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

解说词整理

第1集

《鹰顶金冠饰—你好我的对手》

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

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名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金冠最高处是一只雄鹰,鹰的头、颈、尾由金丝连接。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花瓣形金冠上,錾(zan4)刻这四狼咬四羊的图案,冠带则雕刻着老虎与猎物的紧张对峙,猎杀仿佛一触即发。

那时,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便由他们的对手书写,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曾被成为“猃狁(xianyun3)”。猃,即长嘴狗的意思,他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然而,如果从草原之王的视角来看,世界很可能与中原的记录不大相同。

“我头戴金冠,身披金甲,草原就是我的帝国,草原以南那群种粮食的人,看上去好瘦,我们草原的男人,吃肉喝奶,都是战士。但是如果遭遇灾年,诶,他们好像存了不少吃的。”

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

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战国赵武灵王终于下决心放弃宽袍大袖,学习胡服骑射,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由此开始。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游牧民族,喜爱中原的丝绸和粮食,而中原的人们,需要金属和牲畜,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

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

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你好,我的对手。

第2集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战国春秋》

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几百年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而这之前的西周,一直处在礼乐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壶身静默,却非无声,壶身可度量,却也无边。这件铜壶,用嵌错法记录了战国时代贵族生活中的情境。顶与底有神兽环绕,静默的壶身上,能听见厮杀与吼叫,这里是一个战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到了战国之后,转化为领土吞并战。一场攻城略地的战斗,一方搭云梯向上仰攻,一方在城墙上奋力坚守,守城方搭弓放箭,挥舞兵器,攻城方有人从城墙上摔下,有人已经身首异处。引人注目的是,持械格斗的画面,一侧,一人手按着敌方的头,一手用力高举兵器欲砍,另一侧已人头落地,尸体横卧。水战时激起的波澜,是这个时代在时光之河里发出的声响。舟行如梭,船上武士个个精神抖擞,奋勇前进。双层战船,犬牙般纠缠在一起,上层士兵,用长柄兵器相互击杀,下层水手奋力划桨,有的士兵跳船作战,船尾还有人击鼓,以壮声威。宛如时光的速度,一念之间就到了厅堂。战争之后,胜利者举办庆功的宴饮,客人们举杯站立,向坐于厅堂之中的主人敬酒、祝福,周围是敲钟磬(qing4)与吹奏的乐队,钟鸣鼎食,礼乐之邦。

战争时,弓箭是杀伤敌人的武器,和平时,则是社交生活的用具。早在周代,射箭便是贵族必须掌握的基础教育——“六艺”之一,射礼,则是重要的社交礼仪。射箭者站在亭子里,悬空张开布质的箭靶,宾主按照礼仪要求,向箭靶射箭,旁边有专人负责报靶,其他人在亭外围观。有时候,也会练习射猎天上的飞鸟,大家使用绑了细绳缴(zhuo2)的箭射向鸟群,一旦射中,就通过收回绳子将猎物捕获,这叫弋射。弋射有准则,弋不射宿,停息的鸟儿不射。

这里有一片桑田,顶层没有了战争的喧嚣,人们安然的进行着习射,妇女们则在桑园里采桑,盛放桑叶的篮子挂在树上,采桑人爬到树顶把桑叶摘下放到篮子里。中国是丝的故乡,采桑也进入了礼制,演化为后来的亲蚕礼。

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的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第3集

曾侯乙编钟—中国之声

(老录音原音,无任何解说)

曾侯乙编钟(音响记录)

采录单位: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唱片总公司,1986年3月29日,凌晨两点开始。

(字幕与录音穿插)

(字幕)

这是一段录制于1986年的音频

演奏乐器来自公元前四世纪

(录音)

室内温度18摄氏度,再录国产音叉,A等于440赫兹。

上层第一组,该组共有钮钟6件

上1(组)1(枚)正鼓音(叮)、侧鼓音(叮)。

下2(组)7(枚)。正鼓音(咚)、侧鼓音(咚)。

全套钟的最低音,为下层一组第一钟。正鼓音(咚)。

全套钟的最高音,为上层第一组第一钟。侧鼓音(叮)。

全部甬钟音域,共跨五个八度。

中层第二组,该组共有无枚甬钟,12件。(敲)

中层甬钟构成的,C大调音阶。(敲)

(配乐《茉莉花》)

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另有楚王所送的镈钟一件。除镈钟以外,每件钟均标识有两个不同的音名。

1986年4月6日,晨6时整,全部采录工作结束。

(画面:采录工作人员的老资料画面,去世的人标白框)

字幕(配乐:曾侯乙编钟原声):

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战国时代曾国国君,

曾国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随国”,在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范围内。

集大成也者,金声与玉振之也。——《孟子》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太史公自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

1978-2018

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

向考古工作者致敬

第4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天地一角

它叫镇墓兽,曾被放在墓穴中,用来保护墓主人的安全。它双眼圆睁,它吐出舌头,它不是青铜,是温暖的木头,木头上涂画鲜红的漆色,形成抽象纹路。四只麋鹿角向外生长,预示生命的开始。这些装饰都在暗示着,这件文物产生于湿地气候的地区,诞生在楚国的大地。

楚,意为树丛、荆(jing1)棘。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息,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

主人驾着马车经过一棵柳树,三个人兴冲冲的跑在前边,由于并没有采用透视画法,人物像是悬浮在半空。两只大雁飞过头顶,三个人向上望去,似乎在交换着对天气的看法。黄狗追野猪,借着春天的响动,亲密的朋友躲在树下说着悄悄话,小心,有人在听呢。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楚人的自由气质,它轻快的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重的文明之中。马王堆漆棺,西汉初年,三百多只精灵盘坐云端,它拨开云雾,端坐天际,露出婴儿的微笑;另一只精灵张弓搭箭,瞄准远处;它紧紧抓住升腾的气流,左手向上托起,捧起云朵;这只做出体操般的动作,在云层间游动;云端上,一

直孤独的精灵,吹奏着思念的歌曲,远远地,它弹琴回应。

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第5集

人物御龙帛画—天上见

死之后,人会去哪里,两千多年前的楚人相信,是永生。

他,眼神坚定,峨冠博带,身着华服的他,腰佩重剑,手中的缰绳绷得笔直,缰绳的另一端紧紧地拴着一条巨龙,巨龙昂首翘尾,身呈龙舟。他似乎已经准备完毕,即将摆脱形骸的束缚,前往永生之地。这幅人物御龙帛画作于战国时代,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帛画,它出土于长沙子弹库,发现时平放在椁盖板和外棺中间的隔板上,是丧葬中使用的“引魂幡”。华盖高擎(qing3),代表着墓主人正游走于天空,一条鲤鱼引领着航程,墓主人驾驭巨龙,而龙正是可以穿行于人间与仙界的接引神兽。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suo4),像设君室,静闲安些(suo4)”。据说,“些”(suo4),是远古楚地巫音的残存,楚人认为人死后,魄往下沉,魂往上飘,因此把帛画藏在棺椁的夹层中,游魂识别墓主人形象,就会归来,完成升仙之旅。

作于二百多年之后西汉时期的T形帛画,同样作为“引魂幡”,则将楚人有关生死的宇宙观表现的更加完整而立体。画中,生死如阴阳相互转换,死后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如四季循环往复,杂糅一体。帛画下方是地下的世界,长夜玄冥中,巨人脚踏鳌鱼,震慑恶灵,托举起大地。帛画的中间部分,墓主人的魂魄则由双龙搭载着一路升腾,穿越人间。上方的天界中,天门大开,这里日月同辉,是墓主人将要飞升成仙的地方。装载着墓主人的棺椁上,同样描绘着升仙的极乐之境,消失的生命,虽暂时如烟云般飘散,但在各种神物的庇佑下,阴阳调和,魂气聚合成形,永恒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逐渐复苏。楚人的丧葬,用楚文化奇幻神秘的形象为逝者的出死入生描绘了一套瑰丽而完整的路径。

“死生为昼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它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第6集

跪射俑—帝国的镜像

地平面,是神秘的镜子。镜面上,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镜面下,帝国的时间仍在行走。

1974年,大地之境的尘埃被意外触动,深埋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赫然面世,秦军集结在京畿(ji2),面对东方,三座相邻的坑穴中容纳着超过7000尊与真人同样大小的陶俑,仿佛镜中折射的帝国。在地下的疆场,我们与史书描写的骁勇秦人面面相觑。

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阵型前锋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们头挽发髻(4),身披铠甲,持握弓箭的双手置于腰间,眼睛注视正前方,面容铁一般冷静。身居射手队列的这位男子,属于大秦战士中爵位最低的一员,也是帝国万千勇儿的缩影。他的头、背挺直,两腿纵向交叉,从侧面看,左膝、右膝、右足三点之间构成稳固的三角,这种姿势重心稳,目标小,利于攻防,大概是当时射击训练的最高标准。靠近观察可以看见射手胸腹的甲片上片叠压下片,肩部和腰下则相反,铠甲的设计细节,贴合人体的曲线,满足了活动和攻击的需要。支撑全身的右脚鞋底翻起,脚尖和后跟针线更加密集,增强了鞋子的韧性,足弓处针线疏朗,便于屈伸。动作、铠甲、衣着,陶俑对帝国战士的复刻逼近真实,而五官、须发、掌纹等体貌的严谨处理,又赋予了他肌肤的温度。出土时,陶俑脸部和周身织物还留有色彩,面目如生,须发毕现,全无冥界的阴翳(yi4),虚拟的将士,不仅颜值尽显,而且暗藏热血。

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他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地面上

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第7集

战国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它的容量只有一升,体格不大,颜值不高,隐约可见的铭文却暗示着它并非寻常之辈。标准、统一、天下,这些关乎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瞬间就铭刻在它的身上。

升,既是容量单位,又是测量粮食的器具,甲骨文的“升”字,就像一把长勺里加了一粒粮食。青铜铸造,呈长方形,直臂,后有短柄,在它的外侧刻有32字铭文,犹如一份出生证明,列出了它的出生时间、体格大小和设计者的名字。大良造鞅,就是商鞅,大良造,是他主持变法时所担任的职务,是当时秦国最高的官职。

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更为惨烈,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各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如何能在变法中后发先至?商鞅认为,首先要取信于民。他在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诉民众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重赏,没人敢去尝试,当他把悬赏提高到原来的五倍,终于有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商鞅使新法获得了民众的信任,统一度量衡的进程也正式开启。

度,用来计算长短,量,用来测定容积大小,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在当时,各国之间的度量衡各不相同,即使在一国之内,各地的度量衡也差别很大,商鞅明确规定一升的大小,并制作出一升的标准器。如此一来,同样的一升米,便不会出现各地多少不以的情况,同样的一亩土地,产量的计算就不会再有差异,国家征税那辆有了保证,源源不断的税收,支撑起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

这是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加刻在方升底部的诏书,一共40个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意是说:如今天下一统,人民安定,度量衡的标准从此归于一致。始皇帝的诏书与商鞅变法时刻下的文字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相隔123年,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

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不识字,没有车,却不能

不纳粮,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第8集

秦始皇陵铜车马—图谋远方

生命若走近边界,帝王也无力逾越,也许,制作一辆精美绝世的车马,才能驶向梦想的远方,拥有这辆车是否意味着不朽?

1980年冬天,在临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侧,两乘(sheng4)青铜车马模型先后出土。一号铜车马是立乘车,也叫作“高车”,车舆、驷马、配饰一应俱全,甚至驭手也被细致刻画,车马以青铜铸造,马身佩戴金、银装饰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所发现礼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车马,不计工本地用金属代替真实原型,诉说了始皇帝的勃勃野心,背倚死亡,图谋远方。一号车高152厘米,长225厘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尺度令铜车马区别于陪葬系统的其他物象,虽然略显微缩,却不减精致。这辆车重量超过一吨,然而它并非凝固的雕塑,而是由三千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灵敏机械,数量庞大,形状各异的零件,挑战了金属铸造与组装的技艺。修长或大体量的构件采用空心鋳造法,宽而薄的,则使用铸锻结合的工艺。复杂的组件,被分解成简单的元件单独制作,再通过活页、子母扣、销钉或纽环连接,合为整体。严密拼接的青铜车马再现了大秦制造的优良品质,让我们重温一颗充满理想的心。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自称始皇帝的嬴政意图制造完美的国家制度,设置由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通达天下的道路。秦朝高速公路、直道和驰道很快诞生,车轨距离的国家标准也随之出现。秦始皇沿着自己铺设的道路先后五次驾驭车队巡游疆土,他的生命终止在旅途,曾经最威严的人间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陵墓之下,另一组车马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帝国沉埋,青铜剥蚀,从未启程的座驾是否真的能够疾驰,到达远方。

第9集

里耶秦简—秦朝县城那些事儿

2018年,一批国宝的数据复原工作正在进行中。里耶秦简,现藏于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这些木片看似不起眼,但模糊的文字却隐藏着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秦朝的一座县城。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古城一座古井里发现的三万七千四百余片秦简震惊世界。

“这片秦简上记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字迹已经很不清晰了,它经过火烧过,水泡过,就很难再现它本身的这个原貌,但是我们通过一些技术,比如说多光谱的采集,可以把它很好地再浮现出来”。

“南阳户人荆不更郑不宝,妻曰有,子小上造虒(si1)。”两千两百年前的一户人家,户主郑不宝,享有爵位不更,他的妻子名叫有,两人还有一个未成年儿子造虒,当年他们生活在南阳里。现在这家人在这片木简上团圆。

“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的户口本,我还知道有一片更像身份证”。

“故邯郸韩审里,大男子吴骚,为人黄皙色,隋面,长七尺三寸。”23个字介绍了一位来自原邯郸韩审里的男子,他叫吴骚,皮肤有些黄,椭圆的脸,身高一米七左右。有了这块简,吴骚可以避免被冒名顶替,官员检查人口流通也有据可依,即使他的身体已成为尘埃,但木简还记得他的样子。

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共有四十多个郡。地处洞庭郡的迁陵县并不起眼,这里的大小官员也很平凡,他们当年日复一日书写完成的官府文书,便是现在的里耶秦简。大部分的木简记载的是秦王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后的秦代,其纪元由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9年,一年都不少,记事详细到了月和日,大量的木简一枚便完整地记录了一件事,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片木简。三万七千多枚木简,就像是一部秦朝县城生活的百科全书,写满了当时的各个方面,有通邮,有行政建置,有买卖、算数和记事等,全景式展现了郡县制下一个秦朝县城的管理和运行。

始皇二十八年,迁陵县服役人的死亡率颇高,每六又六十三分之五个人当中便有一人死亡;始皇三十二年,迁陵县的仓吏将祭祀剩下的一斗半酒卖给了城;始皇三十二年,迁陵县共有户数五万五千五百三十四户;甚至还有三片目前可见最早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在正史当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20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如同复活

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第10集

南越汉玉—有玉而安

雨林、湿地、瘴气弥漫的土地,这里是南越之地,也是两千年前秦始皇眼中一块诱人的沃土。赵佗,便是奉秦始皇之命而来,征服五岭之南的江山,也是他为汉代守护一方平安。《史记》中记载,这位来自中原,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待机时间最长的王,从外表上看,他就是个越人。王二代赵眜(mo4)即位时,历史已经进入汉代,在他死后不到二十年,南越国被汉武帝的十万大军所灭,而他的墓葬安静地在地下。1983年被发现的这座墓室,呈献给世人一个汉代玉石艺术的巅峰。

玉,本是美好的石头,中国人赋予了它丰富的生命和意义,可以象征品德,可以炫富,也成为生死的陪伴。到了汉代,玉器出现在人们生前死后的各种场所,从礼仪到装饰再到器用,记录的一个朝代想象力的维度和气度。南越国,虽然身处统一国家版图的边缘,却和中原地区对玉的追逐一样浓烈。喝酒有玉杯,穿衣有玉带钩,挂在脖子上的“项链”,系在腰间的玉佩,甚至连下棋也要用温润的玉棋子,南越王墓的主人赵眜,显然是一位“玉粉”。

这是一只玉角形杯,也许是玉匠希望借意犀牛角能溶解毒物,便成就了这只“无公害”杯,杯子的主人一定好酒量,因为玉角杯不能直立,超过100毫升的酒,必须一饮而尽。杯子的外侧,雕刻了一只中国传统的夔(kui2)纹。

龙的形象,几乎遍布汉代装饰用的玉器,它是龙形玉佩,它是龙纹玉璧,它是龙凤纹重环玉佩。两千年前,它叠放在南越王脸上,亦如瞳孔,望向人类不可见的地方。身处内环的龙托起外环的凤,执手相看,雕刻者将内外环的纹饰设计为不同的方向,让人错觉双环旋转,气韵便由此而生。“生者配玉,以比其德;亡者敛玉,以慰其灵”。随葬用玉在汉代表现得更为极致,当时流行的观念是,用玉器随葬可以保住墓主人精气不散。在汉代君王的葬礼上,堪称奢侈品的玉衣风靡一时。“愿在体而为衣,安君王以九泉”。这2291片玉被红色的丝线

串联,与那些金、银、铜缕相比,这件属于南越王赵眜的丝缕玉衣,有了属于自己的红色血脉。

南越国,秦汉帝国的南土,这里的玉承袭了中原玉文化的正统,也融合了海外异域的风情。玉,石之美。玉比王字多一点,即使身为王,也会在时间里湮(yan1)没,有了玉便多了一点能与时间并肩的力。有玉而安,身体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

第11集

霍去病墓石刻—磐石之志

汉武帝茂陵不远处,便是名将霍去病的墓葬,形如祁连山。当年山上的石刻,气势依旧,纪念和陪伴着,中国历史上的少年将军。

一块整石浅刻的人,带着痛苦的表情,像一个问号。当求生存,或求生存而不可得,一场战争无可避免。中原肥沃的土地吸引来了怪兽,表情透露着贪婪与凶残。羊已入兽口,弱肉强食。匈奴是西汉前期在北方草原上兴起的游牧民族。他们控制着西域,强悍的骑兵屡次进犯汉边界,这是令人畏惧的对手。

这匹隐在石头中的骏马,头上仰,作势跃起,就像公元前140年的汉朝,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霍去病出生。汉朝刚刚建国62年,像一匹年轻的骏马,要跃上世界的舞台。体形粗壮的石人,掐着一只凶猛的野熊,昭示着战争的惊心动魄。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转战匈奴五部落,这位19岁的少年,孤身进入敌人的营帐,一个人,却仿佛拥有千军万马,让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归顺大汉。

一匹威武的战马,气宇轩昂,凛然难犯。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在地,右手持箭,左手握弓,垂死挣扎却无法动弹。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之后,霍去病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朝,从此可以直面更辽阔的世界。司马迁形容这闪电般存在的生命:“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闪电耀眼,闪电短暂,公元前117年,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

石雕无声、荒野长吟。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它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第12集

五星出东方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大地的经纬纵横交叠,标识(zhi4)出山川和城市,坐标连接,足迹踏成道路,示意来处,遥指去向。来自东方和西方的风,在每一个路口相遇。昆仑山北麓,一条雪水汇聚而成的河流,在沙漠深处失去踪迹,河道尽头的风沙下,掩盖着神秘的精绝古国。

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尼雅遗址发现大量织物,1号墓地8号墓中的男性贵族,周身穿戴华贵的服饰,右臂旁的一枚方形护臂保存完好,引人注目,护臂主体剪裁自五重平纹经锦,边缘有六条绑绳,蓝、绿、红、黄、白五色经线,织出云山、星象、草木和鸟兽,纷纭色彩装扮了主人的手腕。山石云气与奇禽异兽的组合,在汉代寓意仙境,是流传四海的装饰母题。汉风西传,这件护臂或许是中原王朝给精绝古国的馈赠。织锦的纹样间自右及左横列八个篆体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一句吉利的占星语,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也称太白、岁、辰、荧惑和镇,地分九州,中国指的是中原。人们相信,每当五星会聚,辉耀东方,大汉就将安宁昌盛。丝缕的叠加构成锦缎,颜色的集合拼出画面与文字,美好的愿望浓缩成千丝万缕,被细密编织进这一掌见方的精致里。五星锦每平方厘米经线220根,纬线48根,丝之纤细,线之密集,都展现了公元2至3世纪最杰出的丝绸织造工艺。

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蜀锦提花机模型,为今人复原逝去的神机提供了线索。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依照汉代的技术,使用原始的工艺仿制五星锦,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全幅的画面和完整的语句再一次缀合在世人眼前。

丝绸像强劲的东风,出塞远行,与此同时,毛、棉织物则像西风,与东风相逢在路途。新疆地区的丝路遗址不仅保存了锦缎,还容纳了多元的域外因素,例如:织有人马和武士图案的缂毛,印有丰饶女神

的棉布,无不折射着来自异邦的陌生风景,裹挟着浓郁的他乡气韵。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第13集

四神纹玉铺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铺(pu1)首衔环,常用作大门上的门环,但这件玉铺首却绝无仅有。云气缭绕间,现出兽面端严威武,虽衔环缺失,却气势犹存。背面突起的长方形钮,上有方孔可穿榫(sun3)。再仔细看正面,双目炯炯有神,头部的云气纹里依稀可辨,有动物形象隐藏其中。尊贵的龙,凶猛的虎,吉祥的神鸟,还有一对龟蛇合体。他们是天生的组合,有个霸气的名字——四神。

仰望星空,带给古人视线之外的想象。28个星宿(xiu4)中,东西南北四方的每七个星宿,组成天上的四种神兽。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四神就是四方的象征和守护者。青龙又称苍龙,是东方之神,颜色为青,五行属木;白虎是西方的主宰,颜色是白,五行属金;朱雀是一只红色的大鸟,统领着南方,五行属火;玄武是神龟与灵蛇合体,位于北方,五行属水,颜色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玄色,黑中带红。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天地相应。人们把四神投影到地上,需要区分东西南北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存在。行军打仗,四神奔腾如风。在猎猎招展的旌旗上,朱雀领前锋,玄武居后卫,左翼青龙,右翼白虎。一场仗打下来,前后进退,与天同在。四神浮现尘世,营造城池宫殿时,人们把它们刻在瓦当上标示方位,护佑一方平安。四神游走在石碑上,潜入墓室之内,盘旋在一面小小的铜镜上,有方向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身影。它们是离每个人最近的神,守护着人们的四方。

这是灵动的四方,铺首上的四神纹欢快地跳脱了原本的方位,南北两神右旋后适合地布置在兽面两侧,似在祥云里飞腾翱翔,怒目利齿的兽面眉目间也流露出几分柔情,一切都在艺术的浪漫中被汉人的双手活化。

玉石,大地的精华,当雕刻者把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这块玉石上的时候,玉石又秉承了天相。也许古人把它们想象

成天空之门的铺首,即使在眼前,我们也需要仰望四神遨游的天际。这块蓝田玉上的四神安在,这是一片碧绿的天空,奔腾、飞翔、盘旋、静默的四神指引着地上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第14集

熹平石经—破碎与重聚

依稀的文字,饱经沧桑的残石,分藏在全国多家博物馆,虽相隔千里,却是出自同一组石碑。

它是现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东汉熹平石经。双面刻字,不是一块,而是一组,共46块。内容为儒家七部经典,全辑二十多万字,史无前例。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刊刻了法老的诏书。古巴比伦人刻制了汉莫拉比法典。中国人在石头上镌刻了一套儒家经典。

汉代开始,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法定教科书成为指导社会发现的伦理道德典范,官学私学规模空前,制定的教育制度模式沿用至今。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经籍传播主要靠抄写,时间一长难免出错。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yong1)等人奏请校(jiao4)订儒家经典文字刻一套范本,立于太学,以供刊误订伪。此举轰动全国,读书人纷纷前来捶制拓片做范本,不仅校对内容,亦学书写。熹平石经全文以当时官方正体字写就,就是汉隶成熟期的顶峰之作,在中国学术史和书法史上,都堪称鸿篇巨制。

天有不测风云,石碑也有旦夕祸福,熹平石经刻成的第二年,便爆发了战乱。七年后,董卓焚烧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遭到破坏,魏初有所修补,之后便颠沛流离。南北朝时期,高澄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ye4 dou),结果半路上掉进水里,运至邺都的还不及一半。隋朝年间,又从邺运往长安,却用作柱础(chu3)。唐贞观时,魏征去拯救这批石经,已十不存一。再以后就仅剩些拓片和零星出土的碎石、残片,如一串断线的珍珠四佚(yi4)乡野。

可以看出,这块熹平石经上的内容是易经。汉字历经演化有繁简之别,有通假之异,文字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熹平石经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此后历代都有官方刻石宣布经文定本。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4)体,成为梳理传统

文化的重要凭据。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su4)是为了接近本真。石头冷硬,字藏深意。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如今我们已经收集到八千多个熹平石经文字,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第15集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溯源定本

这块来自汉代的画像石上,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中国思想家的一次会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拜访老子。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手拄拐杖、面向孔子的是老子。

“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的常见题材。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que4)上的石刻艺术品,是汉代人精神创造的真实写照。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但他们见面时还并未有儒道之分,更像是后辈向前辈的请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叙了其中的一次谈话。孔子前往周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苟存性命。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挂在脸上的神采、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孔子回去后三日不语,对弟子们这样形容老子:“见到老子,远超出我的想象,他就像变幻莫测的龙一样,无人能识其全貌。”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却并没有排斥异己。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汉代人把这个场景刻在砖石之上,置于兆域之中,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铭记传承而绵延不断。

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论语·学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道德经》

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中国都先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们的智慧与人类相遇,构成了多元的世界,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第16集

长信宫灯—来自汉代的一束光

看见这盏灯,仿佛能够看见被它照亮的时代。

一位西汉宫廷女子,眉眼细长,脸型圆润,头上佩戴巾帼,身穿曲裾深衣,跣(xian3)足而坐。两千余年,她未曾挪动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阴长短如灯火明灭。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城西三华里的陵山上,先后发现了两座汉墓,窦绾是汉文帝皇后窦氏的侄孙女。。。”当墓室中散落的铜构件被重新组合后,擎灯侍女安然沉静的表情,从尘土中浮现。铜灯内外刻记的多处铭文,讲述着它经历的复杂流转。“长信尚浴”,这盏灯曾在长信宫的浴室里使用,长信宫灯由此得名。这些铜灯,点燃过汉代的暗夜,映照出人心美丽的憧憬。层出不穷的样式中,釭(gang1)灯最为奇妙,釭灯造型多为动物或器具,长信宫灯,是唯一已发现的人形釭灯。

一件宝器,一位佳人,从此执手,互为你我,艺术家完成了卓越的设计。女子左手托起底座,右臂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扣住托盘,成为灯罩。灯盘上立有两枚遮光片,盘边设有手柄,开合与转动间,可以控制光的照度和角度。

西汉时,常用动物脂肪制作燃料,燃烧时黑烟弥漫,气味难闻。

釭灯内部的空腔,是汉代人实现环保的诀窍。灯点燃后,烟随热气流顺衣袖进入空腔,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烟炱(tai1)便附着在内壁,避免弥散,保持空气清洁。灯体的组合部件可以拆卸,底部开敞,便于清洗内部。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

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第17集

素纱单衣—云想衣裳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西汉长沙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下葬,贴身侍女挑出她最喜爱的几件衣服,仔细叠好、封箱,放在她的棺木旁。

这一件是她的最爱,它没有衬里,轻薄,通透,柔软,神秘。可以想象,当辛追夫人,把它套在各种华服的最外面,华服上艳丽的纹饰在这层薄纱下,若隐若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宴饮聚会的焦点,这就是素纱单衣。

20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在创造这样的朦胧之美。直到今天,它透露出的韵味,一直吸引着后人去追寻它的绝代芳华。

“平肩,宽袖,直身,它不强调合体,但服装和人体之间有一种内空间,有空气在流动。”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一座汉代文化的宝藏。因为墓主人的贵妇身份,这里又好像是发生于地下的一场汉代服装秀。1972年到1974年,这里一共出土了数百件汉代丝织品和衣物。其中最令研究人员感到惊叹的就是素纱单衣了,但在地下埋藏了2000年后,蝉翼般清透的素纱单衣,已经非常脆弱。

今天的人们只能尝试通过复制来再现它起初的样貌。整件衣服长米,两袖通长米,即使算上纹锦镶边的衣领,衣袖口和衣襟边缘,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在第二次尝试复制。因为之前制作的复制品总是比素纱单衣要重。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素纱单衣的蚕丝纤度只有旦,也就是说,制作素纱单衣的丝,每9000米只有克,而今天最高级丝织物的纤度也要14旦左右。原来经过千年进化,现代的蚕越发健壮肥胖,吐出的丝也就粗了很多,蚕宝宝即使想瘦,却已经回不到当年细若游丝的身形了。

西汉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来的地方。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衣着会让人们找到自己,安安静静交叉的领子,直身的不合体的形制,让素纱单衣在穿着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随机的线条,这样的衣物并不捆绑着身体,相反,穿上它的人,神采可以随着衣裳起舞,自在地飞扬。

“它是自由的,人体在里面也是自由的,人洋洋洒洒的,很自在,很心定,我认为它是一种自由。”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然在影响着2000年后的中国人。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第18集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周而复始如期而至

天上本没有刻度,看的人多了,便划分出二十八星宿(xiu4)。

漆木圆盘边沿,刻有星宿名称和距度,另一只圆盘,盘面标识北斗七星,边沿一圈365个小孔,两盘正中钻同心圆孔。

“我们根据汝阴侯墓出土的这组漆器做的复制件,在用的时候应该是把它重叠到一起,原来是应该中间有一个指针这样的一个东西,怎么来用它来进行观测呢?它的关键呢是,同墓出土的另外一件东西,啊也就是这件东西,看上去它跟一个盒子一样,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结构,这个盘它正好可以卡在这个位置,这样还不够稳定,可以用一根丝线进行固定”

星盘配合支架角度,支撑在阜(fu4)阳,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指针指向北天极,和地平面的夹角正是当地纬度。二十八宿如同洒在天空的坐标,不均匀划分周天365度。可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记录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

“二十八宿盘的使用原理结合一点现代手段做的一个演示装置,这个指针在天球上呢穿过星体A对应一个小孔,插上一根小针,转动

我们的视线通过星体B,这个相交的地方插上一根小针,这两个针之间,有多少个小孔,你一数,就代表相距度数。这样的一些观测呢,对于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民仰望天空,低头思量。看似简单的初始,经过数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人们探索宇宙运行的规律。

“这个呢就是汝阴侯墓当时出土的另外一件漆器,再用的时候呢可以把它打开,立耳呢把它竖起来,作用呢是和这个小棒配合,主要是用来测量四个最重要的节气。”

夏至,北半球太阳照射角度最高,日影最短,白昼最长;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冬至日影最长,白昼最短。再一次夏至到来时,太阳经历一个回归年。结合月亮盈亏周期为1月,差值每19年增加7个闰月。以天文定历法,观察气象、物候,汉代人将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应天顺时,耕作有节,黎民生活有保障,农业文明基石得以建立,这份阴阳合历,沿用至今。

木已腐朽,漆皮残存。时空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太阳,不过这两千亿颗亮点中的一粒。天行有常,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是为天地之信,以利万民,生生不息。

第19集

狸猫纹漆食盘—漆盘上的喵星人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天下和平,社会气氛积极向上。长沙丞相家中出现了一种纹样独特的盘子,它,就是狸猫纹漆食盘。

圆圆的眼睛,胖胖的身体,尖尖的耳朵,与我们今天的家猫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它的出现并不简单。前爪稳稳落地,保持绝对的安静,两只耳朵竖起,进入警戒状态,尾巴高高翘起,预示着尚未驯服的野性。朱砂勾画双眼,目露凶光,说明它是个狠角色。猫,这种憨态可掬的形象,在汉代之前并不多见。比如西周时期的伯矩鬲(li4),它的腹部装饰着牛头,看上去威严庄重。这种设计思路曾长期占据古典时代,力求表现拥有者的权威。但是一进入汉朝一切都改变了,经历过大分裂的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苏醒,他们所制造的器物无不洋

创新中国观后感300字

创新中国观后感300字 《创新中国》观后感胜溪街小学六(36)班武可心探索我们所不能接触的一切是生物的本质, 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努力的事情。不论是直冲宇宙的火箭还是沉入深海的潜水器,都是我们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去努力打造的为人类去看得更高更远的前沿产品, 中国在智造上更是数一数二的强国。今天我观看了《创新中国》后真正感悟到了。 而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年我们要更加努力提高中国的创造技术,现在的学校也已经科技化了,如果要讲课,只要把排版拉到黑板中间就可以开始了。之前的学校连饮水机都没有,现在学校已经装上了半自动的饮水机,当然拥有这样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一份贡献记得《厉害了,我的国》中曾经这样提到我国的大型机器的工作特性,由于长期依靠俄国的变压器以至于我国一直不能全面的实现自主制造,近几年,我国优秀的的工程师团队终于在俄国不提供整修帮助的紧急情况下,加班 加点,共同学习研发了变压器的制造技术,完全掌控了大型机器的自主制造过程 ,不再依靠别国的技术,做到掌握核心技术,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 创新中国——空海探索我们所不能接触的一切是生物的本质, 也是人类几千年来所努力的事情。

不论是直冲宇宙的火箭还是沉入深海的潜水器,都是我们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去努力打造的为人类去看得更高更远的前沿产品,中国在智造上更是数一数二的强国。 记得《厉害了,我的国》中曾经这样提到我国的大型机器的工作特性,由于长期依靠俄国的变压器以至于我国一直不能全面的实现自主制造,近几年,我国优秀的的工程师团队终于在俄国不提供整修帮助的紧急情况下,加班加点,共同学习研发了变压器的制造技术,完全掌控了大型机器的自主制造过程,不再依靠别国的技术,做到掌握核心技术,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 创新是走在世界前列,不只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思想上的创新,将新发明应用到自己所在的领域、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一直保持着与世界保持同步也是优秀的科学家们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屹立在世界前列。我国的火箭发动机在国内是全新的,国际上也是最先进的循环方案,整个发动机的系统效率要提高 15%以上,相同的燃料发出的推力更大,这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成果会用到未来的火箭发动机上。如果研制成功,中国航天运载能力将提高五倍左右,这会给中国的太空探索带来质的飞跃,也会让我国的火箭技术达到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地位。然而,它不仅仅是推力增高了,研制难度、技术风险也大幅增加,试验过程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资料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在这个寒假我观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纪录片。 我本身是一个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人,对于中原王朝的那种神秘优雅大气的文化痴迷至斯。 秦朝的神秘,汉朝的博大,隋朝的坚忍,唐朝的开放,宋朝的繁荣,明朝的正直。 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随着历史岁月漫长的变迁,最完整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文化的只有华夏文明。 让我最骄傲的是几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毫不费力的读出几千年以前那些文学大家,历史的撰写者的思想和当时的盛况。 曲水流畅,制酒投壶,那些古时候的盛况仿佛在我们眼前浮现一样。 这个寒假我去了故宫博物院,亲眼看到了“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故宫提取了一万余件文物来举办这个展览,身临其境之后就会发现我仿佛穿过了三百年,站在了那时候的故宫亲眼观看那个时候的春节,那个时候乾清宫门前的天灯,高大雄伟色彩鲜艳,那个时候每一个宫门上的年画,穿越时候站在我眼前,那种感觉让我很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爱了我的祖国二十年,她教给我的不是资本之上的经济主义,而是用古老的尘封的历史教给我一个人的血和肉,一个人内心的温度,一个人的胸怀天下。 她用商鞅方升教给我一升量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至今我都无比感激秦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举动,祖龙皇帝的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嬴政的霸气,是定鼎天下,一扫六合,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气概! 她用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告诉我汉朝时候提花机的智慧,和我所学的专业还有一些联系呢,制造提花机的中心思想是在汉朝时候的一台二进制提取信息的机器,每踩动一次,就是一绺线在机器上的一次运作。这种智慧出现在公元前,那个在西方国家还处在充满斗争的古罗马时期,这就让我对中国人的智慧叹为观止,华夏文化历来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有此处。 她用霍去病墓石雕告诉我少年封侯,马踏龙雀的英雄气概。那个永远以二十四岁的样子留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英姿勃发的冠军侯,教给我的是对国家不灭的信仰,对国家向往的忠诚,和少年人的一腔英勇,那些只属于少年人的英雄气概,只有他才有的少年气。霍去病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解说词整理

第一集 《人头壶—最初的凝望》 你来自泥土 头微微扬起 仿佛仰望天空 六千多年过去了 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 而今凝望着你 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 人头壶——红陶材质,由仰韶文化先民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那时候的人们不断打磨手中的石器,开始驯养家畜、开垦田地、形成聚落。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纪元。陶是人类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实验,在双手的作用下,土壤、水、火交织在一起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实现质的转换。从对泥土的把弄开始,人类认识到自身创造万物的非凡能力。初生如光明照耀,死亡如黑夜降临。人类一次次地发出悠长的疑问,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根源于对生和死的思考,人类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这件仰韶文化陶壶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庞之一。陶壶的人像难以分辨男女,那微微上翘的嘴唇仿佛儿童般纯真地仰起。这件器物既是壶,也是人的身体,那宽大浑圆的腹部似乎隐喻着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人头壶的后背伸出一根断面呈扁圆形的管道,用于向壶内注水,

眼睛和嘴巴则构成出水口。窄小的出水口降低了器物的实用性,暗示了这件陶壶或许还具有额外的功能。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塑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 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 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仿佛刹那间 村落成了国 符号成了诗 呼唤成了歌 第二集 《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 丁晓逵一直珍藏着一支仿制的骨笛,它的范本,就是七千八百到九千年(前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1986到1987年,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20多支这样的骨笛,这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乐器了。早期的骨

假如文物会说话

假如文物会说话 题目 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留下灿若星辰的文物宝藏:后母戊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兵马俑、长信宫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富春山居图……这一件件文物,见证了沧海沉浮的历史变迁,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着中华大地生存繁衍的智慧,告诉我们中华儿女从何而来……假如文物会说话,它将向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请展开想象,以“假如文物会说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展现“文化自信”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这个紧贴时代脉搏的作文题至少有两大训练价值。 其一,主题表达的选材价值。 纵观近年高考作文,老规矩的重提、科学家与文学家关于手机的思悟、象征地域文化的老腔、?c英雄生活一天的想象、神奇的书签的读书主题……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始终是贯穿其间的主旋律。随着近年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一系列用科技手段、娱乐方式将传统文化从庙堂之高引向寻常百姓家的活动与节目,越发凸显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假如对《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有所涉猎,或对历史文物掌故谙熟于心,学生会有非常

多精彩的故事可以新编、改编,甚至加以想象性虚构。后母戊鼎背后礼的文化秩序与王权之威、勾践剑身上的传奇、编钟呈现的礼乐文明、兵马俑反映的从战乱走向统一的历史、宫灯见证的沧桑情爱、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走过的丝绸之路、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文人风骨……无论是文物本身被铸造、使用、流传、埋藏乃至重见天日的每个节点,还是文物背后的主人、地域、历史迁移乃至馆藏经历,每个时空都可以挖掘出无尽的故事。 其二,叙事技巧的训练价值。 以“假如文物会说话”为题,这就要求学生让文物“说话”。可以是以文物为叙述者,以物的视角自述故事:也可以通过文物与人、文物之间的对话推进故事。 第一人称自述故事的难点在于,如果故事本身的情节跌宕不够精彩,叙述者主观情感不足以取得读者认同,就很容易流于独幕剧式的“独白”,自说自唱。所以建议学生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较容易推进情节。 其实,不同主体的对话本身就可以呈现不同想法的碰撞,甚至是误解、争执、矛盾冲突。学生最好选择最为熟悉的一件或几件文物,挖掘它们身上具有冲突起伏的故事,可以是古今视野的冲突,也可以是文物背后故事的曲折。当然,要在有限的篇幅内,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呈现主旨,还需要对语言有一定把控力,能以凝练的对话勾勒出主体形象(无论是人还是物)的鲜活特点。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 解说词整理 第1集

《鹰顶金冠饰—你好我的对手》 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 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名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金冠最高处是一只雄鹰,鹰的头、颈、尾由金丝连接。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花瓣形金冠上,錾(zan4)刻这四狼咬四羊的图案,冠带则雕刻着老虎与猎物的紧张对峙,猎杀仿佛一触即发。 那时,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便由他们的对手书写,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曾被成为“猃狁(xianyun3)”。猃,即长嘴狗的意思,他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然而,如果从草原之王的视角来看,世界很可能与中原的记录不大相同。 “我头戴金冠,身披金甲,草原就是我的帝国,草原以南那群种粮食的人,看上去好瘦,我们草原的男人,吃肉喝奶,都是战士。但是如果遭遇灾年,诶,他们好像存了不少吃的。” 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 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战国赵武灵王终于下决心放弃宽袍大袖,学习胡服骑射,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由此开始。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游牧民族,喜爱中原的丝绸和粮食,而中原的人们,需要金属和牲畜,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 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 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文案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文案整理(完结)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第二季 第一集鹰顶金冠饰你好,我的对手 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 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 那时候,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则由他们的对手书写。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被称为“猃狁”,“猃”即长嘴狗的意思。他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然而从草原之王的视角来看,世界很可能更中原的记录不大相同。 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 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由此开始。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 第二集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几百年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而这之前的西周,一直处在礼乐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壶声静默,却非无声。壶身可度量,却也无边。 静默是壶身上,能听见厮杀与吼叫,这里是一个战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到了战国转化为领土吞并战。一场攻城略地的战斗,一方搭云梯向上仰攻,一方在城墙上奋力坚守。水战时激起的波澜,是这个时代在时光之河里发出的声响。舟行如梭,船上武士各个精神抖擞,奋勇前进。双层战船,犬牙般纠缠在一起。

《创新中国》观后感

《创新中国》观后感 篇一近几年,从《朗读者》、《国家宝藏》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到以《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质纪录片,央视一直在电视节目创作上打磨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和“现象级”。越来越多的科技、公益、文化类的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真实记录”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发展新趋势的今天,央视对优秀纪录片的集中发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行业引领者的地位。《创新中国》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带有教育意义的科教片,在大家埋头于自己领域的工作和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技术不停的更新换代的时候常常忽略了我们所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和未来即将经历的科技变迁。这部片子就是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机会,审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了解我们所在的国家所过的生活。在第一集信息中,从一个总结性的词汇中延伸出了关于信息的各个不同的领域,惊叹于物流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发展之快,也慢慢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笼罩在互联网之下成为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感谢这个时代,感恩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科学家和创新者们。《创新中国》观后感篇二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

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

假如地球会说话作文800字

假如地球会说话作文8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听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叫《如果国宝会说话》,身为地球的我,也想对你们人类说上几句......”今天,我的手机意外收到这封消息,把我吓一跳。这年头,谁没事整的恶作剧?伴随着疑问,我继续阅读下去。 “直到前几天,你们才终止了对我的毁容。在非洲大地上,你们为了那华而不实的金银珠宝,对我的脸大开杀戒,让它坑坑洼洼,有的还很深,让我疼痛难忍......”呵,这位地球还真没有说错。世界上最大的珠宝公司刚刚于三天前暂停勘探,并且从中获利上亿美元。 “另外,你们真的认为塑料对人类好吗?实话实说,你们制造的成千上万吨的垃圾塑料不仅污染了你们的土地,而且污染了你们的牲畜。所以,你们自己制造的问题已经对你们自己也产生了危害,好好想想吧......”我看到这里,感到一阵惶恐,猛地想起冰箱里还有一些牛肉,顿时不敢吃了。它说得十分正确,不错,仅一周前就有好多因为误食了海洋中的垃圾袋而死亡了的鱼,闹得海鲜大幅涨价,不过按地球的说法,人们岂不是在花更高的价钱,买毒药! “还有可恶的一点是,你们这些人类,不仅破坏环境,还对你们的兄弟----动物下手。你们不断地杀了他们,剥了他们的皮,拿去换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们可否想过,人类与动物是有共同祖先的啊......”是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现在的偷猎行为过分严重,恨不得对动物园里的动物也下了黑手。我爸爸的同事曾经

送给我们家鳄鱼皮做的钱包,现在,我看了地球发来的话,一种罪恶感在我心里产生,挥之不去。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让你后代再看一眼那湛蓝的天空?”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让你后代再看一眼那葱郁的树林?”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让你后代再看一眼那清澈的河水?”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让你后代再看一眼那活泼的动物?”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 我最终读完了地球给我们人类的话,心中充满愧疚。地球孕育了我们,创造了一切生灵。然而,我们却糟蹋着我们的母亲,迫害我们的兄弟,自以为主导了一切,但事实上,我们也是受害人。 我们是时候反省自己了,想到这里,我默默地把地球的留言转发给其他人,希望这话可以唤醒更多人。

文博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分析——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24 第2卷第16期 传媒热点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文博类纪录片也开始借“新媒体”之力,进行由内而外的转变,以此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市场。与以往的文博类纪录片不同,《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整体风格上活泼、生动,在情感表达上细腻、温情,在内容上丰满、充实,在节目制作上坚持打造精品,做到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颠覆了人们对文博类纪录片的固有印象。 一、叙述新颖式(一)从假想出发(1) 节目名称设悬。在强IP (Intellectual Property)化时代,名字对于一档综艺至关重要,是节目品牌在传播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IP可以使其成为一个持续产生影响力的品牌,使节目更具有生命力。节目取名为《如果国宝会说话》本来就带给观众一些有趣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如果文物有生命,如果他们能开口说话,那么他们会向我们诉说什么呢?以“如果”为题进行设悬,引发受众思考进而引起受众观看兴趣。 (2) 叙述角度新颖。《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从国宝本身出发,让国宝自己开口说话,从而使每一个文物都拟人化般地有了属于自己的情绪和特征。每期节目开始前的“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拉开了节目的序幕,把高冷的历史文物瞬间变得可爱、生动、亲切,拉近了受众与文物的空间距离和情感距离,易于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 《如果国宝会说话》没有浮华的外在包装,它所拥有的只是历经沧桑、穿越时光而来的国宝本身。节目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充分彰显了其文化内涵。 (二)以浪漫为落脚点(1) 抒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艺术美的本质归结为“境界”,认为情与景高度统一后便自然产生了风骨和神韵。《如果国宝会说话》就为受众营造了极其宏大的意境之美,虽然每期内容有限,但却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委婉含蓄地唤起观众的想象和情感。 (2) 节奏。节奏是隐藏在影片中的一种韵律,是由镜头的变化、拍摄的景别、拍摄主体的运动、音乐及音响效果等共同决定的。节奏的把握在纪录片中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把一维的文字有效地扩展为立体的三维空间,而且还能展现节目的意图,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并与受众的思维融为一体。 《如果国宝会说话》每期仅有五分钟,因此节奏的把控更为重要。生动的解说词辅以适情的配乐,再通过有序的画面组接,使节目张弛有度,不仅有效地调整了节目节奏,而且 在补充画面内容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 二、体量年轻态 (一)轻体量——碎片化接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更迭,在信息纷杂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许多信息,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向碎片化接收发展。 《如果国宝会说话》与其他文化类节目相比,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的节目时长——摒弃长篇大论的叙述方式,浓缩了节目内容,一改往常四十多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的节目时长,每集仅用5分钟来讲述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便于受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迅速了解文物、了解历史,契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下对节目观赏的需求。 此外,《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轻体量与网络传播短、平、快的特性不谋而合。随着两微一端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如快手、抖音等)开始流行,人们以碎片化、可拆解、 快节奏、浅显易懂为特征的接受习惯早已形成[1] ,而《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五分钟的体量、精美的画面、网络化的语言叙述,让一件件“国宝”活了起来。 (二)文物变“萌物”——萌言萌语与以往的文博类纪录片不同,《如果国宝会说话》整体风格活泼生动,将文物拟人化处理,以文物为第一视角进行“萌”叙述。放低自己的跪射俑、酷似“奥特曼”的三星堆青铜人像,眉清目秀、静静凝望的人头壶、头上有犄角的木雕双头镇墓兽,仿佛佩戴了“美瞳”的太阳神鸟金箔以及呆萌可爱的猫头鹰鸮尊等,既迎合了当下的语言热点,又吸引受众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 文物变“萌物”,展现了文物在沧桑寂寥的历史长河中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不仅使枯燥的文物知识传收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击中年轻观众的心,以此来打动受众。 三、内容精品化当今时代,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一部纪录片想要取得市场和口碑,就必须精心地进行打磨和反复推敲。 纪录片作为“视听双通道”的媒介,以声音和画面两种视听符号传播信息,其声画语言应是互相配合补充的[2],只有这样,纪录片用声画语言叙述的价值才能凸显现出来。如在第一季第一期的《人头壶:最初的凝望》中,除了影像画面外还有解说词配音、配乐以及各种抓人眼球的特效。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觉醒,文博类电视节目异军突起,开始频繁出现于观众的视野,并受到 广泛好评。然而,文博类节目在声画关系上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和刻板模式,如解说词冗长,画面与解说词不相匹配等。本文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分析对象,结合新媒体语境现状,站在视听语言修辞的实践立场,举例分析该片的视听语言,以此为基础探究文博类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创新。关键词:文博节目;电视纪录片;文化综艺;视听语言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6-0024-02 文博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分析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王丁晓月 刘景泰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作者简介:王丁晓月,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I合成主播对提高播音主持学生专业技能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910232084。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 《创新中国》观后感 在这次寒假期间,我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纪录片。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央视近几年来的节目真的是越做越好,从《朗读者》、《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到这次的《创新中国》。每次都是精心打磨一档节目,来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 《创新中国》这部纪录片一共分为六集,分别从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潮起这几个方面来记录了当代中国的伟大创 新实践。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中国不断在开展创新驱动战略,强调创新驱动战略对中国的重要性,让每个老百姓切实的感受到 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弘扬创新精神、鼓舞创 新者,是《创新中国》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观。在这部纪录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驾驶技术、中石化开发的新 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华大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几百位志愿者体验"天宫一号"6个月等。 中国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是因为有创新作为驱动力。我们作为 这个时代的一员,我们也必须要学会接受新鲜事物,必须要给自 己灌输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只 有拥抱变化,我们才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除此之外,我也获得 了一些教育教学上的灵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加需要具备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课堂,完善自己的

教学。贯彻落实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观。我们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要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我们也要不断去尝试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想想如何才能让孩子吸收所有的知识,如何让孩子更加融入课堂。当然,除了学习上的培养之外,我们还应该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让孩子以我们为榜样,拥有更多优良的品质。同时,我们也应当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毕竟在现在这样的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能够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给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一季》文案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文案整理(更新完结)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第一季 第一集人头壶最初的凝望 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六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这一切的意义。 陶,是人类第一次从无到有的实验。在双手的作用下,土壤、水、火,交织在一起,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发生质的转换。从对泥土的把弄开始,人类认识自身创作万物的非凡能力。 出生如光芒照耀,死亡如黑夜降临,人类一次次地发出悠长的疑问,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根源于对生和死的思考,人类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世界各大文明的觉醒,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这件仰韶文化陶壶,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庞之一。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捏造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第二集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九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 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的,而七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这也让很多研究者改变了对中国古音乐的看法。 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萧的大家族。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 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第三集陶鹰鼎陶醉了六千年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内容即胸怀。陶鹰鼎的造型带着上古的气息,也带着中原质朴的民风。但更神奇的是,它除

2019高考作文预测:听-国宝在说话!

高考作文 2019高考作文预测:听,国宝在说话! 1. 阅读下面材料作文写一篇文章。 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留下浩如辰星的文物宝藏:司母戊方鼎、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兵马俑、长信宫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富春山居图……这一件件文物,见证了沧海沉浮的历史变迁,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承载着中华大地生存繁衍的智慧,告诉我们炎黄子孙从何而来……假如文物会说话,它会向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假如文物会说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听,国宝在说话!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名为《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纪录片“火”了。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高达9.5的豆瓣评分和视频网站上密密麻麻的弹幕留言让我们惊呼:会说话的国宝成了“网红”! 文物,时光凝结的特殊语言;开口说话的国宝,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深厚积淀孕育出的动人故事。 良渚玉琮王的目光,穿越5000年望向我们,讲述文明起源的秘密和“神之徽章”的传奇;记载着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嵌绿松石甲骨说,我们此刻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笔地刻在骨头上记录文明,因为刻骨,所以铭心;宛如一封西周时期的古人发给现代中国人的信件,何尊告诉我们,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二字就已被它铭刻在身…… 历史一页页翻过,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开口说话的国宝,让我们以崭新的方式对话历史和先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魅力。 几千年的岁月流淌而去,文物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依然如此相近。正是这种一脉相传的文化底蕴,让身为后辈的我们透过电视和手机屏幕与国宝相互凝视时,仍情不自禁地赞叹它们身上凝聚的匠心之美和智慧之光。国宝的制造者们早已托体同山阿,而他们对自身技艺与文化朴素的自信之心却能跨越时空,与今人的文化脉搏同频共振。 1.08亿件——这是目前我国登记的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与这个巨大的文化遗产宝库相比,《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现的精彩不过沧海一粟。在关注、爱护文物的队伍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在文明的力量日益得到尊重的当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还在静默的国宝,会纷纷走出博物馆和库房,走到我们面前,将自身负载的精彩文化传奇娓娓道来。

2018德州一模语文精彩试题(解析汇报版)

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 焱 ①春节期间,此前大受好评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这部纪录片以5分钟一集讲述一件国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将国宝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向广大观众进行富有温情的介绍。。 ②“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有网友点评,这些诗化语言的解说词是“心与历史的对话,文明与传承的写照”,而正是这样“心与历史的对话”,完成了一次文化的轻传播。 ③守成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这两点上,《如果国宝会说话》都可圈可点。 ④先说守成。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因,展现了以器传道的重要文化传承路径,需要现代人读懂这些器物上的文字、解读这些器物上的密码、传递这些器物呈现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守护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因为在这些精神中,有圣人的教诲,有君子的信仰,有道法自然的境界,更有执两用中的智慧,它们构成了民族的灵魂,构成了民族力量的源泉。而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如果国宝会说话》便是很好的尝试。 ⑤再说创新。让甲骨文变成流畅的白话文,让国宝文物的丰富意向层层展现,让年轻、青春的面孔演绎历史的现场,让古与今有了时间的隧道,这个从容又丰富的解读过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和不间断性。而5分钟精短视频,集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娱乐性于一身,高清影像画面干净、画质精美,既适合在传统大屏幕上多集播放,也适合现代人在地铁等地方,利用闲暇零碎时间观看。“微纪录”这种形式的创新,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正如业人士所评价的,此片“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让纪录片尤其是短片成为文明传播的轻骑兵”。 ⑥十八大以来,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网络,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⑦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这一要求,

如果国宝会说话分集简介

第一集 人头壶 ‐ 最初的凝望 人头壶的形神似在说话,人类的历史中人是主角,人头壶是人的造型。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人头壶体现了母性特征,蕴育生命。 第二集 贾湖骨笛 ‐ 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 第三集 陶鹰鼎 ‐ 陶,醉了六千年

陶鹰鼎是中国远古陶器中最特别的一个,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鹰鼎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 第四集 龙山蛋壳黑陶杯 ‐ 0.2毫米的精致 四千多年前,中国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出土量极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 第五集 红山玉龙 ‐ 寻龙玦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发现了一件神秘玉器,玉器雕刻的动物鼻头上翘、眼睛微凸、颚下有网格状的纹理,项背上似鬣毛,有飞腾的动感,造型简素,玉质温润光洁。

第六集 凌家滩玉版玉龟 ‐ 玉中迷藏 凌家滩玉版玉龟——玉中迷藏,有人说它和星象学有关,有人说这是数字起源的数字卦,也有人说它和历法相关,还有人说这是传说中的洛书。 第七集 良渚玉琮王 ‐ 神之徽章 它的目光,穿越五千年望向我们,用我们尚未了解的语言,讲述着文明起源的秘密,良渚玉琮王,神之徽章。

第八集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 金玉共振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出土于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750‐前1530年),弧形铜胎上镶嵌许多绿松石片,排列成兽面纹。在烈火中范铸的贵金属——青铜,镶嵌本土崇尚的玉石——绿松石。金玉共振的局面,开启了东亚的青铜时代。 第九集 殷墟嵌绿松石甲骨 ‐ 刻辞骨柶 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田猎好比当时的军事演习,是重要的仪式。野牛体型巨大,难于捕获。为了纪念这次田猎,王将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并嵌入象征王权礼器的绿松石,彰显权威。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5篇

结合观看的记录片《人头壶》,请以“仰望”为题写一篇微作文。200~300字。 写作展示 刘丰源 一个黑暗的背景下,闪烁着无数希望的曙光。每一颗都有人的无限幻想和无限希望。抬头仰望星空,这是第几次抬头?我忘了。 是谁第一次仰望?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六千六百年前,曾有人仰望这浩瀚星海。 那人早已不在了,但他的作品——人头壶还在。这陶承受住历史的打磨,穿越千年与我们相见。这个人头壶,它的脸像个婴儿,那么无暇,纯真。微微翘起的嘴唇增添了几分可爱。整个通体像个孕妇。我想,她孕育知识。因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崛起,从人像陶开始。陶,这一伟大的发明,它让人类知道自己拥有创造的非凡能力。可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人面壶?若只是水壶,那这样子未免太奇怪。我想,那人也想到岁月变迁,自己终究会融入这泥土,不如就用这泥土捏一个自己,永恒的保存下去。

第一次在水中相遇自己,我竟然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为何是这样子?我又从何而来?一系列的问题不断被提出。于是,我们便脱颖而出。这一切都是这奇形怪状的人头壶引出的。 六千年过去了,村落变成国,符号变成了诗,呼唤变成了歌。无数问题的答案变成文化。这传承,需要我们去学习,发扬下去。 张琪 曹文轩说过:“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来自最初的凝望是什么呢?追溯到6000多年前,人头壶,大概很久远了吧。 人头壶,发源于6000多年前,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物理化学作用的产生,是质的转换,是水、火、土的相融。红陶而成的它,有亿万张迷惘的面孔,琢磨不透的新时期时代的纪元。虽然创造者的模样早已被人遗忘。但人头壶,它是万物的最初,它有不死的容颜,与天地万物同寿。穿越6000年的玩物,是祖先们从无到有的不可思议的实验。 凝望最初的凝望,我们不断发出疑问,又都溶解于这神奇的红陶上。生与死的思考是创作者的内心抱负赋予了人头壶的灵魂。它是传统,它是文化,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始终明白:我们的故乡一定就在宇

初二作文:假如地球会说话作文800字

假如地球会说话 “听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叫《如果国宝会说话》,身为地球的我,也想对你们人类说上几句……”今天,我的手机意外收到这封消息,把我吓一跳。这年头,谁没事整的恶作剧?伴随着疑问,我继续阅读下去。 “直到前几天,你们才终止了对我的毁容。在非洲大地上,你们为了那华而不实的金银珠宝,对我的脸大开杀戒,让它坑坑洼洼,有的还很深,让我疼痛难忍……”呵,这位地球还真没有说错。世界上最大的珠宝公司刚刚于三天前暂停勘探,并且从中获利上亿美元。 “另外,你们真的认为塑料对人类好吗?实话实说,你们制造的成千上万吨的垃圾塑料不仅污染了你们的土地,而且污染了你们的牲畜。所以,你们自己制造的问题已经对你们自己也产生了危害,好好想想吧……”我看到这里,感到一阵惶恐,猛地想起冰箱里还有一些牛肉,顿时不敢吃了。它说得十分正确,不错,仅一周前就有好多因为误食了海洋中的垃圾袋而死亡了的鱼,闹得海鲜大幅涨价,不过按地球的说法,人们岂不是在花更高的价钱,买毒药! “还有可恶的一点是,你们这些人类,不仅破坏环境,还对你们的兄弟——动物下手。你们不断地杀了他们,剥了他们的皮,拿去换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们可否想过,人类与动物是有共同祖先的啊……”是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现在的偷猎行为过分严重,恨不得对动物园里的动物也下了黑手。我爸爸的同事曾经送给我们家鳄鱼皮做的钱包,现在,我看了地球发来的话,一种罪恶感

在我心里产生,挥之不去。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让你后代再看一眼那湛蓝的天空?”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让你后代再看一眼那葱郁的树林?”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让你后代再看一眼那清澈的河水?”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让你后代再看一眼那活泼的动物?” “孩子呀,你可否想过……” 我最终读完了地球给我们人类的话,心中充满愧疚。地球孕育了我们,创造了一切生灵。然而,我们却糟蹋着我们的母亲,迫害我们的兄弟,自以为主导了一切,但事实上,我们也是受害人。 我们是时候反省自己了,想到这里,我默默地把地球的留言转发给其他人,希望这话可以唤醒更多人。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 在这个寒假我观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纪录片。 我本身是一个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的人,对于中原王朝的那种神秘优雅大气的文化痴迷至斯。 秦朝的神秘,汉朝的博大,隋朝的坚忍,唐朝的开放,宋朝的繁荣,明朝的正直。 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随着历史岁月漫长的变迁,最完整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文化的只有华夏文明。 让我最骄傲的是几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毫不费力的读出几千年以前那些文学大家,历史的撰写者的思想和当时的盛况。 曲水流畅,制酒投壶,那些古时候的盛况仿佛在我们眼前浮现一样。 这个寒假我去了故宫博物院,亲眼看到了“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故宫提取了一万余件文物来举办这个展览,身临其境之后就会发现我仿佛穿过了三百年,站在了那时候的故宫亲眼观看那个时候的春节,那个时候乾清宫门前的天灯,高大雄伟色彩鲜艳,那个时候每一个宫门上的年画,穿越时候站在我眼前,那种感觉让我很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爱了我的祖国二十年,她教给我的不是资本之上的经济主义,而是用古老的尘封的历史教给我一个人的血和肉,一个人内心的温度,一个人的胸怀天下。 她用商鞅方升教给我一升量天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至今我都无比感激秦皇统一天下度量衡的举动,祖龙皇帝的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化身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嬴政的霸气,是定鼎天下,一扫六合,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气概! 她用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告诉我汉朝时候提花机的智慧,和我所学的专业还有一些联系呢,制造提花机的中心思想是在汉朝时候的一台二进制提取信息的机器,每踩动一次,就是一绺线在机器上的一次运作。这种智慧出现在公元前,那个在西方国家还处在充满斗争的古罗马时期,这就让我对中国人的智慧叹为观止,华夏文化历来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有此处。 她用霍去病墓石雕告诉我少年封侯,马踏龙雀的英雄气概。那个永远以二十四岁的样子留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英姿勃发的冠军侯,教给我的是对国家不灭的信仰,对国家向往的忠诚,和少年人的一腔英勇,那些只属于少年人的英雄气概,只有他才有的少年气。霍去病的

2018广州市一模作文审题

广州一模审题 今年的广一模作文没有用去年高考的镜头组合型作文题,而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的任务——写一篇文章向专栏投稿,要求为“感触与思考”。 题目内容紧扣当下的文化热潮,在过去一段时间传统文化借助各式各样的载体火了起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火爆,各种皇帝的表情包(又称故宫式表情包)大火,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展现出来的巨大魅力。17年被认为是传统文化节目的“元年”。 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虽然为“甲骨文”,但其范围可以进行扩大延伸到传统文化上。而“表情包”同样可以被当做是现代“时尚”的代表。题目想表达的意思正是,传统文化搭乘表情包等网络时代产物而重焕生机。 该材料在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是一篇写给“时尚”专栏的投稿,要把握好“时尚”的定义,注意对“时尚”及“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解读。同时要注意为“感触与思考”,要表达内心对此的感触,同时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挖掘。 立意建议 题目很清楚地表达了可以写作的的方向,这篇作文的立意方向可以围绕“传统如何成为时尚,如何在新的时代下换发活力”的方向进行解读。 从陈教授及其团队推广甲骨文的这一系列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成为时尚,是在新的学术运动,学术观念的推广下,借助了时代传播的新鲜形式与载体,进行了重新的形式的设计和内涵的解读,而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此外,还有联合国,媒体,大众的集体推动,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生机。 那么我们写作就可以紧扣这个方向,例如 (1)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和发扬,需要有时代元素的注入,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2)固步自封,会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只是阳春白雪,而文化的发展需要以更加朴素,更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3)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有生活气息,才有了传播的土壤,才能成为“时尚”。(4)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时代的魅力,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不断传承下去。(5)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解读,赋予其新的含义,将传统文化从远方拉下凡尘,拉到人民群众身边来。 (6)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新给了传统文化“时尚”的可能。 (7)要让传统成为“时尚”,让它成为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喜欢的事物。 本文不建议从反面立意,因为材料的三个部分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起到正面作用,所以就保持文化的纯粹性不要恶搞传统文化这样的立意容易不切题,不建议学生剑走偏锋。 广州一模作文素材 传统文学: ①节目:《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运用新的传播手段——电视节目将传统文学进行全新解读。 ②音乐:《明月几时有》等歌曲将传统诗词融入现代歌曲中,进行广泛传播 ③诺贝尔奖:《莫言》 传统戏曲: ①李玉刚,王佩瑜等人对传统戏剧的弘扬,更加亲民,更加被人了解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