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方剂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与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

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与中安神—-—温胆汤

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与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与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归脾汤(共9处)

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

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

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

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

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㈠主治归纳主治归纳系用其主治某一病症来归纳常用药物。

1)主治麻疹药:薄荷、蝉蜕、牛蒡子、胡荽、升麻、柽柳、葛根、樱桃核、淡竹叶2)主治暑病药:荷叶、藿香、佩兰、香薷、青蒿、扁豆、丝瓜皮。

3)主治鼻渊药:辛夷、藿香、猪胆、藁本、苍耳子。

4)主治咽喉肿痛药:山豆根、马勃、射干、青果、元参、胖大海、牛蒡子、蝉衣、桔梗、麦冬、牛黄、珍珠、凤凰衣、金荞麦。 5)主治失音药:蝉衣、胖大海、木蝴蝶、青果、猴枣。

6)主治视物昏花药:菊花、杞子、青葙子、决明子、石决明、谷精草、夜明砂、密蒙花。

7)主治夜盲药:夜明砂、杞子、鸡肝、羊肝、谷精草、菊花、苍术。

8)主治各种痛证药:川乌、祖师麻、羊踯蹋、天仙子、曼陀罗、夏天无、八角枫、两面针、徐长卿、雪胆

9)主治痹症药:威灵仙、独活、秦艽、千年健、稀莶草、木瓜、海桐皮、蜈蚣、寻骨风、苡仁、僵蚕、全蝎、地龙、白芥子、虎杖、肿节风。10)主治腰痛药:杜仲、川断、狗脊、桑寄生、怀牛膝、胡桃肉、补骨脂。

11)治头痛药:白芷、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决明子、桑叶、菊花、吴茱萸12)主治高血压药:黄芩、青木香、夏枯草、石决明、天麻、钩藤、罗布麻、地龙、珍珠母。

13)主治失眠药: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秫米、琥珀、朱砂、珍珠母、龙齿、丹参、远志、磁石。14)主治牙痛药:细辛、石膏、白芷、螟蚣、荆芥。

15)主治胃痛药:高良姜、延胡索、白芍、海螵蛸、象贝、胡椒、荜拨、丁香、肉桂、荜澄茄、制川乌、制草乌。

16)主治食积药: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莱菔子、刘寄奴

17)主治呕吐药:姜半夏、姜汁、苏梗、砂仁、代赭石、佛手片、代代花、玫瑰花、灶心土、川连、生姜。

18)主治呃逆药:丁香、柿蒂、竹茹、沉香、刀豆子、韭菜子。19)主治腹泻药: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诃子、石榴皮、罂粟壳、乌梅、五倍子、明矾、臭椿皮。20)主治痢疾药:黄连、黄芩、黄柏、秦皮、白头翁、鸦胆子、苦参、马齿苋、槟榔、翻白草、凤尾草、地锦草、仙鹤草、穿心莲、炒银花、龙胆草

21)主治脱肛药:黄芪、枳壳、槐米、五倍子、升麻。

22)主治各种出血药:紫珠草、仙鹤草、白及、血余炭、棕榈炭、花生衣,藕节,墓头回、鸡冠花、

三七、景天三七、花蕊石。

23)主治便血药:槐米、仙鹤草、

地榆、侧柏叶、灶心土、藕节。

24)主治尿血药:白茅根、大蓟、

小蓟、藕节、仙鹤草、茜草。

25)主治肺痨药:百部、律草、天

葵子、獭肝、鱼腥草、夏枯草、

猫爪草、地骨皮、羊胆。

26)主治自汗\盗汗药:麻黄根、浮

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防

27)主治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鳖甲、白薇、银柴胡、胡黄连。

28)主治贫血药:阿胶、当归、何

首乌、龙眼肉、黄芪、旱莲草、

女贞子、黑枣、杞子、桑葚。

29)主治气喘药:麻黄、白果、桑

白皮、葶苈子、地龙、闹羊花、

冬虫夏草、胡桃肉、蛤蚧、别直

参、紫河车、紫石英。

30)主治咳嗽药:杏仁、象贝、紫

菀、款冬、马兜铃、枇杷叶、百

部、百合、南天竺子。

31)主治水肿药:冬瓜皮、地骷髅、

车前子、葫芦、扁蓄、瞿麦、冬

葵子、益母草、琥珀、泽兰、玉

米须、泽泻、大腹皮、浮萍。

32)主治黄疸药:茵陈、金钱草、

地耳草、垂盆草、虎杖、马蹄金、

天胡荽,郁金、大黄。

33)主治尿结石:金钱草、海金沙、

芦根、大黄、益母草、郁金、玉

米须、滑石、鸡内金。

34)主治便秘药:大黄、元明粉、

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黑白丑、乌柏树根皮、巴豆、苁

蓉、生首乌、芫花、甘遂。

35)主治肠痈药:红藤、冬瓜仁、

蒲公英、白毛夏枯草、连翘、白

花蛇舌草。

36)主治乳痈药:蒲公英、橘叶、

橘核、小茴香、穿山甲、王不留

行、郁金、全瓜蒌、风尾草、腹

水草。

37)主治肺痈药:金荞麦、冬瓜仁、

四季青、鱼腥草、人中黄、花蕊

石。

38)主治疮痈肿毒药:紫花地丁、

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四季

青、银花、夏枯草、白毛夏枯草。

39)主治肿块药:山慈姑、猫人参、

海藻、昆布、黄药子、干蟾皮、

莪术、三棱、蜈蚣、僵蚕、阿魏、

白胶香。

40)主治湿疹药:地肤子、白藓皮、

车前子、川萆藓、野菊花、炉甘

石、滑石、硫黄、木槿皮。

41)主治蛇伤药:半边莲、蚤休、

天南星。

42)主治水火烫伤药:大黄、地榆、

石灰水(一般外用)。

43)主治胎动不安药:苏梗、砂仁、

白术、黄芩、桑寄生、续断、苎

麻根、菟丝子、艾叶、杜仲。

44)主治白带药:臭椿皮、白槿花、

鸡冠花、川萆藓、金樱子、白果。

45)主治遗精、遗尿药:金樱于、

芡实、刺猬皮、鸡内金、龙骨、

牡蛎、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

山萸肉、五味子。

46)主治阳痿药:阳起石、锁阳、

苁蓉、巴戟天、鹿茸、鹿角片、

仙茅、仙灵脾、海狗肾、紫河车。

47)主治疟疾药:青蒿、常山、鸦

胆子、绣球花、马鞭草、天名精。

48)主治肠虫症(蛔、蛲、绦虫等)

药:使君子、苦楝皮、鹤虱、榧子、

雷丸、仙鹤草芽、南瓜子、槟榔。

49)主治疳积药:神曲、山楂、雷

丸、胡黄连、山药、莱菔子、蚕

蛹。

50)主治小儿腹泻药:炒山楂、炒

鸡金、神曲、炒苡仁、山药、炒

白术。

51)主治疝气药:荔枝核、小茴香、

枳壳、黄芪、橘核、升麻。

52)主治小儿口疮药:石菖蒲、冰

片、淡竹叶、甘草、荸荠、吴茱

萸。

53)主治小儿疰夏药:苡仁、红枣、

银花露、青蒿露、谷麦芽、西瓜。

中药归纳

一、相同功效药物得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

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得药

物就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得药

物就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得药

物就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得药

物就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得药

物就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

止泻得药物就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得药

物就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得药物就

是牛蒡子、升麻、紫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

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得

药物就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得

药物就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得药物

就是白芷细辛辛夷

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

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

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

得药物就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

润燥得药物就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

得药物就是菊花羚羊角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

止痢止带得药物就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

息风止痉得药物就是羚羊角、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

息风止痉得药物就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

得药物就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

清肺化痰得药物就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

得药物就是石决明、珍珠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

镇惊安神得药物就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

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

银柴胡

专清虚热得药物就是银柴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得

药物就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

血化瘀得药物就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得

药物就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

血止血得药物就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

热得药物就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

热得药物就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

坚散结得药物就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得药

物就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

排脓得药物就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

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得药

物就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

得药物就是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得药物

就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

利水得药物就是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

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

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

得药物就是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得药

物就是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得药

物就是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

得药物就是桑寄生、杜仲、

断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

湿、强筋骨得药物就是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

得药物就是黄芩、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得药

物就是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

汗得药物就是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得药物就是菟丝子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得药物就是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得药物就是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与胃得药物就是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得药物就是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得药物就是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得药物就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得药物就是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得药物就是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得药物就是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得药物就是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得药物就是川楝子、苦楝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得药物就是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得药物就是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得药物就是百部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得药物就是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得药物就是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得药物就是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得药物就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得药物就是杏仁、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得药物就是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得药物就是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得药物就是生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得药物就是肉苁蓉、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得药物就是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得药物就是柏子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得药物就是麦冬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

痰排脓得药物就是桔梗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

泻、敛肺止咳得药物就是诃子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

热、止痉得药物就是蝉蜕

12.温中止呕—生姜、沉香、砂仁、

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

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得药物就

是生姜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

痛、纳气平喘得药物就是沉香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

得药物就是砂仁、白豆蔻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

安胎得药物就是砂仁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

痛、助阳止泻得药物就是吴茱

13.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

磁石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

呕、行气止痛得药物就是沉香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

阳、固精缩尿得药物就是补骨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

神、聪耳明目得药物就是磁石

14.续筋接骨——庶虫、自然铜、

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

得药物就是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

得药物就是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

得药物就是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

止血安胎得药物就是断续

二、特殊疗效

1目珠疼痛——夏枯草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

黄疸——茵陈蒿

油腻肉积——山楂

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

回乳——麦芽(消胀)

通乳——穿山甲、木通

梅毒——土茯苓

肺胃出血——白芨

便血、痔血——地榆、槐花

蛔厥——乌梅

脾瘅——佩兰

夜盲症——苍术

引火(血)下行——牛膝

引火归源——肉桂

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香附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

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

膏淋——萆薢

石淋——金钱草

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

亡阳证(回阳救逆)——附子

2安胎

行气安胎——紫苏、砂仁

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

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断

续、菟丝子

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

温经安胎——艾叶

固经安胎——杜仲

止血安胎——断续

养血安胎——桑寄生

益气安胎——白术(健脾)

3开窍

祛痰开窍——皂荚

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

窍——牛黄

解郁清心——郁金

宁心、祛痰开窍——远志

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

石菖蒲、蟾蜍

4明目

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

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

草、珍珠母、熊胆

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

菟丝子

平肝明目——桑叶、菊花

5利咽

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

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

6.升阳(适应症不同)

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

胡、升麻

中气下陷——黄芩

升阳止泻——葛根

7头痛

太阳(巅顶)——羌活、藁本、

蔓荆子

阳明(前额)——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9痈

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

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

豆、瓜蒌、薏苡仁

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

舌草、丹皮、(桃仁)、薏苡仁、

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

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

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

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

艽(区别于秦皮)、胡黄连

11.通鼻窍——苍耳子、细辛、辛

夷、白芷

12.截疟——青蒿、生首乌、常山

13.平补阴阳——菟丝子、沙苑

子、山茱萸

14.活血利水——益母草、牛膝

15.肺痨咳嗽——百部

16.寒热往来——柴胡

17.平肝疏肝——刺蒺藜

18.补肺脾肾——山药

19.安神——丹参、石菖蒲、珍珠

母、五味子、大枣、茯苓

20.瘰疬痰核——夏枯草、玄参、

黄药子、半夏、南星、昆布、海

藻、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

连翘

21.瘿瘤—昆布、海藻、黄药子、

半夏、浙贝母

三、药物不同品种功效得偏向

1.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

消肿

木防己——祛风止痛

汉防己——利水退肿

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

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活血祛瘀

3.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

清心、利胆退黄、凉血

广郁金(黄郁金)——行气解

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

PS:

郁金

[ 性寒,能清心凉血利

胆(温郁金、姜黄、莪术

得块根)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 性温,能治寒痹臂痛(姜黄得根

茎)

片姜黄——主产于浙

江得郁金得根茎

莪术——破血行气、消

积止痛(莪术、温郁金得根茎)

4.大戟

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大

戟科)(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红大戟——消肿散结力胜(茜

草科)

5.五加皮

南五加——无毒,补肝肾,强

筋骨(五加科植物五加得根

皮)(补肝肾、强筋骨、利尿)

北五加——有毒,能强心,利

尿,止痛(萝摩科植物杠柳得根皮,

“药典”定为香加皮)

6.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绵萆薢(川萆薢)——祛风湿

粉萆薢(粉背萆薢、山萆薢)

——利湿浊

7.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黄菊花(杭菊花)——疏散风

热(苦)

白菊花(滁菊花)——平肝明

目(甘)

野菊花——清热解毒

四、药名相近

1.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助阳止泻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

2.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5.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7.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8.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9.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得根茎)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得干燥根茎)

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高良姜得根茎)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姜得干燥老根炮制品)

生姜皮——与脾行水消肿(生姜根茎切下得外表皮)

10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川楝得成熟果实)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得根皮或树皮)

11.鹤草芽—杀虫(龙芽草即仙鹤草得冬芽)

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龙芽草得全草) 12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苏木得心材)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得成熟果实)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紫苏得茎叶)

13.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14.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太子参——补气养阴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

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

16.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

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

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17.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麻黄根——敛肺止汗

18.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清热解毒

雄黄——解毒、杀虫

硫黄——解毒杀虫止痒、补

火助阳通便

19.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

2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

猪苓——利水渗湿

五、用量

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

羚羊角——煎服1-3g;磨汁或研

粉服,每次0、3-0.6g

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1g

蟾蜍——入丸散,,每次0、

015-0.03g

硫黄——入丸散,1-3g

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

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

砒石——入丸散,每次0、

002-0.004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

次0、3-1g

细辛——煎服2-5g;入丸散剂0、

5-1g

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

3-0.6g

人参——挽救虚脱15-30g

石膏——煎服15-60g,宜打碎先

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

醋制

槟榔——单用杀虫60-120g

六、用法

1后下(芳香类)薄荷、生大黄、

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番

泻叶、钩藤、鱼腥草、青蒿

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水牛

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

龙骨、石决明、龟板、鳖甲、牡

蛎、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

然铜

3冲服芒硝、竹沥、琥珀(沉香粉)

4泡服番泻叶

5不入煎剂雷丸(蛋白酶))琥

珀、芦荟、朱砂、牛黄、开窍药(麝

香、冰片、苏合香、蟾蜍)

6只外用,不内服升药、炉甘

石、土荆皮

7入丸散麝香、冰片、苏合香、

蟾蜍、朱砂、牛黄、琥珀、芦荟、

巴豆、马钱子、雷丸、羚羊角、

血竭、甘遂、雄黄、硫黄、砒石、

鹤草芽

8包煎车前子(成熟种子)、海

金沙(成熟孢子)、蒲黄(花粉)、

五灵脂(粪便)、(枇杷叶)、(飞)

滑石、旋覆花、葶苈子、赤石脂、

辛夷

9.不宜久煎——钩藤

10.另煎兑服——羚羊角、人参、

西洋参

11.烊化兑服——阿胶

12.制霜内服——巴豆

13.醋制——甘遂

14.焗服——肉桂

七、使用注意

1.朱砂有毒,不可过量,忌火煅

2.使君子大量服用可致呃逆、

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与热茶

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

用时当忌饮茶

3.关木通 60g水煎,可致急性肾

功能衰竭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中医方剂学 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 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 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 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 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 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 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 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 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 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 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 -1)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 夷: 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 白: 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 风) 桑 叶: 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 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 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综考研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就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得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得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就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得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基本技能。评价得标准就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得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得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得中医内科学与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得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得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得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得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三个层次得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得药性功用,方剂得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得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得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得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得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阐释有关得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临床与医学研究中常见得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中医诊断学约13% 中药学约13% 方剂学约13% 中医内科学约28% 针灸学约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Ⅳ考察内容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汇总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 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做好应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复习的目标明确,复习过程中才能积极地调动大脑的潜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时间的浪费减到最少。在复习开始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结合个人的实际和相关的条件,明确此次复习备考的目标。 1全面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 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熟悉和掌握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复习内容的基本步骤。考试大纲详细规定了各科目考查的内容、重点和要求,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重点与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内容和重点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内容详略不同,或者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常常和中医综合考试大纲有出入。平时任课教师不讲、一般考试不考的内容,大纲却常常作为考点或重点内容要求。因此,无论你是应届生、往届生或在职拟攻读研究生的人员,在开始复习之前,都有必要仔细地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考试大纲对专业内容的要求和明确复习范围。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复习到一定阶段常常出现越复习越不知道复习什么,也不知道复习了有用没用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因此丧失了参加考试的信心。 2认真分析复习的重点 了解和把握大纲要求是开始复习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对某些内容总是有的方面记得清楚,而另一些方面则较为模糊的情况。通过对大纲的学习,对照自己对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仔细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细致地将自己掌握的不牢固的课程、章节、知识点等总结出来,这些内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发现复习重点,那就是模拟题训练。在做题过程中常常出错的地方一般就是自己的弱点,在复习时就应当作为重点来对待。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发现的重点往往比较分散,可以作为对前一种方法的补充,在复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对复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时使用。 3适应考试的方式和环境 虽然大多数考生都已“身经百战”,应考经验较为丰富。但中医综合考试不同于一般的结业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时间长达三个小时,题量多达180个,涉及的课程有六门之多,考查的知识点多达数百个。考试时间长、题量大、考查内容知识点多,考试的方式和题型全部为客观性的选择题。这样长时间、大强度的考试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考生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整,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使自己的身心较好地适应严酷的考试环境。 (二)借鉴往年考生复习备考经验 今年中医综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除增加针灸学和设立分专业试题外,大部分考试内容、考试的方式、题型等没有变化,因此,借鉴往年考生的复习备考经验还是很有帮助的。往届考生经过了考研全过程的锻炼,对复习备考的过程往往有比较成熟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2017 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一、A 型题(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 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 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 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C 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气能摄津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 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D 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 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 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 D A 气陷 B 亡阳 C 气逆 D 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 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D.风热犯肺证 15.症见纳呆,脘腹坠胀,大便溏稀,神疲乏力,证属 C A 胃气虚 B 脾气虚 C 脾虚气陷 D 脾阳虚 16.症见神疲乏力,肌衄,舌淡,证属 D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血两虚 D 气不摄血 17.下列选项中,属太阴病证辨证依据的是 D A 四肢厥冷

考研中医综合笔记(中药、方剂)

方剂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与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 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与中安神—-—温胆汤 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与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与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归脾汤(共9处) 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 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 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 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 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考研经验:中医综合复习攻略 中医综合的复习,开始是面对茫茫书海手足无措,渐渐有了经验,时间却已经不多。因此希望把我复习的经验写出来,虽然我考的也不是很好,经验也未必实用,但毕竟是过来人语,希望能对诸位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一、看真题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要说中医综合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真题。今年考试时我发现起码有一半的考题都似曾相识,可惜当时不注重背答案,做起来还是很茫然。因此诸位学弟学妹要注意了,咱们中医综合的考试重题率是很高的,或者即使不是原题重现,考的知识点还是差不多的。因此那种希望从头到尾把课本看的很熟,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这种方法,当然不是不对,但是太累了,效率不高。你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别的科造成影响。 做真题就相当于有老师在给你划重点。因为咱们复习,课本往那一摞,觉得好多啊,但其实他要命题,基本上还是有限的那几个地方。因为一是这些地方重要,二是这些地方好命题。因此先把真题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试就有底了。 怎么做真题呢?首先弄一本口碑好的真题,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真题答案错误百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我没法给出建议哪一本比较好,因为今年我所做的,以及我同学做的、从网上下的真题,错误都挺多。勉强说来240分的真题部分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它的预测题错误很多。 真题有错误不要紧,因为最终你还是要通过这个真题去找书上的知识点、去掌握它。从这个意义上讲,买一本错误百出的真题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督促你积极对照课本找答案,所以不必在真题质量上太过纠结。不仅要掌握这个知识点本身,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比如中基某一年考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问肝为什么属木。看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把心脾肺肾都看了。结果过了两年脾和肾也考了。这就是相类似的知识点。又比如考某舌象是什么病,下面四个选项。做题时不仅要把正确选项记住,还要掌握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病,各自的舌象是什么。 如此一来,照这种方法做真题,凡是真题上涉及的知识,都能掌握了,就很厉害了,因为这个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有的同学一看真题,其中涉及到经典(主要是内经)的原文,觉得很恐怖,怎么考研的范围这么广啊,内经原文都考。但一年一年看下来,发现考来考去就那么几句。最经典的例子: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五句2、是故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等等五句3、太阳之脉,其终者……等等六句。考过n多n多次。今年考了个“久行伤筋”,保不齐明年就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这些都是可以联想到的。所以把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

二.收涩药 敛肺涩肠:五味子、乌梅、椿皮、可子、五倍子、罂粟壳 敛汗: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麦、麻黄根、山茱萸 敛肺涩肠生津:五味子、乌梅 补肾涩精止遗:五味子、莲子、山茱萸、芡实、覆盆子、桑螵蛸 固精缩尿:桑螵蛸、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倍子、莲子、山茱萸 涩肠止泻:五味子、乌梅、椿皮、赤石脂、可子、肉豆蔻、石榴皮、罂粟壳、金樱子、五倍子 收湿敛疮:乌贼骨、赤石脂、五倍子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化痰止咳平喘药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善治湿痰:半夏、南星、陈皮、茯苓 善治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苏子 善治风痰:南星、白附子 善治热痰:贝母、瓜蒌、竹沥、竹茹、天竺黄、马兜铃、枇杷叶、 前胡、桑白皮、海哈壳、海浮石 善治顽痰:南星、礞石 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白芥子 善治燥痰:川贝、瓜蒌仁 降气化痰:旋复花、白前、前胡、莱菔子、苏子、白芥子 既止咳平喘,又润肠通便:苏子、杏仁、桃仁、瓜蒌仁 既泻肺平喘,又利水消肿:桑白皮、葶苈子

消痰软坚、利水:昆布、海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哈壳、海浮石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平肝息风药 四.平肝息风药: 既平肝又息风:牡蛎、羚羊角、钩藤、天麻 既平肝又清肝:石决明、珍珠母、罗布麻、羚羊角、钩藤既平肝潜阳,又清肝明目: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 既平肝又明目: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既平肝又疏肝:刺蒺藜 既清肝又息风:钩藤、羚羊角、地龙 既息风又祛风:天麻、僵蚕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全蝎、蜈蚣 息风、通络:全蝎、蜈蚣、天麻、地龙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安神药 五、安神药: 清心(除烦)安神:朱砂、黄连、连翘、淡竹叶、栀子、木通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龙骨、牡蛎 纳气平喘:沉香、磁石、补骨脂 宁心安神:石菖蒲、远志、茯苓 既安神、又活血:琥珀、合欢皮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中药归纳之补益药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 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22015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7.“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8.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 9.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 C、风性开泄 D、风性善行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11.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 B、气闭 C、气脱 D、气亡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 C、风中络脉 D、热极生风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14.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热者寒之 B、用热远热 C、阴中求阳 D、因人制宜 15.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考研中医综合_方剂笔记_临床症状解答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辛凉解表 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 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 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4. 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 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 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 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 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 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 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 中,深陷血分)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 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 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 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治 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 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 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济川煎(肾虚精 亏,肠燥便秘)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 (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 伤) 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 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 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一贯煎 (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 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 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 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 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 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苓桂术甘汤 (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

中医综合考研方剂学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着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2018医学考研:中医综合方剂比较汇总

2018医学考研:中医综合方剂比较汇总 为帮助考研医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凯程小编为考生奉上2015医学考研:中医综合方剂比较,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医综合知识,为医学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1 麻黄汤和桂枝汤 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2 银翘散和桑菊饮 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3 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 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但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陪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阳,胆胃不和者;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4 四逆散和小柴胡汤 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5 犀角地黄汤和清营汤 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伍赤芍、丹皮泻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6 仙方活命饮和普济消毒饮

2018-2019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8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一、A型题: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合计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A)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守也 2.阴阳互损体现了什么阴阳关系?(B) A.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制约 3.依据疾病的传变规律,肝火犯肺属于(D) A.母病传子 B.子病传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4.肝主疏泄最基本的机能是(C) A.调畅情志 B.促进消化

C.调畅气机 D.疏通经络 5.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会出现的是(A) A.早衰 B.畏寒 C.自汗 D.出血 6.按照子午流注运行规律,上接手少阳经的是(C) A.手少阴经 B.足少阴经 C.手厥阴经 D.足太阴经 7.下列选项中,体现风性善行的的是(B) A.眩晕震颤 B.痛无定处 C.手足抽搐 D.角弓反张 8.五气过极与六郁气滞均可化生(D) A.痰浊 B.湿热 C.燥热 D.内火

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B) A.《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论》 010.症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微弱者,属于(D) A.假神 B.神乱 C.少神 D.失神 011.濡脉和弱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形细脉势软 B.脉位沉脉势软 C.脉位沉脉形细 D.脉形细脉率快 012.以下选项中,属于斑秃常见原因的是(D) A.气阴两虚 B.气血两虚 C.血燥化热 D.血虚受风 013.患者心烦失眠,面红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C)A.肝阳上亢证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重点中药(精)

中医综合考研资料————重点中药 中药学是中医综合很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还是需要考生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诵记忆的,但是也要按照重点来记忆,下文给大家列举了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喘家圣药, 本品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遏而致肺失 宣降之咳喘证,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皆可配伍应用,为宣肺平喘之良药。 桔梗——舟楫之剂, 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和,善上行,专走肺经,为肺经气分之要药。善开宣肺气、化痰宽胸而治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属寒属热均可应用。 此外,取其开宣肺气之壅滞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取其性主上行,载药上行之功,在清泄肺热的方药中,加入桔梗,以引药上行。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力猛,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作用,为回阳救逆第一药,主治亡阳证。 茯苓——痰饮要药, 茯苓善健脾而渗泄水湿, 使湿无所聚, 痰无由生, 故可治疗痰饮之目眩心悸及饮停于胃而呕吐者。 牛膝——下行、通补,

本品苦甘酸平,入肝、肾经。性善下行,功善活血通经,常治妇科经产诸疾及跌打伤痛。制用则善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无力之常品。能引火(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 每治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头痛眩晕, 或阴虚火旺之喉痹、齿痛、口疮。此外, 本品还“能引诸药下行”。故临床用药欲其下行者,常用本品作引经药。能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肉桂——引火归源 本品辛甘热,归肾、脾、心经。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并能引火归源,为治命们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 麝香——开窍要药, 本品辛温气极香,主入心经,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之效,最宜闭证神昏, 为醒神回苏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本品辛甘微苦,芳香性平。主归肝经。善能散肝气之郁,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凡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又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之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故本品又为调经止痛之主药。凡肝气郁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以及胎产诸病,均持为要药。故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艾叶——虚寒性科病证 本品苦燥辛散,芳香温热,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之功。善治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胎漏下血。又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及妇女宫寒腹痛、经行腹痛。且有散寒调经止痛, 止血安胎作用。对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可配阿胶,用胶艾汤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