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社会不公平现象

论社会不公平现象

论社会不公平现象
论社会不公平现象

论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案例一: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

案例二:2011年9月6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南门时,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血。两打人者欲逃离被控制。事发后,此事在网上引起关注。经核实,宝马司机年龄15岁,无驾照,系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而山西牌照的奥迪车疑为山西某机关领导的车。打人的时候,有保安要报警,其中一个打人的车主喊了一句“谁敢打110!”,而保安回忆,并没有喊“我爸是公安”。北京市公安局公布“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查处情况称,犯罪嫌疑人李某由政府收容教养1年,犯罪嫌疑人苏楠被提请逮捕。

公平感往往是人们基于所经历、所看见、所听闻的经验而作出的主观判断,其中最为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对社会贫富差距的看法。社会不平等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长久以来被人们所关注。所谓的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均分配。社会资源是指满足社会成员需要和欲望的客体。他对社会成员有价值,但有稀缺性。根据社会资源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物质性资源(如财产、收入)、政治资源(如政党权威)、文化性资源(如如一定的消费行为)、荣誉性资源(如声望)等。【1】萨托利认为平等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平等表达了人类的相同性原则;另一方面,平等又包含着公正,表达了社会伦理的价值普遍性原则。【2】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格伦斯基归纳出七种作为社会分层基础并被不平等分配的资源形式:其中第二点是政治资源:即拥有家庭权威(如家长、族长)、工作权威(如经理)、政党和社会权威(如议员)、卡里斯马权威等。【3】相关学者有韦伯、达伦多夫等。冲突论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达伦多夫则认为,政治资源是社会分层中最重要的资源形式,它决定了其它资源分配的不平等。【4】分层系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赋性因素:先赋性特征(如性别、民族、种族、财富、父辈的财富等)影响了个人后续的社会地位。人生而平等,人事实上又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完全的出身决定命运,就是种姓制度或者“血统论”;而完全铲除出身的作用,实际上也只能衍生出新的不平等。

大约从2009年夏天开始,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这几个新鲜词汇开始在网络上蹿红。主要来自网络的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公共话语。中国有句古话:英

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人生而平等,人事实上又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完全的出身决定命运,就是种姓制度或者“血统论”;而完全铲除出身的作用,实际上也只能衍生出新的不平等。但转型中国的二代现象,自有其特殊内涵。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均出自官二代、富二代之手。父辈给其留下的政治财产和声望财产成了他们肆意妄为的资本。他们的这种资源具有其稀缺性,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当局长的或是歌唱家的爸爸。而不具备这种条件的人们,必须靠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转型中国的二代现象一方面是反映社会垂直流动的程度,或者说公职和职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二代之间的沟通问题。在二代标签的背后,是这个社会早已弥漫的仇富、仇官心理的进一步放大。这种放大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人们日益担心,社会的优质资源将日益被少数人垄断,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而这正是任何一种极端思潮诞生的社会土壤:以极端的方式重新洗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收入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的增长带来财富总量增长的同时,增长的成果与成本的分配完全可能是不公平的。最糟糕的情况是一部分社会成员承担增长的成本,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则享受增长的利益。【5】199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大概在0。445【6】按照国际标准,分配差距已经非常大到今天已经达到了0.5左右。分配不公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

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各种划分版本就层出不穷。和严谨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划分不同,类似“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的划分实际上是网络舆论对于直观社会现象的反应。因此,不奇怪的是,这些词汇每一个的兴起,都是和一些引人注目的极端的社会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富二代的飙车,基层的官位世袭现象,大学生自杀事件等。人们之所以如此关心二代现象,恐怕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公日益固化,在社会代际之间遗传,社会断裂得不到有效弥合。本来,年轻意味着新锐和突破。但现实也昭示,体制的力量更大。古今中外的国家发展历史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承平和繁荣已久,社会里面行业和集团之间的固化现象势必会出现。通过构筑壁垒,坐享其成,而生产性和创造性力量日益衰微。转型中国的二代现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最让人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尤其是在就业和谋取更好职位的时候,当更追求职业前景激励的年轻人在关系、家庭资源、甚至是行贿竞争等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一种“出身决定命运”的悲观情绪势必会蔓延。而当看到其他的人在享受到父辈积累的财富和人脉资源的荫庇,却又自认为理所当然,摆出一副傲慢姿态的时候,不平、不满和愤恨的情绪就会滋长。有时候就演变成网络上的对骂战。

在传统的专制和等级社会,帝位、王位、爵位等世代相传具有合法性,称作世袭制。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世袭在当今中国就没有合法性。但因制度性缺陷的存在,“世袭暗流”仍然涌动。目前存在着的权力(或利益)的获得途径与世袭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冠冕堂皇地拿到桌面上来,便以“潜规则”方式存在着,大家心照不宣而已,这种现象称之为“隐形世袭”。不能名正言顺,便“曲线救国”。不能直接把官位传给后辈,并不防碍父辈对后辈的“培养”和“扶持”。目前,一些在实权部门担任要职的,一般将子女安排在其权力所管辖的系统内。在宣传部的,子女则在或下属宣传部,或广电局,或报社,或电视台,或电台;在政法委的,子女则在或下级政法委,或法院,或检察院,或公安

局;在政府部门的,子女则在或下级政府机关,或政府职能部门;在组织部的,子女选择的范围则可能更宽……也有一些城府深的人怕留下把柄,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没有将子女直接安排在本系统内,而是与在其他权力部门任职的人进行交换,将他人子女安排在本系统内,从而得以将自己的子女插在其他权力系统内。“代际流动使得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他父辈所属的阶级或阶层里终其一生,子承父业。”【7】

社会体制的公平,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权利和义务,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8】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不平等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法制建设漏洞造成的。例如公有资产配置的不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工农就业、任职、受教育权利不平等、倒官现象、权力资本化等等。【9】“中国奢侈品年销售额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西部我们还有多少孩子连学都上不起,有多少家庭连病看不起!”“同时毕业、同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内地工作与在东部沿海工作,在一般行业工作与垄断性行业工作,收入相差数倍。”“干部子女比普通百姓子女有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而女性还要受更多的歧视。”毋庸置言,中国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而减轻这种不平等现象也就成了这个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健全法制,坚决依法办事,杜绝因身份、职业、收入不同而享受不同权利的现象;其次要重点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打破城乡分割,改革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对农业人口的制度性歧视;最后要坚持按劳分配制度,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农村教育投资等。

如今,无论贫富,人们都在寻找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但无论有多少政治机巧和智慧,无论有多少职场谋略,改革分化后代际之间能否形成共享的价值观,能否打破改革中的社会断裂,这是社会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是从社会层面检测这个国家未来活力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胡荣《社会学概论》P258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萨托利《民主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3】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二版华夏出版社

【4】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探讨》1958

【5】信春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载《读书》2003年第六期

【6】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经济研究1998

【7】胡荣《社会学概论》P276 高等教育出版社

【8】汪习根《发展权与宪法发展》载《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二期

【9】徐显明《法治与社会公平》山东人民出版社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 ——国际社会学会(ISA)“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2009年春季中国年会 2009年5月14日-16日,国际社会学会(ISA)“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春季年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承办,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协办。这是RC28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学术年会。 194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国际社会学会(ISA)成立。其目的在于将世界各地、各个学术流派的社会学家集合在一起,共同促进社会学学科的发展。1960年,国际社会学会在Zurich举办第一次世界大会,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委员会,收集跨国数据并对各国社会分层以及流动结构进行研究,它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委员会(RC28)委员会的前身。 当时流行的研究范式认为,覆盖多个社会的大规模调查数据能够帮助社会学家对不同社会结构进行比较,并对社会分层与流动产生的深远社会和政治影响进行探讨。因此,RC28建立之初就致力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RC28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跨国学术共同体,吸引着该领域一流的学者在此交流合作,并负责着该领域的权威刊物《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的编辑出版。为了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RC28每年春季和夏季各举行一次年会。 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中国大陆社会学以恢复重建以来最为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分层与流动是社会学中最为重要的传统主题之一,更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变迁。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次RC28年会也吸引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共有约110多名国外学者和约

如何看待不公平现象1

如何看待不公平现象1 作者:黄艺羡2013-04-09 分享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些人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很好把握和贯彻社会公平。本文试对社会公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一、如何科学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 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1]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公平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公平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种种现象的反映和评判,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平的标准也随之发展变化。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公平,把它当作某种亘古不变的原则。恩格斯明确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可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公平标准。就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利益的差别,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认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来获取剩余价值是完全合理的、公平的,因为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带来的;但工人们却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种剥削,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外的那一部分价值。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公平观必须反映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离开这一生产关系来讨论公平是没有立论基础的。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公平观就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其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具体的范畴。不能把不同领域的公平标准混为一谈。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一谈到公平,往往侧重从分配平均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把社会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但仅仅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公平,不利于全面认识社会公平的科学含

当前社会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首先阐述教育公平的含义:教育平等的涵义包含四个重点: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这是相对于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来说的。第三的教育制度是每个人有均等的人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和成功的机会。第四,差别性对待的原则。 然后简述当前社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当前社会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形式的问题面列举几比较突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一)教育招生制度的不平等现象 招生根据户籍和家庭经济水平来划分录取线,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保护本地生源政策 (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三)性别差异造成的受教育不平等现象 社会歧视观念造成教育性别差异 (四)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大城市相比于农村拥有更好更完善的资源配置 (五)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经济优越更容易获得优质教育,贫困家庭更容易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后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 (一)重点学校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重点学校的培养制度使得学生出现两极化 (二)教育收费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学校乱收学杂费使得贫困家庭子女更难接受高质量教育 (三)考试与选拔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考试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考察 (四)高考名额分配制、与户籍挂钩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高考中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北京上海照顾本地生源制度 (五)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这种制度地域化和城市化现象严重 (六)教育腐败现象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公开升学考试中一金钱权利来换取私有制的教育资源提出解决教育制度不公的方法和建议 1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 3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结束语 我国教育制度不公平是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造成的,同时教育不公平也是多方面的,教育公平化的目标需要经济发展个社会进步才能逐渐实现,相信这一天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

分析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分析公平现象和不公平现象 分析我们生活中的公平和不公平现象,我们一般会用边沁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和纳什公平。 功利主义法学思想并不是一个原始意义的法学思想流派的产物,它渊源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以十九世纪的功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直至十九世纪边沁将哲学的功利主义应用到立法学和法理学的领域形成了个人功利主义法学思想。 从广义上看,功利主义思想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了。如德谟克利特宣扬过快乐主义,认为人生最好的生活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快乐,要求节制的享乐和和心灵的快乐。伊壁鸠鲁学派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苦与乐的标准是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快乐是生命和行动唯一可以想象的完全正当的目的” 到了近代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丛蒙昧主义解放出来,准球人性的解放,提出人的道德来自于人的感性,来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利己主义、物质享受和现实的享乐是这个时期的口号。斯宾诺莎说“人性的一条普遍规律是认识会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这条规律是深入人心的,应该列为永恒的真理和公理之一”二贝卡利亚的《论犯罪和刑罚》则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有着直接的影响,“制定法律的人只需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贝卡利亚的思想直接影响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边沁将贝卡利亚计算快乐和幸福的原理加以改造和发展,创立了完整的功利主义学说,并最终运用于法学之中。边沁提出了独特的苦乐计算法他首先提出了苦乐计算的七个条件,即“强度、持久性、确定性或不确定性、迫近性或遥远性、丰度、纯度、广度。” 边沁认为,可依据这些条件,对某个行为首先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的价值进行计算;然后对那个行为的初次快乐或痛苦以后产生的每一快乐或痛苦的价值进行计算;最后,总计所有快乐的一切价值和所有痛苦的一切价值,并加以比较,人们便会知道每一行为所致的苦乐的价值的大小,如果一种行为带来的快乐成分占优势,它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则是恶的,不道德的。 边沁的苦乐计算法是一种创见,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它至少为分析行为结果提供了客观可测的依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运用于行为预测和行为选择。然而,这种方法在实践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边沁的苦乐计算法只强调快乐的数量,而否认快乐的质的差别,这使得其理论无法解释这样的情况:当一些恶人欺负一个无辜的弱者时,恶人作恶所得到的快乐的总量可能大于势单力薄的弱者所受的痛苦的总量,但如果称这种行为是道德上许可的行为,显然是荒谬的。可见,边沁的快乐观是比较狭隘的。事实上,快乐不仅有量上的区别,也有质上的区别,我们在估计一切其他东西的价值的时候,都要把品质和分量加以考虑。所谓快乐的品质的差别,是指人不仅有肉体感官上的快乐,而且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比嗜欲更为高尚的心能。较高等的快乐主要是理智的、情感的和想像的快乐以及道德情操的快乐。而且,精神快乐是第一位的,肉体快乐是第二位的,精神快乐比肉体快乐更高尚、更纯洁。边沁虽然提出了计算快乐的方法但是这种计算的方法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判断性,因此也就失去了这种快乐计算方法本身所追求的价值。

现代社会男女竞争不平等一辩

需要达成的共识: 1存在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男权文化就是男女竞争不平等的根源 2现代社会:以工业化为特性,以法治平等为本质的社会 3竞争平等:男女在竞争的过程中规则一致,机会均等,结果公正 4竞争平等的问题实际上只是竞争机会的问题。所谓公平竞争的机会,就是让竞技者有一个同场竞技的机会。 5观念上的不平等社会分工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 6参与竞争不等于竞争公平,成文规则的平等不等于机会平等,法律上的平等不等于社会上的平等。 7无形的规则虽然没有明文的形式,却具有比成文规则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8竞争平等的本质在于规则平等,只有实现规则平等才能实现机会平等规则包括成文规则,不成文规则 例子: 1*男女竞争规则的不平等就是一种不合理的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96-2008年中国女文盲率要比男文盲高147-187% ,1990年在欧洲共同体,女性的失业比例竟然是男性失业比例的两倍, 2对方说现代社会有个基本特征是平等,按这个说法不平等就不是现代社会了 3男女竞争不平等根源于现代社会本身政治结构依然是男性政治政府中女性从未超过男性 4迈出了第一步就要迈出后一步,恐怕这后一步就要迈到后现代社会去了,那么现代妇女怎么办,你让他们打着红纸伞到西湖断桥上唱千年等一回吗 5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法律规定了我们的平等,我们的平等就来了,真是这样吗?二百年前,美国独立宣言就宣告说:人生而平等,然而二百年过去了美国 又是什么样子?不依然到处充满了种族歧和性别歧视吗? 6提高了吗,今天下午温度提高了两度,难道对方辩友就以为夏天就要来了吗 7*根植于现代社会的男权文化男女竞争不平等的根源野火吹不尽,歪风吹又生,假如不消除这个根源,那么漫山遍野的就必然是不平等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课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题目: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专业: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学号:20070510107 姓名:罗群岚

我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教育的不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教育的不公平又会加剧社会的不公,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教育自古就有。在几千年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自从有教育以来,教育不公平现象就一直存在。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对作为被压迫对象的下层人民的残酷掠夺和剥削,使得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垄断。一般的百姓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并创办私学,在我国古代率先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由贵族阶级垄断的局面。《论语·述而》记载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脩”指十条肉脯,是先秦时期人们见面时最薄的一种礼物。也就是说,无论谁,只要能向孔子交纳一份“束脩”他就会对他进行教育。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应该是第一个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取得了很大成效。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新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障了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既然公平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不公平就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了。 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时至今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仍然存在许许多多让人倍感沉重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共有的一片天空下,当有的地区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有的地区还远没有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有的校园至于欧美国家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倍感寒碜;当有的中学出现了教职工私车群时,有的地方教职工却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当城里孩子可以自由享用投影仪、彩电、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时,乡村的孩子或许就立在寒风中、破旧的危房里接受着残缺的启蒙教育……通过分析,这些不公平主要体现为现实性的不公平和制度性的不公平。 引起这些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决策,因此,改革开放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交通相对闭塞,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造成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快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就只能优先发展经济了。这也就造成了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局面。 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城乡教育差距同样让人担忧。在入学机会方面,2002年城乡小学入学率之比时1:0.75。城市小学人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是农村的5倍。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总经费、事业费、个人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6%、83.11%、

不平等的社会是有原因的

不平等社会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提要:人与人生来平等,但有平等也就意味着不平等的产生,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不平等现象的出现呢? 同样的空难遇难者,国人家属得到的补偿不如外国人的多;同样一场医疗事故,农村的受害者得到的经济补偿同样不如城市户口的多;同样的参加高考,北京上海的学生大部分都能以较低成绩被当地名校录取,而河南山东四川的学生想要进入名校则必须超出本学校平均录取线不止一个档次;即使是同样地区的考生,少数民族的学生有加分政策(中国只有五十六个民族,却有五十五个民族的学生高考加分),还能优先录取;同样是遭受恐怖主义的袭击,按照联合国打击世界恐怖分子的双重标准,欧美各国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就是反恐,而且是为了人类的和平而流血牺牲,是值得鼓励,应该传颂的;而中俄等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对少数民族族裔的残忍迫害,是不利于世界和平,不利于民主的推进,应该受到谴责的,是应该被攻击的。社会上不平等的现象太多太多了,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迟早会被自己所毁灭的。 私有制的产生带来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自然人时代,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并没有相互奴役和剥削的行为,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自然人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着。随着文明的发展,农业和冶金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谁第一个围起了一块土地,谁无所顾忌的说出‘这是我的’,还找到了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的真正缔造者。”——卢梭是私有制的文明支撑起了当今的世界,但同样也是私有制将不平等的现象给强加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追求幸福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是人类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的源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生产生活资料的不断丰富,人们发现更多的更好的资源意味着更加优异的生活,于是人们对占据更多的资源也更加的热衷,每个人都有追求这样的权力。

谈当前经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及原因

谈当前经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及原因 当前,经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指市场自由竞争中存在的机会不公平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权利不公平。 市场自由竞争中存在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于法律制度设置的不公平导致的。首先,市场主体的自由权利的不平等,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还受到一定的束缚。现存的法律制度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以及其他经营者规定了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待遇。如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所有制不同,不同的公民由于其户籍的差别,其享有的自由权利是不同的。其次,市场主体的地位不平等。 有许多行业限制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入,而这种限制正是通过不平等的法律制度设置来达到的。特别是一些行政垄断行业,处于行政权力的保护伞下获得超额利润,但没有上缴国家财政或转化为国有资本金,而是直接或变相地转化为本企业的职工收入和福利,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不平等现象突显。再次,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交易的不公平”。市场交易或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由于垄断行业的垄断价格的制度性保护和国家计划价格的存在,使市场竞争不充分,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这个市场调节的“无形的手”不能真正地发挥调节作用,价格手段被扭曲了,交易的不公平也就变成必然。 享有教育权利的不平等。首先,从教育的经费投入来看,大学、中学与义务教育投入不平等。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对普通高校拨款增长最快,对初中及其以下的义务教育拨款却增长较慢。其次,从教育的普及性看,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三,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看,城乡差距明显。第四,从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看,农民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不对等。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国家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义务,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责任主体是国家而不是相反。 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的不平等。首先,因体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就不同或不平等。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设置没有涵盖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益人是在职的公务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其次,医疗卫生系统本身制度设置有问题。由于国家投入医疗卫生的费用不足,医疗单位主要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事业单位企业化,而且医药不分,以药养医。 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平等。首先,社会保障覆盖率低、覆盖面窄。宪法规定,“国家依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生活受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围绕“二条保障线”进行的,即社会养老保险、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制度注重的是“体制内”成员,没有覆盖“体制外”成员。其次,获得社会保障的人群中,享有的权利也不平等。居住地、工作单位的所有制和户口登记身份都可能影响人们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第三,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不够。 解决目前社会不公平的根本之策,要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要从法律制度的设置上入手,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这不仅对于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经济主体的公平机会的获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从法律制度设置入手,打破市场主体的所有制等级划分的旧体制、在制度设置上使全民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市场进入、政策扶持、税收征管、金融服务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同时,还必须用法律制约的办法消除行业的垄断,特别是行政性行业垄断。其次,要从法律制度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对劳动力流动的行政管制,消除列农民工的歧视。第三,要用法制来保障市场交易的平等。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平等主要是解决市场价格的形成、运行、调控的中的问题,应该让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在价格的形成上,应该通过法律规定性质不同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形成的不同方式:即那些属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企业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应由市场竞争的方式形成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2011-07-21 23:01:00作者:黄艺羡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 344 网友评论0 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些人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很好把握和贯彻社会公平。本文试对社会公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一、如何科学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 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1]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公平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公平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种种现象的反映和评判,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平的标准也随之发展变化。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公平,把它当作某种亘古不变的原则。恩格斯明确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可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公平标准。就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

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浅谈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 摘要:平等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保障。对平等权进行宪法保护是人权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分析我国社会上的几种不平等现象,指出了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文章最后对此做出了总结,认为要解决好就必须从三个大的方面去处理:一是国家,二是公民个人,三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如果每个人都遵循宪法,承受法律的教化,再加上国家建设下,不断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那么,渐渐地不平等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平等权、不平等现象、“隐形世袭”、宪法与法律。 一、出现不平等现象的粗略原因。 自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退并走向解体,许多像孙中山、毛泽东这样的有识之士一直为中国的民主富强添砖加瓦,寻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社会。而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不过如今的社会却仍有许多不平等的现象。一个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与此时的法律还不够健全造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表现为价格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的背后,在深处,进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之间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2】”马克思发现资本家用自己掌握的生产资料的优势无偿占有了大量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获得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于是形成了更大的对平等原则的破坏,并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而加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不平等的现实。而我们中国也亦如此。起初在上个世纪中间阶段的几十年里面,由于当时的国力弱,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根本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每个人都一样的穷。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贫富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资料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秦选峰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布罗菲和古德对4个一年级的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教师与不同成绩的学生接触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但在质上则有着重大的不同。当“优等生”回答正确时,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是“差生”回答正确后受到表扬的两倍;而“差生”回答错误时,极有可能受到批评。比较而言,“差生”受到批评的可能,是“优等生”受到批评的三倍。当“优等生”和“差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是“差生”的两倍。 3教师编排座位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根据物理学原理的场理论,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

辩论赛在社会竞争中男女不平等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对方辩友就“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否平等”这一辩题进行讨论。开宗明义,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不平等的。而我方的判断标准是:现代社会的竞争规则能否实现男女竞争机会平等从而实现竞争平等。在阐述我方论点之前,让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所谓现代社会,就是指以工业化为特征,以法治平等为本质的社会,是相对传统社会而言的。所谓竞争,在这里我们理解为在现代社会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竞争方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做出努力的过程。所谓平等,即指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力、承担共同的义务。那么,男女竞争平等,就是说男性与女性在为同一个目标而互相展开直接或间接的争斗,不受与竞争实力无关的因素影响,享有平等的成功的机会。而竞争平等的本质则是竞争规则平等实现竞争机会平等,竞争规则又包括不成为规则和成文规则。在以上概念的基础上,我方将从不成文规则和成为规则两方面来论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不成文规则无法实现男女竞争机会平等从而导致男女竞争不平等。不成文规则包括社会风俗,集体惯例,民俗风情等,而现代社会虽然是相对传统社会而言的,但它不可避免的受到数千年封建思想的制约,是难以根除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同时,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天生就担负着生儿育女的责任,使得她们在与男性竞争的同时必须更多的考虑到自己的家庭、孩子。这不仅仅造成女性在竞争中受到更多的牵绊,还可能会造成竞争结果偏袒于的男性,比如说一些用人单位就出现以工作辛苦、压力大、难以照顾家庭为由,或是在招聘各环节设置障碍,将女性排除在外的现象。当然,“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思想,也可能造成男性的在竞争中承受的外在压力远远大于女性,从而造成现代社会男女竞争不平等。 再则,从成文规则来看,联系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同样是无法避免现代社会男女竞争不平等的现象的。成文规则包括法律法规、公司企业的规章制度等。显然,为了顺应时代的呼声,成文规则在表面上的确有利于现代社会男女竞争平等。但是,现代社会中,“只立法,不执法”的现象数不胜数,人际关系复杂,各种潜规则的存在造成了成文规则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例如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就表示,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不是理念上的“道德关怀”。因此通过成文规则来实现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机会平等就显得苍白无力。总结以上两点,男女竞争规则的现状显然无法实现男女竞争机会平等,从而明确了我方的观点,即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不平等的。 今天对方的观点可能是一:成文规则平等论,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基本确立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基本确立了男女竞平等的法力规则。但是他们只考察了成文规则却忽视了不成文规则;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知识讲解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和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显现越发显著。 一、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众所周知,再加上要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据了解,目前我国教师资源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同时存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最后,农村需要读书的小孩数量远远超过城市,但能够接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有孩子没有读完。 2.富人子女与穷人子女的教育不平等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部分学校被称作“贵族学校”,而进入这些学校的条件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因而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背景好的学生能够选择“好学校”,而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差学校”,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各经

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而且富人子女从小可以接受额外的兴趣爱好培养,还可以接受到老师课堂之外的培训,穷人子女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外,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也不能培养自己除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3.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平等 有关精英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愈来愈多,人们把精英们从人群中选拔出来单独培养,享受特殊待遇,似乎成为了一种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国家把学校区分为“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的做法颇令人费解,“重点”区别于一般和普通的,那么意味着只有精英才能进入所谓的重点,重点学校的拥有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硬件资源和教师力量,正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才蛊惑着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学校。学生们被分为不同等级,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想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同的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确实聪明,而有的孩子也的确反应迟钝一点,但是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影响他们一生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接班人。然而在很多学校,学习差的学生就被叫做“差生”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分析 1.地区差异导致教育不公平 首先,地区的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差异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地区中因经

论社会不公平现象

论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案例一: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 案例二:2011年9月6日晚,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南门时,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血。两打人者欲逃离被控制。事发后,此事在网上引起关注。经核实,宝马司机年龄15岁,无驾照,系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而山西牌照的奥迪车疑为山西某机关领导的车。打人的时候,有保安要报警,其中一个打人的车主喊了一句“谁敢打110!”,而保安回忆,并没有喊“我爸是公安”。北京市公安局公布“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查处情况称,犯罪嫌疑人李某由政府收容教养1年,犯罪嫌疑人苏楠被提请逮捕。 公平感往往是人们基于所经历、所看见、所听闻的经验而作出的主观判断,其中最为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对社会贫富差距的看法。社会不平等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长久以来被人们所关注。所谓的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均分配。社会资源是指满足社会成员需要和欲望的客体。他对社会成员有价值,但有稀缺性。根据社会资源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物质性资源(如财产、收入)、政治资源(如政党权威)、文化性资源(如如一定的消费行为)、荣誉性资源(如声望)等。【1】萨托利认为平等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平等表达了人类的相同性原则;另一方面,平等又包含着公正,表达了社会伦理的价值普遍性原则。【2】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格伦斯基归纳出七种作为社会分层基础并被不平等分配的资源形式:其中第二点是政治资源:即拥有家庭权威(如家长、族长)、工作权威(如经理)、政党和社会权威(如议员)、卡里斯马权威等。【3】相关学者有韦伯、达伦多夫等。冲突论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达伦多夫则认为,政治资源是社会分层中最重要的资源形式,它决定了其它资源分配的不平等。【4】分层系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赋性因素:先赋性特征(如性别、民族、种族、财富、父辈的财富等)影响了个人后续的社会地位。人生而平等,人事实上又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完全的出身决定命运,就是种姓制度或者“血统论”;而完全铲除出身的作用,实际上也只能衍生出新的不平等。 大约从2009年夏天开始,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这几个新鲜词汇开始在网络上蹿红。主要来自网络的这些概念,已经成为公共话语。中国有句古话:英

教育不公平现象及解决策略

教育不公平现象及解决策略 摘要:义务阶段区分重点和非重点的学校,在当下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事情。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将进一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本文将浅析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以及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公平;现象;;对策建议 一、含义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 二、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当下有教育不公平的情况存在,我认为其背后有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事实。就以江苏为例,苏北的经济水平落后于苏南地区,显而易见的是苏北的教育也远不及苏南地区。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师资水平差距悬殊。教师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学校去任教;当然,不排除有内部力量控制着教师资源的流动,使得人才往经济发达的地方流去;师范生也更愿意报考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很少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去。 2、学校的硬件设备。例如暑假去贵州支教,那里的小学设备不齐全,全校只有一个教室有多媒体,学校没有操场,只有一块可以容下几百人的水泥地。而在南京,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投影仪,课桌椅都很好。从自己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学校在硬件设备上的差距。 3、拼爹妈,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长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买学区房,通过人际关系,走后门,送礼等手段把孩子往重点学校送。 从以上3种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同时也可以知道这些是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 三、解决策略 当前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尽量加快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逐步逼近教育公平。在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上,并没有绝对的目标,只有相对接近的目标。教育中的绝对公平必然意味着一点压力也没有,这必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消灭教育不公平,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操作区控制教育中的不公平的过程和结果;要在教育总体发展的前提下,在人民的教育水平共同提高的前提下,让教育不公平问题“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 建议:1、政府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全体中国公民提供无差别的教育资源。 2、以改变办学条件、配置优秀师资等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教育差距,例如鼓励 师范生到苏北地区就业; 3、、合理配置师资,切实解决城乡、区域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是目前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又一关键因素,问题的解决一靠政策,二靠资金。如师资轮换,不要是人才固定在一个地方。 4、禁止通过走后门择校,要求就近入学 5、以新的公平观进行升学制度改革,转变社会用人观念,回归教育本质, 将教育作为完善人格的需要,重视多元成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拓展。

社会不平等现象

社会不平等现象——男女不平等 20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社会性别理论,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是变成的”,是社会文化规范塑造的结果。中国的传统性别文化可以追溯到周代形成的社会性别制度,这种社会性别制度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以它的顽固性和隐蔽性一直沉淀至今,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文化的形成有一个随着历史的进程缓慢的渐 进的过程,而如果一旦形成则具有极强的稳固性,要想改变深藏 在人们意识深处的旧的东西,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在传统文 化和男权文化中生活了太长的时间,以至于在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特别是性别观念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旧的烙印,到 了21世纪,社会性别观念在传统和现代的相互碰撞中,呈现的 是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传统和现代既并存又存在矛盾着的 运动。公众的性别偏见甚至性别歧视仍然存在,而且极有市场。 当我们生活在现代观念之中理性地思索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 被传统性别文化所左右,在看待事物时缺乏应有的性别意识,并 主导自己的行为。 大部分女性在承担社会工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继续担负起传统的生育、抚育子女以及操持家务、照顾老人的重担。一方面,无论除家务劳动之外干什么,她们都要并且“应当”做家务劳动,没有任何个人成就、声望可以将妇女从这种处境中解放出 来;另一方面,专业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家庭生

活需要的时间、精力和承担的义务相抵触。由于传统职业观和 社会对男女社会角色的期望的差异,使得今天女性在职场上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社会仍然要求女性以家庭为主, 将女性的行为束缚限制在被动、从属的范围内,对追求事业而无暇顾及家庭的女性仍然难以接受,不予鼓励。 在这种观念支配 下,职业女性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同时,还必须首先尽到家庭主 妇和母亲的义务。绝大多数职业女性恰好处在这个进退维谷的 关口,为了“家业两全”,她们既与男性一起面对职业场上的激烈竞争,又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背负家庭与事业两个沉重的行 囊,两头奔波。在角色矛盾和冲突实在无法回避和解决时,根深 蒂固的社会性别规范就会让女性角色的天平砝码向家庭一方倾斜。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在较高层次就业的女性,也会宁愿牺牲事业而保全家庭和婚姻。 经济转型为女性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当我们看到我们在两性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现实的 压力更是不容忽视,因为现实压力对女性的加大会直接影响对 旧观念的革命,会给女性造成新的不平等,一度销声匿迹的沉碴 又会泛起,让女性心甘情愿地退回到老路上去。现实压力中,最 大的就是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女性在就业机会、资源分配、性别

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办法

论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办法 楼主:沐汐沐时间:2013-11-20 16:22:00 点击:435 回复:1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举报回复收藏更多楼主男女平等问题一直是社会两性区域内的热点话题,实现男女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然而事实表明,自人类进入母系社会之后,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就一直存在。本文从男女不平等的成因入手,对当前男女不平等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男女不平等的对策,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的男女平等关系。 从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到现在,男女关系经历了由自由平等到女尊男卑再到男尊女卑。当代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与平衡社会的过渡期。纵观古今,男女平等的历史远远长于男女不平等的时间。本来朴素而平等的男女关系,到了母系社会怎么就突然不平等呢?女尊男卑的母系社会又是如何进入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的呢?我国为什么现在还存在着严重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找出男女不平等的根本成因,从而探究出实现和谐的男女平等关系的对策。 一、男女平等的概念和内涵 男女平等就是指男女双方在婚姻家庭及社会生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 男女平等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即男女在个人尊严、人生价值、个人权利和义务上的对等。男女平等并非就要求女性从事适合男性的社会活动,男性生孩子才能平等,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能简单的认为平等就是相同,我们应该明确了解到男女之间巨大的差异,我们呼吁男女平等是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发展,而不是造成性别对抗。简单来说,社会是男女两性构成的,不存在单纯的男性社会或

者女性社会,女性或男性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 二、男女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母系氏族社会两性关系的不平等 大约五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女性主要从事采集业,后来成为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的主要发明者,而男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从事捕鱼和狩猎等体力劳动,没有突出的社会贡献。从简单的社会分工中,就不难看出,妇女从事的采集工作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活动稳定,是可靠的生活来源,这对当时社会两性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地位。因此便决定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母系氏族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氏族的祖先是女性,由女性世代相传。即由祖母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传给孙女,以此类推,绵延不绝。人们以生女为贵,认为有女不算断根,只生儿子才算断根,必须过继女继承人。子女跟随母亲的姓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 (二)父系氏族社会两性关系的不平等 大约到了五千年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革命的巨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男子逐渐从渔猎活动中转向农牧业生产领域,特别是犁耕,劳动强度大,一般只有男子才能胜任,从而加强了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同时,制陶等手工业工艺变得复杂,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身强力壮又无生育、家务之累的男子成为主要承担者,这样就取代了妇女在生产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而妇女则继续从事纺织、炊煮和生育儿女等家务劳动,正是这一变化成为导致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社会原因。从此以后,男子占主导地位,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所以,父系社会男性的社会地位较高。子女跟随父亲的姓氏,既知其母,又知其父,这时妇女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因为文字(文字出现只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在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出现的,所以母系社会在成文史之前,不被大多数人知道。 (三)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男女不平等主要是因为原始社会性别分工不同造成的,性别分工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最早的社会分工。男女在生产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