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的认识

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的认识

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的认识
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的认识

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的认识

1、历史回顾

20世纪50年代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和电击除颤三大技术的产生和结合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术的形成。之后这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国相继制定了自己的指南和培训标准,以约束和规范本国医生的医疗行为。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和国际复苏联盟组织世界各国的专家制定了第一部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国际指南,之所以称为国际指南,是因为它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性。2000年指南更加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内容更加全面和丰富,成为以后2005年指南和2010年指南的蓝本,所以2000年指南是有历史意义的。

心肺复苏方面的专家会经常召开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会,对指南每5年更新1次。2010年指南在10月18日发布,它也是根据一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的认识,对2005年指南的具体建议进行评价和改进,并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心肺复苏面临的问题

①心肺复苏的总体成功率仍不高;

这门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不断利用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每一个步骤,不断优化与改进,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这是令人欣喜的。虽然短期的复苏成功率或自主循环恢复率提高明显,然而出院存活率仍不理想,因缺血、缺氧并发症导致的预后不良仍然令人失望。美国近期猝死人群调查:院外调查35万猝死者,只有1/3的人能接受到心肺复苏,到达医院的只有10%,存活出院5.7%,很好存活且无并发症的只有3.4%。

②心肺复苏质量问题

按压次数复苏期间给予总的按压次数是心脏骤停后存活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按压总次数受两个方面影响,即按压频率和绝对按压时间。提高按压频率可以增加按压总数,但是迄今尚无足够的人体研究来确定胸部按压的最佳频率。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提示,按压频率大于80次/分能获得理想的前向血流量,进一步增加频率血流动力学可能会更好。值得注意的是,按压频率是指按压速度而非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2005年指南中规定的按压频率是100次/分,实际操作和训练中经常过多地注意按压频率“100”这个具体数字,或者说经常注意按压快慢是否标准而忽视了按压中断,以致于每分钟内实际的按压次数不够。增加绝对按压时间同样可以增加复苏期间按压总数,而增加绝对按压时间只能靠减少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每次中断的持续时间。这与驾车旅行很相似。一如驾车旅行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驾驶速度(旅行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留的次数和时间长度(旅行中的中断)影响。一项院外心脏停搏的研究显示,虽然急救者的按压频率间或可达100~121次/分,但由于频繁中断,平均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为64次。两项对医护人员实施CPR的观察性研究显示,中断按压的情况很普遍,患者心脏停搏过程有24%~49%的时间未接受到胸外按压。按压中断的常见原因是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分析心律、甚至是搬动患者。以人工通气中断按压为例,尽管2005指南推荐每次人工通气时间长于1秒即可,但研究提示实际CPR过程中,因两次人工呼吸而中断胸部按压的时间可能长达16秒。心脏按压中断时,冠脉灌注压降低,心肌损伤加重,可能导致持续室性心律失常和复发性心脏停搏。中断时间越长,需进行CPR的时间也越长,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即使有必要短暂中止按压(如人工呼吸和生命体征检查),都应尽可能缩短中断按压时间,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暂停。

按压幅度包括两个方面,即按压的深度和胸壁回弹是否充分,二者决定了胸腔内负压的程度,而胸腔内压的交替变化是心肺复苏过程中产生血流产生的原始动力(胸泵学说)。胸腔内负压可以协助静脉血充分回流,可产生更高的心脏前负荷,从而改善CPR期间的血流动力学,保证冠脉和脑灌注,进而决定了复苏成功率。然而院外和院内心脏停搏的研究显示,CPR过程中40%以上的胸外按压未达到足够深度。

研究观察了标准CPR第1分钟胸部按压的情况,发现按压者实际提供按压58次,而其中真正充分(按压深度≥3.8cm)的按压仅为32次。在复苏开始前两分钟内的心脏按压中,仅有19%~38%的按压能达到标准深度。而且在CPR过程中,胸壁回弹不充分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按压者疲劳的情况下。

过度通气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在医院外进行的心肺复苏术中救助者经常会使病人过度通气。按压时循环血量低,不足正常的1/4,此时对通气的要求是降低的,而且按压也会产生一些通气(动物研究发现单纯按压时通气/血流比是基本匹配的),如果此时给予大潮气量,有可能造成通气过度。院内场景下通气频率过高,往往过度通气可能与较多的气管插管和正压通气有关。过度通气引起的碱血症不利于组织供氧和脑血流灌注,会加重脑2次损害。Bunnk等研究表明部分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仍保留有脑血管对二氧化碳的舒缩反应性,控制性过度通气使脑血管收缩,从而继发脑缺氧,使预后更差。在缺乏脑血流监测的情况下,对复苏后患者常规应用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有可能加重脑缺氧。

③公众普及率不理想

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发展中的心肺复苏,任重而道远…

指南每5年更新1次。2010年指南也只是一个阶段内基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的最佳方案,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会不断更新。

2、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制定进程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9个国家共356名国际复苏专家参与,基于对复苏文献资料的大量研究,经过为期36个月的分析、深入讨论后编写,同时发表于《循环》和《复苏》两份期刊上。

3、2010年新指南主要变化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CPR的优先次序:ABC→CAB

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心脏骤停后治疗

培训、实施和团队

4、2010新指南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VS大约100次/分)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cm(VS 4-5cm);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5、CPR的优先次序:ABC→CAB

之所以进行优先次序的调整,主要基于一些临床试验。

增加按压/通气比值

2009年,有研究者尝试在复苏中增加按压/通气比值,减少按压中断时间,延迟插管或不插管,先心外按压后电除颤。其回顾性分析显示,在CPR方案改进后的12个月内,患者的未校正生存率及自主循环恢复率均较方案改进前36个月提高近1倍,其中88%的患者(共25例)出院时神经系统评分良好。

单纯的胸外按压

有临床试验比较了连续单纯的胸外按压与标准30:2的CPR,二者对心脏骤停患者1个月和1年的生存率方面的影响没有差别,甚至有的临床试验得出了连续单纯的胸外按压与标准的30:2的CPR相比,24

小时和30天的神经功能正常的生存率有明显提高。另外一个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发现,仅接受胸部按压的院外心脏停搏患者神经系统预后优于传统CPR。

心脑复苏

基于类似的结论,有学者提议应对CPR与心脑复苏(CCR)两个概念进行区别。CPR的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主要适用于呼吸停止(窒息、淹溺)或衰竭(包括儿童)所致心脏停搏,强调通气重要性。CCR的优先性则是C、A、B,主要适用于心脏病所致心脏停搏,强调按压,单次电击后再按压,延迟插管和正压通气。

ABC→CAB

对于成人心脏骤停患者,约占80%以上由于心脏的原因引起,显然心脏性原因更为常见。它们的初始心律多数是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对这些患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按压时循环血量低,不足正常的1/4,此时对通气的要求是降低的。是不是通气不重要?目前还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抢救原发性室颤患者时,人工通气不如胸外按压和电击除颤紧迫。已往的ABC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更改为CAB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使更多人获益。

另外一个原因是ABC程序中A开放气道对于非专业的施救者来说掌握有难度,而且多数旁观者因顾虑而不愿实施。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CAB效果

尚无人体或动物实验证据证明先进行30次按压而不是2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第一轮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因此,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是最合理的。

6、BLS部分

调度员/医护人员快速识别和指导

心脏骤停患者可能出现癫痫症状或濒死喘息,并导致可能的施救者无法分辨。调度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以识别心脏骤停的表现。调度员应向目击者或旁观者询问患者的反应,以确认患者是否发生了心脏骤停,并指导非专业者施救。对于可能发生窒息性骤停的患者,调度员应指导进行传统的心肺复苏。不幸的是,大多数发生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并未由任何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与没有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相比,由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可显著提高成人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的(仅按压)心肺复苏更容易,也更加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所以除非患者有可能发生窒息性骤停(例如,溺水),否则目前更强调给予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医务人员在检查反应时应该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濒死喘息。然后,该人员会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AED(或由其他人员寻找)。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并及早使用AED(如果有的话)。

不建议在通气过程中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环状软骨加压方法是对患者的软状软骨施加压力以向后推动气管,将食管按压到颈椎上。环状软骨加压可以防止胃胀气,减少气囊面罩通气期间发生回流和误吸的风险,但这也有可能妨碍通气。七项随机研究结果表明,环状软骨加压可能会延误或妨碍实施高级气道管理,而且采用环状软骨加压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发生误吸。另外,培训施救者正确使用该方法的难度很大。所以,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性地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通过采用“首先进行胸外按压”的新程序,会在成人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开始按压。所以,检查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时会同时快速检查呼吸。进行第一轮胸外按压后,气道已开放,施救者会进行2次人工呼吸。

按压与通气比不变,人工呼吸频不变

未建立高级气道(包括喉罩、食道气管联合导管或者气管插管)之前,按压与通气不允许同步(通气时暂停按压),否则容易导致胃胀气、反流、误吸,通气量也不保证。2010年指南规定30:2的比例来交替进行。按照至少100次/分的按压速率,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每分钟按压仅在70-80次,通气大约5次,连续做5个周期需要大约两分钟。

建立高级气道之后不再按30:2比例的关系,按压速率仍然是至少100次/分,通气频率是8-10次/分,进行通气时不能中断按压,尽可能使实际按压次数也接近100次/分,除非为了电击不得不中断。负责通气的施救者要注意控制通气次数(可默数按压10次以后给1次通气,因为此时按压通气比约为10:1)。

2分钟换人

救助者的疲劳可能会导致按压的幅度不够。在CPR开始后1分钟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疲劳和按压减弱,但复苏者可能在开始后5分钟还否认疲劳。如果有两名或更多的救助者,有理由每2分钟更换按压者(或在5个比例为30:2的按压与人工呼吸周期后)。每次更换尽量在5秒钟内完成。如果有两名救助者位于患者的两边,其中一名应做好准备每2分钟接替。

强调通过团队协作实施心肺复苏

单人施救者时按BLS流程图顺序操作,可能在院外现场应用较多。

进一步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由不同的施救者同时完成多个操作。因此,基础生命支持的医务人员培训不仅应教授个人技能,还应当训练施救者作为一个高效团队的一名成员进行工作。例如,一名施救者启动急救系统,第二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三名施救者则提供通气或找到气囊面罩以进行人

工呼吸,第四名施救者找到并准备好除颤器。进行培训时,应致力于随着各个施救者的到达来组成团队,或者在有多名施救者的情况下指定团队领导者。随着更多人员的到达,原来由较少施救者依次完成的各项任务职责现在可分配给施救者的团队,从而同时执行这些职责。

7、电击治疗

2010指南都仍然支持2005指南的建议,并未对除颤、电复律以及起搏进行重大更改。强调在给予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早期除颤是提高心脏骤停存活率的关键。

AED在社区及医院内的使用

建议公共区域(机场、商场、车站、体育场馆等)推广AED项目。公共场所安保人员必须会使用AED,以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医院环境也可以配备AED,以便进行早期除颤(目标是患者倒下3分钟内给予电击),特别是在员工不具备节律识别技能或者不经常使用除颤器的区域。

心脏骤停电击和心肺复苏顺序

院外: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如果院外心脏骤停的目击者不是急救人员,现场没有AED,则急救人员到达后先进行1.5至3分钟的心肺复苏,然后再尝试除颤。

院内:如果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3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的过程中进行心肺复苏。对于其它院内心脏骤停者,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的三个时相理论:

电时相:心脏骤停4in内,除颤效果最好

循环时相:4-10min内,心肌已经有较长时间没有血氧供,单纯除颤成功机会较少,应先进行按压,恢复心脑的血氧供应,再考虑除颤。

代谢时相:10min以后,机体因长时间缺血缺氧,产生大量的代谢因子,复苏成功率较低。

电击次数

2010指南在1次电击除颤后立即再行5组CPR(约2分钟),重新做5组CPR后再检查脉搏和心律,仍为室颤可再行电击。研究显示,与3次电击方案相比,单次电击除颤方案可显著提高存活率。如果1次电击不能消除心室颤动,再次电击增加的益处也很有限。多次电击还会中断按压。所以2010指南推荐进行单次电击,不必在电击后立即检查患者有无脉搏和心跳而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部按压可以提高氧和基质酶作用物转到心肌,使再次除颤易于成功。

除颤波形

主要有单相波和双相波。同等能量下双相波比单相波终止心室颤动的成功率更高或相当。不能确定哪种波形对提高心脏骤停后的ROSC发生率或存活率更好。

除颤能量级别

尚未确定第一次双相波形电击除颤的最佳能量。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除颤仪在波形配置上不同,从业人员在选择能量时应使用设备说明书上的建议值(120至200J)。如果制造商的建议剂量未知,可以考虑使用最大剂量进行除颤。

如果1次电击没有成功,目前仍无法确定后续电击选择多大能量最合适。2010指南建议如果首次双相波电击没有成功,则后续电击至少应使用与前次相当的能量级别或者更高能量级别。

装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体外除颤

2010指南建议应该避免将电极片或电极板直接放在植入装置上,2005指南建议放置的电极片应距离该设备至少2.5厘米。最近的研究证明如果将电极片放在距离上述装置至少8厘米以外的位置,则不会损坏装置,也不会影响AED对心室颤动检测。

同步电复律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对于心房纤颤,建议双相波能量首剂量是120至200J,单相波首剂量是200J。成人心房扑动和其他室上性心律的使用单相波或双相波时,一般采用50J至100J的首剂量。如果首次电复律电击失败,再次电击时应逐渐提高能量级别。

室性心动过速:首剂量能量为100J的单相波形或双相波形。如果对第一次电击没有反应,应逐步增加剂量。

起搏

对于无脉心脏骤停患者,并不建议将起搏作为常规处理。

对于有脉搏但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若对药物(阿托品,增强心律药物)无反应时应者进行经皮起搏。如果经皮起搏失败,可以经中心静脉心内起搏。

纤颤波形分析?

心室颤动波形分析在复苏过程中指导除颤治疗的价值并不确定。

近年来对心室颤动(VF)波形的研究进展给选择除颤的时机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ECG波形与心肌的血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样就可以根据心室颤动(VF)波形决定先行胸外按压还是先行电击除颤。如果电击除颤很有可能终止当前的VF,那么就应立即除颤;如果当前电击除颤终止VF的可能性低,那么立刻进行CPR,改善冠脉灌注后再准备电击除颤。目前已开发出了组合心电波形幅度与频率数值的幅度谱面积(AMSA)技术,根据VF波形分析决定优先除颤、还是先行CPR后再除颤。因此,是否除颤不再依据心脏骤停事件发生时间或者急救人员的个人经验简单估计。整合AMSA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商品化自动体外除颤器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当AMSA分析表明当前的VF波形已达到除颤阈值,将提示医务人员给予除颤。否则的话不考虑除颤,而是继续给予CPR。但是这一技术并没有在2010年指南中得到推荐。

8、其它CPR技术和设备

到目前为止,除了除颤器以外,其它的设备和装置都不能提高院外心脏骤停的长期存活率。

新的复苏技术?

新的方法有主动加压减压CPR(ACD-CPR)、插入式腹部加压CPR、高频CPR、相位性胸腹加压减压CPR、气道阻力单向活瓣(气道阻力阀Inspiratory impedance Threshol dvalve(device),ITV或ITD)等。

与传统徒手心肺复苏相比,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更多的人员、培训和装置,或者仅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如果由训练有素的操作者用于特定的患者,某些替代心肺复苏技术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或短期存活率。(供参考:ITD是一个小型的35毫升的装置,它固定在气管插管或面罩的一端,它内部有一个活瓣,主动地向病人通气活瓣打开,胸廓回弹时,活瓣关闭阻断气流进入,从而增加胸腔内负压,进一步增加静脉血向心

脏的回流。只有在气道负压足够大(大于-15cmH2O)时活瓣才开放。用阻力阀装置可提高恢复自主循环的几率和短期存活率,但并未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胸前捶击?

胸前捶击不应该用于无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如果除颤器不是立即可用,则可以考虑为有目击者、监护下的不稳定型室性心动过速(包括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胸前捶击,但不应因此延误给予心肺复苏和电击。而在2005指南未给出建议。

机械心肺复苏设备?

多种机械心肺复苏装置已成为近期临床研究的重点。安装和使用这些装置有可能延误或中断心肺复苏。所以应对施救者进行培训,熟练操作和使用,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或除颤过程中的中断。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常规性地使用该装置。

9、高级生命支持

建议进行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

2010指南里特别推荐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用于指导CPR以及估计预后。二氧化碳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可用于确认气管插管位置、评价和监测心肺复苏质量和恢复自主循环与否。

确认气管插管位置

二氧化碳波形图是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的最可靠方法,其它任何方法的可靠性都无法与之相比。在纵轴上显示呼出二氧化碳(PETCO2)分压,单位是mmHg,横轴是时间。患者插管后,就会检测呼出二氧化碳,用于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呼吸期间的PETCO2会不断变化,并在呼气末达到最高值。如果导管插入食管,则刚开始可能也会检测到CO2,不过很快会衰减,不会出现图中的方波。

监测心肺复苏质量和是否恢复自主循环

二氧化碳图可用作胸外按压有效性的生理指标,并用于检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无效胸外按压的PETCO2较低,恢复自主循环后PETCO2会突然增加。心输出量降低或已恢复自主循环但再次心脏骤停患者的PETCO2也会降低。

在纵轴上显示呼出二氧化碳(PETCO2)分压,单位是mmHg。该患者已插管,正在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从图上可以看出,通气速率约为每分钟8至10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引起的通气不会影响CO2波形图。第1分钟内的PETCO2低于12.5mmHg,指示血流非常小。在第2分钟和第3分钟,PETCO2上升到12.5至25mmHg之间,这与后续复苏过程中的血流增加情况一致。第4分钟会恢复自主循环(ROSC)。ROSC可通过PETCO2(仅在第四条竖线后可见)突然上升到40mmHg以上确定,这与血流的显著增加一致。

新ACLS流程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流程图都采用了环形图,目的是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包括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的重要性。任何操作都不应该干扰或尽量减少对心肺复苏操作的干扰,不应该破坏“环”的完整性。强调应在不中断心肺复苏的情况下组织高级生命支持操作。高级生命支持仍包括辅助性药物治疗和高级气道管理,但在2005年指南开始,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重点又回归到进一步强调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目前,没有确定性的临床证据可证明早期插管或药物治疗可提高神经功能正常和出院存活率。因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仍是第一位重要的。2010指南仍然建议建立血管通路、复苏用药以及高级气道置入等措施,但这些操作不应导致胸外按压明显中断,也不应延误电击。

强调生理参数监测指导和评价复苏

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如果PETCO2 <10 mm Hg,尝试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舒张阶段(舒张)压力 <20mmHg,尝试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

新的用药方案

阿托品:现有证据表明,在无脉性心电活动或心搏停止期间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对治疗并无好处,因此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并已将其从高级生命支持的心脏骤停流程中去掉。

腺苷:稳定的窄QRS波过速治疗,及稳定的宽QRS波形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治疗。必须注意,腺苷不得用于非规则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因为它会导致心律变成室颤。

增强心律药物:对于有症状或不稳定型心动过缓,阿托品治疗无效时,推荐静脉注射(IV)变时激动剂(增强心律药物)可替代体外起搏,同样具有治疗效果。

(供参考:腺苷是一种内源性嘌呤核苷,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是一种具有多种细胞效应的药物,能使房室结传导减慢,阻断房室结折返途径。腺苷抑制房室结作用超过对窦房结的抑制,为成年人治疗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型,房室旁道预激征)的标准药。对心衰病人或先用了β受体阻断药者,用腺苷治疗室上速优于维拉帕米(可防止双重心肌抑制作用)。腺苷能迅速为红细胞所摄取,因此作用时间很短,游离腺苷的血浆半衰期小于10s。ATP是磷酸化的三磷酸腺苷,和腺苷的作用机制相似,国内ATP代替腺苷用得比较普遍,价格也比较便宜,而内科学和指南上说的都是腺苷而不是ATP。一般ATP 的单次剂量大于腺苷,常用剂量是20mg用葡萄糖稀释至5ml后快速静推,一般<20s,而腺苷的话首次剂量一般是3mg,瞬时静推,无效时1-2min后再用6mg,再无效的话1-2min后可用12mg。)

10、加强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复苏成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会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如心肌损害,低心排,低灌注,脑损伤,全身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等,引起一系列的心脏骤停综合症。心脏骤停综合症的影响因素有2个,一是心脏骤停的持续时间,时间越长,综合症越严重;二是心肺复苏的质量。当前国际上专家已经意识到缺少复苏后治疗部分是既往指南缺失的环节。2010指南新增“心脏骤停后治疗”部分,强调复苏后治疗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提高在恢复自主循环后收入院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心脏骤停后治疗主要通过对患者实施集中多学科的优化干预,进行综合治疗以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功能状态,提高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出院存活率。包括低温、脑电监测癫痫控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控制血糖(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避免氧过剩(饱和度高于94%就要谨慎给氧)和过度通气等。

生存链的变化

通过在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中添加第5个新环节,来强调心脏骤停后治疗的重要性。生存链内容:①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②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③快速除颤;

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低温

当前专家已达成共识:复苏中和复苏后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改善心跳骤停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而且越早越好!美国心脏协会在2005年指南中明确推荐对复苏后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对院前和院内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心跳骤停,复苏后仍昏迷但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应将其体温降至32~34

℃,并持续12~24小时,对患者的恢复有益,2010指南基本沿用了这一意见。

目前低温治疗仍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1)低温治疗的最佳温度控制在多少?现有的临床研究采用32~34℃,最佳的低温温度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2)是全身性降温好还是局部低温(如选择性头部降温)好?目前研究基本集中在全身性降温治疗,然而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中脑是最容易受损且明显影响预后的重要器官,从这个角度出发,应首先考虑头部低温。(3)是早期还是晚期低温治疗好?目前在欧洲通常是采用复苏成功半小时后全身低温治疗,然而由于脑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极为有限,低温治疗宜尽快实施,甚至在心跳骤停和复苏的伊始开始实施。(4)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多长为宜?欧洲的临床研究采用12~24小时的低温治疗,是否为低温治疗的最佳时间目前尚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氧过多

近期研究表明恢复自主循环后组织内氧过多会产生有害影响。因此2010指南建议在恢复自主循环后,监测动脉氧饱和度。应该逐步调整给氧到能保证氧饱和度≥94%的最低吸入氧浓度,应尽可能将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保持在94%至99%之间,饱和度为100%时通常可以取消给氧。这样既要确保输送足够的氧,还要注意避免组织内氧过多。2005指南未提供有关取消吸氧的具体建议。

11、心脏骤停后早期救治及主要目标:

(1)保护及改善ROSC后患者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的灌注;

(2)转运至适合的医院或综合心脏骤停后救治的监护病房;

(3)识别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和其他可逆病因;

(4)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5)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避免过度通气和氧过多;

怀疑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患者应分流到具有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再灌注介入治疗能力(主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机构。

常规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尽早发现有可能治疗的癫痫等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在进行低温治疗和使用神经肌肉阻滞药物后癫痫的诊断可能非常困难,建议进行脑电图监测。

12、培训、实施和团队

培训、实施和团队是指南的新章节,说明保证CPR质量很难。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心肺复苏最新指南(2018)

AHA心肺复苏(CPR) 及心血管急救(ECC)2017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 程指南更新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使其循环、呼吸系统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或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几乎所有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 2017年11月6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 新版指南在《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基础上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强调,主要包括调度员协助的CPR、旁观者参与的CPR、急救医疗服务(EMS)提供的CPR、心脏骤停后CPR、胸外按压—通气比例5个部分。以下进行这几个方面新旧版本的比较 1、调度员协助的CPR(Dispatch-assisted CPR) 2017AHA更新:建议针对疑似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在需要调度员指导施救的情况下,调度员应指导呼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旁观者参与的CPR(Bystander CPR) 2.1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2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完整中文版

《2010'AHA CPR & ECC 指南》 1 ?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 (2)尽早实施CPR :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 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 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3. 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AHA CPR & ECC 指南》 《2010'AHA CPR & ECC 指南》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cm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T C -A-B ★ 2010 (新):C-A-B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Circulation)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指南针对医务人员的有何提醒呢?又与此前2010版指南有何变动呢?以下为“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部分供大家学习。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更新):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2010(旧):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胸外按压的强调事项* 2015(更新):医护人员应为所有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提供胸部按压和通气,无论这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而且,医务人员比较实际的做法应是,根据最有可能导致停搏的原因,调整施救行动的顺序。 2010(旧):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理由:建议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因为这种方式相对易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医护人员理应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才能够有效实施按压和通气。但是,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单独行动时,仍应是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给予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顺序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改变,比如在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取得并使用AED时。 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0(旧):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立即可取得AED,施救者应从胸部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在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医院和其他机构,治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在AED/除颤器可供使用后尽快使用。

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的认识

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的认识 1、历史回顾 20世纪50年代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和电击除颤三大技术的产生和结合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术的形成。之后这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国相继制定了自己的指南和培训标准,以约束和规范本国医生的医疗行为。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和国际复苏联盟组织世界各国的专家制定了第一部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国际指南,之所以称为国际指南,是因为它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性。2000年指南更加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内容更加全面和丰富,成为以后2005年指南和2010年指南的蓝本,所以2000年指南是有历史意义的。 心肺复苏方面的专家会经常召开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会,对指南每5年更新1次。2010年指南在10月18日发布,它也是根据一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的认识,对2005年指南的具体建议进行评价和改进,并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心肺复苏面临的问题 ①心肺复苏的总体成功率仍不高; 这门技术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不断利用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每一个步骤,不断优化与改进,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这是令人欣喜的。虽然短期的复苏成功率或自主循环恢复率提高明显,然而出院存活率仍不理想,因缺血、缺氧并发症导致的预后不良仍然令人失望。美国近期猝死人群调查:院外调查35万猝死者,只有1/3的人能接受到心肺复苏,到达医院的只有10%,存活出院5.7%,很好存活且无并发症的只有3.4%。 ②心肺复苏质量问题 按压次数复苏期间给予总的按压次数是心脏骤停后存活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按压总次数受两个方面影响,即按压频率和绝对按压时间。提高按压频率可以增加按压总数,但是迄今尚无足够的人体研究来确定胸部按压的最佳频率。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提示,按压频率大于80次/分能获得理想的前向血流量,进一步增加频率血流动力学可能会更好。值得注意的是,按压频率是指按压速度而非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2005年指南中规定的按压频率是100次/分,实际操作和训练中经常过多地注意按压频率“100”这个具体数字,或者说经常注意按压快慢是否标准而忽视了按压中断,以致于每分钟内实际的按压次数不够。增加绝对按压时间同样可以增加复苏期间按压总数,而增加绝对按压时间只能靠减少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每次中断的持续时间。这与驾车旅行很相似。一如驾车旅行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驾驶速度(旅行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留的次数和时间长度(旅行中的中断)影响。一项院外心脏停搏的研究显示,虽然急救者的按压频率间或可达100~121次/分,但由于频繁中断,平均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为64次。两项对医护人员实施CPR的观察性研究显示,中断按压的情况很普遍,患者心脏停搏过程有24%~49%的时间未接受到胸外按压。按压中断的常见原因是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分析心律、甚至是搬动患者。以人工通气中断按压为例,尽管2005指南推荐每次人工通气时间长于1秒即可,但研究提示实际CPR过程中,因两次人工呼吸而中断胸部按压的时间可能长达16秒。心脏按压中断时,冠脉灌注压降低,心肌损伤加重,可能导致持续室性心律失常和复发性心脏停搏。中断时间越长,需进行CPR的时间也越长,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即使有必要短暂中止按压(如人工呼吸和生命体征检查),都应尽可能缩短中断按压时间,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暂停。 按压幅度包括两个方面,即按压的深度和胸壁回弹是否充分,二者决定了胸腔内负压的程度,而胸腔内压的交替变化是心肺复苏过程中产生血流产生的原始动力(胸泵学说)。胸腔内负压可以协助静脉血充分回流,可产生更高的心脏前负荷,从而改善CPR期间的血流动力学,保证冠脉和脑灌注,进而决定了复苏成功率。然而院外和院内心脏停搏的研究显示,CPR过程中40%以上的胸外按压未达到足够深度。

AHA心肺复苏指南发布完整版

A H A心肺复苏指南发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8AHA心肺复苏指南发布,更新要点一览! 医脉通前天 11月5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三篇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 指南更新文件,分别为《2018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心脏骤停期间和之后立即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2018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儿童高级生命支持》和《2018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治疗推荐要点》。 2017年发布的三个文件主要更新了基础生命支持和CPR,今年的三个新文件主要关注高级生命支持和抗心律 失常药物的使用。 2018 ILCOR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治疗推荐要点 成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pVT)心脏骤停患者在复苏期间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立即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建议: 合并难治性休克的VF/pVT成人,建议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合并难治性休克的VF/pVT成人,不建议常规使用镁剂(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合并难治性休克的VF/pVT心脏骤停成人,目前证据水平太低不足以支持溴苄胺、尼非卡兰或索他洛尔的使 用; VF/pVT心脏骤停成人,目前证据水平太低不足以支持在ROSC后立即使用预防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婴儿和儿童VF/pVT心脏骤停患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建议: 合并难治性休克的VF/pVT儿童,建议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弱推荐,极低质量证据)。 2018AHA指南更新: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成人VF/pVT心脏骤停患者在复苏期间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建议: 对除颤无反应的VF/pVT患者,可考虑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对于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这些药物可能特别 有用,因为给药更及时(IIb,B-R); 心脏骤停成人,不建议常规使用镁剂(III: No Benefit,C-LD)。尖端扭转型室速(与长QT间期相关的多 形性VT)可考虑使用镁剂(IIb,C-LD)。 图1 成人心脏骤停的救治流程-2018更新 图2 成人心脏骤停的循环流程-2018更新 利多卡因的推荐剂量:首次给药 mg/kg IV/IO,若需要,第二次给药 mg/kg IV/IO; 胺碘酮的推荐剂量:首次给药300 mg IV/IO,若需要,第二次给药150 mg IV/IO。 心脏骤停患者在ROSC后立即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建议: 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ROSC后早期(在第一个小时内)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ROSC后早期(在第一个小时内)常规使用利多卡因。 若无禁忌证,当复发性VF/pVT的治疗可能具有挑战性的时候,可以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在EMS转运期间)考 虑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IIb,C-LD)。 此外,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心脏骤停ROSC后常规启用或继续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与2010版指南一致,新版指南仍然强调CPR和除颤是提高VF/pVT患者生存率的唯一手段。目前,尚未证明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改善长期生存率或良好神经功能生存率,目前的治疗建议主要基于短期结果。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 《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 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2)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2019心肺复苏指南1(中文版)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心肺复苏指南1(中文版) 2010 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生存链: 由 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 EMSS;(2)尽早实施 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3)快速除颤: 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 2005 年的 100 次/分改为至少 100 次/分(2)按压深度由 2005 年的 4-5cm 改为至少 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 2)(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 ABC 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 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PEA 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 ROSC 的血氧饱和度在 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 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3.整合修改了 BLS 和 ACLS 程 1 / 6

序图 2010 新亮点: 《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 CPR&ECC 指南》《2010`AHA CPR&ECC 指南》成人 CPR 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 CPR 上 2、按压频率至少 100 次/分(区别于大约 100 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 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 操作顺序的变化: A-B-CC-A-B ★2010(新): C-A-B 即: C 胸外按压A 开放气道B 人工呼吸●2005(旧): A-B-C 即: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0(新):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 1、早期识别,激活 EMSS 2、早期 CPR 3、早期除颤 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2015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摘要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目录 简介 (1) 伦理学问题 (2) 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3)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5)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 LS (7) 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11)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13) 心脏骤停后救治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 (16) 特殊复苏环境 (18) 儿科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 (20) 儿童高级生命支持 (23) 新生儿复苏 (25) 培训 (27) 急救 (29) 参考文献 (32) 致谢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anks the following people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ublication: Mary Fran Hazinski, RN, MSN; Michael Shuster, MD; Michael W. Donnino, MD; Andrew H. Travers, MD, MSc; Ricardo A. Samson, MD; Steven M. Schexnayder, MD; Elizabeth H. Sinz, MD; Jeff A. Woodin, NREMT-P; Dianne L. Atkins, MD; Farhan Bhanji, MD; Steven C. Brooks, MHSc, MD; Clifton W. Callaway, MD, PhD; Allan R. de Caen, MD; Monica E. Kleinman, MD; Steven L. Kronick, MD, MS; Eric J. Lavonas, MD; Mark S. Link, MD; Mary E. Mancini, RN, PhD; Laurie J. Morrison, MD, MSc; Robert W. Neumar, MD, PhD; Robert E. O’Connor, MD, MPH; Eunice M. Singletary, MD; Myra H. Wyckoff, MD; 和A HA《指南摘要》项目组。 简体中文版:Neil Huerbin, MD 和A HA Guidelines Highlights International Project Team 版权所有?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对刺激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 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 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注: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三、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种心律类型 1、心室颤动: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2、无脉性室速: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 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 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 四、心脏骤停的治疗——即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五环生存链

心肺复苏: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它包括三个环节: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早期除颤/复律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五、新增环节——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一)心脏骤停的识别——三无 1、无意识 判断方法: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2、无脉搏 判断方法: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 注: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如10s内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则应开始胸外按压。 3、无呼吸 判断方法:不再推荐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二)呼叫急救系统 一旦发现患者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则可判定发生心脏骤停,立即高声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电话。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

2019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_1

2019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 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 0`AHA CPR&ECC 指南》 新亮点《201 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 该指 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 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 就是: 1 . 生存链: 由 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 ) 尽早识别与激活 EMSS; (2) 尽早实施 CPR: 强调胸外心脏按压, 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 鼓励急救人员 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 (3) 快速除颤: 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 几个数字的变化: (1 ) 胸外按压频率由 2005 年的 1 00 次/分改为至少 1 00 次/分 (2) 按压深度由 2005 年的 4-5cm 改为至少 5cm (3) 人 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30: 2) (4) 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 弱化人 工呼吸的作用, 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 ABC 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 气道与呼吸 (5) 除颤能量不变, 但更强调 CPR (6) 肾上腺素用 法用量不变, 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PEA 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 维 持 ROSC 的血氧饱与度在 94%-98% (8) 血糖超过 1 0mmol/L 即应

控制, 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 强化按压的重要性, 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3. 整合修改了 BLS 与 ACLS 程序图 201 0 新亮点: 《201 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 0`AHA CPR&ECC 指南》《201 0`AHA CPR&ECC 指南》成人 CPR 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与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 、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 CPR 上 2、按压频率至少 1 00 次/分(区别于大约 1 00 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 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CPR 操作顺序的变化: A-B-CC-A-B ★201 0(新) : C-A-B 即: C 胸外按压A 开放气道B 人工呼吸●2005(旧) : A-B-C 即: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 0(新) : 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 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 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 :

2019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新概念

最新资料推荐 2019 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新概念 2019 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新概念主讲人: XX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100 次)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30: 2)并未更改。 在《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 1 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8 至10 次呼吸)。 应避免过度通气。 从A-B-C 更改为C-A-B: 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理由: 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 1 / 8

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而且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VF) 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 。 在这些患者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在A-B-C 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 更改为C-A-B 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在《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的主要问题及更改如下: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 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 理由:虽然尚无人体或动物实验研究证据证明实施心肺复苏时先进行 30 次按压而不是2 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胸外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而且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进行胸外按压,比较不进行胸外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 动物实验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所以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摆好头部位置并尽可能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 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第一名施救者

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教程文件

2015新版心肺复苏指南:儿童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要点015年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最新版的心肺复苏指南。上周,小编已经对新版指南中“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部分与2010版进行了对比,而本文将对此次指南中儿科基础及高级生命支持部分的要点进行总结。 首先是2015 AHA心肺复苏指南儿科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CPR)部分要点: 1.院外心脏骤停儿童患者的存活情况不容乐观,各年龄组存活率约为8%。 2.由于窒息性心脏骤停在儿童中更为常见,因此通气设备对儿童患者至关重要。但儿童心肺复苏中胸部按压、开放气道及人工呼吸顺序与成人治疗内容一致。 3.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包括: 充分的胸部按压频率(100~120 bpm)及深度(胸廓前后径1/3);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次数; 避免过度通气(可见胸廓充分回弹,12~20次/分钟); 4.胸部按压/人工呼吸效果优于单纯按压,若施救者不愿进行人工呼吸,也可单纯进行胸部按压。 2015AHA心肺复苏指南儿科高级生命支持的内容要点: 1.儿科院内心脏骤停存活率已增加至43%左右。 2.延长CPR并非毫无作用,接受CPR治疗35分钟以上者的存活率达12%,60%患者的神经预后有所改善。 3.心脏骤停前治疗 儿科快速反应治疗团队及儿科预警评分可降低非ICU患者及普通患者的死亡率,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些方案可用于普通病房的高危儿童患者; 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进行输液推注治疗(剂量可达20 cc/kg),但后续推治疗注应视个体评估情况而定; 存在心脏骤停风险的急性爆发性心膜炎患者可考虑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