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闻一多诗及赏析

闻一多诗及赏析

闻一多诗及赏析
闻一多诗及赏析

死水

闻一多一九二五年四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的最重要作品,闻一多是新月派诗词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他们所说的不无道理,然而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有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有可能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诞生。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疾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

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太阳吟

闻一多一九二二年九月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的方向?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赏析】

《太阳吟》一诗写作于1922年9月,即闻一多去国留学于美国的第三个月。这是作者看到“他乡的太阳”后突发的思乡怀国之诗。从诗歌的运思方式看,诗人并没简单地沿着托物抒情的路子结构诗作,也没有从“天涯共此时”的方式感时伤世,思乡怀国,而是以动态的诗歌思维,将自己在他乡看到的太阳想象为“那是从家乡升起的太阳”,是来自家乡的亲人。因为,那“六龙骖驾”的“神速的金乌”,是家乡给太阳的乳名,那沐浴着热情的东方“慈光”的“北京城里的官柳”,是九曲回肠的梦里家乡。《淮南子》中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渊之汜”即,日出东方——诗人的故乡,这是该诗的情感起源,爱着“文化的中国”的诗人,其漂流之感也与太阳在宇宙中的“奔波不息”、“无家可归”在情感上得以共鸣。诗人的思乡之苦也因此得以补偿。

《太阳吟》很有形式感,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实践之作。此诗与追求“文化的中国”文化内涵相一致,闻一多寻找的是“和谐”、“均齐”以及音乐美等传统诗歌的形式美感。《太阳吟》的节与节之间匀称,句语句之间基本均齐,具有不错落、不突兀的齐整效果;同时,该诗押ang韵,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凸现了诗人“令人心痛”的内在情愫,给人极大的震撼

力。所以,这是一首很适合朗诵的诗。在郭沫若诗歌“用生命的高潮感突破形式”(蓝棣之)的诗歌语境中,闻一多诗歌的形式节制实践具有诗歌史的意义。

静夜

闻一多一九二二年九月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赏析】

这首小诗共两节。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难道不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吗?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地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

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阅读

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阅读 【篇一】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祈祷》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篇二】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篇三】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色彩》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篇四】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印象》一望无涯的绿茸茸的 是青苔?是蔓草?是禾稼?是病眼发花? 只在火车窗口象走马灯样旋着。 仿佛死在痛苦底海里泅泳 他的披毛散发的脑袋 在禁哑无声的绿波上漂着 是簇簇的杨树林钻出禾面。 绿杨遮着作工的──神圣的工作! 骍红的赤膊摇着枯涩的辘轳, 向地母哀求世界底一线命脉。 白杨守着休息的──无上的代价! 孤零零的一座秃头的黄土堆, 拥着一个安闲,快乐,了无智识的灵魂,长眠,美睡,禁止百梦底纷扰。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

比较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的区别 主要是诗歌艺术形式上的区别. 1.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 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饬.既有外 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2.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 徐志摩的诗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爱情色彩浓厚;二是 意境悠远,风格新奇;三是语言优美,富有音乐美。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 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二)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 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名词解释文学革命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自身: 祥林嫂代表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饱受礼教迫害却不知反抗的弱势妇女群体,她的 悲剧性命运是这一类人的悲剧。 2.外部: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极端不合理性。

阿Q的性格特征主要可以分为5类. ①我认为精神胜利发;也就是自我解嘲这一性格特征最为明显,其实阿Q的命运十分凄惨, 但他却时时感到得意,自满;比如说,阿Q在生活中时常受人欺辱,可他却在精神上一次又 一次的获得胜利,每当他与别人发生了口舌之争时,他便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气的多啦, 你算个什么东西!"只类的话.我认为这就是善于自我解嘲的性格特点了. ②阿Q的虚荣心特别强,在现实社会中,他四处碰壁,饱尝辛酸,可他却努力的装高尚;比如 说他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穷得没有一个人会看上他;可是呢?他却夸口说:"我的儿 子会阔的多啦!"试问一下,他连女人都没有,哪儿来的儿子啊??可见阿Q这个人十分的虚 伪!! ③阿Q这个人还特别的惧强凌弱,为什么这么说?正如文章里第二章所写的;"阿Q因为虚 荣心很强,所以听不得别人说他坏话!!所以他决定,要是口讷的人便骂,力气小的人便打,然 而不知怎么一回事,只亏的总是他! ④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阿Q性格特点之一,别的先不说,就拿别人嘲笑他打击他 这件事来说,每次别人打击他,他从不往正面去想问题,不断的为自己解嘲,这怎么能行呢? 所以鲁迅老先生有句话是说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呢! ⑤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我觉得阿Q还有点好色,怎么说呢?这点不是很突出,所以我也不便 多说了,主要是讲阿Q是如何去调戏一个小尼姑的.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吴荪甫的形象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他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想在当时的社会里通过做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是行不通的,他的失败时历史的必然安排。 另一层含义在于揭示:个人的理想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只能是空想。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和生存危机之际,争取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和人政治权利是当时人最主要的愿望,它远远超过了发展民主工业的理想。任何违背这一愿望的理想都将注定以失败而告终。即使是像

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

1、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 闻一多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主要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这类作品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主要有《忆菊》、《太阳吟》、《孤雁》等,也包括回国后写的《洗移歌》;二是回国后创作的,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而产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这类作品多收入他的第二部(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死水》,主要有《发现》、《一句话》、《静夜》、《荒村》、《死水》等。 2、《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绍钧小说代表作有何特点、潘先生的形象? 《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绍钧小说代表作的特点是:从创作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作者的特长,《潘先生在难中》写的就是小学的一位校长;从反映人生的角度上看,作者擅长写灰色人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写得就是一个人卑微的灰蒙蒙的人生的,;从创作风格上看,《潘先生在难中》体现了作者批判旧事物时的特点,即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从创作方法上看,作者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用人物言行表现其思想。这些特点是《潘先生在难中》这篇作品的特点,也是叶绍钧小说的一般特点。 形象:潘先生是小学校长,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个人利益和一个小家庭占据了他全部的心灵,平时苟且偷安,战乱中又能随遇而安,整个生命是灰蒙蒙的。 3、鲁迅的散文创作? 在30年代的散文中,杂文的成绩最为显著,其中,鲁迅是杂文写作的佼佼者,1927年后,被他赞为“匕首”、“投枪”(因为它迅速、及时、锋利的特点)的杂文,成了他创作的主项。主要的作品集有:《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前期)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这些杂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就,第一,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史,从《热风》到《且介亭杂文末编》涉及了许多具体的事实,是认识旧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二,与他的小说一样画出了中国国民的灵魂,而且比小说的批判更尖锐,更直接;第三,在杂文中直接表示出对现实和历史的见解,包含着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是他留给后人的极宝贵的精神财富;第四,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极鲜明的议论主人公形象,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性格。 鲁迅杂文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先秦诸子的雄辩力量;二、魏晋散文的泼辣锋芒;三、六朝笔记的简约精练;四、韩愈政论的谨严明晰;五、柳宗元寓言的精当比喻;六、唐末小品的愤激;七、明末小品的讽刺攻击。 4、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及其划分的理由? 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从1917年到1920年为新文学的发生期,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B.从1921年到1927年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一期,1921年,新文学初期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现代第一部小说集、郁达夫的《沉沦》、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为现代文学进入了发展期;C.从1928年到1937年7月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二期,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五四”时期开创的自由局面宣告结束,而1928年到出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期的开始;D.从1937年7月到1949年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三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艺界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抗日文艺运动。 5、《沉沦》主人公形象和作品意义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作品意义: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反封建意义,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对个性解放要求的

红烛颂诗歌 闻一多诗歌作品赏析

红烛颂诗歌闻一多诗歌作品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红烛颂诗歌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

闻一多的优秀现代诗三首

【篇一】闻一多的优秀现代诗:《红烛》作者: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篇二】闻一多的优秀现代诗:《死水》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篇三】闻一多的优秀现代诗:《诗人》作者:闻一多 人们说我有些象一颗星儿, 无论怎样光明,只好作月儿的伴, 总不若灯烛那样有用 还要照着世界作工,不徒是好看。 人们说春风把我吹燃,是火样的薇花,再吹一口,便变成了一堆死灰; 剩下的叶儿象铁甲,刺儿象蜂针, 谁敢抱他的赤裸的胸怀? 又有些人比我作一座遥山: 他们但愿远远望见我的颜色, 却不相信那白云深处里, 还别有一个世界,一个天国。 其余的人或说这样,或说那样,

红烛闻一多诗原文朗诵

红烛(闻一多诗集)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序诗)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

诗的格律 闻一多

诗的格律 闻一多 假定“游戏本能说”能够充分的解释艺术的起源,我们尽可以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格律在这里 “格律”两个字最近含着一点坏的意思;但是直译form 是form的意思。 为形体或格式也不妥当。并且我们若是想起form和节奏是一种东西, 便觉得form译作格律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了)。假如你拿起棋子来乱摆 布一气,完全不依据下棋的规矩进行,看你能不能得到什么趣味?游 戏的趣味是要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作诗的趣味也是一样 的。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做诗岂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将还容易些 吗?难怪这年头儿的新诗“比雨后的春笋多些”。我知道这些话准有 人不愿意听。但是Bliss Perry教授的话来得更古板。他说“差不多没 有诗人承认他们真正给格律缚束住了。他们乐意戴着脚镣跳舞,并且 要戴别个诗人的脚镣。” 这一段话传出来,我又断定许多人会跳起来,喊着“就算它是诗,我不做了行不行?”老实说,我个人的意思以为这种人就不作诗也可以,反正他不打算来戴脚镣,他的诗也就做不到怎样高明的地方。杜工部有一句经验语很值得我们揣摩的,“老去渐于诗律细”。 诗国里的革命家喊道“皈返自然”!其实我们要知道自然界的格律,虽然有些像蛛丝马迹,但是依然可以找得出来。不过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艺术来补充它。这样讲来,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自然的终点便是艺术的起点”,王尔德说得很

对。自然并不尽是美的。自然中有美的时候,是自然类似艺术的时候。最好拿造型艺术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常常称赞美的山水,讲它可以入画。的确中国人认为美的山水,是以像不像中国的山水画做标准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所认为女性的美,从当时的绘画里可以证明,同现代女性美的观念完全不合;但是现代的观念不同希腊的雕像所表现的女性美相符了。这是因为希腊雕像的出土,促成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描写美人,都拿希腊的雕像做蓝本,因此便改造了欧洲人的女性美的观念。我在赵瓯北的一首诗里发现了同类的见解。 绝似盆池聚碧孱,嵌空石笋满江湾。 化工也爱翻新样,反把真山学假山。 这径直是讲自然在模仿艺术了。自然界当然不是绝对没有美的。自然界里面也可以发现出美来,不过那是偶然的事。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注意我并不反对用土白作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理由等将来再仔细的讨论。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亚的诗剧里往往遇见情绪紧张到万分的时候,便用韵语来描写。歌德作《浮士德》也曾用同类的手段,在他致席勒的信里并且提到了这一层。韩昌黎“得窄韵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

闻一多诗及赏析

死水 闻一多一九二五年四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的最重要作品,闻一多是新月派诗词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他们所说的不无道理,然而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有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有可能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诞生。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疾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太阳吟 闻一多一九二二年九月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考证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考证 ? ? 在博客的唐诗讲义初唐部分,有一篇题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和张若虚》,其中关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大胆评价了一段话,不知您注意到了没有: 闻一多先生评价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先生才华横溢,对诗词很有研究,但他的评语对我们而言只说明两点:一、他是这样认为的;二、有人给过这样的评价,仅此而已。至于读者您是不是有这个体会,那就不一定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嘛。 其实,在这儿我的用词是“狡猾狡猾地”:似乎说得很公正,一付不偏不倚的样子,实际上骨子里是很不以为然的,只是碍于闻一多先生的大名不好意思明说罢了。“仅此而已”!您若是留心了,应该嗅得出这种味道。 那么,我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很简单,我非文人、更非诗人,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我也觉得这首诗很美、很好,但还是诧异——至于给这么顶尖级的评价吗? 《皇帝的新装》这故事谁都知道,但有一点并不是人人明白:

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有哪儿不对——恭喜你,你的直觉很有可能是对的。 我们先来看看在这问题上的普遍说法: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百度百科 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百度百科 《唐诗鉴赏辞典》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注明了出处——《宫体诗的自赎》,这应该没有问题。而且这一说法出现在许多唐诗(唐文学)研究专家的表述中,说明不可能无中生有。不过,尽管这样,我还是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看来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不是我一个人有想法。下面罗列几条,都是从网络上找来的: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比较

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两个人的前期创作风格都差不多,讲求诗歌的"三美",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但是二者的不同应该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闻一多更多时候是以一个爱国诗人的身份参与创作的,他的《红烛》就是追求光明的一次探索.而徐志摩很多时候是以爱情的迷茫者或是自然的歌颂者出现的,在他的笔下,现实的因素很少,浪漫唯美十足。今天我们记住徐志摩,大半是由于他诗歌的音乐性。 闻一多慷慨激昂,徐志摩缠绵悱恻。这正好反映出闻一多的志士情怀与徐志摩的才子风流。闻一多以诗歌为讽刺现实、追求理想的手段,而徐志摩是在以生命为诗。在他们的诗歌创作前期,都受到了英国诗歌的影响.。而闻一多在创作的后期,诗歌受到法语诗歌的影响,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影响。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齐;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常感到的是荡漾的旋律,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不同风格,根源于他们独特的审美性格和观念。徐志摩爱“动”的性格烙印诗中,我们读徐志摩的诗,既感到奔跃的情思在弹拨我们的心弦,又感到跳溅的律动在叩敲我们的听觉。而闻一多则推崇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均齐”。在探讨和实践

新格律时,注意从律绝体和词曲中吸取营养,让诗行排列贯穿“均齐”的传统审美意识。 闻一多强调的是整齐的节奏,他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再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而徐志摩注重流动的旋律,他通过诗行有规律的组织排列,从而形成全节或全篇新格律诗回环的匀整而流动的旋律美。

《红烛》闻一多

闻一多《红烛》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而这又是现代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动人之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间融洽无隙的境界中进行的,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说“春蚕”、“蜡炬”仅仅是外物,也没有在与这些外物相对应的地位上再寻找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无所用心地叙述着外物的状态,其实也就是在叙述着诗人自己。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闻一多先生名作(诗歌)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红烛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色彩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著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绪论从1920年的新诗《西岸》开始,闻一多(1899-1946),便开始了他神圣而又传奇的诗歌理论道路的探索和爱国主义斗争的旅程。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他历史中间人的身份,但是用文学史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程,仍需重新认知其新诗理论建构的缘起、价值和影响。重新梳理闻一多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颠覆之间的关系,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透过“幻象说”、“格律说”的面具而形成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对于闻一多本人来说,其理论构建的过程也值得玩味,正因如此,郭沫若叹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五四”时代,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少之又少。他13岁考上留美预备清华学院(清华大学前身),22岁留美,并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三年的绘画生涯让其找到了诗人之笔。 __时期,他积极倡导民主革命运动。1946年7月因李公朴案,“怒虎”发出最嘹亮的声音——《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暗杀,时年47岁。一生便如一篇“诗的史”,一首“史的诗”。诗歌创作的分期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包括1925年5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和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第二个时期则是1925年5月

留学归来。单从时间上来看,这样的划分未免有些仓促,但是从闻一多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却能看出些许合理之处。从发表于1920年9 月24日的《清华周刊》上的《西岸》,到1923年《红烛》出版,包括未发表的诗人自己的手抄本《真我集》以及《集外集》里的一些诗篇,按相近的诗风,都可以归入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红烛?时期”。诗集共62篇,分为红烛(即叙诗)、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红 豆六篇。诗集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同名诗《红烛》,诗人以红烛自喻,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语句、流火的激情,使之成为传世名篇。“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人啊!/心来比比,/可是一般 颜色?“”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其他篇幅 也一样大放异彩,有生活场景的触动而发,如《雨夜》、《雪》、《黄昏》、《春之首章》、《春之末章》、《红荷之魂》、《朝日》等。于爱情流动的体验与缠绕,如《风波》、《花儿开过了》、《国手》等。于艺术如饥似渴的倾慕,如《诗人》、《艺术底忠臣》等。于人生活状态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如《宇宙》。于人格的礼赞,如《李白之死》、《剑匣》等,这里“艺术的忠臣”的思想火花展露无遗。后期其诗歌主体性得到加强,与早期散文化风格也便有了较明显的分野,当然,这取源于其开始用韵,注意诗句的整饬,在意诗的意蕴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如《太阳吟》,诗人将太阳赋之以多种含义,层层

闻一多诗歌论文爱国主义论文: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闻一多论文: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英勇无畏的斗士。本文通过对闻一多诗歌的解读,谈谈其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思想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他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幼年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进北京清华学校,在“五四”时期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和文学。异国生活的艰难遭遇,由民族歧视带来饥饿郁愤,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都凝聚在1923年出版的《红烛》中。1925年,闻一多回国,先后在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1928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死水》。这是他在回国后面对“死水”般的旧中国社会现实发出的诅咒和抗议,是他从梦幻回到现实之后的痛苦心声。 早期闻一多诗歌创作,流露出诗人童年的纯白心灵,初绽青春理想;留学美国时期“思乡”成为创作主题,他的爱国主义倾向于此产生;留学归国后,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变,表现为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慨,同时激赏民族的伟大,充满对祖国命运、前途新生的坚定信念。这一爱国特征的产生由于对祖国理想化的色彩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内心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矛盾与冲突,铸就了其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以至于

朱自清先生称赞他差不多是抗战以前“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多数都是收在《红烛》和《死水》这两个集子里,出版于1923年的《红烛》,除了《孤雁篇》和《红豆篇》这两部分是在美国所写的,其余大多数是1920年至1922年初诗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所写。从这些早期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青年时代已经对现实表现出不满,军阀混战的局面无限痛恨。在他看来,黑暗现实就像是“苦雾”笼罩下“死睡”的“一条大河”,“没有真,没有美,更哪里去找光明”(西岸)因此,诗人于1922年怀着满腔热情和追求西方文化的幻想去美国学习。在美其间,他不仅目睹,而且切身体察到中国留学生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于是,他就把满腔愤懑写进了诗篇。这就是《红烛》中的《孤雁》,《太阳吟》和《忆菊》诗篇等。这也被称为诗人的爱国思乡诗。 出版于1928年的《死水》,是闻一多1925年6月归国后的作品。当时,诗人怀抱着热烈饥饿的情绪,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如花的祖国”。但是,让他遇到的却是“五洲”之后的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于是,他愕然,失望,并且满腔愤懑。这时候,诗人的眼睛从过去的“唯美’追求转向了现实,看到了人民伤心惨目的情景。对人民的关注,对祖国的同情,促使闻一多开拓

闻一多的诗歌经典现代诗

闻一多的诗歌经典现代诗幻中之邂逅 太阳落了,责任闭了眼睛, 屋里朦胧的黑暗凄酸的寂静, 钩动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 ——快乐和悲哀之间底黄昏。 仿佛一簇白云,蒙蒙漠漠, 拥着一只素氅朱冠的仙鹤—— 在方才淌进的月光里浸着, 那娉婷的模样就是他么? 我们都还没吐出一丝儿声响, 我刚才无心地碰着他的衣裳, 许多的秘密,便同奔川一样, 从这摩触中不歇地冲洄来往。 忽地里我想要问他到底是谁, 推起头来……月在哪里?人在哪里? 从此狰狞的黑暗,咆哮的静寂, 便扰得我辗转空床,通夜无睡。

黄昏 太阳辛苦了一天, 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 喜得满面通红, 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 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 慢慢往世界上飘洒…… 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 单剩那喷水池 不怕惊破别家的酣梦, 依然活泼泼地高呼狂笑,独正玩耍。饭后散步的人们, 好象刚吃饭了蜜的蜂儿一窠, 三三五五的都往 马路上头,板桥栏畔飞着。嗡……嗡……嗡……听听唱的什么——是花色的美丑? 是蜜味的厚薄? 是女王的专制? 是东风的残虐? 啊!神秘的黄昏啊!

问你这首玄妙的歌儿, 这辈嚣喧的众生 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 孤雁 不幸的失群的孤客! 谁教你抛弃了旧侣, 拆散了阵字, 流落到这水国底绝塞, 拼若寸磔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楚? 啊!从那浮云底密幕里,进出这样的哀音; 这样的痛苦!这样的热情! 孤寂的流落者! 不须叫喊得哟! 你那沉细的音波, 在这大海底惊雷里, 还不值得那涛头上 溅落的一粒浮沤呢!

可怜的孤魂啊! 更不须向天回首了。 天是一个无涯的秘密, 一幅蓝色的谜语, 太难了,不是你能猜破的。也不须向海低头了。 这辱骂高天的恶汉, 他的咸卤的唾沫 不要渍湿了你的翅膀, 粘滞了你的行程! 流落的孤禽啊! 到底飞住哪里去呢? 那太平洋底彼岸, 可知道究竟有些什么? 啊!那里是苍鹰底领土——那鸷悍的霸王啊! 他的锐利的指爪, 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 建筑起财力底窝巢。 那里只有钢筋铁骨的机械,喝醉了弱者底鲜血,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实践 绪论从1920年的新诗《西岸》开始,闻一多(1899-1946),便开始了他神圣而又传奇的诗歌理论道路的探索和爱国主义斗争的旅程。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他历史中间人的身份,但是用文学史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程,仍需重新认知其新诗理论建构的缘起、价值和影响。重新梳理闻一多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颠覆之间的关系,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透过“幻象说”、“格律说”的面具而形成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对于闻一多本人来说,其理论构建的过程也值得玩味,正因如此,郭沫若叹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五四”时代,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少之又少。他13岁考上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院(清华大学前身),22岁留美,并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三年的绘画生涯让其找到了诗人之笔。白色恐怖时期,他积极倡导民主革命运动。1946年7月因李公朴案,“怒虎”发出最嘹亮的声音——《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暗杀,时年47岁。一生便如一篇“诗的史”,一首“史的诗”。诗歌创作的分期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包括1925年5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和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第二个时期则是1925年5月留学归来。单从时间上来看,这样的划分未免有些仓促,但是从闻一多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却能看出些许合理之处。从发表于1920年9月24日的《清华周刊》上的《西岸》,到1923年《红烛》出版,包括未发表的诗人自己编辑的手抄本《真我集》以及《集外集》里的一些诗篇,按相近的诗风,都可以归入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红烛’时期”。诗集共62篇,分为红烛(即叙诗)、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红豆六篇。诗集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同名诗《红烛》,诗人以红烛自喻,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语句、流火的激情,使之成为传世名篇。“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人啊!/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其他篇幅也一样大放异彩,有生活场景的触动而发,如《雨夜》、《雪》、《黄昏》、《春之首章》、《春之末章》、《红荷之魂》、《朝日》等。于爱情流动的体验与缠绕,如《风波》、《花儿开过了》、《国手》等。于艺术如饥似渴的倾慕,如《诗人》、《艺术底忠臣》等。于人生活状态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如《宇宙》。于人格的礼赞,如《李白之死》、《剑匣》等,这里“艺术的忠臣”的思想火花展露无遗。后期其诗歌主体性得到加强,与早期散文化风格也便有了较明显的分野,当然,这取源于其开始用韵,注意诗句的整饬,在意诗的意蕴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如《太阳吟》,诗人将太阳赋之以多种含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情感。想象奇特,一唱三叹,全诗弥漫着早期诗歌充满幻想、浪漫主义的基调,加之华丽的辞藻,情绪强烈又微带淡淡的哀愁,一反古人缠绵低回情调,使人产生向上的欲望。作为弱国的子民,诗人在大洋彼岸遭遇了许多苦难和煎熬,目睹着更多的丑恶和压迫。这首诗,既是远方游子思念、赞美、眷恋祖国的一封情书,也是炎黄的后裔为扞卫民族尊严而战的一篇檄文。“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闻一多《太阳吟》)这一阶段的诗歌创作已初步露出其诗歌精髓和文化品格的端倪。该诗每三行为一节,每三节为一个乐章,“新格律诗”的框架已初见端倪。清代着名诗歌评论家叶燮《原诗·外篇》云:“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凡如此类,皆应声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随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见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着名作家萧乾生前曾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称赞闻一多及其作品,可谓恰如其分。当然,此时的虽文锋初露,但仍不够成熟,未能形成鲜明的特色。1922年底,他与梁实秋合着了《冬夜草儿评论》。在《〈冬夜〉评论》中他试图用大量篇幅来缕述俞平伯诗歌的缺失,并做了一次细致的“形式”分析,探究其“平凡琐俗”的一面。当然,作者对于《冬夜》《草儿》一类在历史阶段性的地位还是给予了肯定的,这也代表了其早期新诗理论的看法。第二时期的诗歌多收入《死水》,余数则刊登在《晨报副刊》、《新月》等刊物上。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阶段便愈见成熟。《死水》是诗人在回国后的诗作,虽只有28首,但影响深远,意义巨大。与《红烛》相比,它淡化了浪漫主义色彩、思想成熟、沉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