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011-07-21 23:01:00作者:黄艺羡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

344 网友评论0 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些人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很好把握和贯彻社会公平。本文试对社会公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一、如何科学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

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1]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公平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公平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种种现象的反映和评判,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平的标准也随之发展变化。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公平,把它当作某种亘古不变的原则。恩格斯明确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可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公平标准。就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

利益的差别,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认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来获取剩余价值是完全合理的、公平的,因为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带来的;但工人们却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剥削,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外的那一部分价值。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公平观必须反映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离开这一生产关系来讨论公平是没有立论基础的。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就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其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具体的范畴。不能把不同领域的公平标准混为一谈。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一谈到公平,往往侧重从分配平均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把社会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但仅仅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公平,不利于全面认识社会公平的科学含义。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者说平等,一向是指社会的平等,社会地位的平等,决不是指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平等。”[3]一般来说,社会公平主要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和人格地位上的平等等。经济地位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具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包括平等地拥有工作、劳动的权利,平等获得工作机会的权利,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等。政治地位的平等,包括平等的参政与议政、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还包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等。文化地位的平等,包括平等的受文化教育的权利等。人格地位的平等,即每个人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管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如何。各个领域的公平标准不一样,不能把这个领域的公平标准作为另一个领域公平与否的判断尺度。比如说,等价交换、优胜劣汰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人们之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但在社会领域不能以此为公平标准,因为社会领域必须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社会公平的尺度。当前,我们在再分配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实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是从社会领域公平标准出发的。如果在社会领域仍然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势必造成贫富的两极分化,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社会公平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社会。这是因为公平的实现总是受一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公平观,但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且发展不平衡,所以现阶段还不能真正实现这种公平观,还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此外,社会公平的实现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使一种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消除了,但由于各种因素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人们的善良愿望,而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制度完善的程度。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去评判公平与否,而是必须把公平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要研究这种公平观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不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要求。[4]

二、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从城乡差别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差别看,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多元;从省际差别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5]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不公平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医疗领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提高,但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教育领域,教育改革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教育资源不均造成“择校热”、“收费生”愈演愈热;在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加快,但作为“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依旧脆弱。

针对现实中的这些不公平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我们党长期不注重社会公平的后果,甚至开始怀疑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不公的真正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掌握了生产资料的阶级就有可能利用这种经济力量去剥削没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是产生社会不公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随着阶级差别的消失,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6]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逐步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在分配领域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从根本上消除了

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根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奠定了经济基础,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彻底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毛泽东在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分配制度、工资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思考,开始探索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将实现社会公平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公平问题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胡锦涛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维护社会公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5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2亿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715万人、14896万人和10876万人。中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底,有2347.7万城镇居民和4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6%。

我们也应看到,社会公平的实现是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认为,造成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没有建立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制度。一方面,原来的一些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凸显出不公平性。比如,延续了50多年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制度和体制没有建立或不够完善,也带来了新的不公平。比如,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人利用政策的漏洞,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现象比较突出;

政治、文化、教育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社会保障体制还有待健全,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社会成员在权利义务享受上的不平等,存在着“先天性”的不公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一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三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四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些制度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它的建立和完善必将为我们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

三、如何认识分配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于是,一些人把这种不公平现象归咎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关于这一原则还要不要坚持的看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不同的观点:

一是继续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仅不应改变,而且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否则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主张“公平与效率并重”,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颠倒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应该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或“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过渡。

三是主张“公平优先”,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重视公平问题的时机条件已基本成熟,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摆在突出位置。

上述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在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中,效率和公平究竟谁应处在“优先”地位。解答这一问题,必须搞清楚“效率”与“公平”的内涵和实质。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分配原则中,“效

率”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的,强调的是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生产创造。而“公平”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讲的,强调的是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合理分配。公平与效率并不属于同一方面的问题,效率侧重于生产力的角度,公平侧重于生产关系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提高效率,会做大物质财富的“蛋糕”,为实现公平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注重公平,使物质财富的分配更加公正、合理,能为提高效率增添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分配合理,人们的积极性就高,随之效率就会提高;效率提高了,可以用于分配的财富就多了,就容易实现公平。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我们在新时期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在分配中究竟什么时候强调效率、什么时候突出公平,必须依据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离开当前的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抽象地谈论谁先谁后,没有实际意义。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生产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挫伤,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将效率放在优先位置。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7]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把发展经济、提高效率作为发展的重点,实行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使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党也越来越认识到在继续强调效率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注重社会公平的初步思路,“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8]。因此,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应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继续强调效率。

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原因在于:第一,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来看,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二,从社会不公平造成的后果来看,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必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不公平现象会造成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势必引发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安甚至是动荡。第三,从国家经济实力的角度来看,进一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时机条件已基本成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2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贫富不均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

要继续强调效率,这是因为: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就是提高效率。尽管我国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经济落后和效率不高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例如,2005年,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41、日本的1/36,而且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原材料、资源还很惊人。[9]第二,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市场主体必然把效率放在第一位,由此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效率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为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保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必须继续强调效率。第三,只有继续强调效率,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有效解决包括贫富差距过大在内的一切社会矛盾和问题。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212页,第311页。

[3]《列宁全集》第2版第31卷第137页。

[4]周新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7][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31页,第374页。

[9]萧灼基《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载于2006年3月9日《文汇报》。(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

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摘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高等学校是青年汇聚之地,是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全社会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辐射源。从“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中南大学情杀案”这些事件中,现在的中国大学院校究竟是怎么了?校园的文化建设怎么了?学生的文明去哪了? 关键字:校园文化文明 二.调查目的:为了让大学生认识到校园不文明的严重性,通过对校园里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创造文明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二及大一学生。 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五.调查时间: 2011年5月16日----------2011年5月19日 六.调查内容:此次调查问卷题型是选择题、问答题,共40题。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在校园内,教学楼,上课情况、公共设施、宿舍、餐桌存在的不文明情况的调查。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看圆饼图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分析如下: (1)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分布广泛,达到71.05%。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扔垃圾、随意粘贴广告、随意践踏草坪的现象反映强烈,除此之外私人财物乱丢乱放、公共场合讲脏话、情侣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2)宿舍的不文明行为占65.79%的比重。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用高瓦电器、大声喧哗影响正常作息、睡懒觉的现象尤为明显,男女宿舍乱窜、浪费水电的现象也不少。 (3)上课出勤情况的不文明行为占55.26%。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有上课时迟到缺勤早退、打电话、交头接耳影响教学、考试作弊的现象。 (4)公共设施、餐桌不文明的现象各占31.58%。公共设施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桌椅上乱涂乱画、毁坏教学设施、毁坏书籍;餐桌不文明的行为体现在排队打饭推挤、在桌上残留剩菜剩饭、浪费食物。 (5)教学楼的不文明情况相对来说是较少的。主要是教学楼周边制造噪音影响教学。 (6)关于填充项的。在本次调查中有许多同学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对我的作业给以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对于提到的问题我会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八.调查体会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取得较大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的素质却没有与时俱进。在校园里始终普遍存在着不文明的行为。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面对令人焦虑的校园文化的滞后发展,学校的领导、老师应给以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学生应全面发展,做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人,也为校园的文化,社会的和谐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校园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校园的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给以解决。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讲座、演讲、参观、展览、网络……,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同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于建设校园文化的看法和期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的理解,由此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如何看待不公平现象1

如何看待不公平现象1 作者:黄艺羡2013-04-09 分享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些人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很好把握和贯彻社会公平。本文试对社会公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一、如何科学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 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1]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公平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公平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种种现象的反映和评判,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平的标准也随之发展变化。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公平,把它当作某种亘古不变的原则。恩格斯明确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可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公平标准。就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利益的差别,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认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来获取剩余价值是完全合理的、公平的,因为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带来的;但工人们却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剥削,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外的那一部分价值。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公平观必须反映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离开这一生产关系来讨论公平是没有立论基础的。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就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其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具体的范畴。不能把不同领域的公平标准混为一谈。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一谈到公平,往往侧重从分配平均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把社会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但仅仅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公平,不利于全面认识社会公平的科学含

当今社会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当今社会有哪些不和谐因素.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和谐社会”已经成了当今社会最最时髦、最最流行的一个名词。 其实,每一个社会的执政者都在试图将自己的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社会”。 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都能达到和谐。古往今来,因社会不和谐而矛盾冲突、矛盾尖锐、矛盾激化甚至导致政权垮台的社会,不计其数。 而且,对一个社会来说,和谐总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旧的不和谐因素被消除,新的不和谐因素就会出现,社会就是在消除、克服、解决不和谐的因素中不断的前进、发展。 当然,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消除、克服、解决”不和谐因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执政者的执政能力高,“消除、克服、解决”的过程就能快一点、好一点、顺利一点,若是执政能力低,那么,这个过程不仅快不了,反而有可能使不和谐因素激化,所以,中央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是社会能不能和谐的“第一要务”。 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曾庆红副主席的概括很到位,既是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既让中国人民初步“品尝”到了世界强国的含义,又让中国社会“品尝”到了社会失调、社会失控的阵痛。 的确是这样,中国社会离开了发展什么都谈不上,然而偏离了科学观的发展则会给(或是已经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后果。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凸显呢?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呢? 原因实在太多了,不过,依我看,主要还是“利益流向”出了不大不小的问题: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强势群体”的利益在“最大化”,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最小化”;“改革”后的“利益”相当一部分流向了二类人群:“食利于民”的“暴富层”和“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于是,两极分化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在中国社会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工人”,出现了四千万的“三无农民”…… 所以,社会出现不和谐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现象。 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的中国社会应该说是一个和谐社会,因为那时候的利益流向流得对,几亿工人、农民都得了“真正的实惠”,当然要叫共产党好。五十年代末期后的一个反右和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社会的不和谐几乎将中国社会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主要阶层都没有获得什么利益,因而将中国社会“逼”向了谁都不熟悉的、谁都没有经历的改革开放。 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问题还正是改革开放付出的一种沉重的、必然的代价,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必须得以解决的代价! 当然,其中主要的关键还是“利益流向”的问题,还是“还利于民”、“让利于民”、“为民谋利”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或是不解决,或是反其道地“解决”,那么社会不和谐

分析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分析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分析我们生活中的公平和不公平现象,我们一般会用边沁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和纳什公平。 功利主义法学思想并不是一个原始意义的法学思想流派的产物,它渊源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以十九世纪的功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直至十九世纪边沁将哲学的功利主义应用到立法学和法理学的领域形成了个人功利主义法学思想。 从广义上看,功利主义思想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了。如德谟克利特宣扬过快乐主义,认为人生最好的生活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快乐,要求节制的享乐和和心灵的快乐。伊壁鸠鲁学派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苦与乐的标准是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快乐是生命和行动唯一可以想象的完全正当的目的” 到了近代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丛蒙昧主义解放出来,准球人性的解放,提出人的道德来自于人的感性,来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利己主义、物质享受和现实的享乐是这个时期的口号。斯宾诺莎说“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认识会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这条规律是深入人心的,应该列为永恒的真理和公理之一”二贝卡利亚的《论犯罪和刑罚》则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有着直接的影响,“制定法律的人只需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贝卡利亚的思想直接影响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边沁将贝卡利亚计算快乐和幸福的原理加以改造和发展,创立了完整的功利主义学说,并最终运用于法学之中。边沁提出了独特的苦乐计算法他首先提出了苦乐计算的七个条件,即“强度、持久性、确定性或不确定性、迫近性或遥远性、丰度、纯度、广度。” 边沁认为,可依据这些条件,对某个行为首先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的价值进行计算;然后对那个行为的初次快乐或痛苦以后产生的每一快乐或痛苦的价值进行计算;最后,总计所有快乐的一切价值和所有痛苦的一切价值,并加以比较,人们便会知道每一行为所致的苦乐的价值的大小,如果一种行为带来的快乐成分占优势,它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则是恶的,不道德的。 边沁的苦乐计算法是一种创见,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它至少为分析行为结果提供了客观可测的依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运用于行为预测和行为选择。然而,这种方法在实践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边沁的苦乐计算法只强调快乐的数量,而否认快乐的质的差别,这使得其理论无法解释这样的情况:当一些恶人欺负一个无辜的弱者时,恶人作恶所得到的快乐的总量可能大于势单力薄的弱者所受的痛苦的总量,但如果称这种行为是道德上许可的行为,显然是荒谬的。可见,边沁的快乐观是比较狭隘的。事实上,快乐不仅有量上的区别,也有质上的区别,我们在估计一切其他东西的价值的时候,都要把品质和分量加以考虑。所谓快乐的品质的差别,是指人不仅有肉体感官上的快乐,而且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比嗜欲更为高尚的心能。较高等的快乐主要是理智的、情感的和想像的快乐以及道德情操的快乐。而且,精神快乐是第一位的,肉体快乐是第二位的,精神快乐比肉体快乐更高尚、更纯洁。边沁虽然提出了计算快乐的方法但是这种计算的方法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判断性,因此也就失去了这种快乐计算方法本身所追求的价值。

社会不与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

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 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强调,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处在社会管理核心位置的政府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政府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对自身角色及其行为做出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重任。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及其行为的根本要求又是由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一、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 什么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让我们先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来做一分析。 首先,和谐社会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社会是由人群所组成的,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不可能有离开人、外在于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人是发展的根本,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更优的社会形态,它必然首先具有社会的一般规律。因此,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社会。 其次,和谐社会以“人的和谐”为核心。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从宏观来看,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和谐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等等。在这些和谐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人”,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些目标体系中,“人的和谐”是核心,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无论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还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和谐社会的目标状态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改善,让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得到保障,让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提高,让人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充分关注人的需求的社会。 第四,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谐社会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应该是以人为本,这是和谐社会有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所在。 二、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课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题目: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专业: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学号:20070510107 姓名:罗群岚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教育的不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有。在几千年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自从有教育以来,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一直存在。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对作为被压迫对象的下层人民的残酷掠夺和剥削,使得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垄断。一般的百姓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并创办私学,在我国古代率先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由贵族阶级垄断的局面。《论语·述而》记载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脩”指十条肉脯,是先秦时期人们见面时最薄的一种礼物。也就是说,无论谁,只要能向孔子交纳一份“束脩”他就会对他进行教育。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应该是第一个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新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障了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既然公平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不公平就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了。 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时至今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仍然存在许许多多让人倍感沉重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共有的一片天空下,当有的地区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有的地区还远没有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有的校园至于欧美国家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倍感寒碜;当有的中学出现了教职工私车群时,有的地方教职工却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当城里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投影仪、彩电、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时,乡村的孩子或许就立在寒风中、破旧的危房里接受着残缺的启蒙教育……通过分析,这些不公平主要体现为现实性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 引起这些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决策,因此,改革开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相对闭塞,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就只能优先发展经济了。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 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城乡教育差距同样让人担忧。在入学机会方面,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时1:0.75。城市小学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农村的5倍。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总经费、事业费、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6%、83.11%、

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淮阴师范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的本意即为理想国, 它承担有缔造国家理想、创生国家时尚、提供新鲜思想、生产原创精神、维护浪漫王国生存模式的多元功能。大学在扮演伊甸园理想的过程中始终表现稳定。大学扩招时代到来后, 社会仇富心理的爆发, 促使大学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负面化焦点, 多元社会势力触及大学, 迫使大学从恬静的伊甸园转变成了多种社会能量的竞技场。大学生自杀率的攀升、青春期抑郁症的多元萌发、大学生辱师甚至弑师事件的出现, 不仅将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的后果向大学扩散, 还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医治问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传统儒学精神解体却又无法寻觅到合适的和谐精神的替代品前提下, 中国大学校园的和谐化理念充满了艰难的挑战, 而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难题则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抉择。从“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杀人案”、“复旦黄洋投毒案”这些事件中,现在的中国大学院校究竟是怎么了?校园的文化建设怎么了?学生的文明去哪了? 关键字:校园文化文明 一.调查目的:为了让大学生认识到校园不文明的严重性,通过对校园里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创造文明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 二.调查对象:主要是淮阴师范交通校区大二及大一学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 四.调查时间: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7日 五.调查内容:此次调查问卷题型是选择题、问答题,共40题。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在校园内,教学楼,上课情况、公共设施、宿舍、餐桌存在的不文明情况的调查。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看饼状图图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分析如下: (1)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分布广泛,达到71.05%。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扔垃圾、随意粘贴广告、随意践踏草坪的现象反映强烈,除此之外私人财物乱丢乱放、公共场合讲脏话、情侣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2)宿舍的不文明行为占65.79%的比重。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用高瓦电器、大声喧哗影响正常作息、睡懒觉的现象尤为明显,男女宿舍乱窜、浪费水电的现象也不少。 (3)上课出勤情况的不文明行为占55.26%。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有上课时迟到缺勤早退、打电话、交头接耳影响教学、考试作弊的现象。 (4)公共设施、餐桌不文明的现象各占31.58%。公共设施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桌椅上乱涂乱画、毁坏教学设施、毁坏书籍;餐桌不文明的行为体现在排队打饭推挤、在桌上残留剩菜剩饭、浪费食物。 (5)教学楼的不文明情况相对来说是较少的。主要是教学楼周边制造噪音影响教学。(6)关于填充项的。在本次调查中有许多同学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对我的作业给以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对于提到的问题我会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011-07-21 23:01:00作者:黄艺羡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 344 网友评论0 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些人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很好把握和贯彻社会公平。本文试对社会公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一、如何科学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 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1]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公平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公平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种种现象的反映和评判,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平的标准也随之发展变化。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公平,把它当作某种亘古不变的原则。恩格斯明确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可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公平标准。就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

大学校园里局部不和谐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校园里局部不和谐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有必要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排除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初步走访了一些南京农业大学的在校学生,大致了解了一些同学们不能忍受的校园现象,并对现象进行了总结归类,设计了一份含有20个现象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样本的覆盖性和针对性,共有14个学院的学生参与了我们的调查问卷的填写。此问卷列举了20个校园现象,调查着眼于三个大的方面:①学生自身素质问题;②学校硬件设施问题;③学校管理及后勤服务问题。在内容分析中,我们将具体针对三个大的方面(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学校硬件设施问题、学校管理及后勤服务问题)加以分析。 1内容分析 1.1基础硬件设施。 学校基础硬件设施部分调查结果 通过这样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提高有很大的期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完善的硬件设施可以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此部分中,教室不安装空调占20%,为最大项,每到夏天或冬天,高温或低温更使学生很难调整学习状态,而学校安装空调的教室少之又少,宿舍的供电线路不允许大功率硬件设施的安装,这样每到最炎热或最寒冷时,才会出现网上流传的“图书馆挤破门”视频。同时,学校可供自习的教室不足又为图书馆占座现象增加了一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样的连锁反应,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一定的困扰。我们都不希望因为在教育资金上的不合理分配导致其在教学方面的效率和质量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现象出现,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小组认为,根据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们必须认识到硬件设施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影响。 1.2学校管理及后勤部门服务。 学校管理及后勤部门服务的调查结果 通过对第二板块的调查结果可知,“学校管理及后勤部门服务”这一板块共获得了452票,占总票数的36%,在三大块中的票数居中。 从第一板块的统计的数据已经看到:学校的一部分硬件设施都存在着诟病。虽然硬件设施可以通过改建或是新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同学们的现实需求,但是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在时间上,这都是一个长期工程。而食堂、宿舍部分工作人员的恶劣态度,以及食堂饭菜不卫生和超市存在过期货即将过期产品的情况,也得到了相当的票数(见上表)。这些说明我校在学校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以上一些情况的产生,我们有时会很遗憾的看到,在校园里,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情况。例如,同学们对于学校安装摄像头充满了不解和批评,甚至于一些校内上的无端谩骂;宿舍限制供电的做法已实施多年,但一届一届的新生到来还是不免有抱怨之声;甚至于在网络上,一些校外媒体上(现代快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很不利于我们学校对外形象的言论产生。 1.3学生自身素质。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资料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秦选峰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布罗菲和古德对4个一年级的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教师与不同成绩的学生接触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但在质上则有着重大的不同。当“优等生”回答正确时,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是“差生”回答正确后受到表扬的两倍;而“差生”回答错误时,极有可能受到批评。比较而言,“差生”受到批评的可能,是“优等生”受到批评的三倍。当“优等生”和“差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是“差生”的两倍。 3教师编排座位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根据物理学原理的场理论,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

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报告样本

校园不和谐现象的 调查报告

一.摘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高等学校是青年汇聚之地,是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全社会创立精神文明的传播源、辐射源。从“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中南大学情杀案”这些事件中,现在的中国大学院校究竟是怎么了?校园的文化建设怎么了?学生的文明去哪了? 关键字:校园文化文明 二.调查目的:为了让大学生认识到校园不文明的严重性,经过对校园里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创造文明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二及大一学生。 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五.调查时间: 5月16日---------- 5月19日

六.调查内容:此次调查问卷题型是选择题、问答题,共40题。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在校园内,教学楼,上课情况、公共设施、宿舍、餐桌存在的不文明情况的调查。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看圆饼图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分析如下: (1)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分布广泛,达到71.05%。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扔垃圾、随意粘贴广告、随意践踏草坪的现象反映强烈,除此之外私人财物乱丢乱放、公共场合讲脏话、情侣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2)宿舍的不文明行为占65.79%的比重。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用高瓦电器、大声喧哗影响正常作息、睡懒觉的现象尤为明显,男女宿舍乱窜、浪费水电的现象也不少。 (3)上课出勤情况的不文明行为占55.26%。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有上课时迟到缺勤早退、打电话、交头接耳影响教学、考试作弊的现象。 (4)公共设施、餐桌不文明的现象各占31.58%。公共设施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桌椅上乱涂乱画、毁坏教学设施、毁坏书籍;餐桌不文明的行为体现在排队打饭推挤、在桌上残留剩菜剩饭、浪费食物。

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浅谈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 摘要:平等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保障。对平等权进行宪法保护是人权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分析我国社会上的几种不平等现象,指出了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文章最后对此做出了总结,认为要解决好就必须从三个大的方面去处理:一是国家,二是公民个人,三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如果每个人都遵循宪法,承受法律的教化,再加上国家建设下,不断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那么,渐渐地不平等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平等权、不平等现象、“隐形世袭”、宪法与法律。 一、出现不平等现象的粗略原因。 自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退并走向解体,许多像孙中山、毛泽东这样的有识之士一直为中国的民主富强添砖加瓦,寻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社会。而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不过如今的社会却仍有许多不平等的现象。一个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与此时的法律还不够健全造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表现为价格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的背后,在深处,进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之间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2】”马克思发现资本家用自己掌握的生产资料的优势无偿占有了大量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获得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于是形成了更大的对平等原则的破坏,并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而加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不平等的现实。而我们中国也亦如此。起初在上个世纪中间阶段的几十年里面,由于当时的国力弱,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根本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每个人都一样的穷。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贫富

谈当前经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及原因

谈当前经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及原因 当前,经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指市场自由竞争中存在的机会不公平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权利不公平。 市场自由竞争中存在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于法律制度设置的不公平导致的。首先,市场主体的自由权利的不平等,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受到一定的束缚。现存的法律制度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以及其他经营者规定了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待遇。如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所有制不同,不同的公民由于其户籍的差别,其享有的自由权利是不同的。其次,市场主体的地位不平等。 有许多行业限制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入,而这种限制正是通过不平等的法律制度设置来达到的。特别是一些行政垄断行业,处于行政权力的保护伞下获得超额利润,但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化为国有资本金,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本企业的职工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不平等现象突显。再次,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交易的不公平”。市场交易或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由于垄断行业的垄断价格的制度性保护和国家计划价格的存在,使市场竞争不充分,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这个市场调节的“无形的手”不能真正地发挥调节作用,价格手段被扭曲了,交易的不公平也就变成必然。 享有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首先,从教育的经费投入来看,大学、中学与义务教育投入不平等。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对普通高校拨款增长最快,对初中及其以下的义务教育拨款却增长较慢。其次,从教育的普及性看,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三,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看,城乡差距明显。第四,从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看,农民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不对等。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国家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义务,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责任主体是国家而不是相反。 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的不平等。首先,因体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就不同或不平等。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设置没有涵盖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益人是在职的公务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其次,医疗卫生系统本身制度设置有问题。由于国家投入医疗卫生的费用不足,医疗单位主要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事业单位企业化,而且医药不分,以药养医。 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平等。首先,社会保障覆盖率低、覆盖面窄。宪法规定,“国家依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生活受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围绕“二条保障线”进行的,即社会养老保险、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制度注重的是“体制内”成员,没有覆盖“体制外”成员。其次,获得社会保障的人群中,享有的权利也不平等。居住地、工作单位的所有制和户口登记身份都可能影响人们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第三,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不够。 解决目前社会不公平的根本之策,要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要从法律制度的设置上入手,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这不仅对于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经济主体的公平机会的获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从法律制度设置入手,打破市场主体的所有制等级划分的旧体制、在制度设置上使全民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市场进入、政策扶持、税收征管、金融服务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同时,还必须用法律制约的办法消除行业的垄断,特别是行政性行业垄断。其次,要从法律制度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对劳动力流动的行政管制,消除列农民工的歧视。第三,要用法制来保障市场交易的平等。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平等主要是解决市场价格的形成、运行、调控的中的问题,应该让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在价格的形成上,应该通过法律规定性质不同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形成的不同方式:即那些属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企业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应由市场竞争的方式形成

社会不文明现象调查

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调查 摘要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公共设施的逐渐完善,我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惠民设施,但也涌现出了许多不文明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和谐因素。在公共场所中,人口相对集中且流量相对较大,公共设施使用次数较多。由于在公共场所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不文明现象的滋生,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暑假期间,我对该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了解到了在公共场所中的不文明现象的基本情况、亟待解决的不文明现象、对自己和他人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张和看法,并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情况,希望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让我们离中国梦更进一步。 关键字: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提高素质中国梦 序言 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裕,中国人“越来越鼓的钱包”,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优越感。众多国外媒体多次批评了中国游客的粗鲁表现,而且许多旅游景点都明确表示不愿接待中国游客,中国人似乎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尊重当地文化、没有时间观念、随地丢垃圾及吐痰、上厕所不冲水、无视禁烟标志肆意抽烟、吃自助一哄而上,还经常多拿导致浪费、乘坐公交争先恐后、率性而为的“中国式过马路”等等行为让国内外人士为之汗颜,虽然中国人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但部分人的行为却让我们臭名远扬。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如何解决公共场所中不文明现象是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对部分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报道颇多,不文明现象处理的不好,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甚至会损害城市、国家的面貌,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解决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 一、调查时间地点 2015年7月20日于山西省洪洞县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为随机发放,共108份。实地调查是在洪洞县六个公共场所进行不文明行为的调查。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显现越发显著。 一、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再加上要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2.富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部分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而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

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富人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3.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平等 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的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精英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蛊惑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想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叫做“差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分析 1.地区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差异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地区中因经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成长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此相悖的是,我国当前社会中不断涌现一些极不文明、不道德的音符,部分公民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一种极不协调的的社会冷漠现象,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在本文对社会冷漠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折射社会冷漠具体事件及其危害 (一)折射社会冷漠的具体事件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下面让我们再现这一幕幕令人心寒的社会冷漠画面。 2009年10月30日上午,湖北荆州宝塔湾岸边的沙滩上,正在打捞6天前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去了36000元的捞尸

费! 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站总站南区,一辆由济南开往菏泽的长途汽车,还有5分钟就要开车了。这时两名男子没买票,却非要硬闯长途车,还在车上蛮横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机李国强英勇上前阻止。没想到在争执之中,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然拿出水果刀,连捅李国强5刀,李国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眼看着歹徒刀捅司机,车上竟无一名乘客伸出援手。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二)社会冷漠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综上事件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