的方法。

小任务间的组织结构:直线式、螺旋式

案例:用手拿调羹(任务分析法的结构)

?直线式:1将手伸向调羹;2手摸到调羹;3手抓住调羹;4手拿起调羹。

(每个小任务只是大任务的一个步骤,学生只有把四个小任务都完成了,才完成了大任务。)?螺旋式:1教师用手紧紧握住学生的手,学生可以用手拿调羹;2教师轻握学生的手,学生可以用手拿调羹;3教师伸出手(可以随时接住学生掉下的调羹),学生可以用手拿调羹;4教师不提供任何帮助,学生可以用手拿调羹。

(虽然每个小任务的完成,教师所提供的辅助是不一样的,但是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都完成了“用手拿调羹”。)

短期目标的表述

应该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能够评价这些目标的达成情况,应清晰地回答谁在什么条件下要完成什么任务。

?“谁”是指要达成预期目标的具体的学生。

?“在什么条件下”是指完成任务的情境,是对任务难度的一种具体规定。譬如,在30分钟内写出一篇作文和一个星期写出一篇作文的任务难度是不一样的。

?“完成什么任务”是指明确要求学生具体做什么,表述时所用动词的主语应是学生,如,王惠能“写出”一篇300字左右的语句通顺的说明文。

(王惠能在30分钟内写出一篇300字左右的语句通顺的说明文。)

3.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和评价

(1)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

?学校和教师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方法使个别化教育计划能够顺利地实施。

?实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通过集体教学之外的个别辅导来进行。具体的教学组织

形式应该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班级的条件、教师的能力水平、学生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要和家长积极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每位家长手中都应有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应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配合学校的工作。

(2)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评价

?评价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实施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

?当发现实施情况与原来的计划不相符时,应该及时寻找原因,并进行调整。

实施情况与原来的计划不相符,一般有两种情况:计划提前很多时间完成或迟迟不能完成。前者可能是因为目标过于容易,应该及时补充难度适宜的目标。后者的原因则较为复杂,可能是由于对学生的教育起点估计过高,目标制定得过难;也可能是实施过程中,教师得方法不恰当。如果是前者,应该适当降低目标;如果是后者,则应提高教师得教学水平。

小结: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使每个特殊儿童受到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证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种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和适应正常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针对每个特殊儿童实施的具体教育方案。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基本情况,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长期目标和短期教育目标,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务,提供教育服务的地点时间,评价。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步骤主要是:进行教育诊断;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考虑学生需要的特殊帮助和支持;决定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校和教师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方法使个别化教育计划能够顺利地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评价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实施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个别化教育计划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

任务分析法

?任务分析法(task analysis)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补救手段。把特定的学习任务(行为或技能)分解为几个步骤(或组成部分),按层次加以安排,从最基本的开始教,一步跟一步地教智力落后儿童学习。例如穿衬衫技能,可以分解为:(1)双手抓住衬衫领子。(2)把衬衫披在肩上。(3)右手穿进袖子里,从袖口伸出。(4)左手穿进袖子里,从袖口伸出。(5)把后襟拉平展。(6)把左右门襟对齐。

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也就是说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形成技能

?以发展智力为主的:文字游戏、图画游戏、角色游戏、数学游戏

?以发展体力为主的:竞赛性游戏、活动性游戏

单元教学法

?生活教育单元:基本生活习惯、安全健康知识、人际关系处理、劳动服务、经济生活、时间利用等。可以根据学校活动、节日、四季、最关心的事设计单元。

?职业教育单元:持续性作业(木工、编制、家事、洗衣、作饭)、基础性作业(养鸡、栽花、苗圃、打扫卫生)、生产性作业(装订、缝纫、包装、印刷)、实习作业(到车间、家庭、机关见习、实习)、就业指导。

?学科单元:读写算、音体美。

多重感觉教学法

?多重感觉教学法就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从多方面感受教材,接受信息,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人类一切知识来源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作用,都是以感官知觉为起点。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弱智学生在认知的起点上打好基础、矫正缺陷、发掘潜力。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训练

?(一),视觉训练

?1,视觉搜索追踪。也就是说让班中视觉追踪能力不好的学生得到强化训练。做法是可拿一根细点的棍子或别的物体代替,不可很大。放在学生的眼前,要求其目光盯者棍子看,我把棍子放到哪里,学生的眼睛就要看到哪里。刚开始不会进行得很顺利,因为学生的头总是动来动去,所以要求另一名老师一起配合,固定住学生的头,时间长了,该学生的眼睛以能较好的追踪物体了。

?

(一)视觉训练

?2,视觉记忆训练。在课间活动中,把学生聚集在一起,拿出若干物体,如粉笔、橡皮、铅笔,尺等,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老师所出示的物体,过一会儿请学生闭上眼睛,我再拿掉其中的一样,再让学生猜猜我拿走的是什么?一开始训练的时候物体切记不能拿得太多。

(二)触摸训练

?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收集各种物体,尽可能让智力落后儿童了解到各种物体的不同质地。比如说棉花是软软的;铁是硬硬的;丝是滑滑的;麻是粗糙的。当然,收集的东西有很多种,但最好是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的物体,如果把两种质地相似的物体放在一起让智力落后儿童区别,那是很难的,只有在经过多次的训练之后,才可以让学生去触摸更加复杂的物体,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触觉。

(三)听觉训练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刚开使的时候是简单的声音,如说小猫的叫声:“喵喵,”小狗的叫声:“汪汪”等等。然后离学生远一点再说说,过一段时间可以再远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中的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是有所提高的。

(四)语言训练

?可以和听觉训练合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训练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课程中应占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试想,倘若学生的语言、听力都不行,在学习上是很吃亏的,又何况是这些特殊的孩子?所以只有把这两方面发展好了,学生的学习是会更上一层楼的。平时注重让学生多说,不管他们说地好不好,对不对,句子连贯不连贯,仍鼓励他们多说。适时地让他们重复教师的话。还可以放些歌曲给他们听,让学生跟着歌曲一起唱,发展他们的语言水平。

(五)大肌肉群活动和小肌肉群活动训练

?训练大肌肉群的活动有很多种。比如说让学生练习投篮。也许听起来有些怪怪的:低年级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怎么可能投篮?但通过训练觉得是可以的,个别的学生的动作还像模像样的。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的手部、腿部,腕部的大肌肉群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以上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智力落后儿童大脑活动的功能,补偿感知方面的缺陷,是学生的身心机能协调统一的发展。

四、智力落后儿童行为训练

?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课程方案

?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四、智力落后儿童行为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四、智力落后儿童行为训练

?3、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智力落后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有很大关系,但又不是一回事,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有的孩子智力虽然落后,但是经过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还是不错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家长配合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四、智力落后儿童行为训练

?在低年级应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如吃饭、穿衣、上厕所、按时上学,会根据天气调换衣服,自己热饭菜等等。到了中年级,可以以基本劳动能力训练为主,安排他们做些家务活,如扫地、抹桌、洗手帕、洗袜子、做简单饭菜,学会使用基本劳动工具,如刀、钳、铲、锹、剪等。到了高年级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如编织、手工、养殖等等。以上只是按年级大致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总的来说,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由简单到复杂。

四、智力落后儿童行为训练

?对孩子社交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孩子的道德规范往往是结合进行的。小时侯就要让他们多和其他孩子交往,学会邀请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会礼貌用语,能遵守游戏规则,不和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等等。逐步培养孩子能和别人交流,说话注意场合、有分寸,遵守约定时间,能体谅和容忍别人,以及关心新闻,自己制订计划等等。

四、智力落后儿童行为训练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正常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交往中便会逐步习得,而对于智力落后的孩子来说,往往需要家长和教师刻意地专门对他进行训练,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一项项技能逐一训练,从而使得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提高。

五、智力落后儿童行为矫正

?弱智儿童的问题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欠缺:这种情况是由弱智儿童智力发育迟滞引起的。即属于弱能的行为,表现为能力不足,专注时间短暂,经常需要师长的帮助和个别辅导才能完成作业。

2、行为过渡,这类儿童大多是较为严重的弱智儿童,往往有感官功能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为自我伤害、攻击他人。或是咬破手指或是使劲的抠、搓自己的皮肉、砸自己的头等等,有时能见到皮破血流。

3、行为不恰当。这类行为区别于正常行为的表现是不合乎常理。例如,有个同学无论看

女同学还是女老师的长发,她都要用手拉扯。

理论基础

?1、经典条件反射---经典学习理论

条件联系即可以通过配对来形成,也可以通过消退使它消失。这对改变和塑造孩子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操作条件反射---操作学习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反映的是人类主动地适应世界,人的很多行为就是在不断的外界环境的强化下逐渐巩固起来的。

3、观察和模仿---社会学习理论

当儿童看到榜样被奖励的行为时,就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反之,当儿童看到榜样被惩罚的行为时,就会抑制产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改变行为的原理和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人文方法和环境滋养

1、身教:身教就是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润物细无声地学习模仿。

2、言教:言教学要好得语言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来创造规范的语言环境。

3、情景教育:情景教育既有榜样的作用,也有认知学习的作用,并通过认知行为准则,促使儿童行为的自我调节。

4、言而有信:家长对孩子更要言必信、信必行、切不可随意承诺,言而无信,更不能欺骗孩子。

(一)行为改变的人文方法和环境滋养

?5、夫唱妇随:在教育孩子上,夫妇的意见要一致,不能拧着劲。否则,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还会出现分裂性人格。

6、家庭和睦与早期营养不良综合症

家庭和睦,不仅是出孝子的必要条件,还是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的必要条件。

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制定行为规则,这是塑造良好行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策略。

(一)行为改变的人文方法和环境滋养

?8、家庭会议制度

家庭会议往往在出现矛盾、分歧时召开,让每个成员畅所欲言,在相互说服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9、家庭合同

规则仅仅是指出行为的准则,并不说明孩子就一定能够遵守,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订立执行规则的“合同”。

10、长幼有序、角色固定

每个家庭成员要从心灵深处接受长幼有序的观念,并身体力行。

(二)消除不良行为产生的家庭土壤

?1、溺爱:溺爱是儿童滋生不良行为的土壤,包办代替是使孩子低能的温床。

2、剥夺:剥夺是儿童产生不良行为的另一种催化剂。

3、催逼:随着社会竞争尤其是升学竞争的压力,催逼已经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4、家庭不和睦

家庭不和睦,给孩子树立的是反面榜样,提供的是痛苦的体验和反面的认知规则。

5 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正强化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种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2、强化物

用什么样的强化物最有效,要引人而异。

3、正强化的正用和误用

早很多情况下,家长在强化孩子的行为时是不自觉的,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还不知道强化的原理和奥妙。

强化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社会性的奖赏:包括师长同学伙伴的微笑,赞赏、关注、抚摸、拥抱等在特定的时间里都可能成为有力的强化物。特别是赞赏或表扬,要尽可能的扩大强化的力度。有位学者在日本考察时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她在一所弱智学校听课,当一个弱智儿童在计算5+3=8时通过多遍的训练才得出结论,老师伸出大拇指赞赏他,你真了不起,像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计算正确,将来一定能做日本的首相。这就是通过社会强化物对学生计算行为的强化。

强化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活动的奖赏:关于活动奖赏的强化物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对学生参加劳动的强化,每一次完成劳动以后总是答应他去郊游,到一定阶段则组织郊游。同学们为了获得下一次郊游的机会,总是要努力的完成每一次的劳动任务。如:洗手绢、擦桌子、扫地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如果做得好就用看电视、玩玩具、听故事、做游戏、打球等等来作为激励奖赏的强化物。

强化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实物的奖赏,对弱智儿童的实物的奖赏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强化物,那些可以触摸的,可用的、可吃的、可玩的、可看的对弱智儿童有吸引力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实物强化物。如糖果、各种玩具、小饰物,实物奖赏作为强化物,对弱智儿童行为的习得是极为有效的强化物。

强化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4、象征性的奖赏——代号:代号奖赏是一种抽象性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并且具有较强的诱惑性。它本身没有实质的用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兑换成活动或物质奖赏。代号奖赏从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弱智儿童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小红花它本身没有实质性的用途,可它能给弱智儿童带来愉快的心理感觉;金钱严格的说也是一种代号奖赏,用它可以换取食物、衣服等其他强化物。在课堂上,五星、贴纸、分数等都可以作为弱智儿童行为习得的代号强化物。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负强化原理

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景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

5、逃避或回避

逃避或回避实际上是负强化的直接应用。

6、消退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消退原理的正用和误用

消退原理主要用来减少或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因此使用时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8.惩罚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9.惩罚物

惩罚物的选用非常有讲究。家长在选择惩罚物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行为而异。

10.惩罚的正用和误用

许多行为都可以使用惩罚来消除。但是,家庭和学校都大量存在误用惩罚的现象。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1.体罚

体罚只能在用其它方法没有效果时,才能尝试使用权用。

12.隔离

隔离往往是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令他离开相应的环境,或者剥夺其参与相应环境的权利,使孩子感到无趣、孤独或痛苦,从而减少不良行为。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制止、否定和斥责

现在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实际上就是家长没有及时运用制止、否定和斥责导致的。

14、学校的惩罚

没有不伴随惩罚长大的孩子,但是现在家长存在很多误解,把体罚和惩罚无端的划等号,反对使用惩罚。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5、互相抵制策略

当做出某种行为时,与这个行为相对的行为就不能发生,利用这个规律来改变或矫正儿童的行为,就是互相抵制策略。

16、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通过相应的程序使儿童逐渐对敏感的事物失去敏感,从而对它产生正常的行为或情绪反应。

17、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就是把要消除的不良行为和一个厌恶刺激多次配对,建立起对不良行为的厌恶,从而消除不良行为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8、自我控制

只有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调动自控能力,才能最终建立起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19、提供模仿榜样

模仿学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给孩子树立好的模仿榜样。

(四)矫治弱智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步骤

?首先具体列出问题行为的内容,问题行为出现的时间持续多久,问题行为出现后的结果如何等要进行较为详细地描述。为问题行为的矫治提供原始材料和起始基础。

第二步对表现在某一个弱智儿童身上的问题行为,列出优先矫治的先后顺序。学生的哪一个

问题行为是最先矫治的,同时可进行几项问题行为的矫治。这些问题行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应该进行恰当的分析。

第三步对要矫治的问题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找出问题行为存在的等级和类别。

第四步,分析问题行为的前因后果。

(四)矫治弱智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步骤

?第五步,制定问题行为矫治的计划。选择有效的强化物,逐步矫治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矫治是一个日常化的教育训练内容。它必须贯穿于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这就更需要详细的问题行为矫治计划加以指导。选择行为矫治的方法在整个矫治中也是重要的环节。

(四)矫治弱智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步骤

?第六步:实施弱智儿童问题行为矫治要做好记录。行为组成了学生的生活活动,在活动中在矫治计划的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强化物,做好弱智学生的行为矫治工作,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第七步,检验行为矫治的效果,通过记录、观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检查弱智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情况,看行为矫治是否成功。从而找出矫治下一种问题行为的方法。

六、智力落后儿童家庭教育

?促进身体整体正常发育、增进健康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训练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技能(进食、衣着、个人卫生、大小便、睡眠、安全知识)?发展语言和运动技能,矫正语言和行为缺陷

?配合学校、坚持训练、榜样示范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李** 性别:男年龄:6岁 残疾类型:智障语言障碍类型: 语言发育迟缓 二:学生语言水平初评情况: 1、呼吸、构音器官正常。 2、字母发音方面:①单元音能正确发单元音a o e i u ü ②声母发音方面:t n q x zh ch sh z c s不能正确发音,能模仿发四声 3、仿说单音节词:能放说单音节 4、仿说双音节词:能仿说双音节之叠音。非叠音的双音节词不能仿说。 5、理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6、表达:能表达简单的需求 三、初评情况分析与训练策略 李**语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构音器官运动不灵活,而导致字母的发音部位方法不正确,造成语言表达不清晰。由于说词能力处在单音节阶段,所以其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 四、制定实施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及短期目标) 1、提高李**构音器官的灵活性。 ①、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口部活动:张口闭口、下颌运动 20次/项 ②、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唇部活动:撅、咧嘴 20次/项 ③、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舌部活动:伸舌、翘舌 20次/项 2、加强声母发音矫正训练。 ①、声母n 及其声韵组合:拿奶奶牛女孩男孩你好 ②、声母l 及其声韵组合:喇叭老师长颈鹿狼萝卜脸 ③、声母zh ch及其声韵组合:猪手指吃饭叉子炒菜早晨 3、加强双音节词的发音训练(非叠音),提高理解能力。 双音节训练词表: ① 阿姨鳄鱼 ② 蚂蚁玉米乌龟耳朵企鹅 ③ 你好再见开门喝水训练看书弹琴吃饭睡觉老师 ④ 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五官名称) ⑤ 其他双音节词语(水果名称、动物名称、食物名称等),根据情况选训 4、加强三音节词的发音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三音节训练词表: ①abb 大姐姐布娃娃吃豆豆老奶奶 ②aab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科教文化 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 郭昱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智障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或障碍的儿童。在智商或心理发展上都比正常儿童迟缓,从而导致认识能力、自控能力差,分析、批判能力低,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智障儿童很容易受人挑唆与 诱骗,易模仿电影、 电视中对少年儿童不利的镜头,做出越轨等不可预见行为。因此如何对待智障儿童, 如何开展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良好品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1智障儿童的特质在智障儿童教育时,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特质,才能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从五个方面对智障儿童特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方面:学习能力有限,记忆力较差,持续性较短,应用能力较低,抽象思维欠缺,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情方面: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 他们,便会很开心,很满足。沟通方面: 表达能力比较差,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方面:有些智障儿童行为怪异,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的态度与期望有关。 2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对智障儿童教育方法往往欠妥当,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2.1悲观失望,养而不教。家家都期盼生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人皆有之,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更好的心态也是人皆有之。可当自己家里生了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孩子,往往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失去信心和耐心,认为健全的孩子都不一定能成材,何况一个傻孩子?因此产生养而不教的现象。 2.2自卑自闭,不愿交流。智障儿童的家长大多不能做到心态平和。有的认为自己家生了一个傻孩子是家门不幸、脸面无光。因此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羞于带孩子出门,家长的心态成了禁锢孩子的巢臼,使本来就智力不健全的孩子远离同龄孩子、远离人群,人为的把孩子的心灵孤立起来。 2.3心烦意乱,急于求成。智障孩子干傻事甚至破坏性的事的现象很常见,个别家长总以为傻孩子没什么羞耻,忽略了智障儿童一样拥有自尊心,往往是训斥孩子,特别是在心情烦躁时,甚至是说些挖苦或羞辱孩子的气话,偶有烦心事,就对孩子进行语言伤害。 2.4培养不足,溺爱有余。有的家长认为智障儿童很可怜,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从内心深处就没指望孩子能做什么,甚至以为让孩子自己学做点事儿,是对孩子的发难或是多此一举,觉得不缺孩子吃喝穿用,照顾好一切,就是对得起他了,往往是事事代替包办,因此孩子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人。 2.5圈养看管,放任自流。学校(幼儿园)对智障儿童一般是不接收,即使勉强接收,一般也是以看管好了,别出什么意外事故为要点,形成了家长送来,学校(幼儿园)接着,保证孩子别出事儿,家长就满意。这种圈养式看管的模式,形成了智障儿童教育的误区甚至盲区。 3智障儿童教育中的对策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上,进行了多方研究,总结了一些对策:3.1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应该歧视,不能有埋怨情绪,一定要树立起信心,用对待正常儿童数倍的耐心来对待他们,要坚信教育优于忽视,放宽时间长度,给予耐心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2恪守实际,方法灵活。由于智障孩子的智能比较低下,所以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都比正常的孩子差,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 孩子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3.3正面教育,因势利导。智障儿童也有自尊心,父母和老师不应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而要耐心地、细致地对待。让他们经常去参加一些游 戏活动,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当他们做得好时,适当的给他们表扬及奖励,要知道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 但是,也要记住,不适时或过度的赞美将使儿童感到虚伪,甚至厌恶,一定要真诚的赞美。 3.4要求合理,水到渠成。一般说,儿童在他的能力足以承担的情况 下,才愿意试着去学习,太困难的要求只会使儿童感到失败、 颓丧,聪明的父母应避免使儿童陷于困境。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件事表示毫无兴趣并断然拒绝时,父母就要想到这件事对他可能太困难了,因此,不要强迫他去做,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3.5典型示范,事半功倍。具体的示范才是最好的教导方式,父母和老 师的热心帮助将使儿童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 例如,学拿筷子或学抹桌椅时,要多次反复地亲自做给他们看,并从旁指导。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 3.6创造环境,激发潜力。智障儿与同伴交往会受到限制,家长和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和正常儿童交往玩耍,在与同伴交往中模仿学习正确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家长和老师要参与指导,让孩子懂得分享食物和快乐,学会自控,帮助他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4智障儿童教育中注意的重点问题智障儿童虽然不多,但毕竟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在教育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重点把握。 4.1社会重视,不离不弃。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是一个弱势而又相对封闭的小群体,需要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支持。社会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和能否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整个社会要形成关心和尊重弱智群体的氛围,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社会人格,更好的享受美好生活,活得更有尊严。 4.2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学校和家长之间要经常沟通,对智障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一切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让孩子真正觉得,在家里和在学校,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学会。对待智 障孩子,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 仁厚的胸襟、真挚的爱心去教导他们,并适时听取家长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智障孩子才有学习和劳动的热情,才会更加进步。 4.3直面挑战,提高能力。智障儿童教育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即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要求教育者要提高相应业务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学习和掌握正常儿童教育以外的知识和本领,承担起教育智障儿童的重任。 4.4循序渐进,完善措施。智障儿童教育要有章可循、有案可备,形成长效机制,应从教育、法规、社会、家庭等多层次着眼,明确目标、方法、标准、 权责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研究,让各方面都有认可和遵循的东西,而不是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去说、去做、去评价好与坏。智障儿童教育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持续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对待,使其在这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快乐、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正,李文玉清.心理辅导个案示例与启迪[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3-102. [2]汤盛钦.特殊教育的实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1-72. 作者简介:郭昱(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在读硕士,现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学习和研究。 摘要:根据多年研究,从智障儿童的特质、教育误区、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简要阐述了智障儿童培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并 指出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误区;教育方法161··

智障儿童评语

智障儿童评语 篇一: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郑涛 (学号:0810053911专业:08级特殊教育系) 摘要:目前公认的弱智儿童定义是在发育期间智力发展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在适应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鉴定弱智儿童时不能仅仅依靠智力测验的成绩,更应考虑到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行为,综合考虑。本文将综述弱智儿童鉴定与评估的整体思路,并论述作为鉴定弱智儿童重要过程的智力测验量表——wiSc-iii。 关键字:弱智儿童;智力测验 并不是智力上有缺陷,智力测验成绩低于正常儿童就能够断定为弱智儿童,理论界与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智力测验成绩与儿童的实际状况以及后来的成就不相适应。因此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智力落后儿童不仅是在智力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有明显的缺陷的儿童,他们在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弱智儿童的鉴定和评估绝不等于智力测验。而应该是一系列相互扶助,共为全面的评估体系。 ()一、认识弱智儿童

一直以来,研究领域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然而我比较赞同多因素智力理论,人类是由各个方面的特质组成的。智力落后儿童应该如何定义、如何鉴别呢?我认为当前学者与研究人员多是以多因素智力理论为依据,从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来鉴别智力落后儿童的。总体说来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应考虑到运动、认知、感知觉、语言、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一般来说由于智力落后儿童在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其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往往存在差距。 弱智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滞后表现最为明显,往往表现出注意的水平较低,注意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的分配均很差,记忆能力落后,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很少采用间接记忆的方法进行意义记忆,对老师要求记住的词汇往往按呈现的顺序死记硬[1]背,而不会寻找规律和联系进行记忆。理解能力发展迟缓,学习迁移能力低,思维缺乏目 的性和灵活性,往往不能根据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 在运动和感知觉上,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速度慢,不精确,容量比同龄儿童小得多,感受外部刺激的能力较低,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少且质量低,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差,语言学习困难,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对别人的呼唤反应迟缓,对近似的音节听觉分辨也很困难,常把形近、音近的汉字混淆,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比正常儿童差,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均衡性一般也比正常儿童差。但是弱智儿童的嗅觉、味觉和肤觉与一般儿童无显著差异。无论何种程度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方面大致上都表现为说话晚,口齿不清,词汇量少,词不达意,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从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一直到他们成年。他的基本结论是: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布卢姆认为,如果把17岁时的人做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到8岁时已经获得80%,从八至十七岁只获得剩下的20%。 许多研究机构也得出了与布卢姆基本相同的结论,有人进一步指出:2到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十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拉小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 家庭教育如何提高孩子智力父母言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母爱能使孩子产生明显的神经效应,变得聪明。母亲对孩子的精心护理和爱抚,会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放松,没有压抑和紧张感。一般认为孩子7岁之前的母爱对孩子智力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为重要。生理学研究发现,母亲与胎儿之间传递着一种电信号完全不同于另一种信号,母亲的喜怒哀乐会导致内分泌发生变化,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科学合理的胎教也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与此同时,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了为期1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

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特别聪明,精力旺盛,擅长交际,学习成绩好。 父母健谈,子女聪明 遗传基因是孩子的智力基础,但后天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与子女交谈,表明家长对孩子的希望,特别是多进行交互式的交谈,细致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多用启发式的方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交谈越深入越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不要打孩子,要善于讲道理 “不打不成器”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能够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研究人员曾对900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进行认知能力测试,结果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在测试中得分较低。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尽量不用打骂等方法,而应多讲道理,这样就会给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刺激机会。 音乐可提高孩子的智力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音乐家的听觉脑皮层要比一般人大25%,越早开始学习音乐,听觉脑皮层就越发达,脑皮层被激活的程度就越强。音调不同于普通声音,它需要更多的神经元来处理较多的音符,这种方式对大脑皮层的开发与一般情况不同,会有更多的神经元起协调作用。音乐有助于开发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人创造能力所需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同样,音乐在提高儿童抽象推理技能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开发复合智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商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一个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智力障碍儿童儿童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干预的相关内容以及早期干预的支持依据。此外,本文还概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大纲,包括以父母为主和以家长--教师为主的两种形式,分别有有密尔瓦基大纲、波特奇计划、母子家庭大纲等。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强调了家庭的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关键词:智力障碍、早期干预 1、前言 “智力障碍”是一个伸缩性的描述性概念,自其提出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美国智力与发展协会(The America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简称AAIDD)2010年版《智力障碍定义、分类与支持体系》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明显受限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技能,智力障碍出现在18岁之前[1]。一般而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力功能明显落后于平均发展水平且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很是重视,若能够及早的发现和鉴别智力障碍儿童并进行干预和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既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早期干预的依据 2.1生理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发展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而大脑的发育决定着认知的发展。年幼儿童的脑部功能障碍虽然无法单独用药物予以改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脑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表现出更多和更好的功能,这些训练越早进行,其效果越好。另外,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非常具有可塑性,早期正常的诱发与刺激可以有效加强脑部功能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不一样,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2]。 2.2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又被称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或转变期,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3]。心理学家将关键期的研究运用到儿童早期发展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种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候能够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3、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鉴定 早期干预的明确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在特殊教育中主要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迟缓或有发展迟缓风险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教育与支持的过程[4],其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早期发现与鉴别,二是早期教育与训练。现在 [1]转引自:沈立.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5. [2]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35-38. [3] 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25.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①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指在智力落后教育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使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机能获得协调地发展。 ②个别化教学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为每个儿童设计他们能达到或掌握的基本的学习量,然后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授之,以促其发展。 ③直观化教学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采取各种直观的手段,丰富学生形象、表象,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心智技能。 ④充分练习原则:也叫过度学习,是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必由之路。 早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 顺其天性:应根据小儿大脑发育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训练,遵循大脑发育的规律性,抓住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机,提供环境条件以发展孩子的智力潜力,既要注意刺激、诱发儿童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培养,发展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 2 循序渐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故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会防碍儿童智力的

发展。 3 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且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4 避免过度教育:对儿童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过度教育。过分的保护包办代替会剥夺孩子练习正常动作的权利和机会,以至限制了智能的发展;好奇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过多的干涉会使孩子胆小、怕事,也会助长他们的反抗心理,过分保护和干涉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立性。过度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使孩子出现神经衰弱、恐惧、逃学、旷课等。 5 寓教于乐:做游戏和讲故事是最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适合孩子智力发育,各种游戏活动有利于智力的发展,组织孩子游戏时应注意四个方面,即游戏的活动性、创造性、知识性和角色性。也就是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孩子的动作、技能的发展,言语的发育,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的发展。讲故事、听故事具有培养儿童表达力、注意力、思维力及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但应注意故事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言语要生动,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6)注意表率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教育。如对孩子的爱抚守信,穿衣服整齐卫生,言语的温柔礼貌,举止的得体

浅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浅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内容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能让智力障碍儿童不必去离家很远的培智学校或特殊学校去上学,可以就近去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这样即省去了在路上耽误的时间,也避免了家长担心孩子进入特殊学校,客观上被贴了标签,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还增加了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学生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对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好处;此外,也为普通儿童接纳特殊儿童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学会关心、爱护及帮助他人,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关键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儿童就是智力发育低于一般儿童的水平。那么,到底什么算是智力发育水平底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智力发育水平低下,也称智力落后,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力障碍。智力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发育时期的智力残疾,也就是正处在智力发育阶段的儿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大脑组织的发育障碍,所以,这些儿童的智力比别的孩子差,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障碍。在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落后;在学龄期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较轻的智力障碍者一般

只能接受小学教育,很难接受初中教育。 通俗的说,凡是智力水平落后于同龄人智力的儿童就是智力障碍儿童。但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智力障碍的概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它涉及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智力障碍的定义有多种。最早、最直观的对智力障碍的描述是由杜尔(Doll)提出的,他认为:“智力障碍的特征为社会无能,智力低常,发生在发育时期,成熟以后定型,起源于身体原因,无法医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障碍的定义越来越全面、统一、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美国智障协会早在1921年就首次提出了智力障碍的定义,此后又做过九次修订。最近一次,即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是:“智力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个方面存在显著限制而表现的一种障碍。智力障碍发生于18岁以前。”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儿童是否智力障碍,必须考虑三方面: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智力障碍儿童则是这个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 那么,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而言,接受教育的最佳模式是什么呢?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都选择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行随读,就是我们常说的随班就读。那么,到底什么是随班就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随班就读的定义

浅析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揭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音乐是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这说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说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本文是在分析音乐与智力的关系的基础上来阐述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的。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教学内容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学习资料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家庭康复训练 系统家庭康复训练指在康复机构和训练员指导下,家长在家庭中直接对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1)家长成为直接的训练者。 (2)家庭成为天然的训练场所。 系统康复训练要求家庭康复训练从计划、实施到评估全过程实现规范化的运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家庭康复训练的质量。 二、家庭康复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一)利于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 智残儿童早期的异常行为表现往往是由家长首先发现的。母亲是最先看到新生儿的人之一,儿童任何外表的异常和动作发展的落后都会引起她的高度重视。另外幼小的儿童,尤其是幼小的智残儿童更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顾,开展家庭康复训练顺应了这种特点和需要。 (二)亲情关系使家庭康复训练变理可能 孩子与父母的骨肉之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尽管家长的文化程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观念不同,但如果他们都爱孩子,关怀孩子,不论孩子潜能大小,总是期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可以对家长进行指导、示范和鼓励,让他们学会做自己孩子的老师。(三)家庭康复训练使训练内容更实用、更有效 家庭康复训练将训练由教室搬到了家庭。在家庭自然环境中进行训练,家长最能体会到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教会孩子做什么。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教会孩子的行为,更有利于巩固并慢慢养成良好习惯。而对一些只发生在家里的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在家中乱发脾气,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床上乱爬等坏习惯只有在家庭中才有矫治的可能。

(四)在家庭中对智残儿童不能进入到康复站接受训练,而这部分孩子也因为他们智力残疾不能到正常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去学习接受教育,只能闲散在家庭中,由父母或他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如果家庭不仅承担起看护照料的责任,还应该担负起康复训练的任务,那么将有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康复训练条件的智残儿童便能在家庭中接受训练了。 (五)家长在康复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经验证明,一个再好的康复训练计划,没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其收效都是有限的,而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家长本身就是该计划的制订者、实施者,测评者,他们最了解孩子的训练计划和需要。家长在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的同时自己也会受益匪浅,自身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会积累起许多成功的做法,另外还会成为计划的积极推广者。 (六)家庭康复训练节约经费 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使得家长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孩子从中也会有很大的收益,家长也会因此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三、智残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分析 家庭康复家长是关键,做好家长的工作是开展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家长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于开展家庭康复大有裨益。 (一)智残儿童家长心理特点 智残儿童家长在得知孩子有智力缺陷时,起初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产生无助、怨恨、失望、负疚等情感。当渡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家长接受这一事实,情绪基本超于平静,开始理解思考问题。许多家长首先是希望能够通过医疗方法,使孩子恢复正常,经过多方浓度效果不尽如意时,便开始考虑康复训练,然而这个决定的时间越晚,孩子失去的康复训练机会就越多,因此家长越早作出早期干预的决定对智残儿童发展越有利。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长的心理特点: 1、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一例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个案研究 苏州市吴中区殊教育学校李晓英 摘要:针对一例有中度智力障碍并有严重语言发育迟缓的九岁儿童,通过对该儿童的语言发育迟缓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生理评估,分析产生其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心理因素,笔者运用科学的言语治疗技术,通过在学校实行个别化语训方案,并与家长合作的方式在家庭中延伸其家庭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实施康复训练,经过八个月的持续康复,最终取得明显改善的效果。本个案可为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未来伴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技术发展带来启示。 关键词: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语言训练言语矫治 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 语言发育迟缓定义: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其主要

表现为:1.过了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 2、说话晚或很晚 3.开始说话后,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 4.虽然会说话,语言技能较低 5.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均低于同龄儿童 6.只会用单词交流不会用句子表达 7.交流技能低 8、回答问题反应差 9.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言语治疗定义: 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 原指一套为矫正发声和构音缺陷而设计的与行为有关的技术和方法,如矫正口吃。现在也指用于失语症的康复和处理发育性言语障碍的技术和方法。言语治疗是由言语治疗专业人员对各类言语障碍者进行治疗或矫治的一门专业学科。其内容包括对各种言语障碍进行评定、诊断、治疗和研究,对象是存在各类言语障碍的成人和儿童。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发声障碍和口吃等。直接从事言语治疗工作的人称为言语治疗师或语言治疗师。 本文拟通过对一名特殊学校的伴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个案研究,探寻可供参考的语言训练方法。 1、研究对象和康复模式 1.1研究对象 阳阳(化名),男,2002年11月出生,9周岁,医学诊断评估结果为中度智力障碍,且伴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其父母均为工人,文化程度为高中,内向,不苟言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中还有一个健康的妹妹,现已上幼儿园。入学前其父母对阳阳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母亲甚至有一段时间不敢出来见街坊四邻,及其自卑。有了小喆妹妹后,阳阳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但由于阳阳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促进学生社会化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能够自理自立,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借助于在培智学校实习半年的机会,通过日常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主要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展开,介绍当前我国智障儿童的现状,智障儿童的介绍,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介绍 (一)儿童智力障碍的分级简介 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 1.轻度智力障碍 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2.中度智力障碍 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

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智力落后儿童也称弱智儿童,是指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和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仍把智商的高低作为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主要标准。凡是智商低于70者,就是智力落后儿童,或称弱智儿童。智力落后儿童不是某一种心理活动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水平都较低,所以很难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表现为生活难以自理,不能从事简单的劳动,在学校里很难跟班学习等。智力落后儿童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主要特点 智力落后儿童在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特征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于正常儿童之处,下面主要阐述智力落后儿童在认知方面的特点。 在感知觉方面,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不敏感,难以辨别细节。智力落后儿童很难区分相似的事物,因此,他们对近似音节或形似字的分辨较困难,如对“戊”、“戎”不能正确区分。同时,智力落后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比正常儿童差,当把同一事物放到不同的环境中时,他们往往缺乏辨认能力。 在注意方面,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范围狭窄,占优势地位的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发展迟缓,注意的分配与转移也比正常儿童差。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被色彩鲜艳的事物或其他无关事物所吸引而离开学习时所必须注意观察的事物。 在记忆方面,智力落后儿童的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也不准确,遗忘快,回忆时一般缺乏逻辑的意义联系。因此,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很慢,只有在经过多次的重复之后才能掌握。智力落后儿童常采用机械识记的方法记忆学习材料,很少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进行记忆。他们能较好地记住物体和现象的纯粹偶然的外部特征,却很难记住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关系。 在思维方面,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多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表现为他们完全受事物的单个特征或直观形象的支配,不能理解隐藏在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们很难掌握概念和规则,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复习资料(望月守望)

名词解释 1)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2)教学设计:是指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P184 3)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身心障碍、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 4)补偿性原则:智力障碍儿童因身心障碍影响了其学习,而补偿性原则正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缺陷补偿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 5)个别化原则: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个体差异大,绝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具有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教学原则(P197 6)直观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低下的特点提出的 7)任务分析发: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的掌握该行为或技能(P198 8)游戏教学法:是指利用游戏来向智力障碍儿童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矫正缺陷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 9)康复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的一些有助于智力障碍儿童功能康复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 10)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人人享有适当教育的理念下,为满足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计划程序(P218 11)社会适应(适应性行为/适应性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行为,适应行为具有年龄特征,依生活条件、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行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简答题 1)智力障碍(智力残疾) 定义: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2智力障碍的分级分类(2006) ?轻度:IQ范围为50-69(对成人而言,9岁≤智龄<12岁) ?中度:IQ范围为35-49(对成人而言,6岁≤智龄< 9岁) ?重度:IQ范围为20-34(对成人而言,3岁≤智龄< 6岁) ?极重度:IQ在20以下(对成人而言,智龄<3岁) 3)智力障碍儿童的第一性缺陷与第二性缺陷 4)智障教育发展的历史 1800年,法国某山区发现11岁野孩维克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学家着手研究;1800年12月,维克多由精神病医生伊塔德接手,采用了个别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一项长达五年的训练 1837年,塞甘在法国巴黎创立了教授、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 5)智力障碍成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先天代谢性疾病;其他如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等 社会心理因素:母亲文盲;父亲文盲;与儿童交往少;母孕期、婴幼儿期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文化条件差;婴儿期住室光线差;语言刺激少;缺乏家庭教育;家庭不良社会心理因素6智力障碍三级预防的含义及主要措施 一级预防:是指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智力障碍的病因,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就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就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与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与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就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ICF的定义: ICF就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与群体水平上描述与测量健康的框架,就是由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就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就是指身体功能与结构明显偏离与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与态度的环境。所有ICF 的成分都就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与文化中考察,而不就是离开其所处环境与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与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与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瞧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6、68%。 按照ICF框架,健康状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与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