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刘星竹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层次去发掘。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

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儒家思想而言,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成语:中华文化的语言镜像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沉淀。与我们日常用语的与时俱进不同,成语大都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们或源自古代的社会生活、或出自古代经典著作、或反映历史典故、或形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都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通过成语可以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 1. 成语与饮食 茹毛饮血是对先民原始生活状态的描述,先民不会种植,以渔猎采集为生,没有学会用火,只能生食猎物。钟鸣鼎食是对奴隶制国家中贵族饮食方式的再现。钟鼎都是贵重的青铜器,钟是乐器,鼎是食器。一边欣赏乐舞,一边列鼎而食是贵族的幸福生活。相对而言下层民众的生活就苦不堪言,只能弊衣箪食,穿着破衣服,用竹子做的器具来盛饭。 在封建时期,农业生产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述了农业生产的作息规律。田连阡陌,阡陌是田间小路,田连阡陌形容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是精心细致地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宋人心焦禾苗长得慢,伸手拔苗,却使禾苗枯死,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 成语与服饰 衣服是人的外在包装,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常用衣着特征来表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衣轻乘肥,轻指得是轻暖的衣服,能够穿轻暖的衣服乘用肥壮的马匹的一定是富家子弟。褐衣不完鹑衣百结,褐衣是粗布衣服,鹑衣是打补丁的衣服,穿这类衣服的无疑是穷人。掣襟露肘,拽起衣襟就会露出手肘,形容衣服破烂短小,比喻处境窘迫。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被甲执兵的是武士,褒衣危冠的是儒生。白衣卿相,白衣是指平民,卿相是高官,古时称进士为白衣卿相,形容进士虽然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比喻初登仕途,身份转变。黄袍是天子专用的衣服,黄袍加身形容称帝。凤冠霞帔是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后来也指出嫁的礼服。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常常衣食连用来表示生活状况。草衣木食形容生活清苦。粗衣恶食形容生活节俭。丰衣足食说明生活富足。锦衣玉食形容生活优渥。 3. 成语与起居 巢居穴处,栖身于树上或岩洞里,指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况。瓮牖绳枢蓬门荜户说的是贫家的居住环境。牖是窗子,枢是门的转轴。用破瓮做窗,绳作门轴,可见是贫穷人家。蓬指蓬草,荜指荆竹或树枝,用草木编织门户,生活的清贫可见一斑。与之相对的是高堂华屋朱门绣户,是富贵人家的居所。望衡对宇,衡,用横木做门,引申为门;宇,屋檐下,引申为屋。形容住处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见。登堂入室体现了古代居所的格局。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从龙字成语看中国龙文化(上)

吴文杰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本文试图从分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龙’字成语与中国龙文化研究”(14B40)阶段性成果。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同时,语言本身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练。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涵的内在原因。《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无论对龙的本源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 《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是具有神灵的动物。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而在神话传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人们认为龙神异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祖先。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广雅·释诂一》:“龙,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公。”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姓名 一、成语的来源 1.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2.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自相矛盾 3.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卧薪尝胆 4.文人作品:乐不思蜀望梅止渴 5.外来文化:功德无量立地成佛 二、成语的结构 1、主谓关系。如: ①细水│长流②天花│乱坠③肝胆│相照④鼠目│寸光 2、动宾关系。如: ①饱经│风霜②痛改│前非③大显│身手④徒有│虚名 3、偏正关系。如: 一盘│散沙②不速之│客③娓娓│动听④楚楚│动人 4、补充关系。如: ①一败│涂地②危│在旦夕③逍遥│法外④牢│不可破三、成语的应用 (一)、注意成语的读音和写法 (二)、注意成语的意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偃旗息鼓 本义:放到旗帜,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引申义:事情中途停止。 灯红酒绿 本义: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引申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 (三)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的判断原则 1、成语的意思必须与语境想要表达的意思保持一致; 2、成语的感情色彩必须与语境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3、成语使用不能造成语法错误。 四、成语使用不当的常见情况 1、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文言性,如果不注意成语中关键语素的文言意思,不从整体上把握词义,按现代汉语的常见意思去套解,或不注意成语的出处、来源,往往会错误的理解词义。 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 ....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例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 ....的毛病。 例3、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例4、他一连几次都没考好,真是屡试不爽 ....啊。 例5、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 ....,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吗?

成语 中华文化讲解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识记:不断积累并梳理成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4、综合应用:梳理高考考过的重点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学法指导】 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 【学习课时】1—2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准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不当,则让人啼笑皆非。当依依难舍的深情化为天长地久的思念,我只想刻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别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鸣惊人,渴望着像盖世无双的一代天骄那样,创建赫赫有名的丰功伟业,于是有恃无恐、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去做前程无量的美梦。当步步为营、志在必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久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妻良母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备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其乐无穷地奋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 有一篇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的家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一丘之貉就分道扬镳,骨肉分离,晚上才能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在家中一团和气。 但当我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双管齐下,把我揍得五体投地,而徐娘半老的妈妈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害得我只好节哀顺变 !!! 教师讲述:可见,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就请我们班的同学来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

一成语一故事,这些成语典故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而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成语典故,快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1.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空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

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样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样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透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必须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附答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课程标准解读】 本课的课程标准:通过合作探究,梳理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结构,正确运用成语。 2.教材分析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知识总括性很强。其中“成语的 来源和结构”“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是本课内容的基础。“正确运用成语”是学习“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以及“成语与文化的关系”的最终目的。所以,“正确运用成语”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明确成语的来源,理解并正确运用容易用错的成语。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根据一定的要求查找、搜集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运用 成语;通过竞赛的方式,巩固和积累成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让语文学 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成语使用的正确性和 有效性。 【学法要求】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学习过程】 一、成语的来源 1.成语连篇(找出成语,合作探究,查出意思。) 漫漫人生路,岁月的小河悄然无声、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驶出生命中长长的一段。蓦然回首,沿途时而春意盎然,柳暗花明;时而秋意浓浓,萧瑟凄凉。我们有过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也有 过垂头丧气、黯然神伤。俱往矣,美好的人生不是停滞不前,缅怀过往的辉煌,也不是自怨自艾,痛 斥先前的不争,而是要胸怀阳光,活在当下,急起直追,将人生这场直播演绎得五彩缤纷、无怨无悔。 这段话运用了丰富的成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特点: 3.成语的来源(举例) (1)神话传说: (2)寓言故事: (3)历史故事: (4)文人作品: (5)外来文化: 二、成语的结构 1、试举例分析汉语成语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本完成) 有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 有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 有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 有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 有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2.学以致用(根据成语结构判断下列两组成语哪个正确) 融会贯通融汇贯通 纷至踏来纷至沓来 三、实践总结:成语的运用 1.做下面的游戏 (1)六畜成语 六畜就是:牛、羊、马、鸡、犬(狗)、豕(猪)等六种牲畜的合称,并泛指农家所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而言。下列成语中都含有六畜的名称,你是否能把这些空格填入正确的答案呢? 塞翁失___ 顺手牵___ 偷___摸___ 汗___充栋 ___尾续貂亡___补牢 __鸣___盗人仰___翻 ___入虎口鹤立___群___ ___不宁 (2)量词填一填 下列成语皆有一字空白,必须填“单位量词”! 形单影___ 人___桃花___水车薪___大不掉金榜___名单枪___ 马一___散沙六___清静一___之雅金___玉叶门当___对金___玉 律舍___逐末有___不紊信___雌黄杯___狼藉守口如___ 2.成语接龙比赛。 分别以“水滴石穿”和“政通人和”为开头,让两个小组展开成语接龙比赛,哪一组接得又快又 多又对为优胜者;再以“高山流水”和“枯木逢春”为开头,再请另两个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四、归纳总结:成语与文化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 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根据平时关于成语的积累,小组分工,续写下表,每个类别至少再写 2个成语。 成语举例 衣食类凤冠霞帔 住行类登堂入室 动物类凤毛麟角 植物类雨后春笋 兵器类唇枪舌战 礼俗类知书达理 文学类行云流水 艺术类高山流水 科学类斗转星移 法律类绳之以法 教育类诲人不倦 治国类革故鼎新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刘星竹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 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 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 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 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 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 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 化相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能够通过不同角度, 层次去发掘。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 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 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 值体系。 我们能够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 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 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形成了各种 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很多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课外训练答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一、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二、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1、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 破釜成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2、成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从它的结构关系看,有主谓关系,如人定胜天、 肢踏实地;并列关系,如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动宾关系,如平分秋色、 大显身手;偏正关系,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补充关系,如轻于鸿毛、 遗臭万年等。有的成语相当于复句的紧缩,如承接关系(马到成功)、转折关系(不约而同)、递进关系(得陇望蜀)、选择关系(宁死不屈)、因果关系(温故知新)、条件关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目的关系(守株待兔)、假设关系(有闻必录)、让步关系(插翅难逃)等。另外有极少数成语,它们内部无法进行语法分析,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 3、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下列(课本第67页第1题

三、成语的运用 1成语对联 上联:守株待兔下联:缘木求鱼上联:流芳百世下联:遗臭万年 上联:引狼入室下联:放虎归山上联:阳春白雪下联:下里巴人 2成语接龙 以“大庭广众”“石破天惊”“鲜为人知”的最后一个字为下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例:大庭广众——众口铄金——金口玉言——言听计从——从善如流——流金铄石——石沉大海——海阔天空——空穴来风——风言风语 3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 鼠目寸光老牛舐犊虎视眈眈守株待兔望子成龙画蛇添足 马到成功顺手牵羊尖嘴猴腮闻鸡起舞狗急跳墙狼奔豕突 4猜谜语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最新资料】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最新资料】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向同学们朗诵一段自编的人生感悟,激发其兴趣,然后相机设疑导入文本。 漫漫人生路,岁月的小河悄然无声、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驶出生命中长长的一段。蓦然回首,沿途时而春意盎然,柳暗花明;时而秋意浓浓,萧瑟凄凉。我们有过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也有过垂头丧气、黯然神伤。俱往矣,美好的人生不是停滞不前,缅怀过往的辉煌,也不是自怨自艾,痛斥先前的不争,而是要胸怀阳光,活在当下,急起直追,将人生这场直播演绎得五彩缤纷、无怨无悔。 这段话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突出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言简意赅、形象生 动、感染力强,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1、了解成语的来源、结构。 2、探究成语与文化的关系。 3、学会正确、恰当地使用成语。 1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本,结合预习解决问题: 1、文本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分条作答。 明确: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 2、从文本看,学习、正确使用成语有什么意义,(请用文本中的语言简要概括)

明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印证并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二、精读文本,具体探究 1、梳理成语的来源,了解与文化的关系。(板书) 明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了解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2、简梳成语的结构,明确文本中的界定。(板书) 【明确】语法结构: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语义结构:承接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让步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 3,、什么叫成语,(结合成语的来源、结构概括出其特征) 明确: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结构定型、意义完整、 2 简洁精辟的固定短句。大多有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梳理成语与文化的内容,探究成语与文化的关系。 (板书) 明确:内容涉及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民族精神、科技发展、古代典籍等。 关系是:成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百科,囊括了方方面面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 5、理解文本题目的含义。(板书) 明确:抓住关键词“微缩”“景观”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包罗万象,囊括百科,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学习成语文化心得

透过成语看中华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精华,体现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学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反映服饰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刘星竹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层次去发掘。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 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儒家思想而言,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练习题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练习题 一、请在下列成语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的字。 明秋毫巧天工驴技穷螳臂车颠不破声色马害无穷礼义耻志大才承前后水到成惩前后甜言语咬文字呼朋友同共苦古通今名钓誉长短叹大同小 深入出外强中风暴雨横冲直 披星月再接再不足挂不偏不 独辟径泽而渔 二、补写出下列数字成语。 暴十寒分明月冰冻尺 平八稳光十色神无主 孔生烟面玲珑霄云外 全十美发中钧一发 众一心 三、请补写出下列生肖成语的空缺部分。 投忌器汗充栋如添翼 守株待来去脉打草惊 厉兵秣歧路亡杀鸡警 呆若木尾续貂卑狗险 四、成语对联。 上联:顺藤摸瓜下联: 上联:瓜熟蒂落下联: 上联:棋逢对手下联: 上联:披星戴月下联: 上联:兴利除弊下联: 上联:穿山越岭下联: 上联:百花齐放下联:

上联:雨过天晴下联: 五、成语猜谜。 1.揠苗助长坐井观天 愚公之居三顾茅庐 2.独在异乡为异客种瓜得瓜不卖瓜 黄河之水天上来淡妆浓抹总相宜 3.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擀面杖吹火── 六、成语接龙。 文质彬彬————礼贤下士——士饱马腾—— ——雾里看花————语重心长—— ——往返徒劳——劳而无功——功成不居 七、辨析下列成语。 1.一视同仁、等量齐观 2.耳濡目染、耳闻目睹 3.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4.绘声绘色、有声有色 5.奄奄一息、岌岌可危 6.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八、看成语说故事。 如火如荼、抱薪救火、梁上君子、不寒而栗、礼贤下士、曲高和寡、一衣带水、夜郎自大 九、将下面的外国成语换成中国成语。 阿拉丁神灯—— 阿波罗风度——

参考答案 一、察、夺、黔、当、扑、犬、贻、廉、疏、启、渠、毖、蜜、嚼、唤、甘、博、沽、吁、异、浅、干、疾、撞、戴、厉、齿、倚、蹊、竭 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四、按图索骥、水到渠成、将遇良才、栉风沐雨、吐故纳新、赴汤蹈火、五谷丰登、水落石出 五、1.不能自拔、井底之蛙、开门见山、有备而来 2.举目无亲、自食其果、源远流长、雅俗共赏 3.居心叵测、一窍不通 六、彬彬有礼、腾云驾雾、花言巧语、长此以往 七、1.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多用于指人;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多用于指物。 2.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自听到和看到的。 3.标新立异:原指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4.绘声绘色:描写、叙述生动逼真;有声有色:表现、描绘得非常生动。 5.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气息微弱的垂死之状;岌岌可危:岌岌,危险貌,形容极其危险。 6.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贬义;侃侃而谈:形容说话正直,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八、示例:如火如荼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中的所有成语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此章节中出现的所有成语整理) 1.夸父逐日:指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也比喻不自量力。也比作“夸父追日”。 2.精卫填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3.刻舟求剑:多指做事不知进退,墨守成规,不懂得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4.狐假虎威: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去欺压或吓唬人。 5.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 6.破釜沉舟:比喻战斗到底。 7.老骥伏枥: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8.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9.功德无量: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10.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11.人定胜天: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12.脚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13.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14.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 15.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16.大显身手: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17.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 18.一盘散沙: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19.轻于鸿毛:比喻毫无价值。 20.遗臭万年:死后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人唾骂。 21.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22.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23.得陇望蜀: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心不足。 24.宁死不屈:多用于赞颂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气节。 25.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27.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 知变通。 28.有闻必录:听到什么,不管对不对,全都记录下来。 29.插翅难逃:比喻陷入困境,怎么也逃不了。 30.胡说八道:形容说话没根据。 31.大大咧咧: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32.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 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33.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34.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成语中华文化

成语中华文化

————————————————————————————————作者:————————————————————————————————日期: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学校:班级:学科:授课人:授课内容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识记:不断积累并梳理成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4、综合应用:梳理高考考过的重点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学法指导】 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 【学习课时】1—2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准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不当,则让人啼笑皆非。当依依难舍的深情化为天长地久的思念,我只想刻不容缓地低问一声:是否别来无恙?年轻的心渴望着一鸣惊人,渴望着像盖世无双的一代天骄那样,创建赫赫有名的丰功伟业,于是有恃无恐、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去做前程无量的美梦。当步步为营、志在必得的雄心在红尘俗世中被一次次摔打历练,方明白久负盛名的背后其实是颗苍老疲倦的心,而拥有一份贤妻良母般的温暖才能令远行的航船有备无患,即使风浪滔天也能豪情万丈、其乐无穷地奋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效果如何? 有一篇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的家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一丘之貉就分道扬镳,骨肉分离,晚上才能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在家中一团和气。 但当我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双管齐下,把我揍得五体投地,而徐娘半老的妈妈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害得我只好节哀顺变 !!! 教师讲述:可见,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就请我们班的同学来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XX文化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XX文化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 摘要 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1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人们的 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精华,体现了汉 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学研究意义。关键词:成语;汉民族;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 ABSTRACT The character is a symbol of cultural, is one kind of the cultural’s manifestation, has manifested peoples thinking mode and the cognition way itself. As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essence, Chinese idiom has manifested the language culture, the custom cultural,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Han nationality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has the important 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hinese idom; Han nationality; the language culture; the custom cultural; the material culture

浅谈成语中汉字所含的中国文化

题目:浅析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以有关于人体的成语为例 摘要:作为汉语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成语,是其民族文化的写照,同时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文章通过分析有关人体的成语,挖掘出成语中蕴含着的宝贵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中医文化、精神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养生文化等多方面。 主题词:成语中国文化精神中医饮食养生

浅析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以有关于人体的成语为例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可谓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对有关于人体的成语进行分析,探讨成语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从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理解。 作为一名中国人,对汉语言中常见成语认得、会写、能读,但要深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识字,因为随着时间迁移,几千年以前的汉字,已经改变其原本的意义或者已经引申了其它意义。本文根据与人体相关成语的分析,从中搜索出中国古代文化的踪影。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古代中医文化 1、成语与人的身体体脏器 成语中直接提到人身脏器的很多,在这里列举几个。最常说的是“肝胆照人”。这个成语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1]第九十回:“便是先生,你又怎保得住你那东人父子,一定也像你这等肝胆照人,一心向热的?” 中华成语大词典解释是这样的:肝胆,即肝脏和胆囊。照人,

指心地坦诚。整个成语比喻以真诚待人。在这个成语之中,有两个代表人体器官的词,一个是肝,一个是胆,最初形成这个成语的时候,选择肝和胆的搭配是有意义的。 在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本神》[2]一书中提到说肝是将军之官,负责人的谋虑。胆是中正之官,负责人的决断。 胆的主要功能是排泄胆汁,帮助肝疏泄以及决断。中医学对肝的作用非常重视,但对胆的认识主要为胆附着于肝,主要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合于肝,助肝的疏泄,让气机调畅,不论是在内的脏腑还是在外的肌肉,都能够出入升降,往来纵横,并行不悖,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因为人体是一个出入升降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舒展,气机就能够调畅,进一步使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气血和调,阴阳平衡。 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胆附于肝,脏腑相通。肝胆最为亲切。所以成语中用肝胆来搭配。 除了上面举的“肝胆照人”,还有“怒发冲冠”。这是一个形容词,看似与脏器无关,其实不然。最初是在《庄子·道跖》[3]中说到:“遏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也提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5]第五卷:“昨日个个都是冲冠怒发,战士军前话死生;今日个个都是酒落欢肠,美人帐下评歌舞。”? 中华成语大词典解释是这样的:愤怒得头发直竖起来,顶起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成语的特点及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了解成语承载的极其丰富的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正确运用成语。 重点:体悟成语中浓缩的中华文化。 难点:正确使用成语。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表演一段相声《成语奇谈》。(点评:这两位同学一出场就落落大方,神采飞扬;一开口就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可见高一()班的同学真是个个聪明伶俐,不同凡响。)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成语就是其中的一颗最璀璨最夺目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一睹它的风采。(出示标题) (这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对成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二、成语的特点: 1、文字精练 汉语是全世界上公认的最精练丰富的语言,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汉语精练丰富的原因之一。成语一般以四字为主,寥寥可数的几个字里往往包含着富有哲理的语言和一段非常生动的历史。 学生互动:兔年说兔(说出与兔有关的成语) 老师重点讲述成语“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势力、冷酷的君臣之道。 2、表现力强 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学生互动:猜成语(请几个同学根据老师所给纸片上的成语,通过动作来表现来让大家猜。)点评:台上的同学,表演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台下的同学对答如流、毫厘无爽。 3、形式多样 成语的形式虽以四字为主,而三字、五字、七字、八字的成语也不少。 学生抢答:成语碰碰对。(主要针对八字成语) 一夫当关()生于忧患() 宁为玉碎()千里之行() 四体不勤()差之毫厘() 人为刀俎()明修栈道() 十年树木()项庄舞剑() 兵来将挡()学富五车() (过渡语):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特点做了一些简单的梳理。成语文字精练、表现力强、形式多样的特点,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众所周知,成语的数量众多,光大家手中的《成语词典》收录的成语就有一万三千多条。这么多的成语,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三、成语的来源: 学生活动:看图猜成语 总结归纳:成语的来源:1、神话传说;2、寓言故事;3、历史故事;4、文人作品;5、外来文化;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优秀教案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教案【教学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特点和结构; 2.积累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成语;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2.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教学形式】 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在学生明确成语来源,了解成语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对所学的成语按不同方法分类。 教师要准备好十几张卡片。(上面写一些能够用动作表演出来的成语,用于课堂活动)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为梳理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想】 在学生做好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2.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教师向学生推荐几种常用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中国成语辞海》等,让学生养成亲自动手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教学步骤】

(以下用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 展示几幅有关成语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代表的成语。再让学生举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成语,并指出它们的特点。 二、成语的概念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都占少数。 三、成语的特点 1.源远流长。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 2.定型不变。例如,不能把“欢天喜地”改为“欢天笑地”,也不能把“南腔北调”说成“东腔西调”; 3.意义上整体化。例如,“高山流水”不是高山上的流水。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大意是: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鉴赏音乐。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4.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C.状语后置,如“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E.互文,如“拐弯抹角”。 请思考:为什么成语大部分是四字格呢?(让学生自我体会,分组讨论、交流,再由老师以幻灯片形式归纳出原因) 原因:一、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方面的原因。汉民族的语言,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成语,基本上来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也就多数是四个字。 二、修辞方面的原因。四字结构具有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特点。诵读时在语音方面能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富于音乐美,这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一方面要表达比其它词汇更加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