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第22卷第8期

2013年8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22No.8

Aug.2013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牟宇峰1,2,孙 伟1,袁 丰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

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

区域,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依据,采用行政区划法、圈层方向法、空间插值法和热点分析法,从

四大区域、区县、乡镇街道和网格等不同层次分析了南京近30a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人口格局演变的六

大特征;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产业优化升级与布局调整、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程度、公共

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工作选择、居住空间选择、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阐释了南京人口格局演变的

机理,并通过回归模型加以实证。

关键词:南京;人口格局;演变,机制

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8-0979-10

收稿日期:2012-08-06;修回日期:2012-12-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3)

作者简介:牟宇峰(1983~ ),男,辽宁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yfmou@niglas.ac.cn

作为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人口分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受到市场机制[2]、政策调控[3]、产业发展[4]、科技创新[5]等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6]、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7]、优化城市发展空间[8]、提升产业结构[9];另外,还可能引发资源能源紧张[10]、生境破坏[11]等问题。因此,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学者们对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比较丰富。高向东等[12]分别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识法、圈层距离法和方向距离法分析上海市1990~2000年人口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0a间城市中心人口骤减,郊区人口猛增,人口郊区化显著;黄荣清[13]和周尚意等[14]分别利用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及沃尔克人口中心和洛伦兹曲线来刻画1980年以来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分布变化情况,指出北京人口正在由向心集聚向离心分散转变;姚华松等[15]运用区位熵方法系统分析了近30a广州流动人口分布的规律,认为流动人口具有近郊指向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主要分布于新区,以户籍为代表的集聚区已经显现;冯永玖等[16]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人口分布的盒子维值、相关维值及其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上海区县人口分布分形状况明显,不同圈层的人口分布分维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演化规律。

在机理研究方面,张善余[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了上海人口的郊区化;U.S Department ofCommerce[17]和蒋达强[18]通过对人口与住宅的时空分析,得出了两者密切相关的结论;高向东等[19]的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改造加速了人口格局的改变;谢守红[20]把限制广州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结为自然条件、行政区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齐晓娟[21]将影响人口分布变动的机制归因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杨芸等[22]的研究表明,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有偿使用改变上海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文献梳理,作者认为目前对城市人口布局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首先,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如北京[14]、上海[12]、广州[23],对南京等大中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在基本研究单元划分和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如区、县[24]或街道、镇[25],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缺少在栅格层面对人口分布的系统空间分析,难以表现行政区内部人口分布和变动状况;第三,在研究时间段选择上,选取的时间跨度短[26]或只研究某一时间节点上的人口格局[27],

导致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不明显,规律性不强;第四,在机制研究方面,只是通过定性描述的方式对某

一或某几方面影响因子进行解释[28]

,剖析不够系统

和全面,

并且没有用定量的方法确定各影响因子对人口演变的贡献度。

为此,本文选取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应用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中户籍人口数据,在南京市各街道和镇的基础上以栅格为最小统计单元,通过数据转换的方式,将各街道和镇的数据转化为更小单元的栅格数据,通过圈层方向法、

空间插值法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总结变动规律和特征;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人口分布格局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

剖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南京地处我国东南部的长江下游,位于长江

三角洲最西端,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既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

6 

600km2

,下辖11个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

区、六合区、江宁区),两个县(溧水县、高淳县),114个街道、镇。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632.42万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 010.3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 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050元。因研究需要,将南京目前下辖的11个区、2个县,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划分为核心城区、核心城边缘区、近郊区和远郊区4个大区。其中,

核心城区包括玄武区、鼓楼区、白下区、秦淮区,面积149.22km2

;核心城边缘区包括下关区、建邺区、雨花台区,面积243.67km2

;近郊区包括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面积2 

867.73km2

;远郊区包括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面积3 

325.36km2

(图1

。图1 南京在长三角的位置及南京区县

Fig.1 Location of Nanj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Nanjing 

Counties 

1.2 数据处理

首先采用空间插值法。在对图像进行栅格化处理后,

以每个栅格上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作为权重,将人口数据投影到各个栅格中,这是由于城市人口的生产、生活等主要活动基本集中在建设用地上。具体方法如下:

BPij=SPj×BAi/SAj

式中:j表示街道、镇等行政单元;i表示栅格单元;BPij表示行政单元j中每个栅格i的建设用地上的人口数量;SPj表示行政单元j的人口总量;

BAi表示栅格i中建设用地的面积;SAj表示行政单

元j中全部建设用地的面积;BAi/SAj表示栅格i中建设用地面积占行政单元j建设用地面积的比。

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与热点分析。分析

8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22卷 

方法之一是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用来检验整个区域中临近地区间属性的相似、相异或相互独立性。全局莫兰指数I的计算公式如下:

I=N∑i∑jWij(Xi--X)(Xj-X)(∑i∑jWij)×∑i(Xi-X)2

式中:N表示研究区内地区总数;Wi

表示空间权重;∑∑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的所有元素之

和;Xi和X

分别表示区域i和区域j的人口密度;X平均表示区域内人口密度的平均值。莫兰指数介于-1到1之间。如果相邻单元的值出现高-高或低-低的情况,莫兰指数为正;如果大部分为高-低或低-高的情况,莫兰指数为负。

分析方法之二是局部空间自相关,反映每个局部的自相关状况。采用Getis-Ord Gi*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统计显著的高值或低值,Gi指数定义如下:

Gi*=∑j(WijXj)/∑jXj

为方便分析和比较,对Gi*进行标准化,上式转化为:

Z(Gi*)=[Gi*-E(Gi*)]/Var(Gi*

槡)式中:E(Gi*)和Var(Gi*)分别是Gi*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如果Z(Gi*)为正,且显著,则表明高值样本集中在一起,即为“热点”区;如果Z(Gi*)为负,且显著,则表明低值样本集中在一起,即为“冷点”区。空间权重的设置采用邻接法和距离搜索法。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总体思路

首先,应用空间插值方法,将数据从源区域单元转换到目标区域单元,即将行政区数据插值生成栅格数据;进而以栅格人口数据为依据,应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南京人口的总体集散度,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局部区域人口演变过程。其次,选择不同等级行政单元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数据,运用行政区划法和圈层方向法,总结南京近30a人口演变特征。最后,选取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中,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开发区数量、交通网密度、教师数量、医院床位数、图书馆藏书、从业人口数量、竣工住宅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人口分布格局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剖析南京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

(2)单元分析方法

行政区划法:以行政区为单元进行相关分析,在本文中行政区分为四大区、区县和乡镇街道3个等级,并以乡镇街道作为最小行政单元。由于1982年以来,南京进行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各行政区面积和人口数量有所变化;为方便研究,以2010年行政区为准,将其他各年行政区范围及人口数做相应调整。

圈层方向法:以城市内某一点为中心,以不同距离为半径做环,分析不同环间的人口变动状况。本文以南京新街口为中心,在30km范围内,以1km为半径做环。在圈层距离的基础之上,将环划分成八等分,分别统计和分析东西南北4个方向人口随距离的变化状况。

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

南京近30a人口空间格局总体表现为集聚,但集聚程度有所下降;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北的六合区和江南的核心城区。受发展基础和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江南的人口集中区形成早,规模大;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相关政策的引导,江北对人口的集聚能力逐渐增强,并且与江南形成人口连片发展区。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以栅格人口计算莫兰指数和Getis-Ord G空间自相关指数。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个年份南京人口空间自相关的正态分布统计均通过了99%可信度检验,且莫兰指数均为正,说明南京人口空间变动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人口分布表现为集聚态势,但集聚程度逐年下降(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莫兰指数分别为1.18、0.4、0.37、0.13)。其中核心城区人口高数量、高密度地区的面积不断扩大,空间上表现为人口扩散;周边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快于核心城区,使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Getis-Ord G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可知,4个时间节点南京都分布着较强的人口极化中心,但极化空间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由最初孤立的点,逐步发展成热点走廊,并最终形成连片发展区(图2)。具体而言,1982年南京人口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江南和江北的两个相对独立空间。江北主要集中在六合区的西厂门街道和卸甲甸街道;江南主要集中在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并且规模和密度都明显超过江北。此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并

 第8期 牟宇峰,等: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未完全打破,因此,生产和生活设施主要分布于核心城区,人口也趋向于分布在核心城区。

1990年南京人口热点开始形成走廊,并将江南和江北连接起来,人口集聚区范围不断扩大,热点区的面积增大,并出现新的热点区。其中,江北热点扩展到六合区长芦街道、浦口区沿江镇和泰山街道;江南热点扩展到下关区、栖霞区、雨花台区的部分街道;同时,江北的六合区雄州街道成为人口集聚的新热点。

2000年人口热点区继续扩大,特别是江南地区,扩展区基本包括雨花台区、栖霞区和下关区的全域,甚至发展到江宁区的东山街道;但热点的集聚性减弱,有连片发展趋势。此时正值南京开发区建设的高潮,南京分别在栖霞区、六合区、浦口区、江宁区、雨花台区、高淳县、溧水县等行政区设立了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由此引导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2010年人口集聚程度相比上一时期有明显下降,江南和江北通过跨江通道连接在一起,人口热点区的范围进一步向核心城区边缘的浦口区、六合区以及江宁区部分街道镇扩展;同时在江宁区禄口街道、溧水县永阳街道、高淳县淳溪镇、古柏镇也出现了次级人口热点区。这一时期,由于受到“退二进三”和企业建设用地空间置换,以及新城开发与建设的影响,使核心区人口数量和密度的首位度减小,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进一步趋向分散。

3 人口演变特征

以上分析了1982~2010年南京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其中隐含了人口演变的诸多特征,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本文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总结南京近30a人口演变的分布和集散特征。具体如下:

(1)人口数量稳定增长,中心城区增长快、郊区增长慢

在人口总量方面,28a间,四大区和13个区县的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增长总量达到404万(图3)。在乡镇街道范畴内,虽然有的单元增长,有的单元减少,但增长的单元明显多于减少的单元(增长单元104个,减少单元仅为10个),且总量表现为净增长。在增长程度方面,总体表现为中心城区增长快,郊区增长较慢。其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经济基础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备、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完善。从四大区角度来看,人口增长速度由核心城区向远郊区逐渐递减,核心城区人口增长速度接近远郊区的3倍。其中增长最快的区县是鼓楼区(增长2.55倍),增长最慢的是六合区(增长0.58倍),两者相差3倍多;从乡镇街道角度来看,增长最快的是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增长10.61倍)、增长最慢的是高淳县漆桥镇(减少0.05倍),前者是后者的200多倍。可见,随着行政单元的细化,各单元间的差异增大。

(2)人口密度由核心城区向郊区递减,呈现圈层变化规律

2010年南京核心城区、核心城边缘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5 760人/km2、2 410人/km2、663人/km2、506人/km2,具有明显的递减趋势。一方面由于中心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好,吸引大量人口在此工作生活;另一方面,行政区面积基本表现为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增大的特点,在客观上加剧了圈层分布特点。从区县一级来考察,人口密度表现为等级结构,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鼓楼区,为30 940人/km2;密度大于10 000人/km2的区县还有白下区、秦淮区和下关区;密度在1 000~10 000人/km2的区县有玄武区、雨花台区、建邺区和栖霞区;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和高淳县的密度均小于1 000人/km2,其中溧水县密度仅为374人/km2。

为了更加精细的研究人口密度的分布规律,将栅格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以新街口为中心,在30km范围内,以1km为间隔做环。结果表明,人口密度的变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图4)。根据递减程度将其划分为快速递减(0~5km,递减率31%)、缓慢递减(5~10km,递减率19%)和平稳递减(10~30km,递减率8%)3个层次。

(3)人口分布不均匀,中心城区、新城和开发区人口集中

南京人口的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首先,表现为集中在中心城区。2010年,核心城区面积占比仅为2.27%,但人口数量占比高达33.9%。为了说明区域内部人口地域分布状况,将研究区域的基本单元缩小到乡镇街道一级;人口数量前10位的街道镇位于鼓楼区、六合区、栖霞区、江宁区;在消除面积因素影响以后,人口密度前10位的街道镇位于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其次,人口集中于开发区。目前,南京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3个,其中包括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南京经济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22卷 

图2 1982、1990、2000年和2010年南京人口热点指数情况Fig.2 Population Hot Spot in Nanjing 

in 1982,1990,2000and 2010

 

图3 1982~2010年人口增长情况

Fig.3 Population Growth in Nanjing 

from 1982to 201

0图4 人口密度随距离变化趋势

Fig.4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ing 

Trend with Distance 

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各开发区所在乡镇街道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在全区排名中都比较靠前。如南京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溧水县永阳镇,

全镇人口总量为117 

839,人口密度为818人/km2

,人口数量和密度在全区所有街道镇中均排名第一;其他开发区具体情况见表1。此外,人口也相

对集中分布于河西新城和江北新城等大力开发的新城区。

表1 南京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基本情况

Tab.1 Basic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Above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Nanjing

名称

等级所在乡镇街道所在乡镇街道人口在全区排名

设立时间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浦口区泰山街道数量第二/密度第一1988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栖霞区尧化街道数量第四/密度第五1992南京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溧水县永阳镇数量第一/密度第一1992南京六合经济开发区省级六合区城桥街道数量第八/密度十六1993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省级浦口区桥林街道数量第七/密度第九1992江苏高淳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淳县古柏镇数量第五/密度第二1995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省级浦口区顶山街道数量第四/密度第二1993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省级六合区长芦街道数量十五/密度第六2001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省级江宁区湖熟街道数量第四/密度第二1992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省级雨花台区梅山街道数量第五/密度第三2000南京栖霞经济开发区省级栖霞区燕子矶街道数量第二/密度第二2002南京滨江经济开发区

省级江宁区东山街道数量第一/密度第一2003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省级

白下区光华路街道

数量第二/密度第十

2001

89 第8期 牟宇峰,

等: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以上3个人口集中分布区的成因各异。中心城区人口集中得益于历史发展基础和城市发展需求;开发区人口集聚主要受产业“退二进三”和产业空间调整,以及企业追求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城区人口集中是政策引导、规划指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4)人口首位度增强,但分布格局趋向分散

在各尺度下,人口密度高低比和首位度均表现为扩大趋势。在四大区域中,1982年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核心城区,为5 337人/km2;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远郊区,为259人/km2;人口密度的高低比为20.57,首位度为3.50。到2010年,人口密度最高的仍是核心城区,为15 760人/km2;密度最低的是远郊区,为506人/km2;人口密度的高低比扩大为31.16,首位度升至3.84。在区县和乡镇街道尺度,人口密度的高低比分别由46.68扩大到82.69,508扩大到810;首位度分别由1.06升至1.48,1.61升至1.89。在人口密度高低比和首位度逐年增大的同时,人口的分布格局却趋向分散。1982年莫兰指数为1.18,2010年仅为0.13,说明南京人口的整体集聚程度在逐年减弱。基于Getis-Ord G空间自相关指数反映的局部自相关状况也印证了以上论断。

人口首位度增强与人口分布格局趋向分散并存的结论并不矛盾,可解释为:虽然人口的高值地区和低值地区之间的差异逐年增大,但极值单元的数量逐渐减少;同时,人口中间值群体扩大,各单元趋同,差异缩小。

(5)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指向性,北部人口规模大、波动显著

由雷达图(图5)可知,1982~2010年南京人口数量在各个方向上逐年增长,但增量和规模不同;其中,北部人口增量和规模最大,南部人口增量和规模最小。北部人口的大量增长与河西新城、江北新城的带动密切相关,而南部新城的建设刚刚起步,因此对人口的拉动作用较弱。

具体而言,在东西南北4个方向上,人口的变化特征有所差异。东部人口在距离中心2km处出现极大值,之后人口缓慢减少,在距离极值10km处,人口只减少57%;北部人口在距离中心6km处出现人口极大值,之后人口快速下降,在距离极值10km处,人口减少了80%,但在23km处又出现一个小高峰;西部人口在4km处出现人口极大值,之后人口猛烈下降,在距离极值10km处,人口骤减了85%;南部人口在3km处出现人口极大值,之后人

口迅速下降,在距离极值10km处,人口减少了82%(图6)。由此可见,人口的极大值出现在距离中心2~6km处,且距极值10km范围是人口衰减最显著的区域。

(6)人口城市化进程加速,郊区化初见端倪

1982~2010年,城市中心(核心城区与核心城边缘区)人口比重由40.40%增长到48.32%,郊区(近郊区与远郊区)人口比重由59.60%下降到51.68%。具体而言,除远郊区外,其他3个区域人口比重均表现为增长的趋势。其中,核心城区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由27.54%增长到33.91%,表明人口城市化进程显著;近郊区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紧随其后,由25.73%增长到27.43%,可见,近郊区化的趋势已经显现。南京人口的近郊区指向性与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调整、开发区和新城建设密切相关。之所以没有形成显著的人口郊区化现象,源于郊区与市中心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方面的差异,以及以环境污染为代表的城市问题表现不突出。此外,还受制于交通的便捷程度和根深蒂固的工作、生活观念。

4 人口演变机理

4.1 演变影响要素分析及其选择

人口格局演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拟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产业升级与布局调整、新城与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程度、公共服务水平与基础设施配套、工作机会、住宅与居住空间选择、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剖析南京人口格局演变的机理。

(1)经济发展速度及地区经济不平衡与人口格局演变

南京作为长三角发展的副中心和江苏省省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GDP从1978年的不足4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 086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2%,30a内人均GDP翻了4番。2010年人均GDP超过8 000美元,已经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行列。同期,南京人口总量从450.51万增长到632.42万。南京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内部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且有扩大的趋势。2000年南京各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极差和首位度分别为56 168.4元和1.396,到2010年分别扩大为10 3547.9元和1.72。各单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最终导致人口发展的空间差异,这一点与人口分布的第4个特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22卷 

图5 人口在各个方向上的扩展状况

Fig.5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in All Directions

 征相互印证。

(2)自然地理要素阻隔与人口格局演变

自然地理要素的阻隔作用首先表现为山脉、河流占据一定地理空间,限制了人口的可进入性。南京的地貌是宁镇山脉的一部分,城市被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栖霞山、汤山、青龙山、黄龙山、方山、祖堂山、云台山、老山、灵岩山、茅山等群山环抱,另有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山、清凉山、狮子山、鸡笼山等散布在市内,低山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在水域方面,长江在南京段长度约95km;另外,南京市境内有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江南的秦淮河和江

图6 各方向人口变动情况

Fig.6 Population Changes in Each Direction

 

北的滁河,水面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1.4%。其次,上述山脉、河流将市区与郊区之间、市区内部、郊区内部划分得支离破碎,阻碍了要素之间的自由联系,影响了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制约了南京人口自由流动。

(3)产业优化升级及空间布局调整与人口格局演变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南京的工厂、企业基本分布在核心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众多工厂企业的高耗能、高污染、无序分布等弊病导致了市中心出现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人口密度过高、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因此,在积极顺应国家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政策下,南京对核心城区的产业进行“退二进三”的产业调整,对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第二产业实行了“关、停、并、转”等措施,而利润率高、附加值高的生产者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并向核心城区集中。2010年核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 082.2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仅增长2倍。产业调整促使人口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总的特点是第二产业人口向郊区搬迁,第三产业人口向核心城区聚集。

(4)新城、开发区建设与人口格局演变

南京首个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于1988年在浦口区由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

 第8期 牟宇峰,等: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首家国家级高新区。此后,南京先后设立了13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家;其分布遍及栖霞区、六合区、浦口区、江宁区、雨花台区、白下区、高淳县和溧水县。在开发区遍地开花的同时,河西新城、江北新城、南部新城等新城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受到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新城、开发区内部及周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等日益完备、产业发展日趋成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逐渐完善、土地和房屋价格相对低廉、环境质量相对较高;因此,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讲,对人口均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5)交通便捷程度与人口格局演变

交通便捷程度是人口格局演变的基础。南京全市公路总里程和交通网密度逐年稳步提升,截止2010年末,公路总里程达到10 509km,年均增长3.39%;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433.706km,比上年增长0.8%。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拓展了人口分布的广度。

由于核心城区和开发区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易频繁、人流量和货流量较大;因此,全市范围内,核心城区和开发区交通网密度最高,交通最便捷。但当交通网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瓶颈效应,使其提升程度不及周边地区。与2000年相比,虽然2010年核心区交通网密度依然高于郊区,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减小,致使交通便捷度整体提高,人口相对向郊区疏散。

(6)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差异与人口格局演变

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置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具有引导人口向该地区集聚的作用。在教育资源方面,2010年核心城区分别拥有高中、小学和幼儿园24所、103所和145所,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0%、29.9%和28.9%;且教学质量最好的南京外国语学校(玄武区)、南师附中(鼓楼区)、金陵中学(鼓楼区)、南京一中(白下区)、中华中学(秦淮区)、琅琊路小学(鼓楼区)、北京东路小学(玄武区)、瑞金路小学(白下区)、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秦淮区)、南京实验幼儿园(鼓楼区)、北京东路小学幼儿园(玄武区)、南京市第一幼儿园(白下区)、中华路幼儿园(秦淮区)等教育机构几乎都分布在核心城区。在文化资源方面,2010年核心城区拥有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7个、24个和2个,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8.9%、57.1%和100%。核心城区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而且几乎所有市级以上文化场馆都集中在此。在医疗卫生资源方面,2010年核心城区拥有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所76家、8家和17家,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6.9%、40.0%和62.9%;且鼓楼医院(鼓楼区)、省人民医院(鼓楼区)、南京军区总医院(白下区)、南京市第一医院(秦淮区)等三级甲等医院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区。核心区公共服务水平更高,设施配备更完备,因此,更能吸引人口在此工作和生活。

(7)工作选择与人口格局演变

受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南京核心城区的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由于成本和政策等原因,在产业“退二进三”过程中外迁至郊区。与产业发展相协调,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高学历和高技能高端人才集中分布在核心城区;学历低、技能差的打工者一部分人选择在郊区工厂做工,一部分人倾向于在核心城区从事一般服务业。此外,随着南京旧城改造,以及基础设施改建等市政工程建设,短期内增加了普通打工者在核心城区工作的可能。

(8)住宅及居住空间选择与人口格局演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步伐加快,出现了住宅建设的新高潮[19]。2010年全市共建成住宅737.43万m2,比1990年增长542.99万m2;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44m2,比2000年增长7.65m2。南京城市住宅总量高速增长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核心城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原有的矮房变成了高楼,单位面积土地可容纳的人口数量明显提高,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另一方面,距离市区较远的郊区,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备,房屋价格低廉,也吸引了部分人口居住。因此,不同地区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不同特征的人口居住。

(9)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及城市规划引导与人口格局演变

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政策的引领下,南京城发展的重心一直倾向于核心城区、开发区和新城,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虽然不直接作用于人口,但间接引导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此外,城市规划也指引了人口的布局方向:在产业方面,南京“十一五”规划强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配套、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推进先进制造业中心与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等战略,打破了传统就业人口格局;在空间方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22卷 

面,南京“十一五”规划重视的“整体优化老城与新城新区的功能分工、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新城、老城空间紧密相连、功能合理分工发展格局”等战略,引导并重塑了南京人口空间分布新格局。4.2 各因子贡献度的定量分析

通过以上定性分析,剖析了影响南京人口分布变动的因素,下面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各因素对南京人口分布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效果。本文以人口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地区生产总值(X1)代表经济发展速度指标;以第三产业产值比重(X2)代表产业升级指标;以开发区数量(X3)代表新城和开发区建设指标;以交通网密度(X4)代表交通便捷程度指标;以高中教师数(X5)、医院床位数(X6)和图书馆藏书数(X7)代表公共服务指标;以从业人口数量

(X

8)代表工作选择指标;以竣工住宅面积(X

)代表

居住空间选择指标;以固定资产投资(X10)代表城市空间发展引导指标(本文主要考虑经济、社会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此未将自然属性指标纳入模型)。以1982~2010年数据为依据,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回归方程为:

Y=7.929E-16+0.738X1+0.64X2-0.115X3

-0.105 X4+0.484 X5+0.25 X6+0.089 X7

+0.504 X8-0.02 X9+0.368 X10

由于R2=0.994,调整后的R2=0.991,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可以认为Y与X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通过定量分析可知,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升级、完善的公共服务、较多的工作机会以及城市空间的集中发展政策对人口分布具有集聚作用;新城和开发区的建设、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更广阔的居住空间选择对人口分布产生扩散作用。总体而言,各因素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平均影响因子0.439)大于离散作用(平均影响因子0.08)。在集聚影响因素中,以经济发展速度(0.738)、产业升级(0.64)和工作机会(0.504)的影响作用最为强烈;在离散影响因素中,新城和开发区建设及交通的通达程度是主导因子。

5 结论

(1)通过空间自相关剖析出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在全局自相关中,4个年份人口正态分布统计均通过了99%可信度检验,且莫兰指数均为正,说明南京人口空间变动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人口分布表现为集聚态势,但集聚程度逐年下降。基于Getis-Ord G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表明,4个时间节点南京都存在人口极化中心,但极化空间表现形式不断变化,由起初孤立的点,逐步发展成热点走廊,直至形成连片发展区。

(2)人口分布和演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稳定增长,中心城区增长快、郊区增长慢;人口密度由核心城区向郊区递减,呈现圈层变化规律;人口分布不均匀,中心城区、新城和开发区人口集中;人口首位度增强,但分布格局趋向分散;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指向性,北部人口规模大、波动显著;人口城市化进程加速,郊区化初见端倪。

(3)南京人口分布主要受经济发展速度、产业升级、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度、公共服务水平、工作机会、居住空间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影响。其中,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升级、完善的公共服务、较多的工作机会以及城市空间的集中发展政策对人口分布具有集聚作用;新城和开发区的建设、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更广阔的居住空间选择对人口分布产生扩散作用。总体而言,各因素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大于离散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善余.人口地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李 萌.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乡城流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与收入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人口研究,2004(6):70-75.[3] 袁 政.市场能否合理调节人口的区域再分布———中国未来户籍政策选择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5):40-45.[4] 张善余.产业调整与上海城市人口再分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85-90.

[5] 陈 冰.从科技、经济状况看我国人口的城乡分布[J].中国人口科学,1989(2):62-63.

[6]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等.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0):1172-1179.[7] 黄 靖,刘盛和.城市基础设施如何适应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需求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

(2):284-287.

[8] 田 方,段学军,金志丰.泰州市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473-479.

[9] 左学金.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0(6):127-135.

[10] 高建燕,江 东,黄耀欢,等.义乌市流动人口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5-8.[11] 童玉芬.人口变动对干旱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估模型的应用———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3(5):59-65.

[12] 高向东,吴文钰.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

 第8期 牟宇峰,等: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J].地理学报,2005(4):637-

644.[13] 黄荣清.

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J].人口研究,2005(5):19-

26.[14] 周尚意,

李 新,董蓬勃.北京郊区化进程中人口分布与大中型商场布局的互动[J].经济地理,2003(3):333-

337.[15] 姚华松,

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1):40-

46.[16] 冯永玖,

刘妙龙,童小华.上海市人口分布分形的时空演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1690-

1694.[17]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1990Census 

ofpopulation and housing[R].Washing

ton:USA 1990CensusPrinted Rep

orts,1993:37-44.[18] 蒋达强.

大城市人口郊区化与住宅空间分布的效应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2(3):10-

16.[19] 高向东,

江取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2(1):66-

69.[20] 谢守红.

广州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变动分析[J].城市问题,2007(12):60-

63.[21] 齐晓娟.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人口与经济(增刊),2007(4):22-

25.[22] 杨 芸,

祝龙彪.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99-

101.[23] 周春山,

罗 彦,陈素素.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间演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4(6):641-

647.[24] 杨 剑,

蒲英霞,秦贤宏,等.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95-

99.[25] 李俊莉,

王 慧,曹明明.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研究[J].人文地理,2005(1):121-

125.[26] 沈续雷,

王桂新,孔 超.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6):69-

73.[27] LUO J,WEI Y H D.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sp

atialstructure in transitional chinese cities:A study 

of Nanjing,Eurasian[J].Geography 

and Ecomomics,2006(5):585-603.[28] 韩 惠,

刘 勇,刘瑞雯.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6-

21.SPATIAL PATTERN 

AND MECHANISM OFPOPULATION EVOLUTION IN NANJING FOR THE RECENT 

30YEARSMU Yu-feng1,

2,SUN Wei 1,YUAN Feng

(1.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Abstract: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geograp

hic space.Inorder to insur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

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society,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laws and determine the factors for populationchange by study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roces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Based on data fromyear of 1982,1990,2000,and 2010,this paper used the method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circle direction,space interpolation and hot spot analysis to analyz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 of pop

ulation inNanjing 

for the recent 30years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areas,counties,towns and grids.Then,six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pattern evolution were summarized up.(1)Population grew steadily,withrapid growth in the central city and slow growth in the suburban.(2)Population density 

decreased from thecentre to the suburb,showing 

sphere variation feature.(3)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was uneven,concentrating on central city,Metro and Development Zone.(4)The first degree of population enhanced,bu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tended to be scattered.(5)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

ointed to a centaindirection,with the population size in the north being large and the fluctuation being significant.(6)Thep

roces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ccelerated,and suburbanization began to take shape.Finally,itillustrated the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evolution in Nan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monicdevelopment,geographical barrier,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distribution adjustment,construction of metroand development zones,transport accessibility,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and facilities,work and livingopportunity,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urban planning.Then,the pap

er used regression modelto prove its ideas.The conclution is that the rapid developing 

economy,industrial upgrading,improvedpublic services,more jobs,focusing developing policy in urban space manifested gathering role,and theconstruction of the Metro and Development Zone,convenient traffic condition,wider living 

space playeddiffusion role.Overall,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was greater than the diffusion effect.Key 

words:Nanjing;population;evolution;mechanism8

8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22卷 

南京大学大数据专业方向工程硕士常见问题解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方向工程硕士FAQ 1.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数据资源。随之而来的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等围绕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的利用逐渐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利润焦点。 大数据需要特殊的技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的容忍经过时间内的数据。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 2.大数据几大特点? 大数据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共计四个层面: (1)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1T=1024G;1P=1024T)。 (2)数据类型繁多。前文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 (3)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 (4)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3.哪里会产生大数据? 如网络日志,传感器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数据(由于数据革命的社会),互联网文本和文件;互联网搜索索引;呼叫详细记录,天文学,大气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和其他复杂和/或跨学科的科研,军事侦察,医疗记录;摄影档案馆视频档案;和大规模的电子商务。 4.大数据的应用领域? 目前大数据应用较广的行业有:电子商务、能源、医药、零售、互联网企业等等(1)政府:公共卫生安全防范、灾难预警 (2)医疗机构:建立患者的疾病风险跟踪机制,提升药品的临床使用效果 (3)电商公司:向用户推荐商品和服务 (4)旅游网站:为旅游者提供心仪的旅游路线

2020年南京师范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关于选拔普通高校优秀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提出如下要求。 一、报考事项安排 1.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很多,要早复习,早准备。按照考试范围复习。 2.我校考生,到学校考试中心,办理内部试卷。 3.每年有很多考生,不知道考试重点范围,不知道考试大纲要求,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复习效果很差,影响考试。 4.每年有很多考生,选择错误的复习资料,解题思路及讲解答案都是错误的,具有误导性,不利于复习。 5.学校为考生正确复习,印刷内部试卷。 6.内部试卷:包含考试范围、历年真题、考试题库、内部复习资料。 7.专业课,学校出题。一定要按照内部试卷复习,每年都有原题出现。 8.内部试卷联系QQ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安排邮寄,具体事项联系张老师。 二、选拔对象条件 1.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主干课程成绩合格,在校学习期间未受到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三、招生专业计划 1.招生要求和专业,详见《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招生及专业总表》。 2.学校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含推免生),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我校招生计划、各专业生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部分专业将另设计划用于接收调剂生,具体专业及拟招生人数将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公布。 四、报名资格审核 1.报考考生按照《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以下简称《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选择报考专业,并填写《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从古时候的鸽子传信到如今的“瞬间交流”—移动电话通信,不可否认电话的问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存在使距离不再是沟通、交流的阻碍。不管多远,不到一分钟信息便可传入对方耳中,如此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它的魅力。从1983年贝尔发明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让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的发展之路。 关键字:电话、贝尔、发展历程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以此开创了人类的通讯革命。从有线到无线,从台式到移动电话,从仅是通话功能到如今的手机上网,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 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传递消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电报线用莫尔斯码发送电报。而电报这个通讯方式这时也刚刚问世不久,在这之前,紧急信息只能由驿马、烟火信息、鸽子或船只传送。 自从人类发明电以后,就有人想利用电来进行通信。有个叫摩尔逊的人,曾架设26根电线,代表26个字母,来传递信息。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电报机"了。但其设备庞杂,传递不远,终究没能达到实用的阶段。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世界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但是莫尔斯电报也有其缺点,就是从发报人到收报人需利用专门的电码译本经过两次翻译才能把信息传递过去,而且发报人不能立即获得收报人的反馈信息。 贝尔对莫尔斯电报的缺点作了分析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制造出一种直接传递入的语言的装置?能否把人说话的声音通过导线传到很远的地方? 他在研究一种为耳聋者使用的"可视语言的实验中,听见一个震颤声沿着电线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原是从事语音教学的教授,对人类耳朵的震动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他立即发现通过电线传递人类的声音是可行的,电话诞生了。10年之内它遍及美国,很快又传遍全世界。 电话发明至今,从工作原理到外形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化,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发展的道路。 1878年,手持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80年,贝尔电话 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 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783-04 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① 马晓冬1,2,沈正平1,2 (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江苏徐州 221116;2.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和分异性。文章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校验,从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两个方面,对近年来该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城市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梯度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两级分化和空间收敛趋势明显。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化;规模结构;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区域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②城市水平的空间分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一直引领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把城市化战略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1],并明确提出将在全省构建三个都市圈(徐州、苏锡常和南京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城镇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的城市化空间模式。2004年底,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已达48.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但是,江苏也是城市化区域差异较大的省份之一,占全省人口43.4%、土地51.1%的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更落后于苏南地区26个百分点。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已经较明显地影响了全省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1 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 运用帕雷托(Pareto)模型来检验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特征,即对城市位序—规模进行定量描述。Pareto模型见公式(1): N=A P-D i(P≥P0,D>0)(1) 式中:N为城市人口规模大于门槛城市人口P 的城市数,P 为城市人口规模,A为系数,D为城市人口规模的分维数,其倒数1ΠD就是城市规模的Zipf维数。其相应的双对数曲线的表达式为: ln N=ln A-D(ln P i)(2) 以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为横坐标,大于最小的县城人口的城市数目为纵坐标,绘制2000年和2004年的城市位序—规模曲线(图1),可以发现两个时相的曲线几乎是平行的。运用线型回归对两条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江苏城市体系结构的位序—规模拟合函数分别为公式(3)、公式(4): ln N2000=6.7506- 1.1785ln P i(R2=0.9746)(3) ln N2004=6.9497- 1.1703ln P i(R2=0.9724)(4) 两条曲线拟合函数的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7,说明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组织系统,可以对其进行特征分析或结构预测。 在Pareto模型中,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D、Zipf维数和系数Ln A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它们还有刻画城市体系格局特征和状态演化的作用。其中,分维值D和Zipf维数可以用来反映城市系统的均衡程度。仵宗卿等(2000)将D值称为“ 均衡度”指数,均衡度指数越大,各城市间的规模就越接近,相互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城市体系就越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低;相反,城市规模就越不均衡,城市首位度就越高[2]。 图1 江苏省城市人口规模—位序曲线(2000、2004年) Fig.1 R ank-size curves of urb an population of Jiangsu in2000,2004 江苏城市体系的分维值D 2000 和D 2004 分别为1.1785和1. 1703,其相应的Zipf维数(Zipf=R2ΠD)分别为0.831和0. 827。两个时相的分维值D均大于1,而Zipf维数均小于1,说明总体上江苏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比较平稳,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从2000年到2004年,分维值D由1.1785降至1.1703 (图1),一方面反映江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另一方面表明2000年以后,江苏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集中性在缓慢增强,城市的首位度在缓慢提升。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收稿日期:2007-05-11;修回日期:2007-0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 JL072)、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05JZ D00038)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06JS B JL004)联合资助。

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探讨

宁波城市商务办公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探讨 赵伟谢晖王雨松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化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商务办公空间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对其研究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二级城市宁波为研究案例,对其商务办公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演化机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比较总结了国内外同类城市的发展差异,以期对国内同类型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鉴示。 关键词:商务办公;空间格局;演化机制;宁波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和金融业的转型,城市成为某些特定生产、服务、市场和创新的重要场所(Sassen,2001),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国际化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市商务办公空间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其研究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Gad G、Daniels P、Lyssa Jenkens、Lawrence Lai wai Chung、Kee-Bom Nahm等学者为代表,通过对西方国家城市商务办公楼宇的空间区位、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深入探讨了通讯信息技术进步、生产组织演化和社会经济制度对商务办公区位的影响以及商务办公空间分布格局的阶段性模式。Gad G(1985)、Daniels P(1986)、Lyssa Jenkens(1996)的研究表明,随着城市中心高度集聚带来的高租金和交通压力以及通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后工业化背景下,城市商务办公区位正在加速呈现离心化与扩散趋势。Lawrence Lai wai Chung(1996)对于伦敦、纽约、香港、东京的研究,Kee-Bom Nahm(1999)对于首尔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均揭示出国际性大都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多中心化演进趋势。 与国外商务办公空间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研究相比,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宁越敏(2000)分析了转型时期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办公楼的分布特点,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办公楼和城市空间结构三者的联系;阎小培(2000)选择广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广州市办公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王慧(2007)研究了西安城市CBD体系发展演进的特征和趋势,认为西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中的商务中心呈现出显著的离心漂移现象,正发育形成“双极多核”CBD体系。此外,吴一洲(2009,2010)、张景秋(2010)也

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南京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大学于1954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1965年,共招收276名研究生。1978年,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4年,南京大学被列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单位,199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全国 33所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南京大学名列前茅,被批准正式成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标志着南京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南京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1、报考条件 一般而言,符合全国统考(含推荐免试)或单独考试条件的考生可以报考,而且不要求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但是: (1)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教育硕士(教育管理)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大专毕业后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研究生毕业后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2)法律硕士(非法学)要求:非法学专业毕业(法学专业即学科代码【0301】的毕业生不得报考)。法律硕士(法学)要求:法学专业(必须是法学专业即学科代码【0301】)的毕业生才能报考)。 2、录取类别 全日制专业学位可以非定向或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定向培养。非定向研究生通过双向选择就业,定向培养研究生回原单位工作。 3、报名手续 按照全国统考或单独考试的办法于2016年10月10日至31日网上报名,再于各省级教育招生管理机构规定的时间到相应的报名点现场确认信息(网上报名时请注意查看报考点公告)。 4、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南京大学以下专业学位招收非全日制:审计硕士、会计硕士、MBA(含EMBA)、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MPA、戏剧、美术、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管理、工程管理学院金融硕士、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化学工程、软件学院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材料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具体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学制等信息详见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不转户口、档案,不安排学生宿舍住宿,不享受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和荣誉称号评选三部分组成。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社会资助)奖学金;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专项(社会资助)助学金、博士学校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特殊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 一、研究生奖学金 (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博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3万元每生每年,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2万元每生每年。国家奖学金的奖励名额及经费由国家下达。2018年名额为博士35名,硕士159名。 (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我校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最高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12000元和18000元。我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我校具有中国国籍的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其等级、标准和比例如下: 年级 标准(万元)、等级及比例 硕士博士 一年级一等二等三等一等二等三等1.2 0.6 1.8 1.2 二三年级 1.2 0.8 0.6 1.8 1.5 1.2 20% 50% 30% 30% 50% 20% (三)研究生专项(社会资助)奖学金 校长奖学金:每年评选不超过30名同学,每人奖励人民币8000元。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次评选不超过14名,每人奖励金额为5000元。朱敬文普通奖学金:每次评选不超过83名;每人奖励金额为2000元。 二、研究生助学金

(一)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我校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35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二)研究生专项(社会资助)助学金 朱敬文助学金:每次评选不超过50名,金额为2000元。 同曦助学金:面向安徽籍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A级8000元/年、B级4000元/年、C级2000元/年。总计15万元/年。 (三)博士学校助学金 博士学校助学金覆盖我校非定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 (三)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 学校设立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提供“三助”津贴。 (四)研究生特殊困难补助 学校设立研究生特殊困难补助,用于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研究生生活有困难或者研究生本人发生突发重病等情况。对于研究生一般困难补助给予500-1000元,个人发生重大疾病、家庭重大变故等情况,视情节轻重,给予困难补助标准为2000-5000元。研究生特殊困难补助由研究生院(研工部)视实际情况发放。各培养单位可视财力状况,对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 (五)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 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按照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注:以上奖助体系实施依据具体奖助学金评审办法执行。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有专职官吏专司其事。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当过管会计的官员。“会”和“计”都有计量方面的含义,并奇瑞都有汇总计算的意思,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会计在当时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总和核算,称“月计岁会”。清朝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两字作了具体说明,“零星之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就是说,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

2020南京大学考研复试面试准备(专业素养篇)

2020南京大学考研复试面试准备(专业素养篇) 初试过后,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放松了。初试只是让你来到考研的大门前,要跨进这个门槛,复试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诚笃南大考研网总结了历年来学员的考研经历,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在复试面试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体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供大家参考。 专业基本素养 这一点就是个人基础的体现了,相信过了初试的你们基本功也是很扎实的。比如对于所学专业的历史,流派以及各流派特征,以及在整个领域中的地位、影响力等有基本的了解。要注意一点:对于这些知识要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只是简单的背会它。在面对专业课问题的提问时要有意识体现自己思路的独创新鲜性。导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其学术习惯很自然地会促使他们愿意多方听取新鲜思路和独创见解,并乐意招纳具备创新开拓精神的学生。考生在提出自己个人见解时,态度要谦虚谨慎,不妨可先简要陈述对该问题的一般性见解,然后在对此肯定的基础上再详细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 谨慎表达个人的观点 关于专业知识的面试,有个问题出现的几率是百分之百的,“你读了那些书,那些著作,那些期刊?”同学们在回答时最好是中性的,不带个人偏见,或者你可以就书中的一个观点进行阐述,如果导师刚好问到一个他不喜欢的著作或者那位作者,你却夸奖一番,估计就有问题了。当然你也可选择学校自己定的参考书目了,有些学校的参考书目就是导师自己编写的,如果你对其有些深刻的见解,导师听到也是会比较欣慰和开心的。 诚实 有时候不懂就不意味着拿不出手,所以在导师提问时,导师问到的书籍你不甚了解,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老师的专业敏感超乎你想象的,他一听就知道你是真正看过,还是在“耍心眼”。但是也请放心,老师一般情况下不会问到太“超

(完整)南京师范大学考研高等代数2008——2011

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卷 高等代数 一、判断题(共60分,每小题6分;若正确,打钩并给出证明,若错误,打叉并给出反例或说明理由) 1.对多项式18+x 来说,不存在素数p 满足艾森斯坦()Eisenstein 判别法的条件,故18+x 不是有理数域上的不可约多项式。 2.若数域P 上的多项式)(x f 在复数域上有重根,则在P 上一定有重因式。 3.设向量组(I )的秩大于向量组(II )的秩,则(I )不能由(II )线性表出。 4.设B A ,都是n 阶方阵,A 是对角矩阵,BA AB =,则B 也是对角矩阵。 5.设B A ,都是半正定矩阵,则AB 的特征值大于或等于0。 6.设),2,1(s i V i Λ=是n 维线性空间V 的子空间,n s <≤2,若{}0=j i V V I ()j i ≠,则s V V V +++Λ 21是直和。 7.实矩阵n m R A ?∈的秩为n 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的n 阶实矩阵C B ,,有AC AB =可推得C B =。 8.设b a ,属于数域P ,[]{}{}0))((,)()(Y n x f x P x f x f V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南京2010 年常住人口为800.47万人。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3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66194人,增长28.31%。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二.城乡构成 南京市共11个区,2个县,分别是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其中人口最多的江宁区,人口最少则是秦淮区,人口数分别是651957,602031,405891,426999 ,826074 ,445117 ,710298 ,644503 ,391285 ,1145628 ,915845 ,421323 ,417729 。 三、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2370274户,家庭户人口为65541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了0.15人。 四、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278人,占48.2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107.31。 五、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08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21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051人,占9.2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市共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56%。少数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为满族2311人,壮族 533人。少数民族以建邺区为最多,共有13692人,占全区人口的9.13%。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44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66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7261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196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越发呈现出“简单扎堆”的趋势,产业空间结构也显得杂乱无章。初创期的粗放式发展或许是这一问题产生的部分原因,但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为追求所谓集聚经济一味强调文化企业“地理临近”而忽视其“关联性”识别与培育的产业发展思路可能是其症结所在。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创意、风格、技能、才干这些呈高度多样性和异质性特征的个体层面元素,创意人才之间经常通过互动沟通形成极具“根植性”的社会化网络关系,文化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也更倾向于以项目组、项目网络等弹性方式进行。由此不禁要问,文化产业究竟是如何从一些或许多可能的地理结构中选择其一的,即文化产业的空间演化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将其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即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机制各是什么。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尽管现有研究表明传统经济地理学当中的集聚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空间集聚问题的解释,但作为一个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层面创意创新要素的产业而言,文化产业的空间演化其实更多取决于文化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及其影响,对于文化产业空间演化微观基础的强调正是论文的一大创新。考虑到中国长久以来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背景,对于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组织制度选择进行评价与判断同样显得十分必要,当然,这一部分研究考虑了信息技术创新这一约束条件。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范式,以江苏13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为依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第四章)、logistic回归模型(第五章)以及组织制度选择的知识模型(第六章),分别检验或论述了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从而跨层次系统地回答了绪论部分(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此外,论文还对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涉及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与归纳(第二章),创新性地提出文化产业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于以演化经济地理和文化经济学等为基础的关联学科的融合;论文也对江苏文化产业演进与空间集聚进行了现状描述与量化分析(第三章),为后续有关江苏文化产业空间演化机制的研究铺垫了实践背景。 本文的研究结果凸显了文化产业在空间集聚方面的产业异质性与行业多样性特征(第三章、第四章),证实了组织惯例扩散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文化产业的

历年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考研通过复试的分数线情况

历年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考研分数线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需要多少分才能上? 2019考研在即,许多考生在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时,总在烦恼需要考多少分才能够进入该专业的复试环节?每年又有多少人进入南京师范大学的复试?近几年的分数是升了还是有所下降?仙林南师大考研网将为即将参加2019南京师范大学考研的各位同学,整理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各学院各专业往年进入复试的人数及最低分数线,希望考生能够根据往年数据,提前做好准备。欲知更多南京师范大学考研详情,请点击进入【南师大考研真题】,也可报名(南师大考研辅导),考研成功,快人一步! 2018南师大各学院考研复试人数及分数线汇总 https://www.sodocs.net/doc/5115258908.html,/zhaosheng/details.aspx?id=4111

2018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2018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2018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考研进入复试分数线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可用 计划 复试 人数 复试 最低总分 是否实践考核 专业 备注 130200 音乐与舞蹈学18 13 339 否 135101 音乐专业学位(全 日制) 32 46 335 否 135101 音乐专业学位 (非全日制) 20 10 335 否

计划最低总分考核专业071000 生物学不分方向95 147 324 是071300 生态学10 15 350 否090801 水产养殖 5 8 261 是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8 25 307 否085235 制药工程15 1 290 否095108 渔业发展15 7 284 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 (1)南京城市概况 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 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 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

2022年南京大学考研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南京大学关于选拔普通高校优秀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提出如下要求。 一、报考事项安排 1.每年报考我校的考生很多,要早复习,早准备。按照考试范围复习。 2.我校考生,到学校考试中心,办理内部试卷。 3.每年有很多考生,不知道考试重点范围,不知道考试大纲要求,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和精力,复习效果很差,影响考试。 4.每年有很多考生,选择错误的复习资料,解题思路及讲解答案都是错误的,具有误导性,不利于复习。 5.学校为考生正确复习,印刷内部试卷。 6.内部试卷:包含考试范围、历年真题、考试题库、内部复习资料。 7.专业课,学校出题。一定要按照内部试卷复习,每年都有原题出现。 8.内部试卷联系QQ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安排邮寄,具体事项联系张老师。 二、选拔对象条件 1.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主干课程成绩合格,在校学习期间未受到任何纪律处分。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三、招生专业计划 1.招生要求和专业,详见《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招生及专业总表》。 2.学校计划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含推免生),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我校招生计划、各专业生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我校部分专业将另设计划用于接收调剂生,具体事项及拟招生人数将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通知。 四、报名资格审核 1.报考考生按照《教育部选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以下简称《专业对照及考试课程一览表》选择报考专业,并填写《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土建水利范文.doc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土建 水利-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 ■黄逊 一、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 从空间格局看,城市是由异质单元构成的镶嵌结构,是人和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一般是首先形成一定的凝聚核,然后沿着最有利的发展轴线向外辐射,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域空问格局系统。但不同的城市系统的空间格局的演变又有各自的规律。中小城市由于本城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现实状况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在空间格局演化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对交通线强烈依附 城市地域空间的交通条件驱动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共识,建立大交通,才能产生大流通,才能发展大经济,良好的城市交通条件是其发展经济的必备前提。正缘于此,中小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对既成的城市内外交通走廊表现出极强的依附现象,往往沿区域交通网络呈线形演化发展。 (二)受大城市发展导向影响 1.中小城市在行政上与中心大城市相比是区域次中心,是大城市的区域行政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基层中心。 2.中小城市在社会

经济上是中心大城市在区域中的文化、产业、人口的辐射基地,对大城市有强烈的附属性。3.中小城市在生态上承担着平衡区域自然环境、保护地区特有文脉的任务,为中心大城市的充分协调发展提供保证。4.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通常必须考虑区域整体利益,尽可能符合中心大城市出于自身要求的方向指导。(三)区域性特征明显 1.东部城市网络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小城市围绕各自的中心大城市形成五个大型的密集城市群,即沪宁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辽宁中南部和四川盆地城市群,其中前四个位于东部地带。由于中小城市进一步密集东部,东部的四个城市群正由目前的自成体系状态转向边界渐趋模糊、地域上相互衔接、功能上相互作用的网络化城市地域的趋势。 2.中部城市带。由于中部地带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前,其中小城市增长快于东部,城市增长数目较大。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建设,资源开发和新工业基地的建立等,中小城市相应地大批设置并沿长江干支流、京广线、京哈线、陇海一兰新线、焦枝一枝柳一湘贵线正形成一些城市带。3.西部城市点状分布。广大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和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以来虽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但与东、中部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集中,目前仍呈零散分布状态。 二、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模式 中小城市存在着历史的差异,自然区位的差异及发展阶段不同,因而虽然目前中小城市都处于空间急剧扩张阶段,但仍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演化模式。 (一)圈层式扩张

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安庆旧城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1 张帆1 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10096) email: zf2004282@https://www.sodocs.net/doc/5115258908.html, 摘要:简述了安庆旧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并对各个时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安庆 1.旧城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图1) 1.1 建国前时期 安庆早在六千年前已是先民所开发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此作枞阳盛唐之歌。东汉末三国时,市西皖口(今山口镇)为孙权督兵和诸葛亮屯所。南朝陈永定三年(559)筑城栅,唐武德时为皖阳县治。地处东郊的长风沙,唐代已是长江下游知名的舟船停靠地,北宋建隆元年(960)置长沙风镇。北宋熙宁八年(1075),在今市境置同安监,铸铜钱。至安庆建城前,境内已建有三祖寺、三城寺、宝善庵等寺庙,有冶炼等手工业和商业设施,形成一定规模的集镇。 图1 安庆城市形态演变 南宋嘉定十年(1217)金兵南下,安庆知府黄干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今旧城区)筑城垣,以备战守。绍定四年(1231)又加以修筑。景定元年(1260),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478076)资助 - 1 -

- 2 - 使马光祖复筑城墙,奠定了城市基础。城墙以砖石包砌,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基宽七尺,顶宽三尺半。设城门5座:东枞阳门、东南康济门、南盛唐门(后称镇海门)、西正观门(又称八卦门)、北集贤门。 元代城墙增高二丈六尺,东、北、西3面建有护城壕,深一丈。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城垣,砌城垛758个,增建炮台、火药房、窝铺等设施。至清代中期,除城外围建有一些寺观外,城市建设几乎集中在城墙范围内进行,城市显单一紧凑块状形态,此时城市规模很小,仅2.7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处于明显的点状形成阶段(图2)。清代后期,城市规模开始扩张。同治元年(1862),因西门外长江和皖河在此接流,水路交通便捷,民舟大多汇集于此,遂在古城西部加筑一道月城,辟金保、玉虹两城门(图3)。光绪二十年(1894),在金保门南增辟同安门。城内面积2.7平方公里,加月城面积共约3.67平方公里。 图2 清道光安庆城池图 图3 清同治安庆城池图 1853到1862年,太平军和清政府军在安庆反复战斗,安庆社会陷入长期动荡时期。财富、人民的巨大损失长期阻碍了安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腹地的物产和经济潜力也不能与皖南诸府县相比,况安庆连同周围府县已被纳入芜湖市场贸易圈的集散范围。因此,安庆虽被列强划为通商口岸,但将其正式辟为商埠的要求并不十分迫切[1]。这种状况,影响着安庆近代经济的发展步伐。 民国时期随着沿江防洪堤的修建,怀集路通东,以及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于西部和南部受长江、皖河、凤凰山、狮子山等阻隔,没有发展空间,城市以怀集路和华中路及长江为伸展轴,向北和东两个方向发展。城市处于轴向延伸阶段,呈星状形态。但直到1949年解放初期,安庆城区范围变化不大,城内房屋多为清代建筑,以多进天井式布局最为典型;数百条街巷狭窄弯曲,起伏不平,素有“九头十三坡”之称;宽达八九米的干道有5条,共约4公里。 1.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 解放初期,安庆的经济和社会面貌迅速恢复,195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96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为1949年的3倍多。 “一五”计划时期,由于财力有限,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新工业区的建设。安庆市盲目拆除了旧城墙及5座老城门,城区建设逐渐向北、向东拓展,北部石化总厂的建设成为重点。旧城区的建设只能按照“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针,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和局部的改建或扩建。虽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过分强调利用旧城,一再降低城市建设标准,压缩城市非生产性建设,致使城市住宅和市政公用设施不得不采取降低质量和临时处理的方法来节省投 资,为后来的旧城改造留下了很多隐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