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2007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007

 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X iangnan University V ol.28N o.4

收稿日期:2007-06-13

作者简介:贺华锋(196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贺华锋1

,李世琴

2

(1.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湘潭 411101;2.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名词化是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其附带的特征,探析名词化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多种功能。掌握好名词化隐喻对语篇的理解和应用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词化;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4-0072-03

一、引言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

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此后,有关语法隐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

发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系统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之间

依次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体现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致性和非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

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非一致性指的是打破一致性的常规,体现语义和词汇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

关系。功能语言学将人类语言中的这种非一致式表

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Halliday ,1994:342)。韩礼

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的

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朱永生,2004:

232)。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讨论和探析其

类型特征以及对于语篇的建构功能。

二、名词化隐喻概念及其类型特征

1.名词化隐喻概念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在语法隐喻中,名词化现象是指用名词来体现本来在一致性

情况下由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这样,一致式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经过名词化就变成了事物(Halliday ,1994:352)。Matthiessen (1995:670)进一步指出,除用“过程”或“特征”的名词化之外,小句的情态也可以被名词化。他把名词化从概念语法隐喻扩展到了人际语法隐喻,拓展了名词化的范

围。名词化既可起到名词的作用,又可表达由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辞成分或附加成分,构成短语,因此,句法上从词或词组到句子段落都可名词化处理,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名词化短语。2.名词化的类型及特征

(1)“过程”名词化

在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体现中,过程由动词体

现,而在非一致式的语法隐喻表达中由名词来体现。即将过程看作事物。如:[1a ]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 2tail.[1b ]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2a ]Y ou can surely rectify this fault if y ou insert a slash at that time.

[2b ]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 2tion of a slash.此两组例句中,a 句分别为语义和语法间的一致

?

27?

式表达,b句为相应的名词隐喻表达。[1a]中describe 这一物质过程在[1b]中由名词description来体现。过程是小句的中心成分,其他成分的确立依赖于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过程名词化后,其他成分无疑会受到影响。如[1a]中的参与者the suspect和环境成分in great detail在名词化后的[1b]中变成了名词description的修饰语。而[2a]中的动作执行者y ou和环境成分surely,at that time在相应的[2b]中被丢失。

(2)“特征”名词化

在一致式句式中,事物的特征由形容词表达,而在名词化隐喻式表达中事物的特征由名词来承担。即发话人将特征看作事物。如:

[3a]They were absent2minded in class and the teach2 er disliked them.

[3b]The teacher disliked their absent2mindedness in class.

[4a]They ceased to be hostile toward each other and became g ood friends.

[4b]They ceased the hostility toward each other and became g ood friends.

上例中,a组的形容词absent2minded和hostile分别被名词化成absent2mindedness和hostility,原句的某些成分因名词化有所改变。由特征转化的名词ab2 sent2mindedness和hostile在b句中直接变成参与者, [3a]中带有特征的载体they在[3b]中变成了参与者absent2mindedness的修饰成分。

(3)“情态意义”名词化

Mattthiseen指出,除通常的由动词体现的“过程”名词化,形容词体现的“特征”名词化之外,小句的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也可名词化,这类现象属韩礼德所说的人际隐喻范畴,这样,名词化的范围由概念语法隐喻扩张到人际语法隐喻。如:

[5a]Y ou must finish it today.

[5b]It’s y our responsibility to finish it today.

[6a]Mary probably knows.

[6b]There is a probabi litythat Mary knows.

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情态成分可表明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或意愿,也可表现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主客观取向又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样就形成四种情态取向。但是,情态动词或副词通常具有口语的特点和非正式的风格,相应的名词化则引起小句的情态取向变为明确客观。因此,情态意义名词化并非任意,而是满足交际者表达其明确客观情态的特殊需要(王薇,2005)。

三、名词化隐喻的语篇功能

根据Halliday的观点,过程、特征或情态的名词化保持了原来的一致式意义,却增添了作为“事物”的隐喻式意义。具有双重意义的名词化隐喻大量出现在成人书面语篇中。正如上述名词化类型及其附带的特征一样,名词化隐喻会引起小句内部语义结构,小句之外的语篇语式的变化。双重语义特征和所引起的相应的句内句外变化使得名词化隐喻对于语篇和语体具有重要的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洁、正式化功能

名词化使原先的小句被“打包”成名词性词组,若干个小句被“打包”成一个小句,语篇的句数减少,但每句的信息量却相对增大(朱永生,1994)。隐喻化后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经过这样的“级转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双重语义特征使其深层意义变得更加丰富。这种概括和浓缩功能使得语篇中语言精炼简洁,意义丰富,抽象性高,书面化强。如:

[7a]Because the available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is limited,there is a major problem facing the radio com2 munication industry.

[7b]The limitation of the available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cause a major problem facing the radio communi2 cation industry.

[8a]A fter we used this Z ipo Lighter for20years,the only thing we had fixed on it was the hinge

[8b]A fter20years of daily use,the only thing we had fixed on this Z ipo Lighter was the hinge.

此组例中,所含信息量相同,长度却迥异。[7b]将原来的分句“打包”,隐喻化成以limitation为实体的名词词组,简化原来的复合句为一个简单句。根据Halliday的信息密度计算方法(信息密度指数=独立信息词汇数量÷小句数量),[7a]信息密度指数为6,而名词化后的[7b]指数为12,为[7a]一致式表达的2倍。可见,名词化隐喻能以较少的语言文字表达更多的内容,提高语篇信息密度,这正是正式语体的一大特点。[8b]是一个含有嵌入句的小句,介词加名词词组构成介词短语来表示环境成分,句子结构十分紧凑。如果改成[8a],其一致式则由小句变成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结构相对复杂、拖沓。

2.客观化功能

一致式表达中,动词体现过程,通常有其参与者,附带环境成分。名词隐喻化后,原过程的参与者常被

?

3

7

?

省略,有掩盖或模糊施事的功能,语篇由此显得更客观。如:

[9a]I f y ou expose the item for long,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9b]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2 tion.

[10a]An im 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ef2 fect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

[10b]We can im 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 use superheated steam.

名词化后的[9b],省去了主观性较强的过程参与者,语义表达得更客观、真实。[10a]使用动词im2 prove和use的名词化隐喻形式,将其一致式过程的参与者省去,使表达理性化,而[10b]的一致式则含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情态意义的名词化能降低句中人际功能的发挥,使语篇减少主观性,强调行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上文中所列举的[2a]和[2b]。[2a]一致式表达中情态动can和情态副词surely的使用,激发了人际意义,强调了发话者的主观判断和听话者的能力。而[2b]的名词化有效地帮助发话者强调了客观事实,避免使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而增添了语篇的客观和公正度。

3.语篇展开、衔接和连贯功能

Halliday通过分析发现名词化形式的语法隐喻降低了原有的级阶便于语篇的展开(朱永生等,2004: 228)。他还指出,名词化隐喻使篇章一步步展开,其主要手段就是将复杂的语篇“打包”成名词性的结构作小句的主位(张德禄,1998:353)。

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是组织语篇的主要手段,二者一起构成了推动语篇发展的内在力量。主位推进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T表示主位,R表示述位):主位同一型:T1—R1→T2(=T1)—R2;

述位同一型:T1—R1→T2—R2(=R1);

延续型:T1—R1→T2(=R1)—R2;

交叉型:T1—R1→T2—R2(=T1)(朱永生、炎世清,2001:103)。

名词化能使可以主位的选项多样化,一个过程可转变位一个小句的语义起始点,非常有利于第三种主位推进模式的展开,即第一句话的述位部分通过名词化变为第二句话的主位部分,有利于新信息的导入,从而成为语篇有效的衔接手段。如下例:

[11]Historians(T1)believe they have left no descen2 dants in China(R1).This long-held belief(T2)was doubted by Y u Wenhao,a retired profess or who found a family book given to Jin’s family(R2)……

此语篇节选中,第一句话的述位部分传递新信息,第二句通过将前面的述位部分“打包”即名词化成主位部分,第一句的新信息相应地转换成已知信息,整个语篇信息于是层层递进地展开,信息重点因为名词化得到转移,内容上不断深入,结构上不断扩张,直至形成一个表达完整意义的整体。可见,名词化隐喻现象在语篇的展开、发展方面作用重大,使语篇组织得紧凑、合理、简练、深刻。

四、结语

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将过程、特征、情态转化为事物,具有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双重语义特征,从而对小句和语篇的意义产生影响。名词化的使用在语篇建构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它使语篇更正式、简洁、客观,论述更精确、衔接得更紧密、组织得更合理和紧凑,大大丰富了语言系统。特定的语篇体裁要求特定的语篇结构(黄国文,2001:5)。一般来说,语篇的正式程度越高,名词化隐喻的使用频率越高,如科技文、政论文、法律文体等正式书面语体中词化隐喻现象应用广泛。掌握好名词化等语法隐喻理论十分有利于语篇的分析和理解,对于一些文体特别是正式文体的翻译、写作等应用方面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Matthiessen,Christian.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M].T oky o: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2

es Publishers,1995.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 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名词化研究分析Halliday的语

义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5]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6]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1994,(1).

[7]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下转第78页)

and if y ou feel offended,s o be it.

例(22):胡宗南进攻陕甘宁地区,我们的县城只剩下一个,但我们并没有退出地区,吃树叶就吃树叶!

译:When Hu Tsung-nan attacked the ShanxiK ansu -Ningxia Border Region,we did not pull out although we had only one country seat left and we thought nothing of it when we had to live on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结语

翻译讲究策略和技巧,重复的运用与省略便是技巧或策略之一。汉语中的重复有的是一种修辞手法,有的是用于表示强调,这在英语中同样需要。然而,汉语中大多数的重复内容与修辞和强调无关,它只是汉语的一种习惯。对此,英译时,便可采取相应的策略,以避免重复,取代法、省略法、提取法和复数使用法便是避免重复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88.

[2]庄绎传.汉英翻译500例[M].北京:英语教育与研究出版

社,1980.

[3]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5]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R epetition in Chinese2E nglish T ranslation

DENG Tie2hui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Xiangnan U niversity,Chenzhou423000,China)

Abstract:In Chinese2English Translation,we can easily find the comm on fact:repetition of s ome w ords or phrases is often used in Chinese sentences,while in English,repetition is always av oided.There are mainly four ways to av oid repetition in Chinese2English translation:①replacement;②ellipsis;③abstraction;④using plu2 ral form.

K ey w ords:repetition;translation;replacement;ellipsis;abstraction

(上接第74页)

An Analysis on N ominalization Metaphor and Its T extual Function

HE Hua2feng1,LI Shi2qin2

(1.B asic Course Department,H unan V ocational I nstitute of City Construction,Xiangtan411101,China;

2.College E nglish T eaching Department,Xiangnan U niversity,Chenzhou423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systemic2functional grammar,nominalization is an im portant s ource from which grammatical metaphor derives.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nominalization,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ypes and fea2 tures of nominalization based on a great number of true exam ples,and analyze its kinds of functions in constructing texts.G rasp of nominalization metaphor has greatly instructional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exts.

K ey w ords:grammatical metaphor;nominalization;textual function

名词化隐喻在学术写作摘要中的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44886999.html, 名词化隐喻在学术写作摘要中的功能 作者:王委委池丽霞左兰丽 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2期 【摘要】名词化作为实现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在学术写作摘要中运用较为普遍。本文 试图探讨名词化隐喻的定义并总结了名词化隐喻的文体功能,即语篇简洁性、连贯性以及客观性的作用。 【关键词】名词化;语法隐喻;摘要;学术写作 【Abstract】Nominal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is widely used in the abstract writing. 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of nominalization: conciseness,coherence and objectivity. 【Key words】Nominalization; Grammatical metaphor; Abstract; Academic writing 0 引言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Holliday在1985年提出语法隐喻,认为隐喻是 发生在词汇语法层次,认为语言在隐喻过程中,意义没有变化,但是其语法方面发生变化,如名词化现象等[1]。名词化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学术写作摘要中非常普遍。在 学术写作摘要中,运用名词化语法隐喻可以进一步是摘要简洁、连贯以及客观。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研究名词化隐喻在学术写作中功能。 1 名词化语法隐喻简介 语法隐喻是由功能学派韩礼德于1985年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中首次提出,认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人类描述事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致式,另一种是隐喻式。在范畴转换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的语法项目之间的转换,进而产生语法隐喻,这种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语法隐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名词化,在学术论文中有大量的名词化现象。在1996年,韩礼德提出了名词化语法隐喻的几种形式[1]: 1)形容词-名词,把特征看作事物,在一致式中,事物的特征由形容词来表达,但是在隐喻式中,事物的特征由名词或者名词词组来实现[1]。 [1a] Because 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 people are able to write business programs faster. [1b]Advance in technology are speeding up the writing of business programs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 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13.2隐喻的翻译方法 1.直译(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意象)。 (1)a ray of hope 【译文】一线希望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译文】花钱如流水(也可借用“挥金如土”) (3)be armed to the teeth 【译文】武装到牙齿 (4)crocodile tears 【译文】鳄鱼的眼泪 (5)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文】自助者天助也。 2.借用(用标准的译入语意象替代源语意象,但不得和译入语文化相抵触)。 (1)sunny smile 【译文】灿烂的微笑; (2)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文】山中没老虎,猴子称霸王

(3)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译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译文】人过三十不学艺 (5)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 【译文】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6)物不平则鸣 【译文】Injustice will cry out. (7)负荆请罪 【译文】abject apologies (8)burn one’s boats(bridges) 【译文】破釜沉舟 【解析】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意思同汉语的“破釜沉舟”,形象稍有差异; (9)Kill the goose toget the eggs 【译文】杀鸡取卵 【解析】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与汉语“杀鸡取卵”意思相同,喻体也相近。 3.把隐喻翻译为明喻,保留原来的意象,这样可以避免隐喻造成的突兀。 (1)龙飞凤舞 【译文】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隐喻与词汇教学

论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维的工具。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不是简单地对词汇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和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归纳和合成,从而实现词义的构建。在分析了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重要作用后,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如何能更好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1.引言 作为语言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 词汇学习应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然而,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句子和篇章的层面上, 注重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多少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导致了教师在教授词汇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不能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词汇方面的方法陈旧、低效,从而最终导致了在词汇的使用方面不能活学活用,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时往往束手无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词汇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例如:the 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the mouth of a stream(溪口)。词语“head”和“mouth”的使用已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问题,即语言是具有隐喻性的。 隐喻在传统的语言学中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发展,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认知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到了Lakoff & Johnson(1980)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束定芳,2008)。近年来,Cameron &Low(1999)合编了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与应用》),将隐喻研究引人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其中,Cameron还建构了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框架,但并未就隐喻与二语习得及语言教学的直接关系作具体讨论。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束定芳,2000),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但1990年以来国内刊物刊载的近百篇关于隐喻的文章里,对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却少有讨论。本文试图从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英语词汇教学来探讨隐喻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之中 2.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

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805990 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开题报告+论文) 2、(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3、(英语毕业论文)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4、(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6、(英语毕业论文)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7、(英语毕业论文)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 8、(英语毕业论文)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9、(英语毕业论文)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10、(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11、(英语毕业论文)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英语毕业论文)《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3、(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4、(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5、(英语毕业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开题报告+论文) 16、(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7、(英语毕业论文)中文商标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8、(英语毕业论文)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9、(英语毕业论文)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20、(英语毕业论文)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开题报告+论文) 21、(英语毕业论文)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2、(英语毕业论文)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23、(英语毕业论文)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 24、(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25、(英语毕业论文)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开题报告+论文) 2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27、(英语毕业论文)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28、(英语毕业论文)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29、(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英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0、(英语毕业论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1、(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2、(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 33、(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复习笔记(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复习笔记 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一、隐喻的概念 1.比喻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隐喻,也叫暗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隐喻有本体与喻体,用“是”、“成为”等联接本体和喻体。 2.与隐喻相关的是明喻、借喻、借代、比拟等。 (1)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方法。 (2)借喻既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而是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基本形式是以乙代甲。例: “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溅你一身的污泥”。 【解析】此句中“落水狗”比喻挨了打的敌人。 (3)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例: 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解析】“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像红领巾。 (4)比拟是按照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人当作物或物当作人来写。例: 鸟儿歌唱,花儿欢笑。 【解析】“鸟”和“花”本来不会像人那样一。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

3.在英语中,大多数字典和教科书对隐喻的定义为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hings,based on resemblance or similarity,without using“like”or“as”。例: a submarine sandwich a branch of government 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 4.英语中与隐喻有关的概念很多 simile(明喻):A comparison using“like”or“as”。如Her face was pale as the moon; metonym(换喻):The substitution of one term for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ommonly associated or closely related。如the crown(referring to a Queen or King); synecdoche(提喻):The substitution of a part for the whole or vice versa(a kind of metonym)。如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5.隐喻没有一定的语言形式 (1)它可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段文章。例: He hatched a clever scheme. 其中的hatch就是一个隐喻,它把一项计划的产生比作孵化过程; An eye for an eye. “以眼交换眼”(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里把公正比作天平,做坏事和受惩罚要平衡; The angry waves calmed down as the dawn came. 这里把海浪比作人,可以发怒,可以平静。 (2)汉语中的隐喻也是有多种形式。例: “血缘的纽带”、“钉子户”、“铁公鸡”、“郎平是中国女排的铁榔头”、“狗咬吕洞滨,不

表示负面情感词语的隐喻分析

2006年第8期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No 18,2006 第27卷 VOCATI O NAL AND TECHN I CAL E DUCATI O N Vol 127总第462期 (Teaching Research ) General No .462 收稿日期:2005-11-30 作者简介:翟 艳(1974- ),女,山西沁水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表示负面情感词语的隐喻分析 翟 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 摘要:表达情感的词语很大一部分是以身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并通过隐喻的方 式构成的。隐喻可以分成死寂隐喻和活跃隐喻两种类型,这两种隐喻是相对来说的,并非绝对化的概念。情感概念的隐喻主要有3种构成方式,与之相对应的隐喻可以称为实体型隐喻、通感型隐喻和转喻型隐喻。 关键词:情感词语;负面情感;隐喻界定;隐喻构成方式;生活经验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08-0048-02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1998)中选取了210个表达人类负面情感———怒、惧、哀的词语进行分析,发现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共有65个,占31%,而通过隐喻表达情感的词语共145个,占69%,本文以前面提到的210个词语为对象,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分析汉语中情感概念的隐喻表达。 一、隐喻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看文学作品时,往往能注意那些有新意的、作者独创的修辞,如果把范围扩大,虽然认知语言学家指出几乎每一句话中都含有隐喻,但人们却很少能意识到。这主要是因为隐喻性有程度之分。隐喻性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隐喻性极高的新鲜隐喻,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隐喻,另一端是已经失去隐喻性的死喻,即我们不易感知到的隐喻。但隐喻性的判断是主观的,而且没有完全“死去”的隐喻,即使是死喻,在适当的语境下还可能复活。在对所选语料———表示负面情感的词语进行分析后发现,词汇中的隐喻大多数是死隐喻,只不过凝固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隐喻的类型(一)死寂隐喻 死寂隐喻指凝固性程度高,而隐喻性程度低,从字面上人们意识不到的隐喻。这类词语被无数反复的使用和联想,词义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成为词汇的部分含义,并已收入词典中。比如人们在表达自己愤怒的情感时往往会使用“生气”这个词语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生气”其实是隐喻的说法,把人的愤怒比作“气”,只不过这一隐 喻被接受和传播后,其隐喻性逐渐减弱,随着使用 频率的增加,隐喻义成为词义的一部分,“生气”便逐渐成为一种字面的说法。另外还有怒气、气恼、胆怯、丧胆、悲痛、痛心等。 (二)活跃隐喻 活跃隐喻指凝固性程度低,而隐喻性程度高,从字面上人们能感知到的隐喻。这类词语的共同特征是话题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较明显。比如用火来隐喻愤怒的词语“发火”、“起火”,人们在运用时就能感觉到这是隐喻性的表达。另外还有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心如刀割等。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隐喻性程度的判断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过程。死寂隐喻和活跃隐喻都是相对来说的,并非绝对化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界定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另外,还要注意一些成语和惯用语,这些成语和惯用语是从古文或寓言中浓缩、延用而来的,在历史上属于活跃隐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背后的故事会渐渐被淡忘,而隐喻意则会因人们的使用而逐渐固定成为字面说法,成为死寂隐喻。 三、情感概念隐喻的构成方式(一)实体型隐喻 指人们用对物理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去理解较抽象的情感经验,将其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认知。根据实体的不同又可分为笼统实体隐喻和具体实体隐喻。 笼统实体隐喻主要是指人们把抽象的情感看作一个实体,用实体的特性去理解、经验情感,如 8 4

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摘要 论文题目: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张绍兵 指导教师:张发祥教授 摘要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许多学者分别从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话语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框架和依据,对英语广告语言进行研究。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韩礼德在1985年提出,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根据语言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并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在韩礼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并且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为此,中外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各种文体分析之中,比如对科技语篇、新闻语篇和法律语篇的分析。 本文尝试将广告语言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旨在分析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的功能和作用。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服务于交际目的,注重语言选择。我们发现在英语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从不同方面共同服务于广告的吸引和劝说等交际目的,语法隐喻的运用是广告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语法隐喻对实现广告语言交际目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吸引的功能,劝说的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吸引的功能体现在“突出”和“并列”在广告标题和宣传口号的广泛应用上;劝说的功能则重点体现在“亲切感培养”,“行为主体神秘化”和“预设”上;提供信息的功能包括“填补信息空缺”,“节省空间”和“指称已知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语法隐喻现象在英语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这一研究将为广告语言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扩大了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广告语言;语法隐喻;功能 论文类型:语用学 I

高级隐喻词汇

aid in healing 帮助治疗 anchor 心锚 associative thinking 联想式思维(状态)auditory eye position 听觉化眼神位置beyond conscious mind 超意识 censor 潜意识压迫力 certified master practitioner 注册高级执行师cloak 披风、斗篷 coach position 教练位置 color exercise 填色练习 communal 集体的、社群的 conciousness metaphor 意识隐喻 counsellor 咨询师 deep metaphor 深度隐喻 dissociate 抽离 dissociation anchor 脱离心锚 dissolving 消溶的 doze 打瞌睡 dream decipher [di?saif?] 梦的解析 dream interpretation 梦境解析 dream slides 梦的定格画面 embodied experience 经验具象化 enlightment 启示

facilitator 协助者、推进者 feeling gauge 感觉衡量器 fresh dream 首次出现的梦境 gauge [geid?]测量仪器、衡量标准hologrammatic structure 全息结构 hooded 戴头巾的 insight 领悟 instinctual brain constriction 本能的脑部紧张integration chair 整合椅 interact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intuition 直觉 intuition chair 直觉椅 kinesthetic 感觉的、动觉的 lanuaging-cognitive function 语言认知功能level eyes 眼神平视 logical level sequence 逻辑层次顺序microscope metaphor 微观隐喻 morphogenetic brain 形态发生脑 musical chair 音乐椅 new lines of action 新行为 on the right track 做得对 outcome frame 成果框架 perception 感知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2007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007  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X iangnan University V ol.28N o.4 收稿日期:2007-06-13 作者简介:贺华锋(196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贺华锋1 ,李世琴 2 (1.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湘潭 411101;2.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名词化是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其附带的特征,探析名词化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多种功能。掌握好名词化隐喻对语篇的理解和应用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词化;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4-0072-03 一、引言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 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此后,有关语法隐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 发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系统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之间 依次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体现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致性和非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 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非一致性指的是打破一致性的常规,体现语义和词汇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 关系。功能语言学将人类语言中的这种非一致式表 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Halliday ,1994:342)。韩礼 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的 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朱永生,2004: 232)。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讨论和探析其 类型特征以及对于语篇的建构功能。 二、名词化隐喻概念及其类型特征 1.名词化隐喻概念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在语法隐喻中,名词化现象是指用名词来体现本来在一致性 情况下由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这样,一致式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经过名词化就变成了事物(Halliday ,1994:352)。Matthiessen (1995:670)进一步指出,除用“过程”或“特征”的名词化之外,小句的情态也可以被名词化。他把名词化从概念语法隐喻扩展到了人际语法隐喻,拓展了名词化的范 围。名词化既可起到名词的作用,又可表达由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辞成分或附加成分,构成短语,因此,句法上从词或词组到句子段落都可名词化处理,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名词化短语。2.名词化的类型及特征 (1)“过程”名词化 在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体现中,过程由动词体 现,而在非一致式的语法隐喻表达中由名词来体现。即将过程看作事物。如:[1a ]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 2tail.[1b ]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2a ]Y ou can surely rectify this fault if y ou insert a slash at that time. [2b ]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 2tion of a slash.此两组例句中,a 句分别为语义和语法间的一致 ? 27?

grammar metaphor语法隐喻

Metaphor and Symbol,27:195–197,2012 Copyright?Taylor&Francis Group,LLC ISSN:1092-6488print/1532-7868online DOI:10.1080/10926488.2012.665798 BOOK REVIEW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Gerard J.Stee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2007.430pages,$165(hardcover),ISBN9789027238979. Reviewed by Kathryn All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 kathryn.allan@https://www.sodocs.net/doc/444886999.html,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is an ambitious volume which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dif?culties that characterise attempts to collect,analyse,and theorise metaphor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esents a detailed and wide-ranging survey of research into metaphor;Steen describes examples of classic and recent studies,discusse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eld,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The book as a whole is an appeal for much greater precision,consistency,and methodological transparency in all areas of metaphor study. The book has a number of themes.As the title suggests,Steen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in the sense of the idealised language system recorded in dictionaries and grammars,and usage,real instances of metaphor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He separates both of these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which are often assumed to underlie linguistic metaphor.He also makes a further division between metaphor viewed from a “sign-oriented,symbolic perspective,”and metaphor viewed from a“behaviour-oriented,social-scienti?c perspective”(p.13).The core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eight areas of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distinctions:looking?rst at grammar and then at usage, Steen discusses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from both the symbolic and the behaviour-oriented perspective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a conclusion.In Part1,“Foundations,”Steen sets out eight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areas of research he has identi?ed,and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tool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He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deductive approach,which he argues characterises mos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and goes on to examine different models of metaphor(and related phenomena)a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The?nal chapter of the section consider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t2is devoted to“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considering each stage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criteria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t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隐喻造词

隐喻造词 大纲: 1、引言 2、隐喻的概念 3、构成新词的隐喻 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是通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隐喻具有普遍性,人类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凝结为共同的文化语义。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似的隐喻。然而,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们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学典籍等方面的独特内容。隐喻对汉语词义的影响与英语有诸多共同之处,同时汉语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隐喻的概念 隐喻,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打比方,是与明喻借喻平列的一个比喻类型。隐喻的修辞观将隐喻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是语言运用中对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主要起语言装饰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莱考夫等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被人们称为隐喻的认知观。隐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把不同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在联系的过程中,把事物的意义抽象出来,从事物的诸多特征中选择其中一种。 目前对词汇隐喻的归类分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究其实质不外乎莱考夫的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加上通感隐喻,共四类。这些类型汉语中均有,且数量很多,说明隐喻概念(有人称隐喻观念)同样适合汉语。 (一) 隐喻观念已经形成词义的一个义项进入词义。 1、结构隐喻中一部分形成词义,固定于词义中。 如“风雨”,原型指风和雨:风雨大作。而汉语有以下表达方式: (1)经风雨,见世面。 (2)你没经受过什么风雨。 (3)青年人要在大风大雨中锻炼成长。 (4)五年风雨,你我一同走过。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是一个隐喻观念。而这个观念形成的风雨的比喻义“艰难困苦”已进入词典意义。 又如“花”,原型指种子有性繁殖器官,有一比喻义为“女子”。汉语中有下列表达式: (5)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6)她已是残花败柳。 (7)他是个浪荡子,到处拈花惹草。 (8)她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

“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不仅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还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结合汉语语料,对“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汉语文化对“水”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一、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受认知学理论研究的影响,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本质上是指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和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隐喻开始了其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只作为修辞格存在,到现在演化成为热门的学科——认知语言学,隐喻受到愈来愈多的学者的关注。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并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是指参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是指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概念表达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1)。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约翰逊和莱考夫认为,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建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形成的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另一种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来认识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外部世界,不但获得了对事物认知的能力,而且也获得了认识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即构建了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为人类的抽象思维提供了理据。 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为依据,把“水”的隐喻分为实体、空间及其它三个认知域,并且运用汉语语料,对“水”语词的语义拓展及“水”词语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文化对“水”语词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二、“水”为实体的范畴化

从功能语法角度看语法隐喻

Anne-Marie Simon-Vandenbergen, Miriam Taverniers and Louise J. Ravelli (2003) Grammatical Metaphor: Views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msterdam /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Pp. 453. Reviewed by Asunción Villamil Since the 1980s, lexical metaphor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linguistics, especially since the breakthrough of Lakoff and Johnson’s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Metaphor was shown to be ubiquitous and not only a feature of crafted literary language. The interest in metaphor spread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functional trends, resulting in Halliday’s proposal of the no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While other schools focus on lexical aspect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focuses on the grammatical dimension and socio-functional aspects. The result of this interest is a rich body of research to which this volume contributes. The book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It repres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several distinguished scholar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and its more relevant fields for further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history and defini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problematic issues in the study of lexico-grammatical metaphor. It consists of a preface by J.R. Martin (pp. 1–3),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by one of the editors, and five main parts: Grammatical metaphor: Cla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Part I., p. 35),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in children (Part II, p. 149), Interpersonal metaphor: Enactment and positioning (Part III, p. 221),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in other modes of meaning (Part IV, p. 309) and Metaphor in metalinguistic perspectives (Part V, p. 367). The book opens with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by Miriam Taverniers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SFL: A historiography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initial study of the concept”, pp. 5–33) that offers a historiographic perspective on the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s of the term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a very concise and clear way the author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term,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taphors and ‘congruent’ and ‘non-congruent’ realizations, all of them key concepts for approaching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FL. This provides a valuable help for those readers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tenet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while it increases their eagerness to know more about recent defini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8 (2005), 407–4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