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法是:先

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6.蔡元定“十八律”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律高一“古代音差”的变律而成。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继续推舞誓卜次而得。蔡元定增加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頁可比较妥当地解决旋宫的问题,但增加律数仍不够理想。

7.朱载堉及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字伯勒,安徽凤阳人。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通》(书前有1581年序言)。而在1584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1596)中详细阐述这种“新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全部的计算结果。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与现代计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频率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次序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计算。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

1.声曲折: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

2.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现存最早的是唐人手抄的琴谱《碣石调·幽兰》。

3.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是唐代曹柔创立。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4.半字谱:又称燕乐半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分管色谱和弦索谱两种。它们是由笔画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

5.俗字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是由唐代的半字谱演变而来。它通过运行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

6.工尺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是由唐代燕乐半字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

7.律吕谱: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谱中用十二律名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名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或左侧。

8.二四谱:一种古老的记谱法,是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它基于五声音阶基础,当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则是将原三、六两音提高一个二度而获得。

三、中国古代主要音乐机构

1.汉代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历史上汉乐府的领导人重要的且有记载的是协律都尉李延年,乐府中并有几十位文学家写歌词,另有八百多名工作人员,多为各地民间艺人。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7年,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减,致使乐府由盛变衰。

2.太常寺(唐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唐代最高的礼乐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是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机构。

3.大乐署(唐代):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既管雅乐,又管燕乐,由乐师教习“音声人”。

4.鼓吹署(唐代):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往往兼管百戏。

5.教坊(唐代):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乐机构,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是宫廷歌舞乐人的集中地。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宫中。开元二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二处,并在东京洛阳另设外教坊二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从此不属太常寺领导,直属宫廷。

6.梨园(唐代):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由于玄宗常亲自教正,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太常寺属下有“梨园别院”,洛阳太常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基层机构。梨园的创立表示唐代音乐机构达到最高水平。

四、中国古代主要作品

1.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政治上富有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由于他与当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惨遭杀害。

《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他说,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了什么哀乐。他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哀乐,只是由于哀乐“先遘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

嵇康承认不同乐器会发出音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其亦有猛静之别。但不论猛或静,其终结都必须归之“和”,即“美”。他认为正是这种“美”能使人感动,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嵇康有时也用善、恶两字来说音乐的好坏,但他却把“善”“恶”与情感割裂开来,他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为主),则无关于声音”。从而完全否定了音乐所能表达人们的哀乐情感。

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嵇康的音乐思想很多地方又是十分矛盾的,例如他在另外场合(如在《琴赋》中)又肯定音乐创作是有感而发的。“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同时肯定“郑声”(民间音乐的泛称)之至妙,并且肯定听“郑声”对他的感情感染。

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的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独树一帜。

2.《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是由梁代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所见为唐人手抄本,是目前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为古琴减字谱的前身。此曲借深山幽谷的兰花,抒发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常用具有纯律特色的三、六、八、十一徽位上的按音和泛音,这说明至少在第六世纪以前,古琴音乐已正式应用了纯律音阶。

3.《乐书要录》:《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理理论专著,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年),由著作郎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编撰。该书10卷,已失,日本尚存3卷。它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

4.《教坊记》:《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

5.《羯鼓录》:《羯鼓录》是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唐羯鼓名手轶闻趣事和128个羯鼓曲名的一部羯鼓专史著作。

6.《乐府杂录》:《乐府杂录》是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演奏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7.《乐书》:《乐书》世称《陈旸乐书》,是北宋陈旸于哲宗时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该书保存有极丰富的音乐史料,尤以关于乐器的绘图及释文重要。

8.《碧鸡漫志》:《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由南宋王灼于绍兴年间在其寓所成都碧鸡坊完成的。全书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对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作了评价,并对唐代乐曲的源流、标题、宫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证。此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9.《词源》:《词源》是由南宋张炎撰写的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资料。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作词原则。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眼、曲式及词曲唱法等方面的论述,价值很高。

10.《唱论》:《唱论》是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文中论述宋金元乐曲的名目、节奏、格调、宮调声情、歌唱方法及其他音乐理论。

11.《梦溪笔谈》:《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撰写,共26卷,另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内容为百科式书籍,其中有论及音乐章节,是研究宋代音乐极宝贵的资料。

12.《弦索十三套》:原名《弦索备考》,是清代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选集,编于1814年,其中共收乐曲13部,故称《弦索十三套》。主要乐曲有《十六板》《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海青》《舞名马》《阳关三叠》等。都是明清以来的流行乐曲,该曲包括按不同乐器分行抄录的乐队总谱(称“汇集板”)和供各乐器演奏的分谱两部分。编者注意在各种乐器演奏同一主旋律时,由于乐器性能和技法不同而在节奏、用音方面略有改变。这些乐曲已不用民间演奏的,即兴加花、减字的处理,而有规范性设计。有的曲目用了复调手法,如《十六板》。

13.《谿山琴况》:明代徐上瀛所撰琴论专著,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阴、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并逐条阐述,颇为详尽。它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14.《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895年李芳园辑录的清代最有代表性琵琶曲集。

15.《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清代由庆亲王允禄奉旨编纂,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全书82卷,共收录2094个曲牌,连同变体共4466个。包括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杂剧、明清传奇等曲调,曲调是用工尺谱记录。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是一部研究南北曲音乐较为丰富的曲谱。

16.《纳书楹曲谱》:是由清代叶堂于乾隆五十七年编纂,共14卷。谱中收有昆曲单折戏、部分折子戏和散曲诸宫调等300余出,另有《玉茗堂四梦》曲谱8卷,《西厢记》2卷。是一本重要的戏曲谱集。

名词解释重点部分

1.六代乐舞:六代乐舞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

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孔子评价该作品“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与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颂乐: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所用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4.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其在后来影响极大。士大夫们常贬意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5.八音:“八音”分类法是周代的乐器分类法,即按制作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6.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编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7.鼓吹乐: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常在马上吹奏笳、角之类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后来传入中原,并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就是所谓的“鼓吹乐”。

8.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

9.清商乐: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吴歌”“西曲”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10.但曲:古代器乐曲一般是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11.歌舞戏: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乐器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其

代表曲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苏中郎》等。它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12.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佛教法而得名,至今称为法曲,是一种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的精美歌舞形式。

13.大曲: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大曲结构通常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

14.燕乐: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原意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狭义上是指隋唐宫廷多部乐和二部伎;广义上是指汉族俗乐与境内各民族及外来音乐的总称。

15.参军戏:参军戏原称“弄参军”,是唐宋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最初为一节目名,后发展成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做滑稽的对话和动作,引人发笑的演出形式。

16.瓦子:瓦市也称“瓦子”“瓦舍”“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17.勾栏:勾栏是瓦市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18.鼓子词:通篇只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每段演唱中兼以说白。伴奏乐器最初只有鼓,以鼓为节拍,故名“鼓子词”,后有管弦伴奏,以笛为主。

19.唱赚:唱赚是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表演形式,由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创造,由“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

20.诸宫调:诸宫调是由北宋汴京勾栏艺人孔三传首创,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它是继承叙事鼓子词及唱赚等曲艺形式,并在说白方面承袭了唐代变文的代言体特点而形成。

21.货郎儿:货郎儿是一种说唱。宋代原有一种民间歌曲叫货郎儿,是由小贩的叫卖声发声而成。元代艺人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串入其他曲调,形成

“转调货郎儿”,并用几个不同的转调货郎儿,其间插入说白,来说唱一桩故事。演唱者自摇串鼓伴奏。

22.宋杂剧:北宋的一种戏曲形式,亦称“北宋杂剧”。它是由唐参军戏和歌舞杂戏发展而来。演出形式分三段:1.艳段,为开场的小段;2.正杂剧,为正式完整的戏曲;3.后散段,临时加演或不演。已初步形成角色体制,有乐器伴奏。它已将歌、舞、剧三者汇合,但仍存在诸般伎艺杂陈的非戏剧性表演,及以第三者口吻咏叙故事等特点。

23.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宮调等民间音乐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戏剧,因采用北方音乐,故亦称为“北曲”。

24.南戏: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因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所用曲牌都属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又称“南戏”或“戏文”。

25.弹词: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一种板腔性(或称主曲体)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或三弦。

26.鼓词:鼓词是明中叶后,与弹词并驾齐驱、流传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早期以长篇巨制为主,后因不便在城市书场中演唱,因此在清中叶便渐渐兴起“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并大量删减说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即今广为流传的各种“大鼓”。

27.牌子曲: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取明清民歌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牌子曲有小曲与大曲之分。小曲为一般民间小调,通常只用作套曲中的曲牌,而不作单独演唱之曲目。大曲除结构长大外,音调通常比较婉转,拖腔也较多,可以单独用来演唱一段故事,或以它为主构成套曲形式。

28.道情:道情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表演形式。

29.琴书:琴书是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曲调因地而异,有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主要流派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翼城琴书、北京琴书等。

30.传奇剧:中国戏曲体制。元末明初,南戏吸收了杂剧等艺术形式与曲牌,加以融洽,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态,并在成套曲牌连接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从而确立的一种曲牌体的戏曲体制。传奇剧影响较大的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腔”。

31.梆子腔:梆子腔,乱弹剧代表声腔之一,因用枣木做的“梆子”击拍而得名。又因发源于秦地陕、甘一带,故又称“秦腔”。

32.皮黄腔:皮黄腔是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包括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原是各自独立,产生于不同地区,后合流,常在一出戏中运用,故称之“皮黄腔”。

33.秧歌:秧歌是民间歌舞的一种,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也称“社火”。宋代也称之为“村田乐”。明清时极为流行。每年春节、元宵节都有秧歌表演。表演时有“过街”“大场”“小场”几部分。明清时也出现表现简单情节的秧歌小戏。

34.采茶:采茶是流行在南方的民间歌舞。明清就己流行,最初是茶农上山劳动时唱的“茶歌”,后渐形成歌舞形式。近二、三百年来又发展成戏曲形式,一般为“二小戏”(即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多加一小丑)。

35.花灯:花灯是在明清时就流行于云、贵、川、湘、鄂等地的民间歌舞。清末也发展成地方小戏的形式。

36.木卡姆: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一种古典大型套曲,由声乐、器乐、舞蹈组合而成,每部有12套,所以又叫“十二木卡姆”。

37.囊玛:藏族民间歌舞。康熙前后风行于贵族阶层,是一种大型的歌、舞、器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伴奏乐器有扎木聂、扬琴、笛子、二胡、京胡等。

38.锅庄:藏族民间歌舞,常在节日、宴会上表演。伴奏乐器用扎木聂,所唱内容多为“赞佛之曲”及“男女相慰”之词。歌舞时,十多人以至数十人手牵手围成一圈或成两排对立,始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

39.堆谐:堆谐是藏族的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谐”或为“谢”,它为藏语“歌曲”的译音。其音乐分为“降谐”与“觉谐”两部分。

40.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41.秧歌剧: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中,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基础,再广泛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

作曲家及作品部分

1.嵇康: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作品《声无哀乐论》是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2.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是蔡琰所作的一首琴歌,共分十八段,逐段倾诉蔡文姬被掳、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

3.丘明:《碣石调·幽兰》是南朝梁时人丘明的传谱,谱本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是目前仅见的一首文字谱。

4.李隆基:《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最为著名的法曲作品。一般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

5.姜夔: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善于诗词,并能吹箫、弹琴和作曲。南宋词坛上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现存诗180余首,词80多篇。《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至今唯一的一部歌曲集。其自度曲代表作:《扬州慢》《杏花天影》。

6.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由金章宗时期董解元创作,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简称《董西厢》,是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7.元曲作曲家及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

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

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乔吉甫:《扬州梦》《金钱记》。

8.郭沔:郭沔,宋末永嘉人,古琴浙派代表人物,作品《潇湘水云》。

9.昆曲作者及作品: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轲记》《邯郸记》。

清初,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10.朱权:朱权,明代,作品《神奇秘谱》是最早刊印的一部较有系统的琴谱集

11.华秋苹:华秋苹,清代,编订出版了第一部《琵琶谱》。

12.李芳园: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13.萧友梅:萧友梅,字思鹤,又名雪明。作品有理论著作《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和声学纲要》《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歌曲《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问》,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大提琴曲《秋思》,合唱曲《别校辞》(女生合唱),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

14.黎锦晖:黎锦晖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较著名的儿童歌舞剧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长恨歌》《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中《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寒衣曲》《欢乐歌》《谁和我玩》等影响较大。

15.刘天华:刘天华,国乐一代宗师,江苏江阴人。他于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和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创作有10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3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2首民乐合奏《变体新水令》《混江龙》。五线谱记谱的戏曲专集《梅兰芳歌曲谱》,为梅兰芳赴美国访问演出而作。整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和琵琶曲《瀛洲古调》。

16.黄自:黄自,江苏川沙人。他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代表曲目有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齐唱曲《九·一八》《热血歌》;艺术歌曲有《南乡子》《点绛唇》《花非花》和《卜算子》等;以现代诗人的词谱写的抒情性独唱曲有《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器乐作品有交响序曲《怀旧》和电影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学校歌曲有《西风的话》《燕语》《本事》等;理论著述有《音乐史》(未完成)《和声学》初稿。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17.赵元任:赵元任,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作品有1首大型合唱曲《海韵》,歌曲《西洋镜歌》《扬子江上撑船歌》《背着枪》《我是北方人》《老天爷》《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织布》《劳动歌》《呜呼三月一十八》《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等。

18.王光祈:王光祈,四川温江人。比较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史纲要》《西洋音乐与戏剧》《西洋制谱学提要》(即作曲法)《对谱音乐》(即对位法)《音乐在中国的意义》《论中国音乐》《论中国记谱法》《千百年中国与西方音乐的关系》等。

19.任光:任光,浙江人。作品有民族器乐《彩云追月》,歌曲《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

20.贺绿汀:贺绿汀,湖南邵阳人。他的歌曲主要有《秋水伊人》《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上战场》《保家乡》《嘉陵江上》《游击队歌》《恳春泥》《心头恨》《谁说我们年纪小》《清流》《牧歌》等,为电影《船家女》《乡愁》《都市风光》《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宋景诗》《曙光》、话剧《复活》《武则天》配乐,管弦乐《晚会》《森吉德玛》《新民主进行曲》,大合唱《一九四二年前奏曲》《十三陵水库大合唱》等。

21.马思聪:马思聪,广东海丰人。作品有小提琴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山歌》《慢诉》《跳龙灯》《跳元宵》等,管弦乐组曲《欢喜组曲》和《山林之歌》,弦乐队组曲《高山组曲》,为话剧《屈原》所写的配乐,舞台剧音乐《晚霞》,大合唱《抛锚大合唱》《石鼓口大合唱》《民

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工作组曲》《鸭绿江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

22.安波:安波,山东牟平人,重要创作有秧歌剧《兄妹开荒》,民歌联唱《七月的边区》等。

23.马可:马可,江苏徐州人,主要作品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秧歌剧《夫妻识字》,管弦乐《陕北组曲》,以及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等。

24.郑律成:郑律成,原籍朝鲜,1950年入中国籍。作品有《八部军大合唱》,歌曲《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采伐歌》《娄山关》等。

25.聂耳:聂耳,原名聂守信,云南人。他的群众歌曲大致可分为救亡歌曲、劳动歌曲、抒情歌曲和儿童歌曲四类。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自卫歌》《毕业歌》《慰劳歌》等,劳动歌曲如《开矿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打桩歌》《打砖歌》等,抒情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等,儿童歌曲如《卖报歌》《卖报之声》《小野猫》等。另有几部器乐作品,如整理改编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山国情侣》《翠湖春晓》《昭君和番》。

26.冼星海:冼星海,广东番禺人,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有《风》,进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电影戏剧抒情插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等,《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器乐作品有《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交响组曲《后方》《满江红》等。

27.华彦钧: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其代表作品有3首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3首琵琶作品《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28.王洛宾:王洛宾,笔名洛宾,北京人。他的主要成就是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玛依拉》《流浪之歌》《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29.李劫夫:李劫夫,中国当代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忘不了》《八月十五》、歌剧《星星之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浪淘沙·北戴河》等。

30.李焕之:李焕之,中国当代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社会主义好》《新中国青年进行曲》,合唱《生产忙》《东方红》《茶山情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管弦乐《春节序曲》等。

31.朱践耳:朱践耳,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声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清晰的记忆》,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等。

32.郑秋枫:郑秋枫,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我爱梅园梅》《我爱你,中国》《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声乐套曲《祖国四季》等。

33.施光南:施光南,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音乐《伤逝》《屈原》,舞剧《白蛇传》等。

34.青主: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广东惠阳人,是30年代在音乐理论著述方面有影响的音乐家代表,重要著作是《乐话》与《音乐通论》,声乐作品有《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

35.刘雪庵:刘雪庵,四川铜梁人。代表作品有抗战歌曲《长城谣》,艺术歌曲《春夜洛城闻笛》《枫桥夜泊》《红豆词》,抒情独唱曲《飘零的落花》以及钢琴曲《中国组曲》《摇篮曲》等。

36.江文也:江文也,台湾人,中国当代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曲《台湾舞曲》,钢琴作品《五首素描》《十六首小品》,声乐作品《台湾山地同胞歌》,合唱作品《渔翁乐》《凤阳花鼓》等。

37.张曙:张曙,原名张恩袭,生于安徽歙县。代表作品有歌曲《丈夫去当兵》《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打豺狼》《洪波曲》《保卫国土》等。

38.丁善德:丁善德,江苏昆山人,中国当代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重要作品有:钢琴组曲《春之旅》、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等。

39.陈歌辛:陈歌辛,笔名林牧、庆余等,上海人。他写过很多歌曲,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渔家女》《秋的怀念》以及电影《楚霸王》《天涯歌女》《凤凰于飞》等插曲。

40.雷振邦:雷振邦,北京人,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他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钢铁战士》《花好月圆》,还有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

41.瞿维:瞿维,当代作曲家,江苏常州人。他的作品主要有:歌剧《白毛女》(与他人合作),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G大调四重奏》《光辉的节日》,钢琴独奏《序曲二首》,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室内乐合奏组曲《草原风光》等。

42.瞿希贤:瞿希贤,当代女作曲家,上海人。她的主要作品有: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无伴奏合唱《牧歌》。

43.何占豪:何占豪,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陈钢合作完成),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等。

44.陈钢:陈钢,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完成),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王昭君》等。

45.谷建芬:谷建芬,当代作曲家。她的主要作品有:歌曲《妈妈的吻》《童年的四季》《那就是我》《烛光里的妈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春天在哪里》《思念》《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等,声乐套曲《登山》等。

46.金湘:金湘,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民族交响组曲《诗经五首》,交响狂想曲《天问》,歌剧《原野》等。

47张寒晖:河北定县人。主要歌曲有《松花江上》《游击乐》,民歌改编曲《军队大生产》等,并写有秧歌剧多种。

中国音乐史知识

中国音乐史部分知识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歌思想内容的时代特征:a反应农民的痛苦生活。如:河北张家口的民歌《种大烟》山西河曲《提起哥哥走西口》。b反映在官僚买办的剥削下,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c热情歌颂了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d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反映少数民族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民歌。 2.学堂乐歌的产生于发展: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所开设的唱歌课及课上所教唱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3.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a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b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c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4 5.学堂乐歌的基本特点:a 反殖民地。b 现。c 趣。 6.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a 代音乐文化。c 7. 8. 9. 10. 11. 12.b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c上海同立音乐院。 13. 14.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 江》、《毛毛雨》、《特别快车》、《花生米》。 15.肖友梅: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哀掉引》、《新霐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问》、《五四纪念爱国歌》。 16.赵元任:《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为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儿童歌曲集》、《民众教育歌曲》,《老天爷》是最后作品。 17.刘天华: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18.根据地的革命音乐;活动方式:a在部队中建立各种革命文艺团体。b成立:“高尔基戏剧学校”。c创作革命民歌和工农红军歌曲,这些作品的创作主要是利用各地群众所熟悉的民歌来填词改编,反映革命根据地人 页脚内容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427919064.html, 1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考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导师信息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01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邓钧副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2戏曲音乐研究刘静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3戏曲音乐史论孔培培副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4音乐考古学王清雷副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5音乐学研究田青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6中国音乐史项阳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7中国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李玫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427919064.html, 208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李岩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09中国古代音乐史李宏锋副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10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石一冰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11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弹拨乐演奏方向)吴玉霞一级演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1艺术概论 ④820音乐史论 【育明教育推荐】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主要参考书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育明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考点真题精编》包含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点总结梳理、中国古代文论补充,西方文论补充,艺术理论热点补充,必考点笔记资料补充。 《育明教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内部资料一本通》包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全套考研历年初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复试抽题试题及答案解析。两门专业课全套考点笔记资料总结、独家内部必考试题库。

古代音乐史总结

古代音乐史总结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宋元时期 第一节市民音乐 一市民音乐的主要美容:包括曲子词、唱赚、鼓子词、陶真、诸宫调、宋元杂剧、元散曲、南戏、器乐独奏、鼓版、清乐、细乐、小乐器等多种艺术形式。二市民音乐的主要特点: 1.音乐艺术具有商品经济的性质。 2.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瓦子”中的“勾栏。 3.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书会”与社会 4.处于主流音乐的地位 5.艺术样式以综合性为主体,如戏曲音乐即是最突出的代表。 瓦子又称瓦肆或瓦舍,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勾栏瓦子中用栏杆获帘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书会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有许多文人加入其中, 社会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第二节宋代曲子与元代散曲 一、宋代曲子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 1.曲子的繁盛 2.曲子的来源于创作方法曲子主要来源是是继承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 曲、法曲的片段。创作方法有两种(1)依乐填词(2)自创新曲 3.曲子的体裁形式与名称(1)小唱(2)吟叫(3)嘌唱 4.唱赚(1)缠令(2)缠达 5.姜夔及其《白石道人歌曲》 二、元代散曲 继承宋代曲子的传统,金元时期又兴起了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元散曲与杂剧并称曲。用于抒情、写景、叙事等且采用清唱形式者称散曲;用于表演故事且采用代言体者称杂剧。 1.散曲的音乐 2.散曲的内容 3.散曲的演唱 4.散曲的三种体制(1)小令(2)带过曲(3)散套 5.散曲的伴奏 第三节说唱音乐

最新《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完整版)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21年)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周代统治阶级的音乐发展 2.理解周代的民间音乐与乐器乐律 3.掌握周代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概述 2.难点:儒家音乐的兴起和早期发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讲授,多媒体教学。 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节周代的礼与乐 周代天子分封诸侯,并在总结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为统治手段。礼礼可分贵贱,乐可互与敬,所以周代极为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1周代的礼相当的多,多配合乐的运用,大致可分为: 一、祭祀二、大飨礼三、燕礼四、大射仪 五、养老之礼六、乡饮酒礼七、乡射礼 这些重要的礼的活动,各自有其所属音乐,有各自的乐曲和章法,不能混淆。 2在周代(尤其是西周),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用的乐队和歌舞队也有很大差别,不得随便僭(jian)越。《周礼·大司乐》说:“正乐县(xuan,即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关于舞队的人数应为:“天子八佾(yi),诸公六佾,诸侯四佾”为宜。 周代的礼乐的规定,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宫廷音乐的繁荣 周代宫廷音乐以较繁荣,它们既有与礼结合的音乐种类,也有为统治阶级娱乐之用的音乐。这些音乐大都是乐舞或歌舞的形式,有 一、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的乐舞,包括: ①黄帝时的《云门大卷(quan)》或称《云门》,祭祀云神,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 ②尧时的《咸池》或称《大咸》,“咸池”是日落之处的星座名,祭祀地神,可能与星辰崇拜有关。 ③舜时的《大韶》或称《韶》,因为它用排箫伴奏,又称《萧韶》,又因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或《九歌》,祭祀四望(天下名山,如五岳、四镇等)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word资料13页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 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距今约8000年历史,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先进,距今约7000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 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第二章周代音乐 1、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2、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用乐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3、周代的小舞: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 4、四夷之乐:乃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类型。周代的统治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巴、蜀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其多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di)鞻(lou)氏掌管。四夷之乐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讲课讲稿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10.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11.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12.吴歌:又称吴声歌,它是东晋始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从歌词的内容、伴奏形式看,吴歌应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13.清商乐: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它是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14.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15.《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它由六朝两代丘明传谱,原谱是唐人手抄的卷子,也是迄今我国最古老的曲谱。曲名前冠以调名,应该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此曲的曲调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主要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概。

中国音乐史重点

1学堂乐歌 清末明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歌曲,西方乐歌的先进性就在于新的新文化思想理念,它的主题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振兴实业”“提倡女权”“主张共和”等等方面,它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依曲填词”。 2秧歌剧 秧歌剧是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舞剧——秧歌剧。“秧歌剧”主要指小场的秧歌,一般只有两、三个角色,可表演一些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秧歌剧的音乐大多是采用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音乐等。 3沈心工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曾编写大量乐歌作品,特点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例如【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歌】、【竹马】,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又重新修订并精选了82首歌曲,汇编成【心工唱歌集】,【新编音乐唱歌集】对我国近代作用。 4【毕业歌】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由此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5黎锦晖 他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为改革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而热心从事儿童歌舞创作。20年代他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以及数量众多的歌曲、舞曲等,特别是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数十年一直在全国广泛地流传着,为我国歌剧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6王光祈 政治活动家,音乐家,是中国在欧洲第一个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音乐家。王光祈的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是他的“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音乐学领域的具体实践。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3)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3.孔子看过乐舞《?韶乐?》后,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5.周代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 ?春官?。 6.《大武》是颂赞帝王周武王?的战功的乐舞。 7.《诗经》可分为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雅?多是贵族文人创作的音乐作品。 8.春秋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计算乐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 9. ?编钟艺术?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最突出的成就。10.先秦诸子中,?孔子?提出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持有“非乐”观点的则是?墨子??。11.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12.汉代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短箫铙歌?四类。13.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15.南北朝时期,着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将龟兹乐律理论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16.清商乐中,流传在今天湖北江陵一带的民间音乐称为?西曲?。17. ??歌舞戏?是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具备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18.《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着名隐士嵇康?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19.唐代最着名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20.唐代的音乐机构中,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21.隋代乐工万宝常提出了“ ?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22.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23.古琴减字谱为唐代曹柔?所创。1.黄帝时的乐舞《咸池》是远古时期一部代表性的乐舞。(×)2.原始音乐的旋律很发达。(×)3.远古时期的乐器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4.商代肯定已经存在五声、七声音阶。(√)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于商代。(错)6.五音孔埙最早见于周代。(×)7.西周时期已出现了转调的理论。(√)8.“六代乐舞”在周代各类乐舞中地位最高。(√)9.《诗经》中涉及到的我国古代乐器有 28种。(×)10.《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11.先秦道家的音乐主张表现为提倡音乐。(×)2.相和大曲还没有具备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原则。(×)13.“百戏”一词首见于汉代。(√)14.卧箜篌是从西域传来的乐器。(×)15.“阮”这一乐器名称是因阮籍善弹此乐器而得名。(×)6.汉代律学家何承天推算出了“六十律”的乐律理论。(×)17.琴曲《广陵散》又被称为《聂政刺韩王曲》。(√)18.北方音乐是清商乐的主要组成部分。(×)19.蔡琰创作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是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一部佳作。(√)20.京房找到了“管口校正”的规律。(×)21.曲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

音乐史考研笔记

贾胡古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对河南舞阳县贾胡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代七音孔八音孔的骨笛。这批骨笛经过同位素碳14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距今大约8000年的历史。贾胡骨笛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贾胡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界对我国史前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大夏:大禹时期的乐舞,以歌颂大禹治水为主要内容,全曲共九段,以编管乐器为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身穿白裙,赤着上身表演。 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用以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时所使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真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不同等级享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西周的雅乐对于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以及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民间歌谣称为徒歌,继而发展称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有乐器伴奏偶的“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相合歌。 燕乐大曲:唐代的大型歌舞,由乐器,声乐,舞蹈综合形成。典型的歌舞大曲一般散序,中序,破三个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乐器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无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音乐与前段形成对比。 诸宫调:一种包含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乐,由北宋活动与汴梁的山西艺人孔三人所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鼓,笛,琵琶。 牧童短笛: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和意境。这首钢琴独奏曲对其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和多声部声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 简单论述 乐记:乐记是儒家的音乐美学论著,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原有23篇现存11篇。是一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音乐的原理及艺术规律。特别在音乐的本原,音乐与民情,音乐与政治等方面有突出的见解。 内容:A.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见解有相当的深度,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又是声音的艺术,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属于“他律论”B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它属于情感美学,它强调音乐反应社会风气和政治状况,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符合当时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C乐记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哲学主张把音乐看做是宇宙万物谐和规律的体现,并将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等同看待。对音乐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D乐记还十分的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相当的深度。E它反复强调认为音乐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要运用音乐美感来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意义:乐记总结了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阐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治学和政治的关系,音乐伦理教育和美感作用,它反映了先秦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反映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用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对话的形式写成的。首先提出了生无哀乐论的基本观点,音乐是客观实体,哀乐只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其次,以音乐的本质“和”即“美”,但是这种美是没有内容的抽象的东西,不能给人以明确的印象和某种具体的感受。另外,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提出了“劳动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动”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的音乐理论相抵抗,大胆的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PS:个别字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所以就是凑起来的,注意了哈:革及(这是一个字)、春(下面的日要开叉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1.、远古时期音乐形式以及特点:远古音乐与狩猎、捕鱼等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实用性强。宗教及巫术色彩浓厚。原始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这是我国音乐早期表现形式。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艺术表演形式简单,因而歌、舞、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依存。原始月舞分两类:一是劳动结合。二是与黄帝等统治者有关,歌功颂德。原始音乐的音调是极为简单的,最初可能没有一定的音律,只是运用一些高低不等的音而且很不肯定的音连接起来。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才逐渐有了简单的音律观念,开始运用他们认为比较谐和的几个音来构成曲调。 2、夏商代表性乐器:1)击乐器:鼓、磬、钟。2)管乐器:骨笛、龠、埙。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共25支鹤骨制成的笛,其年代约8000(正负150)年,七音音阶。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 1、六代之乐即六代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功颂德。特点是规模宏大,有个尤物,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在大典的时候用于表演的乐歌。大雅的内容与送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如两君相见礼。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整理或改编而成的。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郑卫之音:当时黄河流域一带以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最具有特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士大夫们常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4、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古时人们在进行春米等劳动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春米所用的杵,后来转化为乐器,是用一根几尺长的竹筒顿地发声,成为春犊。成相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5、八音: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制作材料为准的分类法,将所有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6、春秋战国时代的音乐理论: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主张“为政以德”,提倡所谓“礼治”。因此他特别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他特别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是尽善尽美的艺术。而对武王伐纣的《大武》则评之为“尽美矣,未尽善也。”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是恶的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善变,因而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按照“以古持今”、“以时顺修”的原则,改造旧的礼乐,创造新的作品,以适应新时期社会教育的需要。但他仍然把人分为两等,认为上等人可以接受礼乐教育,“众庶百姓则必然以法数制之。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后来在《乐记》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乐记》除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上面曾提到的那些儒家音乐观点外,特别在音乐的本源和音乐反映民情、政情方面有突出的见解。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是当时儒家处于完全对立地位的学派。墨子是一个从小生产者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伟大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力主一国之治必须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最低生活要求。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主张“节用”、“非乐”。墨子认为,音乐既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乎万民”,徒然增加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即 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6.蔡元定“十八律”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律高一“古代音差”的变律而成。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继续推舞誓卜次而得。蔡元定增加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頁可比较妥当地解决旋宫的问题,但增加律数仍不够理想。 7.朱载堉及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字伯勒,安徽凤阳人。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通》(书前有1581年序言)。而在1584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1596)中详细阐述这种“新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全部的计算结果。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与现代计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频率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次序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计算。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 1.声曲折 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

考研中国音乐史

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距今约8000年历史,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先进,距今约7000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 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1、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2、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用乐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3、周代的小舞: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舞(执牦牛尾而

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 4、四夷之乐:乃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类型。周代的统治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巴、蜀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其多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di)鞻(lou)氏掌管。四夷之乐多用于祭祀、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西汉时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据记载,《诗经》共收编了诗歌311首,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之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多是恋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它共有11首作品组成。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只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圆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上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

音乐史学习体会

音乐史学习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学习体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1302 陈世豪 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结束了,通过本学期对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的学习,我对音乐的认识与感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还欣赏了歌剧《白毛女》的片段。我想说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激昂的时候兴奋,低落的时候忧伤,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总是意犹未尽。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 学习了中国音乐简史至少我对中国音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秦汉的时候,给我们听了一段《广陵散》,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这首曲子我只听过那一遍,但对它的印象却极其深刻。课程中我们欣赏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歌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音乐会视频等,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中国古代音乐。中国音乐简史及赏析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而作为我们听众,即使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却也应该用心去聆听,中国古代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代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体会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上了解的,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虽说时间很短,但是它使我在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老师的讲解,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我听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也不去想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单纯的听音乐,而且喜欢听流行的音乐,不喜欢古典类的音乐。现在才发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感受。一首欢快的音乐,它的旋律,欢快跳跃,所带给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只要听到它的旋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从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悲的情感,一旦理解,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是我学到的,无论听什么音乐,只要旋律一响起,你就能理解作曲者在音乐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所在,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而且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和事物,生活态度也积极了很多。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涤荡,使我们感到放松,内心变得宽广。

自己总结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姑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 种之一。(何老凤、郭大妮) 2、京韵大哥是原流行于河北的木板大鼓与平津的清音子弟书合流 而成的“怯大鼓”,再加上北京的方言,又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 术的表演、唱腔和器乐伴奏等,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刘 宝全) 3、京剧是乾隆后期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 4、西洋音乐于唐代传入中国。 5、冯玉祥的三大军歌:《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利用地物歌》 6、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春游》《缠足苦》《竹马》《体操— —兵操》 7、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 8、《黄河》沈心工是我国最早的由我国作曲家写的学堂乐歌。 9、李叔同第一个留学国外的音乐人,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 ——《音乐小杂志》,还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 10、《送别》奥德威曲李叔同词 11、京剧名角: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程砚秋余叔岩 12、《春江花月夜》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 13、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二泉映月》 14、1912年时民国政府教育部确立了音乐课,小学音乐课称为“唱 歌课”中学称为“乐歌” 15、萧友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17人)中国历史第一个音

乐家的铜像也是萧友梅。1927年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正 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编写的《卿云歌》被确认为我国 的第一个国歌。 16、赵元任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织布》《劳动 歌》《卖布谣》《老天爷》等 17、黎锦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 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后改名为——“明珠歌舞 剧社”,还创办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创 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 18、刘天华创作了第一首二胡进行曲《光明行》代表作还有《病中 吟》又名《安适》是第一首二胡独奏曲,《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又名《除夜小唱》。 19、陕北民歌《绣荷包》《观灯》《蓝花花》 20、黄自代表作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抗战歌》《旗正飘飘》以 青主之名写了宋代诗人李之仪的诗为词,写作了《我住长江头》。 21、聂耳《卖报歌》1934年是聂耳的音乐年,创作了《毕业歌》选 自《桃李劫》,《牧羊女》选自《飞花村》,还改编了《金蛇狂舞》,《昭君出塞》,为田汉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配乐,包括《码 头工人》《打桩歌》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主题歌《义 勇军进行曲》和插曲《铁蹄下的歌女》。群众歌曲:《义勇军进 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等,抒情歌曲:《铁蹄下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 远古时期 1.原始乐舞的概念:诗,歌,舞/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原始乐舞。《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反应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由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伊耆氏之乐》:《蜡辞》是《伊耆氏之乐》中的一首祭歌,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出先民以举行“腊祭”祈求不要发生自然灾害,向神灵祈求丰收的愿望。这一资料记载于《礼记·郊特牲》。(神龙时代) 《箫韶》:舜时乐舞,雅乐,这部乐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为多段体,别名为《九韶》,《九歌》,《九辩》等,于“六乐“中称《九韶》。以鸟为图腾崇拜为主,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乐舞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特色。孔子入齐欣赏曾说,“学之,三日不知肉滋味”。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本乐舞体现了远古人民的敬神意识,认为万物有灵,高雅的艺术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 3.我国第一首情歌是什么:《候人兮猗》,被称为南音之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磬又名什么:“石"和"鸣球"/“拊石” 5.目前所知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土类乐器是什么,它大概是距今多少年以前的乐器:陶埙,7000年/3500年 6.世界上最久远能演奏七声音阶的乐器是什么:骨笛。 7.乐县(xuan):指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关于数量,排列方位的等级制度。)《周礼·春官·大司乐》载:“正月县之位:王宫县【东西南北四方】,诸侯轩县【北西东】,卿大夫判县【东西】,士特县【东】。乐悬制度与佾(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一样,都是由森严的宗法制度决定的。制作的也自是雅乐,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周公“制礼作乐”时在成王六年(公元前1038年)。自此,奠定周朝前期礼乐制度,对于西周近300年间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8.六代乐舞,文,武舞分别指哪些作品: 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 《大濩》(桑林之舞,商)和《大武》(武王伐纣,六段,周)所表现的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叫做“武舞” 《云门大卷》(云门,黄帝)《大咸》(咸池,尧)、《九韶》(箫韶,舜)、《大夏》(夏龠,禹)所代表的各代,都是由禅让得的天下,所以称“文舞” 9.目前所知最早的音乐机构为何:瞽宗,殷商时期出现的,也称“西雍”。 10.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分辨列举五位: 春秋:师旷(晋国),师涓(卫国),师囊(卫国),师文(郑国),师乙(鲁国),师开(齐国),师阳(鲁国),师已(鲁国),师悝(郑国),师触(郑国),师茷(郑国),师慧(郑国),师曹(卫国)。 战国:秦青,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伯牙,雍门周,高渐离,荆轲,成连先生。12.八音分类法,所代表乐器“金类:钟、鍑,镛,錞于,鉦,铙。石类:编磬。土类:埙、缶。革类:鼓(八音之领袖),鼗、雷鼓,建鼓,扁鼓。丝类:琴,瑟,筝,筑(前三者为

中国音乐史感想

循着心里的地图 ——学习中国音乐史感想 进入大学之后是繁忙的,亦是盲目的。每天大量的机会与“错失就后悔”的宣传语涌进视线里,无从选择,甚至无从分辨要去的地方在哪里。纠结得头昏脑胀的时候总算又到了礼拜四。听一场交响乐,听一段古琴,甚至一段平时没有耐心看下去的评弹。它们亮成心里的风景,沿途清晰。 一首《丝路驼铃》彻底颠覆了我对琵琶的看法。印象中它是典型以江南为名的乐器,一抬手必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而那位学长却硬是把旷远荒漠的铃声带到了耳畔,那是像华山挑夫的节奏一般的力道,沉睡似的陶醉,抽象画般引人思索。一曲《睡莲》,恍若隔世的梦境。印象中圆咕隆冬的家伙居然漂浮成那花朵的香气,缠绵着漫天的秋色,怀念徐徐而来,次第绽放。有秦王破阵,有霓裳羽衣,有酒狂,亦有幽兰,每每像是从一个迷宫里走出,又跌入另一个冒险中去,不必担心明日路远马亡,不必忧虑明日阴雨厚霾。于是在纷繁的事务中有了一个可以安静思索的角落,在这一刻起码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将走到哪里去。 那节课初听对《地图》的介绍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地图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奇怪的名字。法国古提琴和民间石鼓,奇怪的组合。和穿着居家衣服手舞足蹈的人们合奏,奇怪的演出方式。又是为了炒作胡乱结合出的怪胎,现在干净的音乐不多了。 可我强烈的成见没有办法不被那声音征服。原汁原味又不乏专业的,被沉醉其中的艺术家奏出的,回响在凤凰古城里的那声音。 那一次在莘庄地铁站等人,久了便不耐烦起来,想四处逛逛。信步走进相邻的闵行博物馆。民乐展馆。时间还早,前台的登记簿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踏进去的一刻,整个世界像是失去了语言。 那些乐器的寂静震耳欲聋。曾经如何风光,又沉眠得如何绝望,现在,重新在白炽灯下闪烁着温柔的光芒。戴上展馆里的耳机,是玉磬奏的一首《茉莉花》。那些布满灰尘的过去就在乐声里重新鲜活起来,霓裳羽衣,琴瑟相和。 才终于明白,原来这世上除了钢琴和八音盒,还的确有如此美丽的,来自中国的声音。为什么隔着玻璃抚摸它们温润的质地,好像回到了故乡……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乐师吧。想到这,我扬起了嘴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