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黄晓峰:马幼垣谈甲午海战中日军力对比

发布时间:2013-05-27 14:06 作者:黄晓峰字号:大中小点击: 3144次

“定远”级舰的舰面俯视图

“定远”舰模型

“镇远”舰舷边近距离照片

马幼垣教授是《水浒》研究的知名学者,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执教中国文学二十多年。他的业余爱好是中国近代海军史,最近在大陆出版了《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一书。此书以细密的考证和详实的史料,对我们习见的中日甲午海战的一些看法痛加驳斥。

马幼垣先生指出,北洋水师中的两位管带(舰长)刘步蟾和林泰曾其实是真放洋、假留学,主帅丁汝昌更是骑兵转行且并未悉心求进,而日方司令伊东祐亨在战役中的指挥几乎无懈可击。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那么,在他眼中甲午海战的中日军力对比,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甲午海战在世界海军作战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马幼垣: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海军经历空前大革新——机动力取代风力、舰壳由木质演为铁制、后装炮淘汰前装炮、来复线炮代替滑膛炮,各款速射炮、机关枪和炮、鱼雷以及鱼雷舰艇竞相争取承认和销路。种种前所未有的观念和工具涌现。若非从实际使用去求理解,单凭发明者、厂方、掮客之言必会导致虚浮失实的评价。究竟此等价格高昂的新玩意,功能是否确如所料?不待实战的考验是无法知道的。

中日海军较劲黄海之前,谈得上够影响力,值得后人研究分析的世界性海战只有1866年7月20日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Lissa)海战。双方所用的硬件设备还是旧多新少,说明不了刚登场的诸多新玩意的价值。虽则如此,各款新器械还是急速发展下去。差不多三十年过去了,详究实效的要求就越来越殷切。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战争是首次有机会细查这几十年的发展。因此那场拼杀刚过,欧美筹海人士便争相发表评论。

除了新器械的功能得到考察外,还有东亚新局面需要理解。晚至甲午前夕,中日两国虽尚未被欧美视为平起平坐的海军大国,但两国海军在战前十多年间的发展,早已不时引起国际瞩目,而且战前西方的一般看法多以为中国海军较日本海军强(“定远”、“镇远”两铁甲舰的特受注意是一大原因),岂料中国海军竟逢战必败,终至威海熸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事的结果更促成日本明目张胆地推行其大陆扩展计划。这新局的出现自然是西方非留意不可的。

甲午海战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史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西方来说事故是短暂的。在十九、二十世纪交替的二三十年间,海军是发展最迅速的兵种,三十几年即以革新得面目大异。理解新装备和随而因应的新战术究竟功能如何,就成了持久存在、答案不断须更新的问题。

甲午过后不上几年,规模更大、战斗日期更长、涉及地域更广的1898年的美西战争(古巴和菲律宾两个遥隔的战场)和1904-1905年日俄战争(连俄国之波罗的海舰队也扯进东亚战事)便接连发生。随后的海战更迅速由平面战斗演为空平潜的立体战。甲午海战作为世界海军发展的参考材料仅维持了一段很短的时间,虽然在这时段里(特别是战役过后的一两年)讨论是够广泛和热烈的。

您曾说:“北洋海军在黄海之役还未致一仗而全军覆没可算是奇迹。”从硬件上来说,中日舰队的总体实力有多大的差距?

马幼垣:指北洋海军没有在黄海一仗便全军覆没是奇迹,并非我首创的见解。战事刚过,西方海军界人士和在华记者已有人发表这看法。替这看法注释,我倒办得到。中日海军在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均相去颇远。未接战前,战果可说已写就草稿。这条问题既不包括软件,就暂不提,省点篇幅,留给解说硬件的情形。

北洋海军出战黄海时,虽把李鸿章早期大耗资源去购备,后始知无异废物的炮大舰小速慢、主炮复不能自由射击的众多蚊子舰,和陆续买入了很久、终不懂得如何使用的鱼雷艇,以及李鸿章与其插栽为海军提督的党羽丁汝昌视为碍眼物的国产装甲炮舰“平远”号留在岸边,出战诸舰仍无疑是堆杂摊子。

何以这样判断,很易解释:

一、除了两艘确够体积的铁甲舰,其他入选的八舰没有一艘达三千吨,其中三艘尤在一千四百吨之下。

二、最旧的是建成于1881年,仅有一千三百五十吨,舰上复多用木料装配,一旦着火便烧个未完的“超勇”和“扬威”。绝对无疑的问题舰还有“济远”。

三、阵中所收的九艘外购舰,最新的四艘建成于1887年7月至8月。虽不算很旧,但在昔日海军发展迅速,三五年即可以面目大异的背景下,此数舰之装备就难免不落伍了,特别因为原先装置时所用的已未必够新颖。

四、按丁汝昌的见解,北洋海军能用来应敌者就仅得这九舰,要配上借自广东的闽制木壳铁肋通报舰“广甲”才勉强凑足十艘来组配成阵。各舰因长久维修不佳(劣质的领导阶层),而导致的速度大减,以及各舰之间的速度悬殊,以致影响布阵的选择已无法及时修正。

五、丁汝昌不用来组阵的却是能战的国产舰“平远”。待“平远”终投入战圈,战事已进行了一小时四十分钟。那时“超勇”和“扬威”已失。

中方用这些芜杂舰来布阵,加上主其事者不懂海军,分明窘相毕露。

日方出阵诸舰的选配,好几方面都呈相反之局:

一、如用1887年7月至8月(北洋海军外购舰的最后建成期)为分水岭日期,日方出动的十艘舰有六舰是晚过这日期才造出来的(“松岛”、“严岛”、“桥立”、“吉野”、“千代田”、“秋津洲”)。这样说只讲了镜子的一面。六艘当中包括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前四个月才竣工的“秋津洲”,和仅早一个月方加入

日海军的“桥立”。新舰所必须经过的工程调整期(可能还会带出若干改建)和舰队操练配合期都谈不上。调拨绝新的舰上阵理应是自加的弱点,但本身千疮百孔的北洋海军却占不了这天赐的便宜。

二、各日舰的排水量较中方诸舰平均得多,最重的四千两百七十八吨(那三艘三景舰——“松岛”、“桥立”、“严岛”),最轻的两千两百四十八吨(“比叡”),不像中方的极端悬殊(“镇远”的七千两百二十吨对“广甲”的一千三百吨)。组成舰队各单位之间实力平均与否当反映在战场上的表现。

三、日方添舰,除了为克制中方二铁甲舰而设计的三景舰外,有一笃守的原则,即依法国少学派(JeuneEcole)的主张,务求增置速高、快炮多而索价较廉的巡洋舰,以求善用资源。这与清季筹海人士刻意钟情自己根本不明白而价格高昂的铁甲舰,成强烈对比。

四、在丁汝昌眼中遍布木料装配,慢如蜗牛的旧舰“超勇”、“扬威”够资格双双上阵。拥有它俩的姊妹舰的日海军却不让那艘“筑紫”号出战,仅让它担起些与战事有关的辅助工作。这显示日人有选择的余地,中方则没有,淘汰品也得打头阵。

五、如用“广甲”的排水量和“超勇”、“扬威”的建成期来做双方选舰的最低线,那么日人可投入战阵之舰除“筑紫”外,起码尚有“八重山”、“武藏”、“大和”、“海门”、“天龙”等,绝不如中方面对的困局。

六、若谓日方出动武装商轮“西京丸”和仅稍过六百吨的小舰“赤城”是败笔,此事难说是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可以操纵的,更不可能是他主动安排出来的。他仅能办到不把它们列入预期负起战斗任务的先锋队和主队内。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要乘武装商轮逼近观战,舰队司令唯有做出较安全的布置,即派“赤城”去提供保护。这就是为何“赤城”的三艘姊妹舰(“摩耶”、“鸟海”、“爱宕”)均与这场海战无关,而这艘不该参加大型战斗的小舰却被牵入激战。这事还带出一个未必无意义,却不用回答的问题:能否期望李鸿章等筹海大员会主动要求乘轻武装舰船直入战圈观察?这是双方软件差距的一个表现。结果“西京丸”和“赤城”均为择弱而食的中方所猛击,这岂不是捕捉野猫便算是猎虎吗?后世史家却不断渲染此为中方伟大的战绩!殊不知在这样的大场拼杀中,就算击沉对方一艘武装商轮和一艘稍过六百吨的小舰,应视为胜之不武,这才是泱泱大国风的表现。更何况此两舰船很快就修复好,继续在中日战事中运作。这还未把“西京丸”十年后仍参加日俄战事,而“赤城”更活至1953年此等事实也算进去。

从中日舰队的分析,不难看出双方摆出的阵容显属高低殊异的两个层次。强调甲午战前的北洋海军居亚洲首位者未悉曾否平心静气地细析过日本海军的实况?

如果说北洋舰队的整体硬件水平远不如日本舰队,那么在武器装备这项,是否也差距很大呢?“定远”、“镇远”舰的巨炮向来是北洋海军引以为豪的。

马幼垣:舰队层次之别是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差距的总和,说明了中日两舰队相去之远,才易就武器作为硬件重点来讨论。

武器这个范围确说明中方硬件之弊。双方有的武器不外主炮、副炮、速射炮、机关枪炮、鱼雷五类。副炮扮演的角色分量有限,在此不用管。中方速射炮和机关枪炮数目严重不足,论者早已屡讲,也不需重述。鱼雷中方平素储备不慎,用时复不得法,我以前讲过了(《靖海澄疆》,160-161页),同样不必再说(日方在此役并无发射鱼雷)。世人向视为北洋海军威力精华所在的两“定远”级舰上那八门十二寸口径主炮倒是极端害事的。主炮之弊正好作为焦点来讨论。此事我前未讲过,要慢慢解释始易说明。

在清季筹海过程中,置备铁甲舰是甲午战前的长久共识,更是一人说话才算数的李鸿章务要在其名下完成的功业。可是填足几辑《皇朝经世文编》的赞成话当中,说来说去总是虚浮的皮毛语。在无本领直接吸收西方海军新知的局限下,谁也不能明确指出应购什么款型、什么级别的铁甲舰才合中国之用。

在层层往下推诿的情况下,选择之责终落在驻德参赞、科技家徐建寅的头上。他的决定是在德订购采用炮塔斜置法(enechelon)来安装每舰四门十二寸主炮的铁甲舰。这选择顿使建造出来的“定远”、“镇远”两舰变成中看不中用之物。

炮塔斜置法就是把主炮装在前后斜置于甲板中段或稍前(仍距舰首颇远)的左右两舷边的炮塔内(看下附的“定远”舰面视图)。徐建寅在1880-1881年交替之际订购此两舰时,炮塔斜置法是很新的玩意,建成之舰仅一艘,即意大利的“杜里奥”(Duilo)号,已启工而尚在建造过程中者有六艘(意大利和英国各三艘)。按此建造进度,炮塔斜置法充其量只可说是受意、英两国喜好,仍尚难知其实效究竟如何的技术。徐建寅却视之为已确证的有效之法,一口气便订购两艘采此炮塔安装法之舰。这样决定无疑是不够周详的。

须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舰只设计的狂热试验期。绝对怪异的主意都会有支持者,总觉得不应错过,得

先造出来看看再说。这就是为何俄国连圆形舰也造得出来。炮塔斜置法虽未至圆形舰那歪理的疯狂,仍足

以带来一连串的恶果。主炮能否收预期之效,炮的口径和款型反退居为次要的决定因素。

炮塔斜置法带来三大危害。

一、风浪大时,舰船颠簸是无从避免的。如果主炮的炮塔沿舰的中央线安装,颠簸程度可减低。放在

舷边则带出极度相反的情况。那时倘遇上战斗,射击还能准确吗?“定远”级舰的主炮炮塔又大又重,置

于舷边,岂非大增颠簸之烈!

说至此,不妨先看看“定远”级舰舰面的情形。

此图习见,但用者常藉以夸耀此级舰所备炮械如何雄伟,真相却是相反的。

二、在那时段采炮塔斜置法之舰通常沿甲板整个中央线部分安排得满布上层建筑和各式装备。有时,

连舷边的通甲板上也有不少装备。“定远”级舰并不例外。如此一来,主炮前直射和后直射即使尚容许,

射界也必十分狭窄。如果不要冒自己的炮火摧毁自己舰面之险,射击唯有避开中央部分一段不短的距离。

既得避这避那,有效的前后直射还能予以期望吗?

三、余下来的射击选择就仅得用作舷炮来侧射。但左炮塔的两门主炮不宜向右侧射,右炮塔的炮同样

不应朝左侧射,因为炮塔低和炮管短,炮火一旦横过甲板射出就会灼伤自己的甲板!这就是说,侧射只可

以用一半的主炮。这事有史例为证。用炮塔斜置法去装配主炮之铁甲舰首次参加实战为1882年7月11日英

舰队炮轰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堡垒和炮台(因这是纯海与陆的战斗,故不能称为海战)。采该法装置主炮的那

艘英舰(正是徐建寅同意德厂取为设计模型的那艘),中弹数目最多,这是因为这样装置的主炮之最佳发射

位置为向陆横着舰身,遂使舰与陆成平行之局,整艘舰也就方便了对手的射击。严重损伤之所由尚不止此。

自己的主炮横过甲板射出去时,炮火灼伤自己。这分明是蚕虫师爷式的设计,何伟大之有?此役过去了一

百八十年,研究甲午海战者迄未纳之入讨论范围。这是不从中国海军史为世界海军史一部分这角度去从事

研究,不看与中国无关的西方海军史著述,所必然带来的局限。

上述诸缺点如尚未讲得够清楚,可用右边两张插图来辅助说明。

下面这张照片是美海军在日本掳去“镇远”舰后逼近拍摄的。上言炮塔斜置法诸弊端,均可从这两张插图中看出来。

各种自加的局限和危害既如此严重,采用此炮塔装置法岂非等于孙悟空头上自箍的咒环!难怪近四五十年来在西方研究舰只发展史者早已异口同声地斥炮塔斜置法为笨拙透顶的主意。甲午前确屡有为两铁甲舰及其他舰只添换较新炮械的建议。试问把新款的主炮仍装在那些自伤性重的炮塔内能增益多少?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而已。可惜时至今日,中国(包括港台)的北洋海军研究者仍抱守残缺,不断齐声抬捧“定远”级舰主炮的威猛。

其实只要从逻辑的角度去看,早就可洞悉真相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尚非海军大国,建造铁甲舰的经验有限,怎样计算也不过十一二年,向彼等订购铁甲舰本来就是匪夷所思、高明不到哪里去的决定。不知有无人留意到,算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海军从无向德国购舰,但中国从李鸿章至陈绍宽则不断从德国买入。更重要的是,德国至那时从未拥有过采此新主意造出来的铁甲舰,亦没有在建造中者,甚至连积极的置备计划也没有。不过意大利和英国既搞得那样热闹,德国人总会想知道这安装法是否可行。做实验要投入不少资源,刚巧中国人远道来购舰,何以不怂恿他们出钱做实验。斜置法倘证明可行,才替自己造若干,岂不省钱省功夫。要是该法行不通,就大省麻烦,不必再考虑。事实胜于雄辩,直到世界各国海军扔弃炮塔斜置这个观念以前,德国仅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一个主力巡洋舰(battlecruiser)的级别用此法来处理小部分的炮塔(作用也与十九世纪者殊异)。彼等自那次实验取得什么教训就不用说了。“定远”级舰分明是中国出资让德国人造失败的实验产品,拥有那两舰何以值得骄傲?假如中国学者有世界海军史常识,刚入二十世纪便知真相了,怎会百年后的今日仍循公式盛赞徐建寅做出的选择?

您曾撰文比较中日海军将领刘步蟾与东乡平八郎,那么,在这次海战中,双方舰队指挥官表现出怎样的差距?

马幼垣:中方在黄海之战搬出来的所谓阵法称不上是严格的布阵:出动诸舰拟最终排成一字长蛇阵,两铁甲舰居中,其他分配两旁,而以最弱的置左右两翼之端。有人说这样排法是因为长官怕死,把自己放在中央,让别的舰来保护。即使确如此,效果也不能如所愿。放在翼端的是长久维修不佳、速度慢如蜗牛的旧舰,舰队驶出去后,整个阵就成了雁行阵,替日人的剪翼战术开方便之门。

接战后,中方诸舰基本上停搁在那里,移动有限(有英国海军部绘制、备详细经纬线的战斗进展连续地图为证),让日人从容兜圈射击。情形颇似美国西部牛仔电影里常见的印第安人围攻白人篷车队的景象。但白人尚有用篷车组成的防卫圈来保护自己。中方诸舰不单没有类似的保护,若干懦夫管带还率舰脱队他去(美其名为保舰)。

李鸿章委骑兵出身的亲信丁汝昌出主海军。转行后的丁汝昌不肯也不能悉心求进(始终不懂英文的他如何能真正入行,且不说主动争取新知),唯有依靠昔年真放洋、假留学,以后却官运亨通的刘步蟾和林泰曾充当其把关二将。这品流的人事条件,配上在无长远统一方策下凑集出来的舰只,排不出高明的阵是合理的结果。

复有人说,中方所布的阵是多年前辞职的英国借将琅威理(WilliamMetcalfeLang)留下来的锦囊妙计。这种说法,姑妄听之可也。就算琅威理果真留下锦囊,时隔多年,硬件设备和相辅战术的世界准则早已升级,日本海军的实力也已大进,陈年旧货怎能原封不动,照搬出来?倘以为可以,北洋海军将官就准

是一群脑袋空空、食古不化的废物。不过我倒察觉到一特征,队伍尽管分批出动,最终还是企图排成长蛇阵,主帅居中,这岂不是中国传统的骑兵战术吗?改了行的丁汝昌始终仍是骑兵啊!李鸿章的识人本领和拣选尺度却真有一套。

日方司令伊东祐亨同样是陆军出身,却能说流利英语,善与欧美各国驻远东海军司令交流,兼通晓海军事务。甲午战争前后几年英海军驻远东总司令斐利曼特(EdmundRobertFremantle)是多次撰文得奖的战术专家,战争期间各国驻远东海军更推举他为总领导。他评价伊东在甲午各场海战的表现为中规中矩,至几乎无懈可击的境界,并说若换上欧美诸国司令来处理同样的场面,也不能期望会有更佳的演出。

伊东在黄海之战的表现正是如此。他按手上诸舰的性能(他也有速度不足的旧舰)分为先锋队和本队,配合速度和速射炮特多的优点来作战。哪像丁汝昌诸人笨头笨脑地鲁莽行事。他懂得用T字战术,丁汝昌却视长蛇阵为上乘法宝,高低之别十分明显。

回答此问题其实也等于解释了一项中日双方软件条件之殊异。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可是如果将中日的海军指挥官互换的话,您认为北洋舰队是否能取胜呢?

马幼垣:假如中日两司令易地而处,出现的会是两难之局。

北洋海军由伊东佑亨指挥的话,那些旧与不甚新,性能参差,装备若非杂陈便是老旧,复在欠统一方策为购舰原则下买入的芜杂舰只准叫他啼笑皆非,难以定出运用的策略。他或者最后还是选用横阵,因为那些不统一还慢腾腾的舰实在难以组成为易于操控的纵阵。

把日本联合舰队交给丁汝昌等不懂海军战术,也没有处理较新舰只经验的人同样会让他们不知所措。说不定丁汝昌会依其老本行,视舰只为骑兵,命诸舰分组群冲上去。他的黄海布阵不能说没有这意味。

如允许假设,我相信战果仍会是日胜中败,因为日方将领多有懂海军者(东乡平八郎就是显例),知道如何应变。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诸人则难有此本领。

您曾点评大陆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如果仅仅针对甲午海战,您如何评价大陆的研究状况?

马幼垣:我以前曾评论大陆的海军史研究,以提笔时间为下限,止于2000年。这无心插柳的截止日期却巧划出特具关键意义的分水岭来。直到那时,中国海军史的研究仅是近代史的一个部门而已。处理起来,尽管所用资料相当专门,但与外交史、政治史、社会史、航运史、文化交流史等等并无方法之异,亦无研究者资格要求之别,即均不从海军作为兵种的角度去研究中国海军史,更莫说从世界海军史的角度去看中国海军史。不懂海军,不管舰只与武器,不理战术和战事,甚至连舰和船也分不清,而只讲人事、制度、经费、政治背景者都可以在行内大肆活动一番。这样写出来的不是海军史,而是带有海军成分的政治史、贸易史、文化交流史等等。

怎样的作品才算是海军史?答案可从否决法去求之。凡免讲海军有军事成分的活动,遇到舰只仅提其名便算交代完毕,武器若非视为不存在,便是随便抄凑些现成而经常互存矛盾的所谓数据,都不是海军史之作。同样,苟提及舰只和武器便捉襟见肘,错陋百出者,亦不足称为海军史著述。若采此尺度去衡量,在2001年以前公布的大陆刊物中试找一两个合格之例就难乎其难。

可幸刚踏入新世纪,崭新的海军史时代便揭幕。舰只、武器、战术、战事迅即因接班一辈的努力已昂然皇然迈进研究核心,且恒不以仅治中国海军史为满足,而是向世界海军史探求例证和启发思路。海军是科技性高、变化幅度大且速的兵种,研究某时段者自当熟悉该时段的海军专业知识,而不应仍采用过去的手法,继续让海军史屈居为政治史、工业史、文化史、教育史等等的附庸。

推动新境拓展的功臣就是“北洋水师”网站站长、中国海军史研究会发起人陈悦。凭他快捷无比的写作速度,著述争相出炉,源源不绝;广泛而专业的兴趣容其纵横照料整体海军史,无一项不悉力追探,从不托辞回避;寻觅资料无远弗届,务全务齐(以往大陆上的研究者苟用些洋资料,仅求点缀而已);仅照片一项,集得者就以万张计(我有的尚不到四千)——既如此投入,不出数年陈悦便成为大陆海军史研究界的盟主,全国人才和新出资料均向他集中,形成一个人强马壮、资料宏富的组织。

这还不止,陈悦才三十出头,已带出一群卓越的下一代(不少还在求学时期)。刚趁留学英、日之便,搜集和发掘大量稀见资料的张黎源和吉辰两位便是代表。只要保持这股冲劲和活力,陈悦领导的这组织必会替大陆上的海军史研究带来深广兼足的持久革新。

我萧规曹随,也做了点这方面的工作。我在美退休后移席香港,再执铎十一年,得与门人周政纬结缘。目前倾力研究北洋海军所聘欧美籍洋员的他,搜集资料和研究分析所用方法与我甚近。他可以说是我的接班人了。周政纬和我同是陈悦组织互励互助的中坚分子。

要是前此以述某人海防思想那类泛而乏味的题目为满足者,或以为单靠排比中国史料便可大白真相者,或觉得海军史的探讨须托付在政治史、外交史之类雨伞下始能生存者(如此舰船就必退居为点缀工具),能洞悉前惑,改弦更张,并加入新行列,中国海军史的治理与世界海军史研究接轨指日可待。

这样回答此题好像与甲午海战关联不大。也许可以说回答是以大括小,因2000年以前和以后甲午海战研究成果分别极大,而差距之所由正是因上言以前治学之种种缺失导致近年彻底改革的要求。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 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 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 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 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 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 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 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 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 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 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 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作为一个男孩子,军事和历史一向是我课余的爱好。所以我利用双休日的空闲,从网上下载了电影《甲午大海战》,认真地观看、仔细地体会。 不过说心里话,对讲述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故事,我是有点抵触情绪的。因为对中国来说,那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看了以后心情非常不爽。当然,从中可以懂得一些道理,也算没有白看吧。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在甲午海战中,清朝的海军落后在哪里呢?看看北洋舰队,军舰都是进口的,相当先进,吨位、航速都不落后于日本海军,指挥官也大都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那为什么遭到惨败呢?原来他们的落后主要在组织、观念等方面。例如,火炮是先进的,但是弹药却很差,打到日本军舰上不会爆炸;例如,由于士兵的战斗意识差,平时都不爱护设备,让日本的暗探回去报告说“中

国的海军武器装备上全蒙了一层灰,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再有,军费被贪污了,所以无法添置最新的设备。难怪电影中李鸿章无奈地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 如今,日本又在钓鱼岛蠢蠢欲动。但我们再也不是腐朽的清王朝了。当年致远舰长、电影的主人公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我们可以告慰邓世昌,这一天已经来到了。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这天,我看了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深有感触。 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舰全体官兵奋力抗敌,连破敌方三艘舰船。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沉。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眼角湿湿的,致远舰官兵那满腔热血保卫祖国的情感打动了我。弹尽粮绝、孤寡无助的舰船,在面临敌方围剿时,没有举手投降,没有卖国求荣,而是毅然组织了反击。 在当下社会,中国人逐渐变得麻木,只为自己而努力,从来不为国家着想。想想都可悲!试想以后若有强敌来犯,中国该如何自卫!所以,不要让悲剧发生,从现在做起,时时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未来为重,有所作为而报效祖国,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本部影片从邓世昌、刘步蟾等清朝末年从福州船政局选出来一批少年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校说起,清朝末年,中国成为列强争相争夺的肥肉,个个都想分一块为背景。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那强烈的爱国情意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胆小怕死的人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作战,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迫不得已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邓世昌有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他不像电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贪生怕死,遇到敌人就退缩,一点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气概。而邓世昌他不但坚强不屈,而且视死如归。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 另外我在电脑上知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1894年正是 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早在一年前清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庆典处。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战争危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开 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光绪皇帝和大臣们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最高统治者如此腐败是无法指挥战争取得胜利更无法领导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它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靠的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努力与为中国开发建设的人。当然还有那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英雄人物。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 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一)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看电影——《甲午大海战》,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1894年9月18日,腐败的清政府和可恶的日本舰队在海上交战时的情况,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权力被可恶的慈禧太后掌握了,她毫不重视军队建设,在国家危机时刻,皇宫内还在为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将大量钱财挥霍掉了。可日本很重视军队建设,没钱就把全国官员的工资减少十分之一,买新式铁甲船,没粮就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约粮食给海军。我想日本真团结啊!要是我们中华民族也能这么团结,那么中国就不会有这些屈辱的历史了。 甲午大海战刚开始,日本就显示出了新式武器的好处,不一会儿,就击沉了我们四艘北洋海舰,可他们的海舰却未沉一舰,邓世昌大怒,和他的手下所驾驶的致远舰所向披靡,重创了日军的五艘海舰,可后来,炮弹打光了,就只有用穿甲弹,对日军根本没有杀伤力。之后致远舰被日军的东洋海舰打败了,面对严重的倾斜危险,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本吉野号冲去。从这可以看出邓世昌宁死也要和日本吉野号同归于尽,他为了国家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可日军见势不妙,边逃边放鱼雷,致远舰不幸被击中,炸为两截,邓世昌本有机会逃走,可他宁死和日舰共存亡,他的狗——太阳,也随着他一起牺牲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们所感动,他们真是太伟大了! 因为慈禧太后和许多的贪官污吏把那些钱财都用在了不正当的地方,不给海军新添海舰,就连炮弹也用次品代替,所以造成中国甲午大海战的失败,日本人也太可恶了,就连现在日本仗着有美国撑腰,还试图霸占我们中国的领土——钓鱼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国防建设,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一大批'高、精、尖'武器相继面世,'核导弹'、'核潜艇'、'歼_20战斗机'、'航空母舰'…… 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要永远记住'甲午海战'这段屈辱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发奋学习,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二) 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时代。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美好却依然不乏贪污腐败的官员存在。我们国家的官员应该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我们的官员应该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导读: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 2014-07-24 16:45:36 [来源:中国网] [作者:迟云飞] [责编:蒋俊] 字体:【大中小】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甲午战后的1898年,兵部和户部曾统计各省练军防军为36万人。就数量而言,中国军队显然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军队的战斗力。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象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他方面,中国军队确实较日军相差甚远。甲午战争时,日本军事制度、组织都已近代化,但是中国军队却沿用原湘军的营制,兵种单一,这种编制适合于双方都没有多少新武器的湘军对太平军的作战,但用在对外战争上,指挥不灵、配合不好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与日军的师团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军队没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没有司令部,没有参谋官,战斗部署只凭最高指挥官一拍脑袋。诸军平时各驻一地,互不隶属,缺乏训练,也从未配合进行军事演习。日本人事后总结:“清军指挥错乱,其龃龉冲突百出,而内部相摩擦,结局减弱对敌之战斗力几何,未可知也。” 中日军人教育水平相差悬殊。日本陆军高级军官有一半或进过本国军事学校、或到西欧学过军事、或到欧洲考察过军事。而中国陆军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进过新军事学校,他们大多是行伍出身的旧式武夫。中国武备学堂虽也培养出一些学生,却没有给他们指挥军队之权。日本教育普及率很高,因此日本士兵的教育程度也比中国士兵高得多。近代的战争不仅需要新的武器,更需要近代的战略战术,需要懂得近代战争的规律,而近代战争的知识要有知识的人并且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清军战术上策略上屡屡失误,决非偶然,是因为中国军官不懂近代战争,其受教育的水平太低。 我们再看海军。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海军的编制、军官教育程度比陆军较为近代化,与日本差别不大,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弱点。 其一,是海军首脑部门的缺陷。虽然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但该衙门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都另有要职,无一人为海军衙门专官,海军衙门几乎等于空设。不仅如此,海军大臣中无一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丁汝昌也没有受过海军专门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实在难以制定正确的战略,也难以与陆军协同作战。 其二,海军不统一。北洋海军实力虽已逊于日本,但若加上南洋和广东的几艘能胜任海上作战的舰只,实力便可与日本海军接近。但海军未形成统一指挥,互不统属,结果力量分散。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试图调南洋舰来加强力量,但没有成功。威海海军投降时,还发生了降将牛昶昞要求返还原属广东的广丙舰的笑话。 其三,正是由于首脑部门的缺陷,使中国海军缺乏明确、周密的计划与战略,缺乏争夺制海权意识。事实上采用的是守势战略消极防御战略。日本则在开战前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陆海军作战战略,明确争夺制海权。因此中国海军处处被动。 人、武器、组织制度是军队战斗力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而忽视了制度和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基本弱点。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一>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 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可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此刻 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可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 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 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 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 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 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气,中华名族几千年 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 们必须要打掉倭寇。”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 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齐,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观看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二> 刚刚看完甲午大海战,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当时世界排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竟如此轻易地就被我们不屑的弹丸小国日本摧毁,这个结果我们不想理解可是就是事实,也早已注定。 日本的掌权者为了自强为了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带头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国的掌权者们又在做着什么呢 当我们从德国买回的两艘当时最大的军舰回国时,所有人以为中国这个巨人要醒了,可是结果依旧是沉默,也许此时的“沉默”就在预告着未来的“沉没”了吧。 军舰回国时,曾去日本访问,当时我们有机会将日本的海军扼杀在萌芽之中,可是我们没有去做,那个洋人指挥官说的对,我们总是固执己见,所以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慑日本震慑列强的机会,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机。 七年间,我们的军舰的最大用途竟是为了帮慈禧运输新鲜瓜果这是怎样可笑的一个事实啊! 中国的统治者慈禧为了自我的寿诞挪用北洋军舰的军费修建颐和园,原本即将到手的新型快速铁甲军舰与我们擦肩而过,被日本购去。而那些贪官们则为了私欲,将购置炮弹的经费聚敛于自我的腰包,有这样的当权者,即使有像邓世昌这样有本事的爱国将领又如何有这样的当权者,我们又怎会不败不明白今日的国人在看到颐和园庄严秀丽的美景时,会否想到那里曾是用我们的军费建造的呢会否想到它背后的代价是整个北洋舰队呢 我们一向认为国贼的李鸿章,的确他是做过很多错事,可是至少他曾为我们国家的富强努力过,为了军费像慈禧争取过,为了最终在马关条约上不割让领土而流下真诚的泪水,不管这泪水是为了自我从此留下卖国的恶名还是什么,他已尽了自我最终的努力。

从甲午战争中日实力对比看晚清与日本近代改革成败

从甲午战争中日实力对比看战前晚清与日本近代改革成败 同时近代东亚两国近代及其重要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却决定着此后两国相反的命运;同是在西方殖民扩张时代压迫下,中日两个封建专制性质国家,几乎同时代被坚船利炮敲开国门,然而自1895年后,日本却跻入了侵略者行列,且后来居上,使中国受到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度最大的侵略与赔偿。由果索因,我们组从甲午战争中日实力对比看晚清与日本近代改革成败。 一、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一)作战部署 1.战略:甲午年八月十八日,两国海军在高丽西北鸭绿江口相遇。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主力。海军提督以定远为座舰,船长刘步蟾,等到两军相望的时候,刘为保留主力忽然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前,阵线混乱,日军乘机取得优势。 战略是与军队指挥者思想紧密相关的,临时调整战舰布局,刘虽是英国海军学校毕业的学生,但深受儒人志气思想影响,终究是属于儒弱之列,倒置缘故只为求自全,胆怯的战略指挥,就算有爱国名将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可丁又本是骑兵的军官,不善水战,更是雪上加霜。 2.战术:定远船上总炮手是英人泰乐尔,看见刘步蟾变更阵势,知道形势不好,他先吩咐炮手命中而后放炮,因为船上炮弹不多,走上望台,准备帮丁提督指挥,但两人中英文交流不通,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开火,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泰乐尔亦受轻伤,指挥与军队均混乱,海军损失严重。 在双方争取海权的黄海海战中,中国战败,日本陆战需要从海上

运输大量军队物资,这是中国陆军又遭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战前准备 1.物资:中国军舰之优点 A.舰船数量上优于日本海军。中国当时除北洋舰队外,尚有南洋舰队、福建海军、 广东海军三支舰队,也有一定实力,例如南洋舰队拥有5艘巡洋舰。 B.中国拥有两艘巨舰。定远、镇远两舰排水量均为7335吨,而甲午战争时, 日本最大的舰船排水量只有4278吨。 C.中国铁甲舰优于日本。据《甲午海祭》书中,中国铁甲舰5艘,日本方面 3艘。这里铁甲舰当指船体有特别的铁甲防护,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D.中国舰只大口径火炮优于日本。以黄海战役计,中国21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有23门,而日本只有11门,仅及中国的一半。 而事实上,我们引以为豪的北洋水师却由于经费问题近十年未更新装备李鸿章就向沈葆祯诉苦:“部拨四百万有名无实,各关四成除去协晌借款,所存 无几,各省厘金指拨要款久已入不敷出,断难如数。” 李鸿章在奏折中总结了三年来北洋经费的困难情况:“奉拨额响每岁号称四 百万两,三年以来实解不过二百万,是每年仅得数十万两,固己有名无实。各省厘金 或分毫未解,或解不及半,各海关四成洋税开销本多,又拨去半分归还西征军饷原 借洋款。” 10年未更新装备,购置新舰,要知道军事技术是飞速发展的, 怎能耽误这近十年时间。而北洋官兵们就是用性能上与日本相差了一、二十年的军舰去战,而且又有如此多战斗外的因素捆扰着他们。虽然舰船吨位、马力、参战兵力、火炮数量、速射炮数量、鱼雷发射管数量日本都是明显优势,但事实上海战中的机动力、火力北洋水师都处于劣势,就连弹药也是严重不足。 中国海军之缺点兼对比日本海军之优点 A、中国海军除定远、镇远两舰外,其余军舰吨位普遍较小,均在3000吨以下。日本海军虽无巨舰,但其4000吨以上舰只有5艘,3000吨以上舰只有4艘,总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范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范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范文一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明白了这一段历史背后 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此刻就真真切切 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此刻 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 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可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 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 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 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 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 中国人或许都应当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 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 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我的鲜血去警醒与自我流着同样 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我。我们就有职责去 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当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当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 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 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 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 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整日灯红酒绿的官员并没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当是寻求一种气节,去 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可是像邓世昌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这些,并且 他做到了,并且做得英勇无畏。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如下; 清朝海军由“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水师、广东水师”4支力量组成。共拥有战员1.5万人以上,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30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战员2万人左右。编制为“本队;第一、二、三游击队;鱼雷艇队;港务”等战斗序列。日海军的鱼雷艇中有10艘是日本国自造的。 比较中日两国海军的装备实力:从数量上看中方占明显优势。从质量上看,日方主力战舰的舰龄稍短于中方、航速稍快于中方、中小口径炮火速射能力强且数量多于中方;中方主力战舰的大口径火炮多于日方、装甲防护性能优于日方。双方的主要战舰作战性能差别不是严重的“代差”。总的看清朝海军的装备实力不是劣势。 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清朝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8,日本为世界第16名。 1875至1894年清朝从英国,德国等国购买先进舰、艇52艘。其中包括世界少有的一流7000吨铁甲战列舰2艘;又,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1艘,快速巡洋舰4艘;炮舰13艘;鱼雷艇28艘。 截止战前的1894年,清朝海军已达78艘军舰、30艘鱼雷艇、600多门舰炮、近70具鱼雷发射器、总计8.4万吨排水量。仍然超过日海军的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387门舰炮、近100具鱼雷发射器、7.2万吨排水量的总体装备实力。20:20:47 近代史系董运华 2014/7/22 20:20:47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陆军力量对比如下: 甲午战前,清朝陆军一百余万人,且是近代化的先进枪炮装备。大炮至少在1000门以上。枪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优于日军。 甲午战前,日本陆军22万人。装备的主要是国产的青铜炮和村田式单发枪(只有少量部队装备了村田式连发枪),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日军的枪炮性能远不如清军的西式单、连发枪和后膛钢炮。 当时美国认定清朝陆军排名世界前三。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先进的德国克虏伯钢炮,其中包括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既有固定式的要塞重炮,更有大量的野战炮。除了大量外购先进大炮外,清朝军工企业还能仿造部分先进型号的外国火炮(如格鲁森式线膛后装架退钢炮等),又完全可以批量自产质量较好的中国近代火炮。 日本陆军使用的火炮最初主要是较小口径的老式德国克虏伯炮。1881年大阪兵工厂仿造意大利等国2种青铜架退式火炮成功。其中包括70毫米野炮,最大射程5000米;70毫米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不久又制成90毫米的臼炮。1887年后,陆续装备全军部队,日陆军野炮总量不过300门。这些老式青铜炮性能当然不及清朝陆军新式钢炮。 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既有固定式的要塞重炮,更有大量的野战炮。除了大量外购先进大炮外,清朝军工企业还能仿造部分先进型号的外国火炮(如格鲁森式线膛后装架退钢炮等),又完全可以批量自产质量较好的中国近代火炮。

防务短评: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财政实力几乎持平

防务短评: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财政实力几乎持平 2014年02月19日17:38 来源:凤凰军事 3911人参与96评论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天皇带头节约皇室经费,并发出公务员薪俸减少一成的敕令,不仅仅是“吉野”号,也挤出了两艘世界先进的“富士”级战列舰的造舰资金。(资料图) 凤凰军事防务短评2月18日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国人对于120年前的这场耻辱失败一直有着各种争论。对于甲午战争前中日实力对比,普遍认为都是日本国力远不如中国,而且通过《马关条约》等巨额赔款,日本获得了相当于三年财政收入的横财,从而得到了大发展的原始资本。 然而一些数字细节也应该注意到,日本获得的三年财政收入赔款(2.3亿两白银,相当于3.5亿日元),实际上也接近清朝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1894年8100余万两白银)。这个数据体现了一个关键的事实,就是所谓“国力弱小”的日本,战前财政收入居然和清政府接近! 据统计,1893年日本预算收入为8804万日元,实际决算为11377万日元,相当于7585万两白银(1两白银约1.5日元),只比清政府同期(8867万两白银)少1282万两。1894年开战当年,日本还通过战争债券搜刮巨额资金,双方差距进一步减少甚至让日本反超中国。

在19世纪末,日本国土只有中国1/30,人口只有1/10,不仅如此,日本当时经济总量大约只有中国1/8。从财政管理水平看,日本更接近现代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接近30%,而中国只有大约3-4%,双方集中国家财力的水平差距极大。从内容上看,清朝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主要靠田赋(37%)、盐税(8%)、关税(23%)、厘金(18%)、其他(13%),不仅没有关税自主权,而且中央丧失地方财政权。再加上吏治腐败,冗官众多,贪污普遍,以及财政管理的混乱,修颐和园挪用大量资金,清政府能为战争提供的财力更加可怜。 由于财政收入相对充足,日本政府对军队提供的武器装备、训练质量等等,在先天条件上都要优于清政府。清朝的北洋舰队虽号称实力亚洲第一,但实际多年没有更新装备,甚至军舰连大修都无法满足,财政窘困就是主要原因。中国虽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亚洲第一的铁甲舰(7000吨),但所谓“第一”只是表面现象,不仅舰龄已长,而且性能已经落后,没有资金进行改装。日本除了三景舰、吉野号等等,战前还从英国订购两艘新型战列舰“富士”号、“八岛”号(1.2万吨),性能远远压倒老式的“定远”、“镇远”,造价也更加高昂,海军投入远远超过清政府。 可以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财政实力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尽管日本军队数量远远少于中国(25万对100余万),但实际军费投入甚至还要高于中国,导致日军的单兵战斗力和战场兵力对比,往往都压倒清军一筹。不仅如此,清朝投入战场的只有北方数省的陆军,海军只有北洋一支舰队。南方各省战时只是在旁观望,战时支援北方的军力和财力几乎可忽略不计。这些都导致中国的战场实力无法胜过投入举国之力的日本。 综上所述,甲午战败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技术因素,政府体制落后特别是财政体制落后,再加上官员腐败、地方离心,都直接导致军队缺乏投入,令清政府难以赢得战争。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能否集中本国一切资源,一盘散沙式的国家和军队必然失败。(凤凰军事防务短评陶慕剑)

历史影片《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范文

历史影片《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范文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范文一 看到这电影虽然是在讲述一百年前的事情,可是感觉对我们此刻的教育意义更深,更像是一面镜子在照耀着我们此刻人。我就想了我们当时所购买的舰船不比日本的差,我们当时的人员素质也不比日本的差,可是我们败了。败在自我人手中,中日甲午战争与其说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打仗,还不如说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打仗,隐藏的战争,购买军火这种事情都能够吃回扣,做交易,那我们什么不能?中日未开战胜负已经分出来了,我们不是败在坚船利炮上我们是败在自我的体制上,败在自我人挖好的陷阱之中。电影中说每次海战都能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句话振聋发聩。不只是在电影中,在现实中也是一样的。想想历史吧,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称霸全球,一战中英德海上大战决定了德国的命运,二战中日本美国太平洋战争决定了日本命运,而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决定了中国命运,谁失败谁的命运就悲惨,所以海战真的败不起。一个民族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要想真正的扬眉吐气,成为大国,海洋便是他们广阔的

空间,谁在海洋上说话算数谁就能真正的站起来。 每当谈论起中国近代史人们总是唉声叹气,觉得整个近代史是耻辱史。不错确实是耻辱史,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洗劫了圆明园,俄国趁机蚕食了北方领土,甲午战争让日本人割去了台湾澎湖。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让人感到气愤和窝囊,国家贫弱百姓遭殃,谁看这段历史时候都会捶胸顿足。近期看到了1894甲午中日战争的电影画面,感觉有些事情真的再现了当时之情景。把这电影给同事传过去的时候,同事来了句谈到近代真不想看这段历史,看了就生气。我告诉他虽然这样却是最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让一个民族别忘了以往的耻辱,让一个民族别忘记了自我耻辱的时候有自我的民族英雄,别忘记了民族的灾难。 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复合民族,是个融合民族,但我们民族从来都不缺少有骨气者,可是也不缺少没骨气着。看到清末洋务运动所购买的铁甲舰想到我们此刻自我造的铁甲舰船。不胜的感叹,一方面想我们此刻是不是部队上的那帮将领们是不是也有像电影里那样的,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者。是不是有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的腐败军官,是不是所购买的武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

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建设比较:起点相同结局迥然 胡彪黄宁 2014年10月11日13:05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同是源于外族侵略、为抵御外侮而建立起来的近代中日两国海军,犹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位选手,沿着看似相同的路线竞跑,初期领先的清政府却在最后关键时刻止步不前,结果输得一塌糊涂。甲午一役日胜清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海军建设方面的建设目标、人才培养使用和装备建设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中日海军建设之不同,以期为当前我国海军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日海军建设目标比较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原本倚之为屏障的海洋如同毫不设防的洞开大门,任凭西方列强来去自如,“无人,无兵,无船”的清廷有海无防,形势危急。尤其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更让清政府朝野震动,感到“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为“纾目前当务之急,裕国家久远之图”,防止“一朝猝发,弭救无凭”的局面发生,清政府不得不面对严峻形势,筹划海防问题,由此开始了现代海军建设的步伐。此时的清政府虽然对海军的战略性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极为浮浅,整个朝野上下都是从舰炮的角度看海军,把海军当成海上炮兵。这说到底还是守疆护土的陆军意识,根本谈不上海军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设海军,根本目的当然只为守,就连李鸿章、梅启照等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也不例外。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上奏筹议海防折》中引用查布国《防海新论》说,“若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由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其次莫如自守……只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把自己的舰船开到别人家门口,想到的也只是个守!7年后,他又在《议复梅启照条陈折》中再次明确指出了创建北洋水师的防御性目的:“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梅启照也在奏折中多次指出,筹建水师则“海疆便有藩篱”。 四面环海的日本,是天然的海洋国家,曾经在中国进行过数百年的海盗掠夺,与西方的海盗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因此向西方那样发展外向型、进攻型海军以图谋对外扩张侵略是其必然选择。日本现代海军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将“海外雄飞”当作最终目标。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思想家和教育家吉田松阴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封立诸侯,乘隙夺取勘察加、鄂霍次克海,晓谕琉球......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吕宋诸岛,以示渐进之势。”幕府军舰奉行胜海舟也提出海军建成以后“进而攻敌国,终成东海一大强国,与西洋各夷争天下之要冲”。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安抚万民之亲笔诏书》明确提出,今后将要“拓万里之波涛,扬国威于四方”,主管海军的军务官也指出“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

中日甲午海战电影观后感500字

中日甲午海战电影观后感500字 本文为中日甲午海战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上升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中华儿女磨练出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在这段历史中,出了许多爱国爱民的真英雄。这段历史也为将来的欣欣向荣打好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英勇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的侵略,,林则徐、邓世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今天,人们为了让自己牢记这些人物,便把他们弄得英雄事迹拍成了电影。而我也看了其中额一部讲邓世昌事迹的——《甲午风云》,它讲得是: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极力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极力主战,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工作,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之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在追赶敌舰的时候,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可是,却没有人后悔过。这部与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电影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电影中,邓世昌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精神已深深感动了我!那胆小懦弱的卖国贼和恃强凌弱的侵略者真是可耻!这帮可恶的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真是丧心病狂!侵略者的贪婪、自私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备份,这要是我们中国人在日本土地上欺凌他们自己的人民,那他们会有什么感受?一定也是非常愤怒,非常伤心。可这也是因为清政府腐败,要是国家强大,那还会有别的国家欺负我们吗?邓世昌的勇敢无畏、坚强不屈、为人着想的美好品质都是因为他爱国!而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国耻,好好读书,振兴中华,并学习邓世昌的美好品质,将来报答这些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 走过世纪的风雨,万里长城像巨龙在云中穿梭;跨过岁月的长河,珠穆朗玛峰像雄鹰傲立在世界最高坡。我们的共和国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我们的人民没有像今天这样斗志昂扬! “甲午海战最悲剧,无数的烈士保家为国……”使我不得不看《甲午海战》这部电影了! 清朝政府把我国一些少年送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他们受训后就是我国第一批海军之前他们和他们的日本同学关系非常好,由于甲午战争爆发后,如今已变成战场上敌人。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挪用海军的经费来建皇家园林——颐和园并吃喝玩乐,日军却把先进的武器买了回来,我军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