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研究(1)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研究(1)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研究(1)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研究(1)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b13874353.html,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研究

作者:毛磊焱赖章敏马丽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3期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的迅速崛起,过去在教育管理的中主要的目标只是去探索教育管理的规律,对它的价值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不够。但是随着教育管理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重视起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了,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管理的封闭性和盲目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尽管高校在管理上接受了许多开放观念,但还是没有改变旧有体制下的封闭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封闭的管理方式不适合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高校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还存在着开放的盲目性问题,因为受到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市场经济逐渐深入人心,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的教育管理也逐步趋向市场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高校却忽略了这一点,盲目寻求快速市场化的道路,致使一些高校对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规律直接照搬照套,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1.2恶意竞争问题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高校教育逐渐摆脱了过去依赖国家拨款的境地,更多的是通过自主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通过和其它市场主体的竞争获取自身日常的消费开支。良性的竞争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帮助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恶意竞争的现象,恶意竞争的结果会让竞争双方损失巨大。首先,很多高校为了竞争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短期内可以获得回报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了那些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有所建树的理论专业。其次,高校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之间开展了教学的竞争,却引发了许多恶意竞争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扭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这对高校的发展极为不利。最后是竞争机制在学生管理中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恶意竞争的加剧,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自从清末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至今已100多年了,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角度可以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有两个不同的研究主题: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我认为这两个研究主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标签]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二分现象问题研究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李文兵,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广东韶关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回顾 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自从有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就随之产生,从事高等教育及其管理活动的人们也就开始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活动。一般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19世纪末,之后有关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活动就产生了,但是将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在我国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从19世纪末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起到现在,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不同时期各俱特色。 1.新中国成立之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国弱民穷、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等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人员基本上是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人员。如清末主持学部工作的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分别阐述了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研究教育行政之法等思想。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如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龄、张伯苓、竺可桢等都在管理大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各自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引进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清末民初曾翻译了一批日本的教育管理著作,甚至一些学校的章程、管理制度都是仿效日本的。上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受欧美的影响,当时风靡一时的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1927年,法国的大学区制也被引入,尽管没有实行下去,但其教育行政独立的教育管理思想却已为很多人包括当政者所接受。 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自发的状态。当时的研究,要么是实际工作者在管理大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或思想凝结,要么是翻译国外教育管理的著作和思想,其研究程度远未达到自觉状态。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管理范式研究论文 2019-01-11 一、范式的出现及进入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 在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应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存。关注生存在当今现代社会发展中已达成共识,具体到高等教育管理范式,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实践具体的关注人的因素,是要正确认识学生潜在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时代精神影响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主、自觉的独立意识。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及其全面发展为基础,充分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创新性,加强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理想。 二、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正处于新旧范式转变之间。它们并非不可逾越,而要看其关注点。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研究范式并没有将量变和质变统一结合,而是将二者进行分散。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的新旧范式不仅要加强转换,还加强互动并存。在一个新的教学理论范式还没有完善之前,先要探究教育所处的状态。若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是缓慢的,没有突破的,那么范式的管理在其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确定高等学科管理的范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与评价,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分析其特征差异。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有大范式和小范式之分,在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大范式与小范式也将会有相应的转换。范式作为基本范例,主要为高等教育管理行为破解中的疑惑。其强调思维活跃,解决了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模式的思想束缚。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通过实践,实现思想的解放,使其行为受到尊重,从而获得更大收益。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认为先有所认识再进行行动,这样可以有目的地对思维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再加以范式的指导可进行理论突破,保证对高等教育管理在特定的时期有特定的解释。在高等教育管理下,范式的转换具有概念的.延伸、学术的互通。 三、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种文化在多元化的观念中相互冲击。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这些多元文化冲击将导致高等教育管理范式无路可寻,这时,不是要改变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而是要将范式进行有效转换。一些国家,特别是其重要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引领该国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而这些影响将关系到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量。回顾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实践管理研究的历程,我们应以史为鉴。在困难中求生存、求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管理持续、稳定的发展。当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受到冲击时,要结合社会形式对其进行转换。高等教育之所以采用范式作为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对高等教育实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研究(1)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b13874353.html,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研究 作者:毛磊焱赖章敏马丽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3期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的迅速崛起,过去在教育管理的中主要的目标只是去探索教育管理的规律,对它的价值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不够。但是随着教育管理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重视起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了,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价值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管理的封闭性和盲目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尽管高校在管理上接受了许多开放观念,但还是没有改变旧有体制下的封闭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封闭的管理方式不适合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了高校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还存在着开放的盲目性问题,因为受到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市场经济逐渐深入人心,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的教育管理也逐步趋向市场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高校却忽略了这一点,盲目寻求快速市场化的道路,致使一些高校对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规律直接照搬照套,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1.2恶意竞争问题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高校教育逐渐摆脱了过去依赖国家拨款的境地,更多的是通过自主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通过和其它市场主体的竞争获取自身日常的消费开支。良性的竞争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帮助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恶意竞争的现象,恶意竞争的结果会让竞争双方损失巨大。首先,很多高校为了竞争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短期内可以获得回报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了那些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有所建树的理论专业。其次,高校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之间开展了教学的竞争,却引发了许多恶意竞争的现象,很多教师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扭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这对高校的发展极为不利。最后是竞争机制在学生管理中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恶意竞争的加剧,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程和未来走向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程和未来走向 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相一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从近代到现代已有百年历史,走过了一条移植、借鉴、模仿、自主创新之路。1949年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紧密结合实践,高等教育管理学从无到有,至今已形成比较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内容以及研究取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创新,以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建设自己的新体系。 [标签]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历程走向 同样,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不断进行着积累和完善。尤其是194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理论体系。回顾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百年历程,展望和规划未来发展走向,无论是对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还是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 1.近代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状况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西学东渐”开始的,从根本上讲,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对西方“现代性”挑战的历史性回应。但这一转型过程充满着委曲与不情愿,或者甚至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来自雪耻图强的强烈社会意识。因此,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以“移植”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为主要特征,走过了一条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制度,再到教育观念的吸收和学习过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清末民初,一些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经验主要反映在奏折和章程以及大量向西方学习的经验介绍和思想主张之中。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伴随洋务运动的兴起,通过派往西方的中国人的介绍、来华传教士的宣传以及早期改良派对近代学制的倡导,大量关于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被译介到国内。甲午战争证明了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光随之由欧洲转向日本。康有为起草的《请派游学折》中提出:“日本变法立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成,必自日本始。”留学日本运动以及大量日本学制的介绍,促进了封建高等教育制度的解体和以日本为蓝本的新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与日本当时学制如出一辙。民国初年,经过一系列修订和补充,建立了(壬子癸丑学制》,但依然是以日本高等教育制度为蓝本。这一时期,尤其是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期间,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如,设想大学区制以谋求政教分离,调整学校结构以挽救“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大学改制以理顺大学与专门学校之关系等等,虽然有些主张并未得以实施,但对当时以及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等,更是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理性和实践经验的凝结。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 专业技术资格条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我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工作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二条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我省高等学校中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在职在岗人员。教育管理研究职务资格分为: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三条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管理育人,取得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以来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报或延迟申报: 1.年度考核中有“基本合格”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申报。 2.受记过以上处分或年度考核中有“不合格”者,延迟2年以上申报。受处分期间,不能申报。 3.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4.有谎报学历、资历、业绩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延迟3年以上申报。 第四条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取得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申报高级职务者须取得高级合格证书,申报中级职务者须取得中级以上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1.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2.具有外语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3.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4.年龄在50周岁以上。 5.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6.经省教育厅审核确认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突出成就的人员。 第五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取得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或全国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1.具有计算机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六条理论知识要求 掌握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申报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资格人员均须参加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的有关理论课程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已取得教育类硕士以上学位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修过规定科目且成绩合格者,相应课程可免考。 第七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以来,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相关要求,根据所从事管理工作需要,参加过相应培训或进修。

高校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案例分析之日常教育管理 (三)日常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对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深远。当今的高校已经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它外有社会环境的冲击,内有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革故鼎新。 1、当前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思想观念问题。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师、辅导员的思想观念中仍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方面是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学和科研,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只顾教学不顾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未把育人和教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辅导员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些观念性的问题,仅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注重管理育人,不注重服务育人,而未把学生看作是服务对象,因而导致工作不到位,管理不得力。 其次是管理体制问题。目前学生工作机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切合实际,鼓励体制不健全,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跟不上需要,各部门管理工作的责、权、利并未统一,学生管理工作较为混乱。 第三是队伍素质问题。一方面,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精力投入大,耗时多,使他们的工作得不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果。由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工作,提高理论水平几乎没有可能,导致辅导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偏低。另一方面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评估过分求高求全。如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率,学生违纪率、旷课率、就业率等项目与辅导员的工作成绩联系起来,只要是关系到学生的问题都是辅导员的事,辅导员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曲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是管理观念问题。学生工作头绪多,事物繁杂,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随着高校弹性学制的逐步完善,后勤社会化后进一步加快,学生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辅导员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既要取得好成绩又要有创新和突破,首先要研究.解决管理观念问题,工作观念是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只有正确地工作理念,才能使工作有成效。 第五是学分制、弹性学制的逐步完善和实施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原有的自然班不复存在,学生形成以课程为纽带定期变化的听课群体,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再限于本专业本年级学生,除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外,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也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 2、案例回放及分析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王文娟 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 (二)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学历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表述 (二)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存在的依据 三、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 (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 (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 四、管理原则的一般性质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特点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二)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请按以下提纲调整和完善! (不少于20 000字,不包括第四部分) 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内涵解析 (一)原则 (二)管理原则(概念加上一般性质) (三)高等教育管理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特点 (五)政策性原则符合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 特点 根据姚启和教授的归纳, 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有三个特点: ( 1)既要遵循一般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 2)能覆盖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活动领域, 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 3)既要体现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又要体现鲜明的阶级性。[ 5]政策性原则完全符合这些由高等教育管理规律推导出来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表述 二、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定的依据(3-4条) (一) (二) (三) (四)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要多参考几个人的,这是一个人的)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六)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历史演变(从中世纪大学到今天,可以总结一下,看看随着历史发展,高 等教育管理有哪些的微妙变化,这很有价值!建议好好做!) 参考文献: 一、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从教育管理学性质分析其历程 从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来说,关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第一,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如果从纵向的教育管理学发展史来看,20 世纪中叶以前,教育管理学主要是一门教育学科,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者大都曾经有过一些从事教育管理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我国的教育管理专业一般都设在教育学院或教育系。 第二,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的和开放的管理学科。 第三,教育管理学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这种观点在国内理论界最为流行,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有老一辈学者,也有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他们认为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这两者的分支学科。因为教育管理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管理规律。 第四,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实践科学。教育管理学总是以应用和服务于教育管理的实践、对实际工作有帮助为依归。我们研究教育管理学是为了指导实践,学是为了用,不是搞纯理论的研究。 第五,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历史的双栖型、交叉型、协同型的综合科学。它既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又同时有诸多科学的学科性质。对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的说法,有研究者表 示不能苟同。黄崴教授认为,教育管理学确实具有综合性,但这种综合性并不意味着教育管理学就是一门综合科学 (二)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学历程 教育管理在我国从有文字的记载发展到20 世纪末大致经历了经验描述、借鉴传播、总结建立和迅速发展几个阶段。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体制影响,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学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良性发展的。而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自20 世纪70 年代末至今,无论是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基本范畴体系,还是教育管理学自身具有层次和历史发展脉络的知识来源,还是教育管理的所有要素、所有过程以及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得到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富有成效的研究,并不断获得新的进展。教育管理学研究的范式也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由过去以经验总结性描述为主逐渐向更加理性的研究范式转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取总结的方法,即全面总结我国(尤其是建国以来)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强调我国的国情,注重实事求是,把我国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管理经验加以总结,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新成果进行归纳。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肖宗六著《学校管理学》(1987 年)等。二是介绍国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是直接翻译国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另方面是系统介绍国外教育管理研究现状及成果。三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即对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之中求同存异,吸取别国别地有借鉴价值的成果为我所用。四是对教育管理改革实践的理论探讨,即对教育管理改革实验(试验)进行理论分析。五是操作性研究,即对教育管理实际问题进行的概括,如中小学常规管理、中小学管理手册等研究成果均属此类。六是思辩性研究,即从历史和现实,从国外到国内,从学科之间的联系等多角度对教育管理理论的思考。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 副研究员资格条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系统而坚实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的前沿成果,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具有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本省各类高等学校在职在岗的教育管理研究人员。 具体包括: (一)从事高等学校管理工作,实绩突出,具有较高的教育管理研究水平和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校级领导。 (二)在教学、科研、人事等管理岗位上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实绩突出,并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人员。 (三)在其它部门管理岗位上工作并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人员,实绩突出,且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者,亦可根据需要申报评审。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学风端正,教书育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任现职期间综合考核在合格(称职)以上。 任现职期间,在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从下年起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谎报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延迟3年以上。对伪造学历、学位等情节特别严重者,取消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2年以上。 (二)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对本科院校40岁以下申报副研究员资格者,原则上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但对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教育管理工作15年以上,取得助理研究员资格并受聘助理研究员职务8年以上的人员亦可申报。 第五条外语要求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案例分析(一) 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时说,“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 但反对者认为,公办名校办民校,产权关系不清,这类学校利用公办名校之名和民办学校之实,是占了两头的好处,但却形成了对真正民办学校非常不利的竞争环境,两者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大款”与“公款”的竞争。 对以上争议,你有什么看法,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加以分析。 相关理论和知识:所谓名校开办民校,就是利用传统名牌公立学校在多年办学中所积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声誉、师资、管理、校名等)和政府对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采用民办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依附或独立于传统名牌公办学校进行自主办学的一种办学体制。 首先必须肯定,国家支持名校“开办”民校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实施的重点校政策的产物,是优质教育供给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依托传统公立名校办学,沾了社会对传统公办学校信任的光,降低了普通民办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必须的“信任成本”,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运行比较稳定。但是,这种体制在运作过程中确实存在反对者所提出的现象。 许多以公办名校名义所开办的民校,名义上有自己的独立法人,独立核算,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是“对外两张皮”、“对内一盘棋”,学校产权关系不明,公私界限不分,体制运营混乱,资金管理存在监督“真空”,容易滋生教育腐败,埋下了不少发展隐患。为了杜绝此现象的发生,出现了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对公民个人或团体举办教育给予了很大的政策优惠,但公校所办民校,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政府或公办学校的资源支持与政策优惠,这样,真正的民办学校与公校所办民校之间所展开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是真正的民办学校在与政府进行竞争,它一方面要与公办学校竞争,另一方面还要与“公办民校”进行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它的有限的生存空间又受到了更大的挤压。所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民办学校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是当前办学体制多元化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中,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本文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人士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标签: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问题;改革;创新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育管理观念陈旧、教育管理体制僵化、教育管理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各大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并不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体现民主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从而保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现状来看,教育管理观念陈旧,很多教育管理人员都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了行政管理,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缺乏对教学和管理关系的认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都普遍重管理轻服务,没有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没有倾听他们的诉求。另外,很多高校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首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都是照抄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使得教育管理体制僵化,没有真正落实教育管理的作用。其次,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都比较刚性,把教学课程、教育方式都统一化,使其缺乏个性。再次,缺乏先进的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和指标,教学评价还比较传统,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比如,教研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都追求大规模的目标,根本没有考虑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与规范化研究》

《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与规范化研究》 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的联动性加强,知识经济成为影响各行各业的关键要素,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科学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高校逐渐认识到建立并健全大数据时代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性。由李娜编著的《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出版),探讨了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与发展的观念性嬗变与技术性变革,并在融合大数据技术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现代创新多元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方法。全书共包含8章的内容:第1章概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技术特征、思维特征以及时代机遇、时代挑战;第2章和第3章概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解决策略,并从规范化管理的角度总结了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第4章和第5章对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了思考,强调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观的嬗变;第6章以杭州市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规范化调查研究为例,阐述了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创新体制、模式与办学理念;第7章和第8章综述了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信息化变革,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明确了大数据下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应用策略。 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应该关注:(1)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传播、储存、分析和共享能力增强,产业化的协作效率日益提高,人才细分更加专业,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市

场经济的创新发展需求,高校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观念,引入大数据时代的创新理念、方法和策略,从数据规范管理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完善和升级。具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部分管理机构权责尚不分明,决策及决策数据大多停留在部分人手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对此,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应当引入大数据的信息分析体制,优化高等教育管理的数据化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高等教育的管理与决策中,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创新化发展。(2)就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与规范化的发展策略来说,它需要从大数据时代的思维与技术理论,以及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创新理论出发,探索总结高等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规律与有效方法,以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体制与策略,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管理质量、效率、水准的快速提升。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与规范化的发展策略,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1)引进大数据教育管理技术与设备设施,利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院校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专业的规划、组织与调控,充分实现高校教育管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高校教育管理效益的最大化。(2)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组织建设是影响高等教育管理质量、效率与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应当切实促进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加大教师培训与发展的经费投入,引进专业的教育管理人才,增强高校教师的大数据技术运用与管理能力。(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