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摘要:概述了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菊花为药食同源的常

用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黄酮、三萜类等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心血管、抗病毒、抗肿瘤方面活性研究报道较多。菊花还可制成各式糕点及粥膳,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关键词:菊花简介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保健功效

正文:

一、菊花的介绍

菊花(学名Dendranfthema morifoliuum 常用chrysanthemum,拉丁文 Flos Chrysanthemi),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全体被白色绒毛。叶片卵形至皮针形,叶缘有粗大锯齿或羽裂。头状花序直径2.5—20cm;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边缘膜质;缘花舌状,雌性,形色多样;盘花管状,两性,黄色,具托片。廋果无冠毛。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二、化学成分

菊花因产地和品种不同,其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对药典收载的四种来源的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均有报道。研究发现,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从菊花中已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香叶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香叶木素7 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 7 OβD葡萄糖苷、棉花皮素五甲1 醚、5羟基3' ,4' ,6 ,7 四甲氧基黄酮、橙皮素(hesperetin)、刺槐素(acacetin)、橙皮苷、刺槐苷、金合欢素7OβD半乳糖苷、芹菜素7OβD半乳糖苷、4' 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baicalin、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diosmetin7OβD葡萄糖等)。经过各种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对菊花中木犀草素及其苷的含量,以考察它们在采摘期内的含量变化,表明木犀草素含量在采摘期中无显著变化,但其糖苷的含量在采摘初期变化不明显,在采摘后期呈下降趋势。

对不同产地四种菊花:即亳菊、怀菊、滁菊和杭菊中挥发油进行了含量测定,发现滁菊中含量最高;同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初步研究,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类成分。应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怀菊花及大怀菊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菊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此外从怀菊花挥发油中鉴定了 40 个化合物,从大怀菊中鉴定了27 个化合物。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杭菊中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 50 个化合物,并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实验值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杭白菊挥发油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药理作用

(一)、中医

在我国,菊花常用作中药。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躁等症。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该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常用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二)、西医

1、心血管方面药理作用:菊花的酚性部位可以增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

高个体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并对个体的心、肝、肾功能无明显毒性作用。菊花的总提取物对离体心脏、心肌细胞均显示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2、抗病毒作用:国外研究学者发现,菊花对单纯疱疹病毒(HSV1),脊髓灰

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菊花还具有抗艾滋病的作用,能抑制 ZV 逆转录酶和 HLV 复制的活性,其中从菊花分离得到的金合欢素 7 OβD半乳糖是其活性成分,且毒性很小。

3、抗衰老作用:菊花能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降低,明显延长家蚕寿命;延

长其生存时间以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经研究则发现,菊花提取物对生物膜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进入细胞膜的甘油酯后而起保护作用。这一新的发现使菊花有望开发成为新的功能性食品,尤其在抗衰老食品中发挥其作用。

4、抗炎作用:近年来,国外学者经研究发现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烯二

醇、三醇及其相应的棕榈酸酯和肉豆蔻酸酯对由12O十四酰大戟二萜醇 13 酰(TPA)诱发的小鼠耳水肿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5、抗肿瘤作用: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蒲公英赛烷型三萜烯醇类对由 TPA 引

起的小鼠皮肤肿瘤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另外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15个三萜烯二醇及三醇对由 TPA 诱发产生的 BVEA 早期抗原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6 个化合物对常见肿瘤如肺癌、结肠癌、肾癌、卵巢癌、脑癌、白血病等 60 种人类肿瘤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 arnidiol对白血病HL60细胞具有极其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四、保健功效

(一)、【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二)、【菊花粥】:将菊花与粳米同煮制粥,濡糯清爽,能清心、除烦、悦目、去燥。

(三)、【菊花茶】:用菊花泡茶,气味芳香,可消暑、生津、祛风、润喉、养目、解酒。

(四)、【菊花糕】:把菊花拌在米浆里,蒸制成糕,或用绿豆粉与菊花制糕,具有清凉去火的食疗效果。

(五)、【菊花肴】:由菊花与猪肉、蛇肉炒或与鱼肉、鸡肉煮食的“菊花肉片”,荤中有素,补而不腻,清心爽口,可用于头晕目眩、风热上扰之症的治疗。(六)、【菊花羹】:将菊花与银耳或莲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许冰糖,可去烦热、利五脏、

(七)、【菊花膏】:以鲜菊花加水煎熬,滤取药汁并浓缩,兑入炼好的蜂蜜,制成膏剂,具有疏风清热、明目之效用。

(八)、【菊花枕】:将菊花瓣阴干,收入枕中,对高血压、头晕、失眠、目赤

有较好疗效。

(九)、【菊花护膝】:将菊花、陈艾叶捣碎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护膝,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疗鹤膝风等关节炎。

五、结语

菊花在临床上使用十分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国内外学者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不断地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化学成分与其药理活性之间的联系,但是对菊花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有关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不甚明确,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未能揭示。菊花制成的各色食品,越来越被广大名众喜爱及接受。食补大于吃药,希望在未来能开发出更多的关于菊花的产品,将美食与养生保健真正完美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药用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

【2】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2008.

【3】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126.

【4】滁菊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13(3):159.

【5】贡菊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8):547.

【6】杭白菊化学成分研究[J].现代应用药学,1992,9(4):160,159.【7】不同品种及产地的杭菊成分测定[J].中草药,1992,23(3):129.【8】菊花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实验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4):226.【9】杭白菊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31.

【10】国外天然药物抗病毒研究简况[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3):48,31.

【11】四大怀药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8):486.

. .

菊花的产地

菊花的产地、品种及药理作用 发布时间:2010-09-20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菊花在我国种植广泛,使用历史悠久,是药食兼优的代表性植物,为药食同源的常用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黄酮、三萜类等菊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概述了中国药用菊花主产地及品种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菊花品种产地药理作用 菊的药用类群经过长期人工栽培选育和不同的生态环境,加之特殊的加工 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药用品种,如滁菊、亳菊、怀菊、济菊、杭菊、贡菊等。菊花是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为多年生草本,性味甘苦,凉。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下面就其品种、产地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菊花的品种及主产地 1.1 贡菊贡菊又称徽菊,是作为茶菊发展起来的,主产于安徽歙县。贡菊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入[1],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道药材。 1.2 杭菊杭菊有黄菊与白菊之分,黄者习惯于药用,白者原供茶用,随着 近代中医药发展,已成茶药兼用之品。浙江黄茶菊记载最早,为明万历年间,距今400年上下。杭菊主产桐乡,在桐乡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药茶两用菊花种植基地。 1.3 滁菊滁菊以药用闻名。1862年《本草害利》[2]就有记载,可见滁菊出名至少有150年左右的历史。建国前,滁菊的主产地在安徽的滁县、定远一带,建国初,全椒的复兴、西王盛行栽种滁菊,随之主产区又南移至马厂、三合一带。20世纪60年代全椒的滁菊产量超过了滁县,以后全椒一直是滁菊的主产区。 1.4 亳菊亳菊是药菊中佳品。1760年《百草镜》[3]载有亳州产有白色的菊花,据此,亳菊栽培至少有240年。亳菊产地在亳州东南沿涡河两岸。20世纪90年代后,亳菊集中分布在亳州辛集、大寺一带,以大寺的怀楼栽培最为集中。 1.5 怀菊怀菊是“四大怀药”之一,产于河南沁阳(怀庆)、博爱、武陟、温县一带。古代本草多认为河南是药用菊花的地道产地,河南的药用菊花可能栽培最久,早期的邓州黄、邓州白可能是药用菊花后期选育出来的品种的始祖。 1.6 济菊产山东嘉祥县,又称“嘉菊”,以前通过济宁经过运河运往外地,所以称为“济菊”,主产嘉祥县南部马集、纸坊一带。据调查嘉菊是清朝时从亳州引种,经过长期栽培,形成地道药材。 1.7 祁菊祁菊主产河北安国,据有关学者[4]考察其品种与“亳菊”一致。 1.8 川菊川菊主产四川中江,近年来已失种。 2 菊花的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现将其药理作用总结如下. 2.1 抗炎作用早在1950年,王凤莲就发现菊花提取物能影响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从而具有抗炎作用。近年来,国外学者[5]经研究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6-04-14; 修订日期:2006-06-20基金项目:江苏省公益资助项目(No .B M 200452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No .BK2001219) 作者简介:张 健(1973-),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现任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主管中药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及质量分析工作.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 健1 ,李友宾1 ,钱大玮1 ,钱仕辉1 ,段金廒2 ,丁安伟 2 (1.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8; 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概述了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菊花为药食同源的常用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黄酮、三萜类等 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心血管、抗病毒、抗肿瘤方面活性研究报道较多。 关键词:菊花;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10-1941-02 菊花是菊科植物菊花Chry sant he m u m mor i foliu m R a m at 的干燥头状花序,是我国常用中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治疗冠心病、降低血压[2]、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3]等多种药理活性。目前我国药用菊花在市场上有八大主流商品来源,分别为杭菊、亳菊、贡菊、滁菊、祁菊、怀菊、济菊、黄菊,而5中国药典6?部(2000年版)根据菊花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收载了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四个品种。菊花为药食同源植物,国内外对其分类、鉴定、化学、临床、药理等方面均有报道,现仅就国内外对菊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作一概述。1 化学成分 菊花因产地和品种不同,其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对药典收载的四种来源的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均有报道。研究发现,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1.1 黄酮类化合物从菊花中已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香叶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香叶木素-7-O-B -D-葡萄糖苷、芹菜素-7-O-B -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B -D-葡萄糖苷、金 合欢素-7-O-B -D 葡萄糖苷[4、5]、棉花皮素五甲1 醚、5-羟基-3,'4,'6,7-四甲氧基黄酮[6]、橙皮素(hespe retin)、刺槐素(acace -ti n)[7]、橙皮苷、刺槐苷[8]、金合欢素-7-O-B -D-半乳糖苷、芹菜素-7-O-B -D-半乳糖苷、4'-甲氧基木犀草素-7-O-B -D-葡萄糖苷[9]、ba -icali n [9] 、金合欢素-7-O-B -D-葡萄糖、dios me ti n -7-O-B -D -葡 萄糖[10] 。 此外,国内也有不少研究学者对不同产地、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期菊花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提取工艺、含量测定、质 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如:邢振荣等[11] 以挥发油、总糖、木犀草素、氨基酸含量为检测指标对不同品种及产地的杭菊成分进行了测定,为确定哪种产地可作药用或者宜作茶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黄伟民等[12]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怀菊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提高乙醇浓度,增大溶媒体积,控制提取时间是提高其总黄酮含量的主要因素。刘金旗等[13]采用薄层层析和比色法,对亳菊、滁菊、贡菊和杭白菊的叶及花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菊花叶和菊花中的主要成分类似,杭白菊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2001年,刘金旗等[14]又以金合欢素-7-O-B -D -葡萄糖苷、芹菜素-7-O-B -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B -D-葡萄糖 苷及绿原酸为检测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亳菊、滁菊、杭菊和 贡菊中上述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作者认为选用H PLC 同时测定菊花中金合欢素-7-O-B -D-葡萄糖苷和芹菜素-7-O-B -D-葡萄糖 苷的含量,可作为菊花药材进行质量控制的标准。胡碧波等[15]用H PLC 法测定了不同采收期杭白菊中木犀草素及其苷的含量,以考察它们在采摘期内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发现在杭白菊中木犀草素含量大大低于木犀草素-7-O-B -D-葡萄糖苷,且木犀草素含量在采摘期中无显著变化,但其糖苷的含量在采摘初期变化不明显,在采摘后期呈下降趋势。 1.2 三萜及甾醇类化合物胡立宏等[7]从杭白菊中分离得到5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16B ,22A -二羟基假蒲公英甾醇酯,棕榈酸16B ,28-二羟基羽扇醇酯,棕榈酸16B -羟基假蒲公英甾醇酯、假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M otohiko U k i y a 等[16]学者从菊花中分得一系列三萜二醇、三萜三醇及它们酯类化合物,其中从菊花提取物正已烷部位分离得到32个3-O-脂肪酸酯三萜 类化合物,包括棕榈酸酯、肉豆蔻酸酯、月桂酸酯和硬脂酸酯;从非皂苷的脂溶性部位得到24个三萜烯二醇和三醇,包括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齐墩果烷型、蒲公英烷型等。 1.3 挥发油刘伟等[17] 对不同产地四种菊花:即亳菊、怀菊、滁菊和杭菊中挥发油进行了含量测定,发现滁菊中含量最高;同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初步研究,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类成分。黄保民等[18]应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怀菊花及大怀菊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菊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此外从怀菊花挥发油中鉴定了40个化合物,从大怀菊中鉴定了27个化合物。最近,鲍忠定等[19]也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杭菊中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50个化合物,并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实验值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杭白菊挥发油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1.4 其它类成分除上述成分外,从菊花中还分得正戊基甲糖苷、咖啡酸丁酯和乙酯、氯原酸,4-O-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 咖啡酰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8] ,N-isobuty -l 6-(2-thieny l )-2E,4E -hexadienam ide [20] ,N-isobuty-l 2E ,4E,10E ,12 E -tetradecatetraen -8-ynam ide ,N-i sobu t y -l 2/E ,4E ,12Z-te tradec -atr i en -8,10-d i ynam ide ,N-i sobuty-l 2E ,4E ,12E -tetradecatrien -8, 10d i ynam i de [21] 。2 药理作用 2.1 心血管方面药理作用菊花的酚性部位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并对家兔的心、肝、肾功能无明显毒性作用。菊花的总提取物对离体心脏、心肌细胞均显示具有正性肌力作用,杭白菊具有抗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以及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作用[22]。 2.2 抗病毒作用国外研究学者发现[23],菊花对单纯疱疹病毒(H S V-1),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 1941#LISH IZ H EN M EDIC I NE AND M ATERI A M ED I CA RESEARCH 2006VOL .17NO .10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第17卷第10期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摘要:概述了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菊花为药食同源的常 用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黄酮、三萜类等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心血管、抗病毒、抗肿瘤方面活性研究报道较多。菊花还可制成各式糕点及粥膳,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关键词:菊花简介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保健功效 正文: 一、菊花的介绍 菊花(学名Dendranfthema morifoliuum 常用chrysanthemum,拉丁文 Flos Chrysanthemi),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全体被白色绒毛。叶片卵形至皮针形,叶缘有粗大锯齿或羽裂。头状花序直径2.5—20cm;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边缘膜质;缘花舌状,雌性,形色多样;盘花管状,两性,黄色,具托片。廋果无冠毛。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二、化学成分 菊花因产地和品种不同,其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对药典收载的四种来源的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均有报道。研究发现,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从菊花中已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香叶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香叶木素7 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 7 OβD葡萄糖苷、棉花皮素五甲1 醚、5羟基3' ,4' ,6 ,7 四甲氧基黄酮、橙皮素(hesperetin)、刺槐素(acacetin)、橙皮苷、刺槐苷、金合欢素7OβD半乳糖苷、芹菜素7OβD半乳糖苷、4' 甲氧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baicalin、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diosmetin7OβD葡萄糖等)。经过各种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对菊花中木犀草素及其苷的含量,以考察它们在采摘期内的含量变化,表明木犀草素含量在采摘期中无显著变化,但其糖苷的含量在采摘初期变化不明显,在采摘后期呈下降趋势。 对不同产地四种菊花:即亳菊、怀菊、滁菊和杭菊中挥发油进行了含量测定,发现滁菊中含量最高;同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初步研究,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类成分。应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怀菊花及大怀菊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菊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单萜、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此外从怀菊花挥发油中鉴定了 40 个化合物,从大怀菊中鉴定了27 个化合物。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杭菊中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 50 个化合物,并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实验值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杭白菊挥发油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药理作用

菊花的传统使用及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中药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4188) * [通讯作者]肖培根,tel :(010)62894462,E- mail :xiaopg@https://www.sodocs.net/doc/4f2941035.html, 菊花的传统使用及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姜保平1,2,许利嘉1,2,王秋玲1,2,肖培根 1,2*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摘要] 菊花是别样茶的一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由前期作为物候特征使用到后来的茶用、药用 及观赏,引起了全球业内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作为传统的中药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疾病。本文对菊花的传统使用、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为以后更好的探索菊花的治疗潜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菊花;传统使用;植物化学;药理活性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Tzvel ) 原产于我国,系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菊花是别样茶中的一个古老的品种,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菊花就作为秋天的物候特征进入人们 的视野。春秋时《尔雅》即记有“鞠,治蘠”[1] 。 说明菊花和治蘠是同一植物,稍后在《吕氏春秋·十 二记》及《礼记·月令篇》均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2] 。以菊花来代表农历九月的花。屈原《离骚》有“夕餐秋鞠之落英” 。(鞠是菊的原字)这说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探知了菊花的某些特点和用 途:其一是开花有时,并且是在晚秋以后;其二是花可以吃,自汉至唐对菊花药用价值的重视超过观赏价值的。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3] 。而中华名菊东传日本系在公元710-784年盛唐时期[3] ,这是我 国菊花外传至他国的起点。随后,日本和朝鲜(尤其 是日本)成为我国菊花向西方传播的中间站。西方直接从中国引走菊花,则始自1688年。俗话说“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民间还流传着“菊花二朵一撮茶,清心明目有寿加”的谚语。我国民间喜欢饮用菊花茶防病疗疾、益寿延年,菊花甘苦而凉,轻清气香,泡水代茶饮,芳香幽雅,回味无穷,四季皆宜,尤其中老年人作为日常保健饮品,抗衰明 目,轻身延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菊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氧 化、保护心血管、抗癌、抗突变等 [4-7] 。而菊花中所含的主要成分黄酮类和绿原酸,被认为是主要的活 性成分[8-10] 。 1 菊花的传统使用 1.1菊花的药用 菊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菊花的效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 耐老延年 ”。《名医别录》云:“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逢原》云 :“菊得金水之精英,补水以制火,益金以平木,为去风热之要药” 。《日华子本草》:“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腼奎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本草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疗肿 。”“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 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张秉成《本草便读 》:“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益阴滋肾”[11] 。中医以菊花枕头治病的方法宋代史正志《菊谱》中就有记载,云 :“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 。在古代医药典籍中,菊花酒主要是以其治病功效而被重视 。《寿亲养· 3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