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各区县气象资料全

北京各区县气象资料全

房山区

1、地理位置

房山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纬39°30′~39°55′,东经115°25′~116°15′,是首都北京的西南门户。东北与丰台区相邻,东与大兴县以一水相隔,南和西面与河北省诼州市、涞水县相连,北与门头沟区以百花山为界。全区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区政府东移良乡后,其所在地距市区22公里。

2、地形地貌

房山地形复杂多变。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约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大游龙山和新盘岭山(又名西占山),均系太行山脉分支。最高山峰是百花山的白草畔,海拔2161 米,东部和南部为沃野平原,最低处是东南部立教洼,海拔为26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主要大河有:大石河、拒马河、永定河、小青河。

3、气候特征

房山气候宜人。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6℃,最高气温曾达43.5℃(1961年6月10日),最低气温曾至-26℃(1966年2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687mm,最大降水量1322mm (1954年),最小降水量277mm(1975年);年平均无霜期185天。

长沟镇本镇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明显,年最高气温为38℃,最低气温为-15℃。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秋季秋高气爽而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其中,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48天左右;中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1℃,无霜期180~19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9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延庆县

地理位置

延庆地处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位于北京西北部,距北京城区70公里,为北京远郊县之一。南接八达岭长城,北依海陀山群峰,西濒官厅水库,与北京市的怀柔县、昌平县,河北省的怀来县、赤城县接壤。

地形

延庆地处燕山沉降带西端,是华北平原向张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其东、北、南三面被群山环抱。县城呈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长方形,其地形三面环山,一边濒水,中间是北京市最大的盆地,盆地平均海拔500米,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2.8%。

延庆高山属燕山系军都山脉,全县共有80座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东山为燕山前后两列山地的交汇地区,其西部、南部较高,东部较低,海拔多在600米—1000米之间。南山是一系列低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下,山势平缓,群山连绵,谷地宽阔,盆地中有一些岛山,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小巧灵秀,形象多姿,山体不高,徒步攀登一二十分钟即可登顶。延庆盆地由东北向西南延伸,东西长35公里,南北最宽处16公里。

气候

延庆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延庆处于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和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是个过渡地带且全境海拔都比近郊高出400米以上,所以,虽与北京城区距离70公里而气候却有很

大区别,突出表现为气温偏低。其地形特点,特别是水库造成了独有的小气候,夏季凉爽,多阵雨。而距八达岭长城8公里的康西草原,由于海拔高,又临近湖水,气候湿润清爽。其次,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时间长。冬季气温低,结冰期较长,宜于开展冰雪旅游活动;夏季炎热期短,适宜旅游的时间长。由于气候的影响,延庆四时景色有其独特的魅力,早春阳坡冰雪还没融尽,山桃花、杏花、梨花次第开放,满山遍野笼罩着罗绡轻纱,如云如烟,淡香袭人,是北国特有的春景;五月暮春时节,城里已经燥热,这里却温暖宜人一片新绿,各色野花盛开,春光这边独好;夏季这里也和关内一样,山野平川,绿荫浓郁;秋天是延庆最美的季节,这里蓝天格外明净,阳光格外明媚,由于早霜来得早,不仅黄栌、枫树的叶子是红的,就是桃、杏树的叶子也会变红,斑斓秋色,分外迷人;冬季,八达岭长城银装素裹,让人真正领略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这种特殊的气候,为延庆开展以消夏避暑节为内容的夏季旅游和以冰灯、冰雪为内容的冬季旅游,创造了极好条件。

年平均气温

延庆年平均气温8.4℃。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县境内的景区气候又小有差异,位于县城东北山谷内的龙庆峡,平均气温低于北京城区6.0℃(比县城和山区地带还低2.8℃)。

昌平区

1、地理位置

昌平区是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之一,位于市区北部。东邻顺义区,南与朝阳、海淀、门头沟区接壤,西部接河北省怀来县,北靠延庆、怀柔县。卫星城距市区3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昌平区的主要风景旅游区都距市区较近,另外,昌平区又是北京去往八达岭的必经之地,对旅游来讲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

2、自然条件

气候:昌平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决定了昌平区旅游业季节性强的特点,从4月初至11月初为旅游旺季,另半年为旅游淡季。今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旺季的大好时机,也要着眼于淡季项目的开发,最大限度地缩短旅游淡季的时间,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地貌:区域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形成一个缓坡倾斜地带。西部、北部为山区、半山区,以南口及居庸关为界,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山区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山区海拨400~800米,最高峰(高楼峰)海拔1439.3米。最著名的山脉有天寿山、银山、龙泉山、叠翠山、驻跸山、虎峪山等,层叠交错,高山、峡谷、悬崖、陡壁等丰富的地貌特征,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奇妙景观,为昌平区旅游业提供了不同高度带的旅游资源,是开展野营、登山、探险、森林、滑雪、滑草等旅游项目的重要自然条件。

地质:北部山区岩性主要是花岗岩、白云质灰岩和片麻岩。土质为岩石风化形成的薄层褐土,适于发展林果业。南部平原为第四纪冲积物上形成的厚层潮土,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门头沟

1、地理位置、地形:

北京市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距市中心天安门广场25km;距苹果园地铁站7km。介于东经115°25'00''至115°10'07';北纬39°48'34''至40°10'37''之间;东西Lmax=62km;南北

Lmax=34km,西部和西北部与河北省的涞水县、逐鹿县、怀来县接壤;东北部和东部与本市的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毗邻;南部是本市的房山区、丰台区。面积S=1455.06km2。

门头沟区位于太行山脉与军都山脉的交汇部位,西北缘和北缘的灵山、黄草梁高亢平缓,南缘和东南缘的百花山、清水尖、九龙山山地挺拔高耸,其间低山河谷相间排列,永定河出山后形成冲积平原。

门头沟区山地占全区面积的98.5%,其中海拔高度大于800m的中山占山地面积的一半。北部中山面积最大,占全区中山面积的2/3以上,平均海拔在1400m以上,其中有名的有东灵山(2303m)(以下简称灵山),黄草梁(1735m)。南部中山平均海拔1000m,其中有名的有百花山(1991m)。东南部中山面积小,平均海拔850m,有名的是九龙山(858m)。东北部的中山以妙峰山最负盛名,海拔1291m。整个中山普遍存在三级夷平面;一级夷平面海拔2000m左右,有灵山、百花山、白草畔(2035m),顶部平缓;第二级夷平面海拔1400——1600m,有黄草粱、南山鞍一线,老龙窝、庙安岭、髫髻山一线,呈平坦梁状中山分水岭脊;第三级夷平面海拔1000——1200m,构成较低一级平台,向东北渐变为分水岭,高度降至800——900m,如柏峪西、梁家山、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

低山为海拔小于800m的山地,面积与中山相当。河谷台地主要分布于永定河及其支流清水河河谷两侧,但不连续。永定河洪积冲积平原面积很水,分布于本区东南三家店至卧龙岗一带。永定镇的上岸南边海拔只有73m,而成为全区最低处。由上可见区内地形起伏,高差很大(相对高差2230m)。清水河和永定河成“入”字形贯穿门头沟区的大部分。

2、气候状况、年平均气温

气候形势决定于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全区处北纬39°38'34''至40°10'37'',东京115°20'0''至116°10'7''之间,是暖温带向温带的过度地带,属中纬度大陆东岸季风气候,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季漫长(春天60天;夏天76天;秋天60天;冬天169天)。

本区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水岭大部分海拔1200m以上。百花山──清水尖──妙峰山一线是东南湿润气流从低空入境的主要障碍,形成了气候的重要分界线,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由于地形的抬高也起着一定作用。大部分降水落于山前,年降雨量500─800mm分布不均匀,永定镇,门头沟,军庄镇,上苇甸一带最大,年均675mm,向西北方向逐减,黄草粱,黄土嘴一带最小,年均500mm。

全年平均风速V=2.7m/s,4月份平均最大V=3.3m/s,区内极大V=20m/s,永定河风口、灵山迎风地带可出现5--9级,全区每年出现8级大风21次。春季秋季过境频繁,9月份---次年5月份西北风为多,其他月份东南风为主。

全区平均气温大部分在11.8°C,海拔1000m以上地区约为4°C。由于地形高度差在2303米至70米之间,山地褶皱断裂,沟谷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象万千,各地温度悬殊。全区气温随地形升高而递减,地形每升高100m降低0.6°C。1500m以上中山带四季已不明显。全区年内四季气温差异较大。4月份激增,10月份速降。物候变化(以杏花初开为标准)全区大约差40天,即地形每升高100m 晚4天,阴山坡大约晚5-6天。每春秋季节,山顶白雪积矾,山下花草烂漫,植被在山峰上成垂直分布。

冬季山峰上比市区1月份温度低10°C左右是北京地区冰雪活动的最佳场所;特别是在炎夏,7-8月份温度比市区低8°C左右,汇集着名山大川的京西,便成了市民避开城内喧啸,休闲度假,举行会议,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绝好去处和北京市地区的避暑圣地,有如阿尔卑斯山下的苏黎世。

顺义

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地处北纬40°00′—40°18′,东经116°28′—116°58′之间。东邻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临通州区、河北省三河市。城区距北京市区30公里。全国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航空港——首都国际机场就座落在境内。京承、大秦铁路,京平、京密公路纵横穿越全境,发达畅捷的公路、铁路网将顺义与周边市、区(县)紧密相连。

顺义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地属燕国,汉时属渔阳郡,唐初于此置顺州,明初改为顺义县。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北省通州专区,1958年3月划归北京市。199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顺义撤县设区,称顺义区。

顺义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下辖7个地区办事处,2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427个自然村,27个居民委员会。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

顺义区平原面积占95.7%,境内主要河流15条,河道总长232公里。京东第一大河——潮白河纵贯中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清纯,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被称之为潮白河畔的“绿色明珠”。

顺义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影响,形成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11.2°C ,降水620毫米左右。

密云

1、地理位置、地形

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大平原北缘,是平原与山区交接地带。北邻河北省滦平县,东接河北省承德县和兴隆县。南与平谷、顺义县相连,西与怀柔县毗邻。县城距北京东直门65公里,全县总面积2226.5平方公里,县城呈三角形。密云水库宛若一块碧玉镶嵌在燕山群峰之中,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蓄水量43.75亿立方米约占全县面积的十分之一,如此辽阔的水面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为了保护密云水库这盆净水不受污染,我县在农业上广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严禁在密云水库从事任何旅游活动,同时年年大搞植树造林。目前,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水体质量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绝大部分地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三项指标居北京市区县之冠,可以说我县已成为净水、净土、净气,无公害的绿色乐园。密云境内山绿水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据考察,我县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达100多处。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在对我县的旅游大环境和旅游资源进行认真考察后,称赞我县为“北京山水大观,首都郊野公园”。

密云县已形成水库东北、西北两条旅游热线和云蒙山、白河风景区、司马台和云岫谷三大旅游基地。全县共有旅游景点25个,有的在全国享有盛誉。如云蒙山植被茂密、怪石林立、溪潭密布、瀑布众多,是度假避暑的理想之地,被专家誉为”北国黄山";云岫谷风景区以其冰川巨砾、水秀石红、华北地区唯一的国际狩猎场而享誉京城;司马台长城以其"惊、险、奇"和独特造型被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称为”中国长城之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2、气候状况

年平均气温,密云县为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控制,夏季受大陆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影响,四季分明,干湿冷暖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0.8℃

平谷

平谷区是北京市的郊区区县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区政府所在地距东直门7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度55秒~117度24秒,北纬40度02秒~40度22秒。西北与北京市密云县、西与顺义区接壤,南与河北省三河市为邻,东南与天津市蓟县、东北与河北省兴隆县毗连。境域东西长35.5公里,南北宽30.5公里,面积1075平方公里。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因其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故得名平谷。境域群山耸翠,万里长城环绕北部山间;泃、洳二河映带左右,萦回境内。

1、地理位置

平谷地貌由北部、东部、南部山地和中部、西南部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山区、半山区占七分之四,平原占七分之三。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中间平缓,呈倾斜簸箕状。东北部的四座楼山周围为中心区,有17座山峰超过千米,其中柳树湾山的主峰东纸壶达1234米,为最高峰,是与兴隆县的界山。岩石由元古界火山岩、石英砂岩组成。该山区特点是县崖耸露,沟深壁陡,溪谷狭长,草木繁茂。分布在镇罗营乡北部、熊儿寨乡东部与黄松峪乡北部。面积15.07平方公里,呈垄岗状或浑圆状。海拔150~800米的低山区456.19平方公里,呈“M”型分布于北、东、南部,以片麻岩、硅质白云岩、碎硝岩、碳酸盐岩类构成的单面山、馒头山为主。中低山区占北京市山地面积的4.5%,是林果的发展基地。岗台阶地分布于山前,呈环带状由西樊各庄向东,经乐政务、王辛庄、山东庄、南独乐河、韩庄等乡镇北部转向南至东高村镇大旺务村止,面积131.1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已成平坦的块状阶地,为果园分布带。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的矿物有:金、铜、铝、锌、钨、钼、锰、铁、钾、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水泥灰岩、重晶石、麦饭石、白垩等20多种。黄金矿线由东到西长达60公里,是北京市黄金主要产地,开采始于唐朝,产量居北京之首。大理石分布于西白山、峪口西山、樊各庄西山、大旺务南山、南山村东山等地。主要品种有墨玉、云雾、奶油黄、林海、雪花白、栗色。花岗岩分布于玻璃台、三白山、南山村3处。玻璃台的花岗岩储量达3000多万立方米,属高级装饰材料,质量在全国排第5号,命名为“平谷红”。

平原分布于中部、西南部,面积344.94平方公里,为洪水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0~100米,马坊镇小屯村北双泉地段海拔11.2米,为全县最低点。平原地区水源充沛,土壤肥沃,为主要粮菜区。

2、自然条件

气候: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最高气温17.3°C。年均降水量为644毫米,风向以北西风为主,平均风向频率9%,多在11~2月。

地貌:平谷是独立的山间盆地水文地质单元区。山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受降水入渗补给;平原区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主要受降水入渗,河流漏渗,山区侧向及灌水回渗等因素补给。境内有河流20余条,属海河流域蓟运河水系,自东、北流向西南。每年3~5月为枯水期,8~10月为丰水期。泃河是境内最大河流,发源于兴隆县青灰岭南麓,南流蓟县北部黄崖关,经罗庄子急转向西,在泥河村附近入平谷县境。倚山西流,沿途汇入三泉水、将军关、黑水湾、黄松峪、豹子峪等季节性河流。至南独乐河村附近潜入地下,在西沥津村附近复出。此段有北寨、鱼子山季节性河纳入。流经平谷故城东门外,迂回折向西南,依次纳入龙家务、杨各庄的泉水、逆流河、拉鞭子沟水,在前芮营附近纳入洳河,英城村南纳入金鸡河,折向南流,于马坊镇东南入三河市。在蓟县九王庄附近与州河汇合后流入蓟运河。总长180公里,境内长66公里。洳河系泃河支流,发源于密云县东邵渠乡的银冶岭。由北往南流经太保庄南入平谷县境。经刘家

店、峪口、乐政务、王辛庄、大兴庄、平谷镇于前芮营村南汇入泃河。总长40.7公里,境内长22.7公里。金鸡河系泃河支流,史称五百沟水,发源于顺义县唐指山南麓,由西北流向东南,于英城乡河奎村西北入境,于英城大桥北汇入泃河,总长27公里,境内长5公里。境内多泉,日流量在20立方米以上的山泉就有33处,多出露在片麻岩、灰岩、砂岩、砂砾岩中。流量最大的为靠山集乡的东沟老泉,流量为102.96升/秒。南山村泉日流量67.6立方米,是清澈、优质的天然矿泉水。

地质:境域的土壤主要是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4个土类。在县城东、北、南部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为山地棕壤褐土区。在山前岗台阶地和沟谷上,为山前褐土区。在中、西部和西南部的、洳二河的冲积平原为潮土区,间有小片水稻土。

通州

通州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古老的文化渊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地理位置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区域地理坐标北纬39°36′—40°02′,东经116°32′—116°56′,东西宽36.5公里,南北长48公里,面积907平方公里。

西临朝阳区、大兴县,北与顺义区接壤,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相连,南和天津市武清县、河北省廊坊市交界。紧邻北京中央商务区(CBD),西距国贸中心13公里,北距首都机场16公里,东距塘沽港100公里,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

2.地形地貌

通州区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洪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点27.6米,最低点仅8.2米。其土质多为潮黄土、两合土、沙壤土,土壤肥沃,质地适中。境内大小河流13条,运河蜿蜒,势若游龙;潮白河碧波千顷,渔歌唱晚。三河三路两侧百米绿色通道颇为壮观,形成天然生态屏障。

3.气候特征

通州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冬、夏季风影响,形成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11.3℃,降水620毫米左右。

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分析评估总结报告

黄山市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 业务试运行分析评估总结报告 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工作是今年中国气象局基础气象资料发展与改革专项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按照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关于开展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工作的通知》(气预函〔2014〕20号)、《中国气象局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实施方案》、《安徽省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实施方案》要求,我局于4月底开始部署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试运行业务,实现实时和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处理与管理,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对气象资料在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和高质量方面的要求。现将全市各台站试运行业务工作总结分析评估如下: 一、组织领导 按照《安徽省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实施方案》要求,为了顺利开展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试运行工作,要求各台站指定专人负责,并组织台站业务人员多次参加培训。 二、准备工作 1、组织做好业务流程制定 制定了《黄山市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实施方案》。 2、组织做好系统软硬件部署 安排好业务用计算机,安装MDOS软件,设置台站业务人员信息等。 3、组织做好人员培训 组织各台站业务人员参加了4月29日、5月5日、5月14日、5月15日中国局及省局举办的动员会、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培训,并要求各台站组织全站业务人员再培训。 三、业务切换实施 切换

5月19日20时前完成长Z文件、日照文件、日数据文件的上传情况测试; 5月19日20时10分前完成长Z文件、日照文件、日数据文件的上传。 2.切换结果检查 5月19日21时前,检查原始观测数据上传、MDOS消息的接收等情况。 四、业务试运行评估工作 按照省局培训的有关规定要求,每天08、20时及接收到手机短信后登陆MDOS 检查数据上传情况,若有疑误、错误、缺测数据信息及时确认和反馈;元数据信息及时录入,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正常开展。 在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后,观测数据的可用性大幅提高;由于元数据信息及时录入,减少了台站预审员的工作量。 在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试运行期间,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1、元数据信息处理的备注纪要信息登记:a、一般备注分类欠规范b、地面部分与辐射部分混在一起。 2、MDOS制作的A文件备注信息丢失内容较多。 3、在试运行期间,出现信息误报现象,特别是夏季局地雷阵雨天气时,经常出现误报情况。 4、MDOS平台对反馈完成后的之前信息不能查看。如果遇到相同情况时,其他观测员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不能借鉴。 5、MDOS平台对反馈完成后的信息不能修改。有时候反馈错误,不能主动修改,必须等待再次反馈。 另:屯溪国家基准气候站由于辐射加去盖软件问题,造成观测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至今还未解决)。详见附件1:2014年5月17日的软件问题反映。 意见建议:1、整理一个《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运行技术规定》下发;2、备注纪要信息登记按《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要求分类,地面部分与辐射部分分开。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资料是探索气候演变规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是我国天气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大气探测自动化采集仪器的更新,确保及时收集到可靠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有必要统一我国已有的各类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2本模式主要根据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和“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基准))的格式,除包括“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全国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字符文件(A0、A1、A6/A7)格式内容外,还将自动观测基本数据统一归入本模式,并命名为文件A格式。本模式与配套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格式”相结合,其内容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3为了适应新仪器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的需要,制定了单要素分钟数据文件格式,作为文件A格式的补充。1分钟降水量文件格式命名为文件J格式,其它单要素文件格式,将根据需要及业务技术发展另行制定。 1.4本模式与历史资料信息化模式相兼容,其文件框架、要素指示码排列顺序、方式位、特殊字符的表示等与原信息化模式完全相同,历史资料中有关的技术规定请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模式不再赘述。同时为适应投入业务运行的我国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的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增添了部分要素的方式位和数据内容。每个要素在同一文件中方式位的设置是唯一确定的。 1.5本模式适用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各类台站、各种类型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2.1文件名编制规定 A文件为地面气象资料基本数据文件,由地面19个要素一个站一个月的原始数据构成。文件类型为文本(或称作字符)文件。 文件名以字母“A”打头,由11位字母、数字组成。文件名的结构为: AIIiiiMM.YYY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IIiii”为区站号。“MM” 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YYY”为资料年份,取年后三位。 2.2文件结构 A文件由文件首部、尾部和文件体三个部分构成(见附表一)。 2.2.1文件首部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doc资料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02.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2.1)用户操作手册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2.1)用户操作手册 技术组 2018年03月

目录 1 概述 (5) 1.1开发背景 (5) 1.2功能简介 (6) 1.3平台组成 (7) 1.4平台使用环境 (8) 1.5平台基本操作 (8) 1.6数据处理流程 (10) 2 数据接收与上传监控 (13) 2.1功能简介 (13) 2.2监控概况 (13) 2.3国家站监控情况 (17) 2.4区域站监控情况 (18) 2.5辐射站监控情况 (18) 2.6酸雨站监控情况 (19) 2.7土壤水分站监控情况 (19) 2.8高空站监控情况 (20) 2.9快速质控异常文件信息显示 (20) 3 质控信息处理 (22) 3.1功能简介 (22) 3.2省级处理与查询反馈 (23) 3.3统计值质控信息处理 (50) 3.4台站处理与反馈 (51) 3.5系统性偏差检测 (55) 3.6台站更正数据文件人工干预 (59) 3.7黑名单管理 (62) 3.8观测项不一致 (68) 4 数据质量分析与处理 (73) 4.1功能简介 (73) 4.2数据流转痕迹显示 (73) 4.3观测数据人工质控 (74) 5 快捷通道 (75) 5.1功能简介 (75) 5.2日清 (76) 5.3月清 (79) 5.4数据空间分析 (88) 5.5综合一致性分析 (90) 5.6探空曲线显示 (94) 5.7任意数据修改 (95) 5.8数据查询与质疑 (98) 5.9支撑表与服务表数据对比 (102) 6 文件制作与数据显示 (106)

6.1功能简介 (106) 6.2文件制作 (106) 6.3观测数据显示 (117) 6.4统计值显示 (119) 7 元数据基本信息 (121) 7.1功能简介 (121) 7.1.1 模块功能 (121) 7.1.2 模块组成 (121) 7.1.3 用户分类 (122) 7.1.4 页面构成 (123) 7.2台站基本信息 (124) 7.2.1 功能简介 (124) 7.2.2 操作说明 (125) 7.3图像、观测记录和规范信息 (139) 7.3.1 功能简介 (139) 7.3.2 操作说明 (139) 7.4台站变动登记 (144) 7.4.1 功能简介 (144) 7.4.2 操作说明 (144) 7.5台站疑误登记 (147) 7.5.1 功能介绍 (147) 7.5.2 操作说明 (147) 7.6年报附加信息 (149) 7.6.1 功能介绍 (149) 7.6.2 操作说明 (149) 7.7附加信息登记 (155) 7.7.1 功能介绍 (155) 7.7.2 操作说明 (155) 7.8文件管理 (159) 7.8.1 功能简介 (159) 7.8.2 操作说明 (160) 7.9元数据消息管理 (162) 7.9.1 功能简介 (162) 7.9.2 操作说明 (162) 7.10变动信息及附加信息处理 (163) 7.10.1 功能简介 (163) 7.10.2 操作说明 (163) 7.11疑误处理 (166) 7.11.1 功能简介 (166) 7.11.2 操作说明 (166) 7.12土壤水分站信息表格导入 (168) 7.12.1 新增功能简介 (168) 7.12.2 操作说明 (168) 7.13高空站沿革文件导入 (171)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表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表 地区北纬东经海拔冬季 采暖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冬季 通风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冬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通风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湿球 温度 极端 低温 极端 高温 冬季 湿度 夏季 湿度 北京市39°48′116°19′-9 -5 -12 30 41 77 上海市31°10′121°26′-2 3 -4 32 34 73 83 天津市39°06′117°10′-9 -4 -11 30 54 78 重庆市29°35′106°28′ 4 8 3 33 36 81 76 黑龙江省 海拉尔49°13′1196°45′-35 -27 -38 25 76 72 嫩江49°10′125°13′-33 -25 -36 25 73 79 博克图48°46′121°55′-28 -21 -31 23 70 80 海伦47°26′126°58′-29 -23 -31 25 73 67 齐齐哈尔47°23′123°55′-25 -19 -29 27 69 74 哈尔滨45°41′126°37′-26 -20 -29 26 72 78 牡丹江44°34′129°36′-24 -19 -28 26 69 78 吉林省 长春43°54′125°13′-23 -17 -26 27 68 79 通辽43°36′122°16′-20 -15 -23 28 53 74 四平43°11′124°20′-23 -15 -25 28 66 79 延吉42°53′129°28′-20 -14 -22 26 58 81 辽宁省 1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业务流程汇总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 操作平台业务流程一、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上传 按业务规定上传国家级测站实时地面气象分钟数据文件、小时数据文件、日数据文件、日照数据文件、 (辐射数据文件。 每日定时观测后, 登录 MDOS 平台查看本站数据完整性, 对缺测时次及时补传。 二、疑误信息处理与反馈 台站配置应值班手机,用于接收台站疑误信息短信;值班手机要保证 24小时开机,手机号码变动应及时向省级管理部门上报。 台站对疑误信息的反馈包括定时反馈、被动反馈和更正数据反馈。 (1定时反馈:在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 MDOS 操作平台,查询本站国家站和区域站未处理疑误信息并反馈。保证疑误数据在下一次定时观测前完成反馈。 A:国家站数据质控信息处理——台站处理与反馈——台站未处理 B:区域站数据质控信息处理——台站处理与反馈——台站未处理 台站级数据处理:处理并反馈省级提交给台站的疑误查询信息。包括 3种处理流程: 流程 1:确认数据无误→处理完成。 流程 2:确认数据错误→修正(给出修改值→处理完成。流程 3:批量数据为缺测→处理完成。 (2被动反馈:收到疑误信息短信和电话后,实时登录 MDOS 操作平台反馈; 接到显性错误短信后, 先核对显性错误数据值, 检查相应观测仪器, 查明可能引起出现错误数据的原因, 并及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和观测仪器维护等工作。对省级转交台站

处理的疑误信息, 及时查明原因, 通过 MDOS 操作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反馈。台站在 收到疑误信息 12小时之内完成反馈。守班时段应急响应期间, 接收到疑误短信或电话后 1小时内进行反馈。 (3更正数据反馈:对台站本地更正过的数据要及时向省级进行反馈,更正报时效内的数据既可通过“ MDOS 数据查询与质疑”功能主动填报反馈, 也可发送更正报 进行修改;时效外的数据可通过 MDOS 平台的“数据查询与质疑”进行修改。 三、台站变动登记 包括变动信息登记(名称,台站号,级别,观测时间,机构,位置,要素, 仪器,障碍物,守班,其他 ,图像、观测记录和规范。 四、台站附加信息登记 (1备注信息登记,通过选择记录年月,事件类型,填入具体内容后,点击即可完成登记。 (2若该台站同一时间同一事件类型已经有记录内容,选择记录年月,事件类型后,具体内容文本框会显示已经填写登记的内容,用户可以直接修改后提交。 (3一般备注事件,本月天气气候概况,图像、观测记录和规范操作参照纪要信息登记方法。 五、产品下载与保存 A 、 J 文件在 MDOS 平台“功能菜单”中的“产品制作与数据服务”下的“ A 、 J 、 Y 文件管理”模块中下载。 每月 6号前将下载后的 A 、 J 文件上传至 10.79.3.18/xj/zdzh/目录下,上传后的文件如有变更请及时进行更新。

七年级下册历史资料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漂市一中钱少锋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历史才子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盛唐诗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 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 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 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 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 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 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 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 1、北京的气温 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 (1)气温的空间分布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

气象大数据资料

1 引言 在气象行业内部,气象数据的价值已经和正在被深入挖掘着。但是,不能将气象预报产品的社会化推广简单地认为就是“气象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实际上是一种混杂数据,气象大数据应该是指气象行业所拥有的以及锁接触到的全体数据,包括传统的气象数据和对外服务提供的影视音频资料、网页资料、预报文本以及地理位置相关数据、社会经济共享数据等等。 传统的”气象数据“,地面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产品四类数据占数据总量的90%以上,基本的气象数据直接用途是气象业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气象服务。“大数据应用”与目前的气象服务有所不同,前者是气象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增值应用”,后者是既定业务数据加工产品的社会推广应用。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是《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的名言。天气和气候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无法通过运用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测。人们常说的南美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会在几周后引发北美的一场暴风雪这一现象,形象地描绘了气象科学的复杂性。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在数十年前便已被气象科学界否决了——也就是说,目前经典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并不适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现在,气象行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强,面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面向公众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面向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发展节能减排。这些决策信息怎么来依赖于我们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气象大数据应该在跨行业综合应用这一“增值应用”价值挖掘过程中焕发出的新的光芒。 2 大数据平台的基本构成 2.1 概述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SaaS),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PaaS)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IaaS)。 大数据可通过许多方式来存储、获取、处理和分析。每个大数据来源都有不同的特征,包括数据的频率、量、速度、类型和真实性。处理并存储大数据时,会涉及到更多维度,比如治理、安全性和策略。选择一种架构并构建合适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极具挑战,因为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 气象行业的数据情况则更为复杂,除了“机器生成”(可以理解为遥测、传感设备产生的观测数据,大量参与气象服务和共享的信息都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储,符合“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

2014北京市地面气象观测技能竞赛-气象观测基础理论

北京市第14届地面气象观测技能竞赛观测基础理论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1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0.5分。答案只能填字母) 1.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温、湿度采样频率为。() A:120次/min B:30次/min C:6次/min 2.干空气的绝热直减率约为露点温度在干绝热阶段直减率的倍。() A:0.98℃/100m B:2 C:0.50℃/100m D:6 3.2014年地面观测业务调整实施,过去天气现象电码被取消。() A:2 B:3 C:6 D:9 4.MOI所用数据的来源是SMO软件形成的文件。() A:采集B:设备C:订正D:质控 5.雪深自动观测,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首行参数中该项目标识为。() A:0 B:1 C:4 D:9 6.新型自动气象站读取采样数据需用命令为。() A:DMGD B:DMCD C:SAMPLE D:REDATA 7.气温为0℉,对应的摄氏度为。() A:-32.0℃B:-17.8℃C:0℃D:16℃ 8.能见度自动观测时,MOI中判定天气现象中最小能见度用到的数据为。() A:10分钟滑动B:1分钟平均C:10分钟平均D:10分钟最小 9.Pt10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温度每变化0.1℃,电阻值变化Ω。() A:0.0385 B:0.3850 C:3.8500 10.木制大百叶箱与玻璃钢制百叶箱的内部高、宽、深的大小关系是。() A:木制均大于玻璃钢制B:木制均小于玻璃钢制 C:两者均相同D:木制较玻璃制的内部高、宽大,但深度小 1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地温差值检查正确的是。() A:40cm和80cm各定时记录差<4.0℃B:20cm和40cm各定时记录差<4.0℃C:0.8m和1.6m各定时记录差<4.0℃D:1.6m和3.2m各定时记录差<4.0℃12.地面气象观测场风传感器的横臂的安装,应。() A:呈东西向B:呈南北向C:与当地最多风向垂直D:与当地最多风向平行13.现使用的国际温标是从起生效。() A:1948年1月1日B:1989年1月1日C:1990年1月1日 14.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一般站气象探测环境的审批权为。() A: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B: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 C:市级气象主管机构D:县级气象主管机构 15.下图给出的设备是。() A:连接器B: D型插口C:HDMI接口 16.水银气压表由托里拆利在年发明。() A:1528 B:1643 C:1802 D:1904 17.《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中指出,对于气压、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海洋 表面温度和能见度的平均算法的标准化,建议是。()A:以传感器输出线性化值的10 分钟至20 分钟的平均编报 B:以传感器输出线性化值的2 分钟至10 分钟的平均编报 C:以传感器输出线性化值的1 分钟至10 分钟的平均编报 D:以传感器输出线性化值的20 分钟至30 分钟的平均编报 18.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字典规定1.5米高度的空气温度的变量名编码为。() A:AAAa B:AA1.5 C:AAA D:AA150 19.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调整了天气现象的观测,其中准备综 合利用其它观测资料获取的天气现象有。()A:极光B:雷暴C:烟幕D:霰 20.2014年起,新型自动气象站时钟以为准。() A:GPS授时B:网络授时C:采集器内部时钟D:计算机内部时钟

北京各区县气象资料全

房山区 1、地理位置 房山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纬39°30′~39°55′,东经115°25′~116°15′,是首都北京的西南门户。东北与丰台区相邻,东与大兴县以一水相隔,南和西面与河北省诼州市、涞水县相连,北与门头沟区以百花山为界。全区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区政府东移良乡后,其所在地距市区22公里。 2、地形地貌 房山地形复杂多变。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约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大房山、大安山、三角山、百花山、大游龙山和新盘岭山(又名西占山),均系太行山脉分支。最高山峰是百花山的白草畔,海拔2161 米,东部和南部为沃野平原,最低处是东南部立教洼,海拔为26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主要大河有:大石河、拒马河、永定河、小青河。 3、气候特征 房山气候宜人。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6℃,最高气温曾达43.5℃(1961年6月10日),最低气温曾至-26℃(1966年2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687mm,最大降水量1322mm (1954年),最小降水量277mm(1975年);年平均无霜期185天。 长沟镇本镇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明显,年最高气温为38℃,最低气温为-15℃。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秋季秋高气爽而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其中,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48天左右;中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1℃,无霜期180~19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9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延庆县 地理位置 延庆地处东经115°44′~116°34′,北纬40°16′~40°47′,位于北京西北部,距北京城区70公里,为北京远郊县之一。南接八达岭长城,北依海陀山群峰,西濒官厅水库,与北京市的怀柔县、昌平县,河北省的怀来县、赤城县接壤。 地形 延庆地处燕山沉降带西端,是华北平原向张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其东、北、南三面被群山环抱。县城呈东北向西南延伸的长方形,其地形三面环山,一边濒水,中间是北京市最大的盆地,盆地平均海拔500米,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境内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2.8%。 延庆高山属燕山系军都山脉,全县共有80座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东山为燕山前后两列山地的交汇地区,其西部、南部较高,东部较低,海拔多在600米—1000米之间。南山是一系列低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下,山势平缓,群山连绵,谷地宽阔,盆地中有一些岛山,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小巧灵秀,形象多姿,山体不高,徒步攀登一二十分钟即可登顶。延庆盆地由东北向西南延伸,东西长35公里,南北最宽处16公里。 气候 延庆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延庆处于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和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是个过渡地带且全境海拔都比近郊高出400米以上,所以,虽与北京城区距离70公里而气候却有很

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

第三章天气预报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钱维宏 引言 天气预报作为一种信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从定性描述到逐步定量预测,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对自然认识得到提升和预测方法不断完善与建立的过程。第三章从天气预报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出发,依次综述了古代天气预报、早期天气预报、近代天气预报和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了未来天气预报中思路更新和方法改进的可能。 3.1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要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天气和天气要预报什么?什么是天气,事关天气的定义。天气要预报什么,事关天气预报的内容。 3.1.1 天气的定义 天气是多气象要素(温度、气压、湿度、风等)随时间的连续变化及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云、雨雪、雷暴、雾霾、沙尘暴等)。对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出现的现象,人们都是可以感知的,如人们可以感知气温有24小时的日变化(午后热,清晨凉)和不同日之间的变化(寒潮降温和高温热浪)。天气和气象要素变化是与中尺度—天气尺度(200~2000km)系统的生消和移动相联系的。因此,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和生命期决定了局地天气变化的时间尺度,或天气过程。图1是气旋天气系统的移动与消亡(锢囚)过程[1],云雨区和冷暖风向变化是随天气系统的移动而变化的。

图1 气旋天气系统的移动与消亡(锢囚)过程。上图为地面图,阴影部分为云雨区,箭头为地面风向,红色箭头为暖风,蓝色为冷风,实线为等压线,带三角和半圆的线分别为冷暖锋。下图为沿A-B的垂直剖面。 天气的一些要素,特别是气温、降水、能见度和风,在量值变率上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构成威胁,这样的天气属于正常的范围,即正常的天气。它们的变化量值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阈值)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对应的异常天气称为极端天气。不同的极端天气事件要比较它们的持续时间、强度差异和影响的区域范围。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范围越大,和越强的极端天气事件形成的危害会越大。3.1.2 天气预报的内容 天气预报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以上的那些气象要素。有这样的一条天气预报:今天上午有雾,下午多云转阴,夜里阴有中到大雨,明天雨止转多云,偏南风2~3级,夜里转西北风4~5级,今天最高温度25度,明晨最低温度12度,后天晴到少云。这是一条3天的天气预报。第1天的天气现象内容最丰富,按时间顺序从雾(能见度)到多云、阴天和降水。第2天的内容只是雨止转多云。第3天的内容更简单,晴到少云。像这样1~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称为短期天气预报。第1天“上午有雾,下午多云转阴”,这种未来几个小时的预报称为短时天气预报。 这样的一条天气预报中,天气现象、风和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是遵循确定的变化顺序的,反映的是一个天气尺度气旋系统经过当地的移动过程。在地面气旋的暖湿空气区中(图1中红箭头风的区域),出现了偏南风暖平流下的雾。日近正午,太阳辐射增强,雾消,气温升高。下午气旋冷锋来临,云量增多。夜间,冷锋过境形成较大的降水,风向也随之转变为西北,风力增大。后半夜,冷空气下来后,风吹云散,地面长波辐射增加,第2天早晨气温较低,白天为多云天气。到了第3天,气旋系统远去,当地受高压系统控制,天气晴好(晴到少云)。当地从受气旋影响出现降水,到转受高压系统影响天气晴好,是为一个天气过程。下一个天气过程是否重复这一个天气过程,就看未来新的气旋和高压系统的强度和移动速度了,一般不会完全重复。天气预报员的任务就是在预报天气系统生消和移动的基础上,推断出各地可能出现的各种天气现象。如推断未来第4天后至第9天,当地是否再次受到1次或者2次类似的天气过程影响。因此,未来4~9天的逐日天气预报称为中期天气预报。近年来,人们还想知道10天后的逐日天气预报,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疑误信息分析处理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疑误信息分析处理 发表时间:2018-07-20T12:04:05.02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赵建军 [导读] 达拉特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北端, 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市农业大旗。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气象局,内蒙古达拉特旗 014300) 摘要: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是实时和历史资料加工处理与应用的一体化业务系统,业务人员日常主要工作任务是及时反馈疑误信息,对上传数据实时质量控制。本文结合多年基层台站工作,总结了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疑误信息的分析及处理方法,以帮助业务人员进一步强化处理气象数据的处理能力,增强气象资料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水平。 关键词:MDOS平台疑误信息数据质量分析处理 引言 达拉特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北端, 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市农业大旗。本区域建有一套中心自动站,33套区域自动站,达拉特旗气象局自建站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及时为种植大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为农业防灾减灾,农民增收做好保障服务。 地面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属于资料一体化加工处理与管理业务系统,可以处理和应用实中心站及区域站的数据资料,其主要功能是数据传输监控、质控信息处理和查询反馈、基础信息管理、信息报警、产品制作与数据服务等。自达拉特旗气象局开展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运行工作以来,对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该业务系统的应用使得主要观测要素的时效性提高到小时级,实时气象要素自动质量控制时效达到了15min,历史资料时效达到1- 2d,逐渐消除了实时和历史资料的限制,实现了各级台站之间的资料同步。在上传和实时质量控制气象资料的过程中对业务人员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人员应对疑误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判断和处理,在确保观测数据完整的情况下,增强气象要素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水平。 1、MDOS数据质量控制检查内容 对于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操作平台来说,在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进行实时质量控制时,主要包括有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数据内部一致性检查和数据时间一致性检查。其中气候学界限值检查主要是查看记录到的气象要素数据是否在规定的测量范围内;范围极值检查,将时间和空间插值进行结合,在广义极值分布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任意地点多年日要素极值,并通过数据插值技术,结合气象要素日变化规律,对任意地点逐时阈值进行计算;时变检查,随着时间的变化某些气象要素会发生变化,具有时间一致性特征,将该类数据对比前后观测值,来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持续性检查,某些气象要素会随着时间和区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某气象要素值长时间没有变化,则可能是观测仪器故障或传输设备异常造成的。 2、常见疑误信息分析处理 2.1数据缺测的分析处理 2.1.1台站单一或多个气象要素数据缺测 首先借助于业务软件查看对应时间段内的气象要素数据是否缺测,如果缺测应重新卸载相应时次的数据信息,检查缺测数据是否恢复正常,若仍旧没有恢复正常,应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替代缺测数据或者选用人工补测,同时在备注栏中详细标明。若在多个时次内气象要素数据均出现缺测,应做好相应气象要素仪器设备与传输线路的日常检修和维护,第一时间排除故障问题,增强观测数据的完整性水平,进一步提升地面测报质量。 2.1.2人工观测数据缺测 若定时时次人工观测到的降水,冻土,日照,雪深,雪压等人工观测项目气象要素数据出现缺测,应检查业务软件对应的相关气象要素数据是否出现缺测,若缺测则可能是因人为粗心大意造成数据未输入或输入数据后没有进行保存,应结合气薄、日照纸记录反馈对应的数据信息。若气象要素出现漏测,应确保在1h内补测完成并将修正值反馈出来,若超过1h应根据缺测情况处理。 2.1.3自动站所有数据缺测 若新型自动站内所有观测数据均出现缺测,则可能是正点长Z文件缺报造成的,应查看在业务软件中是否有长Z文件形成并传输。若没有长Z文件形成,应在业务软件中选择“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选项,通过人工方式对“正点观测编报”进行调取,对长Z文件进行保存编发操作;若在业务软件中形成了长Z文件却没有正常传输,应使用人工的方式尽快恢复网络,并立刻补发传输长Z文件;若长Z文件在正常编发后还是有自动站气象要素数据缺测的情况,则可能是网络异常导致长Z文件传输丢失,应重新对其进行编发。 2.2数据错误处理 若天气现象与积雪深度、极大风速、最小能见度气象要素数据出现矛盾,可能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人工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同自动观测到的能见度数据矛盾。使用人工方式观测到的能见度数据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水平,且观测空间范围较大,使用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器只能实现观测点的采样,直接造成人工和自动观测到的能见度数值存在偏差的情况,环境亮度和天气现象不同,二者之间的偏差也有一定的差异。若人工观测能见度时出现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而自动观测却没有发现,就会有能见度同天气现象不匹配的疑误信息,此时应以人工观测记录的天气现象为准,而能见度数据应以自动观测数据为准,当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同能见度数据不匹配,可以将其看作是正常数据。 其二是人工观测到的天气现象同气象要素数据值矛盾。例如没有出现积雪、大风天气,但却观测到积雪深度大于0cm和极大风速超过17.0m/s的情况,这种错误数据可能是人工录入天气现象时粗心造成的,应对输入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认真检查,并及时进行修改和反馈。 2.3可疑数据的处理 受到观测仪器设备技术性能、各个气象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单独气象要素数据的变化规律,正常的气象要素数据应满足极限范围值检查、空间、内部和数据时间一致性的要求,否则该气象要素是可疑的疑误数据。结合MDOS气象资料业务系统,包含有数据显示查询功能和空间图查看模块,借助于数据显示查询功能可以对可疑的正点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查询,同时还能对比分析前后时次的气象要素数据,根

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

1 辛亥革命前的气象台站多为外国人所建1.1 外国传教士把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 传入中国 我国近代气象观测起步较早。17—18世纪,温度、气压、湿度、雨量、风速等气象观测仪器在欧洲陆续被发明和应用,气象观测台站应运而生。不久,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近代气象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开始传入我国。 明万历年间,中国实行开教,西方传教士开始络绎不绝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大多受过西方近代高等教育,既是传教士,又是科学家,他们将基督教思想传播给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文化。其中,“观天”、“修历”是西方传教士最重要的活动领域,他们以“钦天监”为活动中心,积极传播西方近代观象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天文、气象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国气象科学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古代气象科学与西方近代气象科学的交融时期,也是我国近代气象观测的开创时期。 最早把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传入中国的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他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来到澳门,次年进入内地传教,1660年奉召进京纂修历法。当年,他在呈献给顺治皇帝的贡品中,就有西方早期的温度计和湿度计。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南怀仁担任钦天监监副,次年受清圣祖之命改建北京古观象台。期间, 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 吴增祥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 摘要:由于时代的特殊性,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的创建背景及发展历程非常复杂、曲折,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多元化特征。辛亥革命前的气象台站多为外国人所建,清末年间我国开始在一些农林试验场创办测候所。“中华民国”建立后,开创了我国气象台站建设新纪元。由于战争、动乱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气象台站建设艰难曲折,发展很不平衡。20世纪20—30年代中期,在民国“中央观象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积极推动下,气象台站建设曾有过辉煌时期。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地方气象台站遭受破坏或被迫停止工作,国家气象台站建设计划严重受挫。为军事气象保障服务的国防、航空气象台站,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气象台站网的主体。 关键词:气象台站,建设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14.06.008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Before 1949 Wu Zengxiang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Due to the peculiarity of the times, before 1949 there were full of ups and downs in the making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our country in term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establishment. Their development progress is very complicated, bearing multi-ele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emi-colonialism and semi-feudalism.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mostly set up by foreigner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eather observatories were run by some agriculture and forest experimental yards.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ushered in a new era in terms of their construction. Owing to wars, social unrest, shaky and unstable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course was tortuous and unbalanced. Not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20’s and 30’s of the 20th century di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nter into a prosperous period, thanks to the active promotion of “the Central Observatory” and “the Meteorological Institution of th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at that time.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roke out in 1937. As a result, many loc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destroyed or forced to stop their operation. However,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aviation or in the service of militarily meteorological safeguard became the mainstay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net in that period. Keywords: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stablishment 收稿日期:2014年3月17日;修回日期:2014年3月31日 作者:吴增祥(1945—),Email:zll_352@https://www.sodocs.net/doc/382493113.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