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蒙古民族刺绣发展之路

蒙古民族刺绣发展之路

蒙古民族刺绣发展之路
蒙古民族刺绣发展之路

产业化是蒙古族刺绣未来的出路蒙古族刺绣,与草原游牧文明相伴相生,是蒙元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阿鲁科尔沁旗,随着“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列入国家农业重要文化遗产,进入全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备选名单,蒙古族刺绣逐渐成为我旗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于乡村振兴。

一、蒙古族刺绣的传承发展现状

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刺绣在蒙古民族的服饰、生活用品中广泛存在,它携带着蒙古民族生存繁衍的密码和游牧生活的印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独特的审美偏好,是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民族刺绣产业雏形初步形成。目前我旗已有1033人参加刺绣产业(其中贫困户192人)。其中巴彦温都苏木196人(贫困户23人)、赛罕塔拉苏木207人(贫困户21人)、绍根镇51人(贫困户9人)、巴拉奇如德苏木96人(贫困户35人)、坤都镇147人(贫困户21人)、罕苏木苏木78人(贫困户13人)、扎格斯台苏木192人(贫困户58人)、天山镇斯琴格日乐组织66人(贫困户12人)。2019年以来,各苏木镇相继成立了刺绣协会,建立了培训室、展览室及工作室。邀请刺绣教师10人共开展培训30次,1185人次,共生产刺绣作品5447件,销售额54.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478元。其中参加刺绣牧民半年最高收入达到1.48万元,刺绣技术娴熟者有月收入过1万元。牧区牧

民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半年最高收入达到6200元,月最高收入达到2980元。

(二)民族刺绣工艺传承濒危。蒙古族刺绣既是美的生活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和收藏品,逐渐被外界广泛接受、欣赏和珍爱。但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人工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草原游牧的空间被现代文明屡屡蚕食挤占,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寻求报酬更高的行业,使刺绣传承人群日渐缩减和老化,许多独特的传统技法正在逐渐消失,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民族刺绣发展具备后发优势。刺绣曾经是蒙古族妇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适合家庭生产,具有带动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对于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刺绣产品投资小,成本低大约占10%左右,一件作品的投入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不会带来资金压力,便于开展。牧民开展刺绣产业不需要特定的厂房和时间,在家利用生产生活的空闲即可进行。今年各地参与刺绣生产的人群中,年龄最大的73岁,仍能刺绣出合格的产品。巴彦温都尔苏木为弘扬和传承草原游牧系统文化内涵,成立了民间传统手工艺协会,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并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精准扶贫电商平台对外宣传和销售,实现了把游牧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当年完成订单1865件,获得收入45.6万元,发展后劲非常强大。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传承人稀缺,导致后继乏人。蒙古族刺绣属于一种功能性

的技艺,是游牧生活的产物,蒙古语称之为“哈塔嘎玛拉”。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蒙古族同胞已经告别传统的游牧生活。昔日日常生活的产物,变成了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曾经的传承人从业者年龄偏大,刺绣经费与利润严重不足且受市场因素制约,“走得出”“卖得动”“叫得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规模小,市场窄,形成产业化步履维艰。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小,社会化与市场推广难度较大。在现代生活中,除了部分老年人,已经很少有人穿民族服装。由于绣工技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产品质量和工时进度不易统一;因为居住分散,所以质量和成本管控很难。加之融资和销售渠道不畅,品牌和市场尚未形成,在短期内难以获得较大发展。

三、发展民族刺绣产业的建议

(一)借力国家战略与现有政策,振兴民族工艺。

党中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如今,蒙古民族刺绣融合现代工艺,产品已经走上时尚舞台,广受大众喜爱。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了蒙古族刺绣之美,文化的多样性逐渐为全民大众接受,尤其受年轻时尚追捧。为振兴传统工艺,建议旗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提高传承能力、丰富传承实践、保护传承环境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二)保持传统文化符号,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建议在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设立弘扬传统工艺工

作机构,高位推动,引导设计能力较强的企业、高校、机构进驻当地,帮助传统工艺企业、从业者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产品品质,培育蒙元文化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创新中有效地传承。鼓励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加强网络推广和营销,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打造民族地区品牌。

产品有市场,手工艺人有收入有尊严,这是传统工艺振兴的应有之义。要以今年参加刺绣牧民群众收入实例,提高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认识,扩大参加刺绣产业的人群,逐步将刺绣产业发展和覆盖到农区,培养起一大批本民族本地区的精准扶贫带头人,建立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品牌。建议旗委、政府加强与科右中旗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个旗县的刺绣产业合作;成立“阿旗刺绣产业推进组”,注册“阿鲁科尔沁旗汗廷刺绣”商标;鼓励建立“汗廷刺绣”公司,研发和生产刺绣产品。并在汗廷园和罕山旅游区等景点建设旅游手工艺品展览、销售中心,宣传和展览、销售刺绣等我旗民族旅游纪念品。依靠文化产业自身的市场属性,让品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增强跨媒介、跨区域、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如今的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地,天更蓝,水更清,绿色更纯净。勤劳的各族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完全可以把游牧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助力乡村振兴!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蒙古族后裔揭氏族谱及资料

蒙古后裔揭氏族谱及资料 序 坦率的说:面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似乎我从来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也很难描述,哪里是‘我们揭氏的根’,何处是‘我们揭氏的梦’,什么是‘我们揭氏的魂’。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重写我蒙古后裔揭氏家族的历史,重写我蒙古后裔揭氏的书! 700多年前我蒙古后裔揭氏祖先跟随忽必烈从蒙古高原色楞格河流域到了 大都北京,于1279年跟随忽必烈的哥哥来到南方江浙行省。元末明初公元1360年前后在江西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定居并繁衍生息。 我蒙古后裔揭氏六世祖是公元1330年元朝右榜状元笃列图。但对于他的先祖是谁颇有争议,一说其祖先是元朝时期永丰县达鲁花赤捏古氏的火室答儿,一说他是成吉思汗“四怯薛”之一逊都思氏的赤剌温的五世孙,遗憾的是至今未发现有族谱遗传。但在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们看到虽然历史长河的细节离我们远远而去,其中一些纪录由于种种缘故也莫名在变迁(这些缘故在后续的章节里会做详细的阐述),但是无论是捏古氏的先祖播而祝吾还是逊都思氏的先祖锁儿罕失喇、赤老温,他们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初,都是跟随圣祖成吉思汗打天下的兄弟。根据《蒙古秘史》记载:圣祖成吉思汗在蒙古帝国第一次分封95名重要功臣中,捏古氏是第 24位,锁儿罕失喇、赤剌温是第 27位的千户首领而被载入历史的史册。捏古氏和逊都思氏分别和铁木真家族是父系和母系的亲戚。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捏古氏还是逊都思氏,到了今天要搞清楚他们中谁是我们真正的先祖已经不重要了!捏古氏和逊都思氏他们都是最早期蒙古部落里尼伦家族和迭儿列勤家族中很亲近的人,很巧合的是国内史记上明确记载着这俩个家族都有在铁木真少年危难时期,解救过铁木真生死性命的家族故事,这也是其他纯正蒙古部落的家族里面没有的!历史从那个时刻到现在已经 800多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既是赤老温后裔,我们也是播而祝吾的后裔,因为历史已经把我们和他们都融在一起,从内心的情感来说我们也无法否认他们其中任何一个,并且他们都是值得后人崇敬的先人,值得我们蒙古后裔揭氏子孙生生世世的追怀与纪念。 我们家族后来很多口口相传迁徙故事,都和逊都思笃列图密切相关,在后面记载中把先祖逊笃思的家族史详细描述。 关于我们的姓氏,据二十九世孙揭英年老人回忆,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其父一同给笃列图上坟祭扫时,亲眼见墓碑上刻着“揭笃列图”,但我们在查阅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苏绣的起源与故事

苏绣的起源与故事 苏绣发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苏州有10多万绣娘,在农村,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苏绣在江苏苏州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处都有艺人们飞针走线,绣出了无数佳品。特别是苏州西部:镇湖、东渚、光福三大镇虽经过了2500年的风风雨雨,吴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是户户有刺绣的繁荣景象。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好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在尼龙、真丝,绸缎、棉布等面料上穿针引线,绣制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艺术品。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素以精细雅洁驰名中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级礼品赠送给外宾朋友。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绣在1982年全国工艺品百花奖评选中,曾被评为"金杯奖",双面异

蒙古史

蒙古对外征服成功原因 一、蒙古骑兵,纵横天下的无敌军团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一个以战争为生产的民族,蒙古军队的核心是蒙古骑兵。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需要征服的地区的差异,作战方式的多样化,步兵、工程兵、攻城炮兵和水(海)军也开始出现,但是多数由被征服地区征召的民族担任。蒙古骑兵依然保持着帝国军队中的中心地位。蒙古骑兵是世界历史上最优秀最著名的骑兵部队,整个蒙古骑兵部队都是骑射骑兵,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种。弓箭,简单的蒙古复合弓(使用动物角和木材制成)是蒙古骑兵的标准武器。蒙古复合弓的拉力要超过80磅,有效射程在180米左右。据说蒙古弓箭有一些配备有两种箭头,有些箭头轻巧尖锐,适合射击远距离目标,有些箭头后重宽平,适合射击近距离目标。蒙古骑兵进攻开始时候,就是首先以骑射骑兵的弓箭不断向敌军进行火力覆盖,通常仅仅是这样的箭雨就可以让敌军产生巨大伤亡并陷入混乱,然后再以重骑兵加以冲击和歼灭。正因为蒙古人的部队清一色由骑兵组成,因此具有相当大的战略优势。由于军队中没有步兵,所以蒙古骑兵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行动。由于单一的骑兵部队没有掩护步兵的责任,所以可以纵横驰骋,随意选择要攻击的地点,而步兵则没有如此强大的机动能力,无法及时增援,也正因为骑兵所具有的机动能力,可以使骑兵迅速转移攻击方向,使敌人来不及判断蒙古人的动向,从而掩盖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而且蒙古人没有后勤辎重部队,这一点直到第三次蒙古西征才得以改变。蒙古人的军队中,每个蒙古骑兵都有很多匹马,至少有四、五匹,最多有十八匹,在长途奔袭的远程进攻中,马歇人不歇,蒙古骑兵随时换马继续作战。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所以蒙古骑兵在奔袭中只取一些马奶冲击,也随身携带一部分肉干和乳酪,有时甚至只喝一些马血,一如欧洲人的记录,“蒙古人生吃各种肉类,喝浑浊不堪的泥水”,其他的补给全部由战争过程中的抢夺得来,蒙古骑兵进攻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地区都来不及进行坚壁清野。正因为蒙古草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长期缺乏资源的蒙古人形成了惊人的耐力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而蒙古马也同样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挑剔食草和水,比任何一种欧洲的战马都能持续不断地跑更远的路。这种闻所未闻的持续不断的机动作战能力是蒙古人的对手无法想象的,很多对手几乎是在一阵旋风和闪电般的攻势下被摧毁了!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也是最早的“闪电战”作战模式! 二.蒙古人还拥有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情报网 在每次大战之前都会有大量间谍进入即将进攻的地区刺探情报和散布谣言制造恐惧。蒙古的商队在为帝国赚取利润的同时也充当情报员的身份。蒙古军队在远征时候也会向被征服地区的周遍派遣大量骑兵进行侦察性进攻,为以后的远征进行准备。 三.蒙古人同样喜欢利用心理作战的方法。 蒙古人在攻占一个地区之后有可能将一部分战俘放走并驱赶很多难民涌向下一个他们要进攻的地方,让这些难民和战俘向所经过的地区散布恐怖的信息,造成即将被征服地区的恐惧心理和混乱,并消耗当地的粮食储备。在一系列的宣传战中瓦解敌人的抵抗心理。在攻城时候,蒙古人会驱赶被俘的当地人和士兵走在攻城的前列或者强迫他们操纵攻城武器,这样守城的士兵就不得不杀死自己的同胞或者亲人,有时候守军会因为无法忍受杀死自己人而放弃抵抗。这是成吉思汗在进攻中国中原地区之后想出的战术。 四、蒙古人的攻城武器 随着蒙古人逐渐统一草原进入农耕区,更多的城市也进入蒙古人的视野中。蒙古人以前生活的领域从来没有过城市,自然对于什么是城市、城市的作用、城市文化以及如何攻打城市都一无所知。骑兵长于野战但是却不适用于攻城,蒙古人在早期的攻城战中只能以骑兵的弓箭向城墙上的士兵进行打击,或者射出火箭点燃城内的建筑,然后骑兵下马云梯攻城。但是蒙古人的数量有限,在伤亡巨大的攻城战中往往得不偿失,如果总以骑兵下马强行攻城的方式进攻,可能中国还没有打下来,蒙古人就全军覆灭了。而且蒙古人还见识到了守城的金军士兵使用的火药武器的威力,那是女真人从汉族人那里学会的。很快,蒙古人从攻陷的中国城市中征召攻城技师,制造大量的攻城武器。它们包括可以发射巨石和各种燃烧弹的投石机,可以发射火箭的弩炮,用于攻破城门的攻城槌和可以打击城墙上的敌人的、可以活动的攻城塔楼。火药武器也被用于蒙古人的进攻中,“霹雳炮”(一种装有石灰的早期炸弹)、震天雷(装有火药和铁渣的炸弹,也称“铁火

试论蒙古族英雄史诗

试论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政治、伦理价值 [内容摘要] [关键词] 英雄史诗政治伦理价值 对于一个盛行英雄崇拜,并且处于正在生长中的社会来说,崇拜什么样的英雄,意味着采取了什么样的生长形式,因此这种代表社会生长形式的英雄也就成为该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的代表,成为该社会和该文化中值得称许的典范的伦理行为的表现者。而英雄史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代表了史诗的创作者及欣赏者们的价值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典范的伦理行为使得史诗具有了显而易见世俗性及积极意义。对于英雄史诗《江格尔》来说,歌颂以江格尔为首的众英雄,正是处于生长中的卫拉特蒙古社会正在寻找出路的表现,这些英雄是卫拉特人对未来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代表者。 纵观整部史诗可以看出,与古典的英雄史诗相比,《江格尔》中的英雄们除了具有相似的外向的、开拓的、理想主义的英雄精神之外,更具有了一种社会的、政治的、现实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在对江格尔的描写上。在古典史诗那里,一切的征战、探索、苦难等都由英雄一个人来承担,人们通过英雄讴歌了人的精神之伟大,意识到了人的存在之重要,这是早期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江格尔身上,人们则寄托了对社会、对国家的无限期望。人们在被英雄的业绩吸引的同时,更强烈的感受到了国家、社会的召唤及应付的责任:“在东方的七个国家,/江格尔是人民的梦想,/在西方的十二个国家,/江格尔是人们的希望。他是英明的博克多,/占据着周围四大可汗的心灵,/在千百个异地外邦,/他是人民爱戴和崇敬的首领。”(第199页)“‘……我有一个名叫宝木巴的大海,/我有一个名叫白头山的高山,/七十二个可汗的国土都是我的领地。/我享有最大的幸福和荣誉,/西方的七个国家里,/没有人能和我相比。/东方的七个国家里,/我是人民的希翼。……战场上,我所向披靡,/我说的话,都是真理,/我就是荣耀的诺颜江格尔。’”(第251——52页)在人们看来,江格尔已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孤胆英雄了,而是一个国家的领袖,一个社会的核心。他有广阔的领土要守卫,他有亿万的属民要统治,因此它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他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超凡的勇敢,而是“治国的哲理”。我们看到,虽然史诗被限制在他有所承袭的那古老的英雄史诗的传统中,但他却含蓄地承认了一个更高的理想和更为广泛的精神追求。这种理想和精神追求具有一种明显的社会政治性质,与作为一个整体的更为广泛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史诗中英雄们的好战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这个广泛的时代背景。史诗的创作者及欣赏者们将自己时代对现实的要求及对理想的追求都寄托于江格尔这个艺术形象中,用传统的方式表明了这种要求及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他们来说,江格尔更像是真实的人物,更像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江格尔所作的一切,正是他们的时代及社会所要努力达到的,江格尔式的英雄是他们的时代及社会最理想的人格形式,是他们的政治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者,他们期望用江格尔这样的英雄来迎接时代的挑战,促进民族、社会的发展。 作为政治价值观的一部分,同时我们看到,人们通过江格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及要求,表达了对统治者集权思想的欣赏及认同。 以往的的蒙古古典英雄史诗大多以氏族、部落时代为背景,以婚姻、征战为两大题材,流露出浓郁的氏族、部落意识。而在《江格尔》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氏族、部落意识的淡漠,国家意识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江格尔》中,许多勇士都被描绘成是孤儿或独生子。如:江格尔“在他上面,没有抬举他的父兄,/在他下面,没有辅佐他的亲人。在家族中他是独生子,/在阳光灿

彝族刺绣文化研究

立项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300字以内) 彝族刺绣工艺,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艺(漆器、金银器制作、服饰刺绣、擀钻)之一,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有了“刺绣”的装饰,古朴的彝族成为了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最耀眼、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彝族刺绣工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彝族群众继承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0Ⅶ-13)”,实现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的研究开发内容及研究路线(300字以内) 1、深入彝族刺绣文化与彝族群众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之间的关系,深刻立即彝族刺绣文化内涵。 2、做好彝族刺绣能手的发掘和培养,克服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无人的困难。 3、探索彝族刺绣品牌化路线的开发战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主要关键技术及经济指标(200以内) 关键技术:1、“黑、红、黄”三原色的运用;2、纹案象征:日月、山河、牛角、彩虹等等;3、工艺手法: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与挑、压、镶等工艺结合。主要手法有挑花、贴花、锁花、盘花等。 经济指标: 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200字以内) 1、依托彝家新寨建设和乡镇成人技术培训学习,打造彝族刺绣文化基地; 2、彝族妇女富余劳动力; 3、市场对传统彝族刺绣的需求。 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300字以内) 彝族刺绣项目建设对于当地的人文经济将带来极大影响,不但能培养起一批彝族妇女绣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让彝族妇女实现不走出家门就能发展家庭经济;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高我区民族文化传播力。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摘 要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文化灿烂。自古至今蒙古族的服饰艺术都存在着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蒙古族的出现到后来的建立元朝, 一直发展到现在, 蒙古族的服饰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蒙古族服饰内部却各具特色。服饰艺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实物, 从 蒙古民族服饰中, 我们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

目 录 CONTENTS Array 1 . 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2. 蒙古服饰的形成影响因素 3.蒙古族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 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5. 图片欣赏

01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1.1蒙古族服饰的四个组成部分 01首饰 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 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 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 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 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02 袍子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 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 右衽。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 多以绸缎花边或虎、豹、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03腰带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 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 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 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 美的身段。 04 靴子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 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 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选用。蒙古靴做工精细 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 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1.2内蒙古东、中、西部蒙古族服饰的区别1.鄂尔多斯的蒙古服饰主要 与特殊节日以及婚庆、丧葬 关系密切。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其中包括款式、面料以及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帽子、首饰和佩带品有男女老少之别。乌珠穆沁未婚或已婚妇女的装饰和发式也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1.鄂尔多斯 蒙古服饰 2.乌珠穆沁 蒙古服饰 3巴尔虎 部落蒙 古服饰 3R 3.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 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 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 风格。男子主要穿以蓝、淡 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 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 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 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 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 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 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 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 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 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外很受欢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素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中国南部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产有蚕丝,促进了刺绣、织锦工艺的发展。刺绣熟称“绣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是妇女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期的“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画绣”的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刺绣开始在汉代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到了唐代,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

蒙古族节日文化

蒙古族节日文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蒙古族节日文化 春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年节性大节。主要由祭火、除夕、初一等连续性节日组成,往往从头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新年的整个正月,因而过年是一个综合性节日。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

蒙古民族刺绣发展之路

产业化是蒙古族刺绣未来的出路蒙古族刺绣,与草原游牧文明相伴相生,是蒙元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阿鲁科尔沁旗,随着“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列入国家农业重要文化遗产,进入全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备选名单,蒙古族刺绣逐渐成为我旗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于乡村振兴。 一、蒙古族刺绣的传承发展现状 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刺绣在蒙古民族的服饰、生活用品中广泛存在,它携带着蒙古民族生存繁衍的密码和游牧生活的印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独特的审美偏好,是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民族刺绣产业雏形初步形成。目前我旗已有1033人参加刺绣产业(其中贫困户192人)。其中巴彦温都苏木196人(贫困户23人)、赛罕塔拉苏木207人(贫困户21人)、绍根镇51人(贫困户9人)、巴拉奇如德苏木96人(贫困户35人)、坤都镇147人(贫困户21人)、罕苏木苏木78人(贫困户13人)、扎格斯台苏木192人(贫困户58人)、天山镇斯琴格日乐组织66人(贫困户12人)。2019年以来,各苏木镇相继成立了刺绣协会,建立了培训室、展览室及工作室。邀请刺绣教师10人共开展培训30次,1185人次,共生产刺绣作品5447件,销售额54.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478元。其中参加刺绣牧民半年最高收入达到1.48万元,刺绣技术娴熟者有月收入过1万元。牧区牧

民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半年最高收入达到6200元,月最高收入达到2980元。 (二)民族刺绣工艺传承濒危。蒙古族刺绣既是美的生活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和收藏品,逐渐被外界广泛接受、欣赏和珍爱。但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人工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草原游牧的空间被现代文明屡屡蚕食挤占,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寻求报酬更高的行业,使刺绣传承人群日渐缩减和老化,许多独特的传统技法正在逐渐消失,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民族刺绣发展具备后发优势。刺绣曾经是蒙古族妇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适合家庭生产,具有带动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对于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刺绣产品投资小,成本低大约占10%左右,一件作品的投入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不会带来资金压力,便于开展。牧民开展刺绣产业不需要特定的厂房和时间,在家利用生产生活的空闲即可进行。今年各地参与刺绣生产的人群中,年龄最大的73岁,仍能刺绣出合格的产品。巴彦温都尔苏木为弘扬和传承草原游牧系统文化内涵,成立了民间传统手工艺协会,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并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精准扶贫电商平台对外宣传和销售,实现了把游牧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当年完成订单1865件,获得收入45.6万元,发展后劲非常强大。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传承人稀缺,导致后继乏人。蒙古族刺绣属于一种功能性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女性职能研究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女性职能研究作者:王欣李晶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 [摘要]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一种对于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价值权利、责任职能的认识和评价。本文应用社会性别理论,探讨女性被禁锢的状态和原因,说明女性在史诗中的压抑特征。 [关键词]江格尔女性职能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I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01-02 序言 英雄史诗《江格尔》以其夸张的语言,传奇性的叙事,解读出蒙古民族的内核,反映出蒙古民族的传统和精神,以极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展示出以江格尔为中心的英雄群像,极尽笔墨地描绘出了许多丰富完整的女性形象,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蒙古族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职能,揭示出作为女性以性别群体存在的方式和特点,说明角色扮演和社会性别的影响。 一、社会性别模式下的类型特点和女性职能 (一)女性形象的特点 美丽是史诗中女性的显著属性。阿盖的美丽照得东西方都明亮,海中鱼儿清晰可数。背虎皮口袋的姑娘也光彩照人,牧人夜间可以牧马,妇女夜间可以穿针。甚至于一般的仆妇姑娘们,也面颊红润,身材窈窕,如旭日般美丽妖娆。横向比较此类人群可以发现,这既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反映,也是男权制社会的认识。它不强调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要求和扩展,女性形象被用以艺术的方法进行身体再造,强制使之符合男性社会审美,达到理想社会的状态,满足自我需要。在男性的观念里,女性的作用就在于贡献美。男性对女性外貌的要求,完全是从男性本位出发,把女性置于被扮演的位置,实际上就已经否定和剥夺了女性主体作为美的创造者、美的观赏者的权利。a 服从是史诗中女性的又一特征。蒙德勒?高公主因为不服从父亲安排的婚姻,被父亲弄瞎了双眼,砍断了双臂。女性形象的软弱、服从是极具风险的,她们使得男性以暴力的方式取得的特权更加肆无忌惮,女性在男性霸权的压迫下而放弃自我,社会性别观念在此时已经成为权利实施的杠杆。女性的服从,是以男性为依赖的,爱他,侍奉他,服从他,让他的内在与外在都体会到深刻的满足,女性才有机会实现价值。服从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女性的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社会性别,都建筑在男性的基础上。当男性不再需要你的时候,女性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随时可以被砍断胳膊或是斩下头颅。对于女性自身来讲,它使得女性丧失自我认

刺绣文化800字作文完美版

刺绣文化800字作文 刺绣是门苦功夫,不可否认。 我从小很喜欢古风的一切,喜欢看银幕中的绝代佳人的巧笑倩兮;喜欢看纪录片和书里那些绝美华丽地衣裳、物件;会感叹古人的身世与境遇;也会看到精彩的古文拍案叫绝。就这样,我渐渐迷上了一件古代女子常做的事情——刺绣。 从欣赏那些汉服上精巧细密的花纹开始,到观察女孩们刺绣的手法,再到会在书店里翻看相关书籍,我因能如此而感受到快乐。等到再大一些,我见着针和线,心里就痒痒,总想着试一试。可无师却不能自通,尽管我抱着热情去尝试,但却禁不住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去查刺绣的针法,才知道这里面有无限的学问,只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才能绣出一幅作品。面对这复杂的刺绣,我自己尝试的热情几乎被磨灭了,但我欣赏、发现美的热情丝毫未减,继续走着欣赏的路。 记得去年去木渎古镇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的绣展。姚建萍是沈寿的弟子,在刺绣界也是很有名气,我去苏州参观,是为了一览她作品的“芳华”。展厅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风,厅内乳白色的灯光淡淡地笼罩在一幅幅绣品周边。那花纹绣得极为逼真:荷叶、荷花的清丽袅娜,牡丹的富丽堂皇,黄土高原老夫妻的饱经沧桑,雪地之虎的勇猛威武,无不展示得淋漓尽致。我停在一幅绣着黄土老人的绣品前,细细端详:老人皮肤黝黑,额上系着一条白色的头巾,皱纹像一条条纵横的沟壑,趴在老人的脸上,又像是黄土高原干裂的土地。他的眼窝虽深陷进去,但眼珠依然漆黑明亮,满是口子的手捧着一捧粮食,衣着朴素,看上去饱经沧桑。作品绣出了所有细节与精髓,如此生动逼真,这至少是有几万针的心血啊!我凝视着这幅绣品,眼前仿佛展现出这样的画面:著名的刺绣家姚建萍穿着裙,挽着髻,端坐在绣台前,手里纤细的绣花针上下翻飞,穿透紧绷的绣布,雪白的缎面上像变魔术似的呈现出老人的轮廓,针线是刀,布是巧石,层层叠叠,雕砌着日日夜夜。若不是多年刺绣,勤学苦练,用自己的青春与一生的热忱去待它,又如何能绣出温暖人心的作品呢? 看着那一幅幅叹为观止的作品,我明白了刺绣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美,它的美包含了绣者最真挚的情感,更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瑰宝与传承。那一针一线,是作者涌至心头的情感,她将针线作笔,绣布作纸,用刺绣撰写出她人生最美的篇章,书写着她对祖国和中华艺术的热爱。

内蒙古近代史料

内蒙古近现代档案史料 (一)、通志 内蒙古十通 刊野、王新民:《旅蒙商通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刊野:《内蒙古文化大革命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刊野:《内蒙古轶闻旧事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刊野:《内蒙古民俗风情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刊野:《绥远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刊野:《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内蒙古旅游资源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宿梓枢:《呼和浩特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内蒙古国土资源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刊野:《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二)、地方志 哲里木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哲里木盟志》方志出版社2000 呼伦贝尔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呼和浩特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兴安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安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包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包头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巴彦淖尔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巴彦淖尔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乌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海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锡林郭勒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锡林郭勒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赤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现代出版社1994 (三)、档案史料 牧人《内蒙古自治区盐业史料》内蒙古盐学会1997 林明《内蒙古的新生》内蒙古平明出版社1952 以下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 《兰台印记》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2009 《内蒙古统战史档案资料》档案出版社1987 《内蒙古自治区运联合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内蒙古文史竺书》档案出版社1986 《内蒙古民族团结革命史料》档案出版社1983 《绥远九一九起义<史料专辑>》内蒙古档案馆1986 《内蒙古农垦研究》内蒙古档案馆1986 《内蒙古水利档案史料》内蒙古档案馆1987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史料》内蒙古档案馆 《准格尔萨克衙门档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四)、论文 曹永年:《内蒙古历史渊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