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作者:阎玉平文章来源: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erence For Middie School Chemidtry2004年第12期点击数: 510 更新时间:

2006-9-15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主导的世纪,为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2001年6月,我国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国家明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要求提出来,这既反映了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说明了“整合”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

效整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优化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就实现纲要指出的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以怎样的教学模式来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校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以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整合”课

这种课型容量大,其丰富生动的直观媒体信息,被公认为是实施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有些有毒、有危险的药品与实验以及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某些不易观察或用普通方法不易操作和实现的化学实验,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学生又必须知道的一些化学内容,现代化工设备与工艺流水线等,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常规实验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可通过网络教学来弥补。化学概念与原理抽象度较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用其他方法或手段效果不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内容,如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网络教学可大显身手。

此类型的整合课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素材库、计算机、大投影等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需要先由教师启发精讲,然后运用媒体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完成意义建构。这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教育界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例如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通过小组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

理解与掌握。该模式(模式一)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设疑激趣—启发精讲—媒体辅助(创设情景、提供资源)—分析讨论—对比归纳—练习强化—总结”六个环节。

优点是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缺点是在这一模式中并未彻底摆脱“教师中心论”的局限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另外是对设备要求高,学生缺少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2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整合”课

此类型整合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但要打破一节课45min的束缚。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例如,在《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教学程序如下。

《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了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该模式(模式二)可归纳为“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小组协商—教师指导—师生讨论—评价—练习—总结”八个环节。模式二来源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它克服了模式一的不足,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以及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的作用,重视情景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 3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的网络课

此类型的课按照学习内容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学习。通过局域网的开放式网络环境教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学习资源。一般是围绕课题,课下寻找资料,完成课题,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在专题网和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城市垃圾”、“饮水与健康”、“室内装修对空气污染”等;学生通过申请,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发布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或在校园网的留言板上发布自己经过研究后的成果。而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提供规定的学习资源。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教育。实施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模式三可归纳为“提出问题—网络资源情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师生通过网络探讨—师生评价—总结—练习强化”七个环节。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

这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

不同的模式。再如在《氧气》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直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来处理氧气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层层设疑诱导,也可以单向设题,如《氧气——

—人类的朋友》,直接要求学生以探究方式,借助网络查阅、整理资料,并制成PP文稿来展示,然后课上再归纳总结学习要点。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以“可爱的氧气”为题,另一组以“令人担忧的氧气”为题,要求借助网络查阅、整理资料制成PP文稿,再由两组学生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展开辩论,而下面的同学和老师当场给出综合评分和评价等等。这样使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多彩、各尽所能,学生在各种探究过程中学会的不单是纵向、横向认识物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多层次直接的心智体验、经验和各种能力的挖掘和锻炼。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方法

专家认为: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大工程比喻为“一张桌子”,那么它需要3条腿——第一条腿是硬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第二条腿是教育素材库;第三条腿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素养的教师。每一条腿都是支好“整合”这张桌子的必要条件。这里硬件和素材库是“整合”的外部条件。其中素材库可以向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素材库,可以帮助教师越过制作课件的技术障碍,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教学设计上。教师的素质是“整合”的内在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或教学的手段。在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具体方法。

采用自制与购买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辅助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1.开发网络课程进行网络远程教育及个性化学习。

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优势,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把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育手段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及时解决学习的困难,同时做到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基于问题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另外还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诊断评价的工具,以便于教师了解学习者的特征与学习情况,进行一些个性化的帮助。

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总的来说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系统设计、开发的关键技术以及软件的测试、修改完善等四个阶段,并把这四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工作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知识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并结合学科的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制定教学策略时既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又要体现网络协作学习的策略。

第二阶段进行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框架的设计、网络课程体系的设计、导航策略的设计以及交互策略与界面的设计等。

第三阶段是探索开发实现网络课程的关键技术。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技术的选择以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等。

第四阶段是进行软件的测试、修改与完善。

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确定。

2.积极参与化学资源库建设,促进化学教学与科研

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积累素材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后把它们放在教学资源库中,可供教学、科研使用。

显。同时,这种模式吸收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 21世纪的教育将诞生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其基础与催化剂是信息技术。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使用多媒体电脑,就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就不会使用Internet 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动态问题过程化,归纳总结对比化,知识查询快速化,解答问题现场化,实验过程模拟化,学习过程游戏化,这样就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1. 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的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如何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复习,则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化学进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郎运动等;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容。由于这个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及案例 第一部分关于教学设计一、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2000年试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是目前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依据,另外20XX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也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参考。 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教材形成了一纲多本的状态。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也要进一步阅读专业书籍,并查找专业网站资源,加强学习。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情) ( 3)教学目标(三维) ( 4)教学重点和难点 ( 5)教学流程图 ( 6)教学过程(资源、模式选择) (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 8)评价标准

( 9)板书设计 (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 困惑一:不知教学设计每一项具体写些什么 困惑二:如何进行学前分析 困惑三:不知教学重点、难点该如何确定 困惑四:不知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三)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 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 指导思想将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这一部分也是依托、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环节。 (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要分析本阶段内容在整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课在本节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生情况:学生的基础状况,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所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原因,(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技术准备: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 3)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下面我以《原电池原理》教学中,谈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研究与学习欲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把生活中各种电池展示出来,例如干电池、手机锂电池、电动车电池、纽扣电池等,提出问题这些电池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转化成电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引起学生兴趣。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重点体现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上。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锌铜原电池的原理是难点,在实验中铜片上有气泡,如何转化为电能?学生不易理解,而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得力,这时可以通过在装置连接电流传感器,屏幕上显示装置中的电流曲线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真实性和直观性,追问实验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气泡的原因,继续通过课件用动画展示微观过程:锌片失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铜片,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氢氧根离子向负极锌片移动,阳离子氢离子向铜片移动,获得电子生成氢气,从而使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的离子移动,电子得失,反应过程有清晰的理解,计算机进行动态的演示,恰恰可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能以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有学生提出锌片上有气泡,又是什么原因呢?引起学生的注意,参与到分析原因中来,如何避免锌片上产生气泡?继续多媒体演示用盐桥成双液电池,去掉盐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并指出盐桥的作用:形成闭合回路,平衡电荷。对调动师生双方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诱导学生深入浅出,并主动地参与其中。 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并配以不同铃声响应,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更需要本教师的专业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课下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创新,使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把它作

信息化教学反思

信息化教学反思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手段为优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 件,但是很多使用多媒体的误区都源于缺乏正确的现代教学 观念,所以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很重要。多媒体现代化的 形象性和可视性使它成为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师生的视线,但它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如果我们过于追求教学的 高科技,把一堂课搞得热热闹闹,声光电结合,未必就达到了我 们所希望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以学生 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传统的课堂教 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组织者、启发帮助者和评判者, 而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翻 译知识的传播者和呈现者,而是变为翻译知识的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 传统教学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学习主体性,教师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地位,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和 协助者。所以在多媒体授课中我们要认识到计算机只是教学 形式,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都必须由教学内容来决定, 只有充实的内容和完善的形式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式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 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利用好广博的信息资源 当前的翻译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使之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时鉴于翻译注重时效和实践的特点,课堂教学的选材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多媒体的可视可读,内容呈现量大,声色并行的教学手段显然给翻译教学提供了很大帮 助,尤其是网络提供给教师课堂结合社会的可能性。如何利用好新教学模式带来的广博的信息资源是教学备课的重要内 容。首先,多媒体课件的选材可以结合教材和课外内容。对翻译教学来说,没有哪本教科书可以囊括师生的全部需求,其理论呈现和例证都有一定的片面和局限,因为翻译所涉及的学 术和实践范围非常广,而且不同院校,以及本科专科不同的学 生群体水平不一,需求不一,培养方向也不同,这都要求教师能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大量课外内容的补充。除了部分参考书,网络能提供给教师最新最好的材料。我们可以通过Google 或百度搜索, 从网上下载相关教学内容,选择有两种参考译文以上的文章 或段落,文学类与非文学类语篇兼顾,适当增加与现实生活关 系密切的时文译例,比如奥巴马的访华讲话,上海世博会的相 关话题等。充实的内容和良好的选材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_顾秉钰

第23卷第3期2009年5月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 nal of G ansu Lianhe U niver sity (N atural Sciences)V o l.23No.3M ay 2009 收稿日期:2009-03-18. 作者简介:顾秉钰(1978-),女,甘肃靖远人,甘肃警察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与研究. 文章编号:1672-691X(2009)03-0073-04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顾秉钰1,2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46)摘 要: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含义,论述了教育信息化使教育产生的变革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阐明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如今,整个社会都处在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教育是社会的重要部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概念、理论、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重大冲击.本文主要解析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1 相关概念解析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教育信息化我们理解为是现代化信息技术(IT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用组织和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领域的实现以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过程.这一概念有四层含义: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二是国家及 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现代化;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1]. 信息技术(IT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 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 统及应用软件,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三项技术的融合 [2] .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专指技术变化这个过程,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技术发展、设备引入手段更新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则包含了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在内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高效利用,思维、观念、组织和管理方式变革等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0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0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可爱的廊坊》――图文并茂 教学设计 廊坊市第十三中学谢桂英 一、教材分析 《图文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七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图文信息,这就需要借助工具,Word就是最常用的图文处理软件。本课以“可爱的廊坊”为活动任务,介绍在Word 中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编排和输出图文,并由此来表现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美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输入文字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插入图片并修饰,达到美化的效果。 这一课共三课时,通过制作《可爱的廊坊》宣传板报,让学生认识图文处理重要性。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搜索到文档后,为文档插入图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 2.学会使用Word来处理文本和图片信息,制作、编辑和输出文档。 3.了解图片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点、优势; 4.能够插入与修饰图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及对图片的修饰。 难点:对自己设计板面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鲁甸县第一小学——孔令鸽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

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浅析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2

浅析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江爱美赵忠云摘要: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创新人才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一、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4)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

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何蕾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呢?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了这两点知识: 首先,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在了解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之后,那么怎么样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呢?我有以下理解: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在现代教育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届全国小学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张彬 2009年11月18日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 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张彬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篇活动课,本课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巩固学过的食品和饮料的单词,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何谓均衡饮食,以及了解学生对学校饮食的看法,并能提出相应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引入课堂,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接受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记忆效率;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小组活动,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从同学处得到比在老师处更大的帮助,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所学语言材料的基础,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同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交际活动中取得发展。这样解决了以往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只会背对话,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编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弊端。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已失去低年级时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回答问题时的热情也有所减退,所以通过本次教学,利用多媒体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效等技术为一体的优势和计算机交互性强的特点,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次教学的目的,是想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语境,把不良饮食习惯产生的后果展现在他们眼前,利用多媒体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学生创造真实感,为他们打造一个习得语言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在情景中理解、会说关于食品和饮料的单词,并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2.能够掌握这个新单词。 3.能够运用本课句型、词汇并结合已学的知识对均衡饮食这一话题进行描述。(二)技能目标: 1.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性,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 2.通过语言的整体感知及进入角色的语言交际,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案例 ——《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教学设计 枫岭头中学周联春 【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是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必然给教育系统带来极大的变化。而交互式的计算机系统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本和图形合而为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媒体资料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多媒体服务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笔者在组织《金属的防护和回收》一节教学时,设计利用多媒体局域网及因特网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是第5章第3节,本节主要内容为:金属生锈的原理、防锈的一般方法;废金属回收的一般意义。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钢铁生锈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分析、归纳能力。认识处理废金属,回收金属的价值,提高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对象分析初三学生已经上过二年多的信息技术课,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进行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铁钉锈蚀的实验需提前一周进行,没有办法在课堂上演示,于是将实验过程用网络展示。铁锈蚀的原因、防锈的方法、废金属的知识与废金属回收等,网络上能搜索到很多相关知识,而是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获取知识,这样印象会特别深刻。 媒体分析微机室室的数十台电脑构成一个局域网,整个局域网与校园网接通,不仅在校内交流信息畅通无阻,而且可以访问因特网。网络以其强大的主动性需求、交互活动方式、开放的空间与广泛的信息来源,启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金属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办法。 2、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能力方法目标 1、培养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语文心得体会5篇

信息化教学语文心得体会5篇 a;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整理的信息化教学语文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信息化教学语文心得体会1 我通过学习明确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掌握信息化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把握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工作中,有助于整合资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信息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工作方法的不足,传统的工作老套套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能。3、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工作能力。4、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需要,就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 信息化教学语文心得体会2 在充满信息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有益的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具备的本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求我们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深感到,课堂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后,学生的成绩提高的很快。因为信息环境下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和博大的,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提高。 比如一堂语文的阅读课,过去是欣赏书本内容的单一形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辅助,枯燥和乏味,学习效率低。现在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阅读。它利于学生迅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可以立刻与同学交流看法,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信息的多彩多姿让学生耳目一新。利用了信息资源后,课堂上信息为中心,教师和课本为助手后,就能放开对学生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

大力推进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的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创新动力,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一步保障了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根本在应用。”学校一线教师是教育技术应用以及资源推广的主力军,如果不能让教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领军者,“教育面向现代化”将成为空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表现呢?首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其次,还要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整合课程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教师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而教师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提升,将对学生整体能力培

养大有裨益。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探索,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提高了教育质量,提升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是指“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其本质就是“信息化教育”。这一表述的依据主要有四:第一,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要回答“教育信息化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教育信息化其实就是在教育接引用了位于其“底层”的另有界定的若干基础概念。其表述更加简练,也更具概括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促进教育现代化。 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

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我通过学习明确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现在结合本人几年来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认识浅谈心得体会如下: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

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4、掌握信息化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把握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工作中,有助于整合资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信息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工作方法的不足,传统的工作老套套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教育信息化如何带动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如何带动教育现代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现代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备受关注的教育信息化,如何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月14日,记者约请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与中国信息化杂志社执行社长王学武专门进行了对话。 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是大势所趋 王学武:中央提出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来,各个领域都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我很想知道,最近五年,我国教育领域在信息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呈现什么样的发展势头,是个什么样的格局? 谢焕忠: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战略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阐明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指明了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信息化人才培养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是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智力支持。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最近几年来,高校广泛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加大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设立了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举办了各种师资培训。总的来说,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水平在不断提高。 王学武:您认为社会对信息化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谢焕忠:与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巨大需求相比,信息化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各类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同信息化发展需求不相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仍不适应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要求。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必须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将教育信息化真正建设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这就需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探索并推广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全方位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整合与开发质量和应用水平,逐步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使全国学习者基本实现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进行学习。 领先与差距交互是当前实际 王学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各个领域信息化的基础,您能否客观判断一下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处于什么水平,还存在哪些瓶颈? 谢焕忠: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有良好基础。 国家级传输网络建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开通运行,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取得重大进展,为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CERNET始建于1994年,已建成速率为2.5-10G的高速主干网和速率为155M的中高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作业教学设计

《Flash 引导层动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的作用、内容和图标 ②掌握引导线的绘制要点 ③掌握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要点 2、技能目标 ①掌握创建引导层的方法 ②掌握引导线的绘制方法 ③掌握将对象吸附到引导线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④能通过模仿完成两关动画的制作 3、情感目标 ①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②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和要点 难点:①能够搞清楚引导层中只绘制运动路径,在被引导层中设置动作补 间动画 ②能够将对象吸附到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 三、教学策略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 紧紧地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这节课采用情境导学和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教师为主导,创设学习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设计制作学习网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

成相应的任务,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亲身感受并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师生互动讲授新课,师生互动 1)、比较两个动画源文件 提问1:在“圣诞老人沿自己设计的路 线飞行”这个动画中,多了一个什么图层? 提问2:引导层里放的是什么呢?(引 出引导线的概念) (通过将引导层删除、恢复的操作) 提问3:引导层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演示具体制作过程 ①创建引导层,提醒学生注意引导层 的图标表示以及各层的属性,引出被引导层 的概念,强调引导层和被引导层的关系,引 导层一定要在被引导层的上方 ②在引导层绘制引导线 强调引导线不能是封闭的,要有起点和 终点,且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线条必须是连续 的 ③在被引导层创建动画 强调在被引导层中将对象吸附到引导线 的起点和终点,为能成功吸附,可选择“对 齐对象”工具,指向元件的注册点拖动 ④按Enter键播放动画,请学生发现 此时动画效果和实例有何不同。 强调要使对象沿着路径旋转,需在被引 导层的起始帧属性中,设置“调整到路 径”。 ⑤E nter键播放动画,按Ctrl+Enter 键测试影片 提冋4:在动画播放时,能不能看到引 导线。 学生观 看教师的演 示,积极动 脑,回答教 师所提问 题,起总 结 通过师生互动,使 学生理解和掌握引导层 的作用和创建方法,引 导线绘制的方法和要点 以及引导层动画的制作 方法和要点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初探 1.1信息技术在我国教学中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1978年,上海的小学作为校外活动启动了计算机教育。 1982年9月,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复旦附中、华东师大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开创了校内计算机教育的历史,这年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 1986年,在福建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我国中学计发展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方针,通过了《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据此,还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教材。 1991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4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李克东教授带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 1997年,何克抗教授发表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建构主义的由来和发展,从此奠定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新的发展方向的理论基础。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此后,我国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真正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阶段。其意

义,不仅是名词的变化,而且是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它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方向。 1.2信息技术在教学运用中的发展现状 1.2.1国外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国外提出信息技术辅助课程教学较早的是美国。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则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但是1997年4月才开始提供第一批教材和资源。 加拿大在这一领域也不甘落后,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实验不断增加,并取得良好效果。 日本也于1998年7月,由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中,就提出了要求:首先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 英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也紧随美国之后。 1.2.2国内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各地如火如茶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