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第三章汉族人民的大量迁移及台湾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移民

一、宋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

唐代·施肩吾《岛夷行》

宋代·楼钥《汪大猷行状》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札记》

考古发现也证实宋代确有大陆汉族人民迁居台湾澎湖

原因:1)福建人多地少2)寺院经济恶性膨胀3)战乱

二、元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

根据元顺帝时·汪大猷《岛夷志略》记载,台彭地区有不少来自福建的汉族移民。

第二节明代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

一、第一期的移民情况

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万历二十年,福建巡抚许孚远)

荷兰人到达台湾以前,已有众多汉族人民定居台彭了。

二、第二期移民情况

1)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2)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3)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4)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汉族人口的迁台,带进了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使台湾稻米和蔗糖生产发展很快。

三、第三期移民情况

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领大批军队和眷属迁居台湾;来自大陆的移民还包括一部分大陆沿海人民为反抗迁界令而逃往台湾的。

这批大陆移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郑成功及时地利用并组织这批劳动力进行开垦。由于郑氏政权的大力提倡和鼓励,台湾的开垦范围不短扩大;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入台湾土著居民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与开发

一、大陆移民的阶段

1、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年

特点:候鸟式的往来到单身入台定居。

由于禁止携眷入台,使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2、雍正十年~光绪元年

特点:从准许携眷过台到设立官渡

官渡章程:

1)领照赴台,详细登记

2)厦门对鹿耳门,每名收番银三圆,南台对八里坌,蚶江至鹿仔港,每名收番银二圆

3)发现无照船立即没收船、货

4)小船编号,不得远航

3、光绪元年以后

特点:清政府完全开禁,并主持移民

原因:1)日本企图侵占台湾2)西方列强在沿海引诱掠夺华工,大规模流入台湾的浪潮基本结束

二、大陆移民的主要方式

由于清政府长期对台湾实行封锁半封锁政策,因此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大多数是偷渡方式。

三、大陆移民的分布

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以台南地区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流动,主要分布与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及东部宜兰平原地区。

四、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开发

大陆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陆移民将各种作物带到台湾,丰富了台湾的植物种类。

在台湾农业中,粮食发展最快,到18世纪20年代,台湾已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产粮区之一,所产粮食每年输往大陆。

手工业中,制糖业发展最快;

大陆晒盐法也传入台湾;

茶叶及制茶法也随移民传入台湾;

台湾的樟脑制作方法也传自大陆;

纺织业

第四章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来往与贸易结构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贸易关系

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一、宋代的贸易关系

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王象之·《舆地纪胜》)

二、元代的贸易关系

元代与台湾的贸易关系记载明确,汪大渊《岛夷志略》对此有详细记载。

第二节明代的贸易关系

一、明前期的贸易关系

明初,对台湾地区采取徙民墟地的措施,但却使这一地区成为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往来于台湾沿海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明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海商到台湾及外洋贸易,但走私贸易依然存在。当时有林凤等海商于闽粤沿岸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进行走私贸易活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渔民兼营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二、明后期的贸易关系

天启元年颜思齐海商集团入据台湾,与陈衷纪、杨六、杨七、刘香、袁进、李忠等海商集团从事走私贸易,后郑芝龙继承颜思齐的势力,发展成为更大的海商集团。

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商业掠夺,也十分重视与大陆的贸易活动。在次情况下,明政府进一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台贸易。崇祯末年,两岸贸易进一步扩大。由于大陆商品大量涌入,荷兰商人出现了资金缺乏,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三、郑氏海商时期的贸易关系

自郑芝龙到达台湾后,郑氏海商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陆与台湾贸易的中坚力量。

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郑成功继续保持与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贸易关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从此进入郑氏政权与大陆直接贸易的阶段。早在东渡台湾之前,郑成功就重视发展与各地的贸易,在大陆设立走私贸易据点,还设立山海路五大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东南三藩起兵反清,郑经乘机占领福建沿海各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更为密切。

第三节清代的贸易关系

一、通商贸易的阶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逐步发展阶段(康熙二十三年开发海禁~雍正三年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这一阶段台湾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大陆的商船运来布帛、日用

器具、砖瓦木石等建筑器材、造船材料等大宗物资。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两岸贸易进入新阶段。

2)繁荣发展与鼎盛阶段(雍正三年~嘉庆初年“蔡牵事件”)

雍正年间,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乾隆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达到了鼎盛阶段。除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新商港的开辟是另一标志。两岸商港由开禁之初的安平对厦门,有开发出鹿港对蚶江,八里坌对五虎门等港口。

3)衰疲阶段(嘉庆初年之后)

蔡牵事件、鸦片战争、海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

影响:粮食滞销造成农业凋敝,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蔗糖生产也受到影响;鸦片的肆虐,造成台湾白银大量外流。

二、贸易经营的方式

“行”即“商行”,是拥有雄厚资本的贸易商人独资或合资设立于各个港口的商业盈利机构,经营这一地区所需的商货的进出口贸易,具体业务类似于今天各港口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行商亦可以成为进出口贸易商人。

商行对官府承担有担保商船,协运“官谷”,代购官用物资等义务,以换取贸易的经营权。

商行是台湾同大陆贸易经营中最大的盈利机构。

“郊”,则是由各个经营同一贸易业务或同一贸易区域的商行的商业团体(共同体)。一“郊”往往由十数家或数十家商行组成。

郊行类似于其它地区的商帮、会馆、公所等,作用:1)确保成员的商业信用2)消弭同业者的竞争,保证利益均沾;3)仲裁本团体内成员的纠纷,加强各成员之间的团结;4)维护这一团体的贸易经营垄断权

“郊”不是直接的商业赢利机构,亦不直接对政府承担担保商船及其他服务的义务。

郊行受到严格控制:

1)海商必须通过地方政府的审查;

2)对贸易商船的规制,船上人员,物资的配备,也有许许多多的限制;

3)商船出入安平、厦门等口岸时,必须经过海防同知的查验;

4)除海防同知的“文口”之外,还有水师汛口征收“规费”,名为“武口”;

5)必须承担“台运”等义务

走私贸易有三种类型:

1)行商、商船贿买官吏,规避“台运”类;

2)渔民、私商的走私贸易类;

3)清军官弁“夹带贩私”类。

三、贸易商品的构成

台湾输往大陆的主要是粮食和蔗糖。

还有“内山番地”出产的皮革、骨角、羽毛、药材、特别是鹿茸、麋茸、鹿角胶、鹿肚草等贵重山货药材。

台湾还输往大陆茶叶、煤炭等

大陆书让台湾的商品从布帛百货、果品药材至砖瓦木石无所不有,包罗万象。

四、贸易商人的阶级属性

1)这一时期的海商资本,已经为市民阶级的“富商巨贾”、“殷实商民”所掌握,而不是控制在身份性地主阶级“势家宦族”、“豪门巨室”、“湖海大姓”手中,开始从封建主义经济领域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商业贸易;

2)部分贸易商人已经开始投资于手工业生产,商业资本已经开始逐步同产业资本相结合;

3)商船上已经出现近现代航运企业中的雇佣劳动关系。

第五章大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宋元以前的开拓

一、三国时的开拓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到达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二、隋朝的开拓

隋炀帝即位后,陪海师何蛮到达台湾;翌年又派朱宽慰抚流求,但没成功;

大业六年,派陈秢、张镇周武力讨伐流求。隋炀帝用武力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政治联系。

第二节宋元时期的设官驻守

一、宋朝的派兵驻守

南宋时期,泉州同知汪大猷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澎湖造屋二百区,遣将分屯。

《诸番志》中明确记载,澎湖隶属于晋江县。

二、元朝的驻官设治

元朝统治者不仅驻兵澎湖,还想进一步招谕台湾。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带兵六千人到台湾招降。

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元朝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第三节明代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

一、明初的撤防

明朝初年,因防止方、张势力卷土重来,实施迁界政策,一度废除了澎湖巡检司。

二、明后期的设防

为防御海盗商人,嘉靖年间,明朝又在澎湖重建巡检司。后又曾撤防。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有侵吞台湾的意图,因此明朝重新在澎湖布防,“春冬汛守”,并击退日本的进犯。1604年,荷兰殖民者企图侵占澎湖,沈有容将其击退。

三、郑氏时期的政治建置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明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全部移置台湾,设立“一府二县”。1664年,郑经时在陈永华经营下,该东都为东宁,中央设六官,与明朝六部职能一样;地方州县制度悉从明制;军队编制、训练、封爵、赏惩基本上承袭明制;还移植了大陆的保甲制度;高山族地区,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样,设立土官。

可见,郑氏在陈永华的经营下,将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系统,完全扎根台湾。

第四节清朝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

一、台湾建省前的政治关系

清朝统一台湾后,出现了对台湾“弃留”的争论。在姚启圣、施琅等人的极力主张下,清政府决定将台湾纳入版图,并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厦道,管理台湾及厦门两个行政区,台湾府设一府三县。

雍正时,该台厦道为台湾道。

设立台湾道的同时,清政府每年还自京师派出巡台御史。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撤销巡台御史。

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桢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

随着人口的增加,台湾东北部得到开发,嘉庆十六年,设立噶玛兰厅。到光绪年鉴,台湾已发展为二府十一厅县,但仍隶属于福建省。

二、台湾建省后的政治关系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改变原来对台湾独立建省的消极态度。

光绪十二年(1888年)台湾正式建省,但闽台两省政治管理仍然密切。

第六章台湾与大陆的文化渊源关系

第一节教育科举的渊源关系

一、教育制度的移入

郑氏时期,郑经接受陈永华的建议,决定建孔庙及学校。永历二十年(1666年),孔庙建成,并建学校,由陈永华主持。这是台湾事实大陆教育制度的开始。

清朝统一台湾后,继续将大陆的教育制度在台推广。在学政管理、学校种类、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台湾教育制度与大陆基本一致。

1)学政管理上,各省设提学道,台湾沿用陕西延安及广东琼州的办法,由台厦道巡理台湾学政,台湾学政也曾归台湾巡抚兼任,建省后归台湾巡抚统领。

2)学校种类上,清代各地方设府州县学,统称儒学。各官学设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但并不教课,主要主持月课、季考。学生分三等,廪生每月从国库领取补贴。

除官学外,还有社学、义学等私人教育。清政府重视高山族社学义学的建立,为传播大陆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明郑时期台湾高山族地区就已经开始有私学的创建了,清代发展更是迅速。

大陆盛行的书院在清代也移植到台湾,这些书院,实际上是义学,清代相当盛行。真正的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台湾知府卫台揆创办的崇文书院。

3)教育思想上,清代无论那种学校都是祀孔孟、尊理学,以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各类学校的教材,也与大陆一样限于各种经学和艺文。

学生规则都是照抄大陆的学规。

二、科举制度的移入

大陆的科举制度在明郑时期已移入台湾。(江日升《台湾外记》)明郑在台开科取士确实存在,只是尚不完整。

清朝统一后,大陆的科举制度已全盘移入台湾。为鼓励台湾生员积极到大陆应考,福建乡试为台湾生员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以资鼓励。

台湾建省后,台湾生员仍然在福建应试。

福建还设立台湾会馆,专供没科赴省的台湾考生住宿。

第二节语言文字的渊源关系

一、台湾方言与闽南话的关系

通行台湾的主要语言是漳州语、泉州语,其次是客家语。

根据民国十五年(1926年)对台湾居民祖籍地的调查,来自闽、粤两省的占98.7%,其中福建籍的占83.1%,广东籍的占35.6%,其中漳泉两府的最多,占到全部大陆移民的80%,因此闽南方言成为台湾通用语。

闽南方言剧本:《荔镜记》、《同窗琴书记》

二、台湾方言与中原语音的关系

台湾方言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又传自中原。

连横在《台湾语典》认为:漳泉之语传自中土,晋唐之际,闽南渐启,中土人士之宦游者日多,则其语言必有存者,……

三、台湾俗谚与大陆俗谚的关系

台湾与大陆有许多相同的俗谚俚语,进一步证明了闽台海峡两岸的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文字、艺术的渊源关系

一、大陆文人的入台与诗社兴起

明郑时期大陆文人迁台,首推沈光文。其次还有:徐孚远、张煌言、卢若腾、沈佺期、曹从龙、陈士京六人。

清统一后,大陆文人纷纷成立诗社,沈光文首先组织“东吟社”,主要成员是大陆流寓文人。

随着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台湾诗社成员已经是既有大陆文人,又有台湾诗人。从各个文学诗社的成员来看,大多是流寓台湾的大陆诗人,台湾诗人很有曾到大陆学习进修,因此台湾诗社与大陆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二、戏剧、音乐的渊源关系

漳泉两府文娱活动较活跃,传入台湾的的戏剧有:正音(京剧)、乱弹(竹马戏)、九甲(高甲戏)、车鼓戏(车鼓弄)、四平(四坪、四棚)、采茶、七脚仔戏(七子戏、囝仔戏)、皮猴戏(皮影戏)、布袋戏(掌中戏)、傀儡戏(加礼戏)锦歌(发源于漳州,传入台湾发展为歌仔戏,在传回漳州发展为芗剧)台湾的音乐与戏剧一样,绝大部分来自大陆。

三、绘画、工艺美术的渊源关系

清朝统一台湾后,大陆的绘画艺术也传入台湾。

在大陆画家的教授、熏陶下,台湾本土也出现了一批画家。

民间工业方面,大陆与台湾的渊源关系也很明显。

第七章大陆与台湾相同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第一节相同的风俗习惯

一、生活习惯

1)衣着方面

台湾的衣料大多来自大陆,衣服式样也仿照大陆。

2)饮食方面

饮食的方式、食物的做法等与大陆一样,也跟大陆一样,民间喜酒。

台湾与大陆沿海人民一样喜食海鲜。

台湾还继承了闽南“补冬”的习俗。

3)住的方面

台湾的建筑式样大多仿照漳泉一带。

台湾的许多建筑都是从大陆聘请泥水师傅,甚至建筑原料也是从大陆运过去的。

4)行的方面

台湾的运输工具也与闽南相同。

二、节日风俗

台湾节日风俗与大陆无异。

节日包括:元旦、清明、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

三、婚丧祭礼风俗

台湾在婚丧等红白喜事方面与大陆基本一样。

1)婚姻礼俗

继承自中国古时的“六礼”,衍化为“议婚、订婚、迎娶”三步。

除此之外还有与大陆相同的婚姻形式:童养媳、招赘婚、蓄妾、冥婚等。

2)丧葬礼俗

台湾丧葬风俗与大陆一样,分为:

临终、入殓、送葬、做旬。

客庄丧葬较为简单。

3)祭祖礼俗

祭祖分宗祭和家祭。

4)冠笄礼俗

成年礼。

四、其它杂俗

1)游戏(吹田蛙、踢钱仔、打干乐、跳草绳)2)缠足3)赌博4)结盟5)巫师6)胥吏之害7)牛墟8)互助风9)螟蛉子10)械斗风

第二节相同的宗教信仰

一、台湾的宗教来源

除天主教、基督教外,台湾的道教、佛教、斋教及其它神明崇拜均来自大陆。

二、大陆其它地方神的传入

1)妈祖信仰2)灵安尊王信仰3)开漳圣王)4)三山国王5)关圣帝君6)城隍爷7)福德正神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的史籍记载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宣州”,到达了夷洲。夷洲在什么地方历来都有争论,有的认为在今天日本或冲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夷洲即今日台湾。有的学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可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型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临海水土志》所记的夷洲,在地理方面无一不与今日之台湾相合,如方位:夷洲在临海东南”,临海郡北起浙江宁海一带;气候:夷洲“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物产:“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文化特征:如凿齿,“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台湾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时期,仍有此风,男女青年相爱,男“凿上颚门旁三齿授女,女亦凿三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室婚,终身依妇以处”。又如猎头,勇士“战得头,著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台湾土著居民长期保持这种风俗,所屠人头,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诸高阁,以多较胜,称为豪侠云”。据上所述,《临海水土志》描述的夷洲就是当时台湾的情况。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规模很大,时间很长,前后经历一年之久,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由于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同时,由于这次行动,使丹阳太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写出《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人海,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到达流求(台湾)。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炀帝又令朱宽再去慰抚,但“流求不从”,仅取其布甲而返。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酲髓屿,再航行一日,便至流求。当地土著居民“初见船舰,以为商旅”,相继前来贸易。这说明当时已常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民见到船舰才习以为常。陈棱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剌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隋代称台湾为流求,但《隋书》中的流求指的是什么地方,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世纪末,荷兰学者施列格在《古流求国考证》中从地理方位、王居及民居、政治、衣饰、兵器、战争、学术与宗教、外貌风俗及习惯、丧事、动物等12个方面,详细论证古中国地理家记载之流求,即今日之台湾。此外,大陆、台湾和日本的许多学者也都主张流求即台湾。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流求即今日之冲绳。如果用《隋书·流求传》与《临海水土志》互相印证,并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关系。 澎湖驻军与巡检司的设立 关于汉人在台湾地区的活动,在唐朝有施肩吾《岛夷行》一诗述及,但因没有其他史料可证,许多人怀疑其真实性。到宋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楼钥《汪公行状》指出,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汪大猷知泉州郡,“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奄至,尽刈所种”,汪大猷认为原来春季遣戍,秋暮始归,花费太大,因而在当地造屋200问,“遣将分屯”㈩。真德秀的《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则直接提到澎湖:“朱宁寨去法石七十里,初乾道间,毗舍耶国人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一日一夜可至澎湖。”因此,《汪公行状》所云海中大洲“平湖”应为澎湖无疑。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有的史书还说澎湖“宋时编户甚蕃”。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在建制

台湾问题未来的走向

台湾岛地处交通要冲,既可作为遏制日本,控制南海诸岛,震慑东南亚的据点,又可作为进入太平洋,固守大陆的前沿阵地。如果将台湾收回,那么钓鱼岛问题将迎刃而解,美国设在关岛的所谓“遏制中国的前沿”也会失去作用。到那时,南海舰队的有效保障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抢占的南海诸岛也会送回。对日本而言,中国占领台湾岛就意味着日本以后无法再从西亚进口石油,而要依赖于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就可以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日本。 前一阶段,台湾大选结束,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当选新一任“总统”。这对于大陆来说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欣慰的消息,避免了台海战事的发生(当然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台海的稳定,还要有待于继续观察),也有利于台海及东北亚局势的暂时稳定。但是,台湾虽然脱离了民进党的统治,其前景同样不能不让人担忧。从近期来看,国民党虽然不支持台独,但是国民党是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中共的态度在现在看来不反对,但不代表支持。将来涉及到台湾主权问题时,仍然可能比较尖锐。从个人角度讲,台湾回归,意味着台湾的执政者就会降级,从总统降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想把自己的地位降低,更何况有日本、美国等国支持,还有比较强大的资金和一定的武力。 目前,两岸间存在的政治争议现阶段很难解决。岛内绝大多数人包括统派人士都认同“中华民国”,而大陆认为“中华民国”已在1949年为中国人民推翻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取代。这是两岸关系中一个高度敏感的棘手问题。 那么,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其实无外乎三种情况: 1;和平统一。这也是我们都期望看到的结局。可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几十年,大陆秉持一国两制方针,台湾两岸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军事等实力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届时,我们完全有能力和任何一种反统一势力叫板,等于说为统一扫清了障碍。而对台湾来说,回归大陆不仅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更将得到一个强大的靠山和无数新的发展机遇,犹如当年的香港。那么,两岸统一将是大势所趋,顺理成章,不会再有反动势力阻碍。两岸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中华民族重获完整。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的中国发展将不可估量,南海问题、钓鱼岛争端等多个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 2;武力统一。中国人民统一两岸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如果台湾真的做出大陆所不能容忍的事,两岸关系出现不可挽回的破裂,大陆将考虑武力收复台湾。一旦两岸开战,美国必将以某种方式介入,并且拉动其他盟国参与。到时,台湾激战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惜代价,解放军必能登陆台湾,收复台湾志在必得!但是,这将造成两岸共同的损失,不仅是经济和军事的损失,更有无辜人民生命的付出。战后,中国将花费大量时间休整。所以,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 3;长期维持现状,不统一,不独立,最终发展为主权共享。台湾某些独立分子认识到台独的不可实现,便转而寻求互不干扰的相处模式。他们名以上不独立,实际上却和独立没多大区别。到时,台湾和大陆相当于现在一个联盟,同属于中国,但是一位大陆,一位台湾,彼此没有领土关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是美国等幕后黑手极力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手段扭转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抓住历史机遇巩固发展两岸和平发展的好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祖国的台湾岛,美丽富饶、令人神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从世界各国和中国发展历史进程看,任何民族的复兴都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争取早日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责任,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两岸统一民族复兴必然趋势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上,是祖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它是台湾人民勤劳耕作,长年用汗水浇灌的地方。由于它资源富饶和地理位置冲要,历来为外国侵略势力所觊觎,它又是台湾与大陆同胞英勇抗击外敌侵略的地方。台湾和祖国大陆早已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今天台湾与祖国仍骨肉分离,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实现台湾和大陆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普遍而强烈的愿望,是大势所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考古发掘证明: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台东县长滨乡出土的粗、细石制器3000多件、骨角器114件,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台北圆山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镞等遗物,与山东城子崖出土的同种石器属于同一类型。台湾凤鼻头、台中营埔、圆山等遗址发现的彩陶,与祖国大陆广大地区出土的遗物相同。台中、新竹、彰化出土黑陶与河南安阳、浙江杭县、江西樟树、福建武平的相似。台东卑南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陶片等遗物与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古代越濮族遗物相似。台北林芝山岩出土的木器、碳化稻米、绳子等遗物同中国东南大陆发掘的彩陶、黑陶有关联。可以看出台湾出土的遗物是从大陆东南沿海传入的。 先秦时期,就有有关于台湾的种种传说。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甲万人浮海求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①公元三世纪中期,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述了夷州地理方位、气候、地形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完全可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印证,可以肯定夷州就是今日的台湾。隋炀帝于公元607—610年三次组织对台湾(时称琉求)的商贸经略活动,并开辟了福州和潮州直通台湾的两条海上航线,使台湾与大陆的海上交通更加顺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南宋时期,我国就派兵驻守澎湖。《宋史》汪大猷传记载,乾道七年(1171年),他任泉州知州时,在澎湖建房屋二百间,遣将留屯,以免更迭之劳,军民称便。南宋人赵汝适任福建市舶提举,就其所见所闻,于公元1225年写成《诸蕃志》,称“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元人汪大渊和明人的杂记,也记录南宋时澎湖属晋江县管辖,人民有争讼,“取决于晋江县”。由此可见,最晚到十二世纪,澎湖已由中国政府管辖,派兵驻守,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台湾历史与文化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这从地形上就可以看出来。台湾山脉走向与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台湾岛西部海岸形状与隔海相望的福建海岸形状基本吻合。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100米,过半地域深度只有50米,台湾岛与大陆最近处仅130公里。从海底地形来看,台湾海峡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两大河系,这种海底河谷地形是台湾海峡还是陆地的时候,由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些都说明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向心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相连接部分沉陷成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台湾就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其中有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两岸同文同种。例如台湾各地相继挖出的黑陶、彩陶、石器等历史文物就可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漫报板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曹翘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润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就。台北市《联合报》11月13日的消息靓,“台北县文献委具会”最近在这个县的土城乡大安寮村掘出了史前遗物石器四百多件、陶片六千六百多件。出土的石器有石锄、石凿、石刀等,陶器上有绳救、

条救、刺校、方格救等图案。这家报机税:“从土城大安寮所发掘的史前遣物,可以看出在台北地区的原始民族文化与大陆汉人文化有关”。报抵弓}用“台北县文献会”分析的韶靓,这次出土的“陶器方面如绳胶、方格放等图案,大陆上曾普遍发现。”“所掘出的有段石凿,曾在福建、杭州等地出土;有肩石斧与华北、辽东等地所发现的形状极相似”。(根据新华社n月22日飘)台湾新近发掘大批史前文物——证明原始文化和中原同一系统<正>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曾经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湾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统。如台北县八里乡发掘的以绳纹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在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广泛存在。高雄县凤鼻头出土的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台北市发掘的圆山文化受到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马家浜——良渚文化的明显影响和福建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的浸润,同属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同属一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属血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中华海峡两岸客家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在参加第九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曲折前进。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台湾不独,中国不武的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美国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到了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出现了大陆向台湾的第二次移民高潮。1662年郑成功为收复台湾, 所带领去台湾的军队人数即达3. 7 万人, 后来还有陆续到来的士兵和自由移入的劳动人民, 总人数达 12万余人。 在荷兰殖民者投降后, 郑成功又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 从事垦荒, 以备军粮。同时还派务田能手杨英到台湾原住居民村社中传授生产技术, 加速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开发和吸引了大批由大陆而来的 移民。清朝统治初年, 又在沿海一带实行“迁界令”, 对于流离失所的人民郑成功却“驰令各处”, 尽力收容, 全移台湾。从清康熙元年( 1662年)到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的郑氏时代, 移入台湾的汉族 居民约在25万左右。 而人数最多、对台湾人口影响最大的是第三次移民高潮。虽然清政府在统一台湾后, 将郑氏官兵及眷属遣送回大陆, 而对过去移居台湾 的各省移民可听任自愿, 但自动返回者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台湾开发的局面早已打开, 人们对到“人口稀少, 地利有余, 又值雨水充足”的台湾开荒垦植很感兴趣, 尤其是对居住在人多地少的福建沿海居民来说, 则更具强大吸引力。虽然清王朝一再严刑苛法, 禁止偷渡, 但为求谋生的大陆民众却蜂拥而至。据清史所记, 乾隆二十八年 ( 1763年) 时台湾的汉族居民为: 666040人;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为: 845770人; 乾隆重四十七年( 1782年) 为: 912920人, 到嘉庆十六年( 1811年) 时, 台湾汉族人口已达2003861人。这些汉族人

口数量的增加, 既有自然的增殖, 亦有移民的增加, 但主要是移民 的增加。在这些众多的汉族移民中, 据《台湾府志》所记, 福建闽南人占了绝大多数, 约占全岛汉族人数的83. 1%, 其中泉州为44. 8% , 漳州为35. 1% , 汀州、福州、龙岩等地为3. 2% ; 粤籍移民次之; 来自嘉应、惠州、潮州的约占汉族人口的15. 6%; 来自大陆其它省份的约占1. 3% 。!由于泉州移民是以郑成功时期移入台湾的居民为基础, 所以占据了台湾沿海平原的肥沃地区。漳州移民稍晚, 居住地区较靠岛内, 客家人更晚, 多都聚居于和台湾土著居民毗邻的内部山地区域。这正如姚莹在《东瀛纪事 港防剿始末》一书中所记的: “海口多泉人, 内山多漳人, 再入与生番毗连, 则为粤人。”从上所述可见, 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两人民同属炎黄 子孙、华夏儿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两岸人民相互往来, 情同手足, 定能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大家族的大团圆。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关键词】台湾政策统一和平发展 【正文】: 一:台湾问题 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中的四面环海的大陆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曾经与中国国民党携手抗击侵入中国的日本军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并在1946年发动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党专政的政权。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只占中国国土面积三百分之一的台湾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与以成为中国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从此,台湾陷入与中国大陆分离的状

态之中,至今已有62年。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来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二:大陆对台政策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是一贯的。但解决问题的方针几十年中也有所变化。 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

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的区别

①声调不同的 1.比邻、比肩、比比皆是、朋比为奸(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2.播音、广播、传播(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3.差得远、差不多(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但大陆有部分人念1声) 4.储蓄、储金、储存、储藏、储备(台湾念2声,大陆念3声) 5.雌雄、雌蕊、信口雌黄(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6.当作、当天(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但大陆有部分人念1声)7.档次、档案、归档、调档(台湾念3声,大陆念4声) 8.舞蹈、赴汤蹈火、循规蹈矩(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9.跌倒、跌跤、跌落、跌跌撞撞(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0.俄罗斯、俄国、俄语、俄文(台湾念4声,大陆念2声) 11.伐树、伐木、征伐、折伐、讨伐、砍伐、步伐(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12.头发、烫发、秀发、洗发、剪发(台湾念3声,大陆念4声) 13.法兰西、法国、法语、法文(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14.帆船、帆布、一帆风顺(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5.削藩、屏藩、藩镇、藩属、藩篱、藩翰、藩邦(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16.作坊、染坊、磨坊、茶坊(台湾念1声,大陆念2声) 17.绯闻、绯红(台湾念3声、大陆念1声) 18.讽谕、讽谏、讽刺、讥讽、嘲讽(台湾念4声,大陆念3声) 19.踪迹、行迹、事迹、奇迹、绝迹、痕迹、古迹、迹象(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20.成绩、业绩、佳绩、战绩、功绩、绩效(台湾念1声,大陆念4声) 21.寂寞、寂寥、寂静、孤寂、万籁俱寂(台湾念2声,大陆念4声)22.追击、袭击、射击、拳击、攻击、打击、出击(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3.夹杂、夹钳、夹具、夹棍、夹带、夹道、夹板(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大陆北方人多念2声) 24.究竟、追究、终究、研究、推究、探究、深究、考究、讲究(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25.鞠育、鞠养、鞠躬(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6.鞫训、鞫审(台湾念2声,大陆念1声) 27.真菌、细菌、霉菌、病菌(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28.赤崁、崁金(台湾念3声,大陆念4声) 29.款矻、矻齐、矻磴(台湾念4声,大陆念1声)

形式与政策论文关于台湾

论台湾与大陆关系问题 【摘要】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的因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关键词】台湾中国统一 【引言】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此间,中国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我们都知道台湾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领土。自从国民党占领台湾后,台湾就与祖国大陆分开了。现如今,台湾与内地关系改善,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联系。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却是只增不减。面对中国的地图,我想到了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还有那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未统一的土地,还有那两千一百万双盼归的眼睛,还有那一颗颗随祖国命运一起跳动的爱过之心。 【正文】 1.台湾问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台湾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 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摘自《看世界》杂志2010年5期作者:毛春初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海峡两岸关系现状概要

海峡两岸关系现状 1949年以前的两岸关系较为单纯,无非是一般的国内关系(如台湾清治时期与台湾战后时期初期或一般国际关系(如台湾荷西殖民时期、台湾日治时期。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的特殊分立分治状态,今日的海峡两岸关系通常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1997年与1999年,香港与澳门分别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台湾与港澳两地的关系,亦可纳入广义的两岸关系,但狭义上排除在外。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牵涉亚太区域情势,乃至世界强权的策略布局与全球安全。两岸关系亦始终在发展、变动: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原时期、冷战时期、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下的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并逐渐崛起,中华民国亦经历经济飞跃成长与政治民主化及台湾本土化运动,台湾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当今的两岸关系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同一期间,国际政治中多数国家因“一个中国”问题,较少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而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然而中华民国依然有效统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实际统治权从未及于台澎金马,故台湾问题及其解决仍然是两岸之间以及国际政治上的难题。 今日海峡两岸关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两岸的双边贸易方面,2011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1240.5亿美元,进口452.8亿美元,顺差达787.7亿美元,是长期以来台湾的最大贸易出口和顺差地区,占了台湾全年贸易出口的40%。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前景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涉和台独分子的有意挑唆,使台湾至今仍然和大陆处于既不统一,又不分裂的局面。台湾问题是目前中央政府最核心的问题,大陆政府要发展并壮大,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政治角度都必须把台湾统一。

论新形势下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

论新形势下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 内容提要:自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的心愿。虽然在新形势下的台海问题有所缓解,但是影响两岸和平稳定的不安全因素依旧强势。随着不断的发展,这些不稳定因素也在发生改变。 关键词:两岸和平统一:新形势:大陆政策:美国:日本:台湾执政党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党败退至台湾,台湾从此与祖国分离。台湾问题由此产生,一直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台湾与大陆血缘相亲,地缘相近,文源相承,商源相连,法缘相循。大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两岸关系改善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国际国内的很多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阻碍了两岸和平统一的步伐。一:大陆因素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本身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台湾的人均GDP是我们10倍以上,当然不能回归。加之我们政治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民主制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人权自由等。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假民主假选举,这些现象都是有待改进,也是台湾方面一直不愿意也不肯回归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和平统一是极及复杂的问题,既是中国的内部的领土问题,更是个世界范围内的的地源政治问题,还是大国争霸博弈的问题,更要紧的政治制度问题。中国的完全统一,将去掉扼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羁拌,中国将直接挺进太平洋,进军世界。1.中国大陆思想文化建设需要新思想,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导文化思想,文化需要历史重建的进程。2.中国的民主文化思想文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对中国和平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应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性和主局性的重大问题。入体制改革的视野,开展党内民主,突破政治局限和不段的扩大改革的力度。3.中国社会稳定建设和发展需要改变和完善,尤其是各种群体性利益冲突的不段蛹现,意味着中国大陆的社会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的方式都必需改善和提高,而且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内部的当务之急。4.加强中国的国家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大力的发展经济,只有足够的强大武力作准备,做足了,和平统一的机会就越大,在台湾上空甚至世界上空掀着一把利剑,以威摄台独和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国际势力,是保证和平统一的断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二:美国因素 (1)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对于美国政府,台湾问题是其制衡中国崛起的一张牌,故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的立场上也逐渐清晰化,那就是一方面遵守和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做出改变现状的行动;另一方面,处于冷战思维,暗地里却加大售台武器的力度,并强化“中国威胁论”,力图阻碍中国的统一进程。近年来,美国已进一步介入台湾问题,并为长期维持两岸分离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安全措施,令两岸的局势发展进一步复杂化。美国反对中国大陆以武力改变台海关系现状,也反对台湾宣布法理独立,但默许其以“事实独立”的方式存在。 (2)美国底线“不统不独”的基本政策 美国目的是要保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既便于美国控制台湾,又便于美国制约中国大陆。美国政府一方面既可宣布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声称对台的“三不”政策,同时又通过所谓“台湾关系法”,搞对台“军售”。可以说,美国既不愿看到“急统”,但也担心“急独”。这是美国两党基本认同的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政策。 3,军事上美国强调对台安全承诺,扩大对台军售。 中美建交后不久,美国即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对保证所谓的台湾安全做出承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美主要通过保持并不断扩大对台军售,履行了这一承诺,尽管美领导人很少公开强调这一承诺,在1997年美对台政策调整之际,克林顿宣称,“任何事情都未改变

浅谈海峡两岸关系现状及前景

浅谈海峡两岸关系现状及前景 两岸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从唐朝时台湾被称为“琉球”开始,一直到1949年蒋介石集团退居台湾,台湾与大陆就一直是分分合合,起起伏伏。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这些年来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已经在逐步地开始深化,首先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巩固,政治沟通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大。然后两岸在经济、制度、文教等发面都有重大的突破。而且,两岸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化,往来频繁。从两岸“直航”发展顺利到两岸经贸合作论坛召开,从大陆水果市场对台开放,再到大陆选定赠台大熊猫,这些具体的事实无不向我们证明,两岸关系的发展已经开始走上了比较好的发展道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还将遭遇到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 在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即便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和进步,但是依然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阻碍和困难。而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必将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首先是台独势力的影响。台湾政党中,以国民党、亲民党及新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主张维持现状和统一、认同包含台湾的中国;而以民进党及台联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主张台湾以一个国家的名义登上世界的舞台。而在泛绿阵营当中,则存在着很多诸如李登辉、陈水扁之类的“台独”分子。因此,台湾的执政党属于泛蓝阵营还是泛绿阵营,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其次,外国势力的干涉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而这一方面的阻力最主要来自美国。如果美国能够控制台湾,那么台湾将成为其在西太平洋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向西堵塞中国向太平洋发展的出洋口,使其成为一个大陆内海国家,像北控制俄罗斯、日本、韩国南下的航线,向南威慑东南亚诸国,从而实现遏制中国、俄罗斯,控制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主导亚洲的企图。一方面正是在美国反华势力的庇护和支持下,在美国的“台独”势力在70年代进一步整合,有了较大发展。中美建交以后,一些“台独”组织继续在美国活动。他们用各种方式游说美国议员,争取通过提升美台关系的议案;鼓吹“台湾加入联合国”,并组织各种宣传“台独”主张的活动。 1995年李登辉访美得逞,也包含了这些“台独”组织的势力所起的作用在内。而另一方面,美国近些年来频繁地向台湾出售军事武器,这样的举动严重影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给两岸关系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然后是从文化来看,这一点既可以说是挑战,也可以说是优势。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四流合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的台湾拥有如此多文化融合的产物,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但中国传统文化在面临如此多其他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证其占有的主流地位,让台胞产生文化归属感,已经成为影响两岸关系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 最后一点则是台湾民众的态度,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无论何时都应该是最受到政权重视的因素。在对待台湾问题的方面,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积极探求台湾问题的本质,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就如同中医所说的“治本”、“对症下药”。目前而言,长时间的分裂导致很多台胞产生了台湾能独立的思想,虽然“一国两制”政策十分诱人,但无法完全取得台湾民众的认同感,所以如何提升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让台胞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是当务之急。 针对这些问题和因素,大陆应该从民族大业出发,积极做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力推手,在对台政策上要更趋灵活、务实,对待两岸关系积极主动,要用大陆的诚意获得岛内民众的普遍认同。而且在经济文化上,要不断的采取有利于双发的政策措施,如主张两岸同胞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共同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最后,我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两岸关系终将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解决。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关于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篇一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篇二 元代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万户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珍部员外郎阮监到台湾“宣抚”。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至今民间传说高雄凤山的特产“三宝姜”,就是郑和遗留下来的。15世纪以后,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设“游击”,“春秋汛守”;同时在基隆、淡水二港驻屯军队。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资料篇三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所在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自动化 班级:16-1自动化学号:201401910034姓名:何建聪 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二、台湾的问题的现状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