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建筑史_名词解释_部分

中国建筑史_名词解释_部分

中国建筑史_名词解释_部分
中国建筑史_名词解释_部分

中建史

专着

《考工记》:(战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 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营造法式》:李诫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 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 年)刊印的古典建筑法规性专着,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府第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

《园冶》:中国古代的造园学。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岀版于16 3 4年。全书共分三卷。一卷:①兴造论②园说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装折。二卷:栏杆(图示多)。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鲁班经》:原名《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屋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着。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工官

宇文恺: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精熟历代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主持兴建了隋东西两大都,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设计了“观风行殿”。

李诫: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家。自元七年(1092年)起从事宫廷营造工作,历任将作监主簿、丞、少监等,官至将作监。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在任期间曾先后主持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

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有助于后人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蒯祥、徐杲:明代建筑匠师。蒯祥随其父为木匠,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兴建,后又负责宫中的前三殿、献陵、裕陵、隆福寺等。徐杲嘉靖年间,参加北京前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得到赏识被提升为工部尚书,是明代匠人中提升官位最高的一员。

古代木构建筑(第8章)

台基:位于建筑下部,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分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种。

台明:台基的高度。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后来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最早实例见于北朝石窟。

踏道:为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形式可分为阶梯型与斜坡式,使用材料有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坡道:分礓礤(慢道)和辇道(御路)两种。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十分隆重的用龙凤石,起装饰作用。

(“左土戚右平”:戚指阶级形踏道;平指斜平坡道)

栏杆(勾阑):即木制、石质的栏杆,宋称勾阑。一般由地栿、望柱、寻杖、阑版等构成,用一层阑版称“单勾阑”,用二层阑版的称“重台勾阑”。

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寻杖合角造:木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岀者望柱:也称栏杆柱,是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望柱有木造和为石造。望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

四方

形。柱身和柱头都常有装饰。

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形似圆鼓的石制构建。

铺地:对地面的铺妆处理,分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与室外铺地(为防滑,保护路面、装饰美观,表面多作各种花纹,如回纹、四神纹等)。

大木作

开间:木建筑正面相邻的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叫“面阔”。

通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家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者椽数来表述。

明间:木建筑正面正中一间,宋称当心间。次间:明间左右侧的称次间。稍间:再外的。尽间:最外的。

步:屋架上的檩(宋称槫)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步。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则排列的。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前后挑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

进深:有时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进深”。(宋代人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计算的,若进深有四椽,则称四架椽屋O)柱

柱:总的可分外柱和内柱两大类。按结构所处部位可分,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

梭柱:《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或上下两段收小,如梭形)。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宋代棋、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卷”,圆弧也;“杀”,砍削也。

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材/栔:宋代建筑中的计量单位。“材”的高度划分十五分°,宽度为十分°“栔”上、下栱间距离,高六分°,宽四分°。单材加上栔,谓之“足材”,华栱、耍头等构

件用之。

举势:指屋面坡度。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在《法式》中称为“生起”,它规定,当心间的两柱不升高,次间柱升二寸,一下各间依此递增。【这做法未见于汉、南北朝,明清亦少用。仅唐、宋、辽用】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借助屋顶重量产生的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or 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

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 ,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 ,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于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文献中称为“都柱”。槽: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法式》载有殿阁类分槽平面类型:金厢斗底槽、分心

斗底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还包内层,内外柱同高。【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

分心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or 在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一般用作殿门。【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双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北京清故宫太和殿】满堂柱式:【大明宫麟德殿】

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山西大同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金)】减柱造:减少部分内柱。【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金)、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减+ 移)】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塔身、殿身)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一般用于减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商代建筑中即已出现。【佛光寺大殿、辽佛宫寺释迦塔】

瓜楞柱: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为瓜楞状,近人称之“瓜楞柱”,宋称“蒜瓣柱”。一般用八根小圆木拼于中间圆木上,形成八棱形。

F面的称小额额枋(宋称阑额):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联络檐柱or副阶柱,上承补间铺作之枋料),有时2根叠用,清代上面的称大额枋(宋称阑额),枋(宋称由额)。二者间添以垫板,使用语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____

檐额:不穿入柱头而在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之为檐额。(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做成霸王拳式样。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陕西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

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介于柱子与斗栱之间,起拉结木构架作用,也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平板枋。

雀替(宋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绰幕枋:位于大檐额下串联角柱与檐柱的枋料,用以增加稳定性。绰幕枋向内止于心间的补间铺作,岀头做成蝉肚形,之后演变为明清的雀替。

花牙子:用在柱间的挂落(楣子)下,这一雀替已转变成纯装饰性构件。

骑马雀替:在建筑尽间,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连为一体,就称骑马雀替。

平棊枋(清称井口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

罗汉枋(清称栧枋):在内外跳慢棋上的枋,宋用来表示斗棋的岀跳。

柱头枋(清称正心枋):在各跳横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叫柱头枋。

穿插枋(挑尖随梁):明清木构件之一,位于抱头梁或挑尖梁下,联系檐柱与金柱的枋子。(or在檐柱与老檐柱之间,用枋料加以串联的)

随梁枋:在内柱之间用枋料加以连接的,称之为随梁枋。是最长的梁下的枋,起稳固梁的作用。

斗栱斗棋:是我国木架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棋以及斜置的昂组成。一般使用在官式建筑中,可分为外檐斗棋和内檐斗棋二类。斗:棋与昂的支座垫块

坐斗:位于一组斗棋最下面的构件是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榜斗,汉称榜),有时课单独使用。

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挑岀的翘(宋称华棋或卷头)头上。

华棋:宋式斗棋上外跳之棋。

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棋二端上的。(相当于宋代散斗)

槽升子: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棋二端上的。(相当于宋代散斗)

棋: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现存遗物以汉代最早。

翘(清):向外岀跳的棋(宋称华棋或卷头)。

瓜拱:跳头上第一层横棋。(宋称瓜子棋)

万拱:跳头上第二层横棋。(宋称慢棋)

厢棋:最外跳在挑檐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檢下的。(宋称令棋)

正心瓜棋:岀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棋。(宋称泥道棋)

正心万棋:岀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棋。(宋称慢棋)

单棋: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棋的。

重棋: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置二层棋的。(汉名器、画像石油三重以上的)

计心造:跳头上置有横棋的。(金、元以后多用重棋计心)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棋的。(唐、宋斗棋常用)

插棋:插入柱中之半棋,一般位于檐柱上,用以承托岀檐。

铺作:狭义指斗栱;广义指斗栱所在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栱所在铺作结构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溜金斗棋: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棋发展而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盛于明清不用天花装饰的建筑中。

昂:斗棋中斜置构件,斜的悬臂梁,起杠杆作用。有上昂下昂之分。【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批竹昂:自斗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

琴面昂:昂面竖向稍凹,横向稍凸,形成一缓和曲线的昂。

上昂: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棋或者斗棋里跳之上。【始见于宋代建筑内槽铺作】

下昂:因昂首向下而得名,外檐承挑檐。

踩(清):翘或昂自坐斗岀跳的跳数。(宋以铺作计)岀一跳称三踩(四铺作),岀两跳称五踩(五铺作),岀三跳称七踩(六铺作),岀四跳称九踩(七铺作),一般建筑不超过四跳九踩(七铺作)一拽架:清规定岀跳每跳均为三斗口(三十分°)。(宋规定每跳岀二材高(三十分°),或每跳递增、递减。)

双抄双下昂:“双抄”指二个华棋,“双下昂”指二个下昂。岀挑、挑岀两个华棋两个昂。

单抄单昂:出挑、挑出一个华栱一个昂。

几抄几下昂:宋《法式》规定的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丁头棋:位于梁下的半截棋。原由串枋岀头部分组成,后成为梁头下装饰。

讹角棋:即方斗,四角内凹成海棠纹状。

屋架

举架(宋称举折):“举”指屋架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唐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举高和进深比约折:在计算屋架高度时,由于各

1/6,宋1/4?1/3,清1/2 】

檩升高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二是若干折现组成的,这就是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 1.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 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 (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 (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 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属殿堂型构架。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殿堂型构架

中国建筑史 名词解释 部分

中建史 专著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 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 左东右西。) 《营造法式》:李诫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印的古典建筑法规性专著,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府第工程的预算、计工料之用。 《园冶》:中国古代的造园学。作者是明代计成,字无否,本书出版于1634年。全书共分三卷。一卷:①兴造论②园说③相地④立基⑤屋宇⑥装折。二卷:栏杆(图示多)。三卷: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园目标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其造园优化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其造园构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 《鲁班经》:原名《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屋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研究中国清代建筑的专著。书中详述了清代宫式建筑的平面布局、斗栱形制、大木构架、台基墙壁、屋顶、装修、彩画等的做法及其构件名称、权衡和功用,并附《清式营造辞解》、《各件权衡尺寸表》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 工官 宇文恺: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主持兴建了隋东西两大都,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设计了“观风行殿”。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 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 通面阔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面阔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 其左、右侧的称次间, 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 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副阶:宋代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身、殿身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副阶周匝:塔柱的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的卷杀:柱的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挑尖梁: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踩步金: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特殊构件上,这个只有歇山建筑才有的特殊构件叫“踩步金” 罗锅椽: 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设计风格,双桁卷棚屋面顶步架侧面成弧形的椽子。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举折(举架):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指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叉手: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北魏宁懋石室已见。 扶脊木: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平棊: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 遍施彩画的天花。 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 偷心造: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计心造: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须弥座: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 斗口制: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补间铺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踩:翘、昂自坐斗出挑的多寡,清代一踩计 材分制:材和契作为宋代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 歇山收山法: 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庑殿推山法: 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 悬山挑山:是将悬山建筑两山的檩头,向山墙外伸出四椽四档或1/3 檐柱高的做法。 隔扇:隔扇可作对外地门、窗,也可作内部的隔断。 支摘窗:支摘窗多用于住宅。窗下为槛墙,高一般可按3/10 檐柱高定,铺首:门扉上的 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称为“彻上明造”,也称“彻上露明造”。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分”为其厚。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10“分”,而以1、材分制(宋); “材”的高度分为15 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定。,为“栔”,6“分”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 最大斗口;2、斗口制(清)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 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斗栱3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上。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一个雷公柱的庑殿推山;4、度斜直线变为平滑的折线产生曲线感,从而影响屋顶正面坡度步架距离45柱径,从而使四条垂脊由都不一样长。(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歇山收山;5、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板的外皮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侧脚;6、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建筑物的檐柱(即最外圈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7、生起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叉柱造;8、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叉柱造: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懔枋. 9、大木作;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柱,梁.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大木作: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为名,遂称设计、制作、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拱等。大;10、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使用斗拱)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不使用斗拱)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 ,属于低等次建筑助用房而南方柱础高约在一个「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古镜高按柱顶厚十分之二。」古镜;11、到一个半柱径之间,鼓形下可置方座或须弥座等。;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前12、驼峰者形式较多,后者少见。 13、月梁;在北方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 14、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15、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16、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中国建筑史》题库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

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大都水系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规划。 21、我国历代都城规模由大到小为隋大兴城、北魏洛阳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阳、明南京城、汉长安城。 22、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为我国五大古都。 23、明清北京城中轴线长7.5里,起于永定门,止于正阳门。 24、宋代彩画主要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种形式,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是和玺、旋子、苏式。 2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主要有抬梁式、穿斗斗式、井干式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26、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

中国建筑史作业部分答案

中国建筑史作业部分答案 一、我国古代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是什么?庭院的围合方式有那三种? 我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布局特点:沿着一条纵深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二、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布局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 其建筑构成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耳房、倒座(会客,书房)、后罩房(小姐居),大门、垂花门、抄手廊、影壁、院墙等。其组合形式可分为“单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和超过三进的多进院。它们构成一路纵列,大宅可以旁带跨院,或是形成二路、三路、四路并列的大宅院。 其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基本型,其核心庭院均采取“一正两厢“再加上垂花门或过厅的四合院格局。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的总宽。 坎宅巽(音xun)门(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以下论述题位答案要点,还要适当展开论述 一、试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 、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C )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 A )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B )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B )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 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C ) A、兆域图 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 D、清明上河图

中国建筑史

中建史 一名词解释 1)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全城实行宵禁。三国时期,城市开始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的“里”。2)瓮城:为增强城门的防御力量,而没在大城门外的小城 3)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持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4)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5)托脚:宋代建筑上各榑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6)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7)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8)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9)偷心造:宋式斗拱的一种做法,即在一朵斗拱中,只有出跳的拱、昂,跳头上不安横拱。10)计心造:在宋式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都有横拱的一种斗拱方式 11)龙尾道: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远望如龙尾。12)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用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13)雀替: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14)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 15)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 16)方城明楼:在宝城之前,尚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 17)坞壁:平地建坞,围城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角楼,略如城制。 18)侧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 19)明堂辟雍:古代天子宣明政策的地方。 20)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二画图 1 屋顶形式 2 四合院 3 北京天坛 4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及立面 5 穿斗式抬梁式 6 柱的形势 A 都柱B 满堂柱式C金厢斗底槽D 单槽E 双槽F 分心斗底槽 三填空 1)木结构建筑的优势 A 取材方便B 适应性强C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木材越来越少2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虫蚀,不耐久3难以营造大而复杂的空间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 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 2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3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公共建筑 4建筑技术 ?结构技术 ?施工技术 5建筑风格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概述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13张) 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中国近代建筑 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平闇(暗)为了部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窗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版门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栱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 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 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 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 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 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 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 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 13、砌上露明造:屋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 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中国建筑史期末考试资料

内容包括(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1、我国原始社会氏族时期房屋遗址类型?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 2、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的特点是什么?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平面特征是什么? a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和后堂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用瓦。b平面略成方形 3、《周礼·考工记》是如何记述周代的都城型制的?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4、xx的布局特点? 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座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它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5、汉xx规划布局的特点?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6、xxxx的建筑特色?

塔平面为12边形,最下为低平台座。上建划为二段之塔身,下层塔身平素,无门窗及任何装饰。上层塔身辟饰以火焰式尖瓣之拱门及小龛,龛下置有壶门之须弥座。转角立莲瓣倚柱。虽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卷,但装饰仍多保存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 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隔为10层。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塔刹则用石构成。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 7、xxxx的规划特点?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柏,精神表意 9、xx的成就? 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拱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上、在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10、xx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 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大殿建在低矮的转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 檐柱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无xx。 11、正定xx的布局及建筑特色? a布局:利用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b建筑: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两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的次间都较梢间为狭。下檐柱头铺作出双抄偷心造,上檐柱头作出单下昂,后尾出四抄托明栿。 12、《营造法式》是什么,它有哪些突出成就?

(整理)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

营造法式类: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指上下皆有枭混的台基,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2.叠涩:古建中利用砖、石层层向外出挑的做法,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3.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4.踏跺:呈阶级形的踏步,高宽比一般为1:2,特殊情况下可1:1。 5.垂带石:在踏跺两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倾斜而下的副子,其尺寸同阶条石,与明间两侧檐柱中线对齐。 6.象眼:位于台阶两侧的三角形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7.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8.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9.慢道:长坡道。《营》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10.撵道/御路:坡度较平缓的一种慢道,用以行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主要起装饰作用,在其上雕刻云龙水浪。 11.阑杆/勾阑:即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2.望柱:在栏杆中位于阑版尽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上多有柱头雕刻。 13.寻杖:在栏杆中的长条形扶手。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后被望柱分为若干段,位于位于望柱之间。 14.阑版:在栏杆中位于望柱之间,起装饰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5.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6.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17.抱鼓石: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多刻去纹。 18.坐槛:园林建筑中的石栏杆,形体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

同济中国建筑史真题

选择填空 建筑史观 1、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历史观是()。04 2、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tectonic”主要是指()。04 3、非农耕时代建筑特征()。08 4、中国()时期建筑比较接近TECTONIC的含义。08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流变 1、中国古典建筑演变与下列哪个因素一般没有因果关系()。01 A朝代的更替B文化中心的转移C建筑工具的进步D中外建筑的交流 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1 A建筑类型B建筑等级C取材方便D阴阳五行 3、风水观念与以下哪个因素没有直接关系()。01 A心理学B方位C礼制D术数 4、中国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大约出现于()时期。01 5、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02 6、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时期,并引发了汉民族()方式的演变。02,04 7、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3 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 8、从直接源流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03 A西北B江南C华北 9、中国上古的九州中,()州孕育了周秦汉唐文化。03 10、传统四合院构成的实质是()。03,04 11、()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主要原因。04,06 12、中国上古九州概念中,()两个州后来建都朝代最多。04 13、古代官式建筑与下列哪个因素没有因果关系?()04 A朝代更替B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C中外交流 14、以下哪位学者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04,05 A罗西B德·昆西C钱伯斯 15、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05 A晋B冀C苏D赣 16、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7、()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中国古代聚落的形态与结构 1、“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五门”指()。98 2、“东西堂”制度是()时期开始的()制度。98 3、“里坊制”大约解体于()朝,取而代之的是()制度。98 4、古代都城得居住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称()。99 5、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属于()形制。991

中国建筑史试试题库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 E )2.分心斗底槽:又称分心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平面等分 3.叠梁式(要求附图):又称抬梁式,基本结构特征为柱上立梁,梁上立短柱,短柱上再立短梁…… ( F )4.四阿顶(要求附图):又称庑殿顶,也称五脊殿。屋顶由四面坡组成。 5.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6.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7.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墓的一种棺椁形式。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注解黄肠题凑说:“以柏木黄心致垒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云题凑。” 8.斗拱:又称斗科、栾栌、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大木构件。斗栱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9.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10.大木大式:“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指的是清式大木做法的两种类型,可简单认为有 斗拱和无斗拱建筑的不同处理,其中有斗拱建筑称为大式建筑(殿式建筑),无斗拱建筑称为小式建筑 11.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12.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13.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14.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简介: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着作《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出版。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