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目标]

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③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

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③按照《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它所体现的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

⑤在解放战争后期,为迅速结束战争,减轻人民痛苦,实现国内和平,中共与国民政府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这是中共为尽快实现国内和平作出的新的努力,进一步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2)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

①全面内战爆发前,国统区人民和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促使《双十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③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昆明、重庆、上海、南京等地掀起争取和平和团结的斗争。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人民在中共领导下,掀起更强烈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⑤民主党派也公开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

4.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追歼残敌三个阶段。

(1)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为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

①1946年6月至1947年春的八个月时间里,人民解放军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②1947年春至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又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1947年6月至1949年4月为战略反攻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全国性反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三个时期。

①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是全国性反攻时期。人民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②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战略决战时期。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战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③1949年2月至4月是渡江作战时期。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积极准备渡江作战。1949年4月21日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3)1949年4月至1950年夏是追歼残敌阶段。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以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到1950年夏,基本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

5.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及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

抗战结束后,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大规模内战。

(1)由于准备尚未完成,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在重庆谈判中,拒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在政协会议上坚持“军令、政令统一”,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内战准备就绪后,撕毁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

(2)为了把独裁、内战、卖国合法化,1946年秋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大,并制定了伪宪法。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3)在国统区,疯狂破坏反内战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了“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O”血案,镇压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镇压民主党派。

(4)为求得美国援助,进一步出卖中国主权,1946年签订了《中美友

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5)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赤字惊人。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还滥发纸币,造成物价上涨,生产破坏,国统区处于经济崩溃状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6.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在政治上:

①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②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更强烈的人民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使蒋介石政权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③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

④1949年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⑤在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

①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于1946年决定改变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

②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军事上:

①全面内战爆发前,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积极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②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③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作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决策。

④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决战。

⑤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题例剖析]

[例1]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1998年全国) 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

C, 违反《和平建国纲领》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剖析:此题着重考查理解能力,作为宪法,只有经过正常的程序制定出来,才具有合法性,而这个宪法却是由独裁者操纵制定的,不可能具有民主宪法的性质,是伪宪法。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根源,即宪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答案:B

[例2]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普遍实行? (1990年〃全国) 剖析:本题是大跨度、小切口的综合性比较题。其切口是“土地问题”,时间则涉及中国近代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到三个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答好此题的前提是对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三种不同主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历史本质。第一问侧重于归纳、比较能力,第二问侧重于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不仅要指出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共同点,更要把侧重点放在三者的不同点上,用史实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土地政策的局限性这一结论,突出阐述《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的有利历史条件和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它们都是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分到一份田地,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旧三民主义主张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又提出土地国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没收地主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反映了以中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时,人民解放军已开始全国性的反攻,解放区不断扩大,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普遍实行创造了条件。在土地改革

过程中,党贯彻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保证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普遍实行。

[辨疑解难]

1.关于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这个“完全胜利”是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并不等于说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因此,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国民党政权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因此:反帝斗争也就包含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由于国民党统治是国内最主要的敌人,所以说抗战胜利以后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全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解放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土地改革政策,在战争不同阶段提出的一系列军事方针等,有力地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2)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发挥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军队战斗。

(3)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

(4)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和革命群众掀起了广泛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测试试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测试试题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华北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古城北平得到和平解放。这是哪一战役的成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1946年,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浄狞的面目,发动了全面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地点是() A.中原解放区 B.华东解放区 C.华北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3.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A.推迟内战爆发 B.争取和平民主 C.争取更大利益 D.争取舆论支持 4.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是() A.转战陕北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著名战役()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图显示的战役是() 徐州战役D.C.渡江战役 B.A.大别山战役锦州战役 )7.哪一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渡江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A.辽沈战役 )8.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何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制造内战、把拒绝和谈、③①诚心诚意和中共商讨国家大事②发动战争的准备不足采取假和平策略欺骗人民④破坏和平的罪名嫁祸于共产党 C.②③④ D.①② A.①②③ B.①③④ 个艰难严峻、险象环生的日日夜12个县,行程2100华里。在这3719.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在敌人眼皮下转战夜,中央领导同志胸怀大局,临危不惧,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历经风险,饱经艰辛,一次次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材料描述的史实是(D.抗美援朝转战陕北 C.挺进中原 A.中原突围 B.。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710.下图是1945年11月日,张漾兮先生发表于《自由画报》的著名漫画《小距离》()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河北省泊头市交河中学罗进美 [命题趋向] 本单元包括1945年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有较多的大跨度题目最后落点都不能落在这里。本单元美国对华政策可和列强侵华史、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政策结合命题。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可和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内容结合命题。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可和前后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相结合命题。 [应对策略] 1.按照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1946年6月)、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8月)、战略决战(1948年8月-1949年1月)和胜利进军(1949年1月-1949年10月)五个阶段来掌握这一时期历史,并注意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五个阶段以战略反攻为重大转折点。这之前,解放军是在内线作战;之后,转为外线作战,开始结束蒋家王朝在中国统治的过程。 2.理清贯穿五个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即国民党假和平及发动内战失败的过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如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组织、领导反蒋第二条战线。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镇压民主运动,经济恶化,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军事上陷于防守;共产党挺进中原,开始战略反攻,开展解放区土地改革,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 3.抓住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反蒋第二条战线,北平谈判等关键点,掌握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及其结果。从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4.归纳、整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不同阶段战略方针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防御阶段,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反攻阶段,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决战阶段实行战略决战,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渡江战役后,追歼残敌,解放全国。战略方针的变化,主要根椐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进行分析。 5.了解、掌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转移与标志。第一次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

人民解放战争测试题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一、选择题 1、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内舆论盼望国共两党继续合作 B、中国人民饱受战乱,渴望和平建设 C、国民党准备通过谈判争取人民信任 D、国民党对武力剿灭共产党尚无把握 2、在内战初期严峻形势下,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其意义在于 A、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B、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C、制订了正确的作战方针 D、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3、全面内战爆发后,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与敌人周旋的根本目的是 A、认真贯彻毛泽东“运动战”的灵活战术 B、跟随党中央、保卫党中央转战陕北 C、避免与优势的敌人直接交锋 D、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4、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五四”运动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5、1946年政协会议的决议受到普遍欢迎,主要是由于它 A、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B、否定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C、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D、能有效的避免内战的爆发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引自《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材料二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坠落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全力援助国民政府。 ——引自《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9年7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卷含答案(3)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试卷含答案(3) 一、选择题 1.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没收地主和中农的土地 2.纽约《世界日报》评价毛泽东生前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数件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反映下图这一大事的诗词是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3.1945年9月,毛泽东幽默地说:“国共和谈,宛似两个人谈恋爱,总要论及婚娶。现在吾党有诚意,事情先成功一半。”毛泽东所说的“国共和谈”指的是 A.国民党六大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北平和谈 4.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B.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C.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D.西班牙人占据台湾 6.4月23 日的那一晚,整个南京城的人们恐怕都难以入眠,等待着这个城市的又一次历史交替,国民党的军队和警察都撤了。与上述情景相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7.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威。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高中历史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1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2017-2018学年山东青岛模拟)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1)解放战争的过程 (2)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

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沿黄河各县预备船只,准备载送我军渡河作战。”沿河的千余名船工、水手宣誓:“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部队,迅速摆渡到对岸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预备战略反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实施战略转移 D.挥师南下,抗日反攻

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北平、天津可知这是平津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标志着战略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原因 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 (1)全面进攻 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

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 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崩溃 (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 (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 国共两党重庆谈 判 B.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 山 D. 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2.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 锦州解放 B. 徐州解 放 C. 南京解 放 D. 北平解放 3.毛泽东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绘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A. 渡江战役 B. 辽沈战 役 C. 淮海战 役 D. 平津战役 4.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这座城市是() A. 北平 B. 南 京 C. 武 汉 D. 上海 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打土豪,分田地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要和平,争民主

6.高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A. 北伐战争 B. 十年内 战 C. 抗日战 争 D. 解放战争 7.毛泽东的诗篇中,反映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实施渡江战役的历史事件是() A.黄洋界上炮声隆,我自岿然不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战争”是指 () A. 护国战争 B. 北伐战 争 C. 抗日战 争 D. 解放战争 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 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 役 C. 百万雄狮过长 江 D. 横扫大西南 10.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目标] 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东北解放战争的过程

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作者:金冲及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更新时间:2008-1-9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国共双方进入这个原本比较陌生的地区后,都面对许多复杂的未知数和变数,因而多次变更原有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先入东北,但处境仍十分艰难。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经过九个多月的反复较量和检验,共产党实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上,终于站稳了脚跟,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局势奠定了基础。 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是指1945年9月东北局成立至1946年6月国共双方暂时停战。在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中,这个阶段的情况特别复杂:矛盾涉及国际国内方方面面;事态发展充满变数和未知数,而且急剧地变化着,常会发生出人意料的事情,双方都在摸索着前进,多次变更原定的决策和部署;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咄咄逼人地向前推进,共产党军队虽已先入东北,但环境陌生,立足未稳,又受到种种限制,处境十分艰难。经过九个月的较量,力量对比逐步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终于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形成双方相互对峙、此长彼消的格局,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战局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个阶段情况极端复杂,许多问题无论当时或以后,包括一些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人中间,都常存在争议。这些争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其他方面,或者没有足够估计当时东北环境的异常复杂和迅速变动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粗略地考察和探讨这个阶段东北局势是怎样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一、抗战胜利前夜国共双方对东北问题的设想 中国有句老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情的成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事先能不能有正确的预见和准备。 日本那样快宣布投降,对国共两党来说多少都有点意外,但总的趋势在1945年上半年已能感觉到了。那时相继召开的国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东北在战后全局中的地位以及相应对策,两党的态度有相当大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将东北问题看作战后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把极大的注意力投向这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练习(含解析)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 1.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1952年秋,上海某民族资本家在本厂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该厂工人议论纷纷,主要有下列4种意见。其中唯一正确的意见是 A.这个主张对国家有利,工人阶级应积极响应 B.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资本家休想随意使唤我们 C.什么“劳动竞赛”。我们挣多少钱做多少工 D.这是资本家的剥削花招,应当进行批判斗争 3.建国初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其中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政策是 A.保存富农经济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没收官僚资本 D.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鼓励其经济发展 B.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D.为平抑物价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5.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6.1950年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说:“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句话中所说用“经济力量”压住的事件是指 A.银元之战 B.没收官僚资本 C.土地改革运动 D.米棉之战 7.毛泽东认为,平定物价斗争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这主要是由于这场斗争 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②沉重地打击了投机倒把的活动 ③有利干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开始站稳脚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④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基础复习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基础复习题(含答案)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1.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其中将“天下安危系一身”的人物是( ) A.毛泽东B.彭德怀C.刘伯承D.邓小平 2.某一历史文件的内容概要:“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这一文件( ) A.促进了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实现了国共的第三次合作D.在形式上奠定了和平建国的基础 3.下列选项与年代尺中①处相对应的是() A.重庆谈判 B.内战爆发 C.挺进大别山 D.南京解放 4.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进入()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决战 D.战略反攻 5.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C.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6.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这样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该诗句再现的军事行动()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7.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 1、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条土地路线比较 2、比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战略方针、实施依据和最终结果 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1)从形式上看: 相同点: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同时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而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

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上看: 相同点: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不同点: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而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 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4)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8、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 (1)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环节。 (2)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进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之敌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3)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倒“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9、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地区的原因 (1)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3)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4)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上的作战。 (5)攻占东北,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10、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失败的根本原因);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方面: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③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④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以上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模拟试题含答案

【压轴卷】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解放战争中为保护这些文物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傅作义B.陈毅C.刘伯承D.邓小平 2.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同内外舆论要求国共两党继续合作 B.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和平、民主 C.国民党准备通过谈判争取人民的信任 D.国民党对用武力剿灭共产党尚无把握 3.“双十协定”签订后,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喜悦中时,哪一事件打碎了人们和平的梦想A.重庆谈判B.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 C.挺进大别山D.蒋介石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4.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B.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C.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D.西班牙人占据台湾 5.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6.“1947 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毛泽东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 7.“本军……顾念两城数百万人民之生命财产、数千年之文化古迹……提出和平缴械或出城改编两项办法。”结合相关历史,你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以上公函是在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 8.毛泽东在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时说:“长江以北,再无大的战事。”这一历史事件A.是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9.下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2.“八大”(1956) (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希望大家喜欢! 淮海战役历时两个多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这个阶段里国民党军一再对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计划判断错误,共产党在国民党不知情的情况下扑向了徐州。因为国民党总司令官刘峙作战的能力不高,导致国民党军的布阵非常不利,共产党将黄伯韬的兵团歼灭,攻占了宿县,孤立了徐州。 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在这个阶段共产党歼灭了黄维兵团,因为其他的兵团怕被中国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这就导致黄维被孤立,位置十分突出。中国共产党没有像国民党那样乱了阵脚,而是根据淮海的形式吃掉了黄维的兵团,并挟持住了杜聿明的集团,还看住了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经过精密的战略布局,黄维的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这个过程共产党全力对抗上一阶段没有歼灭的杜聿明集团,经过分析为了取得成功,共产党先对其进行了孤立,后来完成了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

后再对杜聿明集团发起了进攻,取得了胜利。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大面积区域中对国民党进行的有战略的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成就是辉煌的也是来之不易的,经过了三个阶段,历时两个多月才取得了胜利,这份胜利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成就了淮海战役的成功。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淮海战役中的参战方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相差很大,并且国民党还得到过美国的武器和金钱资助,实力比共产党强很多,但是共产党还是将国民党打败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下几点: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淮海战役取胜的关键,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有很多兵团,但是中国共产党用正确的领导将他们一一歼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中毛泽东运用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这是淮海战役中的灵魂,给予淮海战役正确的精神指导。 3.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坚持武装斗争,为战争取得胜利付出了自己的血和汗,甚至是生命。 4.淮海战役中有着团结的力量,这次战役的革命统一战线非常广泛,让所有的共产党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国民党。 5.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地拥护共产党,给了他们很多的支持,正是因为这份支持和关爱,让共产党的力量更加的强大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淮海战役取得了胜利,它的胜利也带来了很多的积极意义,那么这些意义是什么呢?

统编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梳理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梳理 历史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人文社会学科,它具有传承人类文明成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 初中历史课程是传授历史学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普及历史常识是课程的基本任务,基础性和综合性是课程的基本特点。 对于八年级的孩子们而言,历史课是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中、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科素养、提升学习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开始。 接下来,我将从“学习重难点”、“单元概述”和“教学建议”这三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在实际教学中参考。 1.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重庆谈判及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以及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是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2.单元概述 从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毛泽东力挽狂澜,亲赴重庆谈判,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出尔反尔,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 解放战争的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反攻,发起三大战役。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3.教学建议

第23课是内战爆发,第一部分是重庆谈判,背景方面: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美国支持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原因是: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和平问题,假和平,真内战。 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归纳出时间和具体代表人物,重庆谈判的结果是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意义: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第二子目国民党发动内战,明确内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以及结果。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从面到点,从概括论述到典型实例的关系。并且要知道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的时间和标志。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按照时间有条清晰的线索线。 第三子目是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略战术,论断、方式、目标、作战原则和方针。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以时间为序,体现从分散到联合再到发展的主题。 自卫反击的结果: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本单元另一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子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分析出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活动比赛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