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效果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效果研究研究方案

全国“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无线网络时代区域性德育资源整体开发及综合应用的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

子课题

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鼓匠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教育实践中,重视学生智力的而开发,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家长、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导致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给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凸显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和孤儿等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焦点。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但这类孩子得到的很少甚至得不到。这些孩子缺乏了家庭教育、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素质脆弱,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有:厌学、逃学、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或者不作业等;行为上的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贪小便宜、随意说谎、离家出走、抽烟,玩游戏等;心理上的有:孤僻、失落、不合群、自卑等。由于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所以,农村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应早日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新世纪的到来,使我国的学校教育面临着现实与未来的双重挑战。从现实来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变迁、升学竞争的压力,独生子女的教育等等许多问题,使学生受到各种心理困扰,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未来人才不仅要有聪明智慧,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主发展的意识。

随着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多。达到共识的是在学生众多的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的中介,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极大促进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另外,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道主义的兴起,使人们更关注人性问题和自身的生活质量问题,因此,对各种不健康的一面都有积极防治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根据这些原则和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实施策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学校工作的迫切任务,由此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学生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分散,反应缓慢。开展此课题实践活动的研究正是适应了农村问题学生这一心理发展要求,使他们一直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一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辅导与策略能触及到问题学生心灵深处,相信这部分问题学生就会迸发极大热情投入到正规的生活、学习中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是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小学生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拓宽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生活、家庭、社会竞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我校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旨在对农村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快乐成长,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主、平等、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做贡献。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当前农村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进行正确归因,从而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当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维立体辅导网络,初步形成一套较完整且可行的心理教育辅导体系,初步构建有效的心理教育运行机制和实施保障制度。促使全体教师协调各方面力量有序列、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便抵各种诱因对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良影响,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建立正确的自我观、价值观,乐观学习,乐观生活。

分目标:1、对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归因研究。通过在本校和本地区的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家庭访问等形式,了解现象的同时,还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找出正确的归因。

2、为教师、家长、学生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参

与、自主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3、研究学校、社区、家庭三维心理教育网络模式,调动各种因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探讨多种实用、有效、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途径、方法、形式等,增强心理教育的效果。

5、培养一支懂得一定心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心理教育技巧的心理教师队伍。

6、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为小学生创建健康的、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建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二)建立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领导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及时予以指导。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营造课内外,校内外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三)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辅导水平,而广大农村学校条件艰苦,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簿弱。我们必须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继续发挥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按

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向家长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五)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心理行为的训练上,不要过多传授心理知识,切忌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神秘化。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悄悄话信箱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消除部分学生心理困惑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并为构建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2.问卷调查法。分别选取小学管理者、教师以及三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学校管理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践所得。通过国际互联网上查阅关于职业方面的论著、国内外关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进行大量阅读,并归类整理、思考。

3.访谈法。向课题组的老师们进行请教,与实验教师进行访谈,接受他们对该研究的指导及收集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全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以及一线管理者的实践体悟。以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分析是进行研究的基础。本人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并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走向,为构建具有中山本土特色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找出与本研究有关的单一对象的仔细考察,进行质的研究,但也不限于质的研究。可以将个案研究方法作为本研究的整个研究部分。

5.行动研究法:这是本研究的最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开会讨论录音录像、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利用信息交流的平台,在家校间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协作实验,探讨利用快捷的

通讯设备实现提高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六、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的具体实施措施

1、课题实施培训

(1)举办有关人员培训班。对参与本课题研究人员进行课题设计方案、有关知识和操作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问题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2)、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2、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关系

在鼓匠乡小学这一范围内,对全校三至五年级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对班内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行为问题专项性的问卷。只要根据教师平时的观察,初步确定问题学生的类型,然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自测和老师或家长评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重点辅导对象。同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及其本人的基本情况,建立辅导关系,设立个案。

3、制定心理辅导对策

(1)辅导老师根据辅导对象的检测结果及该生的表现情况“对症下药”,制定具体可行的辅导对策。

(2)课题组定期召开辅导老师及有关任课老师会议,汇报交流个案辅导情况。

(3)学习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布置辅导工作的进展计划,使辅导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并做好阶段性的成效记载。

4、心理辅导的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辅导功能。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课堂教学的辅导功能。因此辅导教师注意遵循“导情激趣、鼓励参与、巧设机会、阶梯练习、扣标质疑、好评励志、成功进取”等针对学生心理辅导,构建课堂教学思想,并根据各自学科及教材的特点,注意发掘教材中有利于问题学生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恰到好处地渗透心理教育,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问题学生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身潜能也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学业进步和心理满足双丰收。

(2)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减轻问题学生的心理负担,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尝试成功的机会,增强其争取进步的信心。

(3)举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系列活动,适当地,班主任在班队课上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心理预防机制,应付学习生活中各种失败和成功的捆扰。

(4)成立心理辅导室,创设心理辅导小组,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对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

(5)开设“知心朋友活动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可信的、温馨可亲的交往场所,每月定期开放,学生可随心所欲地倾诉心中的想法或烦恼,并由辅导老师给予咨询,为其排忧解难。同时作好谈话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的措施,提高辅导效果。

(6)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8)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5、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来关注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

6.研究的操作原则

(1)信赖性原则:师生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建立富有情谊、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

(2)疏导性原则: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工作,减轻其对抗性,达到教育和规范其言行的目的。

(3)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

(4)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

在这个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论证以及课题研究方案、管理章程等的制定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聘请并成立课题指导专家组。

(2)理论研究阶段(2013年2月-2013年8月)

对本课题的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认真的研究。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

(3)深入研究和开发资源(2013年9月-2014年1月)

充分把理论运用到事件中,通过深入研究找出课题的科学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资源库,提升信息技术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和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4)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版研究专著、优秀应用案例等。

八、主要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老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出版社 2004第3版

3、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九、研究成果预见

(1)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初步形成我校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辅导策略。

(3)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应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4)编辑整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广大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如何做好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给力。

十、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

十一、经费预算

经费的支出包括:

(1)购买或复印相关的文献资料费用。

(2)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费用。

(3)下乡调研、调查费用。

(4)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费用。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吴云全面负责本课题的实施

成员:刘军、刘良伟

成员分工:

组长:指导课题开展及督导工作。负责本课题的策划与管理,为组织成果展示提供资源保障。组织指导。

刘军:组织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评价,为实验教师提供支持,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

刘良伟:教研课、教育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实践研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效果研究研究方案

全国“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无线网络时代区域性德育资源整体开发及综合应用的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 子课题 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鼓匠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教育实践中,重视学生智力的而开发,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家长、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导致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给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凸显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和孤儿等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焦点。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但这类孩子得到的很少甚至得不到。这些孩子缺乏了家庭教育、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素质脆弱,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有:厌学、逃学、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或者不作业等;行为上的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贪小便宜、随意说谎、离家出走、抽烟,玩游戏等;心理上的有:孤僻、失落、不合群、自卑等。由于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所以,农村这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应早日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新世纪的到来,使我国的学校教育面临着现实与未来的双重挑战。从现实来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变迁、升学竞争的压力,独生子女的教育等等许多问题,使学生受到各种心理困扰,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未来人才不仅要有聪明智慧,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主发展的意识。 随着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多。达到共识的是在学生众多的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的中介,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极大促进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另外,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道主义的兴起,使人们更关注人性问题和自身的生活质量问题,因此,对各种不健康的一面都有积极防治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根据这些原则和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实施策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学校工作的迫切任务,由此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精选21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精选21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篇1 一、现状分析 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个性的工作,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育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校自20xx年在全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环境稳定、乐观和积极,对学校管理、同事工作、个人生活、学生成长的心理状态都有很大影响,并左右其行动。因此,有效克服教师心理障碍,塑造教师良好心态,成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教师的职业发展来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校面对教师所表现的现状,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不良情绪产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与工作适应问题。 (1)由于教师岗位调整,教师感到自己很难胜任学习与工作,心理压力较大。 (2)班容量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给教师带来教育管理的.难度。(3)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规划不明晰,产生职业倦怠。 人际适应问题。 (1)教师处理班级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时偏激或不当,使学生及家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困扰教师的情绪。 (2)教师与家长沟通缺乏自信与必要的技巧,影响职业形象。 自我适应问题。 (1)教师对自己不断增长的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产生困惑。 (2)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期望值相差较大等,使教师产生焦虑、急躁等负性情绪。

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的调查中发现,良好的个人形象、健康的心理品质、宽容待人的态度和具有渊博学识水平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喜欢的是公正、宽容、幽默、自信、健康的老师。 二、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适合校情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提炼研究课题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的成果,深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使他们不仅要熟悉教育科学、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即要专业成长,又要心理成长,使心理成长成为教师自觉进行自我修炼的需要。 三、工作目标 依托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研究课题,继续通过教师负性情绪产生原因的静态和动态研究,总结探究教师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对上述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调节教师负性情绪的有效方法,让教师在激烈竞争中学会微笑面对工作、微笑面对生活,学会与他人友善相待、和睦相处、真诚交流、协作共事。遵循阳光、健康、快乐的宗旨,塑造教师阳光心态,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 四、工作方法 行动法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 五、工作措施 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全方位实施的一项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校力求创新十大教师校本培训课程研究内容,遵循阳光、健康、快乐的宗旨,促进每一位教师健康心理的成长。 一是自我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实施《牛山小学教师学习成长设计》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制定自我发展三年规划,并有计划的进行实施,特别在学科素养方面全面提升。每学期教师反思写出,校长及班子成员与教师评语对话,沟通交流。 二是知名心理专家入校指导。学校重点投资帮助、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的各级各类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室培训。邀请知名心理专家亲临指导,学校赠送心灵鸡汤书籍,滋

农 村 小 学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研 究 方 案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和平与发展仍将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与科学空前发展,在人们的生活日趋富裕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环境发生了诸多矛盾和冲突,这给我们带来了如何使“人、社会、自然”得以和谐发展的探索要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而2 1世纪对人才队伍最主要的挑战不但是物质与知识的挑战,更是道德与精神的挑战。尤其是人才的心理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善于合作等个性心理品质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些品质的形成与早期的教育关系十分密切。 反思目前的学校教育,即使当前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仍存在偏面强调文化知识和既定规范的灌输,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目前学生心理素质不佳,他们身上暴露出来许多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如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影响到我国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已引起政府、社会和家长的普遍担心和关注,国家教育部于一九九九年专门发了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无锡市教委为了推进全市中小学德育现代化工程,也拟订了“构建现代化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课题研究方案,其中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的子课题,我校的“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课题被无锡市教委正式确定为实验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和认识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需要对“学校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加以科学的界定和系统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做出成效。 学校心理教育,即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提高学生各种心理机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的目标: 其一,保健性目标。即矫正学生各种不良心理与行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其二,发展性目标。即提高学生各种心理机能水平。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自我意识,自我调节,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等等。 其三,培养性目标。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等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自信、勤奋、合作、爱心、责任、创造、不怕困难与挫折,自尊自强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人的素质可以分为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两个方面。而人的精神素质又包括社会文化素质与个性心理两个不同的层面。其中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科学文化、道德、习俗、劳技、交往、审美等。它既是一定社会文化为个体所认同的反映,同时又是个体个性心理素质的表现。个性心理素质即是个体在接受、选择、占有、创造一定社会文化,并在与主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并且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才反映出一个人作为生气勃勃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能动、创造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个体业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素质,又将十分深刻地影响着自身的发展、社会的适应、潜能的发挥、文化的选择、人格的完善。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

《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中期研究方案 从2015年8月在汤阴县教研室立项课题《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以来,本课题研究组深入细致的开展着研究活动。为更好地达到课题研究预期效果,及时调整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做出中期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方案要从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为依据: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是:1、通过研究,总结留守儿童主要有哪几种类型;2、通过研究,找出留守儿童中的后进生存在的影响学习的心理障碍;3、通过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怎样教会后进生掌握一些独立的学习策略与技巧;4、通过研究,如何发挥集体力量促进后进生的健康发展。 根据提出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课题研究组深入探究,将第一阶段研究的体会做深入探讨,及时修正研究方法,保证修正的过程研究方向不改变。 二、要搞好课题研究,必须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落实于行动。只要我们教师用一颗爱心去融入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就能够去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独立,并以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他。为此,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搜集工作,及时印发资料给课题组各位老师,举办专题理论讲座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更新课堂教学的观念,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集思广益,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完善研究网络,营造高涨的研究氛围。在课题组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举办了多次主题研讨会,并悉心开展

各项活动,例如:“1、留守儿童分为几类?低中高年级的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特点如何2、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以代理妈妈和班集体就是我的家为平台帮助留守儿童;”以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研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按年级段要求各组员做好课题的过程性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这种制度影响下,教师都能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己的课题研究,围绕课题上好研究课,写出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进一步落实该课题的研究实施。 四、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推动课题深化 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题研究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上,课题组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教师对以前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反思,从而找出帮助留守儿童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优化关爱模式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提炼了不少理念,其中“集体是个温暖的家”不仅是对留守儿童而言,也是对其他学生而言。我们十分关注代理妈妈的能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推行教育叙事研究,组织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后日记。 五、巩固研究阶段性成果,努力解决研究中的困惑。 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从课堂反映观察,留守儿童学习热情高了,表达的欲望强了;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学生比以前更喜欢班集体和老师了。课题组教师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讨课和教科研论文。 但是,实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学校规模小,留守儿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依据 小学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群体,良好的心理健康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 的不断深化,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其心理健康带来了 新的挑战。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1.探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考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3.指导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 三、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 式收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自尊、心理抗压能力、情绪管理、人际交 往等; 2.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家庭 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教育需求,针对性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策略、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4.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实验对照组设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5.提出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完善建议。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标准化心理测量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访谈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对小学生、家长、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3.文献研究法。对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研究和综合分析; 4.实验对照组设计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五、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1-3个月):确定研究方案,文献研究和准备研究工具; 第二阶段(4-7个月):开展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 第三阶段(8-10个月):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的整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思考与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游戏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小学生的身理与心理发展也在这场变革中经受着严峻的挑战。愈来愈多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愈来愈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曝光,使我们不得不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中来。不管是学校,家庭,或是社会,都必须正视儿童生存的现状,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唤,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空间。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⑴.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智能正常发挥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1999年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博士指出: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是精神疾病。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如美国开设了“青少年技术课程”,日本开设了“新生活课程”,台湾把小学辅导分为“生活辅导”和“学习辅导”等,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⑵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给小学生带来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有资料表明,许多成年人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在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偏差。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⑶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个体首先接触的正规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的问题。 ⑷. 小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开始发展,团体对儿童的影响日益显著。 3、课题研究的价值 ⑴理论价值 探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运行方式,构建完整的心育环境,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的全面协同。为全面推进以创新教育和实践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做出探索。 ⑵应用价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式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选题依据 (一)核心慨念界定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其任务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 实践水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核心素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可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殊途同归。 3.项目式教学:又称“项目教学”“专题式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2007)将其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它有跨专业课程的特点。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综述

1.国外的研究综述 项目式教学起源于美国,教育家基尔帕特里克于1918年首次提出,它基于杜威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并受桑代克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美国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而项目式教学正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式学习。1983年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水平,项目式教学使用多元评价模式,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并 通过各类综合实践课程,促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如英国教学体系中有社会与情绪课程,日本也设有综合学习时间。在法国和美国,合作学习是作为工艺课程和服务性课程最主要的方式;2003年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培 养学生的职业水平。这些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2.国内研究综述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就曾传播了杜威教育理论。 近二十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使小学课程日益丰富,但也存有门类众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课程资源浪费,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扭转过于强调科目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弊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鼓励学校多样化课程整合,增强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007年,巴克教育研究所的《项目学习教师指南》翻译成中文并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季风,黄明燕,赵建华(2014)发表了《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但主要是涉及整体研究视角。华中师范大学王安琪(2015) 实行了《小学课程整合研究》,西南大学刘龙珍(2016)实行了《小学学科间课程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一代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整体素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村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处的小学,这些年发展较快,生源比较复杂,目前全校接近2000名学生,27个班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有的孩子厌学、攀比、面临青春期••这些都需要正确的指导。 二、课题核心概念: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学校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我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对学习心理的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树立目标,彻底摆脱厌学的困扰。 2、对情感教育的指导。即教会学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 3、对人际关系的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教给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愉悦的环境下成长。 4、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5、对性心理的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在性教育的指导上我们国家欠缺的多,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存在早恋现象,但因为缺乏引导,造成初中早恋问题的严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与生命发展,使学生在学校里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完善、情感丰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中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因此,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辅导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者的充分重视。目前,虽然有一些学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但仍未形成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我校作为凉州区第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学校,为了学校明天的发展,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特色之一,是基于落实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观,针对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以不断提高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健康

辅导的水平,科学的、全面的让学生在学校充分自由的和谐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而定。 二、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全称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心理健康指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保持健康心理。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有: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知、情、意的统一,而不是孤立的、封闭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有一个同步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能在种系的发展中找到相似的对应。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环境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物质因素。这些心理学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平台。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 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是儿童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后续学习和成长,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是要重视。本文将简述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的建设。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的必要性 1.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经验还很单纯,很容易被身边环境所影响,造成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偏差。同时,同伴间互动的影响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深刻影响。 2.农村环境的伤害 农村在经济、文化条件相对的落后,普遍存在着贫困、落后和不公平的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压力,比城市小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农村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 研究表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广大农村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及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但现实却是农村小学中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足、心理辅导技能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的状况。 以上三点说明了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目标 建设符合农村小学心理现状的完整的心理健康实施方案,是提高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必要手段,具体目标包括: 1.针对性强 针对农村教育环境特点,科学设计适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2.增进心理健康素养 有意识地增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专业性。并且使孩子在师生互动中学会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3.促进健康发展 充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以知识、行为和态度为重点,加强对小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学校与家庭及社会资源相结合,全面推进2015年教育现代化。 三、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具体措施 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实施方案需要思路清晰,细拆细化,方便老师及时掌握该实现方案的具体措施,以下是针对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实施方案具体措施。 1.开展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周边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当前一时的事情,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后续成长发展等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实行系统化的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心理问题较为普遍。然而,农村地 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甚至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 探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期为改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 供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目的 1.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 探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分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4. 建立适合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问题调查; 2.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 3. 分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4. 建立适合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方法: 1. 文献调研法:收集和分析有关文献和调查研究资料;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情 况的调查; 3. 访谈法:深入了解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4. 归纳法、比较法和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四、预期结果

1.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分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探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其根源; 4. 建立适合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 第二章: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2.1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2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方法和结果 2.3 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和解读 第三章: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3.1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2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的方法和结果 3.3 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4.2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适合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5.1 建立适合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5.2 适合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方案--青青翠竹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 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中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因此,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辅导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者的充分重视。目前,虽然有一些学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研究,但仍未形成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我校以《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课题,开展积极的研究探讨,以不断提高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是海阳市重点课题实验重要点校之一,作为课题研究的传统点校,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首先,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立足示范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始终屹立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学校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更新了教师观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市前茅,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具有较好的研究氛围和研究基础。 其次,学校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群体素质高,教科研能力强。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有市级优秀教师2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85%。全校有近百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本课题的主持人姜立军校长,曾参加过多次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曾多次参与省级课题研究,而且年富力强,肯吃苦,能钻研,这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学校具有优良的教科研传统,先后开展过多个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得到多名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所承担课题均都顺利结题。另外,我校早就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方案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某县乡镇寄宿制学校在读学生,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 三、调查内容 1. 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 2.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孤独、适应能力等方面。 3. 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校管理情况,包括教学质量、班级管理、学校安全等方面。 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情况,包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情况等。 四、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学生的认知和反馈,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 2.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常用的心理测评问卷,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孤独、适应能力等方面。 3. 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校管理情况,采用学生满意度问卷,包括教学质量、班级管理、学校安全等方面。 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情况,采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反馈问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开展情况和学生参与情况等。 五、调查步骤 1. 制定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内容和方式。 2. 设计调查问卷,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组织调查人员,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保证调查过程的一致性和规范化。 4. 发放调查问卷,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5. 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 6. 编写调查报告,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建议。 六、调查意义 1. 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学校提供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服务。 2. 分析教育环境和学校管理情况,为学校改进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3. 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课题研究方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0%。我校地处城市边缘,这种现象更严重。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内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现状。 3、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4、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小学生心理问题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问题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小学生心理问题越发被重视。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关注和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因此,开展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原因及解决方法,为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 1. 探究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 分析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3. 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研究内容 1.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特点 通过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特点,例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2.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例如家庭教育环境、同伴关系、学业压力等。 3.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基于研究结果和现有心理学理论,提出科学有效的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措施。例如,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提供心理咨询等。 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学术期刊、专业书籍和互联网资源,搜集和综述与小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文献。以此作为研究背景和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包括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随机抽样或全员抽样,收集小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反馈。借助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3. 实地观察 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小学校园,观察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互动和学习情况,进 一步了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环境背景。 4. 心理咨询 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合作,向小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收集案例和经验 数据。通过个案分析和咨询师反馈,了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和方式。 研究步骤 1.文献综述:收集与小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文献,梳理研究背景和理论 框架。 2.问卷设计:设计合适的问卷,并进行预测试和修订。 3.问卷调查:根据研究对象的划定范围,收集问卷数据。 4.数据分析: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小学生心理问题 的表现和原因。 5.实地观察:走访小学校园,观察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情况。 6.心理咨询: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合作,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7.数据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调查、观察和咨询的数据。 8.结果解读和报告撰写: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并提出相关建 议。 预期成果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深入了解,为小学 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建议。其意义在于: 1. 为家长和教育工作 者了解小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2. 为学校制定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提供依据; 3. 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提供研究结果支持和干预策略。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样本范围的限制、调查工具的选择等。未来的研 究可以进一步拓展调查范围和研究深度,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小学生心理问题,并提出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 结论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 察和心理咨询等方法,探究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特点,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通过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四篇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方案1 一、活动目的 进一步推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营造人人关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阳光成长。 三、活动形式 1、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各校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广播以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主题班队会、心理剧展演、制作手抄报及心灵书签、绘制心理漫画、观看心理电影、写心灵成长小论文、初高中毕业班的考试心理辅导讲座等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使其健康成长,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举办专题讲座。各校心理健康教师或邀请有关专家对全校师生开展一次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知识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危机预防应对知识,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及生活。 3、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各学校成立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小组,制定相关干预方案和校园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定期跟踪、动态管理,加大干预力度。对超出职责和专业能力范围的,学校要及时转介。特别是对有疑似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建议其尽快到专业机构诊断就医。对经治疗医院认定可以复学的学生,学校应要求家庭提供医院证明,并与家长签订相关协议,做好跟踪援助工作。该项活动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务必注意工作方式,重点做好保密工作。 4、观看心理健康微课视频。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确定授课内容,制成微课视频,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讨论,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常识,掌握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