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终通过能力计算

最终通过能力计算

最终通过能力计算
最终通过能力计算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 复习题 一、以下知识点可以出单项选择题 1.铁路运输能力包括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2.车站通过能力主要取决于到发线数量。3.在铁路实际工作中,通常把通过能力区分为三个不同的概念,即现有通过能力、需要通过能力和设计通过能力。 5.一般情况下,通过能力大于或等于输送能力。 6.一般情况下,计算需要通过能力和设计通过能力时,后备通过能力约为设计行车量的10%~20%。 7.不同时到达间隔时 间的作业是发生在同 一个车站上。 8.下列哪项不一定能 减少技术作业停站时 间对区间通过能力的 影响将技术作业停车 站设在一个运行时分 最小的区间所相邻的 车站。 9.列车不停车通过区 间两端车站时所需的 运行时分称为区间纯 运行时分。 10. T周最大的区间是限 制区间。 11.当铁路区段上下行 车流接近平衡,但因上 下行列车牵引重量相 差悬殊,因而造成上下 行方向列车数有显着 差别时,行车量大的方 向称为优势方向。 12.必要的最小“天窗” 时间,主要决定于工程 项目、工程复杂程度、 施工技术作业过程、劳 动组织和施工机械化 水平。 13.能保证最充分地利 用区段通过能力的运 行图是平行运行图。 14.会车间隔时间的作 业是发生在同一个车 站上。 15.在使用补机的地 段,当补机挂于列车前 部时,必须规定摘挂补 机的停站时间。 16.在使用补机的地 段,当补机挂于列车后 部时,仅需规定连挂补 机的停站时间。

17.计算非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分析法。18.下列能提高区间通过能力的措施是增加区间正线数目。19.内燃机车构造复杂,单位成本和电力机车相比要高。 20.在运量适应图中,每种措施所能掌握的运量都是逐年下降的,这是因为旅客列车的开行对数增加。21.发展大型货车的可行办法有两种,或是增加轴数或是增加轴重。22.在既有线上提高货物列车重量主要应发展大型货车。 23.客货运量的增长态势一般是连续型的,而铁路通过能力和输送 能力水平的提高一般 是离散型的。 24.增加行车密度主要 途径在于提高货物列 车运行速度、缩小列车 间隔时间、缩短区间长 度和增加区间正线数 目。 25.在客货运输密度均 较大的干线上,宜采用 的重载列车模式是整 列式。 26.除划一重量标准 外,我们有时还采用区 间差别重量标准、区段 差别重量标准和平行 重量标准。 27.我国目前电气化铁 路普遍采用的供电方 式是单边供电。 28.为减少牵引供电系 统对邻近通信线路的 影响,一般采用的供电 方式为BT。 29.通常把变压器容量 分为三个概念,即计算 容量、校核容量和安装 容量。 30.按车场位置不同, 区段站基本布置图分 为三种,即横列式区段 站、纵列式区段站和客 货纵列式区段站。 31.直接妨碍时间比较 直观,计算简单,可将 其列入道岔组占用时 间表。 32.下列会增加咽喉道 岔组空费时间的是咽 喉区平行进路多。 33.在同类列车的交叉 中,最为严重的是到达 进路之间。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

下面只是相关的计算方法只是要寻找更为专业只是还是要看专业书籍的。 道路通行能力 第3.2.1条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的条件下,并在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p=3600/ti(3.2.1-1) 式中Np——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ti——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当本市没有ti的观测值时,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3.2.1-1的数值。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Nm=αc·Np(3.2.1-2) 式中Nm——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αc——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1-2。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根据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绿信比、交叉口间距等进行折减。 第3.2.2条一条自行车车道宽1m。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公式计算: Npb=3600Nbt/(tf(ωpb-0.5))(3.2.2-1) 式中Np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veh/(h· m)); tf——连续车流通过观测断面的时间段(S); Nbt——在tf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veh); ωpb——自行车车道路面宽度(m)。 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推荐值,有分隔设施时为2100veh/(h·m);无分隔设施时为1800veh/(h·m)。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b=αb·Npb(3.2.2-2) 式中N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veh/(h· m)); αb——自行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2。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设有分隔设施时,推荐值为1000~1200veh/(h·m);以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推荐值为800~1000veh/(h·m)。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城市采用大值,小的采用小值。 第3.2.3条信号灯管制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停止线法计算。

通过能力计算

计算题 1.已知某地铁线路车辆定员每节240人,列车为6节编组,高峰小时满载率为120%,且单向最大断面旅客数量为29376人,试求该小时内单向应开行的列车数。 2、已知某地铁线路采用三显示带防护区段的固定闭塞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假设各闭塞分区长度相等,均为1000米,已知列车长 度为420米,列车制动距离为100米,列车运行速度为70km/h,制动减速度为2米/秒2,列车启动加速度为1.8米/秒2,列车最大停站时间为40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若该线路改成四显示自动闭塞,每个闭塞分区长度为600米,则此时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3.已知某地铁线路采用移动闭塞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已知列车长度为420米,车站闭塞分区为750米,安全防护距离为 200米,列车进站规定速度为60km/h,制动空驶时间为1.6秒,制动减速度为2米/秒2,列车启动加速度为1.8米/秒2,列车最大停站时间为40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4.已知某地铁线路为双线线路,列车采用非自动闭塞的连发方式运行,已知列车在各区间的运行时分和停站时分如下表,线路的连发间隔时间为12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5.已知地铁列车在某车站采用站后折返,相关时间如下:前一列车离去时间1.5分钟,办理进路作业时间0.5分钟,确认信号时间0.5分钟,列车出折返线时间1.5分钟,停站时间1分钟。试计算该折返站通过能力。 6.已知某终点折返站采用站前交替折返,已知列车直到时间 为40秒,列车侧到时间为1分10秒,列车直发时间为40秒,列车侧发时间为1分20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 办理接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办理发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试分别计算考虑发车时间均衡时和不考虑发车时间均衡时,该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多少? 7.已知线路上有大小交路两种列车,小交路列车在某中间折返 站采用站前折返(直到侧发),已知小交路列车侧发时间为1分20秒,办理接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办理发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列车直到时间为25 秒,列车停站时间为40秒;长交路列车进站时间为25秒。试分别计算该中间折返站的最小折返能力和最大折返能力分别是多少? 8.已知线路上有大小交路两种列车,小交路列车在某中间折返站采用站后折返,已知小交路列车的相关时分为:列车驶出车站 闭塞分区时间为1分15秒,办理出折返线调车进路的时间 为20秒,列车从折返线至车站出发正线时间为40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列车停站时间为40秒。

地铁站前折返能力分析

第21卷 第1期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21 No .12008年3月JOURNAL OF SH I J I A ZHUANG RA I L WAY I N STITUTE (NATURAL SCIENCE ) Mar .2008地铁站前折返能力分析 王京峰1, 惠 伦2 (1.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 100086;2.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站前折返由于折返能力和行车组织方面相对站后折返的劣势,在地铁设计中并不常用,但是有时候在受建设场地条件、换乘条件等限制下,站前折返也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出版的文献中对折返能力计算多数停留在方法讨论阶段,对如何确定参数涉及很少,并不能指导地铁设计工作。就站前折返设计中站型选择以及折返能力计算问题作出详细分析。期望对站前折返能力计算过程、参数选择给出参考。 关键词:地铁;站前折返;折返能力;信号制式;驾驶模式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300(2008)0120026205 收稿日期:2007212210 作者简介:王京峰 男 1977年出生 工程师 1 站前折返及站型选择 折返站的能力是地铁线路能力的关键环节,中间站、终端站折返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效率。站前折返指列车利用站前渡线进行折返作业。站前折返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项目建设投资,缩短列车走行距离,也可以减少列车运用数量。但是列车在折返过程会占用区间的正线,从而影响后续列车闭塞,列车出站的过程与进站列车存在敌对进路,存在不安全隐患,所以对行车安全保障要求比较高。在实践中,由于地铁行车密度都比较高,在工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不采用站前折返。但是有时收到工程实施条件的限制,或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换乘条件,也可以采用站前折返。例如,北京地铁13号线西直门站、北京地铁亦庄线宋家庄站都采用了站前折返。 站前折返站型一般根据车站客流量、行车密度等来决定。以下是几种典型的站前折返站形式。图1 站前折返示意图(1)侧式车站(如图1所示)。站前折返采用侧式车站时站前道 岔距离车站端部距离很近,能够保证具有较大的折返能力。但是由于 列车交替使用两个股道,乘客很难选择进入哪侧站台,此种站台形式 会延长乘客的候车时间。而且在客流量大时,上下车乘客共用一站 台,客流组织比较混乱。由于以上缺点,站前折返几乎不会采用侧式车站。 图2 岛式车站示意图(2)岛式车站(如图2所示)。岛式车站可以避免乘客选择站 台,无论列车停在哪一股道,进入岛式站台的乘客都可以顺利乘 车。由于岛式站台的宽度一般在10m 以上,线间距至少在13m 以上,站前道岔区距离站台相比侧式车站大大增加,列车在道岔区的 干扰时间长,折返能力比侧式车站低。为了提高折返能力,通常尽量减小岛式站台宽度,或者站前道岔选择合适号码以提高列车进站速度。 如果折返站客流量比较大,上下车乘客共用岛式站台,客流流线在站台上交织严重,行人移动速度受到限制,不利于安全管理。 (3)单线折返车站(如图3所示)。如果行车密度不大,利用单股道折返可以满足能力要求,可以采用单折返线车站。列车同时开启两侧车门可以缩短停站时间,提高折返能力。单线折返车站仅使用一股道折返,折返能力比较低,也不具备故障列车临时存放条件,一般应慎重采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线工程第

港口通过能力计算

港口通过能力计算 一、港口通过能力的概念 港口通过能力是指港口在一定时期(年、月、日)内,在一定的技术装备和劳动组织条件下,所能装卸货物的最大数量。港口通过能力可分为理论通过能力、营运通过能力和后备通过能力。 港口理论通过能力也就是港口饱和通过能力或最大通过能力。它是港口本身所固有的生产能力,不考虑港口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时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其定义是:港口在一定时期(通常一年)内,在既定的港口设施、劳动力和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港口各生产要素所能装卸的—定结构的货物的自然吨数。理论通过能力由营运通过能力和后备能力两部分所组成。 港口营运通过能力也就是港口的实际通过能力,它是港口编制生产计划和进行综合平衡的、依据。其定义是: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既定的港口设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的条件下,港口各生产要素在得到合理利用时所能装卸的一定结构的货物的自然吨数。所谓“合理利用”是指在经济效益最好时的利用程度。港口营运通过能力与理论通过能力的区别在于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不同 后备通过能力则是应付运输工具或货物密集到港时所需要的那部分生产能力,在非高峰时则以闲置状态存在。在理论通过能力一定时,扩大后备通过能力,就是压缩营运通过能力,这样可以缩短船舶排队时间,但会提高港口成本;反之,虽然可以降低港口企业成本,

提高其经济效益,但却会延长船舶在港排队时间,增加货主和船东负担。因此,当理论通过能力为一定时,生产任务不同,经济效益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后备通过能力,经济效益不同。 二、影响港口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货类 货类对通过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种类的货物及其特性,包括货物批量、包装形式、单件重量、运输形式(如散装、包装等)、在流向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等,对装卸工艺和装卸条件的要求不同,港口生产作业的复杂程度不同,对港口生产资源的占用也不同。 (二)港口总体布局和码头专业化程度 港口的总体布局主要是指港口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规模与结构关系,包括码头岸线的布置形式、港池尺寸、陆域面积、水域面积、库场与码头泊位的相对位置、装卸工艺系统、作业区的划分以及港内交通线路的布置等。港口总体布局关系到装卸效率和泊位生产能力,并直接影响到港口的通过能力。 同类货物,吞吐量规模越大,码头的专业化程度越高,通过能力越大。 (三)港口设施与设备的先进性 港口的设施和设备是港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码头、泊位、仓库、堆场、装卸机械、锚地、港池、进港航道等。其技术性能的先进性、数量的多少、技术状态及其完好程度等,均直接影响港口生产系统各环节的能力大小,并决定港口的通过能力。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车站通过能力 车站通过能力是在车站现有设备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一昼夜能接发和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车站通过能力包括咽喉通过能力和到发线通过能力。 咽喉通过能力是指车站某咽喉区各衔接方向接、发车进路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之和,咽喉道岔通过能力是指在合理固定到发线使用方案及作业进路条件下,某衔接方向接、发车进路上最繁忙的道岔组一昼夜能够接、发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到发线通过能力是指到达场、出发场、通过场或到发场内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能够接、发各衔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咽喉占用时间标准 表咽喉道岔占用时间表 顺序作业名称时间标准 (min) 顺序作业名称 时间标准 (min) 1 货物列车接车占用6~8 4 旅客列车出发占用4~6 2 旅客列车接车占用5~7 5 单机占用2~4 3 货物列车出发占用5~7 6 调车作业占用4~6 道岔组占用时间计算 表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 线路编号固定用途 一昼夜 接发列车数 线路 编号 固定用途 一昼夜 接发列车数 1 接甲到乙、丙旅客列车8 7 接乙到甲直通、区段货物列车9 4 接乙到甲旅客列车 5 8 接甲、乙到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0 接丙到甲旅客列车 3 9 接丙到甲、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0 5 接甲到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1 10 接发甲、乙、丙摘挂货物列车10 表甲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编号作业进路名称 占用 次数 每次 占用时间 总占用 时间 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1 3 5 7 9 固定作业 1 1道接甲-乙,丙旅客列车8 7 56 56 2 4道发乙-甲旅客列车 5 6 30 30 30 3 4道发丙-甲旅客列车 3 6 18 30 30 5 往机务段送车 3 6 18 18 6 从机务段取车 2 6 12 12

地铁车站安全疏散计算分析

地铁车站安全疏散计算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地铁车站在事故中安全疏散计算的要素组成、演变及存在问题,说明完善安全疏散设计计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指出现行规范在此方面需进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对今后的地铁安全疏散计算规范的完善、严谨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铁,事故,安全疏散,计算 By it analyzes the subway station accident of safe evacuation calculation components, evolution and problems that perfect safe evacuation design calcul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cessity,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pecification in the perfect place to the hope of future subway safety evacuation of the perfect, rigorous standard calculation us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he subway, accident, safe evacuation, calculation 1 地铁安全疏散设计计算的意义及目的 随着我国地铁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地铁在以其方便、快捷解决乘客出行,缓解城市公共交通压力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尤以事故中乘客的安全疏散最为引人关注。 地铁安全疏散设计计算作为地铁设计的重要指标及理论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严谨、准确的计算公式,不仅是地铁设计中功能布置、规模控制的设计依据及理论支持,更是将来车站事故是各乘客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2 影响安全疏散的因素 2.1 客流 客流是安全疏散计算中最重要的要素。设计规范中对事故中需疏散的人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第19.1.19条规定:“出口楼梯和疏散通道的宽度,应保证在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时发生火灾的情况下,6min内将一列车乘客和站台上候车的乘客及工作人民全部撤离站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第7.3.2条规定:“车站的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口(机)等部位的规模应与通过能力相互匹配。当发生事故或灾难时,应保证将一列进站列车的预测最大载客量以及站台上的候车乘客在6min内全部撤离到安全区。”两条规范相互验证对比,可发现1、疏散的主体为乘客,站台上工作人员不再计入疏散人员中,而是站台工作人员留在站台组织乘客先行疏散。这对于乘客疏散的有序组织,迅速撤离尤为重要。2、疏散客流组成:一列车乘客+站台候车乘客。一列车乘客数(人)不再单纯的只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根据交叉口的现场交通调查数据,通过各流向流量的构成关系,可推得各路段流量,从而得到饱和度V/C 比。路段通行能力的确定采用建设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的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单条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 C N N a ????=ηγ0,其中N a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该值由设计车速来确定,如表2.2所示。 表2.13 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其中γ为自行车修正系数,有机非隔离时取1,无机非隔离时取0.8。η为车道宽度影响系数,C 为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决于交叉口控制方式及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由下式计算: s 为交叉口间距(m),C 0为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 车道修正系数采用表 2.3所示 表2.3 车道数修正系数采用值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如表2.4所示 表2.4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

由路段流量的调查结果,并且根据交叉口的间距、路段等级、车道数等对路段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路段的交通负荷进行了分析。 路段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如下: δ m c p m k a N N = (1) 式中: m N —— 路段机动车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 p N ——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 c a —— 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快速路分类系数为0.75;主干道分类 系数为0.80;次干路分类系数为0.85;支路分类系数为0.90。 m k —— 车道折减系数,第一条车道折减系数为 1.0;第二条车道折减系数 为0.85;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75;第四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65.经过累加,可取单向二车道 m k =1.85;单向三车道 m k =2.6;单向四车道 m k =3.25; δ—— 交叉口影响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如高架 道路和地面快速路)δ=1;该系数与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行车速度、绿信比和车辆起动、制动时的平均加、减速度有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 b v a v v l v l 2/2///δ (2) l —— 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m ); a —— 车辆起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0.82/s m ; b —— 车辆制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1.662/s m ; ?—— 车辆在交叉口处平均停车时间,取红灯时间的一半。 Np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其值由路段车速来确定: 表4.1 Np 的确定

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的计算-试卷

本试卷满分50分。 一、选择题(16) 1、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和( )条件下,轨道交通系统线路的各项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所能通过的列车数。 A 一定的列车定员数 B 线路区间 C 行车组织方法 D 供电方法 2、地铁、轻轨的通过能力主要受下列固定设备的影响:线路、( )车辆段设备、供电设备。 A 列车折返设备 B 区间 C 车站 D 整备设备 3、市郊铁路的通过能力主要按照下列固定设备进行计算:区间、车站、( ) 、牵引供电设备。 A 线路 B 列车折返设备 C 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 D 整修设备 4、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把通过能力分为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设计通过能力、现有通过能力和( )。 A 近期通过能力 B 需要通过能力 C 远期通过能力 D 设备通过能力 5、在采用双线三显示自动闭塞的条件下,运行前方最少可以保持( )个闭塞分区空闲。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6、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列车运行自动化和行车智慧自动化两个部分,通常分为列车自动防护、( )和列车自动监控3个子系统。 A 列车自动停车 B 列车自动运行 C 列车自动保护 D 列车实时 防护 7、在车辆段设备和牵引供电设备能力足够的前提下,仅考虑行车组织工作对于通过能力的影响时,我们关注( )的计算和折返设备通过能力的计算。 A 线路通过能力 B 车辆段设备通过能力 C 区间通过能力 D 供电设备能力 8、在计算完所有固定设备的通过能力后,其中能力最( )的环节限制了整个系统的通过能力。即为最终的通过能力。 A 充足 B 缺乏 C 强大 D 薄弱 试卷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铁道部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1984年10月1日,铁道部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保证铁路完成和超额完成不断增长的运输任务,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铁路运输的需要,铁路必须大力加强运输组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铁路线路通过能力。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是根据现有技术设备、行车组织方法及规定的技术作业过程确定的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对数或列数。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系按区间、车站、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车站给水设备、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分别确定,以其中最小的通过能力,作为该区段的限制通过能力。 为了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本办法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办法。 第2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每一区间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列车数量(列数或对数)。 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主要取决于正线数目、区间长度、线路纵断面、信联闭设备、牵引机车类型和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 第3条计算区间通过能力时,应先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再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一般应按货物列车对数或列数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系在规定旅客列车数量的基础上,以扣除系数的方法计算出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对数或列数。 第4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由各铁路局或分局负责计算,并填制区间通过能力计算表及区间通过能力汇总表,经铁路局审核后报铁道部运输局。 第5条本办法系根据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及多年来编制和执行列车运行图的经验,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个别特殊情况,由铁路局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图解和计算。 第二章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第6条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应分别对区段内每一区间计算。运行图周期最大的区间通过能力,即为该区段的限制区间通过能力。 运行图周期,是指一定类型运行图的一组列车占用区间的总时间。其组成因素,在非自动闭塞区段包括:列车区间运行时分,起停车附加时分及列车在车站的间隔时间。在自动闭塞区段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1440 N=———— (1) T周 式中:N——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对数或列数); 1440——一昼夜时分; T周——运行图周期。 电力牵引区段,由于每日须进行接触网检修,因此,其计算公式为: 1440—t网 N=---------------- (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能力计算与能力适应性评估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能力计算与能力适应性评估轨道交通车站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是建筑规划、交通工程以及公共安全管理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剧增、限流常态化,如何描述车站内乘客的集散过程、系统分析计算不同服务水平(对应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乘客)下车站的能力、定量评估不确定性需求下车站能力适应性情况并给出对应的客流组织方法、研究多个车站的协同客流组织问题,是车站规划设计、客流组织、设备使用方案制定、列车运行组织的重要依据。本文以轨道交通车站为研究对象,从车站内乘客集散特性出发,围绕着车站服务能力的计算、评估及加强,开展车站服务能力概念体系的构建、车站服务能力的计算、不确定性需求下的车站服务能力适应性评估以及多站协同客流组织等相关研究,并选取典型车站进行了实例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轨道交通车站服务能力概念体系。 在已有运输能力概念和定义基础上,结合车站系统业务流程,提出了能反映不同拥挤及安全特性(服务水平)场景的车站服务能力概念,兼顾运营者和乘客两个不同主体的需求,形成了能动态反映不同时段、不同类型乘客的车站能力理论;分析日常短期、未来中长期客流不确定性(包括总量及客流空间分布变化)的特点,研究不同客流总量及客流空间分布下的车站服务能力变化情况,提出三类不同的车站服务能力:车站最大服务能力、车站备用服务能力、车站单项可变需求服务能力,并给出每种能力的适用场景及物理意义;剖析车站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车站服务能力的数学表达问题,建立不同车站服务能力的数学表达模型。(2)建立了车站集散过程的分层排队网络模型,构建了车站服务能力的排队网络优化模型,提出了车站服务能力的解析分析法,通过地铁北京站实例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单项可变需求服务能力的灵敏度。分析地铁车站单个设备设施(楼梯、通道、闸机、站台等)处的客流特性,建立楼梯、通道等单个设备(节点)的拥挤状态依赖排队模型和站台留乘人数的马尔科夫排队模型,形成基于 M/G/C/C状态依赖排队的车站分层网络分析模型;以车站网络分析模型为基础,构建具有多目标、非线性约束的车站服务能力数学分析模型,并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地铁北京站为例对高峰小时单项可变需求服务能力进行计算,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采用灵敏度分析研究单项可变需求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课程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的计算 轨道交通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及行车组织条件下,地铁的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高峰小时)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数。 确定线路通过能力是计算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的基础,既能为运营部门提供既有线线路通过能力相关信息,也是未来轨道线路路网投资建设的参考依据。合理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有助于运营部门确定合理的列车运输组织方案,制定正确的路网规划与改造策略。 决定地铁通过能力的固定技术设备主要有线路(区间和车站)、终点站列车折返设备、车辆段设备以及牵引供电没备。其中,能力最小的设备限制了整个地铁的通过能力,该项设备的通过能力即为地铁的最终通过能力。在地铁各项固定技术设备中,限制地铁通过能力的通常是线路和终点站列车折返设备。所以,本报告首先重点探讨根据这两项固定技术设备限制的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1.基本公式 h n 3600m ax = n--1h 内线路能够通过的最大列车数 h--城市轨道交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其中:列车间隔时间是指从运行列车组前行列车占用区间时间始点至邻接后行列车占用区间时间始点止的时间且运行过程相互不受干扰的最小时间间隔。 2.线路通过能力 地铁通常采用双线自动闭塞。列车在区间实行追踪运行,并在每一个车站停车供乘客乘 降。由于地铁列车是以排队方式进站停车办理作业,因此在把区间和一车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时,计算地铁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最小时间间隔应如图1所示: 当前行列车出清了车站闭塞分区,在确保行车安全的条件下,续行列车以列车运行图规定的速度恰好位于某一通过信一号机或闭塞分区分界点的前方。续行列车从初始位置至前行列车所处位置,须经历进站运行、制动停车、停站作业和加速出站四项作业过程。即地铁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由这四项作业时间组成,计算公式为: 加站制运t t t t h +++= t 运—列车从经过某一通过信号机或闭塞分区分界点时起至开始制动时止的运行时间; t 制—列车从开始制动时起至在站内停车时止的常用制动时间; t 站—列车运行图规定的列车停车时间;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1984年10月1日,铁道部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保证铁路完成和超额完成不断增长的运输任务,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铁路运输的需要,铁路必须大力加强运输组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铁路线路通过能力。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是根据现有技术设备、行车组织方法及规定的技术作业过程确定的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对数或列数。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系按区间、车站、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车站给水设备、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分别确定,以其中最小的通过能力,作为该区段的限制通过能力。 为了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本办法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办法。 第2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每一区间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列车数量(列数或对数)。 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主要取决于正线数目、区间长度、线路纵断面、信联闭设备、牵引机车类型和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 第3条计算区间通过能力时,应先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再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一般应按货物列车对数或列数计算;非平行运行

图通过能力,系在规定旅客列车数量的基础上,以扣除系数的方法计算出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对数或列数。 第4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由各铁路局或分局负责计算,并填制区间通过能力计算表及区间通过能力汇总表,经铁路局审核后报铁道部运输局。 第5条本办法系根据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及多年来编制和执行列车运行图的经验,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个别特殊情况,由铁路局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图解和计算。 第二章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第6条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应分别对区段内每一区间计算。运行图周期最大的区间通过能力,即为该区段的限制区间通过能力。 运行图周期,是指一定类型运行图的一组列车占用区间的总时间。其组成因素,在非自动闭塞区段包括:列车区间运行时分,起停车附加时分及列车在车站的间隔时间。在自动闭塞区段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1440 N=―――― (1) T周 式中:N――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对数或列数); 1440――一昼夜时分; T周――运行图周期。 电力牵引区段,由于每日须进行接触网检修,因此,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客流预测方法研究【毕业论文,绝对精品】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客流预测方法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指导教师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2012年 5 月 10 日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客流预测方法研究 摘要 通过对地铁车站客流组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地铁车站客运组织及客流预测的方法。以交通换乘站为例,对交通枢纽的交通换乘能力客流交通组织状况等综合性能的评价指标进行细致的分析。阐述两种不同方向的预测方法。对交通枢纽工程实践就交通枢纽的交通换乘及客流交通组织评价问题进行探讨。引进交通分布原理,将每种交通方式近似看作为一个交通源,其服务范围看成为交通影响区,对枢纽内交通方式间的换乘量进行分析与预测。在充分考虑行人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乘客步行距离作为评价枢纽客流交通组织的主要量化指标。测算行人最大步行距离、平均步行距离、绕行系数评价枢纽布置的方便性,进而评价枢纽内部布局设计的合理性。同时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客流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目前主流预测模型理论及影响预测精度的原因,对城市的客流预测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建立了地铁车站客流组织预测的计算式,并给出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客运组织换乘车站交通组织评价

目录 摘要 1绪论 (4) 1.1 地铁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探讨 (4) 1.2 地铁车站客流组织影响因素分析 (4) 1.3 地铁车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 (4) 2 地铁车站的客流组织 (5) 2.1 乘客乘坐地铁的流程 (5) 2.2 客流预测的计算式 (5) 2.3 车站客流影响因素计算式 (6) 2.4 车站的通过能力 (6) 2.5 客流组织的基本原则 (7) 3 轨道交通换乘站预测分析 (7) 3.1 轨道交通换乘站概述 (7) 3.2 影响换乘量的因素 (8) 3.3 交通换乘量分析的基本思路 (8) 3.4 换乘分析模型 (8) 3.5 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换乘量分析 (9) 4 枢纽内部客流交通组织评价 (10) 4.1 客流交通组织原则 (10) 4.2 客流交通组织评价方法 (10) 4.3 客流交通组织评价指标 (11) 4.4 东直门交通枢纽客流组织评价 (11) 5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一些思考 (14) 5.1 客流预测的必要性 (14) 5.2 影响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精度的因素 (14) 5.3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模型和方法 (15) 6 关于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一些建议 (15) 6.1 轨道交通预测的一般性原则 (16) 6.2 针对不同城市的具体性原则 (16) 7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附录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与加强考试试题及答案

铁路运输能力计算与加强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铁路实际工作中,通常把通过能力区分为三个不同的概念,即现有通过能力、需要通过能力和( A ) A.设计通过能力 B.预计通过能力 C.预测通过能力 D.决策通过能力 2.铁路运输能力包括通过能力和( B ) A.运送能力 B.输送能力 C.改编能力 D.生产能力 3.铁路单项技术设备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有利用率计算法和( C ) A.图解法 B.分析法 C.直接计算法 D.间接计算法 4.在计算某种运输设备的通过能力时,在作业性质复杂、种类繁多的情况下一般采用( D ) A.图解法 B.分析法 C.直接计算法 D.利用率计算法 5.一般情况下,计算需要通过能力和设计通过能力时,后备通过能力约为设计行车量的( B ) A.5%~10% B.10%~20% C.15%~25% D.20%~30%

6.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单位可以表示为车辆数、货物吨数或( B ) A.列车速度 B.列车对数 C.机车速度 D.机车台数 7.一般情况下,通过能力( C ) A.大于输送能力 B.小于输送能力 C.大于或等于输送能力 D.小于或等于输送能力 8.车站通过能力主要取决于( A ) A.到发线数量 B.正线数目 C.到发线长度 D.正线长度 9.铁路运输能力也就是铁路( D ) A.计算能力 B.全部能力 C.最终能力 D.生产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铁路固定设备的有( BCDE ) A.燃料 B.桥隧 C.信号 D.线路 E.供电设备 2.下列属于铁路活动设备的有( BCDE ) A.信号 B.车辆 C.机车 D.燃料 E.电力 3.决定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固定技术设备有( ABCDE )A.区间 B.车站 C.机务段设备 D.整备设备 E.供电设备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计算书

地下铁道车站建筑设计 说明书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14年10月

目录 1车站建筑计算............................................................... .............................. . (1) 1.1车站选址说 明............................................................... (1) 1.2出入口、风亭设 计............................................................... (1) 1.3设计客流及车站规 模............................................................... (1) 2车站建筑设计................................................................... . (6) 2.1车站各层建筑布置及功能分 区 (6) 2.2车站客流组 织............................................................... (7) 2.3车站无障碍设 计............................................................... (8) 2.4车站防灾设 计............................................................... (9)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可能通行能力 根据交叉口的现场交通调查数据,通过各流向流量的构成关系,可推得各路段流量,从而得到饱和度V/C 比。路段通行能力的确定采用建设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的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单条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 C N N a ????=ηγ0,其中N a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该值由设计车速来确定,如表2.2所示。 表2.13 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其中γ为自行车修正系数,有机非隔离时取1,无机非隔离时取0.8。η为车道宽度影响系数,C 为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决于交叉口控制方式及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由下式计算: ???>+≤≤=m s s C m s m s C C 200),73.00013.0(200,200,0 s 为交叉口间距(m),C 0为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 车道修正系数采用表 2.3所示 表2.3 车道数修正系数采用值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如表2.4所示 表2.4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

设计通行能力 由路段流量的调查结果,并且根据交叉口的间距、路段等级、车道数等对路段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路段的交通负荷进行了分析。 路段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如下: δ m c p m k a N N =(1) 式中: m N ——路段机动车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 p N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 c a ——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快速路分类系数为0.75;主干道分类系 数为0.80;次干路分类系数为0.85;支路分类系数为0.90。 m k ——车道折减系数,第一条车道折减系数为1.0;第二条车道折减系数为 0.85;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75;第四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65.经过累加,可取单向二车道 m k =1.85;单向三车道 m k =2.6;单向四车道 m k =3.25; δ——交叉口影响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如高架道 路和地面快速路)δ=1;该系数与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行车速度、绿信比和车辆起动、制动时的平均加、减速度有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 b v a v v l v l 2/2///δ(2) l ——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m ); a ——车辆起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0.82/s m ;

管道通过能力的实用计算公式及其选择

天然气由气田或气体处理厂进入输气干线,其流量和压力是稳定的。在有压缩机站的长输管道两站间的管段,起点与终点的流量是相同的,压力也是稳定的,即属于稳定流动。长输管道的末段,有时由于城镇用气量的不均衡,要承担城镇日用气量的调峰,则长输管道末段在既输气又储气、供气的条件下,它的起点和终点压力,以及终点流量二十四小时都是不同的,属不稳定流动(流动随时间而变)。天然气的温度在进入输气管时,一般高于(也可能低于)管道埋深处的土壤温度。并且随着起点到终点的压力降,存在焦耳-汤姆逊节流效应产生温降,但由于管道与周围土壤的热传导,随着天然气在管道的输送过程,天然气的温度会缓慢地与输气管道深处的地层温度逐渐平衡。所以天然气在输气干管中流动状态,也不完全是等温过程,为便于理解,我们先给出稳定流动下的水力计算基本公式,再介绍沿线温度分布规律和平均温度。 计算公式随地形条件差异而不同。 在平坦地带,由于气体密度低,对于输气管道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差小于200 m的管道,可视为水平输气管段。在稳定输送状态下,管道输送量与管道起、终点压力的函数关系如下: 式中Q——管道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流量,m3/s; C——常数,按此处所取各参数单位时,C值为··s/kg; p1——计算管段起点压力,Pa; p2——计算管段终点压力,Pa; λ——水力摩阻系数; d——管道内直径,m; L——管道计算段长度,m; △*——天然气相对密度; T——管道中天然气平均温度,K; Z——管输平均压力与平均温度下天然气压缩系数。 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带,当输气管道沿线任意两点高差大于200m,位差对输气管道流量的影响就不能忽略不计了。在稳定输送状态下,非水平输气管段的基本流量公式为:

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的计算-试卷.doc

试卷 本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16) ?1、通过能力是指在采用一定的车辆类型、信号设备和()条件下,轨道交通系统线路的各项固定设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高峰小时)所能通过的列车数。 A 一定的列车定员数B线路区间C行车组织方法D供电方法 ?2、地铁、轻轨的通过能力主要受下列固定设备的影响:线路、()车辆段设备、供电设备。 A列车折返设备B区间C车站D整备设备 ?3、市郊铁路的通过能力主要按照下列固定设备进行计算:区间、车站、()、牵引供电设备。 A线路B列车折返设备C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D整修设备?4、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把通过能力分为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设计通过能力、现有通过能力和()o A近期通过能力B需要通过能力C远期通过能力D设备通过能力。5、在采用双线三显示自动闭塞的条件下,运行前方最少可以保持()个闭塞分区空闲。 A 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6、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列车运行自动化和行车智慧自动化两个部分,通常分为列车自动防护、()和列车自动监控3个了系统。 A列车自动停车B列车自动运行C列车自动保护D列车实时防护 ? 7、在车辆段设备和牵引供电设备能力足够的前提下,仅考虑行车组织工作对于通过能力的影响时,我们关注()的计算和折返设备通过能力的计算。 A线路通过能力B车辆段设备通过能力C区间通过能力D供电设备能力 ?8、在计算完所有固定设备的通过能力后,其中能力最()的环节限制了整个系统的通过能力。即为最终的通过能力。 A充足B缺乏C强大D薄弱 ■二、判断题(10) + 1、需要通过能力是线路固定设备在预计新线修建以后或现有线路技术改造以后所能达

到的能力。 ?2、现TT通过能力是指在现有固定设备、现行的行车组织方法和现有的运输组织水平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能力。 ?3、计算地铁固定设备的通过能力时,没有必要再去分别计算区间通过能力和车站通过能力,而应把区间和车站看成是一个整体予以综合分析。 ? 4、目前,双线自动闭塞设备多用于地铁、轻轨系统。 ?5、从列车运行控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列车自动运行子系统时列车白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的了系统。 + 6、从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看,列车通过能力的大小就取决于h追踪列车间隔距离的大小,所以确定好该项参数对于通过能力计算的准确度起着关键作用。 。7、在行车组织方法一定的条件下,列车追踪运行时,续行列车的运行位置及速度决定于前行列车的运行位置和速度。 ?8、战后折返是列车利用交又渡线进行折返,站前折返是列车经由站前渡线进行折返。 ? 9、折返列车在终点站的最小出发间隔时间的计算,是按照站前双渡线侧向到达直向出发进行折返两种情况卜?进行推导的。 。10、市郊铁路区间通过能力主要取决于线路的正线数和行车闭塞设备类型。 S三、名词解释(6) ?1、通过能力 。2、设计通过能力 ? 3、折返设备通过能力 ■四、简答题(9) 。1、通过能力的概念和意义? ? 2、地铁通过能力是由哪些固定设备决定的? ?3、通过能力的计算原理? ■五、综合题(9) ? 1、某一城市轨道交通轨1号线部分运营资料如下:列车从经过前-?通过信号机或闭塞分区分界点时起至开始制动时的运行时间t运为100s;列车从开始制动时起至在站内停车时止的常用制动时间t制为10s;列车运行图规定的列车停站时间t站为30s;列车 从在车站起动加速时起至出清车站闭塞分区时止的时间t加为10s;旦列车采用尽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