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11年开发区实验初中建校以来,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经过调研、汇总、归类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改专家所提出的理念认知层面,面对新课改后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学习天性的充分释放、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探究体验、拓展运用等多方面仅流于形式,没有找到有效的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意义建构方式,源于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根据新课改理念,突出“教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宗旨而形成的。既微观剖析,从常态化教学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那些共性的、制约性的问题,又宏观构建,探索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学模式,按知识问题化,工作科研化,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推进课改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材、成功,教师的成名、成家,走一条返璞归真之路,走一条求实求效之路。

本课题是充分综合各流派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提出来的,我们取其精华,舍其不足,破除文化差异制约,打破区域地域界限,还原学习本质,是基于“问题系统”牵引,源于“导、学”活力驱动,目的是构建的一种简洁易学、便于操作、容易推广的

科学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的问题教学思想较为系统,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开创性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目前,国内三大课堂教学改革名校—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一样,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扬弃与否定,构建起特色鲜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从其经验分析可看出:“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是他们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本课题主持人通过长期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践性成果,尤其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改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推动了新课改理念的落实。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就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我们以往取得的研究经验提出来的。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使“导、学”者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借助问题导学模式的牵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丰富

和发展我国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创建一种简洁、实用、易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价值:

1.教材的整体构建。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打破单元章节界限,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使学生自主学习进有依据、行有规则,让学生进行序中有活的个性化学习。

2.创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新课堂。让教师围绕“导”这一中心,寓教育科研于课堂,寓教育研究于日常,发挥学生“学”这一核心,构建学习程序、自主合作学习结构化操作,着力凸显对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会学习,建构终身学习能力。

3.构建学生个性化激励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师生的“导、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师生的内驱力,保持课堂的“新鲜度”,让师生参与到多维度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中,不断激发师导生学的兴趣,保持激励评价的活力和生命力。

四、研究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着重于对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创设多重情境、提供足够的时空和媒体,应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精辟概括、大胆展示,建构终身学习能力。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完成如下具体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创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研究出科学高效且易操作的课堂模式。从学习的全过程来认识、把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既具有可控性,又有利于经验的不断总结与升华。让课堂变为学堂,回归学生的学习本真,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2.以预习干预为手段,提高学生问题的生成能力。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快速阅读入手,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预习,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

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

3.建立科学的激励性评价体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规律,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硬性评价与软性评价、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4.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问题导入情境化、问题解决可视化,展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适时变化,让课堂的密度增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手段。电子白板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一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

5.建构课堂教学的新秩序,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为依据,建构适合各类学生发展的学习行为规则。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并合理使用积极的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化差异,建立有效的课堂学习新秩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程度、智力水平,选择个性化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6.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利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新途径。

五、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

(一)问题导学课堂中一案两单设计方式的研究(张玉涛)

(二)学科教学预习问题设计原则的研究(李桂兰)

(三)学生分组原则与方式的研究(王晓霞)

(四)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研究(李伟)

(五)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选择原则的研究(刘芹)

(六)小组展示内容选择与作用的研究(徐懿)

(七)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关系的研究(逄杰)

(八)导学问题设计难度与呈现方式的研究(孙玉华)

(九)分层次作业设计的研究(薛艳)

(十)整体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林殿莉)

(十一)初中生自学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刘君)

(十二)初中生自学能力形式规律与过程的研究(刘加云)

(十三)利用小组学习机制,促进潜能生学业水平提高的研究(王蕾)

(十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弭弦)

(十五)利用小组机制,加强班级管理的研究(张莉)

(十六)小组整体评价的研究(李立岩)

(十七)利用小组开展课内外探究学习的研究(乔爱新)

(十八)过程性课堂评价方式与原则的研究(尚庆云)

(十九)问题导学模式下艺术课堂内容的整合与开发(张存玫)

(二十)对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的指导与评价(陈越)

(二十一)初中体育模块教学的研究(李本海)

六、研究过程设计

1.课题准备阶段(2011.5---2011.9)

①按照实验研究内容,成立教研组。

②分解课题,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年级部、学科教研组选定子课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方案。

③建立子课题研究组织,申报、开题与实施。

2.课题实施阶段(2011.9---201

3.9)

①各年级、学科教研组制定实施研究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②定期召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讨会。

③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3.课题总结阶段(2013.9---201

4.10)

①课题研究组提交课题实验研究情况总结。

②课题组组织所有学科教研组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交流。

③展示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根据情况对部分成功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六、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教学的因素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较杂,因此在进行此项课题研究时,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这种方法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然实验法:选好实验班和控制班。及时地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业成绩,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问卷法:针对学生学习态度,心理感受等设计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到真实、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将问题变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着研究,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五)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地学习目标教学、合作学习、尝试教学等理论和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广泛借鉴各种教学理论和各种流派教学思想做为本项研究的理论支撑。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问题导学教学模式。(2012年7月)

2.承办全国第二届“我的模式我的课”课堂模式博览会,推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2012年7月)

3.编印《问题导学课堂教学导学案》。(2013年7月)

4.课题研究总结报告。(2014年9月)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 2011年9月—2012年7月)

一、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建立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很多教师长久以来的努力方向,从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到的五步设计教学法,都体现了这样的努力。本阶段主要研究高效课堂模式,以小组有效合作为抓手,以激励性评价机制为保障,以培养学生兴趣阅读为动力,以参与展示为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打造学生全程、全员、有效参与的高效课堂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其一,高效课堂小组秩序建立、合作方式培训、交流展示原则探讨、激励性评价措施的使用,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

其二,一案两单的设计方案和使用原则,确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具体实施步骤,形成有价值的集体备课和一案两单。

其三、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创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流程图,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各教研组认真组织学习实践,打造自己的学科模板课。

三、研究的目标及解决方法

1、高效课堂小组秩序建立、合作方式培训、交流展示原则探讨、激励性评价措施的使用,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

聘请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操作中可能会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聘请天津教科所所长王敏勤教授为客座教授针对教学模式进行细细修改打磨。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培训让老师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们再通过论坛交流实践心得,确定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秩序。

2、创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流程图、

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不断修改形成有效切实可操作的课堂模式,教研组用好集备时间,打磨本学科模板课。

3、开展阅读引领成长,书香洋溢校园活动

以语文组阅读课为引领,以班级图书漂流活动为载体,创造一切可利用的平台让学生阅读、交流、展示、写作,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书香洋溢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有效阅读带动有效预习。

4、开展说课标说教材比赛活动

合理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起点。老师们只有沉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才能合理把握教学内容,设计实用有效地一案两单。通过鼓励老师们3年时间说全本学科本学段所有课标教材,让老师们做好知识衔接,轻松驾驭教材,可以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问题。

5、依附“小组合作”活动,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学生参与合作仅凭兴趣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定的评价体系,以促使其长期的、可持续地不懈努力。建立学生发展银行,利用及时记录、成员互评、个人积分、团体展示等方式,形成具有激励性的、公正性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评价。

四、主要工作

附2011.8-2012.7阶段研究进度

(完整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11年开发区实验初中建校以来,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经过调研、汇总、归类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改专家所提出的理念认知层面,面对新课改后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学习天性的充分释放、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探究体验、拓展运用等多方面仅流于形式,没有找到有效的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意义建构方式,源于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根据新课改理念,突出“教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宗旨而形成的。既微观剖析,从常态化教学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那些共性的、制约性的问题,又宏观构建,探索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学模式,按知识问题化,工作科研化,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推进课改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材、成功,教师的成名、成家,走一条返璞归真之路,走一条求实求效之路。 本课题是充分综合各流派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提出来的,我们取其精华,舍其不足,破除文化差异制约,打破区域地域界限,还原学习本质,是基于“问题系统”牵引,源于“导、学”活力驱动,目的是构建的一种简洁易学、便于操作、容易推广的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

“问题导学”模式解读 什么是“问题导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1、“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 学生是活生生不断成长的个体,教育应服务于学生。“问题导学”模式以“成长为本”为灵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教育的重心从满足成人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向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承认、尊重、相信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学生在享有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等权利的过程下享有真正的生活。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时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1)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2)“注入式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3)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4)学生是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应把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 (5)教学的效益是如何使课堂有效,师生应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6)发现不了学生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7)靠“抢时间,压作业”来提高成绩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8)课前充分准备使问题价值最大化,课中使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方式展示得以解决,课后对有价值问题强化巩固,使师生更好地生成新的问题。 2、“问题导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基石 一切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最终的解决,没有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便再没了价值。因此,我们把问题解决作为“问题导学”模式的基石。 “问题导学”模式突出了导学案的引导性、学习的自主性、小组的合作探究性和学生的充分展示性。学生学习什么知识,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多深,学多宽等,都是在问题、项目、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把握问题解决,就是把握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注重问题解决,就是注重学生成长的价值。 根据学科及内容,“问题导学”模式下的一节课可以是以其中一个环节为主,也可以同时融合几个环节,可分为自主课、展示课、反馈课、训练课、综合课等课型,从而实现了把握问题,让问题得到解决。 “传统模式”与“问题导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统课堂在预习、课中、课后,都缺乏可预测性,而“问题导学”,对学生的每步学习都有组织、时间、空间的保障。确定了问题得到解决,就能够保障课改目标的顺利抵达。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老师、课题组成员,大家好: 《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经过课题组的精心筹备,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怀下,在各位历史学科教师的参与下,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掌握历史史实,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设计导学案,怎样在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导学案来达到乐学高效的目的呢?这一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为宗旨,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及其运用,力求让教师轻松的教授,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历史课中的相关问题,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 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促进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较色,转变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二)应用方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打造乐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明确每一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哪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解决,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学获取新知,来达到高效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重点

历史开题报告的

历史开题报告的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历史开题报告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

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内容在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总结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小学导学案的有效编写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开题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3人)、参与人员等。 时间:2017.10.26 地点: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可加页)

1、课题题目 小学导学案有效编写的研究 2、问题的提出 越来也多的老师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思想,并没有很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越来越“懒惰”,总是想要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积极探索的精神,经过一些教师的讨论,决定为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来有效的编写一些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导学案。 并为适应本区课程改革的需要,从现在的课程改革泥潭中走出,使学生获得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优化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我校决定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编写对本校学生使用有效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也是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3、核心概念界定 本课题是以北淮淀小学学生为背景,以如何充分调动本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为着眼点和侧重点;以本校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4、研究综述 近年来以各种“导学”名目出现的教学研究也不断面世,如“目标导学”,“目标导向教学”等。这些研究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尽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从教学模式来看,并没有触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上也没有显著的改变。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要以学生探索性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浅探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浅探 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普及、推广,转化为教学实践。1994年上半年,笔者受STS教育[1]的启示,萌发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法。下半年,开始在自己所任教的中师一年级《哲学常识》课中进行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两年多来,经过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初步形成和确立了“提出问题—自学教材—反馈讲解—知识‘周转’”为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现概述于后,以求教正和共同研讨。 一、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教学的逻辑起点。 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不同于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问一答或半问接答式的的随口而问,也不同于程序教学的程序作业,而是围绕教材的基本结构[2]、重点难点而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这种问题,实质上就是把教材中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用外部控制的手段,使学生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师拟定和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把握教材轮廓,重点难点“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教学一章时,导入新课后提出:本章主要研究哪些问题?教学一个框题时提出:某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某一原理的内容是什么?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围绕理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问题。例如,教学物质概念时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物质概念定义中“客观实在”是什么意思?“不依赖人的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是什么意思?2.物质概念的外延是怎样的?3.物质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4.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弄清“为什么”而提出来的。从《哲学常识》教材的特点来看,提出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比较容易的。提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则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必须抓住理解教材链条的中心环节,并围绕中心环节找出学生困惑和易混的问题。如上述所提出的问题中,“物质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便是理解物质概念的中心环节,其他问题则是围绕这一中心环节而提出来的学生困惑或易混的问题。 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问题,要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把所有问题一古脑儿都提到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提高自学和思维效果。 二、自学教材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从而他们的智慧力量便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学生自学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但课堂时间有限,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提高读书效率和效果。因此,就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导学案开题报告

导学案开题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导学案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我校理化教研组拟定《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作为我组2014—2015学年的课题研究, 以下为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除了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身高、体重快速增加以外,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急于成熟、独立的特征,影响了他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还十分幼稚,还不稳定。由此,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的成绩忽上忽下,或者努力了,成绩还是很低,事半功倍。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问题的之一——学习不得法。想学,又不会学,走弯路。为此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大多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盈园中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各环节一般操作步骤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3分钟) 目的:对上节课所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遗漏点、关键点检测反馈,为学生新知做好知识准备、心理准备。 操作步骤: 1、选取上节课所学的重要问题用课件展示出来,由同位两两进行互提互查,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抽查2--3名同学回答,不会的由同位记下名单下课时交给老师,老师课下辅导。 2、选取与本节课相关联的知识用课件展示出来,由同位互提互查,教师巡视指导,抽查2--3名同学回答,教师强调拓展为导入新课做好知识铺垫。 二、灵活导入展示目标(3分钟)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为达成目标做准备。 操作步骤: 1、教师调整学生坐姿,用饱含热情期待的话语根据不同的课型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灵活的方式(如:情境法、问题悬疑法)导入。 2、板书课题。 3、展示学习目标,要求目标符合课标,符合学情,三维目标清晰,知识目标可测,方法目标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 三、学习新知导练测结合(20--25分钟) 目的:形成知识系统,概括出方法且能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提升能力,落实知识,培养经得起考试的学生。 要求:课前做足文章,做实备课。(1)备课时要注意两个细分:第一个细分课型,如英语的听说课、讲读课、单词课、阅读课;语文的讲读课、阅读课、作文课;数学的概念课、计算课、习题课等。理化生的实验课、概念课、计算课、习题课等。第二个细分知识点,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的联系程度如何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围绕学情设计基本问题;其次,要明确重难点、关键点等包含在哪些知识点中,再细分重难点需要的知识铺垫,围绕这些铺垫设计问题,然后概括总结方法。(2)备课时还应注意备助学、课本、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教师应对所有习题做一遍,明白这些习题所对应的知识点,以便在每个知识点学完后及时安排检测。通过反馈清楚明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每个知识点的落实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综合性的习题安排在课堂小结后,进行当堂检测,做好分类推进。(3)备课时心中始终围绕“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的怎么样”设计问题,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巡视、检查、指导、反馈。 解读:由于这一环节区分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检测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也是常规调研中划分老师ABC三个等级的直接依据,是整节课的精华所在,所以每个老师无论在备课和上课中应把所有的精力、智慧放在这个环节上,做好到导练测,具体的讲: 导:指教师在整节课教学上的主导地位,而非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时是编剧,在上课时是导演,通过设计问题,提问,或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让 学生合作学习,但一定要让学生先动手、动口,即:教师提问题前先让学生 演练,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我们不反对教师的讲,但一定要把握讲 的火候,即“不悱不发,不愤不启”。 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方法,如朗读的方法,概念的要素, 修辞方法的归纳总结,记忆的方法,解题的步骤格式,新旧知识的联系等, 在练的环节上基本遵循例题找方法,相同习题强化方法,变式训练悟方法,

导学案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思品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开题报告 陈述人:杨富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杨富昌,是来自桃映中学的思想品德老师。我代表桃映中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思品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做开题报告的陈述,恭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斧正。本报告共分以下九个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二、课题的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及任务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结果及意义 八、课题完成的条件和课题的组织管理 九、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验范围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除了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身高、体重快速增加以外,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急于成熟、独立的特征,影响了他们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还十分幼稚,还不

稳定。 由此,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忽上忽下,或者努力了,成绩还是很低,事半功倍。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问题的之一——学习不得法。想学,又不会学,走弯路。为此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大多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思想品德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进一步完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简析基于“以学定教,动态生成”策略下的“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操作在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刻把握基本理念。践行“以学论教,学教合一”的“生本课堂”理念,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 二、严格遵循基本原则。深刻把握“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因学而教、顺学而导”的原则。 (一)以“学情”定教,重视课堂的生成性。根据课前“预学”及课内自学,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施教和改进教学的最基本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为“想学”而教,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是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兴趣和意向。二是问题驱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三是评价激励,增强学习的驱动力。四是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品质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为“会学”而教,重视学法指导。大力推行和落实“为学而教”,即教学生“会学”;积极推动教学由“教知识”向“教方法”转变。 (四)以“互学”促教,重视课堂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做,多议,多思,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三、认真落实课堂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打造本真的、富有底蕴的课堂。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一个根本”“两个关注”“三个转变”“四个注重”“五个能让” 一个根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两个关注: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教师行为的“备、讲、辅、改、测(考)”,更要关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学、问、思、辨、行”。 三个转变:课堂教学要变注入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参与,变单纯只是传授为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培养并重。 四个注重: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渗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五个能让: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 四、灵活处理教学结构及环节

“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南川区石莲乡中心校:金荣贵 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被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这一年我校推行了“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它符合现代教学论和哲学理论,符合新课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把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落到了实处,并处理好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致力于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消极、死水微澜”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会学、乐学、创学”。在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协作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发展能力。同时也使老师得到了解放,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对“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各环节的认识 第一,“问题导学”即提出问题。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不同于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问一答或半问接答式的的随口而问,也不同于程序教学的程序作业,而是围绕教材的基本结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这种问题,实质上就是把教材中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用外部控制的手段,使学生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师拟定和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把握教材轮廓,重点难点“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围绕理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问题。提出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比较容易的。提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则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必须抓住理解教材链条的中心环节,并围绕中心环节找出学生困惑和易混的问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问题,要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把所有问题一古脑儿都提到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提高自学和思维效果。 第二,“先学后教”有了前面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学习,去活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简析 基于“以学定教,动态生成”策略下的“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操作在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刻把握基本理念。践行“以学论教,学教合一”的“生本课堂”理念,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 二、严格遵循基本原则。深刻把握“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因学而教、顺学而导”的原则。 (一)以“学情”定教,重视课堂的生成性。根据课前“预学”及课内自学,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施教和改进教学的最基本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为“想学”而教,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是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兴趣和意向。二是问题驱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三是评价激励,增强学习的驱动力。四是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品质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为“会学”而教,重视学法指导。大力推行和落实“为学而教”,即教学生“会学”;积极推动教学由“教知识”向“教方法”转变。 (四)以“互学”促教,重视课堂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做,多议,多思,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三、认真落实课堂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打造本真的、富有底蕴的课堂。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一个根本”“两个关注”“三个转变”“四个注重”“五个能让” 一个根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两个关注: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教师行为的“备、讲、辅、改、测(考)”,更要关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学、问、思、辨、行”。 三个转变:课堂教学要变注入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参及,变单纯只是传授为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培养并重。 四个注重: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渗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五个能让: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 四、灵活处理教学结构及环节 (一)基本要求。在“构建”的基础上“完善”、“创新”、

2021年问题导学开题报告(2)

问题导学开题报告(2) 问题导学开题报告 3、通过它的实施,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格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智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设计相应的“导学案”,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落实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导学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很好的理论依托。这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5、“导学案”,从教学模式来看,它触动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

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先学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先学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及任务 本课题研究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握“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以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实现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为目的,以校本教研为推力,着力构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重建课堂文化,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从xx年9月至xx年6月, 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xx年9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初中物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物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一:初中物理学案的设计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案的设计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胡静 一、研究背景和课题的提出自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原先的“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学案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但从编写的学案来看,大多数学案不适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更浪费了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优秀的学案设计,可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尽快成长;减轻学生由于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如何通过优秀的“学案”设计,逐步构建符合现代教学、学习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而引起学界和教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决定申报《初中物理学案的设计策略研究》课题,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全体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纵观国外,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使用学案。 纵观国内,学案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或采纳,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不一、价值未能充分挖掘等一系列误区与问题。“物理教学现状的一个严重不足之处,即人们往往只是注意了‘应当怎样教?’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例如:从老师专业水平与编制技能看,相当比例学案基本框架混乱、问题探究缺失、能级层次倒挂等。从实施来看,只关注编写,不研究合理应用、督查、反馈、整理和修正。再加上学习效果衡量标准的不一、考试评价的压力,对实践者也增加了许多挑战。精心设计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课预习,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在国内一些地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规范办学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地区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展开的,从而填补了国外对学案研究的空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必须找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点——学案。精心设计学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学习心得 刘明红 9月29日,我到灌南县兴庄小学聆听了几位名师的“问题导学”的教学,使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使教与学协调同步、教学合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案组织学习时,要从说话指挥——点拨指导——激励评价——关注细节入手。教师作为导学案教学的组织者,要在学前、学中、学后运用知识点拨、学法总结性的话语来指导全班作环节性推动,安排学生上黑板展示讲解,安排小组发言,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在贯穿于整节课各环节的学习探究中,教师都应适时地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课堂上根据学情作练前、连中、练后的点拨性评价,在学生板演时作点拨评价补充。对学生点拨评价时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问题导学”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导学案”注重了知识的能力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 除此以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完成作业,而是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大足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是2012---037。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学生被动接受,不愿学、不会学、听不懂、教学效益低的教学状况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杜郎口的“10+35”模式、兖州一中的“35+10循环”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辽宁盘锦实验中学的“六步教学法”、山东滨州清怡中学的“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彻底改变了学校的面貌。成功无法复制,经验却可借鉴。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改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成为我们首要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课程改革的理念虽已印在教师的头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总体上仍是: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学生活动多,能力提高少;作业形式多,落到实处少。从而导致课堂沉闷、枯燥,学生被动、无趣,他们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这严重脱离了教改的目标,违背了教改的初衷。 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究的精神;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参与、合作、主导的角色;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即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转变,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

《初中英语导学案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初中英语导学案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以“导学”名目出现的教学研究不断面世,如“导学案”、“讲学稿”、“目标导学”、“先学后导”等等。这些研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在“导学”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它在理论体系上还很不完善,在实践运用中还存在种种不足。比如导学案:编写随意性大,不够系统、科学;没有实现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接,对学生关注不够;偏重于学生的练习,引导不足;应付学校检查,使用没有“常态化”。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解决加以完善。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初中英语导学案立足学情,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课改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沿意识和探索价值。所以,我们确立了《初中英语导学案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 导学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案。所谓初中英语导学案实验研究是教师依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学情,

编制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实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三、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置学生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师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责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咨询者的角色;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料,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经验和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更正和创新。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的经验建构的结果,学习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对客体或事件解释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3、内外因辨证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起决完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四、研究假说 精心设计导学案,科学而又合理地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五、研究目标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重构教与学关系的和谐统一。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建湖县育红实小城中校区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方法,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身边有价值的生活问题。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形成的背景 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一二年级学习内容简单,大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优良,到了三年级后学习内容既多难度又大,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下降幅度较大,其原因之一:大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听课非常被动,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课堂效率也不高。原因之二: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造成学习难点越积越多,最后成了学困生。即使一些考试成绩都很好的学生,但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其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到了初中以后,其数学成绩又会走下坡路。 基于上述因素,2013年我校数学教研组就提出了以“问题导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展开课题研究。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词是“问”“导”和“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启“思”,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发现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3、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被动接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李春峰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研究》开题报告 景星镇小学李春峰(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激发自主探究的学 习动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要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 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 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 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 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 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科学、合 理的“导学案”是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要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学生必须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必须有一个“教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这个“教辅”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不应该是“题海”,更不该使学生“增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线, 学法的阶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导学案的编制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 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着眼于如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学 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复习知识,形成能力,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的教学方式。 通过导学案与课堂教学反馈调控关系的研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应根据教学 目标,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 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