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一、引言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对各种形式的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是坚定的自由主义捍卫者。由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奉和市场经济的深刻洞见,哈耶克荣获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是集众多二十世纪伟大的自由主义者的“朝圣山学社”(theMontPelerinSociety)的创立者外,哈耶克还是数个领域的精神领袖,一生涉猎的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理论,法哲学等。并且在所涉的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对众多领域作了跨学科的研究之后,哈耶克建立起了一个庞杂而坚固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正如J.Gray所说:“哈耶克的论著阐发了一个思想体系,其抱负之宏大完全可与穆勒(John﹒Mill)(由于翻译原因,后文的约翰﹒密尔指同一个人)和马克思(K﹒Marx)的思想体系相媲美,但是却远不如它们易于受到批判,因为哈耶克的体系乃是一种在哲学上站得住脚的有关理性之范围和限度的观点为基础的……。”凯恩斯(J﹒M﹒Keynes)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思想统治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在我国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哈耶克的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哈耶克的热潮,已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本文的目的在于理出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在我看来,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基础的是他于1936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EconomicsandKnowledge)中提出的“知识分工”的思想。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使人们必然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每个行为主体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所掌握的信息作决策。作为传递信息的系统的市场协调着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动。市场和其它的制度要有效的运行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必须能自主的做各种决策。因此,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而法治是自由的真正保障。故哈耶克的思想脉络可简单表述为:知识分工到自由,再到法治。早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声誉,是坚定的反凯恩斯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干预主义成了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凯恩斯的干预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作为凯恩斯长期论敌的哈耶克从大论战中败下阵来。尽管在那个年代哈耶克仍然写出了不少在今天看来属经典之作的论著,但这些都被知识界对凯恩斯的追捧所淹没了。直到1944年发表《通往奴役之路》(Theroadtoserfdom),哈耶克又为自己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一次,不仅仅是在经济学家中,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哈耶克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通往奴役之路》很快成为畅销书。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影响,在职业经济学家们看来,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是不应写出如此大众化的读物的。传言这还使得他未能在当时快如日中天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谋得一个教职,倒是后来却成为该校“社会思想委员会”的主要教授。在与凯恩斯论辩的数年中,哈耶克对凯恩斯的很多主要著作都作了批判。但由于凯恩斯在学术上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往往在论辩中不能针锋相对,使得哈耶克渐渐厌倦了这种争论。以致于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哈耶克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更猛烈的批判,这也成了他终身遗憾之事。在凯恩斯的思想风靡之时,哈耶克发现仅仅从经济学上对凯恩斯主义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干预思想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更基本的思想渊源进行彻底的攻击。这一次,哈耶克的雄心更大,他不仅要对各种各样的干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且还要建立起牢固的自由思想体系,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得到延续,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empirenews.page--]二、对新古典均衡理论的批判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的基石的即是与凯恩斯的《通论》同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因为这两篇文章,1936年应是经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年份)。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思想。至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后,他的自由市场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也得到了继承,但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分工理论却没有得到发展,只是在1928年杨格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人们重新重视分工思想。显然,哈耶克这篇文章里把分工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中,会有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基本假设,如信息是完全的、个人偏好不会发生变化、不考虑时间因

素等等。这里的信息即是哈耶克所用的“基据”(datum)也即在这里“意指的是应当成为客观事实的东西,而是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哈耶克,2003a,P60),而作均衡分析时不考虑时间因素,在哈耶克看来“纯属无稽之谈”。故均衡理论中以往被忽视或不合实际的假设实是非常重要。“第一,只有当一个人持续采取的先后行动都是同一项计划中的一部分的时候,他的这些行动之间才会存有某类均衡关系;因此,这个人所具有的相关知识所发生的任何变化,亦即会致使他修正自己计划的任何变化,都会打乱他在他的知识发生变化以前所采取的行动与他在此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那种均衡关系;换言之,一个人只有在他的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期间内所采取的行动才能构成均衡关系。第二、由于均衡是行动间的一种关系,又由于一个人所采取的行动从时间上讲必定是相继发生的,所以显见不争的是,就赋予均衡这个概念的任何意义而言,时间的推移便是至关重要的。”(哈耶克,2003a,P57),从这段引文可见哈耶克的动态经济学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同时也对新古典均衡理论中的信息充分的假设作了批评。在研究均衡是如何产生的时候,新古典经济学中隐含的一个假设即完全竞争市场,这就意味着信息充分,市场中每一个成员都知道每一件事,故“第一,那种为了满足均衡分析之假设所必需的完善市场绝不仅限于意指各类商品的特定市场;第二,必须把整个经济系统都假设成一个完善的市场,而在这种完善的市场中,每个人都同时知道每一件事。这样,有关完善市场的假设就仅仅意味着,即使该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没有被假设为绝对的无所不知,也至少应当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知道所有与他们的决策相关的事情。”(哈耶克,2003a,P68),在一篇文章中,要创造性的包含多种思想,实属不易。除了上述两点外,哈耶克在这篇文章中还阐述了理性预期的理论,我相信这篇文章影响了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在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的设计上的重大贡献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如前述,哈耶克对静态分析的批判中指出的,在均衡分析中不考虑时间因素是不可取的。一旦考虑到时间因素,则市场中的行为者的偏好和行动的其它相关的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动态条件下的均衡理论,不是某个时点上的均衡状态理论,也绝不是行为者无所不知条件下的均衡理论。“无论过分追求纯粹经济学的论者偶然说过些什么,有一点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即惟一能够证明我们关注这种均衡状态的合理理据乃是这样一种假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趋于均衡的趋势”(哈耶克,2003a,P67)。这种趋

“第一,只要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均衡就会持续下去;势需以行动者正确预期作为特征。

第二,只是在与个人决策相关的那些问题上,这些预期才必须正确的”(哈耶克,2003a,P64-65)。从这些分析可见,在哈耶克看来,新古典的均衡分析,以静态分析、完全信息为基础实为不可取。而应是建立在行动者正确的预期,即是行动的一致性基础上,以动态分析方法为分析工具的均衡理论,用此一理论可以描述一种逐渐进化的[!--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社会,也可以用来描述那些近来一直给我们的研究造成许多麻烦的只具短暂性质的价格关系。但是如何才能达致这种均衡状态呢?要达致均衡状态需要行动者的正确预期,每个人需要知道什么知识以及多少知识呢?哈耶克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时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深刻洞见。三、“知识分工”的含义如果我们假设经济社会中任何人都是全知全能者,那么我们可以宣称社会处于均衡状态或可以处于均衡状态。然而,这个“均衡”含义却没有任何的经验性意义,在真实世界里,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占全社会知识总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或者说行为者个人不可能掌握完全的信息,即使是一些伟大的专家,他们可能对某一领域或少数的几个领域知之甚多,但他们绝不可能完全了解所有的知识。这即是类似于劳动分工的“知识分工”(thedivisionofknowledge)。知识分工在哈耶克看来“至少是与劳动分工同等重要”的问题,甚至是经济学中的“中心问题”。然而它却一直未得到认真的研究。既然个人只能掌握部分知识,要达到“均衡”状态,需要对拥有不同知识的个人进行协调。显然,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行动。一旦与行动有关的外界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个人在行

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信息,则行动者就可能会改变其行动。因此,“为了达到均衡,一个人所必须拥有的那种相关知识乃是根据他的原初状况而注定能够获得的那种知识以及他在当时制定的那些计划”(哈耶克,2003a,P77)。因为知识分工或信息不充分,一些人没有机会了解到会使他们改变行动的知识,故均衡能得以实现。把掌握不同知识的行动者协调起来,价格机制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担当着这一职能。人们不需要知道某种产品的详细的生产情况,不需要知道需求者对该产品的喜好程度,也不需要知道这种产品的原材料的稀缺程度,该种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传递了足够的信息,这些信息指导着企业家们是增加对这种产品还是减少对这种产品的生产;同时指导着消费者增加或减少对商品的购买。传统的经济学,对价格机制的分析形成了大量真知灼见的文献。但他们一直假定形成价格的那些客观的“基据”都是给定的,因此一直习惯于只强调价格知识的必要性。而哈耶克重视的知识却非如此。“我所关注的知识问题中的那个更为广泛的方面,实际上就是有关人们如何能够获得和使用不同的商品以及他们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切实获得和使用这些不同的商品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的知识问题,亦即为什么不同人的主观基据会与客观基据相一致这样一个一般性问题。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知识问题是在不同人的主观基据与客观基据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而绝大多数当下的均衡分析研究却只是假定存在着这种一致性”(哈耶克,2003a,P75)。哈耶克还在解释这种知识问题的注解中对“知识”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意义上的知识要比通常所谓技艺的东西更宽泛,而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工要比劳动分工的含义更宽泛”(哈耶克,2003a,P84)。至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对“知识分工”作一小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特定知识,而他们的行动要根据自己的信息作出只要行动者根据自己的信息而作的行动是一致的,则“趋于均衡状态”能实现。 [!--empirenews.page--]四、“知识分工”的意义哈耶克的《经济学与知识》之所以重要,即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知识分工”的理念。然而哈耶克在此文中却没有作进一步的发挥,1945年发表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UseofKnowledgeinSociety)乃是对“知识分工”理论的具体运用。在哈耶克那里,信息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场上关于各情形势的知识是分散在各个个人身上。每个个人所掌握的特定情势的信息(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信息)会使该个人在作行动时要比别人更具优势。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乃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人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作出行动而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因此,经济学研究的不应仅仅是如何配置“给定”的资源的问题,而更应该是如何运用知识,即让分散的知识如何有效的协调的问题。如果一个全知全能者来做决策,他掌握了所有的信息,则依据这个决策行动是有效的。即便不是一个全知全能者,而是一个由专家构成的组织(专家对他所知道的领域有更多的知识)拥有全部信息,也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计划经济体制即根据这一学说而运行的,由中央集权收集信息,而后对全国制定统一计划,生产、分配都按此计划进行。但这不可能是有效的,任何人或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收集到分散在市场上的所有信息。就算能收集到某一时点上的所有信息,而这些信息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故任何人或组织都不可能拥有任意时刻的所有信息。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故其不可能长期有效的运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耶克与米塞斯(L﹒V﹒Mises)牵头,对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理论基础作了强烈的批判。一些人考虑是否将计划交由有组织的行业来制定,

(哈耶克,2003a,P119),然而“当他们真的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却不再喜欢这项方案了”

剩下就是市场机制了,即“独立且分立的个人以一种分散的方式制定计划。”通过价格可以解决信息问题,虽然单个个人不可能拥有市场上的全部信息,但他也不需要拥有完全的信息。就算对特定的情势,个人也不需拥有整个事件的全部信息。价格可传递有用的信息,只要价格在市场中是自动调整的,则它有交换信息的职能。行动者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披露自己的信息,不管他是否喜欢这样做。与此同时,行动者也会获取自己通过其它方式根本不可能获得的信息。价格不能随意地被干预或破坏,任何“智慧”的头脑都无法拟定市场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而只能由所有的市场参与者的所有的经济行为,

在不知不觉形成价格的高低。一旦价格体系遭到破坏,也即会人为的改变商品的相对稀缺性、劳动的相对重要性,也即不同知识的相对重要性,以致价格会传递错误的信息。整个经济的运行也就遭到了破坏,故价格是“人之行为的产物而非设计的产物。”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单个的个人只了解自身或一些特殊事件的知识,对市场上绝大部分知识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哈耶克从知识论上得出的此一洞见,被邓正来很有意义地称为“知与无知的知识观”。17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类似乎拥有了足够的实力来改善我们这个世界。那个时期的“伟大人物”们如果看到当今的科技进步的速度,他们在表达上述观点时可能更自信。既然自然科学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能否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人类社会,使人类社会更合理的发展呢?以圣西门(Saint﹒Simon)和孔德(Auguste﹒Comte)等为首的唯科学主义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作为唯科学主义主张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孔多塞(Condorcet)。虽然他认识到了理解和分析社会科学的困难,但仍对时时表露出“自然科学的方法似乎是研究社会现象惟一合理的方法”,在其最为精华的《人类思维进步的历史概貌》中,孔多塞指出“自然科学知识的惟一基础就是这样的认识:支配着万物的已知或未知的普遍规律是必然而永恒的规律;这一原理对于人类的知识和道德的能力,同它对于另一些自然行为相比,为何就应当少一些真实性呢?”(哈耶克,2004,P118)有关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想法,以及集体主义的历史观就这样诞生了。然而,在哈耶克(1952)看来,虽然自然科学本身及其取得的成就不可忽视,但要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来分析社会科学且还认为其乃是社会科学分析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科学所研究的世界,不是[!--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我们的既有的观念或感觉的世界,它致力于对我们有关外部世界的全部经验重新加以组织。它在这样做时不仅改变我们的概念模式,而且抛弃感觉性质,用另一种事物分类去代替它们……”(哈耶克,2004,P15),自然科学研究人和自然或自然本身的规律,社会科学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用研究恒常性的客观事物的方法来研究随时会因知识或观念改变而会改变其行动的人,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实乃不可取。至此,我们分析了哈耶克基于“知识分工”的理念,指出人必然处于“无知”的状态。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存量的增加,个人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个人所知道的占社会总的知识仍是微乎其微,个人仍是“无知”的。人类不可能由一些“精英”来合理的设计人类的各项制度,虽然它们都是人类行动的结果。在提出“知识分工”的理念后,哈耶克进而要分析自由和法治。自由保证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信息自由作出正确的抉择,而法治则为自由作保障。参考文献:哈耶克,1998:《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哈耶克,2000a:《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哈耶克,2000b:《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哈耶克,2000c:《经济、科学与政治》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哈耶克,2002:《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编译,三联书店2002年。哈耶克,2003a:《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哈耶克,2003b:《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年。哈耶克,2003c:《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哈耶克,2004:《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邓正来,2004:《规则、秩序、无知》三联书店2004年。巴斯夏,2003:《财产、法律与政府》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布鲁诺·莱奥尼,2004:《自由与法律》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约翰·洛克,2004:《政府论两篇》赵伯英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约翰·密尔,2005:《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格而哈德·帕普克,2001:《知识、自由与秩序》黄冰源、赵莹、冯兴元、梁晶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阿兰·艾伯斯坦,2003《哈耶克传》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哈耶克的自由理论浅析

哈耶克的自由理论浅析 摘要:本文以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理论背景中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为切入点,通过对知识论上的康德主义、理性不及的无知现和自生自发秩序中文化进化观三方面的阐述作为探讨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理论基础;既而在理论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宏观框架下,论述哈耶克对自由的涵义的解读以及与其他理解意义上的自由做出辨析,并试图概括自由的价值和目的观。文末对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体系重要地位和作用加以评价。 关键词:自由:知识论上的康德主义;无知现;自生自发的秩序 自由作为影响近代人类政治生活最为深远的政治价值之一,其内蕴的价值和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究其概念内涵却异常复杂多义。兼收古典自由主义精髓与现代文化知识发展要旨的哈耶克(F.A.Hayek),所进行的重建自由主义理论的努力,便是西方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义表述之一。尽管受到其本人专业知识领域经济学上市场机能概念之启示,然而他并不局限于人类经济生活领域,而以全面关照人生价值之开阔视野,来思考人类的自由前途。他根据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广泛的知识向度,透视当代人类自由问题,形成了独创性的自由理论。 一、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体系的背景 20世纪出现的左右两翼集权政治对个人自由的控制与摧残,以及典型的自由主义国家英美两国福利国家与民主社会主义政策的施行,以及自由主义本身的思想内涵的重大转变,使得哈耶克认为,对社会主义的集权本质的认识不清,乃是西方世界的最大危机。二战后,哈耶克指陈政府政策与自由主义在根本上不能兼容,乃是偏离自由主义而误入相反的方向;开始感到欧美的自由主义社团正在被民主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所战胜;感到自由主义社团里,知识分子们正在这些非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面前退却;在社会历史中,国家主义的兴起意味着社会从一种向着自由的进化过程急剧脱离。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哈耶克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学术研究方向由专长的经济学转向政治哲学领域。 另一方面,哈耶克自由理论的思想渊源,一是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开创、后经哈耶克的老师米瑟斯系统发挥的边际效用原理,即以个人经济行为的合理性来阐述近代交换经济社会的合理性。使得哈耶克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使他很自然地进入英国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世界。二是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影响。哈耶克认为边沁及其功利主义的追随者们已经沾染了法国建构理性的传统,他们正是使英国古典自由主义偏离原有思想意涵的始作俑者;而且功利主义者所追求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乃是自由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滥觞。可见哈耶克所承续的英国古典自由主义传统,诚如其所言乃是辉格主义——源起于光荣革命之后,而盛行于18世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二、哈耶克自由理论的理论基础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奥地利] F.A.海耶克 当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时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根据某些常见的假设,答案十分简单。即,假如我们具有一切有关的信息;假如我们能从一个已知的偏好体系出发;假如我们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所剩下的就纯粹是一个逻辑问题了。换言之,什么是现有方式的最好利用这一向题的答案,已隐含在上述假设中了。 解决这个最优化问题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已全部列出,它们能用数学形式得到最好的说明。最简单他说,这就是:任何两个商品或两个要素间的边际替换率在所有不同的用途中必须相同。 然而,这根本不是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而且我们为解决这个逻辑问题所发展起来的经济运算,也并末为它提供答案,尽管这种经济运算是朝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方向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其原因是,经济运算所依赖的“数据”从未为了整个社会而“赋予”一个能由其得出结论的单一头脑,而且也绝不可能象这样来赋予。 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因为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末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这样,如果“赋予”在此指赋予一个能有意识地解决这些“数据”所构成的问题的单一头脑,社会的经济问题就不只是如何分配所“赋

予”的资源,而是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因为其相对重要性只有这些个人才知道。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如何利用并非整体地赋予任何人的知识的问题。 上述基本问题的这一特点,恐怕非但没有为经济理论中的许多新方法——尤其是许多利用数学的新方法——所澄清,它反而被搞混了。虽然我在本文中主要想阐述合理的经济体制问题,但在阐述时我将多次涉及它与某些方法论问题的密切联系。我想说明的许多论点,其余是各不相同的推理途径不期而遇地汇集所得出的结论,但就我现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这决不是偶然的。 我认为,目前许多关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争论,都源于对社会问题的本质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又源于我们把处理自然现象时养成的思维习惯,错误地转用于社会现象。 二 在普通语言中,我们把关于分配现有资源的相互关联的决策的综合称作“计划”。在此意义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计划,在任何许多人共处的社会中,这种计划不管由谁制订,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据起初是计划者以外的其他人所知,然后又以某种方式传递给计划者的那种知识。人们赖以制订计划的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各种途径,对任何解释经济过程的理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利用起先分散在全体人民中的知识的最好途径,至少是经济政策——或设计一个高效的经济体制——的主要问题之一。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作者:杜晓中国政治学 2003-10-13 以詹姆斯、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是本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一学派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法律——制度——结构"这一社会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侧重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供求行为分析的片面性,从而解决政治学与经济学长期隔绝的问题。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原因 1.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政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造成了政府机构膨胀,资源浪费等后果,国家干预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反对国家干预,恢复自由放任。而公共选择理论则在这股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中应运而生。 2.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转向对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的研究。在这同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大量地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在给经济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经济学家过分注重指标分析和模型建立,使经济学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实际。一些不满经济学现状的经济学者主张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分析"交易过程"为核心的方法论,并将这种方法论延伸到对政治市场的分析。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引入对政治体制和政府行为的分析为基础的。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厂商、消费者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经济人"的假设只属于厂商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私利及贪欲的驱使下,对经济生活中自己的位置作出最有利于个人的判断和设计,而政府则是超出这一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政府以其自己的公正与准确超乎众人之上,在追求公众的利益之时,政府以它的公正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公正与准确是政府固有的一种天赋。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其实,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也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他们也具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他们也同样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的人不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仔细求利的自利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政府官员作为单个的个人在政治市场上会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作出最有利与自己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 在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决策的机制或程序的选择时,这些机制或程序通过直接方式或者指定代表的间接方式,显示公民对广义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偏好。于是,在选民和国家之间就必须插入一个媒介——选举制度。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规则不同,影响选民、政治家或政党的有关行为的成本——收益也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结构。而且,不论以何种方式作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官僚和官僚机构,其最终的决策也就很难体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而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官员追求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品供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一、引言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对各种形式的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是坚定的自由主义捍卫者。由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奉和市场经济的深刻洞见,哈耶克荣获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是集众多二十世纪伟大的自由主义者的“朝圣山学社”(theMontPelerinSociety)的创立者外,哈耶克还是数个领域的精神领袖,一生涉猎的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政治理论,法哲学等。并且在所涉的每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对众多领域作了跨学科的研究之后,哈耶克建立起了一个庞杂而坚固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正如J.Gray所说:“哈耶克的论著阐发了一个思想体系,其抱负之宏大完全可与穆勒(John﹒Mill)(由于翻译原因,后文的约翰﹒密尔指同一个人)和马克思(K﹒Marx)的思想体系相媲美,但是却远不如它们易于受到批判,因为哈耶克的体系乃是一种在哲学上站得住脚的有关理性之范围和限度的观点为基础的……。”凯恩斯(J﹒M﹒Keynes)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思想统治的”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在我国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哈耶克的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哈耶克的热潮,已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本文的目的在于理出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在我看来,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基础的是他于1936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EconomicsandKnowledge)中提出的“知识分工”的思想。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使人们必然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每个行为主体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所掌握的信息作决策。作为传递信息的系统的市场协调着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动。市场和其它的制度要有效的运行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必须能自主的做各种决策。因此,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而法治是自由的真正保障。故哈耶克的思想脉络可简单表述为:知识分工到自由,再到法治。早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声誉,是坚定的反凯恩斯主义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干预主义成了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凯恩斯的干预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作为凯恩斯长期论敌的哈耶克从大论战中败下阵来。尽管在那个年代哈耶克仍然写出了不少在今天看来属经典之作的论著,但这些都被知识界对凯恩斯的追捧所淹没了。直到1944年发表《通往奴役之路》(Theroadtoserfdom),哈耶克又为自己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一次,不仅仅是在经济学家中,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哈耶克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通往奴役之路》很快成为畅销书。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影响,在职业经济学家们看来,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是不应写出如此大众化的读物的。传言这还使得他未能在当时快如日中天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谋得一个教职,倒是后来却成为该校“社会思想委员会”的主要教授。在与凯恩斯论辩的数年中,哈耶克对凯恩斯的很多主要著作都作了批判。但由于凯恩斯在学术上经常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往往在论辩中不能针锋相对,使得哈耶克渐渐厌倦了这种争论。以致于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哈耶克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更猛烈的批判,这也成了他终身遗憾之事。在凯恩斯的思想风靡之时,哈耶克发现仅仅从经济学上对凯恩斯主义及其它形形色色的干预思想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更基本的思想渊源进行彻底的攻击。这一次,哈耶克的雄心更大,他不仅要对各种各样的干预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且还要建立起牢固的自由思想体系,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得到延续,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empirenews.page--]二、对新古典均衡理论的批判作为哈耶克思想体系的基石的即是与凯恩斯的《通论》同年发表的《经济学与知识》(因为这两篇文章,1936年应是经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年份)。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思想。至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后,他的自由市场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也得到了继承,但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分工理论却没有得到发展,只是在1928年杨格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人们重新重视分工思想。显然,哈耶克这篇文章里把分工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中,会有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基本假设,如信息是完全的、个人偏好不会发生变化、不考虑时间因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一)《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一书,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是邓正来先生潜心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先生是著名的哈耶克政治哲学和法哲学著述的中文译者,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相关领域的主要著作《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论文集》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凡两百万言,可谓工程浩大。近年来,学术界一大令人忧喜各半的现象便是对西学的快餐式译述,可邓先生当另眼相看,他是在选择以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为自己研究对象之后,才着手进行艰苦的翻译工作的,他因此而称自己的译事为研究性翻译作业。在翻译工作的进行中,他研读了哈耶克的绝大多数论著和一些被公认为重要的研究哈耶克思想的二手西方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八篇专门性研究的长文:“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过程:哈耶克法律理论研究的补论”、“‘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加上另外与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相关的三篇评论性文字,共计十一篇文章,构成为这部论文集的主体。 邓先生说:“这部论文集是我在近八年中做的一些作业,而我之所以把它们称作‘作业’,主要是为了表达这样两个意思:第一,研究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并不是我研究的目的,而毋宁是我为了对哈耶克这一脉理论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或开放出来的问题进行检讨和批判而做的前提性准备工作;或者说,我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实是为了更妥切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第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只是西方论者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秩序理论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脉络而已,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我的作业尚未完成;因此,我还必须继续对其他阐释和认识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重要理论脉络进行研究和分析。” 由此可见,在邓先生的治学历程中,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给定”的课题,而是基于自己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他不属于跟风式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之列,尽管“哈耶克有关自由市场的思想或许因为与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或社会转型的推进有着某种‘经验性’的关联而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重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我着手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的那几年,却是他的影响在中国学术界大大减退的年代,一些论者甚至宣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对中国已失去了意义。” 这从根本上说既超越了学术对经验性问题的功利主义态度,也摆脱了学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依附性地位。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立场,最终守护人类知识所应当具有的批判性力量与资格,而这恰恰是邓先生高度自觉并身体力行的追求目标。邓先生之所以说自己的“作业”“尚未完成”,无非是要表明他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视,并不是出于对哈耶克思想和学说的全面接受或赞同,而在于他认为哈耶克向自己展示了知识的另一种可能形态及其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所

当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当今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鼻祖。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1776年3月,他所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美国的张伯伦一起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琼·罗宾逊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业理论引论》、《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积累论》、《经济增长论文集》、《经济哲学》、《经济学的异端》、《现代经济学导论》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被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论货币改革》和《货币论》。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实质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读后感

读《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有感 我在刚读这篇文章时基本处于混乱的状态,在反复阅读之后并查阅了哈耶克的相关主张后才渐渐对这篇文章有了些许理解。在阅读文章之前,作为读者,有必要了解到哈耶克是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坚定的崇尚者,反对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他关于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影响深远,而这篇文章也能看出哈耶克对自由主义的看法。 在这篇文章中,哈耶克指出,经济运算并没有为建立合理经济秩序提供答案,因为经济运算所解决的问题只是单一头脑有意识地解决,而不是利用整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的相对重要性来解决问题。在制定经济计划时,哈耶克更偏向于利用起先分散在全体人民中的知识,而不是经适当挑选的专家所组成的权威机构。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独一无二的信息,以不被他人所知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而经济问题总是由变化引起的,并且只有变化才能引起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思考。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问题更需要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而中央权威机构是看不到这种变化的。 哈耶克还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指出价格体系的作用:由于锡的供应紧缺,参与这市场的成员虽然并不了解产生这种供应变化的原因,但价格体系会使这种影响扩展到世界各个地方,成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减少锡的使用。同时指出价格体系是一种交流信息的机制,且其运转是经济的。最重要的是,价格体系并不是人类发明的,而是一种自发形成的过程,因为受其引导的人们通常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行事。 读完文章后我可以感受到哈耶克对自由主义的高度认可:价格机制可以用以交流和协调个人的知识,使社会的成员能够达成多样化,借由自发性的自我组织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如此高效率地利用社会中分散的知识的一种机制不是人类设计的产物,它是一种人类偶然的发现。而在中央计划经济中,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足够的资讯以正确分配资源。 尽管哈耶克并没有运用数学模型来阐述关于自由主义的观点,但他对自由主

哈耶克思想论文摘抄

对自由涵义的解释并不是终点, 关注自由的保持才更为根本。这是西方当代古典自由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白由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因为对自由抱有如此关怀?哈耶克才特别注重对法治的讨论。他重视冯·萨维尼视法律为自由之基础的法律观, 并将自己“法治下的自由”理想建基于这种法律观之上。他相信?没有法律便没有自由?因而尤其赞同将法律称为“自由的科学”。本文准备在阐述哈耶克自由理念之本质的基础上, 探讨实现和保障这种自由所需遵循的自发秩序原理和法治原理。 哈耶克的自由显然属于否定性概念, 他拒绝对自由作出任何肯定式阐释, 认为此类阐释用于实践将导致对自由的损害。 哈耶克用来界定自由的“强制”, 仅指来自人力的强迫, 他的“自由”观所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理环境和经济条件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个人的选择范围”, 但因它不具有迫使某人改变自己意志而服从他人的主观“意图”, 所以不能构成强制.由此可见, 哈耶克的自由排除了经济条件的内涵, 只是一种政治法律关系。 正如伯林所说, 自由就是自由, 自由不是平等、公平、正义、不是文化, 也不是人类的幸福、或平静的良心。 在他看来, 不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和根本动力, 平均主义的发展方式必然失败, 对于平等的诉求必然损害自由, 从而妨碍社会进步第!) 、% 页?。他认为, 仅有一种平等有助于实现自由, 即法律平等法律平等是以道德平等为基础的?。 哈耶克认为, 正是由于个人的能力及潜力具有广泛的差异性, 事实上是“人人生而不同”. “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说法的意义仅在于表达一种法律上和道德上的理想, 即所有的人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待遇, 但这不是事实上平等不平等是普遍必然的, 不平等之所以合理, 就在于它是’‘自由”的结果, 它保障了发展所必需的效率。 苏格拉底说, 承认无知, 乃是开启智慧之母。哈耶克则视其为理解社会的首要条件。知识的载体是个人, 因而知识是分散的, 个人的知识是不完全的, 知识分工使个人对于人类社会存在的大部分知识必然处于一种无知状态。哈耶克主张, 个人自由的依据正在于这种无知, 知识的不完全性要求掌握各种特殊知识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方向上进行努力, 因此必须给个 人以选择和行动的自由 正是从近乎常识判断的知识论出发, 哈耶克主张不平等的自由, 而且认为只有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才可能保障自由不受损害。 自生自发论作为哈耶克社会理论的核心, 受到学者们或褒或贬的普遍关注。哈耶克所推重的自发秩序论并非由他首创?它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一脉相承, 并直接得益于,·博兰尼所论述的自生自发的“多元中心秩序”。自发秩序论作为哈耶克理论体系的核心结构, 前后一致地贯穿于他的重要著作之中, 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致命的自负》中, 自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 张曙光 在国内外,哈耶克不仅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而且是一个被误读最多的学者。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又是伟大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由于其理论的复杂和困难,使人们对他的评价出现很大的不同。不是将其简化为“功利主义”、“保守主义”;就是庸俗化为“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特别是对他的意识形态立场,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一九四四年《通向奴役之路》出版后,在英美取得成功并引起轰动,但芝加哥大学却以此不承认他是经济学家,拒绝对他的聘任。一九九○年他作为社会和道德科学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执教,这期间他在政治哲学、法律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的贡献远远超过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但一九七四年他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九八九年苏东巨变,其理论和主张得到某种经验性证明,进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和东欧诸国赢得某种支配性地位,而随着冷战结束,他的理论话语失去了某种得以型构的对立性参照系,甚至后现代理论对其“存在性基础”也提出质疑。 在国内,哈耶克的命运更差。一九七八年以前的长时期中,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死敌,他的著作被当作禁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市场化和思想解放的推进,国内曾经出现了哈耶克热,他的著作和传记也陆续翻译出版,但是,认真研读哈耶克的人很少。无论是赞成哈氏理论,还是反对哈氏主张,几乎都是浮皮潦草,浅尝辄止。甚至闹出很多笑话,不少人把哈耶克看作“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坚决反对和大力批判“社会正义”,有人居然宣称,哈耶克“张扬和追求”“社会公正”。 在这种情况下,邓正来的《规则?秩序?知识——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以下简称《规则》,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更有重要的意义。 哈耶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伟大代表,他在重述古典自由主义原理的122

哈耶克宗教思想研究

哈耶克宗教思想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与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两种社会类型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类型。封闭社会强调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而开放社会则强调对一般行为规则的严格遵守。然而,尽管新的道德观念与人类的“返祖”式的本能相矛盾,正是在宗教作用下,在漫长的文化进化过程中,各种有益的习惯、习俗与传统才得以有效的传承与发扬,才有了人类今天的富足与繁荣。哈耶克并不是有神论者,尽管他的宗教思想存在着不可知论和功能主义之嫌,但是,他却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守护者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弘扬。 标签:封闭与开放社会;文化进化;宗教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作为本世纪西方重要的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广泛领域。广大学者对哈耶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集权主义的批判、对自由的捍卫、对市场经济的维护。但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至今却寥寥无几。鉴于哈耶克宗教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就哈耶克的宗教思想开展批判性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宗教本质与功能的认识。 一、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哈耶克将人类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种。哈耶克论述到:“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人类发展出农耕、城镇并终于建立起了‘大社会’,只是过去一万年里发生的事情,而此前,人类至少已在共同分享食物的五六十人的渔猎群体里生活了上百万年”〔1〕(P300)。在封闭社会中,“人的态度和情感所适应的是小群体的行为,人类在这样的小群体中生活了几十万年,他们相互认识,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并追求着共同的目标。”〔2〕(P156)在开放社会中,人类不再主要服务于熟悉的同伴或追求共同的目标,而是逐步形成了各种制度、道德体系和传统,它们所导致并维持其生存的人口,是生活在文明开始前人口数量的许多倍,这些人主要是以和平竞争的方式,在同成千上万他们素不相识的人的合作中,追求着自己所选择的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目标。 哈耶克认为两类不同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道德。在过去的数十万年中,人类一直处于封闭社会中,共同的目标和感受支配着其成员的活动,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是该社会的核心道德。并且,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这种道德已经沉淀为人类基本的生物学构造,成为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继承的本能,主导着一个群体内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必然范围狭小,仅限于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同胞之间的交往。然而,在开放社会中,人们的努力具有满足他们并不认识的其他人的需求的功效。因此, 这种市场秩序所预设的和所要求的道德观念乃是与那种要求人们服务于可见需求的道德观念颇为不同。对资金回报的预期所产生的间接指导作用, 乃在于它是一种显示其他人需求的信号,而要使人们的行动受这种预期的间接指导, 就需要有相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做支撑——这些道德观念所规定的并不是特定的目

哈耶克:似乎有知识

哈耶克:似乎有知识 这篇演讲的特殊场合,再加上经济学家们今天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使我几乎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个题目一方面,不久前刚刚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一个过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由于这个过程,在一般民众的看法中,经济学已经赢得了类似于物理学的威望另一方面,目前人们正在呼吁经济学家出来谈一下,如何才能使自由世界摆脱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这种严重的威胁然而必须承认,正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曾经推荐甚至极力促使政府采取的政策,造成了这种局面此时此刻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沾沾自喜:我们的学问已经引起了一大堆麻烦 在我看来,经济学家在指导政策方面没有做得更为成功,同他们总想尽可能严格地效仿成就辉煌的物理学这种嗜**有关系在我们这个领域,这样的企图有可能导致全盘失误关于这 种往往被人称为科学态度的方法,我在大约30年以前就曾说过,就科学一词的真正含义 而言,这种态度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因为它将一个领域中形成的思维**惯,不加批判地 死板地运用于其他不同的领域今天我首先想解释一下,这种唯科学主义的谬误,如何直接导致了最近的经济政策中一些最严重的错误 我曾与之论战的理论,是一种有关正确的科学方法的错误观念的产物,但是在过去30年里,它一直指导着货币和财政政策它固执地认为,在总就业与商业及服务的总需求规模之间,有着简单的正比例关系这使得人们以为,只要把货币支出总量维持在适当水平上,我们就能够永远保证充分就业在为了解决广泛失业而提出的各种理论中,这或许是可以用强有力的量化数据加以支持的唯一理论但是我认为,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照这样的理论采取行动是十分有害的 这使我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与物理学的情况不同,在经济学中,以及在研究的现象十分复杂的其他学科中,我们能够取得数据进行研究的方面必定是十分有限的,更何况那未必是一些重要的方面在物理学中,一般认为,而且也很有理由认为,对受观察的事物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任何因素,其本身也是可以直接进行观察和计算的但是,市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它取决于众多个人的行为,对决定着一个过程之结果的所有情况,几乎永远不可能进行充分的了解或计算其原因下面我还会做些解释物理学的研究者对他认为重要的事项,能够根据不证自明的原则进行计算,而在社会科学中,碰巧有个事项能够进行计算,往往就被认为是重要的事项它有时会达到这种地步: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只用可以进行数量计算的语言加以表述 很难否认,这种要求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的可能原因,做了十分武断的规定人们常常十分幼稚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科学工作所必需的,但它却引起了一些荒谬的后果我们当然知道,在谈论市场和类似的社会结构时,有许许多多的事实是我们无法计算的,对于它们,我们仅仅具有很不精确的一般知识由于这些事实在任何具体场合中的作用无法用量化

哈耶克的知识论限制权力思想的新进路

哈耶克的知识论:限制权力思想的新进路 作者简介:杨日鹏,法学博士,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 此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 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项目号05JZD2009)阶段性成果。□ 杨日鹏 摘要:哈耶克的思想体系纷繁复杂,涉及政治哲学、法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尽管如此,知识论却始终是其思想大厦的基石。本文首先分析了哈耶克的知识论,确切来说就是,知识具有的主观性、时空性和分散性;接着描述了人类利用知识的两种途径,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即赋予个人自由才是利用知识更为可取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又推论出:只有限制政府权力,利用法治,通过稳定而抽象的规则,才能保证个人知识充分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哈耶克;知识;限制权力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2)03-0049-08 在近代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 限制权力算得上是一个老话题,从基督教的凯撒与上帝之分,到斯宾诺莎和洛克,再到孟德斯鸠和卢梭,不断有思想家对其进行论述,此后又有联邦党人和阿克顿等等。他们对这一论题的表述都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其一是自然法的天赋人权,认为个人权利(包括生命、自由、财产等)神圣不可侵犯;其二则是人性论,即人性在本质上是恶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滥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因此,无论是谁执掌权力,都应加以限制。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两种假设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自由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从上述两种路径来论证政治哲学中的“限制权力”的命题,在经验主义思想盛行和古典政治哲学衰败的今天,终归无法让人彻底信服。例如社会主义者就一再声称,只要共产主义实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新新人类”就会出现,到那时,在国家消亡或国 家权力退化为仅仅具有“管理功能”的情况下,人类自由获取和共同利用知识的能力将得到无限提升。显然,在与社会主义者的争论中,如果单纯依靠上述两种论据,似乎很容易陷入僵局。 哈耶克的知识论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他将限制权力的理据,成功建立在人类的“无知”这一经验事实之上。纵观哈耶克的学术生涯,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思想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是哈耶克终生关注的焦点,那就是知识的分工和利用。米塞斯挑起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论战,使哈耶克从一个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变成一个坚定的反社会主义者。在此过程中,哈耶克的最大的成就是将一种独特的知识论确立为经济学的基础。随着在社会主义经济核算论战中被边缘化,以及在与凯恩斯的交锋中折戟沉沙,痛定思痛之余,哈耶克逆学科专业化的趋势而动,转而研究心理学、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其他社会学科,成了一名社会思想家。

哈耶克简介课件

一、人物生平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CH(又译为海耶克,德语: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著称,其提出的价格信号在协助经济里的个体协调经济活动上的角色一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同时他对于法学、系统思维、思想史、认知科学领域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论的对手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们在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上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互动影响的敏锐分析。”他们获奖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在本世纪30年代曾对货币与经济波动的理论作出了重大的并且是开创性的贡献。在这一理论方面,贡纳尔·默达尔的代表作是出版于1939年的《货币均衡论》。哈耶克的代表作则是出版于1929年的《货币理论与商业循环》及出版于1931年的《物价与生产》。据哈耶克自称,他的这两本书是互为补充的。 二、《物价与生产》货币怎么影响产业生产并导致危机。 1、本书内容 第一讲:简要评述了经济学说史上关于货币影响物价的各种理论; 第二讲:根据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分析了消费品生产与生产品生产之间的均衡条件; 第三讲:阐明了物价机制在信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讲:根据前述理论,提出保持货币数量不变,以维持经济均衡的政策主张。 2、第一讲内容:货币中性的条件 在本书的第一讲,哈耶克首先对经济学说史上关于货币影响物价,以及货币影响生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进行了评论。他所提及的经济学家多达数十人,其中尤以维克赛尔的理论为最主要。在评论维克赛尔的理论时,哈耶克接受了维克赛尔关于中性货币的概念以及对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的分析,但他反对维克赛尔把一般物价水平稳定不变作为货币中性的条件。哈耶克认为,货币是否中性,只与相对价格有关,而与一般物价水平无关,因为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是相对价格而不是一般物价水平。只要相对价格稳定,则即使一般物价水平有所变动,货币也仍然是中性的;反之,如果相对价格变动,则即使一般物价水平不变,货币也还是非中性的。在哈耶克看来,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产生的。他指出:“几乎货币数量的任何变动(无论它对物价水平影响与否)都总会影响相对价格,而且,决定生产的数量与方向的无疑是相对价格”(伦敦1935年增订本,第27页)。也就是说,只要货币数量变动,则相对价格必然变动;相对价格变动,则生产的数量和方向亦将随之变动。所以在哈耶克看来,要使货币保持中性,就必须使相对价格保持稳定;而要使相对价格稳定,就必须使货币数量保持不变。 3、第二、三讲内容:货币的投资过度理论。 本书的第二讲和第三讲是全书的主题。在这两讲中,哈耶克系统地阐发了他关于货币与经济均衡及经济波动的理论,他的这种理论被哈伯勒称为“货币的投资过度理论”。哈耶克以庞巴维克的迁回生产理论为基础,从充分就业和技术不变的均衡状态出发,分析了消费品生产与生产品生产之间的均衡条件,并分析了货币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影响。根据庞巴维克的理论,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是迂回生产,即原始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力)并不直接用于生产消费品,而是先将其生产成中间产品,然后再用中间产品生产较多的消费品。非专在原始生产资料一定时,生产的迁回过程越长,即由原始生产资料到消费品所需经过的生产阶段越多,则可生产出越多的消费品。因此,生产过程延长,生产阶段增多,就是生产扩张,经济发展,反之,则是生产萎缩,经济萧条。所以,哈耶克认为,经济均衡即表现为生产过程与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

哈耶克的以资本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 其他奥地利学派 2010-09-19 13:25:31 阅读 112 评论 1 字号:大中小订阅转自价值中国作者:帅勇 一、冯哈耶克的学术经历在进入具体分析之前简要介绍一下哈耶克的研究经历对理解他的有关论述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读者将会发现这本身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哈耶克 1899 年 5 月 8 日生于维也纳。年轻时对遗传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转而研究哲学。哈耶克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期间他发现了门格尔的一些著作,并将目光转向了经济学。战争结束后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并分别于 1921 年和 1923 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他在维也纳大学的老师是维塞尔教授,在他于 1923 年完成了关于政治科学方面的博士论文之后,维塞尔把他推荐给了米塞斯。随后,熊彼特介绍他来到美国,在纽约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研究所做研究,14 个月之后返回英国。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哈耶克将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商业循环和货币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问题。哈耶克回到英国后依然在米塞斯手下工作,并开始准备一篇关于货币理论的论文,他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他在某个大学找到一个职位。但是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得到公开发表的机会,他只好把其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形成了一篇短文:“美国从 1920 年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之后的货币政策”,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阐发了和实际储蓄不相适应的货币扩张如何扭曲资本结构的一些基本看法,他后来的货币思想大部分都是围绕这篇文章的观点展开的。 1929 年 2 月,就在当时正统的货币理论家们被没有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所迷惑时,哈耶克警告说恶性的调整是美国在整个 20 年代货币过度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并预言美国即将陷入一场经济危机,他是少数几个预见到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之一。 1931 年,罗宾斯教授邀请哈耶克到伦敦经济学院作了一系列的讲座,同年又被任命为图克经济科学和统计学教授。罗宾斯作这项任命似乎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伦敦经济学院(LSE)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声誉,而主要是为了和凯恩斯对抗。当时罗宾斯和凯恩斯都是首相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在和凯恩斯的辩论中,罗宾斯迫切需要支持。而刚好在这时,哈耶克写了一篇关于凯恩斯的《货币论》的批判性文章,激怒了剑桥,也引起了罗宾斯的注意。哈耶克在剑桥度过了战争年代1,此后曾经多次造访美国,在这一段时间内哈耶克著述甚多,和凯恩斯的争论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知名度。直到 1950 年哈耶克一直在 LSE 教书,但是就在这一年,他一直在谋求离婚并再婚的丑闻被披露,这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决定离开 LSE,到芝加哥大学做了社会和伦理科学教授,当时芝加哥大学之所以给了他这样一个奇怪的头衔的原因也是非常有趣的。当时,公众普遍认为在哈耶克和凯恩斯的争论中,哈耶克曾被讥为“欧洲最糊涂的经济学家”,是失败的一方,这种印象在人们心目中还没有消失,而且他在 1944 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部大煞风景的书,这些因素使得当时哈耶克在经济学界中的声誉极低。一直以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著称的芝加哥的经济学家们拒绝考虑聘用哈耶克,并称哈耶克只是一个思想家或者辩手,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一个经济学家,最终只让他当了社会和伦理科学教授。从 1962 年到 1967 年,哈耶克到弗莱堡大学任经济政策教授,随后便退休了。1974 年 10 月,哈耶克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年和他分享这项奖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