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内经》【金匮真言论】看经典术语的严谨

【内經】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

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从上面一段话中的四个术语:平旦、日中、黄昏(合夜)、鸡鸣。在今天

的解释出现诸多的类别。《内经》中的准确意思依个人体会如图所示:平旦:是卯时中,即

早上六点正。也可这样理解下:日出地平线,旦者,以象形而言太阳自地平线上,“日”在“一”上,平者水平之谓。古人用字表义非常严格,旦与日虽同指太阳,但是两种意思,不

能混谈。

日中:即太阳在一日当中,即午时之正,中午12点。午时是中午11--13点,但日中则是

12点正,日中和午时是两种意思不能混为一谈。

黄昏:太阳下山之象,日落地平线则昏。意指酉时,天地闭合,正式进入夜晚,酉时正是合夜,即18点正,合夜和黄昏有所区别,黄昏的意思指酉时17--19点的范围,而合夜则是酉

时中,两种意思。

鸡鸣:在农村的朋友留意下会见到雄鸡在子时之后就会鸣叫,鸡鸣的解释古今各家学派较多

不同意见。参照图示及对照《内经》原文所要表述的意思,不难看出此句中的鸡鸣是指子时正。(引:一些老雄鸡的报时是非常准确的,它的报点往往初啼刚好是时辰交接刻【农历交

接刻】,如丑时1点正叫第一啼,接下叫二三啼,或寅时3点正现第一啼,接下还会啼几声,

有兴趣的朋友可多留意观察。)

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

【开场白】 把书翻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前边讲地什么:黄帝曰:岐伯对曰:咱们就不讲了!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咱们先用书签夹在这一页,平时咱们上公园、去博物馆买地门票都留着,可以当书签用!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之前先把《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里面地“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先过一过.然后马上讲“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我先讲这个,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那个丹田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咱们平时看地那些个修行地书籍中说地“意守丹田”那么,你们要是修炼地话,这个该守那儿呀?没有地方可守地!你们要是一看针灸图谱之类地书籍,啊!丹田在脐下寸地地方,好!那么你们就守着小肚子,老守着这个地方,到时候你就会得尿崩症! 台子下面有地同学听了这个以后就发笑了 真地!你们别笑,我跟,除非我开玩笑,我骂人讲究.这些个你们应该感到害怕恐惧!而不应该发笑呀! 《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 (金匮箴言~不易之真理) 夫精者,身之本也(是人身一切机能正常运化地根本).故藏于精者(所以精足就能够发挥敛藏地作用),春不病温(生发之时不会因无根而产生温热虚劳低烧地病症).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生长发散过分就会伤害疏泄地作用,就像发汗过度则无汗一样,秋天燥气当令,由于失去了收敛地功能,就会向上阳亢、向下泄泻). 【讲释】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就是人身地根本,根本丧失了人就要生病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凑到那儿那

(完整版)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1、阳化气,阴成形。 2、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3、刺污结闭,根死叶枯。 4、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5、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6、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8、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9、逆其根,则伐本,坏其真矣。 10、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11、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12、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3、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14、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15、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敌治未乱。 1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7、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18、持满御神,因时之序,导引行气,安心定气。 19、以妄为常,神光不圆,同气异形,形弱气虚。 20、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1、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22、人之死于疾病者,气郁居其半,色欲居其半。 2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4、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6、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27、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2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29、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0、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1、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32、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33、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4、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黄帝内经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黄帝内经经典句子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暮而收拒,无忧筋骨,无见雾露。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3、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4、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5、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6、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8、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9、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10、刺污结闭,根死叶枯。 11、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1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3、阳化气,阴成形。 1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

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5、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16、嗜欲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17、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18、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9、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0、持满御神,因时之序,导引行气,安心定气。 21、是以圣人陈阳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2、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24、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5、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26、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完整版)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素s ù问w èn ·金j īn 匮ku ì真zh ēn 言y án 论l ùn 篇pi ān 第d ì四s ì 黄hu án ɡ帝d ì问w èn 曰yu ē:天ti ān 有y ǒu 八b ā风f ēn ɡ,经j īn ɡ有y ǒu 五w ǔ风f ēn ɡ,何h é谓w èi ? 岐q í伯b ó对du ì曰yu ē:八b ā风f ēn ɡ发f ā邪xi é,以y ǐ为w éi 经j īn ɡ风f ēn ɡ,触ch ù五w ǔ脏z àn ɡ,邪xi é气q ì发f ā病b ìn ɡ 。所su ǒ谓w èi 得d é四s ì时sh í之zh ī胜sh èn ɡ者zh ě,春ch ūn 胜sh èn ɡ长zh ǎn ɡ夏xi à,长zh ǎn ɡ夏xi à胜sh èn ɡ冬d ōn ɡ,冬d ōn ɡ胜sh èn ɡ夏xi à,夏xi à胜sh èn ɡ秋qi ū,秋qi ū胜sh èn ɡ春ch ūn ,所su ǒ谓w èi 四s ì时sh í之zh ī胜sh èn ɡ也y ě 。 东d ōn ɡ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春ch ūn ,病b ìn ɡ在z ài 肝ɡān ,俞y ú在z ài 颈j ǐn ɡ项xi àn ɡ;南n án 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夏xi à,病b ìn ɡ在z ài 胸xi ōn ɡ胁xi é;西x ī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秋qi ū,病b ìn ɡ在z ài 肺f èi ,俞y ú在z ài 肩ji ān 背b èi ;北b ěi 风f ēn ɡ生sh ēn ɡ于y ú冬d ōn ɡ,病b ìn ɡ在z ài 肾sh èn ,俞y ú在z ài 腰y āo 股ɡǔ;中zh ōn ɡ央y ān ɡ为w éi 土t ǔ,病b ìn ɡ在z ài 脾p í,俞y ú在z ài 脊j ǐ 。 故ɡù春ch ūn 气q ì者zh ě病b ìn ɡ在z ài 头t óu ,夏xi à气q ì者zh ě病b ìn ɡ在z ài 脏z ān ɡ,秋qi ū气q ì者zh ě病b ìn ɡ在z ài 肩ji ān 背b èi ,冬d ōn ɡ气q ì者zh ě病b ìn ɡ在z ài 四s ì肢zh ī 。 故ɡù春ch ūn 善sh àn 病b ìn ɡ鼻b í衄n ǜ,仲zh òn ɡ夏xi à善sh àn 病b ìn ɡ胸xi ōn ɡ胁xi é,长zh ǎn ɡ夏xi à善sh àn 病b ìn ɡ洞d òn ɡ泄xi è寒h án 中zh ōn ɡ ,秋qi ū善sh àn 病b ìn ɡ风f ēn ɡ疟nu è,冬d ōn ɡ善sh àn 病b ìn ɡ痹b ì厥ju é 。 故ɡù冬d ōn ɡ不b ù按àn 跷qi āo ,春ch ūn 不b ù鼽qi ú衄n ǜ,春ch ūn 不b ù病b ìn ɡ颈j ǐn ɡ项xi àn ɡ,仲zh òn ɡ夏xi à不b ù病b ìn ɡ胸xi ōn ɡ胁xi é,长zh ǎn ɡ夏xi à不b ù病b ìn ɡ洞d òn ɡ泄xi è寒h án 中zh ōn ɡ,秋qi ū不b ù病b ìn ɡ风f ēn ɡ疟nu è,冬d ōn ɡ不b ù病b ìn ɡ痹b ì厥ju é、飧s ūn 泄xi è而ér 汗h àn 出ch ū也y ě 。 夫f ū精j īn ɡ者zh ě,身sh ēn 之zh ī本b ěn 也y ě。故ɡù藏z àn ɡ于y ú精j īn ɡ者zh ě,春ch ūn 不b ù病b ìn ɡ温w ēn 。夏xi à暑sh ǔ汗h àn 不b ù出ch ū者zh ě,秋qi ū成ch én ɡ风f ēn ɡ疟nu è。此c ǐ平p ín ɡ人r én 脉m ài 法f ǎ也y ě 。 故ɡù曰yu ē,阴y īn 中zh ōn ɡ有y ǒu 阴y īn ,阳y án ɡ中zh ōn ɡ有y ǒu 阳y án ɡ。平p ín ɡ旦d àn 至zh ì日r ì中zh ōn ɡ,天ti ān 之zh ī阳y án ɡ,阳y án ɡ中zh ōn ɡ之zh ī阳y án ɡ也y ě;日r ì中zh ōn ɡ至zh ì黄hu án ɡ昏h ūn ,天ti ān 之zh ī阳y án ɡ,阳y án ɡ中zh ōn ɡ之zh ī阴y īn 也y ě;合h é夜y è至zh ì鸡j ī鸣m ín ɡ,天ti ān 之zh ī阴y īn ,阴y īn 中zh ōn ɡ之zh ī阴y īn 也y ě;鸡j ī鸣m ín ɡ至zh ì平p ín ɡ旦d àn ,天ti ān 之zh ī阴y īn ,阴y īn 中zh ōn ɡ之zh ī阳y án ɡ

养生经典名句

养生经典名句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1、《黄帝内经》:“五劳损伤”: 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卧伤气。 2、《黄帝内经·素问》: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3、孔子,君子“三戒”: 少年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庄子,“六字长寿经”: “少私、寡欲、清静”。 少私:私为万恶之源,百病之根。鬼迷心窍,私欲缠身,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夜不成寐,日不安神,食之无味,形劳神亏,积累成病,焉能长命。 寡欲:欲不可绝,亦不可纵。纵欲招祸,绝欲不生。少私寡欲,清静为正。少淫欲,不欺男霸女;节物欲,不图财害命;淡利欲,不夺权争势;寡名欲,不投机钻营。 清静:清之静之,心态安宁,稳中自控,静中养生。头

空心静,身轻神宁。利于健身,利于防病。 5、西汉董仲舒: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6、晋代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葛洪养生“除六害”: “善于养身者,必先除六害:禁声色,薄名利,廉钱财,捐滋味,除佞忘,去嘴嫉。” 7、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养生“三慎”: 慎情志:淡然无欲,神气自满。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勿汲汲于所求,勿悄悄于怀恨。 慎饮食: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食当熟嚼,常学淡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切忌:饮酒过多,饱食即卧。 慎劳逸: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介绍:“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以此三遍者,月余百病除。天马行空,补益延年。能食,能睡,轻捷,明目。不复疲矣。 8、“药王”孙思邈,养生忌“六多”: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多言则气乏,多愁则心慑。 9、吕洞宾,养生“三寡”: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精生气,

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 ”究竟具有怎样 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 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 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 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 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 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 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 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 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 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期间曾撰写并出版《气功药饵疗法》、《峨嵋十二庄释密》外,其他均是述而未刊的草稿与课授生徒的讲义。其门人将这些材料记录整理成《丹医语录》若干卷(表1),相互传抄或油印散发。 图 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黄帝内经》素问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导读:【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译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原文】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

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译文】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原文】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译文】 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冬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痺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原文】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背景介绍 【https://www.sodocs.net/doc/3610880475.html, XJ】《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可以说,如果想涉足中医、养生这个行业,不读原文的《黄帝内经》,就等于盲人摸象,抓不住纲领和重点。 别有病网站建站三年多了,转载了多人解读的《黄帝内经》,有文字的,有音频的,有视频的,但是,就是没有本站自己的。因此,从本期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对《黄帝内经》做一次精读。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 所谓精读,就是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意思。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如果想正确理解每个字的含意,对于当今人来说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也是力求做到准确。由于《黄帝内经》内容繁杂,涉猎的方面非常多,虽然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过批注和翻译,但尚发现精确到每一个字的。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难免会有错误之处,还希望广大网友指正,大家共同提高。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

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缘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本篇是《素问》之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有网友可能会问了,什么是“素问”啊?哈,其实很简单,就是朴素的提问。换言之,就是黄帝向他的老师岐伯提的非常普通的问题,也就是有关人类长寿的问题,你说是不是很朴素呢? 那“上古天真论”怎么理解呢?上古是个时代,也就是岐伯在对话里提到的那个皆度百岁的时代。而天真指什么呢?我们常说小孩子天真烂漫,说明小孩子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无论是语言和行为都很纯真。因此,上古天真论讨论的问题,就是很朴素,很纯真的问题。 本文解读架构,第一页,是本次要解读的背景或原文,以后按原文的每个自然段进行分页,每页都有原文、点评和整段翻译部分,文章最后,还有本次的总结。其中点评里,都有本人结合现实而独具特色的点评,希望大家喜欢。 按每周发一篇的速度,如果把《黄帝内经》完全解读完,估计要三、四年的时间。哈......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咱们静下心慢慢来吧。我相信,如果广大网友与我一起研读完《黄帝内经》,您的水平可非同寻常了。好了,我们一起开始吧! ■原文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第四篇译文

; 【译文】金匮真言论第四篇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脐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

现代经典中医著作之廖育群《秘授古脉法抄本》

(声明:书籍内容载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利用该书籍用于商业目的) 洞见思想底层,诠释中国人上古时期的生命哲学,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中医太美。欢迎大家阅读本书籍,希望你能从中体悟生命哲学,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 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图家藏抄本 《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都是一般医林人物难望项背之处。其所成就的颇具特色的一家之学,自然与古往今来靠文字功夫吃饭的“医学教授”、以及在这个知识体系下养成的医家不同;当然也与各承家技,混饭糊口的江湖郎中有异。 抗战结束,周氏悬壶上海。50年代应社会名流之邀来京施诊;又以效奇而蒙诸翁向中央举荐,遂在卫生部某副部长的安排下,由上海迁至北京“三时学会”旧址应诊,晚间开讲授业。记得当时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痼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周氏以写书、授徒、炼丹为平生之“三愿”,但除了在山西工作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中的16句经典养生语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主张的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正符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们的需求。了解其中的养生语录将会使您受益匪浅。 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16.《黄帝内经》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此为五难;五难绝,寿自

金匮真言论

金匮真言论 【本章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从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①,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

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②,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③,夏病在阳④,春病在阴⑤,秋病在阳⑥,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6句经典养生语录

16句经典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6.“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 7.“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 8.大病大汗后不可冷水浴,太饿太饱都不可沐浴;晨起三千步,睡前泡足浴;足浴,可以促睡眠;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9.“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

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 10.“睡眠是重要之重”能睡者长寿也;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 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 11.“不妄作劳,劳作不过量,不要随便付出体力;”“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12.“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春夏保养心和肝,秋冬保养肺和肾。 13.木梳:晨起三千下号称“木梳丹”;梳头有疏通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作用。 14.百岁老人,以素食长寿;对他们健康长寿有直接的影响:“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多饮伤神,厚味昏神,饱食闷神。”“心地善良,热爱活动,热爱劳动”是百岁老人的共同点。 15.古人曰“读书也是保健的方法”。读书养生:“病须书卷作良医”陆游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体气多病,得以名人文集读之,亦足以养病。” 16.《黄帝内经》养生五难:“名利不利,此为一难;喜怒不除,此为二难;声色不净,此为三难;滋味不绝,此为四难;神虚精散,

中国经典古籍《黄帝内经》

中国经典古籍《黄帝内经》 导读:基本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

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创作背景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完美排版

黄帝内经 上卷.素问篇 (3) 第一卷 (3)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4) 第二卷 (4)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 阴阳离合篇第六 (5) 阴阳别论篇第七 (5) 第三卷 (6)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 五藏生成篇第十 (7)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7) 第四卷 (7)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7)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8)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8) 第五卷 (9)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9) 第六卷 (10)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0)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1)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2)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2)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2)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13) 第八卷 (13)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3)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3)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14)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14)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5)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15) 第九卷 (15) 热论篇第三十一 (15) 刺热篇第三十二 (15)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6)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16) 第十卷 (16) 疟论篇第三十五 (16) 刺疟篇第三十六 (17)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18) 咳论篇第三十八 (18) 第十一卷 (18)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8) 腹中论篇第四十 (18)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19) 第十二卷 (19) 风论篇第四十二 (19) 痹论篇第四十三 (20) 痿论篇第四十四 (20) 厥论篇第四十五 (20) 第十三卷 (21) 病能篇第四十六 (21)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21)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21) 脉解篇第四十九 (22) 第十四卷 (22) 刺要论篇第五十 (2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22)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23)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23) 针解篇第五十四 (23)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24) 第十五卷 (24)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24)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24)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24)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25) 第十六卷 (26) 骨空论篇第六十 (2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26) 第十七卷 (27)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7) 第十八卷 (27)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27)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28)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9) 第十九卷 (29)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9)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29)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1) 第二十卷 (31)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3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32) 第二十一卷 (34)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上之上 (34)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上之下 (35)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上 (36)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下之下 (38) 第二十二卷 (39)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9) 第二十三卷 (42)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42)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