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家庭教育父亲角色不能缺位模板

家庭教育父亲角色不能缺位模板

家庭教育父亲角色不能缺位

据媒体报道,近日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不足两成。另据调查显示,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13%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40%的人则表示父教缺失的最大原因是父亲不知怎样教育孩子。

美国哲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亲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而“父亲则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大自然有阴阳二气,家庭教育中就应该有父教、母教的双轨并进。健康而健全的孩子,不仅应享有母亲的温暖、平和、细腻与慈爱,拥有更多安全感,也应能浸润于父亲的勇敢与阳刚、严格与宽厚,拥有更多价值感,从而确定开阔高远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持续12年的研究表明:由父母同时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尽管很多男性已经领悟到父教的不可或缺,但现实生活中父教的缺位并不鲜见。中国家庭分工普遍注重“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将更多精力放到了职业和事业上,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有些男性存在浓厚的“大男子主义”情结,认为父教是“雕虫小技”,就算有时间,也不愿陪伴孩子;还有的父亲教育意识陈旧,尚未认识到父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有专家呼吁:父教缺失是民族的一大隐患。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

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一些男孩的绵软脆弱,性格中性化甚至女性化,“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等,可以说与父教的缺失不无关系。

因此,我们呼唤缺位的父教能早日“回家”。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引导父亲们强化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也并非“小儿科”,同样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家长们应及时充电学习。此外,有关部门不妨也提供一些支撑服务,比如开设专门的父亲学校,讲授父教课程,让父母共同参与到子女教育当中。

从严治党之根:坚定理想补钙强身

哲学家萨特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大浪淘沙,惟真信仰不会被黑暗吞没。

从“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到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

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战争年代,理想信念熔铸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从中共一大的踌躇满志,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长征路上的血雨腥风,到延安十三年的峥嵘岁月;从坐镇西柏坡,到进京“赶考”……无论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无论面对何等严峻复杂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奋斗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对信仰的自信和坚守。坚定的理想穿越历史的荣光,照亮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田。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理想信念默化为立足岗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行动,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强保证,也是党能够成为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力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坚持正确方向,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多元思想交融碰撞,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有些党员理想信念淡漠,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

化,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有些人身为党员,却怀疑马克思主义灵不灵、共产主义要不要、社会主义通不通,摇摆不定畏惧退缩;还有一些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含糊退让,在重大原则问题上随波逐流……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必须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从出台八项规定到颁布《准则》《条例》,从纠治“四风”“打虎拍蝇”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党始终拧

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一次次对理想信念集中“补钙”“加油”,激浊扬清,固本培元,8800多万共产党人从中不断汲取奋斗前行的力量,强身健骨,扬正驱邪。

“求木之长者,必顾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梦”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阶段性目标,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当前最朴素的理想信念。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想信念的光芒和力量。选择理想,坚守信念,实践信仰。面对梦想路上的荆棘和坎坷,传承红色基因的共产党人,当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涤荡心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严治党之本:为民谋利不忘初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纵观整个世界史,凡是把民众作为立国安邦的根本,重民、亲民、施仁政的时代都是社会安定、发展有力、民生改善的时代。近日,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中再次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永恒主题。

我国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至理名言。毛泽东曾批判儒家旧道德:“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而在他看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1945年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应尽的义务写进党章;1982年党的

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服务、为民谋利与我党相伴相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坚守的初心。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走过95个春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67个年华时,在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最近时,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党的群众路线,不忘初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从严治党之本。

问政于民方知得失。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问政于民”也是党的执政蓝图中的最重要环节,这不仅能打通倾听群众呼声的“任督二脉”,建立与民众交往的直通车,实行

与民众共商改革大计构想,也能“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实现。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扬广开言路的作风,在日常工作中,在决策制定时,广泛征求民意,充分汲取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民意纳入到决策的整个过程中。

问需于民方知冷暖。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指出“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宁夏,和村民在炕头上算“脱贫账”;8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与村民交谈了解生活生产状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问需于民,帮助党员干部准确把握群众需求,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加务实的措施切实解决困难

群众的生活问题,办好老百姓最希望办的事、最急需办的事、最难办的事。

问计于民方知虚实。治国理政,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紧贴群众、感受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就决定了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倾听民声、体现民意、集纳民智。问计于民从根本上解决了政策“供需”不对等的尴尬处境,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联系百姓智慧变成“利民工程”、“造福工程”,让党员干部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先知,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来

自人民,植根人民。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多看、多听、多问汲取民意“最大公约数”,才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葆党的蓬勃生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