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随着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一大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陆续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形成新的领导集体。时代有新要求,人民有新期待,新班子如何造就新气象?首要一点,是自觉树立从政道德,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常修为政之德”。

老百姓中流传一段话:“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群众为何如此看重政德?因为作为政德主体的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党的领导权和国家权力。一般人无德,影响再大也可想见;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失德,则会损害社会进步、危害人民利益、贻害党的事业。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政德,看的是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真心拥护,还是虚与委蛇;对中央决策部署是认真执行,还是阳奉阴违;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清醒坚定,还是模糊动摇;对人民群众是满怀真情,还是感情淡漠;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是挺身而出,还是临阵退缩;在矛盾纠纷问题前是迎难而上,还是明哲保身;对个人名利是淡泊处之,还是热衷追逐;在道德操守上是慎独慎微,还是言行不一。概言之,看他能否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虚与实的关系,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说到底,看他是否能有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今天的中国,正处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最大的政德就是历史担当。思想政治领域风云激荡,没有自觉的政治担当,如何能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熔铸到执政兴国的政治实践中?转型期中国矛盾不断积累叠加,没有自觉的社会担当,如何能攻坚克难化解社会问题、激流勇进突破发展瓶颈、不畏艰险推动改革大业?精神文化阵地百舸争流,没有自觉的文化担当,如何能凝聚社会共识、重振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

“文革”中小平同志曾两陷逆境,但他再度出来工作时,仍决然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选择与担当,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开天辟地的伟业、改革开放中国激荡人心的篇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举世瞩目的辉煌。权既为民所赋,当为民所用,这是最深刻的为政之德、最根本的党性修养。

一个干部被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意味着个人的机遇,更预示着历史的责任。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面对日益峻迫的“发展以后的问题”,面对“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我们党所承担的领导责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繁重,这一代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大的历史担当,考虑的不能只是眼前的平稳发展,更应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倘若只计个人得失,

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不敢作为做庸官;倘若热衷表面文章,大张旗鼓弄虚,花团锦簇作秀,不愿作为做昏官;倘若在其位不谋其政,上不能利党,下无以益民,无所作为做懒官;甚至弄公权以谋其私,贪赃枉法,胡乱作为做贪官,则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更会让人民丧失信心。

有政德才会有政绩。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党委完成换届,今年还将有17个省区市党委要进行换届,地方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也将全面展开。各地选拔新班子时,要将政德作为重要标准;换届后的新班子,更该认真思考:为政之德如何修?

是与非不容含糊——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二

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这些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抱有怎样的理想信仰、秉持怎样的根本宗旨、选择怎样的方向道路。在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坚持“是”、反对“非”,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

是与非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认识党、如何认识人民、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政党。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90年艰辛探索始终铭刻人民利益;无论是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还是根本宗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亿万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是坚定了是与非的选择,也才是把握住了最根本的政德——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倘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连封建社会的“清官之德”都不能比,遑论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信念。

有人认为,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玄、谈宗旨太泛,是非问题抽象、空洞、刻板。这种看法,反映的正是是非观的模糊。

面对不同利益诉求,是站在少数人立场,还是站在大多数人立场?面对复杂发展局面,是着眼一时一地,还是着眼全局长远?对不良现象是站出来压下去,还是退避三舍明哲保身?对矛盾问题是说真话办实事,还是文过饰非敷衍塞责?是非问题并非“高高在上”,政德问题更非“虚无缥缈”,其实就体现在对一个上访者、一家拆迁户、一条排污管甚至一张购物卡的态度之中。

也有人认为,时代条件变了,是非问题不再是“大是大非”,而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实际上,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开放执政环境,处身利益诉求、矛盾问题交织互联的转型发展时期,是非问题更尖锐、更复杂。口号可以少喊,但群众立场不能动摇;信仰不靠形式,但自我要求不能放松;思想可以多元,但核心价值不能跑偏。不能坚守宗旨、坚定信仰、坚持真理,如何更敏锐地洞察具体问题、更深刻地体认群众利益,又如何头脑清醒、站稳脚跟,真正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是非问题直接体现政德,深刻决定着领导干部能否领导科学发展、能否切合民心民意、能否完成执政使命。现实中,那些“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稀泥干部”,那些“盯着位子、想着票子”的“禄蠹干部”,那些“你算什么,他算什么”的“霸王干部”,那些“拿点应当,贪点没事”的“蛀虫干部”,作风不正、立场不稳甚至违法乱纪的背后,正是丧失理想信念、丢失

原则立场,在是与非上的含糊和动摇,甚至触碰了政德底线。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命题,每一代人都要给出自己的回答。民主革命时期,无数党员以“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谱出“求真”篇章;改革开放之初,讨论真理标准、平反冤假错案,写下“求是”答卷。今天,领导干部只有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在是非抉择中筑牢政德的基石,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公与私岂能混淆

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职守;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做人诚为本,政德廉为先。这些年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其根本特征就是以权谋私。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合法与非法利益界限模糊,这种混淆公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现象,不仅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更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

当然,我们强调公私分明,并非否认个人正当权益。领导干部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也应该逐步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必须遵循法律、符合政策,绝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经营自己的安乐窝。

“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在革命胜利后却为自己定下了与亲友交往三原则。有个人利益,不徇私方才难能可贵;有亲朋好友,持公心更显为政之德。所谓政德,关键的一点是看执政者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如果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亲朋故旧,或者小团体利益,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那么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公道正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执政为民。

历史经验表明,一些政党或政治集团之所以人亡政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执政后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与人民群众尖锐对立,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我们常说,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我们党?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老百姓为什么拼死支持我们党?在经济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百姓为什么拥护我们党?就是因为在90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谋求的不是党的私利,不是党员干部的特殊利益,而是“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这是极其朴素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手中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自省自警:热衷追逐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怎能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又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如果说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那么公私分明就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业操守。换届之际,新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如何自觉抵御社会各种诱惑对权力的侵蚀,如何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自觉做到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人民在注视,时代在考验。

“看干部看什么”之一 没有责任担当不是小问题

没有责任担当不是小问题——“看干部看什么” 之一 2010-11-10 石开 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工作姿态提出新要求,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责任意识,对工作尽心尽责。 这是时代的使命: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工作好做又难做,只有高度负责、敢于担当,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大有作为;这也是现实的要求:利益多元、诉求多样,解难题、破制约,需要更加奋发进取,而却有一些干部精神不振、心态失衡,弱化了责任、消解了担当。 作为带头人、领路者,领导干部的责任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一方百姓的福祉。责任与机遇成正比,“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如果有责缺少担当,在位不在状态,就会错失机遇、耽误进程,干不出成绩,打不开局面。 责任担当缺失的主要表现,或是不敢负责,没有担当的能力: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复杂局面的判断,看不清趋势,做不出

决断。或是不愿负责,没有担当的勇气:“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更有甚者,自己不负责任,还对敢于担责的干部风言风语、说三道四,腐蚀正气、助推歪风。 责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是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多做建树性工作,还是畏惧风险,墨守成规,只做门市性工作?是创先争优、争创一流,还是甘于平庸、甘居中游?是打基础、谋长远,久久为功,还是搭“花架子”、搞“政绩秀”,一时风光?是直面矛盾、正视困难,积极解决问题,还是绕道走、躲风头,消极掩饰问题?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上阵,靠前指挥,还是推脱躲闪,打退堂鼓?是极端认真、严细深实,一抓到底,还是漫不经心、粗枝大叶,抓抓停停?是敷衍塞责、一味迁就,扬汤止沸一时应付,还是举一反三、建章立制,釜底抽薪完善机制?是严格要求,加强管理,还是放任放松,捂着哄着?责任和担当,就体现在对这些“选择题”的解答中。 不敢负责,没有担当,软、怕、躲、退,说到底恐怕还是因为个人得失之心太重,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多思转多私。忧的不是不辱使命,而是个人名利;虑的不是事业进展,而是个人“进步”。确实,领导干部有岗位责任的要求,也有自我发展的诉求,所以尤其要认识到二者的辩证统一。有责任、敢担当,才能干好工作、做出成绩,也才能得到尊重、有所发展。否则,就容易因个人得失放松岗位责任,让组织失望、让群众寒心。 上面怎么看,下面怎么干。激发干部的责任感,也需要回答好“怎

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慎海雄 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反映着领导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直面难题、敢抓善管、敢担责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2012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更加突显。各级领导干部在当前工作中,惟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直面困难和挑战,做到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贡献大,才能鼓舞士气、克难攻坚,让人民群众看到成功和希望。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推进,必然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改革创新的事业注定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共产党人:他们充满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直面难题、敢抓善管、敢担责任,在不断破解难题、战胜挑战中去夺取一个个新胜利,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然,那种暮气沉沉、因循

守旧、首鼠两端、患得患失的干部,是难以胜任这样的历史重任的。 去年以来,随着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一大批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他们有思想、有激情、有干劲,在领导科学发展中正在崭露头角。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干部队伍中长期存在的软弱涣散这一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在某些部门和地区甚至还比较普遍地滋长。所谓软弱,就是不敢旗帜鲜明,敷衍塞责、回避矛盾,不抓不管、得过且过;所谓涣散,就是凡事漫不经心,胸无大志、一盘散沙,主要领导在其他干部那里没有威望,干部在群众眼里没有威信。领导干部软弱涣散的问题,实质在于某些干部特别是某些主要领导干部不愿担责、不敢担当,对矛盾和问题视而不见,试图以“鸵鸟政策”求得自保。久而久之,必然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唾弃。 领导干部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考验的是干部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品德。现在年轻干部中间,除了实践经验有些参差不一外,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多不相上下,关键是要看其品德和作风。领导干部如果心底无私、克己奉公,以闻鸡起舞、夜不能寐的精神和意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多为人民办实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敢作敢为、不计较个人得失,就往往能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辟出一番新境界。如果领导干部成天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沉醉于所谓个人的“人生规划”,甚至担心因为触及矛盾得罪了一些人、丢了一部分选票而对问题不闻不问,一切为着一己之私在盘算;干事耍花架子,哄上欺下,忙碌那些无关痛痒的表面文章,改革创新也就缺了底气,不可能打开工作局面、确保可持续发展。

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党员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11 版)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进程的真实记录,是中国文明与发展的经验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要学好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智力支撑。 吸收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丰富完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着智慧的力量,蕴藏着道德的精髓,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滋润我们文化素质的营养“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它以经典文献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左传》、《吕氏春秋》、《易经》、《资治通鉴》……人生之真谛、万物运行之玄妙、事物发展之必然蕴含其中,每读一本就是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它又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予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的智慧和思想就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从《毛泽东选集》中可以看到他引用过几十种典籍。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毛泽东学习,继承祖先留下的极其丰厚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熏陶我们道德人格的精神家园。中国历史文化中积蓄着道德文明的力量,中华民族道德观融入中国人心灵深处,并成为民族延续的精神支撑。我们倡导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涵盖的内容。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历史文化继承性,是对两千多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悌、忠信、智勇、礼让、和善等,都是历代传承的道德信条。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凸显出了超越时代的道德属性。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党员干部要从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中获得启迪与激励,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借鉴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包含着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印证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借鉴历史经验就是要将它化作工作的智慧与动力,落实在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上。

[学习体会]立标杆上鼓勇气 当示范上敢担当 争做一名合格党员领导干部

[学习体会]立标杆上鼓勇气当示范上敢担当争做一名合格党员领 导干部 立标杆上鼓勇气当示范上敢担当争做一名合格党员领导干部 党员干部的一辈子,概括起来就是三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三是做官。做人做事做官折射着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成事之要、为政之道。今年,习总书记在接见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时指出,要强化看齐意识,努力建设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军委机关,这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以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使自己真正在对党忠诚、对兵真情、工作尽责、做人干净上当标杆、作示范。 一、强化修身教育,做好官兵的思想表率 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官先做人。“当了官不等于品行过关,职务高不等于境界就高”。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就在于修身。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是要以崇学立身。“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人生的源头活水,就是知识的不断积累,而知识只能从学习中来。“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海无边,书囊无底”。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以学立身的观念,切实把学习抓紧、抓好、抓精,才能抓住做人、做官、做事的关键和本质。二是要以明忠立身。忠诚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它往往需要经历生与死、得与失、荣与辱的考验和锤炼,才能“吹尽黄沙始见金”。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对党忠诚、对事业的忠诚才能引领好部队建设创新发展。三是要以求实立身。“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大人不华,君子务实。”自古而今,实干兴邦是治国理政的至上圭臬,循名责实是做人处事的金玉良言。领导干部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实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努力把部队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四是要以风气引领士气。言教不如身教。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领导干部要坚持做人唯真、做事唯实,既靠组织的他律,更靠个人的自律,时刻以合格党员的标准鞭策要求自己,用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人、征服人。 二、注重实干尽责,当好部队建设的推手 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关键的不仅是干事,而是能把事情干成,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立标杆、当示范,切实履职尽责,带头真抓实干,重实干、讲认真,一步一个脚印,以钉钉子精神踏踏实实把职责内的事情做好。一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无所事。古话讲,有名岂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领导干部要“心中有兵”,时时处处心系基层、情系官兵,常

做一名有担当的年轻干部

超越自我勇于担当 做一名优秀的年轻干部 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古人对个人素质的重视程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对年轻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缺乏历练、缺乏阅历的年轻干部来说,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干部,从而肩负起党赋予的重任和人民群众给予的厚望。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定信念、超越自我 1、立志做事,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想干事,才能干成事。我们刚刚步入社会,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过,“大石拦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不能妥协,我们要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没有斗志。就不可能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经历了这些困难和挫折之后你会发现潜移默化中我们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先做人再做事,要克服思想作风不上进、不勤奋、不踏实、不诚实、怕吃苦的思想,勤加学习,加强修养,提高能力,奋发有为。树立想做事,会做事,做好事的良好的品德. 2、立志做人。作为年轻干部初入社会,会遇到很多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悔恨终身。面对这些诱惑首先要保证思想的纯

洁性,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遇事淡定自若,时时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清心自守、淡定人生。其次要有公正、公共之心,在是非面前,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诚实做人、与人相处人前人后都一样,行动和言论一致;诚实待人,待人不要耍小聪明,要有热心,满腔热情的对待别人,对待工作。积极参加健康文体活动,锻炼身心,陶冶情操,择善交友,培育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气场。 二、牢记责任勇于担当 1、牢记责任责任要胜于能力,一个有能力的员工如果不热爱工作,即使他的能力再强也不会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一个付责任的员工即使能力稍差也能把工作做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领导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牢记责任是我们党先进、优秀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证。作为年轻人工作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寻求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藏族人民常说这样一句彦语——流出填满水纳滩的眼泪,不如想出个钮扣一样大的办法,我们要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态度就是对责任心最好的诠释。 责任意味着对工作的完成,对职位的坚守,对人格的升华,责任就是付出,就是奉献,在承担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一起感受工作的幸福。 2、勇于担当,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温总理有言,“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既然已经从事了这一职业,

“发挥先锋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专题发言稿:要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精选模板

“发挥先锋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专题发言稿:要争做敢于 担当的表率 “发挥先锋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专题发言稿:要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应率先垂范,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敢于担当要勇于担责。领导就是责任,责任重在担当。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觉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胸襟和勇气,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作用的发挥、贡献的大小。“为官避事平生耻”,对领导干部来说,党把我们放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尽其责,遇到事情就要担责、负责,出了问题还要追责、问责。勇于担责,就是积极主动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做“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平庸官”,不做“困难绕着走,问题躲着行”的“推诿官”,不做“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太平官”。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领导干部要时刻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守好职、尽好责。

敢于担当要无私无畏。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秉公道,去私心,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领导干部从政为官的必备素质。宋代诗人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情怀而留下千古美名。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担任的是公职、职责是公务、维护的是公利,应该也只能为人民谋利益。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一个干部如果心存私心、想徇私情、想谋私利,想问题办事情就一定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做到敢于担当?相反,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干部如果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就会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为,就会充满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智慧,这样的干部才能想担当、能担当、敢担当。 敢于担当要清正廉洁。打铁还需自身硬。清正廉洁才能刚正不阿,自己行得正才能敢担当。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就会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去硬碰硬,不敢去较真,更没有办法去要求别人。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丧失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掉一片民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把党纪法规作为带电的高压线,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就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廉洁奉公,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只有这样,才能练就金刚不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随着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一大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陆续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形成新的领导集体。时代有新要求,人民有新期待,新班子如何造就新气象?首要一点,是自觉树立从政道德,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常修为政之德”。 老百姓中流传一段话:“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群众为何如此看重政德?因为作为政德主体的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党的领导权和国家权力。一般人无德,影响再大也可想见;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失德,则会损害社会进步、危害人民利益、贻害党的事业。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政德,看的是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真心拥护,还是虚与委蛇;对中央决策部署是认真执行,还是阳奉阴违;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清醒坚定,还是模糊动摇;对人民群众是满怀真情,还是感情淡漠;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是挺身而出,还是临阵退缩;在矛盾纠纷问题前是迎难而上,还是明哲保身;对个人名利是淡泊处之,还是热衷追逐;在道德操守上是慎独慎微,还是言行不一。概言之,看他能否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虚与实的关系,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说到底,看他是否能有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今天的中国,正处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最大的政德就是历史担当。思想政治领域风云激荡,没有自觉的政治担当,如何能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熔铸到执政兴国的政治实践中?转型期中国矛盾不断积累叠加,没有自觉的社会担当,如何能攻坚克难化解社会问题、激流勇进突破发展瓶颈、不畏艰险推动改革大业?精神文化阵地百舸争流,没有自觉的文化担当,如何能凝聚社会共识、重振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 “文革”中小平同志曾两陷逆境,但他再度出来工作时,仍决然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选择与担当,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开天辟地的伟业、改革开放中国激荡人心的篇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举世瞩目的辉煌。权既为民所赋,当为民所用,这是最深刻的为政之德、最根本的党性修养。 一个干部被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意味着个人的机遇,更预示着历史的责任。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面对日益峻迫的“发展以后的问题”,面对“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我们党所承担的领导责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繁重,这一代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大的历史担当,考虑的不能只是眼前的平稳发展,更应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倘若只计个人得失,

年轻干部要有担当

年轻干部要有担当 年轻干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而且学历高、知识多,这是优势。但文凭不能完全等同于水平,学历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缺乏实践,工作学历有欠缺,所以对待工作,往往存在不想干、不能干、不敢干的情绪,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温总理说,“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这就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有担当意识,这一点对于年轻干部尤为重要。 担当,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境界,是一种“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精神,更是一种“肩扛千斤、背负万石”的责任。作为一名年轻干部,首先要敢于担当,在面对难题时,要“万折必东不回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面对矛盾时,要“赴百仞之谷而不惧”,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面对风险时,要“路有险滩逆流而上”,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这就要求每一位年轻干部一要敢想、二要敢为、三要敢负责。年轻干部知识储备多,思维活跃、角度新颖,应充分发挥这一优点,发散思维、创新思想、见微知著,敢于提出新思路新想法。有了想法就要去实践,年轻干部往往抱着“不干就不会出错”的“鸵鸟”心态,看“眼色”行事,听“指挥”行动,凡事“随大流”,随波逐流、胸无大志,使工作陷入被动。年轻就要果敢有冲劲,面对工作一定要放开手脚、积极主动,不是要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要为了成长而工作。年轻干部工作学历欠缺,在工作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出

了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出错后不敢负责,缩头当“泥鳅”,碰到困难绕道走,碰到麻烦四处推。回避推诿、找借口、踢皮球,都不是好办法,既然错了就要勇于面对,承担后果,及时向领导和上级如实汇报,作出检讨,及时做出补救措施,将损失最小化。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老人们讲,吃过的盐比米多,走过的路比桥多,但是,谁都曾经年轻过,谁都是从一口口吃米、一步步过桥中成熟起来的,见识和经验不会凭空增长,而是要靠日积月累的实践。邓小平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仅仅靠勇于担当也是不能成事的。我们所说的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不是指盲目瞎干,更不是指胡干蛮干,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不是一种担当,而恰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年轻干部不仅要勇于担当,更要善于担当。如果说勇于担当是一种胆识,那么善于担当就是一种智慧。 树立责任意识,牢记报国之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年轻干部首先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下了“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年少时期的周恩来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年轻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只有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视为己任,才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集体利益联系起来。工作不是儿戏,更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要时

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共产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 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建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经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磨难、我们伟大民族进行的感天动地奋斗、我们伟大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伟业,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认识党的光荣伟大,不仅要充分认识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光荣伟大的业绩,而且要充分认识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中披荆斩棘、不断开辟胜利道路所展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30、领导干部应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责任”与“担当”,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能不能干好工作,能不能起到带头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素质与能力,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彰显“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要求;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生目标。 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种责任,“负责”与“担当”是一种自觉的、自发的理性行为,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冒险行为。岗位与职务已经赋予了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应该完成的任务,顶着压力也要干,对于应该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上。面对问题和困难,不能束手无策、怨天尤人,要积极想对策、下功夫、求突破,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个人不论职务高低,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就意味着肩挑担子,背负责任,所作所为要对人民负责,要对党托付给的责任负责。在一定意义上讲,不愿担当责任,不敢勇于担当责任就不配当干部,不会担当责任就不能当干部。 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一种思想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就是人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境界的高低标记着对人生意义自觉的程度,和厚实的思想底蕴。只有那些以自身价值赋予社会以价值,给人以

灵魂的震撼、鼓舞和激越,使他人产生敬仰和赞叹行为,才称得其壮美和崇高,才是思想境界的写真。境界就是一种风格、一种情操、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面对矛盾、问题、困难,难题,有的勇于攻坚、化难为夷,有的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关键在于境界不同。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公、为民,为他人而奉献、献身;凡不敢“负责”与“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自己,只顾个人利益得失,只会念叨自己的那一点小九九,活得就卑微、渺小。 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是一种精神状态。领导干部有责任意识,应当表现为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能够推功揽过的品质,表现为一切从事业出发,敢于实事求是,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责任”与“担当”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责任”与“担当”,就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不敢负责,没有担当,软、怕、躲、退,说到底恐怕还是因为个人得失之心太重,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多思转多私。忧的不是不辱使命,而是个人名利;虑的不是事业进展,而是个人“进步”。有责任、敢担当,才能干好工作、做出成绩,也才能得到尊重、有所发展。否则,就容易因个人得失放松岗位责任,让组织失望、让群众寒心。 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是一种能力体现。人品是纯精髓,

陈天会: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

领导干部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 陈天会温家宝总理有言:“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省长李鸿忠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有担当精神。”今年是项目年、投资年、拼命年,也是十堰发展压力空前、困难空前、挑战空前的一年。在非常时期、特殊时期大力倡导领导干部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意义十分重大。 一、什么是担当? 担当,简单地说,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我们要把这种能量充分激发出来,去创造、去拼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担当。这种担当或从情感出发,或从责任感出发;或为亲友,或为家人,或为社会。担当是一种境界。在这个社会中,肯定有逃避担当、不敢担当的人。但是,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把这份担当变为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担当是一种责任。不担当行不行?肯定不行!你是什么人,就要干什么事。对家庭负责,这是老百姓的担当。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对家庭负责,还要对事业负责。担当更是一种自觉。没有自觉,就谈不上担当。满足于“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抽一鞭子才动,不抽不动”,这就不是担当。其实,担当也很具体。就是扛起来!对十堰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工作上去,干部上去;工作下来,干部下来”,这就是我们对事业的担

当。我们今天的作为,要经得起历史的评说,经得起群众的评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是我们对历史的担当。作好吃苦、奉献、长期奋斗的准备,为十堰人民实实在在办一些事情,这是我们对人民的担当。让成功的人不骄傲,感恩于他获得的一切;让失败的人不气馁,还有从头再来的机会,这是我们对民众的担当。担当还是“一切立足于干成”、“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担当就是无论个性强弱,都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努力在十堰形成争先出发、各司其职,无私无畏、敢闯敢干,各尽其能、敢作敢为的全新局面。 二、为什么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担当精神? 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就国内而言,今年经济工作难度空前,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特别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光荣而又艰巨。 十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一是受汽车排放标准提高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以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全市工业增幅明显回落(汽车产业在我市工业中占据百分之六七十),企业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资金链条吃紧,工业企业发展困难增多。第二是农业农村形势严峻,农业基础仍然脆弱,亟需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亟需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亟需加快。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交流发言稿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作为座谈会发言稿一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应率先垂范,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敢于担当要勇于担责。领导就是责任,责任重在担当。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觉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胸襟和勇气,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作用的发挥、贡献的大小。“为官避事平生耻”,对领导干部来说,党把我们放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尽其责,遇到事情就要担责、负责,出了问题还要追责、问责。勇于担责,就是积极主动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做“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平庸官”,不做“困难绕着走,问题躲着行”的“推诿官”,不做“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太平官”。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领导干部要时刻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守好职、尽好责。 敢于担当要无私无畏。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秉公道,去私心,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领导干部从政为官的必备素质。宋代诗人范仲淹以“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情怀而留下千古美名。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担任的是公职、职责是公务、维护的是公利,应该也只能为人民谋利益。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一个干部如果心存私心、想徇私情、想谋私利,想问题办事情就一定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做到敢于担当? 相反,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干部如果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就会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为,就会充满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智慧,这样的干部才能想担当、能担当、敢担当。 敢于担当要清正廉洁。打铁还需自身硬。清正廉洁才能刚正不阿,自己行得正才能敢担当。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就会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去硬碰硬,不敢去较真,更没有办法去要求别人。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丧失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掉一片民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把党纪法规作为带电的高压线,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就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廉洁奉公,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六种能力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六种能力 这六种能力是:改革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共事能力和领导全局能力 一、改革创新能力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和领导决策水平(引自党十七大讲话)。到一个公司的管理层次上来讲,具体地说,要具有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管理能力和立足大局开拓创新能力。 做到这些,首先需要摆脱僵化的思想观念、不合时宜的做法的桎梏,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经世之学”、“济世之才”,识大体,有远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谋事、想事、做事、成事。这样才能着眼经济发展大势,着眼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借鉴内外一切发展经验和文化建设成果,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增长智慧,提高创新能力。避免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眼光分析和研究客观事物,避免就局部论局部、就眼前论眼前地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目光短浅、墨守成规,或是固步自封,我们的事业就缺乏发展生机和活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来很远,但是我们的目光应更远。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施政方略是否符合企业发展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否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要以事实和数字分析说话。 例如:酒店营销政策的创意、餐饮部菜品的更新、足浴部新项目的推广等等,都是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具备改革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话言表达能力 这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这不仅指日常言谈话语的表达,结合领导干部工作特点,还应具备三方面的素养。 其一,脱稿演讲。在合同洽谈、融资合作、会见来宾、重大接待、行业交流等场合,应具备这一能力。这不仅是一个领导干部个人气质与修养的外在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单位的品牌形象塑造。只有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和历练,才能不断塑造激情、亲切、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与魅力。应善于结合工作所在地所从事的职业,了解有关历史、风俗、传说、典故,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储备“才学”,做到“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二,半脱稿演讲。在部署工作时,要使指示、决定、措施、要求等更具号召力、鼓动性,可结合实际,借鉴有关经验、分析正反典型,即兴发挥,让大家喜闻乐见,产生共鸣,使动员效果事半功倍。因此,领导干部需要熟悉和掌握新形势下的管理理念、市场规律、领导艺术的基本要求,只有胸有成竹,部署工作任务时才能激浊扬清,条理清晰,激发智慧,更好地统一群众思想和行动。?其三,不脱稿讲话。在传达上级文件、会议精神或宣读通报、通令、命令等场合,应避免出现念错字、断错句、语言不畅等现象,因此,应加强文化知识、语法修辞、文学常识方面的学习与积累。?提高话语表达能力,不应该满足于小圈子里的交际,而应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做到勤勉笃实,博览群书,“学而不厌,侮人不倦”。广博的知识,对于领导者管理和为人,能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也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有较强的话语表达及理解能力,也才能将上级文件精神及时、准确、翔实地传达到位,落实到底,防止出现不应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三、文字综合能力?领导运筹帷幄,把关定向,多靠文稿形式实现。文字撰写和材料综合能力,直接影响领导者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能力的发挥,而且还直接影响群众士气。 无论撰写讲稿,还是组织起草其他材料,或批改部门的请示、下属单位报送的文稿,都要求领导干部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业务指导能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有一定的管理理论基础、本职业务素质、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知识,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理论基础、业务能力和广阔视野。

【作文范文】领导干部要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领导干部要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应率先垂范,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敢于担当要勇于担责。领导就是责任,责任重在担当。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觉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胸襟和勇气,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作用的发挥、贡献的大小。“为官避事平生耻”,对领导干部来说,党把我们放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尽其责,遇到事情就要担责、负责,出了问题还要追责、问责。勇于担责,就是积极主动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做“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平庸官”,不做“困难绕着走,问题躲着行”的“推诿官”,不做“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太平官”。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领导干部要时刻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守好职、尽好责。 敢于担当要无私无畏。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秉公道,去私心,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领导干部从政为官的必备素质。宋代诗人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情怀而留下千古美名。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担任的是公职、职责是公务、维护的是公利,应该也只能为人民谋

利益。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一个干部如果心存私心、想徇私情、想谋私利,想问题办事情就一定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只想索取不想付出,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做到敢于担当?相反,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干部如果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就会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为,就会充满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智慧,这样的干部才能想担当、能担当、敢担当。 敢于担当要清正廉洁。打铁还需自身硬。清正廉洁才能刚正不阿,自己行得正才能敢担当。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就会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去硬碰硬,不敢去较真,更没有办法去要求别人。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丧失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掉一片民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把党纪法规作为带电的高压线,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就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廉洁奉公,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只有这样,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底气和胆气。 敢于担当要敢闯敢干。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最终要体现在干好实际工作中。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尤其需要领导干部有敢于担当的精神,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取得决定性成果。就人社领域来说,我们目前就面临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探寻未来——读《与领导干部谈历史》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探寻未来——读《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中华民族素有历史学习、历史借鉴的传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历史中探寻未来,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重要基础。领导干部加强历史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汲取历史智慧,是增强理论修养和提高为政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撰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与领导干部谈历史》一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撰写的30多篇关于历史学习、历史借鉴的文章。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镌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孕育出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它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民惟邦本;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如仁爱、孝悌、忠信、智勇、礼让等;它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英勇奋斗,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历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熏陶着我们的品格。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从历史经验中借鉴得失、汲取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本书围绕国家治理的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历史中蕴含的

治国理政智慧等内容编排,从“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历史观”“中国古代社会建设与民族关系”“历史是人类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廉政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等六个方面,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系统归纳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内涵,多层次、多角度回顾和总结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历史的独特发展道路与规律,弘扬中华文化的政治智慧,从历史的角度阐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该书序言中写道,波澜壮阔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特点。但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并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的统一性寓于历史的多样性之中。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进程和丰富经验,都雄辩地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树立历史眼光,坚持以史鉴今。实践表明,历史是理解未来的一把钥匙,我们只有树立历史眼光、善于登高望远,才能不被浮云遮眼,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看清前进的道路,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更多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树立历史眼光,把握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意识,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本书既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从历史中汲取

牢记宗旨,敢于担当,在服务群众中砥砺成才(在年轻干部成长上的讲话)

牢记宗旨,敢于担当 在服务群众中砥砺成才 仔细翻阅中国共产党党史,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画卷,她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细腻感悟,心中激荡着某种神圣,精雕品味,一股坚不可摧的信仰力量汹涌而来,淌过心田。中国共产党引领历史,成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挫折时英勇奋起,磨难时众志成城,艰难时突飞猛进,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从跟跑世界到领跑潮流的华丽转变。回眸历史,仔细梳理,这些辉煌的业绩正是基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准绳之上。清泉石流,或育己,或美人,此者恰如“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的内涵揭示,告诫着青年人应该坚守的信仰。 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有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青年朋友需要正确把握自身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合理走向,感悟范仲淹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世境界,铸就崇高理想;品味郑板桥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做人精髓,辐散民本思想;拥抱艾青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乡土情怀,闪耀人性光辉。有了思想与目标,才

能顺接性地落实到行动上,当前社会上的诱惑很多,所以要求青年朋友能沉下身子,放下架子,甘做“鸬鹚”,敢于奉献基层,乐于服务群众。青年朋友潜力大、闯劲足,正处于“前途似海,狂飙猛进”之时,更要时刻牢记宗旨,担当责任,在服务群众中锻炼自己,共赢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青年人怎样才能成才?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的体会,除了崇高的理想与厚实的学问以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信仰是什么?哲学家告诉我们:“信仰是惟一不凭靠面包而存在的指引人奋然前行的力量。”信仰是一个人前进的灵魂,是一个人思想的核心体现,它集中反映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标杆。诸葛亮《诫子书》中有句话,“志当存高远,慕先贤”,“慕先贤”就是要学习先贤们积累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吸取历史的养分来营养自己的人生,体会前人干事业的不屈精神,做到既传承了历史文明也开拓着现代文明。苏洵说过:“为一身谋则愚,为天下谋则智。”此种胸襟与气魄,跌宕四海,享誉宇内,故此,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本质来作为我们自身的核心信仰,以服务群众的孜孜践行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本导向,是我们要时刻铭记的不息追求,也是我们应该终生操守的行事准则。 我们党之所以能饱受磨难而不坠青云之志,历经艰险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