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0716003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牢固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在各种环境因子中的转化规律;

3.一般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转化的计算过程和具体应用;

4.一般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数学模型推演。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环境及其组成

§2、环境问题

§3、环境科学

本章重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和任务。

本章难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内容、分类和组成。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3、我国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章重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3、森林生态系统

§4、生态平衡

§5、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生态平衡。

本章难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六章人口与环境

§1、人口增长与环境

§2、人口动态学

§3、人口预测模型

本章重点:人口预测模型;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难点: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粮食问题

§1、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

§3、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

§4、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

§5、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本章重点: 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八章能源与环境

§1、能源的分类

§2、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能源消费

§4、能源利用与环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6、我国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

本章重点: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开发新能源

本章难点: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1、水资源的基本概念

§2、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4、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水资源与环境

§6、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

§7、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

§8、水体污染的控制

本章重点:水环境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

本章难点: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十一章大气污染

§1、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2、大气污染和污染发生类型

§3、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4、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影响

§5、大气污染的控制

§6、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7、空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本章重点:大气污染和污染物;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本章难点:大气污染和污染物;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第十二章全球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1、全球气候变暖与防治对策

§2、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3、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本章重点: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

本章难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的形成机制

第十三章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

§1、噪声的定义、特性、危害

§2、噪声的控制标准

§3、噪声的来源与控制

§4、微波污染与人体健康

本章重点: 噪声的定义、特性、危害

本章难点:噪声的来源与控制

第十四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1、固体废物概述

§2、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化

§3、固体废物的管理

本章重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化

本章难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第十五章资源与环境

§1、自然资源的类型与可持续利用

§2、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

§6、土地荒漠化问题

本章重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本章难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七章持续发展与环境

§1、传统发展与环境问题

§2、环境与经济发展

§3、可持续发展理论

本章重点: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章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实践环节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20题。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板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八、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环境学导论》,何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环境学原理》,窦贻俭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环境工程概论》,朱蓓丽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

十、说明

南林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如何理解环境: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主体(通常称其为人类)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人类周边的事物),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什么叫环境要素、特点: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通常指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分为两类:非生物环境要素: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生物环境要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由它们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4个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环境要素的四个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4各环境要素互相联系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 2个会议,里程碑,时间地点:1972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为人类和国际环境保护事业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它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诞生。1992

年6月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最高层次的各国首脑会议——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高度重视,,把国际环保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的“三同步、三统一”战略要遵循“三同步、三统一”的原则:做到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要遵循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原则;要遵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要遵循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原则;要遵循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第三次会议,八大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自然资源只是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广义的自然资源则要延伸到这些自然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最有代表性的广义解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的属性:稀缺性区域性多用性整体性两重性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科学导论09级关键知识点-201012

环境科学导论10级考试题 Ch1绪论 Ch2生态学绪论 Ch3人口问题与环境 Ch4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h5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Ch6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Ch7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Ch8能源、粮食与环境 Ch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与对策 Ch10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 一、选择题: Ch1 1、人类的环境以人类为( A ),就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 A.中心事物B.社会环境C.生物环境D.研究重点 2、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就是通常所称的( D )。A.中心事物B.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D.自然界 3、水俣病的成因是人由于食用鱼、贝,而使机体中富集了( D )。 A.镉B.多氯联苯C.砷化合物D.甲基汞 4、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D )。 A.Zn B.Hg C.Pb D.Cd 5、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B.全球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水旱灾害 6、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环境要素中( C )。 A.环境要素的平均状况B.最优状态的要素C.最差状态的要素D.环境诸要素的总和 Ch2 7、种群是指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 C )的组合。 A.不同个体B.生物群落C.同种个体D.生态位 8、群落是指不同种的( B )有规律的集合体。 A.细菌B.种群C.食物链D.动物 9、一个营养级上生存的生物量有一个极限,它取决于( A )的数量。这个事实适用于人类。因而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数量。 A.前一个营养级B.下一个营养级C.生态效率D.分解率 10、某些有毒物质在沿( A )传递过程中其毒物沿营养级增高而富集,毒性增强。许多公害病就是这样引起的。 A.食物链B.生态系统C.生态位D.生态金字塔 11、生产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 A ),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类群及人类的需要。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材料与导论论文

生物资源材料与未来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 当你从食品店买回糖果、糕点的时候,当你从服装店选购了称心服装的时候,当你从家用电器商场抬回称心电器的时候,甚至当你从菜摊上买回新鲜蔬菜的时候,带回来的包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塑料袋,当这些塑料袋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如何处理就牵扯到了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当然,作为学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一名学生,经过专业课的学习,我知道高分子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正因为这样高分子的发展会给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地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那么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经济性循环就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宠儿,企业通过经济性循环可以追求更高的效益,最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的污染。 一.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经济性循环 高分子材料自上世纪问世以来,因具有质量轻、加工方便、产品美观实用等特点,颇受人们青睐,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聚合物合成方法的改进,结构修饰与分子设计水平提高和共混改性技术的

完善,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高分子的光电、磁等行为,揭示分子结构和光电、磁等特性的关系导致更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出现。近年来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如智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等相继问市,为高分子材料应用于大型制件和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合成纤维。在二战以前,由于天然高分子材料来源丰富,人工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缓慢。但随着战争的爆发, 天然橡胶、棉花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开始紧缺, 迫使人们去探索合成人造高分子的途径。 与此同时,高分子材料的大量使用及废弃后的不适当处置引发了诸如白色污染之类的问题制约了高分子工业的发展。况且,高分子材料的原料是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近年来,石油原料的有效开采储量迅速下降,能源价格不断上升,更加速了废旧高分子材料的资源化进程。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适合现代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且不受地域、气候的限制,因而高分子材料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对人类最为重要的材料;但是,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使其消费产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循环利用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是处理废旧高分子材料、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从环境科学的原理着眼,还是从环保和节约资源的角度看,废塑料资源化不仅可以消除环境污染,而且可以获得宝贵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以下就是高分子经济性循环的几种方法,做简要介绍。 第一,物理循环利用物理回收循环利用技术主要是指简单再生利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 境 科 学 导 论》 试 题 (50%) 一、 填空(每空格 1 分,共 2 0 分) 1、 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 圈、 水 圈、土壤 ---------- 岩石 圈和 生物 圈。 2、 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 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 5、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 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 的建议。 6、 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 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 之上, 之下的中间尺度。 __重金属污染 ________ 、 放射性物质污染 和持 染 物 污 染 等。 ,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 因 素 。 和 问题。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 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 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 噪音 、振动 、热 光辐射 、放射性 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能源短 7、 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 地理实体,它处于 久 性 有 机 污 9、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 和 和 1 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 三、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21分)

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4、T OC 总有机碳 5、 TOD 总需氧量 6、 TSP 粒径小于100叩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 7、 PM2.5 PM2.5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卩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8、 PM10 通常把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9、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 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 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 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 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 mg/m3。已知标况下 T为0C,压强为101325Pa (5分)。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 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 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 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 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 B 次生环境问题 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 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 水俣事件:甲基汞 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 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二全球环境问题 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导论课题论文

武汉工程大学 专题论文 论题:环境问题 题目:关于雾霾天气的污染问题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01 学生姓名:丁武斌 学号:1106020104 2014年5月7日

目录 关于雾霾天气的污染问题——以武汉为例 (1) 一、引言 (1) 二、雾霾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2.1、什么是雾和霾 (2) 2.2、雾霾的组成 (3) 三、雾霾形成的原因 (3) 四、雾霾的危害 (5) 五、雾霾的治理 (6) 六、个人如何应对灰霾 (7) 七、结论 (7)

关于雾霾天气的污染问题——以武汉为例 丁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生物工程01班,110602010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今武汉乃至全国关注较多的“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以及主要危害,预防措施。 关键字:雾霾;雾霾天气;雾霾成因;防治;环境污染;雾霾危害、预防; 一、引言 武汉市从2012年6月11日开始一周内出现两起严重灰霾天气。从2013年1月8日起武汉开始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来势凶猛,整个武汉三镇都被浓雾笼罩,空气达到重度污染。受雾霾和大风影响,汽渡、轮渡出现短时停航,长江江面能见度不足500米。据了解武汉雾霾天气已持续10天为新世纪以来最长,等到21日才终结。2014年1月,武汉市雾霾天气应急处置专项应急委员会决定,发布雾霾天气黄色预警,据了解此次是我市今年首次启动雾霾黄色预警,也是史上第三次同时启动应急预案三级响应。武汉市空气质量持续处于污染状况,出现了1天轻度污染、1天中度污染、5天重度污染、1天严重污染,特别是1月6日来,我市空气质量持续出现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水平。 雾霾天气的元凶是PM2.5,下面是世界各国的PM2.5标准: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次作业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次作业 姓名:甘倩雯 班级:制药二班 学号:1106030207 通过课上的学习我知道了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出现的雾霾、水华、干旱、水污染等都是由于人们肆意破换环境及环境治理不当造成的。在几年前我们还能看到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而现在连我们常去的东湖都散发着鱼腥和腐臭的味道,空气质量更是严重污染,蓝天白云已经很难看见,我有时会想现在的武汉应该快赶上曾经的雾都那种污染了。我觉得环保必须从个人做起,环保的意识也应该传播开去,让所有人知道目前过的环境状况和实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我通过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初步了解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发挥历程,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于1973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78年)。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要求防止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第二阶段(1979~1992年)。198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战略方针;确定了符合国情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1989年12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期还制定了关于保护海洋、水、大气、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野生动物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文件。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1992年在“里约会议”后,世界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环境原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则。主要有商品(各类产品) 必须达到国际规定的环境指标的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行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工业生产的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实行整个经济决策的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的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项重大举措。 我从资料中发现随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一次次召开我过的各项环保规定不断细化,也获得了不少可惜的成就。我们的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自然保护工作都取得了进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采取退耕还林,实施“山川秀美”工程。

科学哲学导论论文

科学导论作业(二) 200921060101陈馨琳 一、你所理解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定义: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新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与教育技术定义比较,该定义强调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研究学习过程,还要研究教学过程;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该定义的基本思想: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思想的体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必须考虑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地位新教育思想。 (2)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设备而抛弃常规的音像技术,要避免出现高级设备低级使用的现象。(3)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资源,还还必须重视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既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基本环节。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1)从教学规律(技术理论与规范)看 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第一,从建造和形成认知结构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是基于奎林(M.R.Quilian)的语义网络理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有节点、链等。各节点之间通过链的作用而结成一个记忆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显然,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线性化,不仅限制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第二,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符合加涅(R.M.Gagne)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揭示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与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接的,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易于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2)从教学模式(技场)看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 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00 (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 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 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 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 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 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三、什么是水体 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 烟气洗涤水、场地设备清洁水等。成分极其复杂,污染物含量变化也很大。 七、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废水。

八、农业退水 1、农业退水是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 2、特点:(1)农药残留量大,对环境污染毒性大(2)化肥残留量大,氮磷含量高(3) 覆盖面广、分散,污染渠道多 2、生化需氧量BOD: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过程所需的溶解氧的量, 普遍采用20C培养五天的需氧量为指标,记BOD 5 3、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得分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 姓名学号 院系班级 任课教师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主要介绍其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一些解决方略,以此来表明部分环境现状,并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再从一些调查数据描述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出我国公众在环保意识上的不足。最后,再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温室效应、;因素;现状;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对策。 1.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在此我仅从第二环境问题进行阐述——而在众多的次生环境问题中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就当前来看,全球变暖等大气问题也连连被拿上了桌面,足见大气问题在人们心中的重视程度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有多大。本文就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对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2.温室效应介绍 形成原因: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关于环境科学专业实习的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关于环境科学专业实习的课程体系建设论文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专业。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21世纪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培养具有高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是2007年以资源与环境系为依托开办的,当年招生27人,2008年招生31人,2009年40人,2010年招生人数增加,根据学校要求成立了环境科学系。我系现有在校生222人。通过几年不断进行的教学改革,教学计划不断完善,但专业实践实习环节仍然比较薄弱,不能完全满足我校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对国内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的调查,结合我校的教学水平、地理条件、师资队伍等,对我们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成果将陆续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中开展。 1.实习基地建设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开放发展、互惠互利、协同创新”为原则:首先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实习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其次选取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提前了解社会并为毕业后择业做好准备;第三选取单位必须是能够长期稳定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建立起区域实习网络统筹安排实习。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接受我系实习,我们编制了实习单位名录并在校网站公示,对实习单位起到一定程度的宣传作用;

对长期的实习基地实行挂牌;实习基地有招聘需求的我们实行择优推荐;对符合条件的实习基地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垃圾处理行业、水处理行业、大气污染处理行业、清洁生产行业、环评行业及环保部门选取多家代表性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接洽,通过双向沟通最后与沈阳老虎冲垃圾处理场、沈阳佳鹤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华晨宝马汽车制造厂、沈阳市大辛生活垃圾处理场、沈阳东陵白塔污水处理厂、国电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大庆市环保局、大庆龙江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庆市龙凤热电厂、大庆市石油管理局水务公司、大庆市顺丰伟业环评公司、大庆市红旗泡水库等,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企业及环保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关系。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实习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设置为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内容。 2.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使学生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巩固书本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实习、气象学实习、环境生态学实习、土壤学实习、噪声控制工程实习、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实习、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实习、环境质量评价实习等。环境监测实习主要是与大庆是环保局合作,请分管局长为学生介绍环保局的机构设置、行政职务、区域环境规划及日常工作情况等,学生可以进入各个部门学习环境监测工作程序、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类型 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研究对象: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思想方法论:整体,系统,综合,复杂 第二章 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二、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1.大气圈:物质组成 (1)恒定组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等组成(99.96﹪)。(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3)不定组分: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非常大,如尘埃、硫化氢、煤烟、金属粉尘等。它们一是来源自然界,二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地球大气富含氧气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它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等; 对人类的意义:调节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 2.水圈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1)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 (2)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大坝,河流渠道化 (3)环境问题: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 3.岩石圈 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4.生物圈 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对人类价值:健康营养物 主要问题:物种锐减 土壤圈: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 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 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污染 三、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1)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 (2)物质循环过程中将发生多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能量流动的三个基本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储存与矿化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递减性、变动性 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量庞杂、信息来源广、信息的性质、形态以及容丰富 信息传递类型: 四、自然环境的规律 五、地带性规律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章 1.论述地球(人类)环境演化的启示。 答:第一,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的出现,在其必然背后,潜在着巨大的偶然性。 第二,地球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加快了这种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可以预料,有些是难以预料;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第三,环境与生命的演化具有加速的趋势。 2.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 答: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环境一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环境的功能: (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 (2)环境的调节功能 (3)环境的服务功能 (4)环境的文化功能 环境的特性: (1)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 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答:环境要素—— 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环境基质)。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环境科学中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要素。 特点:(1)最小限制定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2)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3)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4)出现有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要素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的次序有先有后,但它们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特点。 环境结构—— 定义: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重要概念。即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特点:①圈层性:在垂直方向上,整个地球环境的结构具有同心圆状的圈层性。 ②地带性:由于纬度的差异,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即使是同一纬度,因地形高度的不同,也会出现垂直地带性差异。经度也有地带性,是地球内在因素造成的 ③节律性:在时间上,由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固有性质,在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性。如地表上无论何处都有昼夜交替,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有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 ④等级性:在有机界的组成中,依照食物摄取关系,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中具有阶

环境化学试题

环境化学试题 环境化学试卷2 1。简要解释以下概念、名词或术语(每项5分,共XXXX年招收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试卷环境科学导论1 XXXX年环境科学基础试卷(回忆版)参考书:何强《环境科学导论》1,选择题(一些简单常识,记不清楚) 2,填空(一些简单常识,记不清楚),如环境日、粮食日、地球日、地下水污染类型等。3.名词辨析1。环境与环境科学2。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和环境干扰。名词解释1。富营养化2。环境容量3。生化需氧量4。酸雨。简短回答 1。可持续发展背景2。温室效应的机理3。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噪声计算(书中)7。浅谈环境化学考试 准考证号分数 1。名词解释(任选4个问题,每个问题4分)1。初级降解动力学2。重金属螯合物3。环境风险4。甲基橙碱度5。硝化作用 2。简短回答(每个问题8分) 1。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行为简述2.湖泊底部沉积物对碳酸盐体系平衡的可能影响3.简要描述大气中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的来源 3,问答和计算问题(任选3个问题,每题20分) 1,请解释酸雨的形成和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2。请在天然水的氧化还原极限下(假设PO2=1atm,PH2=1atm)画出

等电点-酸碱度关系,并解释不同类型的天然水在等电点-酸碱度图上的位置 3。土壤中有许多有机和无机的氧化和还原物质。土壤中主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是什么?为什么Eh值有时可以用来确定土壤中有机和无机物质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 4,描述了氮氧化物(NO,NO2)在大气液相平衡体系中的转化,并给出了相应的气液相平衡方程。环境工程考试 录取分数线1分,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5分) 1,水环境容量2分,厌氧-好氧二级生物处理系统3分,清洁生产4分,光化学烟雾5分,温室效应6分,逆温层7分,生物稳定塘8分,气浮 2分,简答题(共50分) 1,放射性废水处理方法及特点的试行意见(10分)2。简述光污染的概念和主要危害(10分) 3年水污染物种类及主要水质指标简述(15分)4。试比较厌氧和好氧处理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15分) 3、问答问题(共60分,每题20分,任选3题) 1、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的主要类型、处理过程和工艺,以及生物处理方法的优点 2、污泥的性质、污泥处理和污泥利用 3,固体废物处理常用的技术有哪些?请概述其原理并比较它们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4、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和塔式滤池的特点是什么?分别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课论文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201年月日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课论文 摘要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对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大概的介绍,使我 们对相关的本科专业内涵特点有了更多的了解,帮助我们形成较系统的专业认识。本文为对课程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工程课程总结课程感受 1.专业现状及前景 习近平在十九大中表示: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改变,石油逐渐被天然气和核能取代。 与世界能源相比,我国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结构性矛盾突出,而且因此造成了燃煤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环境代价高。同时,传统能源面临着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的严峻问题,但其在世界和我国能源结构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该形式在未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可见,能源与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能源与环境专业在将来会有着可观的前景。 2. 课程总结:能源与环境工程学的应用 2.1燃煤发电技术 高效、清洁的 IGCC 发电技术:IGCC发电技术是指将煤炭、生物质、石油焦、重渣油等多种含碳燃料进行气化,将得到的合成气净化后用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发电技术。它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气化炉、空分装置、煤气净化设备等;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余热锅炉、蒸汽轮机发电系统。IGCC 发电技术是未来煤炭能源系统的基础,对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目前,我国IGCC发展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2.2 新能源发电技术 2.2.1太阳能 目前成熟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有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2 种。前者是利用光学系统聚集太阳辐射能,用以加热工质产生高温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后者是通过光电转换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3] 2.2.2 核能 核能包括重核的裂变能和轻核的聚变能。目前已经商用化的裂变能是热中子反应堆, 将要实现商用化的是快中子反应堆。将来聚变能一旦实现商用化 , 那将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洁净的核能。裂变能的核燃料在地壳和海洋中的储藏量,即使比较保守的估计,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因为一定规模的核动力应用而出现资源紧张的状况。而且,核电是各种能源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发电方式。[4] 2.2.3 生物质能

环境科学导论

关于通选课“环境科学导论” ——致北大《学术风》杂志 我们生长在一个古老文明、人口密集并正处于迅速“工业化(industrializing)”“发展中(developing)国家”,一个多年谋求现代化(modernizing)的并取得了GDP“持续快速增长”奇迹的亚洲大国,这正是西方主持的“现代”文明坐标体系中的中国。百年的贫弱屈辱和当代不可逆转的“市场与工业”文明前进的时代潮流使中国别无选择地沿袭“industrializing=modernizing=developing”这一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发展”路径。今天,奔走在西方社会过去百年间走过的这条发展“单行线”上的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条路径两旁的“景物”已于当年大不相同:原先路旁曾参天的“大树”现已所剩无多,曾经富足供给的各种自然福利资源已越发稀缺,空气和水都已不再纯净透明……。因此,我们课上讨论:那条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表征“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关系的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1能否还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中国当今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与世界环保历史上“八大公害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时空关联? 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当今时代的现实。全球化为走在这条“单行线”的中国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以及“世界工厂”的“美誉”,但陶醉在“致富和增长”气氛中的人们近来却越发感到:资源补给日趋紧张,日渐乌浊的空气让人乏力的同时也愈发使得“单行线”尽头原似“光明”的前景变得阴暗和模糊。更让“世界工厂”中的“工友们”茫然的是:在举国繁乱嘈杂、乌烟瘴气中日夜奔忙之后,收获的却只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国民1/5~1/10的收入,而生活在地球另一边已处于“后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享用着“世界工厂”持续供应的廉价而舒适的衣裤鞋袜,在安宁清洁的工作室里边品咖啡边轻移鼠标却可从容地获得巨大的财富。我们似乎已意识到,技术和知识创新已经成为领先时代的主导“资源”,决定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演化,而上述资源的“钥匙”却牢牢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因 1注:以人均GDP增长和环境恶化程度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基于西方发展历程,表现出:环境质量先随人均GDP增长而恶化,当后者达一定水平时(例如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环境恶化趋势呈现缓和并随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改善,由此呈现倒U形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