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麦有效分蘖

小麦有效分蘖

小麦有效分蘖

小麦有效分蘖是指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新芽,一般出现在茎的叶腋处。有效分蘖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掌握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规律和促进方法,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规律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和光照时间延长,茎顶植物激素含量降低,从而促进了茎的生长,同时茎的顶端开始积累淀粉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促进新芽的生长。因此,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小麦的有效分蘖数量就会增加。

促进小麦有效分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如适时施肥,调整种植密度,保持土壤湿润等,这些措施能够提高小麦的生长势和养分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有效分蘖的形成;二是选用适宜的品种,如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三是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茉莉酸、生长素等,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小麦的分蘖和生长。

总之,了解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规律和促进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 1 -

小麦栽培试题名词解释(含答案)

小麦栽培试题名词解释(含答案) 1、春化阶段——指在小麦阶段发育过程中,从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其中低温起主导作用,经历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正常地开花结实,这种特性称为春化特性,这个阶段称为春化阶段。 2、春性品种——小麦品种根据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通过时间长短而划分的类型,其通过春化阶段要求的温度相对较高,时间较短,这类品种称为春性品种。 3、光照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宜温度和一定长度的日照,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这个阶段称为光照阶段。 4、出苗——当幼苗的第一张真叶露出地面2-3厘米称为出苗。 5、齐苗期——全田有80%左右的植株第一张叶片露出地面2-3厘米的时期。 6、叶龄——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已长出的叶片数。 7、叶龄余数——小麦单茎待出的叶数(可用小数表示),或主茎一生总叶片数减去已经出生的叶片数。 8、小麦分蘖节——小麦植株基部近地表的土层中,若干个密集在一起的能发生分蘖的节,叫做分蘖节。 9、有效分蘖——小麦生长过程中发生的能够成穗的分蘖。 10、无效分蘖——小麦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不能成穗的分蘖。 1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https://www.sodocs.net/doc/5019343513.html, 12、茎蘖成穗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占最高茎蘖数的百分比。 13、生物学拔节——植株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的时期。 14、生物学拔节期——全田有50%左右的植株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的时期。 15、物候学拔节——植株基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2-3cm的时期。 16、物候学拔节期——全田有50%左右的植株基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2-3cm的时期。 17、孕穗期——全田50%的植株孕穗的时期称为孕穗期。 18、抽穗——指麦穗露出剑叶叶鞘的过程。 19、抽穗期——全田有50%剑叶鞘露出的时期 20、开花期——全国有50%左右的穗中部小穗开始开花的时期。 21、小麦盛花期——小麦全田有85%(或90%)植株开花,称为盛花期。 22、籽粒品质——小麦籽粒满足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合性。 23、专用小麦——籽粒品质满足某种特定用途的小麦,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还有其它一些特用类型。 24、小麦耗水量——指小麦从播种至成熟的整个生育期间麦田所消耗的水量。 25、小麦湿害——降雨后,田间地下水位升高,毛细管饱和区上升,侵及根系密集区,耕作层水分过多,土壤通气状况恶化,使根系处于缺水状态,呼吸受到抑制,根系活力下降,影响根系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 26、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又叫收获指数。 27、叶面积指数——全田作物绿色总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

小麦 分蘖

一般冬小麦从播种至出苗约需0℃以上的积温120℃,以后每长出1片叶子约需积温75℃。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冬前日平均气温达到0℃时小麦进入越冬期,这时冬性和半冬性品种的主茎叶龄为6叶和6叶1心为壮苗,达到8叶时为旺苗。 适宜小麦分蘖的温度是13-18℃,高于18℃时分蘖发生受抑制,低于2℃时分蘖停止。冬前积温的高低是影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麦田冬前要培育4-7个分蘖的壮苗,必须有500-700℃的0℃以上的积温。 小麦分蘖的多少,标志着小麦群体结构的好坏,影响到小麦产量的高低。在生产上,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麦苗迟迟不分蘖,或分蘖极少,不利于培育壮苗。因此,查找不分蘖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增加小麦有效分蘖,是小麦生产管理的关键。 播种过晚小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于10℃分蘖缓慢;低于0℃分蘖基本停滞。晚播小麦分蘖时气温较低,如管理不当,极易出现不分蘖的现象。对策:加强中耕除草,提高地温,减少土壤养分损耗,有条件的可每亩覆盖碎草300~400公斤,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小麦分蘖。 播种过深据试验,小麦种子播深3~4厘米时,分蘖多且大,不缺位,没有不分蘖现象;播深5~7厘米时,分蘖晚,分蘖小,且出现缺位现象;播深10厘米以上时,地中茎为2节,节眼处有少许初生根,基本没有分蘖。这类麦苗植株矮小,叶片窄且长,次生根不发达。对策:及时中耕松土,用小锄侧划,将小麦茎部土壤扒开,露出分蘖节,以加速分蘖萌发。 密度过大小麦播种密度过大,每亩基本苗数过多,封行过早,通风透光不良,养分消耗过多,分蘖少或不分蘖。对策:及时蔬苗,小面积密苗可人工拔除;面积较大可用耙横耙,除掉部分麦苗,耙后中耕,以提温增蘖。 养分不足小麦3叶期后,所需营养主要从土壤中吸取,若养分供应不足,特别是氮肥不足,是分蘖受阻,严重时不分蘖。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茎秆细弱,叶窄而短,叶色发黄,次生根少而细,无分蘖。对策:立即追肥,每亩用尿素8~10公斤或碳铁20公斤,深施;或每亩用稀人粪尿600~800公斤开沟浇施。同时,可叶面喷施1%-2%尿素溶液或植物生长剂等微肥。 土壤缺墒分蘖必须在足够的湿度条件下才能进行。小麦分蘖期的土壤持水量应在60%~80%,水分不足时根系不能下扎,叶片出生慢,分蘖减少,严重时不分蘖。对策:及时灌溉,以小水涸灌为宜,不宜大水漫灌,以防大水冲掉麦苗。

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六、分蘖规律与成穗 小麦植株地下不伸长茎节上的分枝叫分蘖;分蘖芽的顶端生长锥同样可分化出叶片和次一级的蘖芽和次生根;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它长期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结果;分蘖穗和主茎穗一起构成了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即亩穗数;因此,分蘖的多少及壮弱是小麦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分蘖的作用 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构成,分蘖穗所占的比例因肥水条件、种植密度、品种特性等而有所不同;一般大田条件下,分蘖穗约占0~30%,高产田可达60%; 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苗期分蘖的多少,发生速度的快慢等常可作为看苗管理的一种形态指标;生产上可根据分蘖多少、叶蘖发生的相关性等及早区别出壮、弱、旺三种苗情,以便分类管理;另据研究,当亩穗数相同或相近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多,产量高;同时,分蘖节又产生大量的次生根和近根叶,所以,分蘖又是衡量幼苗壮弱的指标; 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小麦群体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分蘖而不是主茎来进行自动调节的;这是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的反应比主茎敏感,良好条件下分蘖发生多且生长健壮,条件不良时分蘖首先受到抑制;生产上即使基本苗相差悬殊,但通过肥水调控,最后亩成穗数可以很接近,就是利用了分蘖的这种自调作用; 4.分蘖有再生作用在分蘖期,小麦不仅在分蘖节处发生次生根,而且还能形成许多分蘖幼芽,以适应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而保持自身的生存;当主茎和分蘖遭受雹灾、冻害等而死亡时,即使这时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条件适宜仍可再生新蘖并形成产量; 二分蘖的发生 1.分蘖节分蘖节是由植株地下部的许多没有伸长的节、节间,以及叶、腋芽等所组成的一个节群;分蘖节内布满了大量的维管束,联络着根系、主茎和分蘖,成为整个植株的输导枢纽;因此,它是小麦发生分蘖、近根叶和次生根的地方,也是营养物质运输与分配的枢纽,更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所在;幼苗时期,分蘖节不断分化出叶片、蘖芽和次生根;分蘖节内还储藏有营养物质;冬前光合产物大量积累于分蘖节中,使分蘖节的糖分含量增加,细胞液浓度提高,冰点降低,忍受低温能力增强;假若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冻死,但分蘖节只要保持完好、不冻坏,到春天仍能长出分蘖来;分蘖节中节的数目与春化发育特性、栽培技术措施密切相关;一般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多,同一类型中生育期长者多;覆土浅或肥

小麦有效分蘖 (1)

小麦分蘖相关问题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丰收,不仅关系到种植户的种植效益,也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要想获得小麦丰产,涉及到很多方面。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那就是要使麦田里长成麦穗植株的数量科学合理。如果植株数量过多,不仅容易倒伏减产,还容易田间郁闭导致病害;如果植株数量过少的话,则不利于丰产。要想实现小麦丰产,除了田间基本苗数量要科学合理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要促使小麦主茎多分蘖,多成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提高分蘖数量和成穗率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级字幕: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分蘖,俗称分杈,是从小麦叶腋中由芽长成的分枝。冬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两次分蘖盛期。第一次分蘖盛期在冬前,分蘖数量能占总分蘖数量70%-80%左右。第二次分蘖盛期在第二年小麦返青至起身这段时间内,分蘖数量能占总分蘖数量的20%-30%左右。小麦分蘖是由下至上依次逐个长出来的。小麦主茎长出第四片叶时,主茎第一叶片的叶腋部位就会长出第一个分蘖;当小麦主茎长出第五叶片时,第二叶片叶腋部位开始长出第二个分蘖;当主茎长出第六片叶时,第三叶片叶腋部位开始长出第三个分蘖,同时第一分蘖开始长出第一个二级孽,以此类推。当然,这种样的分蘖情况只是理论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栽培技术等条件的影响,并不一定每个叶腋部位都能够长出分蘖。小麦的分蘖,有的能够长出麦穗,从而为产量做出贡献,这样的分蘖叫做有效孽;有的分蘖会逐渐枯萎,并不能长出麦穗,这样的分蘖叫做无效蘖。能够长成麦穗的有效孽与分蘖总数量的比值就叫做成穗率。一般情况下,小麦在越冬前的分蘖成穗率比较高;而第二年春季的分蘖成穗率往往比较低。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小麦分蘖的成穗率能够达到50%—60%以上。但很多情况下,由于栽培不科学,成穗率却只在30%-40%左右,甚至只有20%左右。所以呀,如何采取措施,促使小麦形成冬前壮苗,进行分蘖,并形成壮蘖,十分重要。在黄淮海冬小麦主要种植区,一般在冬前每株小麦能够长出6-7片叶,并能够长出2-3个分蘖,就基本达到冬前壮苗的标准了,这样的苗情是利于小麦丰产的。如何才能够提高冬小麦的分蘖数量和成穗率,从而获得小麦的丰产呢? 一级字幕 分蘖成穗率低原因 一级字幕:选择分蘖力强的品种 首先要选择分蘖力比较强的品种。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分蘖力强弱也不尽相同。有对比试验表明,冬性小麦品种一般分蘖力比较强,而春性品种分蘖能力往往比较弱。农民朋友,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科学的选择品种。以河北中南部麦区为例,可以选择邯6172、邯麦13等品种。 一级字幕:科学造墒施底肥提高分蘖 在小麦越冬前,如果土壤中水分不足,或者是土壤中氮肥和磷肥的用量不科 学,都会对小麦冬前分蘖造成影响。当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0% 这个范围内的条件下,最适宜小麦分蘖。建议农民朋友在播种前,要浇水造墒,并在适宜的墒情条件下进行播种。对于一般地块,在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80%的条件下进行播种,就能够满足小麦冬前分蘖的需要了。如何判断土壤相对含水量是否达到80%了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简便的测定方法,可以用手抓把土,如果稍微用力能够攥成团,站立松手后,土团落

小麦分蘖的名词解释

小麦分蘖的名词解释 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小麦的分蘖是指其生长 过程中,主茎顶端产生的侧芽逐渐发展成新的枝梢。这种枝梢被称为蘖芽,它们是小麦植株内生长点的延伸。小麦分蘖是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影响深远。 小麦分蘖是植物生长的一种重要策略。它使小麦植株能够在生长季节中充分利 用资源,适应环境变化。当植物所处的生态条件发生改变时,如光照、水分、温度等因素发生变化,小麦植株就会通过分蘖来适应这些变化。这是一种自然适应性的机制,可以帮助小麦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养分和水分资源。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的蘖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增加光合作用面积,进一步提高产量。而在环境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小麦的分蘖现象会受到抑制,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小麦分蘖的机制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激素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主要受到激 素的调控,而分蘖也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赤霉素是促进分蘖发生的主要激素之一。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赤霉素的合成和运输会增加,从而促进小麦蘖芽的生长。而抑制分蘖发生的主要激素是苯乙酸和离层酸。它们在环境不利的条件下会积累增加,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和运输,从而抑制蘖芽生长。 小麦分蘖的数量和时间也会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种的小麦对分 蘖的反应不同,有的品种分蘖较早,有的则较晚。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光照、土壤湿度等,也会对分蘖产生影响。比如,高温和干旱的条件下,分蘖数量会减少,而低温和充足的水分则有利于分蘖发生。此外,施肥和植株密度等管理措施也可以影响小麦的分蘖。 小麦分蘖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分蘖可以增加小麦植株的光 合作用面积,提高产量。在某些农业区域,通过控制小麦的分蘖数量和时间,可以实现优势蘖和劣势蘖之间的平衡,稳定产量。此外,分蘖还可以提供种子的来源,用于繁殖和种植,使农户能够更好地延续小麦的种植。

名词解释小麦的有效分蘖

名词解释小麦的有效分蘖 小麦的有效分蘖是指小麦植株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下,通过分蘖的方式产生新的幼苗,并进一步发展为分蘖健壮的植株。分蘖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了解和控制小麦的有效分蘖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农民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的有效分蘖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分蘖有助于增加小麦植株的数目,提高小麦的群体力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它们可以分担营养物质的需求,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光合作用,从而增加小麦植株的总光合活性。这样一来,每个蘖都能保证获得足够的光能和营养物质,促进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小麦的有效分蘖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光照、温度、水分和营养等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是促使小麦发生有效分蘖的基础。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提供光合产物和能量,促进蘖芽的分化和生长。同时,水分也是影响有效分蘖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度的土壤湿度既能提供养分,又可以避免干旱造成的营养不足和逆境。此外,合理的施肥也是增强小麦分蘖能力的关键。合理的营养供应可以为小麦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刺激分蘖的形成与发展。 除环境因素外,小麦本身的遗传性状也对有效分蘖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小麦品种的不同分蘖习性与其株型特征和基因型有密切关系。一些品种天生具有较多的分蘖能力,而另一些品种则偏少。了解小麦的分蘖性状,对于选育高分蘖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子标记等遗传手段,可以深入了解小麦分蘖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选育高分蘖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小麦有效分蘖。首先,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生长条件的优良品种。其次,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此外,适时灌溉和排水,并加强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壤湿度和水分

小麦的需水规律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1、三叶分蘖期:小麦三叶分蘖期水分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小麦的有 效分蘖数.当土壤湿度从22%增加到27%,小麦的有效分蘖就会从平均的3.7个增加到7。 9个,主穗上的小穗也会从7。1个增加到10.4个。2、拔节孕穗期: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水量较大,但拔节前期水分又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徒长倒伏。3、抽穗开花期:小麦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达到生育期的最高峰。当土壤湿度由20%增加到28%时,主穗上的小穗平均由0。6个增加到12。4个;每株粒数重由44。6增加到63。7;千粒重增加2。5克;增产32.4%.如果小麦此期缺水,将严重的影响小卖的品质和产量. 4、灌浆乳熟期。小麦灌浆乳熟期是小麦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小麦缺水,将造成小麦秕粒,从而降低效买的品质和产量. 5.每生产1kg 小麦约需水1—1。2kg;播种后到拔节前,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耗水量约0。4立方米;拔节到抽穗时期是小麦生长的临界期,缺水会造成减产,在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约2。2-3.4立方米; 抽穗到发育成熟,日耗水量还要大些,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一42%,特别是抽穗时期,日耗水量可达4立方米。灌溉用水和土壤情况有关:灌水量(立方米/亩)=667*(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 3,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为0。6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22立方米。 二、水稻的需水规律 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5℃,最适宜温度为30~35℃一般种子要吸收本身重量的25-50%或以上的水,才开始萌发.水稻40%. 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试验还表明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生育时期受旱都不利,但—般以返青、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开花与灌浆四个时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返青期缺水,秧苗不易成活返青,即使成活对分蘖及以后各生育时期器官建成都有影响. 幼穗发育期,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蒸腾量也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初期受旱抑制枝梗、颖花原基分化,每穗粒数少,中期受旱使内外颖,雌雄蕊发育不良.减数分裂期受旱颖花大量退化,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抽穗开花期,水稻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缺水造成“卡脖子旱”,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多,结实率不高,严重影响产量. 灌浆期受旱,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有机物的形成,运转,从而使千粒重、结实率降低,青米、死米、腹白大的米粒增多,影响产量和品质。水稻虽耐涝力强,短期淹水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若长期淹水没顶则会影响生育及产量。生育时期不同对淹水的反应不同.据试验仍以返青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开花、灌浆期对淹水最敏感.据观察,返育期当日平均温度为25~30℃时,淹水3~4天死苗率高达85%,双季稻孕穗期淹水7天,幼穗腐烂完全无收,开花期淹7天,结实率只有5%,乳熟期淹7天,结实率尚有60%,蜡熟期淹7天可收70~80%的产量。深灌会使土壤中氧气减少,泥温昼夜温差减小,稻株基部光照减弱,对根的生长及分蘖发生均不利,且茎秆软弱易倒伏. 2.各生育时期水分蒸腾量的变化.水稻的叶面蒸腾量,随植株叶面积的加大而增多,至孕穗到出穗期达最高峰,以后又下降,但是水稻的蒸腾量既与品种有关,又受气温、湿度、风速、降雨等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的影响. 3.稻田需水量稻田需水量由叶面蒸腾量,窝间蒸发量和稻田渗漏量三者组成,前二者又合称腾发量。(1)腾发量其中叶面蒸腾量的变化前面已谈过。而窝间蒸发量一般是移栽后最大,随着稻株对稻田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约在

小麦几个叶开始分蘖,小麦出芽需要几天

小麦几个叶开始分蘖,小麦出芽需要几天 小麦幼苗一般在长出3片真叶的时候,开始分蘖。具体分蘖过程如下:主茎伸出第4叶时,第1叶叶腋处长出主茎的第1个分蘖,主茎伸出第5叶时,长出主茎第2分蘖,主茎伸出第6叶时,长出主茎第3分蘖,而当第1分蘖伸出第4叶时,第1个分蘖上的第1分蘖(二级分蘖)长出,后续以此类推。小麦出苗时间大约为6-10天。 一、小麦几个叶开始分蘖 1、小麦分蘖规律 (1)一般在小麦幼苗长出3片真叶的时候,开始进行分蘖。 (2)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的第1分蘖,当主茎伸出第5叶时,主茎第2叶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的第2分蘖,当主茎伸出第6叶时,主茎第3叶的叶腋处长出第3分蘖。第1分蘖处伸出第4叶时,长出第1个分蘖的第1分蘖(二级分蘖),以此类推,不断长出新的叶片和分蘖。 2、小麦生长周期 (1)播种期:即播种时间,一般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出苗期:大田中50%小麦种子的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并长出地面2cm(具体时间为播种后7-10天左右,10月上中旬)。 (3)分蘖期:大田中50%小麦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 (具体时间为出苗后15天左右,10月中下旬)。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低至2°C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具体时间为11月底至12月初)。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小麦开始恢复生长,大田中50%小麦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伸出叶鞘1-2cm,并且小麦整体由暗绿色变成青绿色(具体时间为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 (6)起身期:小麦幼苗由匍匐生长转变为往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明显伸长,并且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一片叶的叶耳距离为1.5cm,基部第一节间略微伸长(具体时间为3月中下旬)。 (7)拔节期:小麦主茎第一节间距离地面1.5-2cm,手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具体时间为4月上中旬)。 (8)孕穗期:植株旗叶完全伸出叶鞘,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具体时间为4月下旬)。 (9)抽穗期:穗子顶端或一侧,从旗叶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左右(具体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10)扬花期:大田中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开始散粉(具体时间为5月中上旬,持续3-4天左右)。 (11)灌浆期:小麦扬花后至籽粒成熟前的这段时间(具体从5月中旬开始)。

小麦幼苗及分蘖期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幼苗及分蘖期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幼苗分蘖期是指小麦从出苗至拔节以前的这一段时期,主要以生长根、叶、分蘖等营养器官为主,是小麦一生中根系生长最旺盛和大量发展的时期,也是生殖器官开始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就叶片来说,所有的近根叶在这一时期长出,出叶数占总叶片数3/4左右。发生分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群体、茎蘖数在起身拔节前达到高峰,是调节群体发展的主要时期。同时,幼穗分花也在进行,在正常情况下,到拔节前,小麦已完成小穗和小花原始体的分化,然后进入雌雄蕊分化期,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决定每亩穗数和奠定大穗基础的时期。当前,我市小麦生长正处于幼苗分蘖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管理措施,搭好小麦丰产稳产架子。 1、科学运用肥水。小麦不同时期对肥水的需求规律不同。幼苗及分蘖期经历时间长达100多天,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达到45%、30%和40%-50%,对水分的吸收占一生的28.7%,因此,这一阶段对肥水的要求较高。首先,要早施苗肥和分蘖肥。在小麦2叶1心前施用苗肥和分蘖肥促进主茎第四、第五片叶和第一、第二两个分蘖的发生,为壮苗打好基础。在苗情诊断的基础上确定追肥的适宜数量,分蘖期的用量不宜过多,以防止冬前旺长,一般每666.7m2施尿素3kg。其次,要因地制宜施用腊肥。壮苗和弱苗要重施腊肥,一般亩施尿素4-5kg,旺苗不施。第三,适当补充麦田水分。去年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长达50多天无降水,田间干旱严重,而此时小麦幼苗需水较多,有条件的地方应适量补充水分,缓解旱情。补水以浇灌为主,麦田表面浇湿即可,切不可漫灌,以防灌水后气温下降造成幼苗生长缓慢,浇水时可随同施入腊肥。没条件的地方可用1%尿素溶液进行根外追肥,以暂解肥水之需。 2、控制旺苗。去年秋早播的小麦,因其播种出苗较早,秋末气温较高,麦苗生长较快,11月下旬主茎已发生5-6片叶的麦田要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麦苗生长速度。具体的办法:一是深锄伤根。在麦苗出生一个月后,结合中耕除草,深锄1-2次,通过深锄伤根控制麦苗生长;二是早镇压。苗期镇压能抑制主茎生长,使养分集中在分蘖上,促进麦苗早分蘖、多分蘖,提高成穗率。镇压的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无露水时进行;三是采用化学调控。冬前每亩用40g多效唑兑水50公斤进行喷施。 3、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可有效减少杂草危害,松土保墒,改善土壤通透性,对旺苗深中耕,还可抑制旺长。中耕除草要做到早锄,一般在麦苗生长一个月后就开始,对杂草较多或面积较大的田块可采用化学除草。除草剂的选用要根据麦田杂草种类来确定,以达到省时、省力、省钱的效果。 4、冻害的预防与补救。播种过早的拔节苗,播种过晚的独脚苗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瘦弱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