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88E1111

88E1111

88E1111

88E1111

千兆网phy芯片

支持GMII,RGMII,MII等接口

具备4个GMII时钟模式

支持自适应功能

超低功耗模式

功率降低模式

MDC/MDIO/TWSI接口

可选择1:1 YL18-3002S的变压器

2.5v和1.0v输入输出电压

117脚TFBGA,96脚BCC,128脚PQFP封装

0.13um CMOS

RoHS工艺

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 前面的同学给我们讲了资源的配置,我们现在来具体谈一谈资源配置的方式,我们把资源的配置方式分为三种: 1 传统的社会习惯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长期形成普遍准守和接受的惯例。这些惯例通常是由法律和社会道德所约束的。比如收长子继承,技艺传儿媳妇不传女儿之类的。在这种传统配置资源的方式中习惯作为一中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延续。但是很明显,在习惯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会窒息社会的创新,使社会的发展缓慢。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2 命令(政府)机制 这种配置方式指的就是由政府来分配资源。政府的决定可以是明主的,也可以是独裁的。在社会动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分配方式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这种方式会导致经济活动服从上层阶层人的偏好与利益,不利于曾进社会福利。 案例一 我们举个例子苏俄在1918-1921年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府强制把仅有的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对抗敌人。他的措施包括余粮收集,工业国有化,还有取消自由贸易。这意味着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下面我们来看列宁的一段话,从中我们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在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苏联仍然继续实行该政策,从1920年苏俄百姓中流行的一段话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点,政府的分配造成了百姓极大的不满,同时也抑制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因此我们来看,从1913-1921年,苏俄的国名生产总值出现下滑,1921年苏联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在1921年以后我们来看,苏俄的经济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熟知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所谓在的新经济政策中,资源配置另一种方式进行,从图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优越性,这就是市场机制。 3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就是指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它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市场机制的运行。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卖方为了分配有限的资源就会提高价格,而价格的提高就会导致有更多的商家来提供这种商品,使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的数量增加到超过人们需求量时,又会导致导致价格的下降,在较低的价格下,人们的需求又会增加,同时未来这种产品的供给将减少,市场平衡被恢复。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市场机制解决了一个产品需求增加的问题。因此我们说,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市场机制解决了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生产者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投票,也就是消费者所需求的,愿意买的东西 生产者怎么生产:在刚才的例子中,生产效率高,即生产成本低的生产者,就会有更多的利润空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生产者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效率,压缩成本。 为谁生产:

资源配置计划

资源配置计划 1 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本工程涉及专业、系统较多,本节统计的施工设备仅针对总包承建范围施工内容,其中也含括了施工电梯、塔吊等总包必须提供的服务设备。 1.1 垂直运输设备投入计划 表1.1-1 垂直运输设备投入计划 1.2 土建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2-1 土建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3 钢结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3-1钢结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4 装饰装修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4-1 装饰装修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5 机电安装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5-1机电安装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2 主要材料配备及计划 2.1 材料投入计划 现场材料组织将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总体进场时间计划及时制定月、周、天材料需用计划,然后按照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约定、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要求进行采购,从质量上严格把关,必要时通过业主及有关部门审批。 表2.1-1 主要工程材料配置计划

2.2 周转材料配置计划 表2.2-1 周转材料配置计划 2.3 材料供应采购 材料采购将严格按照管理程序进行,严把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设备的出厂质量和进场质量关,做好分供方的选择、物资的验证、物资检验、物资的标识、物资的保管、发放和投用、不合格品的处理等环节的控制工作,确保投用到工程的所有物资均符合规定要求。 3 劳动力需用计划 3.1 总体劳动力投入计划表 表3.1-1 总体劳动力计划表

图3.1-1 劳动力动态分布图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71 101 115 124 136 208 285 326 427 417 397 343 325 329 328 314 261 261 221 126 74 66 65 60 48 45 24 23 27 23 28 32 40 44 36 19 9 6 6 5 6 12 14 16 8 4 4 4 108 154 240 356 381 408 417 442 434 380 306 284 237 192 74 53 50 45 36 36 29 20 9 6 5 4 4 0 0 0 0 0 0 0 0 0 12 16 26 32 30 18 11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10 10 16 16 16 25 36 36 82 82 82 82 82 116 118 118 134 134 134 134 134 134 168 168 184 184 156 156 156 130 122 92 92 92 混凝土结构 装饰 装修 钢结构 机电 安装

企业资源配置

企业资源配置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企业资源配置[1] ? 2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2] ? 3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法[2] ? 4 企业资源配置的评价[3] ? 5 企业资源配置的计划协调机制[4] o 5.1 一、以氏族公社组织为原型的家族企业计划配置模式 o 5.2 二、以中央集权管理为基础的计划配置模式 o 5.3 三、现代企业组织的内部计划协调模式 ? 6 企业资源配置全球化[5]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企业资源配置[1] 企业资源配置是指企业根据战略期所从事的经营领域,以及确立竞争优势的要求,对其所掌握的各种经济资源,在质和量上的分配。其目的是形成战略所需要的经营结构或战略体系。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2] 企业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具体方式,一般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两种。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H)在进行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短缺材料寻找代用品时发现的一种价值分析体系。 价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国所推广运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价值工程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的认识。被消耗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是费用或成本。资源的稀缺性迫使企业节约成本,从而使“价值”上升。麦尔斯指出:“功能导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们渴望与需要的新功能为中心而利用资源的,而价值导向工作的目的,则在于用更少的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来完成这些预定的功能。”实际上,成本是一种衡量资源消耗数量的尺度。价值工程则作为一种更优利用资源的研究,帮助人们合理使用每个单位资源以满足更多的需要。由此可

见。价值工程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主要是运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阶段,主要 是以价值提升高度阐述成本(费用)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作业组合是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而必须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这些活动足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需要各种资源供给,是一种资源的组合。价值上程突出某一种资源的功能替代,而作业组合关注的是多种资源的合理组合广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作业组合之所以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是因为作业组合的成因是适应围绕产品而开展生产经营的需要。产品的生产需 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同样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同时,作业也具有 替代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或达到,但足不同的行为或活动将会需要不同的资源。因此,不同的作业选择和组合必然会对资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选择。 作业组合这一配置方式与价值工程方式一样必然受到特定产品、特定工艺技术要求的制约,会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企业设立、产品选定时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而一旦确定,企业资源配置在日常工作中就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这两种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资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业资源消耗的节约,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真正目标所在。 作业组合方式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要以价值工程方式为基础,而价值工程方式主要源 于产品功能组合的需要。作业组合方式对于价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有时会出现这样 的情况:价值工程方式从资源替代角度认为更换某种资源重新配置有效且节约,但是作业组合达到产品功能却很困难或可以组合实现功能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说作业组合方式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或浪费。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将两种配置方式互相协调去考察整体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和节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预先必须进行价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业组合配置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预算工作。 企业资源配置的方法[2] 在进行企业资源配置时,不仅仅只要求掌握具体的方式,它还需要一定的数学工具来辅助,这里介绍一种可行的线性规划法来帮助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应用线性规划主要是建立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一)确定变量 针对所要解决的生产资源安排的具体问题,确定一组变量,一般用“,…,”表示。这组变量 是决策者所要求解的未知数,也是控制该具体问题的要素。这组变量的一组定值就代表解决陔问题的一个具体方案。通常要求这些变量取非负值。 (二)定目标函数

_我国高校资源配置模式及绩效研究_成果报告

“我国高校资源配置模式及绩效研究”成果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李文长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高校资源配置模式及绩效研究”(课题批准号:DFA080153),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方法与内容 课题目的是要立足我国社会逐步转型和高校多渠道筹资格局基本形成的背景,围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的重点目标,从政府宏观调控和学校内部管理两个层面,对高校的资源主要是办学经费的配置方式及其绩效水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学科理论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发展。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设想围绕“实证、数据、案例”形成相对的研究特色。所以,在研究基本思路方面特别强调理论思考、政策分析和实证考察的有机结合,特别突出基本数据和典型案例的收集与分析。就研究方法而言,一是要求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提倡立足学科原理从实证研究入手,调查分析高等教育资源构成、资源增长、资源配置模式及其绩效,对我国高校目前的组织特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充分的理论说明和深入的实践总结,并能最终形成自己一定的理论判断与实践概括,提出富有创见的改革设想与建议。二是要求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倡运用教育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运用DEA方法和合适的数理模型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与绩效进行分析说明。努力达成定性分析有数据统计做支撑,数据统计有定性分析做概括。三是要求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提倡在充分整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应用便于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同时深入管理实践过程,组织开展以定性为主的访谈与观察活动,收集整理典型案例并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四是要求本土研究和国际比较结合。课题研究关注的主体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同时提倡对主要发达国家、世界著名大学教育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主要特征及其对我们的启发借鉴意义进行分析,以拓宽研究视野,深化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资源配置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实现。迄今为止,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本文试通过对计划与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加深人们对我国选择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积极有效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实践中去。 一、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 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是指通过指令性计划决定资源的分配和组合。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比例。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类型相一致,采用计划配置方式配置资源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采用市场配置方式配置资源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计划与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的主体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主体是政府,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是企业。 计划经济体制中,由中央政府计划机关编制的计划确定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然后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层层分解下达,连同资源一直安排到企业。政府既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又是企业微观经营的指令者和直接指导者,不仅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由政府直接安排到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不同使用方向上,甚至连企业自身也成了被政府配置的对象和客体。企业毫无生产经营权,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由政府统包统揽。政府是计划配置资源的主体,企业只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工具。 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人、财、物力等资源的流向、组合比例和流量,都由企业自己决策定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也都由企业自己自主地安排和组织,政府的经济职能只是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企业把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最有效率的产品的生产上去,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市场配置方式中,企业由计划配置方式中政府的附庸一跃成为资 源配置的主体。 第二,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出发点是生产能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出发点是 市场需求。 计划配置方式从能生产什么、能生产多少出发来配置资源。能生产的,就安排相应的资源,能 多生产的,就多安排一些资源。至于这种生产能力是否是社会所需要的,与社会对它的需要相比孰多孰少,并不是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政府配置资源时首先考虑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市场配置方式从市场需求出发配置资源。市场上哪种产品供不应求,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企业 就把更多的资源安排到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去,哪种产品供过于求、滞销,企业就减少乃至撤除其生 产经营中投放的各种资源,转产供不应求的产品。 第三,资源配置的依据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依据是指令性计划指标,市场配置资源的依据是 市场价格。 计划配置资源时,各类资源的流向、流量和组合比例,都由指令性计划指标明确规定。每一企 业能使用什么资源,能使用多少特定的资源,指令性计划指标中也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指令性 计划指标是计划配置资源的指示器。 市场配置资源时,市场价格是企业配置资源的信号。市场上哪种产品由于供不应求而使价格上涨,价格高于价值,企业就把资源投放到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反之,哪种产品由于供过于求而使价 格下降,价格低于价值,企业就减少资源在其生产经营中的投入量。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企业不 断地随之变更资源的配置。 第四,资源配置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信息是纵向地传递的,市场配置资源的 信息是横向地传递的。 计划配置资源时,政府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把作为资源配置指令信息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纵向地 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到企业,企业也层层地自下而上向上级提出对资源的要求,至于企业的要求是否 能得到认可和满足,则完全由上级行政机构来拍板。 市场配置资源时,企业从市场横向地得到作为资源配置指令信息的价格信号,企业之间有关资 源流向、流量的信息也经由市场横向地传递。 第五,资源配置的动力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动力是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约束力,市场配置资源 的动力是企业对经济利益的内在追求。

如何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08570176.html, 如何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作者:盛海霞周建忠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6期 摘要:高职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高职院校在资源配置上存 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实际,深入探讨分析了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指出了物力、财力及人力资源配置的不足,指出了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142-01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组织所拥有的使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提高受教育者人力资本或价值的各种资源的综合。 一、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1978年至今,江苏省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省第一所职业大学随乡镇企业的发展建立起来了。21世纪以来,江苏省高职教育向集团 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到2013年为止,江苏省高等院校130所,而高职院校有82所。高职招生人数规模逐年加大,2008年高职招生18.96万,占比49.8%;而2014年高职招 生人数为15.43万,占比41.49%。 82所高等职业院校中,普通高职院校48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19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15所。全省高职院校分类广泛,综合类院校9所,理工类院校49所,农业类院校6所,4所 师范类院校,8所财经类院校,3所艺术类院校,3所医药类院校。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物力资源配置状况 物力资源主要是指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显性资源。随着江苏省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其表现在:高职院校新老校区置换工作也得以解决,校舍建筑面积也逐年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资金不断增加。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财力资源配置状况 高职院校是培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因此高职教育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把过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

资源配置计划

第七章资源配置计划 7.1 劳动力配置计划 7.1.1劳动力配置计划 根据本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工程量的大小以及进度计划的安排等,计算出各专业劳动力的定额工日数,再通过综合考虑工效系数和时间利用系数计算出各专业月份劳动力平均人数,同时结合工期较短且施工场地较为分散等特点,合理布局各专业施工人员即构成了各阶段劳动力需用计划。 项目部拟投入的劳动力计划见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7.1.2劳动力保证措施 1、我单位在本工程投标阶段即对本工程拟设的组织机构及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规划。根据多年以来我单位的施工经验,本工程将组织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管理机构。 2、单位领导负责对参建本工程的主要管理人员组织到位。 3、我单位高度重视职工技能的培训工作,施工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优势,均能胜任本职工作。 4、所有参建人员进行劳动竞赛,建立多劳多得的奖励机制,职工收入与工作成绩挂钩,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5、节假日劳动力保证措施 节假日本工程正常施工,项目经理人员实行轮休制,作业队不放假,施工正常进行。 管理人员的非高峰期施工期间实行轮休制,节假日职工一般不休探亲假,在高峰期或者特殊的施工工序期间,全体管理人员实行不休息制,保证高峰期施工的有序进行。节假日实行领导干部值班制,主要领导干部不离开工作岗位。 7.2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7.2.1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本工程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见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7.2.2机械保证措施 1、项目经理部成立设备物资部,专职从事机械的调查、采购、管理、维修及保养,确保施工机械数量足并且状态良好。 2、由有丰富的维修及保养经验、管理能力的专职人员从事机械管理及状态保障工作。

集团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共享机制

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共享机制

目录 第一章资源共享 (3) 一、资源共享的含义 (3) 二、企业集团资源共享的主体和客体 (5) 三、企业集团资源共享一般原则 (6) 四、企业集团资源共享实施过程 (7) 第二章企业集团资源共享的优势和阻力 (11)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的优势分析 (11)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的阻力分析 (13) 第三章企业集团资源共享机制 (19)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原则 (19)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20) 第四章企业集团资源共享模式选择 (34)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的基本模式 (34)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模式选择框架 (41) 第五章资源共享评价 (43)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3)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44) 第六章资源共享机制有效途径 (47) 一、完善总部共享职能培育,强化资源共享的价值创造 (47) 二、循序渐进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建立支持共享的组织模式 (49) 三、规范内部市场运行,建立资源共享的桥梁纽带 (50) 四、大力倡导组织学习,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51) 五、建设面向共享的企业文化,创造有利于共享的文化环境 (52) 六、加强企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55)

第一章资源共享 作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我国企业集团在社会经济中不断发挥着调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是社会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国的企业集团尚处于发展和不断完善阶段,当前主要任务是要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优势的培植。培植竞争优势首先要打破集团内部业务经营各自为政的格局,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企业集团整体效率的提高,有效配置和整合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竞争优势。 运用共享资源思想,建立资源共享系统,构建企业集团管理新的平台,能够实现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各成员围绕已有任务得到集团的资源支持,在寻求市场机遇时充分利用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源,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创造顾客的能力、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有利于把握竞争中的主动性。 一、资源共享的含义 (一)一般意义 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 ),是指组织在其组成、功能、机制上对共有、共存、共同的主动追求,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调行动,并运用控制、规范等手段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共享,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可以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得到更好的资源配置,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从实现过程上看,它追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将最恰当的资源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使用者,有效实现资源要素的价值转移。从状态上看,是指系统成员及子系统之间在资源转化与协调机制作用下所形成的资源充分共享、价值创造力极大提升的一种优化状态。 分析资源共享的内涵可知,其具有如下特点: 1、资源共享在协调机制作用下完成。系统内众多成员对有限资源的分享和利用,当多个用户需求无法满足或表现在用户利益不均时,必然产生冲突和破坏

资源配置与质量管理模式运行

资源配置与质量管理模式运行 特种设备的检验机构是我国法定的检验检测机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是强制的,要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检测装配精良、管理机制科学、核心竞争力强的检验技术机构,以实现权威性、公正性;要按照法规规定的要求,面向社会提供安全把关和技术服务,为安全监察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质量运行管理模式要依据《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一是要建立、实施、保持、持续改进与其行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文件化。二是,检验检测机构的最管理者应对外公布其检验检测服务,满足《要求》的承诺;对内应确保检验检测机构的内部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以有效地落实并开展评审活动。三是,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有必需的资源,以满足和保障其履行检验检测服务,建立、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的有效性,不断增加政府和部门的满意程度。四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确定检验检测实施过程,并控制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以确保其有效运行。五是在制定了对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后,应按计划开展全要素和个别要素内部审核活动;处理客户的投诉与抱怨,确立预防措施,以防止不符合项的发生。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是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确定必要的资源和信息,确定对过程实施控制的系统和方法,并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于机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所以它没有统一的模式,注重的是有效性和适用性。首先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结合本机构的自身特点,明确本机构的检验检测流程(质量环),识别报告或证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主要的识别过程是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和维修的检验及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支持过程的识别是文件的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人力资源、仪器设备的资源管理、资源配置、标准信息资源、分包、外包、培训等。其次建立组织机构,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技术管理、支持服务工作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如《组织结构图》、《质量保证体系图》、《隶属关系图》等。再次,控制过程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包括:检验标准和方法、检验人员资格、仪器设备是否合格、报告的审核批准。最后,检验检测机构要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表格、报告》。 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设置机构、编制文件、宣贯文件、统一认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接受外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模式由“检验员(师)——责任工程师——质量管理工程师”组成的“报告签审系统”和由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检验质量督查组组成的“质量督查系统”,两大系统并列组成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充分发挥人类资源优势,把好检验检测的质量关。“报告的审签系统主要由责任工程师对检验员(师)出具的检验报告进行审核,对检验员(师)存在问题数量及问题率,进

开放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资源配置最优化研究

开放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资源配置最优化研究 提要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开放创新模式。在开放创新模式下如何进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实现创新绩效最优化的关键。本文借鉴生产函数模型,构造创新绩效模型,根据创新投入成本的约束条件,推理出配置创新资源时应考虑各种创新投入的边际绩效和产出弹性。根据对边际绩效和产出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创新资源最优化配置策略。 关键词:创新资源;最优化配置;边际绩效;产出弹性 本文为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河南省体育产业升级研究”(课题编号:B691) 一、引言 自从Solow发现创新和技术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后,很多企业就建立了大量的内部研究机构,进行发明创造,然后将发明转化成产品,通过销售渠道让客户接受,从而取得高额利润。在早期,封闭式创新可以实现技术的保密,让企业垄断技术,从而垄断市场,获得垄断利润。但随着封闭式创新费用的增加,市场开拓风险的增加,经常使很多创新不能转化为商品,企业因此而遭受很大的损失。同时,许多企业的内部研发人员不断外流,有的员工利用曾经工作过的企业的技术创建自己的公司,成为原来企业的竞争对手,对原来的企业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从外部得到企业所需的技术变得更为容易,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减少了研发失败的风险,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更快地实现利润成为可能。所以,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者的关注。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只依赖于企业的自主研发,要改变内部研发的模式,强调用户、供应商、风险投资家、知识产权工作者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内外知识和资源,构建新的创新体系,创造全局性的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开放式创新可以使企业较容易地从外部获得创新技术和理念,快速地将创新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商品,但如果一味地依赖于外部技术,将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最后只能成为市场的被动者,没有主动权。所以,现在更多的企业是通过吸收外部技术,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因此,企业应恰当地为增加自身科研能力和吸收外部科研成果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创新绩效的最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