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内容摘要:摘要: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关键词:张学良;杨宇霆;常荫槐;杨常事件

杨宇霆、常荫槐被杀是东北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张学良执政期间的重大事件。张学良为什么枪杀杨常?杨常为何被杀?杀后罗列的罪状是否属实?杨常被杀后对东北政局有着怎样的影响? 又该如何评价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张学良及东北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杨常被杀经过及公布的罪状

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张作霖执政时期都曾担任重要职务。杨宇霆,1885年8月29日生于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幼时有“过目成诵之才”的赞誉,1904年,考中清朝末班科考秀才。后就读奉天省立中学堂,一年后即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学成回国后,历任炮兵队队长、管带,东三省讲武堂教官,陆军部一等科员,东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管带、弹药队长、厂长等职。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后,杨长期充任奉天督军署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等要职。

常荫槐,原籍是山东省寿光,后迁至吉林省梨树县西北刘家馆子乡落户。1910年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此后,随其兄常荫廷进入黑龙江都军署课任额外科员,1921年,随许兰洲部剿匪,任参谋长。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任许兰洲骑兵司令部参谋长。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被张作霖任命为军警执法处处长。此后经杨宇霆推荐出任奉天全省清乡总办,1925年出任京奉(京沈)铁路局局长。1928年7月,出任黑龙江省省长,同时仍兼任京奉铁路局局长。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一同来见张学良。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理由是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如果成立铁路督办公署,可将所有铁路纳入管辖范围之内。杨宇霆已将成立公署的文件拟好,由常荫槐出任公署的督办。张学良说,这件事涉及外交,应慎重考虑,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不要因此引起外交上的纠纷。应当说,杨常主张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目的,是出于维护铁路权益和主权。而张学良主张暂缓进行,是出于东北政局的稳定,双方对此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分歧。杨宇霆当时坚持要张学良马上签字同意。张学良不露声色地约他们晚餐后从长计议。当晚19时左右,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一同来到大帅府老虎厅会客室。刚刚落座,警务处长高纪毅和侍卫副官谭海率领六名卫士,就破门而入,六支手枪同时对准杨常二人。由高纪毅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反对易帜,阻挠国家统一,着将你们二人处死,立即执行。”杨常闻言, 顿时木然,脸色苍白,一句话也没说出。分别由两名卫士按住,分别由两名卫士从头部向下开枪,结束了两人的性命,当夜陈尸老虎厅。

张学良于第二天上午召集张作相、翟文选、王树翰、郑谦、臧式毅、孙传芳等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进府,宣布杨常已被杀。众听此言,惊愕不已。张让秘书长郑谦草拟电稿,郑“提

起笔来只是摇头沉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改刘鸣九执笔,终拟出电稿。事后陆续发布了《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布告》、《张学良致中央政府通电》、《张学良致三省父老电》、《追述杨常伏法经过详情》、《杨常伏法之判决书》等。

对外宣传杨常的罪状是:“暗结党羽,图谋内乱,勾结共党,颠覆国府,阻挠和议,把持庶政,“于本月十一日召集会议,并邀彼二人列席,当众按状考问,皆已俯首服罪。” 侵款渎职。”

[1]“审讯历四小时之久,咸认为私运军队,勾结党徒,图危国家,均属确凿有据”,已构成“内乱罪”和“叛乱罪”,“遂依法判决,立地执行枪决”。为此,还专门举行记者招待会, 张学良亲自与记者谈话,说“处决杨常,确实经过相当之法律手续”。事实上,杨常被杀,根本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正如刘鸣九回忆文章所说,当时公布的材料都是枪杀杨常之后,由秘书人员炮制的,根本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刘鸣九还强调:以“叛乱”罪名加诸死者,实无根据。

二、杨常虽有致死之由,

却无应杀之罪

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张作霖时期,是奉系集团的重量级人物。在张作霖时期,杨宇霆身兼数要职 ,位居首辅。“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养成了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杨不仅不稍敛抑”,而且“专横更甚”,这是导致张学良决定杀杨常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首先,杨宇霆不服从张学良对他的工作安排,欲以无名之身,指挥全局。张学良在接管政权之初,曾拟任杨为黑龙江省军务督办,结果遭到杨的拒绝。后来张让王树常就商于杨,请其到欧美各国考察,结果还是遭到杨的拒绝。在东三省保安委员会组建之初,张曾推荐杨出任委员, 杨也固辞不就。从杨宇霆的言行上看,固辞不就并不是为了退出领导当局,而是“欲以无名之身,指挥全局”。“明云引退,暗执政柄”。在东北易帜前后,有许多大事需要讨论。在一次讨论裁减兵员的会上,张学良因身体原因临时离开,会议由杨宇霆主持,当张回来询问会议进展情况时,杨宇霆则极不礼貌地阻挡说:“你不知,你不要管”。像这样喧宾夺主的情况,经常出现。杨宇霆对张学良俨然“以父执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张,事先不请示,事后也不报告, 张提出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2]。上述杨常坚持要组建“东北铁路督办公署”, 只是其中的一例。一次,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人一同来见张,杨提出要扩充东三省兵工厂事宜。张学良表示东北目前财政情况紧张,各方面都在裁减经费,兵工厂亦应紧缩,纵使必须扩充,现在也无财源。杨说可从铁路局每月拨若干经费,补充兵工厂。张学良转询常荫槐,常荫槐立即应允可以。这让张学良不解和不满,因为前不久,张曾向常要求由铁路筹款若干补充军费,却遭到常的拒绝。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些违背最高执政者意志的言行,无论是从所处地位角度,还是从为政者规则的角度看,都是不适宜的,甚至是犯了大忌。

其次,杨宇霆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张学良不以长官尊之。在东北易帜前,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东北易帜后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总司令,是东北最高军政长官。而杨宇霆坚持不同意张学良为其安排的任何职务,当时仅是东三省军工厂督办,两人职位相差悬殊。然而,在杨宇霆的眼里,张学良“只不过是一个好玩的公子哥儿罢了”。特别是后来,张学良染上严重嗜好,精神、身体皆欠佳,更使杨宇霆对他轻视。在杨宇霆的“口头笔下,从未奉张以尊称,仍如往常呼之为汉卿”。在不得已称官称时,也当众用小字眼呼之:“司令官儿”。对张学良常用“小夥过来,我语汝”,甚至“在稠人座之中,予张以难堪”。张学良对杨宇霆是“既不能令,又不能受命”。张杨两人的关系,在东北易帜前后,处于相当不正常的状态。

再次,常荫槐写信给蒋介石,提出“东北之事不必找张”。常荫槐请去南京开会的中东铁路督办吕荣寰给蒋介石捎去一封信,吕荣寰是法律意识淡薄,还是政治意识过强,我们现在不能揣测。他将这封信拆开看了,发现常荫槐竟然在信中狂妄地写道:“东北之事不必找张,他每

天打毒针,跳舞,不务政事,有事找杨督办或是我即可”

[3]。吕看后将这封信交给了张学良。这种动摇主帅地位的言行,当然令张气愤不已。

杨宇霆和常荫槐对东三省最高军政长官竟如此轻视,甚至是专横跋扈,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在那个法治还不健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样做,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我们说杨宇霆、常荫槐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是从政治的角度,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经验教训的角度,是从当时东北政局的历史与现状的角度说的。而如果从杨常所作所为的事实角度看,他们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

第一,从上述杨宇霆、常荫槐各种轻视长官或专横跋扈的所作所为看,显然犯有从政之大忌。但考诸事实都属于从政作风和工作经验的范畴,均未触犯法律,当然也无应杀之罪。

第二,从“暗结党羽,图谋内乱”这一罪状看,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杨宇霆除了和常荫槐关系密切外,没有发现他有意勾结任何人,他在东北政界虽然影响较大,但在军内没有基础, 所以,既无图谋内乱的行为,更无实施内乱的力量。说杨常“勾结共党,颠覆国府”,这更是莫须有的罪名。

第三,说杨宇霆“阻挠和议,把持庶政”一条,应该说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上述关于杨常越俎的个例,均可看做是把持庶政的“罪证”。阻挠和议一点,是指在易帜前与国民党方面接洽谈判期间,关内各派势力均派代表来沈阳争取奉系。唐生智派和白崇禧派的代表,在与杨宇霆接洽后,不去面见张学良。当张学良发现后责问杨宇霆,为什么不让他们来见我?杨回答说:“我们可以分开来做,你走中央路线,我和地方派联络。”张说:“如果中央失败怎么办?”杨宇霆无以回答。此事虽属敏感的政治问题,但终归不能判定为“阻挠和议”。

第四,关于“侵款渎职”一条,是不具事实依据的。在杨宇霆死后,张学良派于珍等清理杨家财产,经内外清查,杨家财产有60万元左右。“夫以一时之雄,积累十数载”,而仅有此数, 这在当时军阀家产积累中,是数目最少者。与吴俊升一万万五千万元家产相比,其侵款之罪是不能成立的。至于说他们渎职,这与杨常两人勇于任事的作风,更不相符。

第五,说从该被告人家中“起获军械子弹甚多”。这一条实际上,是万福麟向张学良报告说常荫槐私自从捷克购买枪支一事,而并非是从家中起出枪支弹药。未经请示私自购枪,是严重的事件。这件事究竟是否属实,在当时是有不同解释的[4]。而张学良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自由后坚持认为确有此事,他“问常弄这些枪要干什么?常回答说是要在黑龙江省办民团 ,剩下来的再交给军队”[5]。扩充军队和购置武器,在任何时代任何形势下都是一个令人敏感的问题,这引起张学良的怀疑和警觉是非常自然的。

对上述所列杨常罪状进行分析,有的是不成立的。有的虽然成立但证据不充分,如把持庶政的事实很多,但均未构成犯罪。有的虽然问题严重,如擅自购枪一事如确实存在,这是十分严重的事件。但也并未达到死罪的程度,完全可以用就事论事的方式进行处理。总之,作为兵工厂督办杨宇霆,作为一省之长常荫槐,他们的言行是有问题的。问题的性质,是犯规、犯错、犯忌,而不是犯法、犯罪。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使杨常严重犯规,或者说是犯罪,也不应采取这种未经任何法律程序的方式,而将其处死。张学良这样做,实际上是沿用了中世纪喋血“功臣”的老办法,来处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三、张学良处死杨常的原因

我们清楚地看到,杨常两人虽然有错,却无应杀之罪。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他们,而且是采用这种方式,这是由以下诸因素促成的。

第一,轻信离间挑拨,致使猜疑加重,导致张起杀心。张学良对杨宇霆的不信任由来已久,在张作霖被炸死时,消息是杨先知道后来告诉张学良的,对此张学良就产生疑惑。最早对杨不满, 是在对待张宗昌问题上,当时张宗昌要回东北,张学良不同意,张宗昌就要打回东北。研究

决定抓到张宗昌后处死,由杨宇霆指挥对他的作战。抓到张宗昌后,杨把他给放了,并告诉他说, 张学良的本意是要枪毙他。对此,张学良认为杨宇霆居心不善,后来,张对杨的疑心日积月累, 不断加重。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 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 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 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

盘点:全球2016年已发生12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

盘点:全球2016年已发生12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 【摘要】截至今日,今年来,全球各地连续遭遇恐怖袭击12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爆炸袭击9起,枪击1起,劫持1起,车辆碾压1起。 中国小康网7月15日讯截至今日,今年来,全球各地连续遭遇恐怖袭击12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爆炸袭击9起,枪击1起,劫持1起,车辆碾压1起。 爆炸袭击9起 1月7日,一名袭击者驾驶一辆油罐车闯入利比亚西部城市兹利坦海岸警卫队一处训练营地并引爆炸弹,导致至少7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利比亚的分支承认制造了这次袭击。 2月9日,两名女性自杀式袭击者潜入距尼日利亚博尔诺州首府迈杜古里约90公里处的一个难民营,引爆爆炸装置,造成近60人死亡。 2月17日,与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有联系的“库尔德自由之鹰”组织在安卡拉军事核心区制造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28人死亡、61人受伤。 3月13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发生汽车炸弹袭击事件,导致37人死亡、120多人受伤。 3月22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市郊的扎芬特姆机场和市内欧盟总部附近地铁站接连发生爆炸袭击,造成至少30多人死亡、300人受伤。 3月27日,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一公园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袭击事件造成至少74人死亡,其中包括29名儿童,另有300多人受伤。 5月23日,叙利亚西北部沿海城市杰卜莱和塔尔图斯遭遇多起自杀式袭击,造成至少148人死亡。 6月28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发生连环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43人死亡,另有约240人受伤。 7月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卡拉达区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292人死亡、200人受伤。 枪击1起 6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一家夜总会发生枪击案,造成包括一名枪手在内的至少50人丧生、53人受伤。这是“9·11”以来,美国本土遭遇的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 劫持1起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八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如皋蒋文祥 1929年,在我国东北发生了一起历时半载轰动世界的中东路事件,中苏双方围绕中东路问题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和平解决,都与张学良将军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拟对此作一专题探讨,借以纪念中东路事件80周年。 一、中东路的缘起应该说是沙皇俄国侵华政策的产物 事情还得从中东路的原来说起。 1896年春夏之交,沙皇俄国邀请大清帝国派遣使臣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率团前往。加冕典礼结束,在俄方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举行会谈,并于当年6月3日签订了《中俄密约》,又称《御敌相互援助条约》。 整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允许俄国从赤塔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可以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地区;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以用该铁路运输军队、粮食及军需物资;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修筑铁路所需款项,均由俄国华俄银行承办。等等。[1] 6月4日,维特亲自批准了由华俄银行对李鸿章给予300万卢布的行贿密件。 7月,清政府批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9月8日,清政府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俄国财政副大臣罗曼诺夫在德国柏林签订了《国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该章程的主要内容有:成立东省铁路公司,清政府以白银500万两入股;该公司所占地段均属官地,不纳税;从铁路建成通车之日起,80年内铁路所得利益归该公司专有,80年后由中国政府收回。[2] 根据以上规定,从1897年起开始修建西从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 1898年,沙俄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租借旅大条约,并且取得了从哈尔滨到大连的铁路修筑权。1900年,中东铁路建成。1903年,哈大铁路通车。这些铁路的建成,使沙皇俄国达到了把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的目的。 这些铁路的建成,同时也使早已对中国抱有觊觎之心的日本更加气急败坏。于是,1904年便发生了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战胜国日本取得了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使用权。而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长春的中东路仍然控制在沙俄手中。从此,这两条铁路成为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主要工具。 二、苏联政府在中东路问题上一直坚持大国沙文主义立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7月,苏俄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废除沙俄时代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表示愿意“把中东铁路矿产林业等权利,及其他特权,都返还给中国,不受任何报酬。”[3] 由于那个时期的中东路还是反对苏维埃政府的白俄分子盘踞的一个中心,而苏俄政府一时又无暇东顾,因此,这个宣言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中国的力量打击白俄势力,或者至少要把白俄势力驱逐出中国国境。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拒不承认苏俄政府的合法性,因此,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

近代史人物资料

此资料仅供参考 慈禧,林则徐,吴佩孚,段祺瑞,徐向前,陈毅,林彪,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毛泽东 曾国藩-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清朝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思想——明用孔孟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 ?组建湘军?大战太平军?攻占南京?追剿捻军?主办洋务? 天津教案 (1)按阶级立场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曾国藩是有过的,而且这个过很大,因为曾国藩在打倒太平天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曾国藩的过失或者罪责是延续了封建社会,延续了满族人主政的清朝。 (2)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大了军事力量,影响了后来的知识分子;例外,曾国藩的文才 也很出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财富;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也许他会成为

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文人让人永远记住;但他用他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影响了整个中国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李鸿章大家自己查查我就不总结了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

Guns in America 美国枪击事件

Guns in America 美国枪支 Broken hearted 心碎 “WE were in the gym and heard loud bangs”, said a nine-year old boy after the horrific shooting in Newtown, Connecticut’s 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at least 26 were killed, including 20 children. The shooter, who was dressed in battle fatigues, was 20-year-old Adam Lanza, whose mother may have been a teacher at Sandy Hook. His mother was found dead at her home. Lanza was declared dead at the scene. 在康涅狄格州纽顿市的山迪·胡克小学爆发了恐怖枪击事件后,一名9岁的男孩描述事件发生时的情形:“我们在体育馆里听到很响的枪声”。在这次事件中至少有26人丧生,包括20名孩子。身穿迷彩军服的凶手亚当·兰扎(Adam Lanza)年仅20岁。他的母亲是该小学的一名教师,事发后被发现死于家中。据报告兰扎本人死于枪击现场。 Before the school went on lockdown, children reportedly heard scream s over the school’s intercom sy stem. Around 9:40 this morning, not long after the start of the school day, police received word they were needed at the school. As part of a newly implemented security programme, emergency texts were sent to parents. Fightin g tears, an ashen-faced and unusually emotional Barack Obama, in an address to the nation said, “Our hearts are broken today.” 在学校被封锁之前,据说孩子们提到学校的广播系统里传出的尖叫声。今早大约9:40学校开始上课后不久,警方接到学校的求救报告。作为刚实施不久的安全措施的一部份,孩子的父母们收到紧急短讯。一向沉着内敛的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面色惨白,在讲话中强忍泪水:“今天是心碎的一天。” And so they are. The stories of heroic teachers who protected their young charges by ushering them into bathrooms and closets are only just beginning to emerge. The images of the surviving children being led out of the school, visibly frightened or dazed, while holding hands are chilling. Parents reunited with their children at a nearby firehouse. Twenty sets of parents waited in vain. 这确实令人心碎。在事件中一些老师冒着危险将学生藏到厕所或橱柜里以躲避毒手。这类故事现在才刚刚开始浮出水面。有的照片记录了幸存的孩子们手拉着手被带离学校,脸上充满了惊恐或是迷茫,让观者寒心。家长们在附近的一个消防站里和孩子们团聚。但有20对父母最终没有等到自己的孩子。 Even in a country as accustomed to gun violence (and, increasingly, mass shootings) as America, the murder of 20 children in their elementary-school classroom is uniquely shocking. Earlier this week, a masked gunman killed two people at a shopping centre in Oregon. Over the summer, there were murderous gun rampages at a Sikh temple in Wisconsin and at a cinema in Colorado. In September, a gunman killed five former colleagues at a manufacturing plant in Minnesota. That same month Mother Jones published a piece showing that of the 139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 张友坤与张学良合影 作者:黄滢 人物简介 张友坤,1938年4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军秘书。转业后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张学良画传》。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 “那是张学良在拱手致谢呢。”见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盯着墙上的照片,张友坤连忙解释起来。“1998年,我去夏威夷拜访少帅,赠送他一本我撰写的《张学良年谱》。我说:‘大陆的老百姓都很想念您,都希望您能回大陆老家看看。’张学良听后拱手说:‘谢谢他们!’”

因为与张学良关系密切并时有相关著作问世,很多人猜测张友坤是张学良的亲戚。对此,张友坤连连摆手,“没有的事。”他说:“我年轻时就很佩服张学良将军,对于他发动的西安事变特感兴趣。后来我有幸给吕正操将军(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当秘书,在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看过不少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录。根据周总理生前指示,要撰写《西安事变简史》,吕老曾是撰写该史的领导者之一。我是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才走上研究张学良、东北军和西安事变之路的。”1990年张友坤转业后,到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曾任“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和西安事变研究中心顾问。 研究了半辈子张学良,张友坤始终有一块心病——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所藏的一批“最权威”张学良口述资料一直无缘问世。2009年,他与胡玉海、王海晨等,应当代中国出版社邀请,参与主编、整理《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下文称《口述历史》),经过多年的工作,不久前终于系统出版。张友坤也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 环球人物杂志:张学良口述史的版本很多,这一部《口述历史》与其它版本有何不同之处? 张友坤: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主要形成于86岁至99岁之间。这套《口述历史》出版前,有过录音的张学良访谈不下10次,但真正属于有计划、有准备、较为系统的访谈,并制作成文本或影像资料的,有以下4种:由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录音,我整理加工的《海峡两岸大披露——张学良口述历史》;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张学良之后,根据录像带转成文稿的书籍《日本昭和史的最后证人——张学良》;张学良的忘年交郭冠英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这4种版本都是张学良谈亲身经历,大同小异。 而“毅荻书斋”存藏的这批资料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采访时间长、次数多、内容丰富、有协约,并经过他本人审定。自1991年12月17日至1993年8月3日,前后共采访60次,共采得录音带145盘。内容达100多万字,涉及1100多个人物。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就被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直到1991年,才首次被允许离开台湾赴美探亲。“天下口述史第一校”哥伦比亚大学及时捕捉到这一机会,迅速成立了采访和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专门小组。担任采访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女学者张之丙及胞姐张之宇。 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为避免有些讲述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张学良特意规定要等到2002年再将这些内容公开,没想到他于2001年仙逝,因此这些资料的出版只能一拖再拖。 环球人物杂志:两位学者采访张学良时,他的状态如何,说话是否完全没有顾忌了? 张友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在地域的改变和“自由度”的提高,张学良对敏感问题谈得越来越多。一是在史实方面,他把许多历史的空白点补上了,许多模糊之处澄清了,许多“成说”否定了;二是在心理方面,他自揭自短,将自己丑陋的一面,包括他父亲的、家族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张学良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张学良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不仅从危 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在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学生时代,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192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 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

【军史知识】十四年苦战北山黑水,东北抗联重大事件

【军史知识】十四年苦战北山黑水,东北抗联重大事件 岁月的车轮,穿越世界大战的硝烟,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浩荡潮流。70多年前,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的抗战历史,波澜壮阔,可歌可泣﹔他们的英雄事迹,慷慨悲壮,感天动地,他们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勇敢顽强、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历史不容忘却,就让我们通过纪念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辉历程,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东北抗日联军史大事年表1931年4月本月日本关东军驻扎师团换防。日本军部把驻辽阳的第十六师团调回日本,由塬驻日本仙台适于在寒冷地区作战的第二师团接防。 7月1日日本右翼分子制造万宝山事件,挑拨中朝民族关系,借机在日本国内和朝鲜大造反华舆论。本月日本军部借日军间谍、中村大尉失踪事件,大肆叫嚣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本月日本关东军组织“参谋旅行”,对东北要地进行军事侦察,制定佔领东北的“作战方案”。本月日本军部拟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将佔领中国东北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8月20日日本关东军新任司令官本庄繁到达旅顺。9月7日至18日日本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巡视“南满铁路”沿线日本驻军,检查应 变准备,指示各地日军部队在万一事端发生时,要“积极行动”,不可有半点失误。18日夜,驻沈阳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叁中队工兵中尉河本末守率6名士兵将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炸毁,并诬称是中国士兵所为。日军向中国军 队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19日日军佔领沈阳及南满铁路、安(东) 奉(沈阳) 铁路沿线各地。同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宣言》, 指出,日本要变东北为其殖民地,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佔领东叁省事件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发表《满洲事变宣言》。同日中共满洲省委、共青团满洲省委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告朝鲜工人、农民、学生及一切劳苦群众书》。21 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与 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号召广大群众展开斗争,反抗 日本的侵略。22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佔满洲事变的决议》,要求在满洲更应该加紧地组织群众 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组织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23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对士兵工作的紧急决议》,发出党要组织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游击战争的号召。同日东北边防

美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世界上私人拥枪数量最多的国家。2013年底,美国人拥有枪支达到3亿。大量枪支散布在美国社会,导致枪击事件频繁发生。根据《今日美国报》报道,2013年美国发生30起死亡4人以上的枪击事件,造成137人死亡。近年来,美国每年都有10万多人遭遇枪击,其中有3万多人丧命枪口,这些人或是死于枪击暴力犯罪,或是死于自杀、误杀等事件。美国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管制枪支。(见注3)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largest privately owned firearms in the world, the proliferation of firearms, causing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 As of 2013, there were about 300 million guns in the U.S..According to a report published on the USA Today , 137 people died in 30 mass killings – four or more people killed, not including the killer – in 2013. On average, more than 100,000 Americans are being shot each year, and 30,000 deaths are caused by the use of guns. 失业率居高不下。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2013年9月16日报道,2012年美国工人平均失业时间为39.5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年。美国最低收入家庭的失业率高达21%,几乎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所有工人的失业率相同。2014年美国国情咨文称,即使在复苏之中,许多美国人还是在勉强度日,还有很多人仍然没有工作。 Unemployment rates are high in the US.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CNBC on September 16, 2013, in 2012, the average length of unemployment for U.S. workers reached 39.5 weeks, the highest level since World War II. Rates of unemployment for the lowest-income families topped 21 percent, nearly matching the rate for all workers during the 1930s Great Depression. “even in the midst of recovery, too many Americans are working more than ever just to get by... And too many still aren’t working at all.” 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美国人口普查局2013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贫困人口超过4700万,总体贫困率为15%,大约64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非常贫困。(见注25)美国国内税收署1913年至2012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是这一时期最大的。2012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人口集中了19.3%的总收入;美国10%的家庭控制了全美50.4%的总收入,这个数字是自1917年以来最高的。2009年至2012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31.4%,占美国全部收入增长的95%;而低收入阶层只增长了0.4%。(见注26)2014年美国国情咨文称,美国公民的平均工资几乎没有变化,社会不平等加深。 Wealth gap in the US is widening.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U.S. Census Bureau in September 2013 showed more than 47 million U.S.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in 2012, and that the poverty rate reached 15 percent. The data also indicated about 6.4 million people aged 65 and older were poor (https://www.sodocs.net/doc/4d14390392.html,, November 6, 2013). New research using the U.S.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data from 2012 all the way back to 1913 found that the current gap between America’s rich and poor is the widest in history. The richest 1 percent’s share of total household income was a record 19.3 percent in 2012. The top 10 percent of U.S. households controlled 50.4 percent of total income in 2012, the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

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九一八事变大家都熟悉,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但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少帅想想: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仅仅靠东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战吗?绥芬河、诺门坎与苏俄军事对抗的失败,很明显是前车之鉴。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网友,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说这些,并不是给张学良洗清罪名。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至于有的朋友说西安事变同共产国际有关,仅仅是传言,从能找到的史料看,没有任何依据。相反,共产国际事先根本不知道事变的消息,所以,事变后才有塔斯社关于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汉奸的策划等等说法。我个人以为,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

论美国持枪制度

论美国持枪制度 【摘要】论文通过三个部分论述美国的持枪制度,首先简要概述美国持枪制度的立法依据、基本情况,然后论述持枪制度的优缺点,最后通过与中国持枪制度的比较,展示出两个国家不同的枪支法令。 【关键字】美国持枪制度公民持枪权 一、美国配枪制度 枪支权利的起源在英国《普通法》,独立后的美国做了继承。1791年,美国通过的宪法第二修正案,给予美国人在必须时反抗政府、推翻暴政的依据。原文使用了“受到良好管理的民兵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是必要的,人民拥有和使用枪支的权利不受侵犯”的表达,而不是写“享有”此项权利,明确认定枪权是一种天赋权利而非宪法上的创设。 在人迹罕至的新大陆创建国家,拥有广阔的西部和狩猎的传统,又历经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的洗礼,美国自视为“勇敢者的家园”,持有枪支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美国最高法院2008年6月26日裁定美国公民有权在用于个人用途的情况下拥有枪支,同时推翻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实施了32年的禁枪令。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高法院首次对于个人是否有权拥有枪支作出明确裁决。

枪支销售在美国一直是“大生意”,目前全美有8千万合法注册持有枪支的公民。枪支游说集团以及以美国步枪协会(NRA)为首的民间组织一直在用巨大的人财物力争取民间持有枪支的更大空间。不少遍布各州县的民间枪支协会甚至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不少人家更是代代相传的会员。 在国际范围内,美国、墨西哥、巴西、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是允许私人藏枪的。但这些国家都分别对枪的种类进行了规定,比如一些半自动步枪、全自动步枪、散弹枪在不同的地域其管制的法令是有所不同的。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各州在立法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关枪械管制的法律也不例外。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州,各地的法律也会不同。譬如,各种半自动步枪在纽约州不列入管制范围,但在纽约市,某些半自动步枪受到限制。但是枪支管制在美国一直争论不休,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拥有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允许人民配枪被认为是一种自我保护,切实维护自身权益,遏制犯罪的最有效手段。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议会今年5月10日通过一部新法,允许其38所公立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在校园中带枪。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学校中就读的50万名学生可以持枪上学。德克萨斯州是第二个通过类似法律的州,第一个是犹他州。这样,校园持枪在这些地区也成为一种合法行为,其效果如何仍有待时间验证。

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

第29卷第1期2006年2月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9No.1 Feb.,2006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 傅金亭 (鞍山科技大学政法系,辽宁鞍山 114044) 摘 要: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 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 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关键词:张学良;抗日;爱国;统一;反对分裂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4410(2006)01 0073 04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爱国思想的特点是:强烈的抗日爱国信念和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情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他短短8年的政治生涯中,1928年,力主东北易帜,结束了北洋军阀16年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1930年,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结束了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再造国家统一; 1936年,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三件大事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建立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功绩。他身陷囹圄50多年,爱国之心不改,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反对分裂,企盼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其情十分感人。 1 力主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 1928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这时候,年仅28岁的张学良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需要他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是日本的威胁和利诱,他们逼迫张学良搞 东北自治,以达到他们控制中国东北,进而建立 满蒙帝国的目的。他们反对东北易帜,威胁如果张学良要归服国民党,改旗易帜, 大日本也决不会坐视[1]。进而又进行赤裸裸的利诱,声称 张将军如果有雄心壮志,在东北建立一番大事业,日本决意全力支持[1]。张学良的日本顾问土肥原更加无耻,竟然劝说张学良当满洲的皇帝。其次,南京国民政府不断派人劝说张学良易帜,实现全国统一。另外,东北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张作相、杨宇霆等老派人物反对易帜,认为那样东北就会进退失据,听凭蒋介石摆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张学良从抗日爱国思想出发,做出正确判断,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1928年7月1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军事行动,7月10日,张学良派人面见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表示服从三民主义,希望国家统一。这期间,日本多次出面干涉,宣称将以武力制止或将发生重大事件,张学良不为所动,毅然于1928年12月29日,东北三省全部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张学良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和内部阻力,坚持东北易帜,这是与他强烈的抗日爱国思想与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情怀分不开的。他认为 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国内统一,他还认为 只有国家统一,才有希望转弱为强,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免遭 豆剖瓜分的局面[2]。他的妻子赵一荻说得更清楚: 所以当他的父亲在皇姑屯被日本谋杀之后,他就放弃他的地位和权力,毅然易帜与中央合作,使国家能够统一,希望全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3] 收稿日期:2005 07 22。 作者简介:傅金亭(1941-),男,山东德州人,教授。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内容摘要:摘要: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关键词:张学良;杨宇霆;常荫槐;杨常事件 杨宇霆、常荫槐被杀是东北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张学良执政期间的重大事件。张学良为什么枪杀杨常?杨常为何被杀?杀后罗列的罪状是否属实?杨常被杀后对东北政局有着怎样的影响? 又该如何评价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张学良及东北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杨常被杀经过及公布的罪状 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张作霖执政时期都曾担任重要职务。杨宇霆,1885年8月29日生于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幼时有“过目成诵之才”的赞誉,1904年,考中清朝末班科考秀才。后就读奉天省立中学堂,一年后即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学成回国后,历任炮兵队队长、管带,东三省讲武堂教官,陆军部一等科员,东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管带、弹药队长、厂长等职。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后,杨长期充任奉天督军署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等要职。 常荫槐,原籍是山东省寿光,后迁至吉林省梨树县西北刘家馆子乡落户。1910年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此后,随其兄常荫廷进入黑龙江都军署课任额外科员,1921年,随许兰洲部剿匪,任参谋长。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任许兰洲骑兵司令部参谋长。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被张作霖任命为军警执法处处长。此后经杨宇霆推荐出任奉天全省清乡总办,1925年出任京奉(京沈)铁路局局长。1928年7月,出任黑龙江省省长,同时仍兼任京奉铁路局局长。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一同来见张学良。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理由是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如果成立铁路督办公署,可将所有铁路纳入管辖范围之内。杨宇霆已将成立公署的文件拟好,由常荫槐出任公署的督办。张学良说,这件事涉及外交,应慎重考虑,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不要因此引起外交上的纠纷。应当说,杨常主张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目的,是出于维护铁路权益和主权。而张学良主张暂缓进行,是出于东北政局的稳定,双方对此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分歧。杨宇霆当时坚持要张学良马上签字同意。张学良不露声色地约他们晚餐后从长计议。当晚19时左右,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一同来到大帅府老虎厅会客室。刚刚落座,警务处长高纪毅和侍卫副官谭海率领六名卫士,就破门而入,六支手枪同时对准杨常二人。由高纪毅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反对易帜,阻挠国家统一,着将你们二人处死,立即执行。”杨常闻言, 顿时木然,脸色苍白,一句话也没说出。分别由两名卫士按住,分别由两名卫士从头部向下开枪,结束了两人的性命,当夜陈尸老虎厅。 张学良于第二天上午召集张作相、翟文选、王树翰、郑谦、臧式毅、孙传芳等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进府,宣布杨常已被杀。众听此言,惊愕不已。张让秘书长郑谦草拟电稿,郑“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