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情况分析

历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情况分析

目录

第1章引言 (1)

1.1 “优秀成果奖”简介 (1)

1.2 问题的提出 (1)

1.3 研究背景 (2)

1.4 研究意义 (2)

1.5 研究状况 (3)

1.5.1 “优秀成果奖”研究现状 (3)

1.5.2 “优秀成果奖”计量分析研究现状 (4)

1.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

1.6.1 研究对象 (4)

1.6.2 研究方法 (5)

1.7 创新点 (5)

第2章“优秀成果奖”研究分析 (6)

2.1 届次分布情况分析 (6)

2.1.1 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6)

2.1.2 不同等级获奖数量变化情况分析 (8)

2.2 学科分布情况 (9)

2.2.1 不同学科奖项数量分析 (10)

2.2.2 不同学科奖项数量占比变化分析 (10)

2.2.3 学科精品化程度分析 (11)

2.2.4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科分析 (12)

2.3 高校分布情况 (15)

2.3.1 高校获奖总数统计分析 (15)

2.3.2 高校历届获奖情况变化统计分析 (16)

2.4 地理分布情况 (17)

2.4.1 不同省份获奖数量情况分析 (17)

2.4.2 不同省份获奖数量变化情况分析 (18)

2.5 作者情况分析 (19)

2.5.1 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19)

2.5.2 作者分布情况分析 (20)

2.6 奖项设置分析 (22)

2.7 学术国际化研究分析 (25)

2.8 期刊、出版社情况分析 (26)

2.9 河北省“优秀成果奖”情况分析 (29)

第3章从“优秀成果奖”获奖情况看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发展态势 (31)

3.1 学科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31)

3.2 学科发展呈现国际化 (31)

3.3 学科发展依旧不均衡 (31)

3.4 合作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形式 (32)

3.5 著作奖依旧是主要奖项 (32)

3.6 高校获奖数量两极化趋势或将继续增强 (32)

第4章进一步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33)

4.1 提高中西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水平 (33)

4.2 促进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协调发展 (33)

4.3 促进小众学科发展 (33)

4.4 加强学术人才队伍建设 (34)

4.5 进一步推进学科发展国际化 (34)

第5章结语与展望 (35)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9)

附录 (40)

第1章引言

第1章引言

1.1 “优秀成果奖”简介

为表彰奖励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者取得的突出成绩,教育部于1995年设立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更名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并出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自1995年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已共计评选了七届,共计评选出3853项的优秀成果,涉及20余个学科,获奖成果中出版时间最早的为1963年,因此可以说该奖项覆盖了我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50余年来的优秀成果,普遍认为其为我国哲学社科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获奖成果的公信力、影响力较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设立之初,是考虑到要与“中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相区别,但时至今日,自然科学也没有设立此奖。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然科学国家级层面的奖励很多,没有重复设立的必要。而人文社会科学界国家奖项的缺失,导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地位逐年上升。但从该奖创立之日,学术界和教育管理部门习惯上将此奖称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在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国家教育委主任朱开轩在《在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主持词》中都如此称之,因此,本文中仍采用大家约定俗成的称呼。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下简称“优秀成果奖”)涉及26个学科,覆盖了大部分人文社科学科,设立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和成果普及奖,其中,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分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该奖项成为表彰先进、激励创新的有力措施,对于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社会科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而且需要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非常大的积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