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1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

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

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

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这是大学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作业,觉得蛮好玩的,所以拿来晒晒······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要真正理解诗歌,莫过于吟诵。一个朗诵者,除了自身音色条件,朗诵技巧需进行锻炼外,分析作品同样十分重要,只有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全部发掘出来,才能将作品朗诵地传神,所以,我将从一个朗诵者的角度对徐志摩《再别康桥》(以下简称《再》)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纵观全诗,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而这种眷恋有至少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正是康桥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的其心中的诗人天命,徐志摩对这个也是肯定的;其二,徐志摩的政治、文艺、传统道德等思想都为康桥思想文化所制约以至支配,徐志摩的思想已经是康桥文化的产物和标本,所以其对康桥的情感必然是浓厚的;其三,在剑桥大学,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也可以说正是在这时,徐志摩才真正开始写诗。康桥有徐志摩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如今徐志摩故地重游,自然是心绪万千,所以从朗诵的角度看,全诗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抒情的。 从全诗的结构上看,《再》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之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诗的第一节,前两句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是整个《再》乐章的小提琴拨弦部分,是作者飘逸的风度音乐化,我个人认为,这三句应该采用说话式朗诵方式,就像是与老友道别,又不知何时再能重来的留恋和无奈的感觉。用尽可能低沉的声音把诗人那种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地远去,至深的情思,竟在挥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的感情朗诵出来。 第二至第六节,描写的是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小潭,一一映入眼帘,在这五节中,作者的意象有金柳、青荇、小潭等,诗人又在第二节中放入了两个暗喻,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是将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浸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使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作者与康桥俨然成为一对情侣,诗人极其所能赞美它,也不能赞美其万分之一,因此从第二节至第四节,作者的感情不断升华,此时应该是《再》的小提琴满弓奏,我们在朗诵这三节时,可以尽可能地舒缓,轻松,稍有起伏当然更好,例如“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作为一个小高潮处理,这句是作者对康桥情感的直接表露,是作者甘心为康桥付出一切的热烈情感。 第五节应该被重点赏析,这节中,诗人翻出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这几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这一节是诗人全诗的感情爆发点,面对如此美好的康河夜,作者想放歌,因为只有歌声才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但是他又顿时哑口了。

再别康桥文档

高一语文YW—2012—01—002 《再别康桥》导学案 编写人:李翠荷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7—25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把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体会意象的特点并分析意象在表现情感中的作用。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蕴藏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2、指导学生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让学生贴切地感悟诗歌朦胧意境中所传达的细腻情感。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大意,了解诗歌的文脉。做到鉴赏“四部 曲”:朗诵品味——把握意象——融入意境——领悟情感。 2、认真、限时、规范、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阅读知识链接部分,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3、用红黑双色笔标记式预习课文。在独学基础上进行对学或群学。 【知识链接】 1、知人: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最具代表性诗人。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推动了新诗艺术的发展。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机身亡。 他虽英年早逝,却留下不朽名作,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他的诗大都是抒情诗,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语言自然、纯熟,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艺术形式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相比,由于较少有形式上的束缚,更容易表现其奔放不羁的情感。

最新徐志摩的诗 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主要写了什么景色呢?在诗中诗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感的?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中国海上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

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

再别康桥文学赏析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⑴,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学年论文《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学年论文 题目:《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学院(直属系):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9级(1)班学生姓名:陈思位 学号: 20092101102 指导教师:龙瀛老师 开始时间: 2011 年 4 月 27 日 完成时间: 2011年 5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3) 二、《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比较 (4) (一)、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思想感情 ——轻轻柔柔康桥水,郁郁悠悠雨巷情 (4) 1、异国康河情,江南丁香结 (4) 2、梦醒悄悄是别离,寻梦悠悠有希冀 (6) (二)、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意境 (7) (三)、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意象 (8) 1、金柳新娘和丁香姑娘 (8) 2、沉默的康桥和寂寥的雨巷 (9) (四)比较《再别康桥》与《雨巷》的艺术美 (10) 1、音乐美 (10) 2、建筑美 (11) 3、绘画美 (11) 4、语言美 (11) 三、结语 (12) 四、注释 (13)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今天,随着文化的繁荣,各种文学样式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仍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贴近生活,涌动人们内心的澎湃血液。因此,更多的人在写诗、读诗、赏诗、论诗。这篇文章从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进行比较,从而,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出的意境、意象美,艺术技巧对新诗创作的作用。“康河情”和“丁香结”向我们展现出同一时代的两位青年诗人寻梦路和忧伤的无限柔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艺术技巧寻梦忧伤 引言 江南出才子佳人,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的共识,佳人的柔情似水,才子的浪漫不拘,给人无限的憧憬和美的享受!江南的水土孕育出多少优秀的诗人,他们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又有着花间月下的浪漫。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用白话文写自由新诗的开山诗人,其中,徐志摩和戴望舒是最具代表的两位。他们同时出现,像两颗耀眼的星星,划亮白话诗坛,展现?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昂扬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创作方向。几乎在同一时期,他们分别凭借《再别康桥》和《雨巷》收获了?康桥诗人?和?雨巷诗人?的美誉![1]. 让我们再次通过比较来品读他们优美而泛着淡淡忧愁的诗意,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寻梦而不遇的无奈幽怨! 一、新诗的经典绝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们标志着新诗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标志着新诗创作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滋长。从五四到徐志摩、戴望舒时代,新诗发展短短几年,我们就出了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应该是新诗的骄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不是因为政治社会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诗坛应该能出更多的徐志摩、戴望舒,能够出更多的像《再别康桥》和《雨巷》这样的经典绝唱。作为经典绝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体会新诗创作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他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解读。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现代诗,作者是当代著名文学家徐志摩。下面小编为 大家总结整理了《再别康桥》全文及其他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全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格调委婉轻盈,诗行整齐和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流露出诗人 的依依不舍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在他的全部诗作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首诗的笫一节连续使用了三个“轻轻的”,用特有的句式和回环反复的修辞,细腻而真实地描摹了作者那种踌躇满志、步履轻盈的神情和恐怕惊扰“康桥”的内心独感。 从第二节开始描绘康桥的迷入景色,诗人择取了“康河”一带富有特色的景物“杨柳”、“青荇”、“浮蕖”等,先出之以巧妙的比喻杨柳在夕阳的映照下,犹如穿上盛装的“新娘”,榆荫下的清泉泛射出落日的余晖,恰似天上落下的彩虹, 等等,然后由物及人,进一步写出了这些景物所激发的自已感情的波澜,从而构成了个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 笫五节写撑箐泛舟,月夜放歌,和前面的凝神观照刚好构成了动禾静,有声和 无声的鲜明对照。正当读者为诗人的描绘所吸引时,诗作又急转直下,由“不能放歌”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流露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诗的结尾和开首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云彩”本来是带不走的,诗人明知如此而偏要郑重其事地写道:“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只能说明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深和思念之切。 作者简介

再别康桥重点句子赏析

再别康桥重点句子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的现代诗,为此语文教学分析频道小编为您搜集了再别康桥重点句子赏析,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帮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弥淡愈深、愈绵长,正是深情的哲理。因为淡,因为不忍,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在这里,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暗喻修辞,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轻轻、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种激情和热烈,体会到了深藏 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 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 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这柔波软泥的自然也是柔软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让 我们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在这里无论是物性还是情意, 都是和全诗和谐统一的。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 是承载着诗人情意的柔情万种的,又是生气勃勃的灵动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摇,如此柔情万种而又机敏灵 动的精灵,怎教人不迷恋,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条水草呢?更何况,她生长在诗人时时眷念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的梦。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荇,眼神不经意中,又触碰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艳影, 油油招摇的水草,康河岂是污浊;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哪里容得这康河之情半点污浊?可诗人偏要说这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最新范文800字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最新范文800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范文一 几回读,总愿追随诗人,去往他曾经的寻梦地,究竟是旁观,还是亲临?那样怅然不舍、时空颠倒、梦境穿插,都因为,那即将的别离。----题记 近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近了,眼中的我,衣衫、脚步、面容、思索、还有那近乎割断脐带的婴儿般的不舍...... 轻轻地,又走上曾经轻飘过多次的草坪,像往常一样小心、比往常更小心。对不起,不忍打搅那熟睡的心灵,不忍打搅那可爱的梦境,更不忍打搅梦境中的自己。亲爱的,你不舍的梦中真有不舍的我吗? 哦,还有你,可爱的青荇,我的小东西!在这熟睡的一刻、在这熟睡的季节里,只有你强忍睡意,不愿别离而为我送行?油油悠悠的你,在水底;轻轻的我,在你的爱意里。因为你,做一棵水草,我甘心!在我们的爱河----康河里,柔情蜜意!吻别,我最爱的你! 来到那曾经到来过的树荫下,傍着悠悠康河,蓦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心跳、脸红,做了少妇的你更加丰腴美丽。深情地望着你,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婚礼?当你挽着新郎夕阳而去,你那金色的艳丽、婀娜的艳丽,却成了康河和我最永久的记忆!康河为你而波光荡漾,

我为康河眼中的你心头荡漾!问你是否还记得那件送给你的嫁衣?你身影前的那一面平镜,记住了你新娘的美,记住了我彩虹般的梦。亲爱的,嫁做人妇的你,如果还在意我们曾经的倾心,那么在我离别之际,请你再看看镜中的记忆:我为你,在青草更青处撑一支长篙,漫溯;我为你,在满载的一船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我的梦啊!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啊!我把梦献给了你,把梦留在了这里! 激动,我快要哭出来,却,哽咽了。我要把淡淡的别离、悄悄的别离、幸福的别离,留在这里!我,沉默了!夏虫为我沉默了!康桥为这一切,沉默了...... 远了,眼中的景,草坪、树荫、康河,还有那最美的彩虹,还有那彩虹般最美的康桥...... 远了,眼中的我,思索、面容、脚步、衣衫,还有那一步三回头的背影...... 诗,可以有尾音;而诗意,却是那样绵长不绝。沉醉其间是那样让人难以自拔,如登仙界,如归故里。----后记 《再别康桥》读书笔记范文二 时间踽踽而行,岁月静好藏在斑斑驳驳的光影,以宁静的姿态绽放在窗台上一只宝蓝色玻璃长颈瓶中。 抽出倚在书架最边上的书,鹅黄色的封面上落了许些尘埃,一拂,细小尘埃纷扬,成为晶莹的光芒中的细小的美丽。上面用烫金写着《再别康桥》,心悸动着,无声的翻开,怕惊扰了那个星夜满载星光的梦。 阳光透过我的指尖在纸上投影出暗影。一场似康水般的情愫在那

死水、再别康桥审美比较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死水》和《再别康桥》则是新月诗典型的代表作。他们把新格律诗的“三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闻一多的《死水》在音乐美方面则体现的更为严格。《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感情也更加激烈。《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节奏感十分明显。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如“来”“彩”“娘”“漾”等等,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音节和谐,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温文尔雅。在结构方面,《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别康桥》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但字数没有严格统一,别具风格。 绘画美方面,《再别康桥》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死水》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寓意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使文字更具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两人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新格律诗的发展。但从以上对两人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两人不同的诗风,闻一多是热烈、凝练、秾丽、严谨的,他的《死水》体现了他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痛恨,多祖国人民命运深切的关注,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别康桥》则是写徐志摩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 “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但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惜别之情,只化作心底里缠绵的笙箫、夜空中沉默的夏虫,在“悄悄”之中告别,在“悄悄”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精华鉴赏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1、再别康桥(徐志摩) (1)

1、《再别康桥》(徐志摩) 设计者:汉沽五中王二威 一、学科:语文 二、课例名称:《再别康桥》 三、执教教师:王二威 四、课型:体验式教学课 五、年级:高中一年级 六、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 重章叠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意境美。 2.难点 诗歌意境的营造。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所讲的内容选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将在高一年级上学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单元是学习现代诗歌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体会现代新诗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本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

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四)学情分析 1、我教授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里,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课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学生对诗的兴趣很浓,但鉴赏的方法却不会,所以讲授该诗加以训练。 2、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现代新诗作品,因为新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大部分学生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感情。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①诵读体验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体验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加深体验,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讨论体验法。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设计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需要在网络中搜集康桥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教学资源。 PPT课件设计,在教学之前设计PPT课件,包括演示的内容,视频短片等资源。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设计预习内容。 预习内容: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 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

《再别康桥》课后练习[2020年最新]

2020年最新 此资料由高中语文学习助手(ID:gzywxxzs)和作文选刊(ID:zwxk66)联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请勿商用! 《再别康桥》语段阅读题 读《再别康桥》中的三节,完成1~2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 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 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操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 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 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参考答案: 1.B(“永远记在心上”不对,应是作者对此感到激动陶醉) 2.D(“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生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要点 重点: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难点: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教学设想 通过不同要求的朗读,逐步深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理解诗人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读,也只要求读出节奏,对于高一的学生,这也不是难事;三读,要求读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这时,再把诗人和康桥的关系介绍出来,为学生降低难度。那么,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这个基础之上,赏析诗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因此,在这首诗中,我想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对意象这一诗歌术语的把握,也加深对本诗的理解。适当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和他的诗。挑战环节,让学生也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决心,超越前人,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学过程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从朗读开始。 初读,读准字音

荇:xìng 藻:zǎo 溯:sù 斑斓:bān lán 笙箫:shēngxiāo 另外,还要注意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子音的区别。 朗读的第一个要求,很容易达到,第二个要求也不难。 再读,读出节奏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读过之后,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读,读出情感 朗读的第三个要求,有点难,要读出自己的情感不难,要通过我们的口读出诗人的情感,就非得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不可。 徐志摩的康桥缘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1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

浅析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色

浅析《再别康桥》的文本语言特色 摘要: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其诗歌创作中遵循音乐美、建筑美、形象美的三美理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三美理论成功体现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再别康桥》的文本语言进行简要分析,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分析评论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再别康桥语言特色 《再别康桥》的语言分析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为文风格,诗的语言清新华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随情而动。外在形式之美与内在感情之美和谐统一,让读者的心弦随之波动。诗歌语言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成功全面的体现了诗歌音乐美、建筑美、和形象美。 从语音方面看,《再别康桥》极具音乐之美。这首诗在长短、高低、轻重上都有规律的起伏,有节奏感。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各句长短不一,整散结合,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也体现出诗歌一种建筑的结构之美。全诗十分讲究押韵,且用韵细密精巧,产生了和谐回环之美。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节内双行各自都押韵,基本上每节换一韵。如第一节两句”来”和“彩”押“ai”韵,第二节换韵,押”ang”韵。诗的单行比较灵活,有的只在节内押韵,而单行间不押韵,如第6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如第1节的“招手”,与第2节的“金柳”,第2节的“艳影”与第3节的“青荇”。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联,如第4节末行的“梦”与第5节的开头的“寻梦”,第5节末行与第6节首行的“放歌”,第6节两个“沉默”的顶真,第1节与第7节首尾的反复和照应,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而叠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离别的愁绪愈浓。同时,文学作品的语音渗透着情感,传达着意义。在这首诗中,作者所奠定的语调基础是低沉的。从第1节便写出了作者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踮起脚尖无声无息的走出母校,夹杂着极深的不舍和悲凉作别“西天的云彩。”所传达的这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悲沉的抒情基调。此篇目的朗诵作品常常用低沉的语调来传达诗人缠绵凄婉的

《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是诗人徐志于1928年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旧地重游,康桥之景勾起作者再次回忆。但又离别在即,引起诗人错综复杂的思绪而写下的一篇美文。主要描写了康桥的自然美,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及内心的惆怅。《再别康桥》是徐志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意象在建构中地位的重要。徐志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一、如锦似画的描写性意象 集中在诗的第二至四节。借鉴“西湖十景”命名的创意,不妨提炼为∶金柳艳影,柔波青,阴清泉。诗人或工笔细描,或染彩绘,一组组意象“列锦式”地迤逦而出,似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康桥小景的写生画,令人目不暇给,心驰神往。光色的调和,浓淡的搭配,线条的勾勒,都匠心独运又清爽自然.柳﹑﹑波﹑泉,柔婉缠绵,深情缱绻,酝酿着一种温静谧﹑田园牧歌的氛围。就品格而言,这组意象“富于感官表现力,精细而气韵饱满”,为“优美之象”,“精致意象”(威尔斯).。 二、逸兴飞扬的叙述性意象 体现在第五节:遐思寻梦。此节由上文静态写真地描画康桥风景转为动态虚拟地悬想人物活动。撑篙漫溯,星夜放歌,这情形诗人往昔或是有的,在当下却只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式的遐思(“寻梦”二字后的问号已明白提示),是诗人潜意识里的尽兴尽致。此意象为全诗情感转换的枢纽,诗人寻访故地、怀旧追梦的情绪至此达到饱和状态。仿佛烟花绽放最绚丽的瞬间一闪而过后,黑暗和沉寂随之而至,下节由沸点陡降至冰点,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但我不能放 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从梦幻回到现实,由“遥想当年的激动”转为“青春难再的惆怅”(韩石山《徐志传》。 就风格而言,此意象或可谓之“扩张意象”,即“着意于自我情感的外化,带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的意象,为飘逸神飞之象”(威尔斯),吟咏之间,有一种放飞情感﹑驰骋神思的蹈厉张扬之美。 三﹑形神兼美的比喻性意象 主要有︰“新娘”﹑“笙箫”﹑“彩虹似的梦” “新娘”是以人喻物。诗人把夕阳辉映下的河畔柳视作“新娘”,披金着翠,妩媚婀娜,轻舞飞扬,风情万种。人们往往醉心此喻之表象而忽略了它另一层面的情感指向︰多情的诗人不正以“新郎”的心态含情脉脉地凝望着他的“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