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46

《华商》

情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5、家族群体意识。中国是一个重家庭,轻社会的国家,家庭在在中国人的一生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的人,人生将始终在与人关系中而生活,如此则知,人生建立于各种关系之上……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长大了,有子女,而家族也由此而生。出来到社会上,学习上有同窗;经济上有伙伴;政治上有君臣官民;平时相互交往有乡邻朋友。随意个人年龄和生活得开展,而渐有四面八方若近若远的关系,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每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

6、封建官僚主义思想。李宗吾在《厚黑学》一书中,对封建官僚主义归纳为“做官六字真言”为:空、恭、绷、凶、聋、弄。空即空洞,给自己留好后路;恭即对上级卑恭折节;绷即对下属及老百姓要绷面孔;凶即狠逼他人;聋即对某些事情要装聋作哑;弄即贪污受贿,弄钱。

7、清官思想。清官思想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看,一是民众对清官的向往。民众在对待各种官场黑暗,官员腐败现象时,会有向往“青天大老爷”的思想,期望清官的帮助,期望清官扫清官场的黑暗。这也是包拯、海瑞等人在中国民间影响巨大原因。另一点是官员的清官情结。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儒家士大夫为政的一种理想模型,深受儒家教育的官员们不可避免的会具有一种道德自律的清官情结。

8、传统民本思想。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孟子等人提出的“仁政”,其实质就在于以民为本。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行仁政是为了富国裕民、以德来教化民众。

9、儒家重修身的思想。古代知识分子的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完善的道德,丰富自身知识,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儒家十分重视“修

身”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学习,格物致知,端正自己的思想信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知识等修养,用先人圣贤的价值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即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政治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一方面,任何政治文化都是以往政治文化一种延续、继承或扬弃,同时也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推移,并能够不断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包括政治文化)相互渗透、转移和演变,但其某些特质将延续下来。另一方面,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等在不断的发展,政治文化也将不断的发展;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等也在不断的变化,政治文化也会有所改变。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说,一方面由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不曾中断,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历史长久,并世莫与之比”。中国有成系列的延续几千年的史书、政治思想体系,几千年来的各种制度、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虽然经过了近代的剧烈文化大变革,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仍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传统的政治文化更是由于中国近代各政治领袖的传统文化情结,在革命浪潮中受到的冲击并不大;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建立了现代国家的制度,但社会组成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依旧,并将持续很久,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所以,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还是以延续为主,变化为辅,传统政治文化依然在中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探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国现行的改革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深圳社会科学文库,第三辑.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

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复杂的

动态过程,其转移的模式有很多种,目前在这些理论中,“雁行模式”理论和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都比较表面化,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并且模式的差异性研究比较薄弱。

2. 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

目前分析的角度仍然是从沿海发达地区如何通过产业转移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达到优化的目标。还没有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企业行为方式式、地域空间角度等方面进行来探讨产业区域转移模式,既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更是缺少理论分析上的构建。

3. 对不同的产业转移模式产生的效应缺乏分析和比较产业转移多种多样,但其模式的选择对转出地的影响和转入地的效应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往的研究都是针对产业转移的效应而忽视了转移模式的作用。比如,有些地方适合集群式产业转移,而有些只适合部分迁移。这些都是我们以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2] 马海霞. 区域传递的两种空间模式比较分析——兼谈中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J]. 甘肃社会科学,2001,(2).

[3] 吴传清.区域经济学原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 胡俊文. 论“雁形模式”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J]. 经济理论,2000,(11).

[5] 李锋:国内外关于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观点述评[J],经济纵横,2004,(6).

[6] 陈建军、叶炜宇:关于向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2,(4).

[7] 戴宏伟.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8]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10)

【作者简介】朱兰春(1984— ),女,河南商丘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上接第5页)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班级11级物流管理二班 团队名称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17日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取得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连锁企业相比,我国连锁企业在规模、效益、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分析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和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国外零售业企业的水平,对我国零售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分析我国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分析和提出发展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最后总结了国内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连锁经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hain industry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but compared with foreign chain, chain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far behind in scale, benefit, strength et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etail indust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to the foreign retail enterprise level, has very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s to the retail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ai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sis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hain operations in China, final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chain business 目录 摘要 ............................................................................................................................................... II 一引言 ............................................................................................................................................ I II 1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I II 2论文研究的意义.................................................................................................................. I II 二行业现状描述与分析................................................................................................................. I II 三国内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问题................................................................................................. I V 1地区发展不均衡.................................................................................................................. I V 2连锁经营规范化程度低...................................................................................................... I V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论模式、战略与对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指出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及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产业转移理论顺应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预示着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strategic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our aspects to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o practice need genera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indica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 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把产业的这种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在广义上的产

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 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中国加入WTO,外国企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各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超市行业。超市如何在实行低价格的前提下保证正常的利润,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全球电子商务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大爆炸式的发展。连锁超市经营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性,而规模的经济性不仅在于数量上的多少,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连锁超市是否实现低成本运营、高商品周转率、功能的明晰和完善、管理体系的完善及提高单类商品的规模数量。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于提高连锁超市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连锁经营的企业电子商务模式这一研究领域,我国不少学者作了相关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周蓉在《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2005)一文中,从连锁零售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入手,讨论连锁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需求及特点,以及连锁零售业实现电子商务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比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国外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找出差距,总结出适合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 颜颖等在《超市中电子商务的运用》(2010)一文中介绍了超市中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分析了为何越来越多的超市热衷于建立网上商城,简单地设计了在线购物系统和数据库,同时列举了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邵国峰等在《连锁企业电子商务模式探究》(2008)一文中分析了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存在的不足,以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零售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零售业的体系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提出了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整体框架,并从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技术及环境体系、应用体系和平台间的信息整合三个方面详尽的论述了该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应用体系中包括了零售业供应链体系、零售业订货系统、网上零售系统和零售业客户关系管理四个方面,文中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应用体系从整体框架和具体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关的设想项义军、吴敏在《我国零售商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实证分析》中也提到,零售商业企业组织庞杂、不增值环节多。信息传递不畅,没有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

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综述

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综述 提要连锁经营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商业模式,被誉为商业界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商业的发展。本文整合国内外有关连锁经营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风险、连锁经营的规模、连锁经营模式及连锁经营发展前景理论的比较研究,揭示连锁经营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连锁经营;经营模式;特许经营 中图分类号:F717文献标识码:A 1859年美国的乔治·F·吉尔曼和乔治·亨廷顿·哈特福特成功创办第一家连锁店“太平洋与大西洋茶叶公司”,此后不久,连锁经营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普遍成功,从而使商品流通领域产生了一场革命,推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经营方式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风险、连锁经营的规模、连锁经营模式及比较和连锁经营发展前景及趋势等方面。 一、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风险分析 连锁经营的快速增长,使得其优越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内外学者对连锁经营的优势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际连锁经营协会认为,连锁经营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商业模式,并分析了其风险小、成长速度快、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学者Andrew kostecka对连锁经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连锁经营的最大优势在于特许经营,可以通过无资本的扩张来获得规模优势。王吉方(2005)认为,连锁经营是将现代工业生产的原理用于商业,实现商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这使其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组织、成本及营销方面的优势。熊联勇(2006)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了连锁经营所具有的六大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促销优势、渠道优势和营销队伍培养优势。也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连锁经营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如睦蔚(2007)从规模经济理论、专业分工理论、信息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连锁经营的制度优势做出了分析与探讨。对于如何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学者们也作了一定的研究。汪国华(2005)运用社会网理论构建了连锁企业的网络图,认为连锁企业优势的有效发挥与企业拥有稳定的网络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另外,有学者从构建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 当然,连锁经营也存在着风险。陈兵(2007)认为,连锁经营的风险有总部带来

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连锁经营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连锁经营的发源地是美国。第一家颇具规模的连锁商店是1859年乔治?F?吉尔曼和乔治?亨廷顿?哈特福特在纽约创办的大美国茶叶公司。1869年该公司更名为“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Great Atlantic & Pacific Tea Co.),并开始把它的连锁商店延伸到东北部,而且越过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它的初露锋芒引来了很多企业的效仿。 紧跟“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脚步的另一家成功的、大型的连锁经营公司是“胜家缝纫机公司”,在商界它的营销方式要远远比它的产品更吸引人,被公认为连锁加盟界的鼻祖。它在1865年开始采用“特许经营”分销网络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收到很好的效果,迅速打开了产品销路,从此雄霸美国市场。之后一个半世纪无数的商界神话,造就了麦当劳、肯德基、柯达、富士等企业巨人。1959年,国际特许经营协会IFA成立,制定了特许经营道德规范和营运标准。 在中国,1984年8月首家以商标特许形式在北京落户的皮尔?卡丹专卖店的开业,被视为中国连锁经营的开端。连锁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我国发展迅猛,尤其以食品、零售、餐饮业等行业为代表性,如上海“荣华鸡”,河南的“红高粱”、“亚细亚”、“华联”、“联华”等等众多的连锁企业,一轮又一轮地不断将连锁经营推送到各个领域。 从国外到国内,连锁经营已经不再局限于家电业、快餐业、汽车业和商品零售业,它不仅涉足了服务业,且它的行业区分性很大。这种连锁的观念,正深深影响到许多其他种类的产品行业或是服务行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新的商业经营模式,掀起了零售业的革新。与此同时,诸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文献号】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F11 【分类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杭州 310027) 赵张耀,男,1972年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从而对国际产业转移 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 和发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要题】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 【正文】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已著述颇 多。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相应地,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已有所突破。 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顾和述评,并指出其研究的发展趋向。 国际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70 年代,特别是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即:(1)当前的国际 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 注的渠道。不仅如此,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 公司内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2)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影 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3)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53064322.html,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作者:梁云刘银国闻帅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32期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国内有关外产业转移研究的情状,总结了目前针对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国内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模式龙型模式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成为比较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对产 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经久不衰的课题。 一、国外产业转移研究概况 迄今为止,国外理论界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产业转移的原因、效应和模式方面对产业转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其中,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和雁行发展模式。第二,建立模型,引入空间因素,用产业扩散来描述产业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现象。一些学者用“模拟动态”的方法分析了以两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模型(如Paul Krugman 和Anthony Venables,1995;Diego Puga 和Anthony Venables1996);另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更为一般性的多国多产业的产业扩散模型(如 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 和Anthony J.Venables,2001)。 二、国内有关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产业转移模式方面的研究: 1.产业转移模式 贝毅、曲连刚认为大多数跨国公司在进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时,总是把与知识相关的核心技术部分留在本国,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术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生产,形成了“大脑—手脚”的梯度转移模式(贝毅,曲连刚,1998)。谭介辉认为顺梯度型产业转移模式,由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固有级差的存在,落入“替代—落后—再替代—再落后”或“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之中,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谭介辉,1998)。后发国家要真正想实现“赶超战略”打破产业转移中作为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技术被动接受者的状态,采取适当的发展方式发展以“逆梯度”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高新技术,使国内产业获得发展。张洪增认为移植型模式既有后发优势,又存在后发劣势。该模式存在四大缺

杭州大润发连锁超市采购管理调查与优化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连锁超市采购管理调查与优化研究 自1859年“连锁经营”方式的形成,连锁超市这个概念也慢慢随之出现。在1990年12月16日,我国的第一家连锁超市--东莞美佳连锁超级市场的第一家分店在东莞虎门开业,我国的连锁超市的发展正式拉开了序幕。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且加入了WTO,外资连锁超市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我国的连锁超市面对了巨大的挑战。而如何使我国连锁超市提升竞争力,成了我国连锁超市发展的重大课题。 1采购管理在连锁超市产生的背景 商品采购是连锁超市经营获利的主要来源,采取正确合理的采购管理,对于一家连锁超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合理的采购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超市的采购成本,而采购成本的降低能使超市出售的商品价格降低,利润增加,从而在众多连锁超市中,更具有竞争力。综上所述,可知要增加我国连锁超市的市场竞争力,采购管理是关键。 庄昕炜在《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2010)中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的要素也越来越多。采购管理作为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不论从成本、质量的角度,还是从交货期和敏捷性上考虑,都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加强采购管理不仅对降低成本有很大的贡献,同时还对保证产品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峻峰、徐同胜也在《浅议超市商品采购管理》(2006)中指出商品采购是超市经营活动的关键。采购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商品采购是超市获利的源头,降低采购成本对于超市的经营来说至关重要。采购成本的降低不仅体现为超市现金流出的减少,而且直接体现在商品价格的下降,利润的增加,以及超市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为构筑超市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超市商品采购管理这一关键环节。从以上观点,可以得知采购管理的重要性和其重大作用。而商品采购是连锁超市经营获利的主要来源,则采购管理的作用在连锁超市经营管理中体现更加明显、更加重要。 2国内外有关于连锁超市采购管理研究评述

天虹商场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天虹商场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一基本情况 零售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具生气的行业之一,以至于几乎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中国零售业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并且因这种变化而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但中国的零售业的现代化还处于起步期,面对大量国外现代零售业企业的进入,如何适应市场环境,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将成为零售企业的重要课题。 二企业战略和连锁经营的理论研究综述 研究天虹商场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首选应当对企业战略管理和连锁经营的理论及其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只有充分把握企业战略管理和连锁经营的理论精髓,才有可能联系实际指导我们具体的实践,使我们能够融汇贯通,得出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与实现之方法。 2.1企业战略的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战略的理论关系到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包含了企业存在的价值、长远的目标及整套的行动方案。因此,企业的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2.1.1企业战略的涵义 战略:(Strategy)原意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钱德勒(A.D.Chand1eI’)在他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为战略下的定义是:决定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并通过经营活动和分配资源来实现战略目标。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H.1.Ansoff)在他的《企业战略论》一书中认为:企业战略是决定企业干什么和为什么要干。

我国许多学者对企业战略也做出了各种描述: 企业战略是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企业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总体方案。 企业战略是在研究企业经营全局性规律的基础上为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使之适应外部环境,做出的指导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总体谋划。 企业战略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为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预测和把握企业外部环 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专长,高瞻远瞩地做出的总体谋划。综合而言,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考虑各种资源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目标、目的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目的的方式。简而言之,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和全局性的谋划。 2.1.2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流派 1.设计学派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战略与结构》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必须随企业的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这一观点,设计学派的代表人一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哈佛教科书时,提出了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等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制定战略的影响。此外,他还把战略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使内外部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制定是领导者有意识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并建立了知名的SWOT战略形成模型。这一模型也是计划学派的基础。该模型表明,形成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使外部因素和组织因素相匹配。正如安德鲁斯所指出的那样,“战略是对公司的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他所处的环境之中”。因

产业转移理论及模式评价

产业转移理论及模式评价 秦尊文赵霞 2008年第11期——他山之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转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产业转移主体的多元化,产业转移层次的高端化,雁行形态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模式等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解释力下降,国内一些新的理论解释应运而生。 我国学者关于产业国际转移理论的研究时间较长,但对国内产业转移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20年来出现的新理论新观点 1、梯度转移理论和“反梯度”理论。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种理论——梯度理论,认为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尔后有人从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因素、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制度层面拓展广义梯度理论,把梯度推移理论从单向度发展为多向度。根据这一理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多属于高梯度地区,中部地区多属于中梯度地区,西部地区多属于低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由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理论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是产业转移发生发展的客观基础,梯度理论出现不久,也有人提出了反梯度理论,认为梯度理论阻碍落后地区技术革命和建设,也是同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总目标背道而驰的,技术革命将会给落后地区带来超越发展的机会,不要以为在落后地区发展新的生产就是经济效益低,或没有接受能力的。落后的梯度地区,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和条件具备,也可直接引进新技术,实现超前发展,然后反过来实现反梯度推移。 2、区域分工和产业区际转移理论。该理论以陆大道、陈秀山为代表。他们认为,各区域在依靠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区域分工协作,使区域经济有机耦合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经济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加快产业的区际转移,既符合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也能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区际转移的客观结果就是推动产业的集中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该理论强调,一个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并不是说在这个产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具有优势,而是将优势集中在特定的产品或产业环节上。该理论强调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应当是区域经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3、产业转移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认为产业转移的效应主要是整合升级效应,不仅

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及比较

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的流通改革应该说在连锁经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客观地评价连锁经营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科学地预见和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正是世纪之交的中国流通业需要抓紧去做的。 一.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特点比较 中国连锁经营真正进入规模性的发展已经五个年头了,从发展现状来说整个势头是较好的,主要表现在:1.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些较大规模的连锁型企业,如上海华联、联华、农工商超市公司、北京伍富连锁公司、福建华榕连锁公司、广东美佳超市公司、深圳万佳百货有限公司等。这些连锁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效益明显,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市场地位日益凸现。这些公司的成功除实行连锁经营的方式之外,在业态上选择了超级市场这一新的形式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2.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连锁企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营运体系,在店铺发展、配送中心运作、采购系统有效控制、统一的销售体制推行,都积累了许多适合于中国特点的经验,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连锁的管理人才。 3.连锁经营方式的内涵和运作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效益已日益为中国商业所认识,作为对这种方式的认同作用,已经开始把连锁经营的方式从超市连锁拓展和运用到其他领域和业态中,如专业、专卖店连锁,餐饮、快餐店连锁,服务业连锁等,这也预示着中国流通业正在掀起一场经营方式的革命一一连锁经营。4.中国的连锁经营从发展上来看,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衡,沿海比内地发展的快,成功率高,成熟度强。这也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连锁企业在地域的拓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型连锁企业也将产生于沿海已经发展起来的连锁企业之中。 5.中国的连锁经营在法制建设上和规模化建设上已进入实质性的起步阶段,这将为连锁经营在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法律环境。 6.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些有独立市场地位的流通组织,如超级市场已经在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流通产业。它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社会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食品加工业、电子计算机产业、货架设备业、冷柜生产企业、集约化的仓储业等。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200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 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4种: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据此,区域经济学家们把它深入到国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领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费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

中国连锁店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连锁店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2002年连锁经营企业销售现状 零售行业投资要点: ●我国连锁经营持续发展。2002年中国零售、餐饮连锁企业销售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十家连锁企业2002年销售额为1780.38亿元,比上年增长43%。 ●中国证监会已于2003年2月12日向联华发出了《受理联华关于海外上市的申请函》,这表明联华已经跨出了海外发行外资股(H股)的第一步。联华计划筹集资金额约为10亿港元。联华超市若募股成功,必将加快其自身及持有其51%股份的友谊股份的发展。 ●2月18日美国财经权威杂志《财富》在对1万名公司主管和分析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了“美国2003年最受尊敬的十大公司排行榜”,对上年的排行榜进行了大洗牌。零售巨头沃尔玛荣登榜首。 作者:徐晓方时间:2002年 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453064322.html,/macro/viewnews.shtml?guid=0000000010000178mp 二、商业连锁企业经营发展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内地引入连锁经营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连锁经营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中,我国出现了数十家大型连锁经营集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连锁”这一经营模式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学术界出版了一些介绍连锁经营及国内连锁业发展情况的书籍,也有一批研究连锁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术界对于连锁经营的认识与研究。 总体而言,国外连锁业相关理论较为成熟,国内商业连锁企业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国外连锁经营的先进理论与经验未能与我国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际很好结合,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优势。目前国内学者需要将先进理论与国内连锁企业的发展实际融合,为国内企业提供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促进连锁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刘化峰时间:2011-2-16 10:36:41 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453064322.html,/qknews.asp?new_id=2213

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中心文献综述

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中心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国外连锁超市纷纷抢滩我国,给国内连锁超市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国本土连锁超市超市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大型连锁超市企业的营运水平相比还相距甚远。如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的问题,配送作为连锁经营最重要的一环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文章就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连锁超市企业的物流配送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比较不同的配送模式,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连锁超市配送中心配送模式配送方式 一、引言 近年来, 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连锁经营超市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理念的改变, 购物环境舒适、便利的连锁经营超市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据统计,从1994 年发展至今, 中国连锁经营超市销售额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0% 左右, 在商务部公布的2006 年连锁企业三十强名单中, 连锁经营超市占50% 。在2005 年前三十强连锁企业中, 连锁经营超市的销售额与2004 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 , 店铺数增长了17.6% 。这些数据表明连锁经营超市已经成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 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然而,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当前我国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专业配送中心很少,物流配送缺乏社会化和专业化,配送技术落后,严重的影响了配送的效率,而这也影响了整个物流的效率。在配送及时性和低成本方面,当前我国不完善的配送体系也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当前我国的连锁超市大多配送规模小、统一配送率不高、现行的配送方式相对落后、设备设施落,功能不全、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缺乏专业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人才,这些都给连锁超市的配送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所以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文献综述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我国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二、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现状 姜达洋(2007)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由于物流管理上的缺陷以及对连锁经营的认识的不正确, 使得企业统一配送率不高, 只有60%到70%,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80%到90%的统一配送率, 差距还很大。我国很多连锁企业不论大小都青睐于选择自建配送中心的自营配送方式, 自建物流对于连锁经营的规模要求较高,很多规模并不大的连锁企业, 自身的物流配送量不大, 但它们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盲目地选择自建物流, 这样资金投入就很大, 也无法达到配送中心运营所需要的规模经济, 物流资源利用率不高, 从而造成资金浪费, 配送成本上升, 统一配送效率不高, 削弱了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姚鑫梅( 2007)研究指出我国的很多配送中心, 设施落后, 没有专业的分拣设备和电子扫描装置, 自动化设施严重缺乏, 日常操作中如货物的装卸、搬运等大都由人工完成, 这必然降低了配送效率, 货物的残损率高。而国外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一般都配有自动分拣机、电动升降机、自动传送带、真空包装机等自动化机械设备, 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式仓库, 并采用自动化管理, 可以提供快速、准确的配送业务。吉亚力( 2007)认为目前我国实行商品配送的零售企业中, 有超过58%的企业至今几乎没有采用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来进行商品配送作业, 而在已经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商品统一配送的零售企业中, 72%的企业仍然以传统手工作业为主, 信息技术只作为其辅助性的管理手段。兰贵秋.张玉改(2007)认为加快超市连锁,实现产销联盟,提高物

连锁经营综述习题答案

第二章连锁经营综述复习题答案 一、判断正误: 1、(√)连锁经营的经营方式是统一经营,追求目标是组合规模效益. 2、(√)连锁企业的集群式经营,有利于连锁企业在竞争中树立群体优势,在经营中获取规模效益。 3、(√)连锁经营实质是它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分工协作原理应用于流通领域,实现了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简单化。 4. (√)从发展速度来看,特许连锁已成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形式。 5. (√)共同进货是自由连锁的最大诱因。 6. (√)特许经营业务的核心是特许人把自己拥有的特许权以合同的形式有偿转让给受许人使用。 7. (√)正规连锁主要适用于零售业,特别是大型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 8. (√)特许连锁适用于制造业、服务业、餐饮业以及便利店之类的小型零售业等领域。9.(×)美国商务部对正规连锁的定义是:“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9家以上商店的零售业或餐饮业的企业形态。” 10.(×)正规连锁店突出的特点是:统一资本、分散管理、分散销售、利益独享。11.(×)特许连锁与直营连锁在产权结构上是相同的。 12.(√)自由连锁是保留单个资本所有权的联合经营。 13.(×)自由连锁的最大特点,在于各店铺在所有权和财务上虽是独立的,但与总部仍有所属关系。 14.(√)特许连锁实行的是独立核算,特许连锁店与其总公司之间是独立核算的企业。15.(√)总部集中统一性较差,决策迟缓;组织不稳定,受地域限制较大;这是自由连锁的缺点所在。 二、单项选择题 1、连锁经营的分工是( B )。 A.总部专门负责销售,分店专门负责管理 B. 总部专门负责管理,分店专门负责销售 C. 总部和分店共同负责管理和销售 D.总部指管理采购和配送,其他全归门店负责 2、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特征是( A ) A.集中采购和配送B.集中采购和分散配送 C.分散采购和配送D. 分散采购和集中配送3. 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字号、统一形象、同统一服装、统一促销、统一核算是( C )的经营特点。 A.自由连锁 B. 特许连锁 C. 正规连锁 D. 合同连锁 4. 正规连锁中的各连锁店是一个分设的销售机构,销售利润全部由(A)分配。 A. 总部 B.分店 C.共同 D.第三方 5、特许连锁中的各加盟店是一个分设的销售机构,其人事权由(B)来控制。 A. 总部 B.分店 C.共同 D.第三方 6.自由连锁合同规定的加盟时间是( D )。 A.无限制 B.多为五年 C.多为三年 D.多为一年 7、特许者所拥有的商品、服务、营业技术、商标、标识以及其他可以带来经营利益的特别权利叫( C )。 A.经营权 B.所有权. 特许权 D. 核算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