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缅甸高地政治读后感

缅甸高地政治读后感

缅甸高地政治读后感
缅甸高地政治读后感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本书的作者是埃德蒙?R.利奇(Edmund Leach,1910-1989),英国人类学家。1937年利奇从贸易公司辞职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上人类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1939年他来到缅甸克钦地区调查研究,战后他重返伦敦经济学院,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二手资料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曾任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和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利奇被认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但他的观点与列维—斯特劳斯有一定的不同,是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他的结构主义更具有经验主义的根据,因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后来他转向了象征体系的研究,利奇的象征人类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对神话、巫术、仪式、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重新思考人类学》(1963)、《列维斯特劳斯》(1970)、《文化与交流》(1975)等。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这本书作为利奇的成名之作写于1949年,是利奇根据自己对缅甸境内的克钦人社会制度的田野调查资料而写成的。当时正是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的结构功能论在学术界占上风的时代,倡导平衡论,主张在预设一个平衡的社会系统的前提上,研究出此平衡系统中的社会事实。当然, 利奇也承认自己的描述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写就的, 但他自认为他的这项研究不同于前人的地方至少有两点, 首先是限定了时间跨度, 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中, 稳定的结构大约可以保持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光景, 其次, 是在于想搞清楚平衡论假设的理想的模式是什么。这样他便引人帕累托(Pareto) 的动态平衡(moving equilibrium)的观点, 认为处在平衡态当中的整体现象, 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延展的社会系统。另外,帕累托所提出的有关从狮子型到狐狸型的统治形式的转换, 也对利奇有很深的影响, 这在后面所论及的有关贡劳制和贡萨制的相互转换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1也就是说他认为马林诺夫斯基所倡导的功能结构主义缺乏探讨社会的冲突和变迁,只是一味的追求着均衡和稳定性而实际上所谓社会人类学的事实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主张动态的平衡。

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结构安排上没有采用前人的那种田野调查形式,平时社会人类学家所钟爱的实际的田野调查资料不过占了四十几页, 余下的都是二手的民族志材料和大量的历史资料,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第5章“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

追随布朗的人类学家们认为他们所处理的社会从时间维度上看是永远处在稳定的平衡状态当中的,并且相信此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说社会本来就不是处在稳定的平衡状态的话, 利奇认为有关先前的一般社会学的范畴应当进行调整。首先是有关社会结构的概念,利奇以为,社会人类学家所描述的结构是一种模型,这种模型作为逻辑的建构仅仅是存在于他自己的头脑中的, 但作为真实的社会又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是一

个时间个过程。从这一过程所导致的变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那些与现在存在的正规秩序相一致的改变。第二类的改变则反映了正规结构的变迁,如:平等的族群分支所组成的某个政治制度会由一个封建型的地位等级结构所替代。其次是关于单元社会的概念,作者表示更愿意接受那德尔所认为的,“一个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完备的政治单元的基本观点,即自身完备的社会, 不论是由几个家族组成的小社会还是由几十个家族组成的大社会, 他们中间的裂变和融合, 在社会的结构上并非是保有一致的连续性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结构性延续进程的组成部分, 而且还包含着结构上的变迁。此外在书中,作者还对变迁研究中的三个范畴作了新的界定。⑴首先是关于“模式系统”,利奇认为社会人类学家想要描述一个社会系统时, 他所能描述的也仅仅是一种社会现实的模型, 即是人类学家所构想的“社会系统如何运作”的假设。这样, 模型系统的各个部分必然就构成了一个处在平衡状态中的整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现实也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现实社会当中充满了不一致, 而且恰恰是因为有这些不一致的存在, 才可以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变迁是怎样发生的。⑵其次是关于“仪式”,作者认为,所谓仪式是“用来表达结构系统当中,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地位, 在这个系统当中,他发现了自己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存在物。”它并非是是用来描述出现在神圣场合的社会行动,而是用来彰显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系统。他反对涂尔干的对社会行动的神圣和世俗的二分法,认为人的活动大多是处在这二者之间,所以所谓的技术与仪式,世俗与神圣的划分指的并不是类型的划分而多是指同一活动的不同侧面。他还认为能够对仪式这样的非语言的象征性活动给予一种近似的解释。关于神话,利奇认为它是仪式的补充物, 二者是同一的、相互包含的。认为神话是一种以词语的方式进行的陈述,并且与仪式的行动所作的陈述有着相同的内容。神话和仪式都是一种符号语言, 凭此符号语言, 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才能得以表达。⑶最后一点是利奇提出的所谓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并非具有共同的边界的看法,认为文化并非等同与社会,文化只提供形式,即社会环境的“服装”。所以存在有多样的特性,而且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条件下被形塑出来的。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通过克钦社会的政治活动来阐释社会结构的变迁,探求社会发展的动力。利奇认为在克钦社会中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政治制度模式,克钦人面临着两种相互矛盾的生活方式,一种是禅制,类似于专制独裁的等级制;另一种是贡劳的组织的类型,具有无政府的和平等主义的特征。但实际的克钦社区的类型既不是贡劳制的也不是掸制的, 而是介于它们之间的一种所谓贡萨,这是贡劳制与掸邦制之间的一种折中。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贡萨制的政治结构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有时可能会由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会使克钦人更倾向于采纳掸的模式, 当社会快要变成真的掸制时,便会有一些社区, 朝相反的贡劳制方向转变。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这样当地的克钦社区的政治制度便在这两种制度之间来回摆动,利奇认为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他的这种观点被誉为“钟摆理论”。利奇因

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说,从分析的角度上看,把贡萨和贡劳制度看作是分离的社会结构的模式是正确无误的, 但在实际的应用上,这两种类型总是相互关联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两种制度都是有缺陷的。一个贡萨制的社区倾向于引起反抗,从而导致某一阶段的贡劳秩序。但对于一个贡劳制的社区,除非它有足够的经济作后盾,否则通常缺乏一种手段来使其社区内的各个亲属分支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结果,要么是通过亲属裂变而使社区土崩瓦解,要么就是由于亲属群体间的地位差异,而使平等的贡劳制度又恢复到不平等的贡萨制的模式当中去。2作者认为克钦人在“贡萨”与“贡劳”两种极端的政治模型之间的交错变迁的动态过程,说明关于社会的概念性的均衡模型只是一种幻象,而在实际社会永远不可能处于均衡状态。作者有对不同氏族的克钦人的生态经济环境、神话仪式等进行对比解读,来说明这种不均衡和动态背后的原因。

利奇的研究也很重视对于语言范畴的研究,即通过对克钦人日常语言的分析来解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结构的模型。例如在婚配的语言范畴中一种叫姆尤—达玛的制度,它也是维系克钦社区政治变迁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姆尤指的是女方的亲属,达玛指的是男方的亲属。克钦人是一个按照父系继嗣的群体,不论男女,都从父亲那里继承一个或多个世系群的姓氏,但不会从母亲那里继承任何姓氏。这样的继嗣原则无疑会影响到克钦人的婚姻制度。所以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 一个男子最好选择他的姆尤亲戚中的女子,一个女子最好选择她的达玛亲戚中的男子。一个孩子只有在父系继嗣群中拥有合法身份,才可以在这个世系群中争取一些自己该得的权力和地位。在村寨内部,相对长久的姆尤—达玛关系可以显示出各个亭国世系群之间形式上的政治地位关系,在这个形式体系下,达玛被认定为姆尤在政治上的从属群体,但是若按照克钦人的婚姻原则,任何一个名义上地位低下的群体都可以通过与其他村寨群体进行战略上的联姻。关于等级,在克钦社会阶层上可分为三等人,即山官、平民和奴隶,但这种区分有时并不明显,因为有一些中间阶层,比如幼子的那一支的亲属就叫作贵族,贵族的亲属不属于山官的直系亲属了,而只是山官的近亲。但作为贵族的亲属的人却认为他们曾是山官的后裔, 总有一天还会当上山官的。另外, 克钦人对于财产、权威、各种各样的神灵都有特定的称呼和内涵。利奇将这些方面的内容按照社会结构的逻辑排列发现这样的结构与在实际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十分吻合。并由此找到了克钦社会结构变迁的真正动力,即发现了在克钦社会中,政治制度是从一种贡萨制向贡劳制或从贡劳制向贡萨制的转变,而这转变的动因是在于人们对社会结构应当是什么样的不同解释上。

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在描述上:在对掸人、克钦人及其分支进行介绍时较为混乱,让读者不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对克钦人的定义(因为他采取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人”一种是“语言”)。而且文章中多有民族志材料不清晰的嫌疑,例如在分析帕朗的村寨的头人时所作的描述等。其次,利奇认为社会人类学家想要描述一个社会系统时所能描述的仅仅是一种社会现实的模型,即人类学家所构想的“社会系统如何运作”的一种假设。但是在研究中完全的排斥这样的

操作手段实在太难。即使是作者自己在这本书里也没有摆脱这种他极力批判的研究手段最终也没有摆脱将缅甸高地政治结构拟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总之,本书以历史的和动态的视角反思了社会科学中的“社群”、“文化”和“仪式”等核心概念,并展现出了克钦人的政治结构变迁以及与周边人群的互动。作者的观点既是对结构功能论的挑战,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在文化变迁理论和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1、2赵旭东:《动态平衡中的社会变迁———读<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评述》,载

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

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 李晨阳? 一一2010年大选以来的缅甸政局 1 缅甸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如果说七步走民主路线图和2010年大选是军政府最高领导人丹瑞主导的,那么缅甸新政府2011年3月上台后推行的政治改革主要是由吴登盛推行的,同时得到了丹瑞等人的首肯以及人民院院长吴瑞曼等人的支持,昂山素季和民盟在西方国家的协调下,给予了必要的配合三新政府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释放了包括昂山素季以及1988年民运的主要学生领袖在内的多数政治犯,允许流亡海外的民运分子回国,承诺既往不咎;逐步放松了对国内媒体的控制以及对国外媒体的封锁,直至取消新闻审查和对所有网站的屏蔽;建立了人权委员会,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推进国内的民族和解三迄今为止,缅甸的新体制运转基本正常,新政府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议会和政党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1年11月底12月初和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11月分别访缅标志着缅甸的政治改革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基本认可,而缅甸出任201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显示其国际 ?李晨阳,云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三

地位已有了明显提升三 缅甸突然发生急剧转型的动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其中阿拉伯之春的冲击以及西方的压力是导火索,缅甸国内民众对军政府的不满是根本原因三尽管上述因素长期存在,但这些因素在2010年前后发挥作用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军政府高层免受国内外的清算,并非军人集团突然对民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军队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要求进行变革和推进民主化三 2 体制内的矛盾依然存在 从表面上看,缅甸新政府和军队高层中没人公开表示反对改革,实际上体制内各大力量的矛盾比较尖锐三除了相对隐性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前军政府主要领导人与现政府领导人之间二现政府与议会之间二执政党与现政府之间二现政府与军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三 从缅甸新政府成立伊始,吴登盛总统与副总统吴丁昂敏乌之间的矛盾就趋于激化三吴丁昂敏乌2012年7月辞职后,吴登盛总统与人民院议长兼联邦议会议长吴瑞曼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三吴登盛与吴瑞曼在政见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双方只是比较在意他们各自在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主导者地位,尤其是吴瑞曼强调议会在缅甸新政治体制中的作用,对政府不同意给公务员加薪和把议会的专门委员会列入联邦机构有所不满三巩发党前任总书记二现巩发党第三副主席吴铁乌也不满巩发党在政府人事安排和大政方针方面作用有限,并且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财政支持,因而多次扬言 巩发党不是执政党 三2012年10月,巩发党举行首届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党内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三直到近期吴瑞曼接替吴登盛出任党主席之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三此外,吴登盛总统在2012年8月和9月两次改组内阁,将大批所谓的保守派高官革职,并将总统府部长从2名增加到6名三这一举措固然强化了吴登盛在政府内的绝对权威,同时也激化了被清洗者的不满情绪三不过吴登盛总统的执政总体上得到了缅甸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基本认可,其影响力在稳步提升三 此外,从总体上看,缅军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既要维护其在政治二经济领域的特权,也对国家的未来走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对缅甸民主政治的前景仍存在一定的疑虑,因而不愿意很快地退出政治舞台三因此,近年来军人9 91缅甸的政治转型与中缅关系一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权力分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对政府权力进行控制方面,除民主与法治的思想之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权力分立的理论。这一理论上承古代希腊罗马关于混合政体的思想,在近代则通过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最终通过美国立国者们的“实践的智慧”而被直接发展成为一整套具体的制度设计。 一、混合政体理论中的分权思想 混合政体理论,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后提出来的一套国家政体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纯粹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要素和优点混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理效果。这种理论认为,(1)如果政治权力为一部分人所控制,不管这些人属于社会中的哪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滥用;(2)对这部分人运用权力进行控制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另一部分人拥有与之相抗衡的权力。随后为其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把君主制因素、贵族制因素、民主制因素融合到一起,使得除奴隶阶级以外的各阶级都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他认为“共和政体中的各个因素倘使混合得愈好愈平衡,这个政体就会存在得愈久”,他的这一思想为随后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其它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一)古希腊纯粹的阶级分权思想 1、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国家政治的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晌。 2、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及其中的分权思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希腊150多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后,对政体进行了分类: 首先他依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统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统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政体; 依国家所要实现的目的分为:“正当的”政体和“变态的”政体,前者包括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立宪政体),这类国家是谋求公共福利的,后者则指那些只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国家,它包括僭主制(即暴君专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雅典那样的“极端的”民主制,而是较为倾向于中庸的、民主主义的共和政体,这种政体吸收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因素混合而成,故称为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的分权思想,正是在他对混合政体的推崇中体现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国家权力,不能过分集中于任何一个阶级,“不让任何阶级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因此国家权力,应为各个阶级平衡的共同掌握。 3、评述: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分权只是一种以阶级为主体的分权思想,为“纯粹的阶级分权”。 (二)古罗马机构分权掩盖下的间接阶级分权思想 古罗马时期,生活于罗马共和时期的波利比乌斯与西塞罗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及分权思想。 1、波利比乌斯为了探求罗马强大的原因,他在罗马搜集了大量资料,悉心考察了罗马公元前三世纪到前二世纪的政治制度,完成了名著《通史》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叙述了各种政体的起源和衰败的历史,吸取并发挥了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的思想,对分权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生活于罗马共和末期的西赛罗也论述了分权理论,他主要继承和重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利比乌斯的思想,同时也是对罗马现存制度的承认。此外,他还主张“权力从属于法律”,代表统治者力量的执政官,代表贵族和在野执政官力量的元老院,代表平民力量的监察官、保民官、平民大会,三者的地位必须由法律确立,并依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西方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西方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西方思想史》课程复习大纲 (2010年2009级) 第一章西方政治学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重要思想家简介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杰出人物简介: 代表人物有普罗 泰戈拉、安提丰、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克吕 西波、色诺芬、李维、塔西陀、希罗多德、安提斯泰尼、第 欧根尼、普壁鸠鲁鲁塔克、波利比乌斯,潘尼提乌、波 塞东、卢克莱修、西塞罗、修昔底德、塞内卡、爱比克波利 比乌斯西塞罗泰德、奥勒留、查士丁尼等等。查士丁 尼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原名阿里斯托勒斯。柏拉图之名据说是体育老师给他取的, 意思是“宽阔”(指柏拉图强壮的体格)。柏拉图一生著述很多,其最经典的作品是《理想国》、《政治家》和《法律篇》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 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 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 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 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 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 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大学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兴起:(名词解释,需略作加工改写) 中古时期,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官方哲学是经院哲学,因其产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经院)里,故而得名。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神学思想,基本任务是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使之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更好地为教会的神权政治服务。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社会现实,轻视经验,反对实践,因而完全脱离实际,极其空洞和烦琐,所以又称烦琐哲学。正是由于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现世的问题,所以,经院哲学往往误入歧途: “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一个在经院哲学界争论颇为激烈的话题,但毫无现实意义。) 经院哲学经常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上帝万能”,经院哲学家们不厌其烦地试图对此加以论证。这又引来了另一个反论:“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有关上帝万能的思辨论题,反映了基督教教义的内在矛盾。) “自然法”思想的传承: 虽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我们这门课程从时间看从公元前5世纪讲到公元19世纪,从地域上看横跨中国、西欧、北美,涉及的思想家众多,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程主要内容,我们将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做了归纳,有些不作为重点的,没有作答或没有列出,大家可以对照教材看看。具体见下面内容。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1.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2.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3.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1.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地区,100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古代希腊思想特点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期末加油!!!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1.为什么古希腊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摇篮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出现政治实体,形成国家,也就出现了政治思想。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形成于古代希腊的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内部关系是政治关系,政府和法律是政治性的公共权威,在城邦形成时期,希腊人摆脱了宗教神话的形式,开始自觉地认识和研究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思想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了。 2.试分析伯里克利民主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认为雅典民主在于“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民主制度的基础是平等,认为民主制度是雅典人都有机会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认为雅典民主使公民们将个人自由与服从法律结合起来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思想比较准确的表达了一般雅典公民的政治追求,对后世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过积极地影响,伯利克里民主政治思想吧雅典民主理想化了,没有关注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民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 3.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其它贵族政体的区别 理想国:由哲学家执政的国家,即贤人政治,贵族政治,哲学家执政是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的权利组合 理想国(贤人政治)贵族政体

执政者哲学家(不以高贵门第为条件,不是世袭的)贵族(高贵门第为条件,可世袭) 状态一种理想历史存在 内在原则与标准智慧荣誉 4.柏拉图为什么要哲学王治理国家 一方面: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根据分工原则,国家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级统治者由哲学家担任,另一方面,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只有哲学家才能改造人的品性。 必然性:只有哲学王才达到了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只有哲学王真正掌握了治国这一专门知识,依据专业分工原则,只有哲学王才有资格执政。 可行性:哲学王可通过建立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对公民教育实现对城邦的改造和治理。 哲学王执政实现了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的权利组合。 5.怎样理解“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中的着名命题,用来说明人的本性与社会性间的关系。 人类的目的是实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人只有实现了良好的道德才实现了人类的本性,而人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才能充分显现认的本性,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个人的发展和城邦的命运息息相关。意即人只有在城邦中享受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完善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 2016年11月11日 社会变迁是人类学长久以来的探索领域,在人类学的学术重镇英国更是如此。自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奠定功能主义之后,英国的人类学长期采用的一种静态的社会功能论来分析他们的田野民族志发现。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满足于功能主义的简单的一元分析,而试图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这些学者很容易的发现了功能主义理论中对于历时性取向的匮乏,同时也发现了在现实的社会之中矛盾和冲突仍然是存在的,社会并不是像功能主义原本假定和在民族志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均衡和不变。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的人类学家也有很多,比如格拉克曼(Gluckman)在他的理论中就承认了在社会之中,矛盾 和冲突仍然是存在的,但是这些矛盾和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的,也不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大变迁,他认为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在仪式中被象征性地解决,甚至反过来又加强了社会的连续性和团结性。与格拉克曼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类学家还有一些,比如福蒂斯。总的来说,这些人的理论多少是对于功能主义的一种修正,他们代表了当时人类学者们对于功能主义中的一些缺陷已经察觉,同时试图做出弥补的努力。但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像利奇这本书一样给人类学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正如莱曼在译序中对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的评价:“这肯定是库恩意义上的一场真正的范式转换。”在这里谈到对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这本书有多么经典——实际上这一点也无需多言,而是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清楚在利奇做出这本研究的时候,英国人类学界的状况,从而让我们理解利奇到底是在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回答,这才是理解他的观点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是作者依据从1939到1945在缅甸生活、服役、调查写成的民族志报告。正是 建立在对缅甸克钦人的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同时又包含着对于英国人类学界强烈的反思,这本书才酝酿而出。该书的创新性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F.K.莱曼和张文义在《利奇克钦模式的得与失》(代译序)中总结了《缅甸》的三大贡献: 1、颠覆了人类学原本对于族群范畴的认知。在《缅甸》之前,人类学家一直习惯于将族别范畴(被命名的并自我认同的社会体系及其文化)在原则上认作原生的实体——认作本质主义的身份,一个社群“真正是谁”。《缅甸》之后,我们被迫开始重新思考族性,并非将其想象为社群中社会政治关系的函数,因此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固定的或单一的。 2、利奇的研究促使我们从之前将文化仅仅只作为“上层建筑”而已的陷阱中走出来,而迫使我们从新思考,我们所认为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到底有多少是一个民族自身所有的?又有多少是被附加在这个民族的身上的。尤其是,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个人往往将文化视为是客观的、固有的,但是赋予该民族这种文化的人或者人类学家往往要认为,这种文化是被建构、被赋予的。以中国的民族识别为例,实质上就是国家政权将族群范畴的一次蓄意分配。而中国今天所构建的一种“中华民族”实际上也是一种族群构造运动。利奇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困境。 3、《缅甸》将东南亚与北部的纽带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放入了现代人类学发展的中心来审视。中国西南是东南亚与中国的缓冲地带,或母宁说是一个交叠地带。许多云南的族群在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扮演了“文化中间商”的角色。因此,要充分理解中国的族群建构,我们不但应该将云南的各族人群放入现代中国族群类别建构以及总括性的中华民族这一范畴的 的背景下来看,还应该放在东南亚与中国的背景下来看。(这种看法,实际上是让我们关注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放在相互联系的背景之中去看待,而不是孤立的去看待某一个人群,二是要求我们关注族群与国家间的互动,国家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的影响以及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操纵中来看该人群的反应。) 在同一篇文章中,也通过征引一本文集的导论(Chit Hlaing 2007a)指出了对于《缅甸》

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修订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6×5′=30′) 1.自然法:萌发于古希腊哲学,最早的定义为:世界都处于一种必然性与自然律的支配下,具有永恒性;神与人一样,都服从于这种永恒的自然律;对自然律所确定的秩序,便是一种正义。 2.宗教改革(路德):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有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随后发展出来新教教派。 3.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一个国家的法律与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宗教、贸易、风俗习惯、人民的生活方式、制度架构、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总和。 4.公民(积极、消极):1791年法国宪法取消等级的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其中经济上独立,叫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经济上没有独立性和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叫消极公民,不享有选举权。 5.主权(布丹):主权是国家的主要标志,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止的永恒的绝对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对内具有至高无上、对外具有独立平等的权力。 6.国家(黑格尔):国家是道德理念的现实——即作为显现可见的、自己明白的实体性意志的道德精神。国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任意或偶然的结果。 7.人民主权(卢梭):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是主权者,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遵循主权神圣、不可转移、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原则。 8.乌托邦(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莫尔的代表作,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是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压迫。 二、简答题(5×8′=40′) 1.斯宾诺莎的自由观念 思想自由权 在国家生活中,每一个人保留他的权利的一部分,由其自己决定,不由别人决定,即思想自由之权。

西方政治思想史小抄

名词解释: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出生于雅典的一名门望族,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87年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一生著述颇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理想国》。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书中阐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它以理念论为基础,认为城邦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实现贤人政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年)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着,后来创立吕克昂学园,在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有《政治学》,《雅典政治》。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该书有意识地将城邦作为研究的对象,系统的讨论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等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还对各种类型的城邦体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研究。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一生著作甚多,涉及历史、军事、文学艺术、政治各个方面。其代表做是《君主论》。 《君主论》:是马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在书中他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总结国家强弱、权力得失的原因。在西方他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的问题,将法律、军队、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待定了基础。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之一,著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政府论》:洛克的精心之作,是他对多年的政治经验的理性思考和总结。书中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发扬了西方近代自由与宪政的传统,它被资产阶级奉为“圣经”。 孟德斯鸠:法国近代分权学说,地理环境论与历史方法的创立者,又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其学术巨作《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学术著作,书中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奠定了孟德斯鸠在近代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影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卢梭: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其政治思想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书中用公意这个学理概念和其他启蒙学者的理性论划开界限,全面阐述了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政府、法律理论,表明他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成型。 托克维尔:法国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出生于贵族世家,深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影响,其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上卷的《绪论》部分阐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柏克: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出生于都伯林的一个律师家庭,代表作有《关于目前不满情绪的根源》、《法国革命论》等。 保守主义; 简答题: 什么是贤人政治?柏拉图在为其理想国家寻找理想政治模式的时候,首先考察了四种不完善的政体形式: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均不合柏拉图之意,都构不成理想政体。他认为,理想国中应实行的政体形式是“贤人政治”,也就是哲学王的知识统治。在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的理想王国中,哲学王是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权威的结合体,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因为只有他才拥有以永恒不变的概念为对象的真正知识,只有他才能够正确地区别开实在、本质和现象,过一种清醒的生活。 在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

中国公民赴缅甸须知

中国公民赴缅甸须知 一、办理签证 中国公民进入缅甸,持外交、公务护照可免办签证。凡持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护照来缅甸都需办理有效签证。缅甸驻北京大使馆和驻云南昆明的总领馆及驻香港总领馆受理办理签证的业务。 (一)签证 1、办理旅游签证进入缅甸可停留28天。因公或商务来缅可申办商务签证,停留期限不等。逾期滞留每超一日罚款3美金。凡停留超过一月的,离境时,需在移民局或机场移民局处办理离境手续(DEPARTURE FORM)。旅游签证不能办理延期。 2、在缅停留超过3个月需办理外侨证,延期签证需交费,分1个月、3个月和1年。 3、旅缅华侨持中国护照出境前需在缅移民局办理回缅签证(RE-ENTRY VISA)。 (二)在缅经商须知 凡持商务签证在缅长期经商,需办理以下手续: 1、劳动卡(LABOUR CARD) 根据缅甸政府规定外国人在缅甸长期经商,若需办理签证延期,首先要办理劳动卡。办理劳动卡需要以一个当地合法注册登记的公司雇员身份到缅甸劳动部办理劳动卡,需提供相片并交规费。 2、办理签证延期(VISA EXTENSION)、逗留许可(STAY PERMIT) 办理劳动卡后,办理签证延期及逗留许可同样要当地合法注册登记公司出具证明,到商务部办理手续,然后再到缅甸移民局办理签证延期及逗留许可,一般一次可延期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签证逾期,每日罚款3美元,也需提供相片并交费。 3、办理外侨登记证(F.R.C.) 凡到缅甸后居住时间超过三个月者,均需提前到国家移民局办理外侨登记证,需提供相片并交规费。超期未办者将被罚款。凡到缅甸后一个月内申请办理外侨证的外籍经商者只需交纳9美元,超过一个月后换取者需交18美元。 4、离境表(DEPARTURE FORM) 凡到缅甸居住超过一个月者,离境前需到缅甸移民局办理离境表。长居住者,需向移民局交回外侨登记证,并领到2张离境表,其中一张离开时交机场移民局,另一张下一次回缅时,再到移民局换回原有的外侨登记证。回到缅甸一个月内换证交6美元,超过一个月需交12美元。 5、办理往返签证 往返签证有多次往返签证和一次往返签证。多次往返签证有效期一般有三个月、半年和一年三种。一次往返签证有效期一般为一个月。 在缅注册的外资合资公司董事可申请六个月或一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一般外国经商人员可申请三个月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多次往返签证不分有效期长短,收费均为180美元。一次性往返签证收费54美元。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各阶段西方政治思想的特点及重要人物(超详细版) 分类:默认栏目 纵览历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可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 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 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教材 (5)利维坦——《圣经》中所描述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在西方政治术语中通常用来指称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或者政府。 (6)社会契约——人们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以让渡个人权利、建立公共权威而换取社会和平与个人安全的协议。 2.《政治学核心概念》 (1) 主权,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绝对与不受限制的权利原则。但是在使用时通常要对法定主权和政治主权进行区分。法定主权指无上的法律权威,即由法律规定的要求顺从不容置疑的权利。政治主权指的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即掌控服从的能力,这是通过对强制性力量的垄断来确保的。 (2)合法性,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中的用法也并不一致。政治哲学家一般将合法性视为道德或理性原则,以及政府可以要求公民服从的根据。因此,对合法性的宣称要比公民服从的事实更为重要。政治科学家则通常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合法性,将其当成是依从某个统治系统的意愿,而不管该系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正如韦伯所言,这种视野下的合法性,表示的是对合法性的一种信仰,即对“实施统治的权利”的信仰。 (3)经验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即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 (4)理性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世界有一种理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能被人类的理性与批判性探索所揭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理性主义坚信知识来源于理性而非经验,并因而与经验主义形成了对照。但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理性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

(5)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指出任何一项行动、政策或制度 的“正确性”都能够以其增进幸福的趋势来确定。这一观点基于这样的假定,即个人是由自身利益驱使的,这些利益可以定义为追求快乐或幸福的欲望和避免痛苦或不幸的愿望。因此,个人总是通过计算每项可能的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数量来选择能保证最大快乐与最小痛苦的行为路线。 (6)宪政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的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7)民主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人民来统治,林肯在盖茨堡演讲中极力赞美他所称之“由人民构成、由人民通知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的优点。这一表述凸显了民主的三个核心特征的重要性。第一,对“人民”的强调意味着政治平等,即对政治权力和影响的平等分配。第二,政 府“由”着人民强调了大众参与的重要性。第三,政府“为”着人民突出了民主意味着按公共利益实施的统治理由。 (8)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的重要性高于任何社会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作为描述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它认为个人是任何政治理论或社会解释的核心——任何关于社会的论断都应该以组成社会的个人为依据。作为规范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道德个人主义,它意味着,个人的权利、需要或利益应放在优先地位;社会应该按照个人受益的目的来建设。 (9)正义是主张从道义合理地分配奖励与处罚的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就是给予他或她“应得”的东西,这又常常被视为他或她的“正当报酬”。 (10)同意的意思就是表示赞同或作出应予。同意,作为一项政治原则一般与权威相联系,是人民答应接受统治并因而服从政治义务的一种方式。

缅甸政府与政治

缅甸政府与政治 三个问题: 一、缅甸为什么建立了军政权并能长期执政? 二、长期执政后军政权为什么要举行大选? 三、大选后缅甸政权的走向如何? 一、缅甸为什么建立了军政权并能长期执政? 1962年缅甸军队发动政变建立军政府,到2010年多党制选举,军政权执政近40年。 为什么缅甸会建立军政权? 军政权为什么能长期执政? 一)军政权建立的原因 1948年缅甸与英国和平谈判而获得独立。独立后仿效英国,建立了议会民主的联邦制国家 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建立了军政权 ?许多国家发生军事政变的共同原因:政府不能有效地领导和控制军队 缅甸军事政变的特殊原因:军队精英不认同议会民主制,认为议会民主制政府不能解决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生存危机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合法性 程序合法性:选举(P188、220) 魅力合法性:独立运动领导人昂山、吴努等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有效性 政府不能有效镇压共产党的武装叛乱(武装斗争) 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少数民族的分离运动(尽管实行联邦制,赋予少数民族在民族院的代表权、少数民族聚居的邦的自治权,但少数民族仍有强烈的分离 运动) 政府未能有效避免执政党“自由联盟”的派系斗争和分裂 政府未能有效处理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 政府未能有效发展经济 显然议会民主制政府未能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与危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受到较大威胁,社会经济发展落后,造成民众,尤其是军队精英的极大不满。 ?结论:西方式议会民主制本就在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缅甸缺乏生长的基础,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缺乏有效性更是雪上加霜。缺乏有效性是军队不满政府并举行政变的主要原因。 (二)军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文官政权:文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国家最高权力组织是选举的国家机构;军队服从文官政府的领导和控制) 军政权: 军政权的含义:军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军事组织是国家最高权力组织 军政权的统治方式分为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前者由军事组织(非军队)替代政府,后者由军队退居政府幕后。 1.1962-1974年军政权(直接统治) 2.政府体制:废除议会民主制,建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体制,委员会主席奈温将军拥有 所有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建立各级“革命军事委员会”体系 3.政党制度:成立“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 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 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和城邦制度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2、智者的政治思想 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3、哲学家治国思想 4、政体思想 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 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 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 2、自然法思想 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4、人人平等思想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 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 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 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 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 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信仰和理性 3、教会和国家 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5、政体理论 6、法的性质和分类 ●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 治思想 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民族国家的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 3、宗教改革运动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权力政治观 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4、君主的统治方法

西方政治思想史

1、苏格拉底的主要政治思想 从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下列政治思想: 1、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 2、判断真理要靠知识,而不能靠多数。 3、公民必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 4、反对僭主政府和豪富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 5、城邦应注重教育。 2、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以及对“第二等好的理想国”设计。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设计的“第二等好的理想国”(次优国家方案)应具备的条件是: 其一,承认民主原则,采用混合政体。 其二,实行公民、工匠、商人、奴隶的社会分工。 其三,城邦的适当规模为5040个公民组成,超出者进行海外殖民。 其四,国家机构由37人作为领导者,360人组成议会,另设将军、祭祀、法官等,所有公职人员任职不得超过20年,不满50岁不得被任命,超过70岁必须离职。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进行“法律的统治”。 3、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以及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 1、开创政治学研究之先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所研究的国家的目的、起源,政体的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理想城邦的构建,以及公民教育等思想,都对近现代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重经验、重归纳的研究方法,使政治思想的研究摆脱了神的束缚,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 3、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的胚芽、对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所作的理论阐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斯多葛学派主要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1、提出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 2、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3、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影响:1、斯多葛学派奠定了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2、斯多葛学派关于人的平等思想与人的自由思想一起,构成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关于人的观念的一个重大变革。 5、波利比阿的主要政治思想。 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混合政体理论。虽然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与近代西方的行政、司法、立法机构还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波利比阿经

缅甸的地理位置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缅甸的地理位置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长期以为,中国一直处于美国的战略包围之中。美国人一向是务实的,对于中国未来将是美国最危险的战略竞争者这一现实,美国人清楚的很。 所以,在整个亚太地区,美国的核心战略就是遏制中国,而其一切活动都是以此为中心,诸如美售台武器,与东南亚诸国的军事同盟关系,美日、美韩、美巴“非北约盟国”、美国在阿富汗以及在中亚一些国家的军事存在,甚至最近传出美国欲重租越南金兰湾。这一切,使美国建立了一条从日本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中亚的包围圈,完全把中国的战略发展遏制在这条基本线上(“第一岛链”)。 中国以其25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三代领导人都明白中国目前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50年)还属于次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压力很大。所以,中国在国际上处处示弱,不愿过多的趟浑水,甚至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与利益的问题上也是尽量大事划小,小事划无,能搁置的尽量搁置。如果实在不行,也就最多发一些不痛不痒的声明,鲜见实际行动。这一切的行为,虽然让国民很不舒服,很不解气。但其实冷静下来,也不能不赞同中央的这一做法,实乃无奈之举。 在国际生存环境中,中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有些人会认为是统一台湾,打破美国的“第一岛链”,直接面向太平洋,直接面对美国。我赞同打破岛链的说法,不过我认为突破点不在台湾,而在缅甸!! 在子陵的贴子中,很少看到有人提及缅甸,即使有也是一些批评缅甸军政府的腐败统治和中国与其的暧昧关系。却很少看到大家对缅甸对于中国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在此,我提出我的一些观点,请名位朋友不吝指正。 缅甸自古以来就与中国关系密切,曾是几代中国王朝属国。其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扼守印度洋与太平洋要道马六甲的出入口。如果说控制新加坡就控制了马六甲的咽喉,那么控制了缅甸就相当于掐住了咽喉的气门。其实中美双方在亚洲的直接交锋,在缅甸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自从缅甸军政府推翻了亲美的文人政府以后。美国就一直在制裁缅甸军政府,资助反政府势力并有直接派遣特种部队从事颠覆活动的行为。中国是否参与了缅甸军人的政变,这不得而知。但现在中国是缅甸军政府最大的支持者却是不诤的事实。在外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缅甸军政府要不了一个下午就会被推翻。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中国与缅甸军政府的关系。 在中缅边境,双方经济来往频繁。缅甸的最大贸易来源不在其海外贸易还是中缅边境贸易,在缅甸有大量的中国正式和非法移民,保守估计有20万之多,大多从事商业和建设以及人力劳作。在缅甸大多数地区,和中国云南差不多,你到了缅甸有时会感觉还在云南。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政府有意无意的同化措施,总之除了一些受西方资助的反对派游击队和部落武装外,目前缅甸跟中国的关系已经是非常紧密了。 回到刚才“打破岛链”的说法。缅甸与台湾相比,缅甸有着台湾无以伦比的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