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个和尚分粥(改)

七个和尚分粥(改)

七个和尚分粥(改)
七个和尚分粥(改)

七个和尚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生活比较拮据,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的量每天都是不够的。为了兼顾公平,使每个和尚都基本能吃饱,和尚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分粥的难题。

一开始他们实行轮流分粥,每个和尚每天轮流做庄负责分粥,每次轮到自己分粥的时候就能吃的很饱,而其他人就会吃不饱。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大家公认的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为了能多分到一点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

开始组成三人

分粥委员会及

四人评选委员

会,每次分粥时

提出方案,讨论

审议。常因意见

不一,互相攻击

扯皮下来,等到

粥吃到嘴里时全是凉的。

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再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的粥每次都几乎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一样,他确定无疑将享用分量最少的那碗粥,从此大家都能吃几乎均等的热粥,就算不平少有不等,大家也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网上关于由“七个和尚分粥”的故事所想到的文章不少,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很好的观点。但是这里还有两点也是值得提及的。

第一,要把视角放得更广阔一点,不能只局限在坚

持公平这一层上,还应该想到团队精神的建

设上,有了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大家就会

把精力仅仅放在分粥的具体一事上,而把精

力耗费在内斗上。

第二,第二,除了坚持公平外,还应该鼓励大家创

造财富,增加收入,提高整体水平上,这样

大家的整体生活水平都会得以提高。

机制的力量

机制的力量 案例一:和尚分粥 从前有7个和尚住在同一个庙里,生活比较拮据,他们每天分食一大桶粥,可是粥的量不够,只够6.5个人的分量。为了兼顾公平,使每个和尚都基本能吃饱,和尚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分粥的难题 一开始他们实行轮流分粥,每个和尚每天轮流做庄负责分粥,每次轮到自己分粥的时候就能吃的很饱,而其他人就会吃不饱。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持出来负责给大家分粥(相当于专政、强权了),这样一来,经常晚上这个和尚跑去送给主持一个桃、那个和尚捕一条鱼送过去,很多人就开始挖空心思讨好、贿赂主持了,搞的整个庙里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想出一个民主的方法:成立一个三人分粥委员会和4人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这样下来,经常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以上三种分配方法都存在问题,第一种分粥的方法导致的结果是不公平,第二种分粥的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官僚,第三种分粥方法导致效率很低。最后,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再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的粥每次都几乎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一样,他确定无疑将享用分量最少的那碗,这样从此和尚们都能够均等地吃上热粥。 案例二:包产到户 案例三:海尔的24小时送货上门 海尔的张瑞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海尔最初承诺24小时上门服务的时候,曾想尽办法来保障这一承诺的实现,例如督办,考核扣分,罚款,客户投诉,晚送1分钟怎么样,晚送1小时怎么样等等,送货的人总会有很多理由。后来我们改变了思路,由公司控制改为用户来控制,向用户承诺,超时就免费,这条用户当然高兴了,还希望你晚送,晚送就不用掏钱了。结果,再也不用监督,回访打分评价了,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这就是机制的力量。

7则职场真实励志故事分享

7则职场真实励志故事分享 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我们常常习惯过去的思维方法。其实只要你把心径扩大1毫米,你就会看到生活中的变化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下面就是小编 给大家精心整理的职场真实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职场真实励志故事1【分粥的故事】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 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高尚的人也腐败了。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 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 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职场真实励志故事2【食人】 两个食人族到某公司上班,老板说:“如果你们在公司吃人,立马开除!”三个月下 来大家相安无事,突然一天老板把这两个人叫到办公室大骂一顿:“tmd,叫你们不要 吃人你们还吃,明天你们不用来上班了!”两食人族收拾东西离开,出门时一个忍不住 骂另一个:“告诉过你多少遍,不要吃干活儿的人,三个月来我们每天吃一个部门经理,什么事都没有,昨天你吃了一个清洁工,今天就被他们发现了!” 职场真实励志故事3【忠诚的狗】 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 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 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

分粥故事的启示

分粥故事的启示 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故事说,有7 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

天”, 分粥关系到7 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分粥的5 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管

管理方法与艺术案例分析———分粥的故事

管理方法与艺术案例分析———分粥的故事 13秋法本张俊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制度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的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制度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制度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制度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可见,如果制度效率不高,就要吃凉粥,就要影响当初制定制度时所想达到的那个目的。 制度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制度至关重要。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擅长于借制度之力。分粥理论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套好的机制对管理者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来源于人们通过分工和交易的形式实现的合作,人们之间的合作需要适宜的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保证。 制度是什么?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制度是构建人类相互行为的人为设定的约束。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企业之中,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是相互牵制乃至相互冲突的。如果只有行为主体的功利性计算,就会出现好事没人做,坏事人人争先的结局。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维

读“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的思考

读“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的思考“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给了我们三个启示: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企业管理机制。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不错,这三条是构建公平、高效企业管理的要素。但如何才能做到? 一、好的体制、好的机制、好的制度靠人制定 正如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论管理本质中所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管理实践中“知道”与“做到”是两码事。 启示中说:“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让谋划者尽心谋划,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建立“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做到这些靠的是人。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直接影响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看法,这些都会影响他的判断。如果是决策者会直接影响他的决策。管理企业靠的是人,靠的是层级落实,靠的是各级管理者的品质。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管理人员的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管理是否成功”。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各级管理者的品质是关键。自上而下每个人的一言一行,行为方式是其思维模式,价值观的体现。体现在其作出的大小决策上,下级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是执行者,他只能看眼色行事。有一句管理名言说得好:再好的计划也不

如一个正确的决策。正如启示总结说:“企业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人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理”是什么?是“理念”,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德”为先的理念,讲诚信,承担社会责任有高尚、远大目标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党的十七大确定和胡总书记始终强调的用人政策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行”非常重要,有才无德是“歪才、坏才”,建立不了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即便有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遇到机会也会闯大祸,犯大错。所谓: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深刻认识人性、正确对待人性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写到:“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三类:资本、人力、时间,但真正的资源只有一项就是人力”。应重视了解人的生理、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满足人们对责任、诱导、参与、激励、报酬、领导、地位及职能的各方面要求。 人力作为资源,作为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用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好的制度去给他动力、给他激励。干部作风的转变、落实民生问题其原动力从哪里来?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来,能正确认识人性问题,“以人为本”会由衷而发,使人发挥出超出其本身价值的能量,这是资本和时间无法做到的。 作为人有很强的自利性,在问题或利益面前总是会先考虑自己,再考虑或不考虑他人。作为管理者不能回避,更要正确对待这一问题。

分粥效应

分粥效应 今天谁分粥 从前,庙里有7个和尚,地位平等。因为和尚也有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再加上没有标明刻度的称量用具,所以他们在分食一锅粥的时候出现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于是,他们想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大家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尝试实行不同的方法,经过多次磨合最终制定出了使每个成员都毫无怨言的制度。 和尚们制定制度的过程大致如下: 1.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但这个人老是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人,结果亦然。 2.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看起来公平,可是结果却使每个人在一周中都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要挨饿。 3.大家公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正直的人还能公平,但不久后他便开始为自己和对自己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4.分别成立分粥委员会和分粥监督委员会,以制约主持分粥人的行为。这样做,公平可以保障,但由于两个委员会经常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执。等意见统一时,粥早就凉了。 5.每个人轮流主持分粥,但是主持人要最后一个领粥。很奇怪,在这种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份量不相等,他必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那么,哪一个才是好制度呢?当然是第5种分粥制度,因为它公平、有效,能方便快捷地实现分粥目的,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所分的粥,对每个人都没有差异。 ⊙ 透过分粥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一些结论 * 好的制度对团队来说至关重要,但也必须经历协商、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使制度达到公平、合理的必经之路。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处理,是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法。 * 绩效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优秀的制度。 * 并非有很高职务的人才有权力,当任何人被委派做任何事时,在一定程度他就获得了权力。 * 权力可以用来为自己,或与自己亲近的人谋取利益。 * 人心不古,管理不能仅依靠自律。凭个人的自觉性和良心维护组织的公正,当他面临众多的机会和诱惑时,就很难做柳下惠了。 * 特权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公,表面公平的分配特权,实际会造成对集体利益的共同损害。任何承认特权的制度都是有害的。 * 品德也不是永远牢靠的,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管理不能仅靠道德教化,如果没有制度上的约束,品行高尚的人也会堕落。 * 监督和制约可以保持公平,但付出代价过大,还极有可能损害效率。* 个人不能完全直接受益于所掌握的权力,在一个精心设计的体制之下,个人要么没有谋求私利的机会,要么慑于制度的威力不敢谋求。制度的力量

中国最经典的17个智慧故事,看了后震撼、感动

中国最经典的17个智慧故事,看了后震撼、感动!2012-9-27 13:58阅读(15)转载自陈安之要你成功 ?赞(27) ?转载(1865) ?分享(205) ?评论 ?复制地址 ?举报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孔子的两则经典故... 引导语: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坎坷坷。当你感到有恐惧和疑虑时,就如同面临一条拦路的小河沟,其实你抬腿就可以跳过去,就那么简单。生活中处处是哲理,只要慢慢去体会。下面一起来品味下十七个人生哲理笑话吧。 更多精彩文章分享,请加QQ:2292968619 1、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故事的第一节告诫我们,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 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互动。

更多精彩文章分享,请加QQ:2292968619 2、哥伦布的鸡蛋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凑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运气,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 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先生女士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 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桌上轻轻一磕,就把鸡蛋立在那儿。哥伦布随后说:“是的,就这么简单。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 创新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采取的欢迎态度,它也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是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啊!创新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完整word版)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2009-06-26 22:45:39) 转载 标签: y理论 分粥的故事 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 阿克顿 财经 文/开心言 分粥故事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使人们从中认识到管理活动中监督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和成本限制,进而得到监督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一、分粥的故事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可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分粥。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分粥故事产生后即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冠之以“全球流行的故事”,并产生了一些变体,但故事的本质和主要情节大致无二。分粥故事简练概括,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寓意性,一系列的分粥方法和效果带给人很多

关于安全生产的七个小故事

关于安全生产的七个小故事 故事一 某人看见人家灶台边放了很多木材,就告戒主人烟囱要改,木材须移去,否则可能引发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赶来火被扑灭,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但没有请当初告诫将木材移走和改烟囱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破费酬谢,而且没有火灾损失,如论功行赏,应首先感谢给你提建议的人。”主人顿时醒悟,赶紧亲自去请。 结论:事故预防重于事故处理,安全问题的预防者,优于事故的解决者 故事二 一个人从洪水中救起妻子,孩子却被淹死了。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听了人们的议论,我感到疑惑: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还是救孩子?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答道:“我当时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结论:大难来临时先救最容易救的 故事三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结论: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管理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事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晚矣 故事四:袋鼠和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结论: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故事五:提醒自我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结论: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

分粥制度的启示

分粥制度的启示 社会总是由各种群体组成的,每个群体必然存在共同利益与矛盾,处理这些矛盾最文明的办法是制定群体成员都认可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制度。下面这个经典案例在管理学界广为传诵,或许对您有所启示。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有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意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现代经济学是这样表述的: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企业创新的两个主要途径: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意义是,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制度优化使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我们是否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一下,我们所制定的各种制度是否浑然一体,简洁高效,在激励与制约之间找到平衡点。

分粥的故事

. 分粥的故事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 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 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 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 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但是,俗话 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

者。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分粥的5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权利。分粥者必须尽平均分配的责任,而没有为自己或他人多分或少分的特权。唯有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 毫无疑问,第五种分粥制度优于有效率而无公平的第一、三种制度,也胜于有公平而无效率的第四种制度,更强于既无公平也无效率的第二种制度。它既方便快捷地实现分粥目的,又有效地解决吃饭问题,还增强了内部团结。科研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人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这对管理者来说,比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以严格、正规著称的军队管理,就是以整套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实现管理目的的。这些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是古今中外军队管理经验的结晶。每一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应该自觉执行,落到实处,并与时俱进,针对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完善,以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

小故事大哲理 [1000字]

小故事大哲理(一) 1、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 故事的第一节告诫我们,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互动。 2、哥伦布的鸡蛋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凑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运气,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 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先生女士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 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

桌上轻轻一磕,就把鸡蛋立在那儿。哥伦布随后说:“是的,就这么简单。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 创新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采取的欢迎态度,它也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是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啊!创新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3、青蛙现象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青蛙放到一锅热水中,那青蛙遇到剧烈的变化,就会立即跳出来,反应很快。但是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给水加温,你会发现青蛙刚开始会很舒适地在水里游来游去。锅里的水温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觉,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乐。一旦温度上升70~80度时,它觉得有威胁,想跳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它的腿不听使唤,再也跳不起来,最后只得被煮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第一,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才不至于太迟。第二,太舒适的环境就是最危险的时刻。很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你最危险的生活方式。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第三,要能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而学习是能发现改变的最佳途径。

推荐7个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

推荐7个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 在一些职场励志小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那么现在有哪些值得推荐给职场人士看的励志小故事。下面分享7个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 职场励志小故事一:忠诚的狗 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 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 汤姆说:“马能拉车,绵羊的毛是纺织服装的原材料,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什么能力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可你不是废物,你是一只忠诚的狗。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一颗诚挚的心就足以弥补你所有的缺陷。记住我的话,儿子,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要珍惜你那颗金子般的心,让它发出光来。”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在历尽艰辛之后,汤姆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当上了行政部经理。鹦鹉不服气,去找老板理论,说:“汤姆既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懂外语,凭什么

给他那么高的职位呢?” 老板冷静地回答说:“很简单,因为他是一只忠诚的狗。” 职场励志小故事二:多听少说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职场励志小故事三:习惯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

管理学小故事:分粥制度

管理小故事:分粥制度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锅粥,量少,吃不饱。于是,他们商量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喝粥问题。最后,大家提出了多种分粥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一个分粥人。但是换来换去,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要忍饥挨饿。于是我们又可得到结论:绝对权力导致了腐败和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品德高尚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保持基本公平,但不久有些人为了多分得粥而千方百计讨好他,于是,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最终导致不公平。这种方法也不可取,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这种方法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分粥的时候,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互相扯皮,分粥速度极慢,每次分配完毕,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班分粥,但是同时规定,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拿粥。结果,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几乎都是一样多。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知道,如果碗里的粥量不同,那么,留给他的那碗肯定是最少的。所以,他要尽可能做到每碗一样多。 同样的七个人,同样的活动,不同的分配制度和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分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管理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同时也告诉我们,合理的管理制度要兼顾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两者利益统一起来。

从分粥的故事谈营销激励机制

从<<分粥的故事>>谈营销激励机制 近日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了一则小故事,很受启发,引发了我们很多关于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建设的思考,故事大意如下: 有七个人曾经在一起工作,他们每天的共同劳动成果是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天天要分粥,一是粥有稠与稀,二是粥有多与少,尝试了多种方法才解决人人平等个个一样的分配问题。 方法一: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方法二: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方法三: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方法四: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份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措施终于解决了和尚挑水的麻烦问题。用明确的岗位职责加上竞争机制,使得三个和尚乃至三百个和尚都会乐呵乐呵地挑水。从这个分粥的小故事中又引出了另一个营销难点问题既营销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问题,分粥如同和

尚挑水,是另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从不同的分粥方法中,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区别: 第一种分粥方法,是一种原始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结果的好坏全凭个人的善恶,是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初级阶段。是一种典型的合伙型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体现. 第二种分粥方法,是一种人治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是一种典型家族式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体现.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开始有了管理的观念,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控制个体的行为,但是是完全靠选择老板或大家信得过的人来进行管理,而不是靠制度来管理,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强权政治和腐败现象产生,最终导致企业的崩溃。 第三种分粥方法,是一种法治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是一种建立了一套法人治理机制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体现管理又前进了一步,开始有了制度的约束,并在组织内部实施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部一大堆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公平竞争和扼制腐败的问题解决了,但往往又造成了相互推诿、协调困难、出现部门间的矛盾等问题。造成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是缺乏人性化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扼制腐败和堵塞管理漏洞也应注意控制成本,水清则无鱼. 第四种分粥方法,我们认为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把每个人的利益与大家的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特别是把人性自私的弱点与缺点都充分考虑进去了,也把法治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也吸收进来了,使每个成员自觉地干好工作,完成任务,争取多创造点粥并认真履行分粥的职责。扼制了腐败,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上升.这种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缺点就是容易导致平均主义,重分配轻激

七个和尚分粥(改)

七个和尚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生活比较拮据,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的量每天都是不够的。为了兼顾公平,使每个和尚都基本能吃饱,和尚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分粥的难题。 一开始他们实行轮流分粥,每个和尚每天轮流做庄负责分粥,每次轮到自己分粥的时候就能吃的很饱,而其他人就会吃不饱。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大家公认的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为了能多分到一点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 开始组成三人 分粥委员会及 四人评选委员 会,每次分粥时 提出方案,讨论 审议。常因意见 不一,互相攻击 扯皮下来,等到 粥吃到嘴里时全是凉的。

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再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的粥每次都几乎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一样,他确定无疑将享用分量最少的那碗粥,从此大家都能吃几乎均等的热粥,就算不平少有不等,大家也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网上关于由“七个和尚分粥”的故事所想到的文章不少,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很好的观点。但是这里还有两点也是值得提及的。 第一,要把视角放得更广阔一点,不能只局限在坚 持公平这一层上,还应该想到团队精神的建 设上,有了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大家就会 把精力仅仅放在分粥的具体一事上,而把精 力耗费在内斗上。 第二,第二,除了坚持公平外,还应该鼓励大家创 造财富,增加收入,提高整体水平上,这样

“分粥”规则

“分粥”规则 所谓“分粥”规则,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提出的。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粥,可能有五种分粥的办法: 一、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一样,负责分粥的人碗里最多最好。 二、大家轮流坐庄,每人一天。每个人一周里总有一天胀得嘴歪眼斜,其余六天都是饥饿难耐。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消除不公平,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开始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便给拍马溜须的人和自己多分,分粥又变得不公平了。 四、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形成分权和制约。这样,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察委员会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到粥分完毕,早就凉透了。 在没有精确计量的情况下,无论选择谁来分,都会有利

己嫌疑。解决的方法就是第五种——分粥者最后喝粥,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分粥者”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因为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行业的规矩,不仅要管社会公众,更要管住业内人,内外统一管理标准,社会生活才能有序而不致乱套。由于垄断着公共资源,“分粥者”就应当对行内外一视同仁,不得厚此薄彼。比如,每到春运和节假日,铁路售票窗口有时连一张票也买不到,但人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票贩子手里拿到高出票面价格一倍以上的票。票贩子的票有些就来自车站职工。“火车票就是我们的节日‘概念股票’,不搞白不搞。”一位铁路职工如是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监督管理措施,就是让“分粥”者无权最先“领粥”。 上述五种分粥制度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的“分粥者”个个都是自私鬼,没有一个是大公无私的。正因如此,他们一有机会便会“以权谋私”。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马斯·杰斐逊说:“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信赖上,而是要

和尚分粥的启示

和尚分粥的启示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和尚分粥的故事: 一个寺庙中有和尚若干,每餐都要分食一锅粥,又没有标准的度量工具。于是,他们试图建立一种制度,公平合理地解决斋饭分配均衡的问题。 刚开始,由方丈确定一名僧人专门负责分粥事宜。大家很快发现,这名僧人碗里的粥总比别人的又多又稠。换了一名僧人,结果还是同样。于是,方丈决定改为所有的僧人轮流主持分粥,每个人负责一天。这种“轮流执政”的方法看似公平,但却导致了很多僧人一旦掌权,就要狠狠地“捞一把”的恶习。 专人负责制和轮流执政制均不可取,方丈就让大家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都信得过的老僧来主持分粥。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僧人,起初还能公平分配,过了一段时间,也逐渐为自己和自己亲近的人多分一些。 在道德和修行都靠不住的情况下,方丈决定大家共同讨论分粥的体制改革问题,于是,选举成立了“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执行了一段时间,公平是基本做到了,可是在具体分粥的时候,“监督委员会”常常对“分粥委员会”的工作提出这样那样的挑剔,“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具争,如此争论不休,待达成一致再分粥的时候,粥早已凉了。 最后,他们决定实行每个僧人轮流值日分粥,并且明确规定:负责分粥的人必须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所有人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的多,比任何量器都准确。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在利益面前道德和修养有时是苍白的,而管理与制衡的争论往往导致的是机遇和效率的丧失,其实,制度并不能改变人的本性,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够引导人做有利于社会、集体、他人的事。由此可见,好的制度,能造就好人,不好的制度能使好人也变成坏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