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

一、事件始末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金融环境:一是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二是金融业风险的不断高涨;三是产业资本的不断集中,国际跨国集团的形成;四是金融混业的全球化趋势,导致银行兼并,打造出全能的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成为“百货公司”的金融集团。

银行之间的兼并加剧银行资本的集中,使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资本规模上,还是在资产规模上,都是金融业的“巨无霸”,加快了商业银行资本的集中。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商业银行购并案例,既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兼并,也有跨行业的兼并。之所以形成90年代这股银行兼并浪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银行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银行通过银行之间或跨行业兼并,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②金融创新的大量出现,导致金融风险剧增,促使银行通过兼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③有些银行受到业务经营范围限制,于是通过兼并以实现经营业务范围扩张,获取更多的行业经营利润;④银行通过兼并,业务范围扩张,可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从根本上分析,90年代这一股几乎席卷全球的商业银行兼并浪潮,最根本的动因还是为了保持银行利润。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风潮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众多的工商企业纷纷进入传统的银行业领

域,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方面的垄断地位受到动摇,盈利性也受到挑战。因此,大部分银行购并的深层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

(1)追求规模发展。银行规模扩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资本投入,扩大资产总额和金融产品规模;二是通过购并向外扩张,迅速扩大银行资本及资产规模。银行购并是效率较高的方法,它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尽快满足资本充足性的要求,二是减少破坏性,通过购并可避免竞争导致的两败俱伤的局面。

(2)追求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银行购并后,其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银行效益的算术总和,购并优化了并购后银行的一系列竞争性指标。协同效应有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之分。经营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银行经营活动的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提高所产生的效益,如产生规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综合实力。财务协同效应是银行并购后,在税收、会计处理、投资理念等方面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帮助银行取得某些效益,如合理避税、产生预期效应等。

(3)管理层利益驱动。银行管理层为了显示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同时为了追求高收入,也往往具有扩张的动机。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花旗集团,其商标为原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其总资产当时达到近7 000亿美元,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新集团拥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以及162 000名职工。

至此,花旗集团正式成为世界超级金融百货公司,名副其实的金融“巨无霸”。

1.合并前两家公司简介

(1)花旗银行由纽约政府批准创立于1812年,当时银行的全称为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York)。其注册资本只有200万美元,实收资本为80万美元。到1902年,该银行的业务发展到了上海,称花旗银行(由于习惯,在我国的名称一直沿袭至今)。花旗银行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信用卡发行量,还利用其国际网络系统为跨国公司提供融资和计算服务。花旗银行合并前是美国第二大银行。

(2)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 INC.)是一个提供多种非银行金融服务的、先进的财务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投资服务、资产管理、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以及向客户提供贷款等。旗下拥有:所罗门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所罗门资产管理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 Asset Management)、旅行者人寿养老保险公司(Travelers Life & Annuity)、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Primerica Financial Services)、旅行者财产伤亡保险公司(Travelers Propety Casualty Corp.)及商务信贷公司(Commercial Credit)。

这两家公司的总部都在纽约,文化背景十分相似。花旗银行的专长在于消费金融,是当时世界上信用卡发行量最大的银行;而旅行者公司的专长在于投资、保险、资产管理。合并后两家公司可以互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包罗丰富的综合金融服务和保险集团。两家巨大

金融企业的兼并,使花旗银行摆脱了世界上,尤其是瑞士、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银行业并购浪潮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也使旅行者公司进一步实现世界范围内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销售战略。

2.合并过程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的整个购并的谈判过程十分保密,历时仅一个月,参与商讨的仅限于少数高层领导、律师以及有关投资银行家。由于保密工作的成功,合并公开公布之前,两家公司股票价格十分稳定。

1998年4月6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正式公布双方战略合并的意向书,组建全球金融服务业的旗舰。合并后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客户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业务等。

4月7日,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并购意向,宣布主要的收购计划的主要内容及两家公司股票转换规则。花旗银行的股票以1:2.5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旅行者公司以1:1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花旗银行的优先股将自动转为条件与原条件相同的未来花旗集团的优先股。此次合并是在照顾大多数股东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5月4日,向美联储纽约部提出正式并购申请。

6月13日,作为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预备报告。

6月25-26日,美联储为并购一事举行公开会议,公众对并购进

行详细的讨论。

7月22日,两家公司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700亿美元的并购方案。其中,旅行者公司94%的股东及花旗银行98.1%的股东同意该方案。在未来的集团中,董事会由16个成员组成,出于增加效益的考虑,兼并后的银行集团人员比原来有所减少。

7月23日,美联储给两家公司的律师35个问题的答卷,其中包括从跨市场经营到私人问题,外界看来,这些问卷只不过是例行程序问题。

9月底,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讨论银行及改革事宜。

10月8日,美联储附条件同意合并申请,花旗集团正式成立并在华尔街挂牌。附加条件为花旗集团在两年内出售或转让其保险承销业务。

合并后的公司使用花旗集团公司(Citi Group Inc.)名称,但仍然使用旅行者公司的红雨伞作为公司徽记。

花旗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约翰·瑞德(John S.Reed)和旅行者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桑福德·威尔(Sanford Weill)出任花旗集团的联合董事长兼联合总经理。1998年5月6日,约翰·瑞德和桑福德·威尔向两个公司宣布了合并后的各部领导班子成员名单和公司的经营目标。

新合并产生的花旗集团,拥有总资产7 000亿美元,经营收入为75亿美元,并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服务网,拥有员工1.62万人,服务于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此时的花旗集团可称得上是世界

上最大的金融帝国。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在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过分强调对等的双总裁制导致管理层意见不统一,引起股东们的不满,结果约翰·瑞德只好告老还乡,所有花旗集团的事务由桑福德·威尔管理。

合并后,花旗集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2001年第一季度,花旗集团就成为世界上最有盈利能力的企业。

在完成合并后不久的2000年,花旗集团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收购。2000年9月,花旗集团出资31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上市财务公司——第一联合资产公司。通过这次收购,花旗集团的资本总额扩张到8 400亿美元。这些收购无疑进一步促进了银行资本的集中,使花旗集团成为更大的金融超级企业。

合并为花旗集团带来了不同的收入来源,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同的经济规模、经营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新的花旗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二、事件评析

银行购并是实现银行资本集中最重要的途径。近年来,由于银行的大量购并,使银行资本出现前所未有的集中,形成超大银行集团;同时,由于银行购并,不仅使美国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美国银行的数量也在减少。如:美国的商业银行数已从1980年的14000多个下降到1995年的12067个,1997年进一步减少到8 910个。银行之间的购并形成超大银行,并使这些大银行在该国银行业中的垄断地

位更加巩固,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超大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

这种购并形成的大银行体系对于金融业发展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银行之间的购并形成的超大银行体系,对金融业发展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1)合并有利于银行取得规模效益,这是因为通过合并银行可以在技术上形成内部互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并降低边际成本,从而也可以为市场提供价格更加优惠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合并有利于提高银行整体的内在价值,因为银行兼并对其股票的市场表现有极大的利好作用,使股票价格上扬,给股东带来经济效益。

(3)银行购并后,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经营范围上都得到较大的扩张,从而有利于银行参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竞争,结合更大范围的经营领域,提供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有利于当地消费者。

(4)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大银行抗风险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可以积极支持高科技产业。

当然,银行购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合并后的银行规模巨大,本身的管理难度加大了,政府对其的监管能力被削弱,一旦缺少自律,金融风险就会大增。这种购并的不利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购并,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数量,从而导致市场竞争的弱化,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垄断经营的嫌疑。

(2)合并使大银行形成强大的信用创造能力。在市场发展较快的时候,会出现大规模的信用扩张,大银行基于自身的利益驱动,违背中央银行的逆向货币政策,有可能抵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

(3)由于购并使金融机构规模巨大,宏观金融政策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经营风险的控制基本靠其自律,一旦自律不够严格,就有可能出现金融风险或金融动荡,甚至是引发金融危机。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它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花旗银行CEO桑迪·维尔的年薪高达1.52亿美元,遥居美国CEO的前列;再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为例,各职能部门均设有若干副经理职位,一般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工作3年即可提升为副经理,硕士研究生1年就可提升为副经理,收入则是我国同等“职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客户至上:企业文化的灵魂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经过潜心探索,花旗获得了成功。目前花旗银行的业务市场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服务品牌享誉世界,在众多客户眼里,“花旗”两字代表了一种世界级的金融服务标准。 寻求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在花旗银行,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并且如果你能预见未来,你就拥有未来。这就是说,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 花旗集团人力资源战略 花旗集团努力去营造一种工作环境:在这里,不同的个性被拥抱与赞美,人们能够被激励奉献他们的全部智慧。 花旗集团正式发起成立了员工网络,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论坛,关注员工的兴趣以及增强他们的专业成长。网络团体针对所有员工开放,建立多样化意识并支持公司的经营目标,诸如招募优秀的人才、识别市场机会等。如今,花旗集团内部已成立有形形色色的员工组织。花旗集团的全球多样化办公室经常视察这些组织,并为他们提供指导与支持。花旗集团正式认可存在于公司中的各种健康的员工网络团体。花旗拥有形形色色的员工组织与网络,分别聚焦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组织,女性组织,工作父母组织等等。其他的各种团体也纷纷建立了起来。认可这些组织与团体促进了花旗的网络建设与教育认知,帮助公司在招聘、市场营销等方面取得创新与发展。 ?“自豪花旗”(Citigroup Pride) 花旗集团的第一个员工网络组织是“自豪花旗”(Citigroup Pride),组织创立于纽约,在达拉斯、英国设有分之机构,面对所有员工开放。“自豪花旗”的主要目标是培育一种遍及花旗集团的包容性、尊重的环境,让员工感到在这里很舒适,而不管性倾向、性别或性表达方式的不同。“自豪花旗”相信为花旗的所有员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能干的工作环境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增加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读后感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这本书从4部分对企业并购重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既有理论的深入阐述,也有大量案例的透彻剖析。在读阅本书的时候,既增强了理论知识,掌握了分析的工具,同时丰富的案例又增强了对枯燥的理论的理解,整本书读起来让人感觉既有深度同时又津津有味。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并购重组的相关背景知识,简单回顾了几次并购浪潮,对并购的相关法律体系、并购的战略进行了介绍。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在西方,对企业并购存在种种理论上的解释。从财务角度来讲,有的理论认为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有的从证券市场信号上分析,认为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引起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上涨;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并购可能是出于避税因素,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当然,还有筹资理论、进入资本市场理论、投机理论等等。在种种原因中,扩大经营规模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果公司想进入某个行业或某个地区,收购一家该行业或该地区的企业要比自身扩张快得多。收购一家合适的公司可能会给收购方带来一些协同效益。当然,收购也可能是公司多样化经营进程的一部分,它使公司可以进入其他的行业。

本书第二部分主要讲了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措施。敌意收购,又称恶意收购,是指收购公司(又称黑衣骑士)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不管对方是否同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收购活动。随着公司的敌意收购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新的高潮,目标公司反收购措施也日益变得精细且难以攻破。在反收购措施中,主要分为毒丸计划、修改公司章程和金色降落伞。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毒丸计划。毒丸计划又分为弹出毒丸和弹入毒丸,在收购方已该买目标公司100%的股票的情况下,弹出毒丸计划允许目标公司的股东以通常高达50%的折扣购买对方的股票;而在收购方购买目标公司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或某个标准的情况下,弹入毒丸计划允许目标公司的股东以折价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毒丸计划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措施之一,尽管如此,在一份极具吸引力的收购报价下,毒丸计划仍然可能会归于无效。因为这类报价向董事会施加了撤销毒丸的压力,否则股东将会因其不履行代理人职责而提出诉讼。 毒丸计划、修改公司章程和金色降落伞属于预防性反收购措施,如果这些预防性反收购措施不能成功阻击敌意收购,目标公司还可以采用主动性防御措施。主动性防御措施包括绿票讹诈和中止协议。绿票讹诈是指用高价回收收购方持有的股票的方法,由于税法的改变,这种方法已经不太常见。绿票讹诈通常伴随着中止协议,即收购方承诺购买的目标公司的股份数不超过协议中规定的某个标准,以换取一定的酬金。目标公司还可以采取更激进的主动性反收购措施,包括改变资本结构、实施资产重组或者改变公司的注册地等。

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之反收购 -------------------------------------------------------------------------------- 第八章我们讨论了收购者赢得对目标公司操纵的种种战略战术。本章我们讨论目标公司治理层如何反击。当被购公司决定进行反收购时,获胜的机会就取决于可用的防备措施、限制使用这些措施的治理机构和股东、以及措施的成本。英国《伦敦法则》对目标公司治理层所选用的防备战略和战术进行严格限制。尽管如此,目标公司依旧有专门多选择范围的,有些极为有效。我们对这些措施的范围进行讨论。 英国使用的防备措施有不于其他国家的,我们收录了一些国家的实务、各种防备措施的使用和有效性例证,以及反收购对目标公司财宝的阻碍。 一、反收购动机

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治理层必须决定对收购是友好同意依旧抗拒,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动机。持敌意的经理人可能认为,保持独立是他们的股东和其他方面如职员和本地社区的最佳利益。经理人可能为了让股东取得最大的收购溢价而故作抗拒。私下而言,他们抗拒收购的缘故可能是担心失去工作、地位、权力、威望和其他心理优势。许多例子中,收购后目标公司治理层的人事变动证明这并非多虑。 经理人同意收购可能是因为收购后给予的待遇更好,目标公司治理层可能获许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他们可能获许保持自己的权力和职员,甚至被提升到母公司的董事局,以此作为他们同意收购方强硬的收购逻辑,和向目标公司股东诚心诚意作出收购建议的酬劳。在公而言,经理人可能认为由属意的收购者接管目标公司是最佳选择。实际上,要让私心脱离无私的动机是专门难的。 从目标公司股东观点看来,反收购可能百感交集。尽管抗拒提高了收购溢价和回报,但也降低了敌意收购成功的机会。因此,

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_李善民

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 * 李善民 陈玉罡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510275) 内容提要:并购引起了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价的变化,因而引起了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变化。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1999—2000年中国证券市场深、沪两市共349起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的并购有不同的财富效应;国家股比重最大和法人股比重最大的收购公司其股东能获得显著的财富增加,而股权种类结构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上市公司 兼并与收购 财富效应 *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172022)的阶段成果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1194)的最终成果。 一、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 最近20年有大量研究北美和欧洲兼并与收购的成果问世。由于美国和英国发生了大量的兼并与收购事件,所以大多数研究又都针对于美国和英国。而公司并购理论中讨论最多、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司并购的财富效应。 金融市场的财富效应(W ealth Effect )是指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持有人的财富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而同步增加或减少,进而对消费产生刺激或抑制的影响。金融市场的财富效应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分析整个社会的财富是否与金融市场有关。并购的财富效应指市场对并购的反应导 致股票价值的变化,从而引起股东财富的变化。并购的财富效应侧重于从微观层面研究并购对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在并购中,究竟谁是最大的赢家?谁是最大的输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以Jensen 和Ruback (1983)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在80年代就开始研究公司接管与兼并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公告期间,对于成功的并购事件,采用兼并方式时目标公司股东享有20%的超额报酬,而收购公司股东则无法享有显著的超额报酬;采用接管方式时目标公司股东享有30%的超额报酬,而收购公司股东仅享有4%的超额报酬。他们的研究结果引起了经济学家对财富效应的关注与争论。 另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着财富效应。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类型、行业、收购方式、并购成功性和并购相关性等方面。Mulherin 和Boone (2000)研究了1990—1999年59个行业中1305家公司的收购和剥离活动,发现收购和剥离有显著的行业集中性,并且财富效应与重组的相对规模直接相关。Shelton (2000)用目标公司股份的供求模型来分析和探讨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收益问题,并对影响目标公司股份供求关系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他认为,目标公司股份的需求和供给是决定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收益的关键因素;而在影响供求的诸多因素中,战略相容性、兼并周期、机构投资者、相对规模、管制和收购方式会对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的收益产生明显的影响。 2002年第11期

花旗集团的收购兼并之路

案例十四:花旗集团的收购兼并之路 1998年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一次创举,它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保险业务三者合一,对当时美国并行的两大银行法(即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一斯迪格尔法案》和1956年施行的《银行控股公司法案》)提出了全面挑战。它改写了美国金融发展的历史。 花旗与旅行者合并的选择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在美国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做出的。80年代,美国逐步放松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制,但对商业银行的分业管理却没有大的改观。非银行金融机构抢走了商业银行的许多业务,并通过兼并银行,形成“金融百货公司”,使商业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按当时的法律框架,外国银行享有许多优惠,比如可以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可以经营证券业务,持有美国和外国企业的股票,外国银行迅猛发展。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银行不断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压力。1992年“全能银行”和分行制在欧共体范围内全面推广;1998年日本进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实行全能银行体制,经营业务涵盖商业存贷款、投资、保险等领域,美国银行地位迅速下降。花旗集团的合并应运而生。 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Financial Service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新法案的通过使美国的金融业从立法上告别了分业经营的历史,迈向了一个混业经营的新时代。它允许在美国每一个城镇建立金融超级市场,提供低廉的一站式(One-Stop-Shop)服务,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在一家金融公司内办妥所有的金融交易。花旗用实践走在了法律的前面。 另外,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还来源于其内在的动力与条件。当时,旅行者集团包括两家著名公司:旅行者保险公司和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 Holding Inc.)。旅行者保险公司是美国最大保险公司之一,其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纯利润之和有22亿美元。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旅行者集团在与花旗公司合并以前,是一个管理有方、经营有方的美国国内公司,它很少有国际方面的运作。合并之后它将以花旗的品牌和花旗在世界的运作网络来扩展其业务,远远比一个市场要快得多;同时它也可以帮助花旗的世界网络迅速向新兴市场扩展。就象两个执行官所预期的:合并所带来的交叉出售的契机将会实现巨额盈余利润,协同还会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多领域市场地位的提高。 由于花旗不断强化市场份额,而且合并之后的花旗集团依据专家建议在集团标志、业务扩张及整合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服务,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花旗的前景不可限量。 合并之后,两家公司的股东分别享有合并公司50%的股份,花旗公司股东在免税交易过程中以1股花旗公司股份兑换2.5股花旗集团股份,而旅行者集团股东所持股数保持不变,这成为新公司的控股形式。原旅行者集团董事长兼CEO桑迪·维尔(Sandy Weill)与原花旗公司董事长兼CEO约翰·里德(John Reed)并列新公司董事长兼CEO。新董事会共有24名成员,其中11名来自合并前两个公司董事会。 原隶属花旗公司的花旗银行、隶属旅行者集团的所罗门·美邦公司、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旅行者财产保险公司、旅行者人寿及年金公司、商业信贷公司等继续作为独立的实体,原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的资产管理部门合并组成SSBC资产管理公司。 合并后,花旗集团又陆续进行收购兼并了日本第三大证券公司(Nikko Cordial)、欧美长岛银行、英国Schroders投资银行、波兰第三大银行(R.BHW)、欧洲美国银行(EAB)、美国第一联合资本公司、墨西哥第二大银行-国民银行(Grupo Financiero Banamex)、美国金州银行、韩美银行等金融机构。

美国花旗银行的员工激励机制

美国花旗银行的员工激励机制 一、开放式考核 (一)每年年初,员工都要设定自己的年度工作目标,年底对一年的工作进行评估。对员工业绩的考核实行“四方认可”制,即员工本人、员工的直接主管、员工主管的上级、人力资源部主管四方必须签字认可最终的考核报告,实行完全开放、透明的考核机制。首先员工对目标进行描述,并由上级进行审核,给出综合的评分,经员工与直接主管双方签字认可之后,再将考核报告呈交给直接主管的上级,签字认定后最后呈报给人力资源部签字并存档。(二)花旗对员工的考核和评定都是公开、透明的,四方签字认可确保了评定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公正与客观性,有效避免了主观性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保证了员工的利益。员工有权力查看自己的档案和了解相关考核记录,所有有关员工的考核和评价必须有员工本人的签字才能生效。 (三)一般情况下,花旗集团员工的考核结果分为优异、称职、不称职三种情况。对员工的考核与评定将直接影响到花旗员工的加薪晋升机会,花旗将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采取赏罚分明的激励措施,为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加薪、升职,给予他们更多的培训机会以及海外工作机会;同时,对于不称职的员工,公司也将给予必要的提醒,显然,他们得到诸如加薪、晋升、培训等的机会将大大少于优秀员工。 二、花旗的激励手段 在对员工科学考核的基础上,花旗集团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肯定员工成绩,鞭策员工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花旗集团建立了完善、科学的激励体系,并随市场与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一)红包 每年年底,根据员工的不同业绩表现,每一名员工都会得到花旗颁发的红包,奖励的金额不等,奖励员工一年的辛勤贡献。 (二)海外旅行 花旗银行中国区表现突出的员工,还将被奖励赴澳大利亚等海外旅游,并可以携带一名家属。这种激励方式不但对员工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增加了员工的忠诚度,更赢得了员工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亲人在一个人性化的氛围中工作,也增强了家属对员工的自豪感。 (三)期权

第10章 公司并购与重组习题答案

第十章《公司并购与重组》习题答案 思考题 1、案例分析: 反击盛大新浪启动毒丸计划 新浪公司2005年2月22日宣布,其董事会已采纳了股东购股权计划,以保障公司所有股东的最大利益。按照该计划,于股权确认日(预计为2005年3月7日)当日记录在册的每位股东,均将按其所持的每股普通股而获得一份购股权。 购股权由普通股股票代表,不能于普通股之外单独交易,在购股权计划实施的初期,股东也不能行使该权利。 只有在某个人或团体获得10%或以上的新浪普通股或是达成对新浪的收购协议时,该购股权才可以行使,即股东可以按其拥有的每份购股权购买等量的额外普通股。盛大及其某些关联方目前的持股已超过新浪普通股的10%,而购股权计划允许其再购买不超过0.5%的新浪普通股。 一旦新浪10%或以上的普通股被收购(就盛大及其某些关联方而言,再收购新浪0.5%或以上的股权),购股权的持有人(收购人除外)将有权以半价购买新浪公司的普通股。如新浪其后被收购,购股权的持有人将有权以半价购买收购方的股票。每一份购股权的行使价格是150美元。 在一般情况下,新浪可以每份购股权0.001美元或经调整的价格赎回购股权,也可以在某位个人或团体获得新浪10%或以上的普通股以前(或其获得新浪10%或以上普通股的10天之内)终止该购股权计划。 新浪将就该购股权计划向美国证监会提交8-K表备案,该表将包括关于购股权计划具体条款更为详尽的信息,公众可以在美国证监会的网站上查阅。在购股权计划中的股权确认日之后,新浪将向每位股东发送一封信函,进一步详述购股权计划的细节。新浪董事会已经聘请了美国摩根士丹利担任公司的财务顾问,美国世达国际律师事务所和开曼群岛梅波克德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协助公司实施购股权计划。 (资料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3d12330544.html,/chinese/news/792769.htm) 问题: ⑴本案例中的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分别是谁?被收购方启动了什么反收购措施?

兼并收购概念理论之三 后续培训100分

兼并收购概念理论之三:交易定价-在发达国家的公司估值后续培训100分 交易定价-在发达国家的公司估值 单选题(共5题,每题20分) 1 . A key problem with comparable public company multiples in valuation is(可比上市公司估值倍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 ? A.The underlying financial data is unaudited(基础财务数据未经审计)? B.The methodology tends to be backward-looking, when investors need to look forward(当投资者需要向前看时,这种方法往往是向后看的) ? C.The approach dispenses with comparabl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eals (这种方法省去了可比的并购交易) ? D.All of the above(以上全是) 我的答案: B 2 . Which value technique usually receives the most weight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negotiations(在兼并和收购谈判中哪种估值技术通常受到最大的重视)? ? A.DCF(贴现现金流量) ? https://www.sodocs.net/doc/3d12330544.html,parable public companies(可比上市公司) ? https://www.sodocs.net/doc/3d12330544.html,parabl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eals (可比兼并收购交易) ? D.Leveraged buyout(杠杆收购) 我的答案: C 3 . What is a common mistake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jections(并 购预测中常见的错误是什么)? ? A.No currency volatility(无货币波动) ? B.No economic recessions(无经济衰退) ? C.No cost synergies(无成本协同效应) ? D.Surplus of revenue synergies(过度的收入协同效应) 我的答案: B 4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ndustries should have the highest cost of equity(下列哪些行业应具有最高的权益成本)? ? A.Electric utility(电力公司) ? B.Branded food processor(品牌食物处理器) ? C.Auto parts make(汽车零件制造商) ? D.Social media firm(社交媒体公司) 我的答案: D

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案例的选择 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对象的特征 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

花旗银行发展

浅谈花旗银行危机和解决方案 摘要:花旗银行从全球银行竞相模仿学习的榜样到濒临破产被救助的境地,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从宏观层面看,有国际货币体系缺陷造成美元流动性泛滥而促使银行不断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原因,有金融自由化浪潮下金融监管日益缺失和能力滞后的原因,有滥用宏观经济政策导致金融机构风险不断积累而得不到有效释放的原因,还有美国消费模式以及宪政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花旗银行危机的研究,寻找出一条适合解决银行危机的一般性措施,从而更好地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花旗银行;危机爆发;解决方案 一、花旗银行发展史 花旗银行是花旗集团属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该行取得美国政府第29号特许状,国民银行执照,改为花旗银行。该名称当时没有叫起来,同时有混用现象。但美国花旗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纽约第一城市银行,美国花旗公司,国际银行,万国宝通银行都属于花旗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纽约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自成系统。当时,由于业务每况愈下,曾一度依附于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纽约花旗银行趁第二次

企业的收购与兼并

单选题 1:杠杆收购一般是以较少的股权为基础进行大量债务融资,通常是()的股权加上()的债务资金,收购目标公司或者目标公司的一部分。(3分)标准答案:D 1.A:30% 70% 2.B:20% 80% 3.C:15% 85% 4.D:10% 90% 2:下列哪种并购战略类型效果属于长期范围。()(3分)标准答案:C 1.A:优化战略 2.B:渗透战略 3.C:多元化战略 4.D:扩张战略 3:战略评估与财务评估的关系是:()(3分)标准答案:B 1.A:财务评估包含战略评估 2.B:战略评估是财务评估的基础 3.C:财务评估是战略评估的基础 4.D:战略评估包含财务评估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在对收购对象的战略价值进行评估时,对于每一种可能收益,都应该分析()。(3分)标准答案:D 1.A:潜在的整合价值 2.B:实现整合价值的公司组织结构调整 3.C:实现整合价值的真实可行性 4.D:实现整合价值的机率 5:目标公司的价值就是指被收购公司的( )。(3分)标准答案:B 1.A:估算价值 2.B:真实价值 3.C:市场价值 4.D:最高价值 6:通常,大型公司应该将并购规划确立为公司( )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每当出现并购机会时,公司就能有准备地迅速做出反应。(3分)标准答案:B 1.A:成本预算 2.B:商业规划 3.C:临时突发事件 4.D:战略目标 7:新一轮并购浪潮的特征之一?(3分)标准答案:D 1.A:股权的合理分配 2.B:购并双方的人员合作 3.C:项目的更新 4.D:越来越多的并购属于敌意收购 8:公司重组是(3分)标准答案:A 1.A:指公司袭击者在目标公司面临财务困境时,以低于公司真正价值的价格收购公司,从而获得较大的收益。 2.B:指公司袭击者在目标公司面临业务困境时,以低于公司真正价值的价格收购公司,从而获得较大的收益。 3.C:指公司袭击者在目标公司面临财务困境时,以高于公司真正价值的价格收购公司,从而获得较大的收益。 4.D:指公司袭击者在目标公司面临业务困境时,以高于公司真正价值的价格收购公司,从而获得较大的收益。 9:不属于战略并购类型的是?(3分)标准答案:D

上市公司并购的4种模式和案例

【干货】上市公司并购的4种模式及案例 企业开展对外并购投资时,往往更关注对投资标的的选择、投资价格的谈判、交易结构的设计等,这些是并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有一个环节往往被拟开展并购的公司所忽略,即并购主体的选择与设计。而实际上,选择什么并购主体开展并购对公司的并购规模、并购节奏、并购后的管理、及相配套的资本运作行动均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当前很多上市公司面临主营业务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高的问题,作为上市公司,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上众多利益相关方对公司业绩要求的压力,在展开对外并购时,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就是并购风险:“并过来的项目或团队能否很好的整合到公司平台上贡献利润?如果被并购公司不能与上市公司形成协同效应怎么办?被并购公司管理层丧失积极性怎么办?公司的市值规模和资金实力能否支撑公司持续的展开并购式成长?”等等都是企业在展开并购前需考虑的问题,但其实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并购主体的选择与结构设计得以解决,而不同的主体选择与结构设计又会拉动后续不同资本经营行动的跟进,从而提高公司并购的成功率。 根据对上市公司并购模式的研究结果,以及在为客户提供并购服务时对并购主体选择进行的研究探讨,总结出上市公司在开展投资并购时,在并购主体的选择上至少有4种可能方案:(1)以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2)由大股东成立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配套资产注入行动;(3)由大股东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4)由上市公司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展开投资并购,未来配套资产注入等行动。

这四种并购主体选择各有优劣,现总结如下: 模式一:由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 优势:可以直接由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并购,无需使用现金作为支付对价;利润可以直接在上市公司报表中反映。 劣势:在企业市值低时,对股权稀释比例较高;上市公司作为主体直接展开并购,牵扯上市公司的决策流程、公司治理、保密性、风险承受、财务损益等因素,比较麻烦;并购后业务利润未按预期释放,影响上市公司利润。 案例蓝色光标的并购整合成长之路 以上市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直接展开投资并购是最传统的并购模式,也是最直接有效驱动业绩增长的方式,如2012-2013年资本市场表现抢眼的蓝色光标,自2010年上市以来,其净利润从6200万元增长至13年的4.83亿元,4年时间利润增长约7倍,而在将近5亿元的盈利中,有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并购。 蓝色光标能够长期通过并购模式展开扩张,形成利润增长与市值增长双轮驱动的良性循环,主要原因如下: (一)营销传播行业的行业属性适合以并购方式实现成长,并购后易产生协同,实现利润增长。 与技术型行业不同,营销传播行业是轻资产行业,核心资源是客户,并购时的主要并购目的有两项:一是拓展不同行业领域的公司和客户,二是整合不同

兼并收购与重组第二章读书笔记

第二章读书笔记 1897-1904年的以横向整合为标志的第一次浪潮、1916-1929年的纵向整合浪潮、1963-1970年的混合多元化并购浪潮、1981-1989年的杠杆收购浪潮和1991-2000年的战略性并购浪潮。几次并购浪潮具有周期性特点,第二章主要讲述几次并购浪潮始末,以及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次并购浪潮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经济复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形成生产大垄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是众多大公司面对疲软的经济环境对美国国很多业绩不佳的企业做出的回应。 美国第一部反垄断法《尔曼法》在1890年开始实施,它是美国以后通过的一系列反垄断法律的基础,该法作出的最重要的规定有两点:一是禁止妨碍贸易或商业的任何合约、联合以及共谋行为,二是禁止意在垄断某一特定行业的任何企图或合谋行为。但第一次并购浪潮恰好发生在1897--1904年间,即恰好发生在尔曼法通过后不久,这就是说,美国的第一个反垄断法并没有阻止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带来的同行业大规模合并。原因是尔曼法的用语问题。譬如,该法指出任何妨碍贸易的合约都是非法的。从早期的理解来看,它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合约都不合法,因此法院完全有理由拒绝实施这一部分法律。但是,法院也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替代法律。在这种情况下,法院的实际判决,如最高法院在1895年判定美国食糖精炼公司不是一个妨碍了商业发展的垄断组织,使得尔曼法在它通过之后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是一纸空文。另外美国一些州的公司法放宽了对公司获得资本的限制,使得公司在进行收购活动时更易于筹集资金;同时允许公司持有

其他公司股票则使得公司能够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来完成收购,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收购行为。 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是促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许多公司认为市场潜力不再受狭义概念上的市场界限限制,开始大幅扩以充分利用现在更为广阔的市场。本地的企业面对来自远方的竞争者,也会选择与同地区的竞争对手合并以维持市场份额。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使企业可以方便的以较低的成本向远方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1882-1900年,铁路运输成本平均每年下降3.7%。 第一次并购浪潮结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初造船信用的崩溃引发了银行的融资风险,银行风险陡增,最终导致1907年美国的银行倒闭风潮;其次,更为重要的是1904年美国股市的崩溃。下滑的股票市场和脆弱的银行体系造成并购的融资来源严重缺乏,紧接着1907年的银行业恐慌,这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 另外,还有两个原因可以一提。一是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多数都是横向并购,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即公司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减少单位成本,从而提高效率。但是,多数并购以失败告终,这也许对许多公司打消收购的念头起了不小的作用。二是在1901-1908年老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反托拉斯法的执行逐渐严厉起来,政府最初在反托拉斯诉讼中常败诉,但在老罗斯福执政后期,政府在法庭上开始越来越多地赢得诉讼的胜利。这对大公司大肆收购以控制市场的垄断计划亦有不小的打击作用。在老罗斯福的继任者塔夫脱的任,他将一些大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分拆,但是,由大企业分拆而成的企业有许多最终变成了大垄断公司。例如,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成多家公司,其中的新泽西州标准石油最后演变

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doc 191页)

现代企业的兼并与收购(doc 191页)

《兼并与收购》之反收购 -------------------------------------------------------------------------------- 第八章我们讨论了收购者赢得对目标公司控制的种种战略战术。本章我们讨论目标公司管理层如何反击。当被购公司决定进行反收购时,获胜的机会就取决于可用的防御措施、限制使用这些措施的管理机构和股东、以及措施的成本。英国《伦敦法则》对目标公司管理层所选用的防御战略和战术进行严格限制。虽然如此,目标公司还是有很多选择范围的,有些极为有效。我们对这些措施的范围进行讨论。 英国使用的防御措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我们收录了一些国家的实务、各种防御措施的使用和有效性例证,以及反收购对目标公司财富的影响。 一、反收购动机 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管理层必须决定对收购是友好接受还是抗拒,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动机。持敌意的经理人可

能认为,保持独立是他们的股东和其他方面如职员和本地社区的最佳利益。经理人可能为了让股东取得最大的收购溢价而故作抗拒。私下而言,他们抗拒收购的原因可能是担心失去工作、地位、权力、威望和其他心理优势。许多例子中,收购后目标公司管理层的人事变动证明这并非多虑。 经理人接受收购可能是因为收购后给予的待遇更好,目标公司管理层可能获许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他们可能获许保持自己的权力和职员,甚至被提升到母公司的董事局,以此作为他们接受收购方强硬的收购逻辑,和向目标公司股东诚心诚意作出收购建议的报酬。在公而言,经理人可能认为由属意的收购者接管目标公司是最佳选择。实际上,要让私心脱离无私的动机是很难的。 从目标公司股东观点看来,反收购可能百感交集。虽然抗拒提高了收购溢价和回报,但也降低了敌意收购成功的机会。因此,对于目标公司股东,最理想的过程是给经理人足够的动力加以反击,直至取得最大收购溢价,同时又不损收购的成功机会。象“金保护伞”(golden parachute,又称金降落伞)这类方法就是为取得这种理想结果而设计的。 二、防御战略

上市公司并购资本管理

上市公司并购——跨上资本腾飞之路

目录 一、关于买壳上市………………………………… 二、壳公司的选择原则和标准…………………… 三、壳公司的估值…………………………………… 四、收购流程………………………………………… 五、附件………………………………………………

第一章关于买壳上市 一、买壳上市的定义 所谓买壳上市,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活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通过证券交易所股份转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操纵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其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操纵权,然后注入收购人的资产和业务,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二、买壳上市的一般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原则; 2、遵循国家有关政策的原则; 3、坚持互惠互利、强强联合、长远进展和协商一致的原则; 4、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 5、爱护上市公司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则。 三、买壳上市的意义 1、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进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资金“瓶颈”一直是企业进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企业在进

展过程中,资金要紧来源于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在外源性融资中,非正式渠道(职工集资)、信用合作社和商业银行所占的比例大,外部股权,包括公众股权以及公众债权市场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贵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就能够上市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猎取融资成本低、融资金额大、且不需偿还的社会公众资金。 2、规避繁琐的信息披露,加快进入证券市场进程。 我国改革的历程,也是由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转变的过程,在系列转轨过程中,国家各项政策、制度以及法规变化较快,而企业在快速进展过程中,在诸多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如税务问题、资产产权不清晰等。若企业拟通过改制发行上市,则需详细披露各种信息,并提供相应的完税票据、资产产权证明等凭证以及企业要紧客户、生产工艺、进展规划等企业内部信息,但这是许多企业的“软肋”并有可能损害企业自身利益。另外,从1999年起,中国证监会规定企业改制成股份公司后,需通过证券公司辅导一年且验收合格后才能申报上市材料;从2001年起,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实行“通道制”,要求证券公司自行排队,限报家数。这系列规定,延缓了企业的改制上市的历程。因此,买壳上市就成为企业快速进入证券市场的首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财务分析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财务分析 摘要:世界并购上许多企业由于忽视了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而导致失败,企业并购后的财 务风险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的原因,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花旗银行通过兼并旅行者公司,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实现垄断,优势互补,减少竞争。合并为花旗集团带来了不同的收入来源,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同的经济规模、经营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新的花旗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原因问题策略启示 正文: 1.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经过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花旗集团,其商标为原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其总资产当时达到近7 000亿美元,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新集团拥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以及162 000名职工。至此,花旗集团正式成为世界超级金融百货公司,名副其实的金融“巨无霸”。 1998年4月6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正式公布双方战略合并的意向书,组建全球金融服务业的旗舰。合并后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客户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业务等。 4月7日,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并购意向,宣布主要的收购计划的主要内容及两家公司股票转换规则。花旗银行的股票以1:2.5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旅行者公司以1:1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花旗银行的优先股将自动转为条件与原条件相同的未来花旗集团的优先股。此次合并是在照顾大多数股东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完成合并后不久的2000年,花旗集团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收购。2000年9月,花旗集团出资31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上市财务公司——第一联合资产公司。通过这次收购,花旗集团的资本总额扩张到8 400亿美元。这些收购无疑进一步促进了银行资本的集中,使花旗集团成为更大的金融超级企业。 合并为花旗集团带来了不同的收入来源,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同的经济规模、经营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新的花旗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2.兼并的原因 2.1并购的协同效益 规模收益:公司通过并购后的重组、整合和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收益。主要包括生产规模收益和管理规模收益两部分; 通过并购活动,公司在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大型设备实现单一化、专业化生产,增加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降低单位固定费用; 在管理费用的绝对量不随公司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可以将管理费用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所含的管理费用; 通过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各个生产和销售流程,可以降低运输费用;通过对仓库的合

花旗银行:文化制胜

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文化制胜文化制胜 2014年04月30日 美国花旗银行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进入新世纪,花旗集团的资产规模已达9022亿美元,一级资本545亿美元,被誉为金融界的至尊。时至今日,花旗银行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0多个分支机构,在非洲、中东,花旗银行更是外资银行的先锋。花旗的骄人业绩无不得益于以顾客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建立客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引入内部营销理念,是花旗文化的精髓。花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柔软性。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尽管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不可塑性”,却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感到有一种柔性压力感;二是渐进性。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经过190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的;三是潜移默化性。花旗银行企业文化体现在日常的各种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中去,像无声的命令促使员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四是延续性。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产生后,历经世代相传,绵延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 一、形成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的价值观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秀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1993年初,花旗银行在全球有效地实施了“以客户为重点”的管理计划,以此为契机,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改善银行的服务,将客户至上作为超越制度的文化,深入至全球的花旗机构和员工的意识之中,真正感受到花旗银行企业文化。 1.提供差别化和个性化服务。花旗银行的口号是:代替统一服务的是那种能满足每一个单独客户需求的服务。花旗银行有多年的客户关系管理经验,非常重视“精选客户”。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客户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鉴别客户的价值,对不同的客户依据收入、消费习惯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客户类别,确定重点服务的客户群体,对优质客户尽可能地给予价格优惠并用尽招数挽留他们,实行差别化的服务战略。如花旗银行对中高收入阶层提供支票账户、周转卡、优先服务花旗金卡等。凡持金卡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一个花旗银行分行都无需排队等候服务,随到随办。 2.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服务。花旗银行提出:不仅是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有什么,而且是客户可能需要什么,我们就推出什么。一是提供查询、咨询服务。花旗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将大部分的查询、答疑等服务从业务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一个友好沟通渠道,客户可查询各项汇款、追踪每笔交易、咨询每项产品、提出任何质疑。只要有疑问,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可以与客户服务中心联系,客户服务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负责向各专业部门查询、核实每笔交易。还集中花旗银行专家的智慧和意见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和投资理财建议。二是提供全天候、全方位、自助式服务。普遍应用先进的电子和网络技术,大量采用电脑设备和自助终端,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客户不再局限于银行网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以得到全面的个人金融服务,如24小时保管箱、ATM 机、存款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无人银行、1人银行等,自助式服务占了银行服务很大比例。三是实行客户经理制。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与客户的重要桥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客户对银行的各种金融产品需求不必再找银行的各个产品部门,而是通过客户经理就可以全部得到办理,银行通过客户经理可以对客户进行整体的把握,实行统一的客户战略。客户经理的一般任务是:联系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各种关系;协调和争取银行的各种资源;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了解竞争银行的客户策略及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管理服务客户为银行赚取合理的回报。花旗银行还为特大户设立了私人银行部,以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花旗银行建立的客户档案,能主动联系和告知其个人财务上的一些最新数据,让客户感到放心和满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