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深圳经济发展情况

深圳经济发展情况

深圳经济发展情况
深圳经济发展情况

深圳市经济发展情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东濒大鹏湾,西临珠江口,南接香港,北邻东莞、惠州。

深圳前身为宝安县,1979年改为深圳市,198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市。201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

深圳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正在努力打造“深圳质量”,形成了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全市生产总值超1.4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出口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实现二十一连冠。2013年,深圳市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3.6亿元,增长10.6%;进出口总额5373.6亿美元,增长15.1%,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4818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31亿元,增长16.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

创新驱动是深圳经济主要特点。华为公司成为我国首个跻身全球研发支出50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63万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下一代

信息网络、高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基因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出台。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个奖项,仅2013年又有 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大奖;腾讯、比亚迪等公司4项发明获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1/5。高交会、文博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电子信息博览会、IT领袖峰会等影响力不断扩大。

深圳是一座注重民生的城市。九类重点民生支出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60%,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居全国领先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非户籍参保人数比例最高,保障力度最大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653元。

深圳是一座文化繁荣的城市。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全国文化创新特等奖”、“最中国创意名城”称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九届文博会、两届中国慈展会。

深圳是一座旅游兴旺的城市。市内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人文荟萃,有莲花山公园、大小梅沙海滨公园、中英街、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等众多景点。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

“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全球环境500佳”、

“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等称号。

深圳正牢牢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主攻方向,以前海开发开放为契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排头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珠海和厦门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是什么使昔日的贫瘠之地转变成今朝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经济热土?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发展经验和成果中管中窥豹。 一、特区初创和奠基时期(1978-1985)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具体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先后开放沙头角、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同时开放金融业,引进了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1986-1992) 从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大亚湾核电站和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资”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企业,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特区发展和外资引进,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具体来说,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深发展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四是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五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1979年国务院成立深圳市,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1988年批准为计划单列。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1988年多数经济指标不足武汉的一半,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18位左右。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4位,武汉排9位。 一、武汉与深圳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多数指标落后深圳。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大于深圳的1952.84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小于深圳的788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深圳的891.23万人多18.77万人。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深圳241.45万人,是深圳的3.5倍。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深圳652.78万人,只有深圳的九分之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深圳8201.23亿元,不足深圳的五分之三。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深圳仅2.70亿元。1990年,武汉176.83亿元,深圳171.67亿元,多深圳5.16亿元。2000年,武汉1206.84亿元,深圳2187.45亿元,少深圳980.61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深圳15484.08亿元,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一。1980年,武汉101亿元,深圳仅1.06亿元。1992年,深圳超过武汉,武汉396.74亿元,深圳434.70亿元,多武汉37.96亿元。 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深圳4363.12亿元,为深圳的二分之一多。第三产业比重50.4%,深圳为53.2%,低深圳2.8个百分点。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深圳1709.15亿元,多深圳1291.95亿元,这是近几年武汉加大投资力度的结果。1984年以后,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武汉。到2006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才超过深圳,当年武汉1325.29亿元,深圳1272.26亿元,多深圳53.03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深圳2598.68亿元,少深圳434.59亿元。2005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超武汉,当年武汉1128.64亿元,深圳1437.67亿元,多武汉309.03亿元。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9月6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2010年8月23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批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表示未来十年城市性质定位将表示,深圳由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转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并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国际化城市。 【标准表述】 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胡锦涛 [意义]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随后又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它们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重要性] 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更不能消失。 [措施] 在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深圳等经济特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使命不仅远没有结束,而且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深圳等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把改革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经验,为全国重大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经验。 第一,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经济特区要带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打好这场硬仗。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创新

深圳发展概述

一、深圳市发展概况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2008年度排名显示,深圳位列第二。 作为中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深圳是全球发展最快、中国经济最活跃城市之一。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是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大陆第四大航空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以及文化产业是这个城市的四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将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深圳发展中的新兴业态 除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以及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深圳市近年来不断兴起的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会展经济等新兴业态开始挑起深圳“稳增长”大梁。

例如跨境电商,异军突起,正成为深圳市外贸进出口重要的新型业态,自深圳获批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综合试点城市,该委制订跨境电商支持方案和扶持政策,发布国内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地方标准。随着前海在跨境电商领域进出口双向通道的全流程开通、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电商“新丝路”在前海打通,深圳市跨境电商业务大增。 三、深圳发展的核心——创新 深圳是一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自主创新”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使深圳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急先锋,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创客之都”、“创新之城”。在深圳诞生了不少享誉世界的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腾讯、大疆以及华大基因等。在专利申请方面,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各大中城市首位。可以说30多年来,深圳人靠不断创新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四、深圳创新战略实施者——南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成立于1999年9月,由南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南山区科技创新局主管,是深圳市首批国家级孵化器之一。作为南山“大孵化器”战略的主要实施者,科创中心不断加强科技金融、园区拓展、创业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国际合作、理论研究等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为科技企业的创立和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为南山区实施创新驱

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162012年7月 https://www.sodocs.net/doc/5215272557.html, 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肖科 摘 要:2012年深圳市第一季度的外贸出口出现下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本文从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成就,分析了深圳市经济存在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不足,并根据不足提出政府规制政策,从深圳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建设和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方面,深入研究了深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深圳 政府规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216-0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而深圳的经济也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创造了“深圳速度”,2011年深圳市实现GDP1.1万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第4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深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功不可没。 “十二五”时期是深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依照“主攻西部、拓展东部、中心极化、前海突破”的策略,加快西部填海工程,推进大空港区建设,初步完成宝安、光明重点城区的改造工程。深圳正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优先型转变、从一般要素的比较优势向创新要素的动态优势转变、从粗放发展模式向低碳集约模式转变,建设科学发展新特区。 深圳市经济结构已经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经济起飞的序幕,同时开启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以接受香港制造业的转移为契机,大力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与之配套的商贸服务业,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型。第二次是从1995年起,深圳抓住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为深圳的支柱产业。第三次是从2005年起,深圳以“十一五”规划为蓝图,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物流、文化产业,精心培育了新能源、生物、互联网等战略性产业。 但2012年前两个月,深圳的主要经济数据呈现负增长的态势,GDP总量已被苏州、重庆和天津超越,GDP排名退至全国第七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继续加快深圳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1 深圳市经济发展现状与不足 1.1 发展现状 2011年深圳市实现GDP1.1万亿元,位居国内第四位,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深圳实现了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根据钱纳里工业化不同阶段划分标准,深圳在2008年便在珠三角区域内率先由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跨入后工业化阶段。深圳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度,由以工业型经济为主转向服务型经济为主,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51%,09年占53.2%。 1.2 发展不足 1.2.1 深圳市对外依存度过高 深圳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地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近十年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了200%,2011年达到232.53%,高于全国和广东省平均值。 表1 深圳市对外贸易依存度 年份深圳上海广州广东全国2002243.23%104.80%77.05%135.59%42.72% 2003271.05%139.00%83.45%148.20%51.88% 2004284.73%164.10%90.10%156.72%59.79% 2005302.51%165.10%85.66%156.76%63.00% 2006322.41%171.50%82.96%159.11%64.26% 2007321.42%172.20%79.25%155.09%62.18% 2008267.51%159.00%69.27%132.93%56.65% 2009225.04%126.10%57.53%106.83%44.23% 2010244.98%148.00%66.25%116.81%50.57% 2011232.53%147.18%60.99%112.01%49.88%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上海、深圳和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深圳市对外依存度总的变化幅度不大,但对外依存度较高,均超过200%,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广东省和全国的平均对外依存度,甚至高于上海和广州,说明深圳的对外依存度高,是高度的外向型经济。 1.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深圳正处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有所加深。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化城市的标准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和先进造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升级。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城市平均水平相比要落后近20个百分点,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也要落后10个百分点以上。 2 政府规制政策 2.1 加快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建设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挑战。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既可

深圳经济发展情况

深圳市经济发展情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东濒大鹏湾,西临珠江口,南接香港,北邻东莞、惠州。 深圳前身为宝安县,1979年改为深圳市,198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市。201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 深圳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正在努力打造“深圳质量”,形成了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全市生产总值超1.4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出口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实现二十一连冠。2013年,深圳市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2501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3.6亿元,增长10.6%;进出口总额5373.6亿美元,增长15.1%,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4818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31亿元,增长16.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 创新驱动是深圳经济主要特点。华为公司成为我国首个跻身全球研发支出50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63万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下一代

信息网络、高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基因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出台。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个奖项,仅2013年又有 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大奖;腾讯、比亚迪等公司4项发明获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1/5。高交会、文博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电子信息博览会、IT领袖峰会等影响力不断扩大。 深圳是一座注重民生的城市。九类重点民生支出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60%,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居全国领先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非户籍参保人数比例最高,保障力度最大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653元。 深圳是一座文化繁荣的城市。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全国文化创新特等奖”、“最中国创意名城”称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九届文博会、两届中国慈展会。 深圳是一座旅游兴旺的城市。市内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人文荟萃,有莲花山公园、大小梅沙海滨公园、中英街、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等众多景点。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

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更新时间:09-11-27 17:03 作者: 闫伟东 摘要:介绍了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节能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现状,分析了深圳市与国外部分低碳城市的差距,并提出了发展深圳市低碳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深圳市,节能减排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关注,世界各国对于建设低碳经济以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也不断得到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1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LowCarbon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Economy)概念。英国政府还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英国议会还于2007年11月宣布了气候变化法案(Climate Change Bill),法案中提出了全球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长期减排目标,承诺在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较1990年排放基准减少26%~32%,以及在2050年前减少至少60%[1]。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的努力,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无碳或低碳能源使用比例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政策创新[2]。 2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城市就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为此,我国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深圳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走在了国内其他城市的前面[3]。 2.1深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一、目录 A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一)、深圳经济总体状况 (二)、深圳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三)、深圳的产业结构 B深圳支柱产业的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一)、高科技产业界定与范围 (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三)、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沿革 (四)、深圳高科技产业良好的经营环境与发展条件(五)、深圳高科技企业基本情况 (六)深圳高科技企业具体案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C结语(深圳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D资料来源 二、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一)、深圳经济总体状况: 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 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深圳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中等省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仅为606元人民币,2008年达到13153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06.54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2亿元,增长17.6%;进出口总额299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二)、深圳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1)、支柱工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通信产业、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产业、视听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轻工产业和能源产业等七大主导行业。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第一大工业行业。出口产品产值2177.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1.0%,提高3.1个百分点。以机械设备行业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工业成为深圳市第二大行业。 (2)、物流 2004年以海港和空港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全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13537.14万吨,增长20.7%。集装箱吞吐量达1365.90万标箱,增长28.2%。 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18.88亿元,占GDP的7.65%。形成了以EDI信息网络中心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港口运输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成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doc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

深圳和苏州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戚晓曜 苏州和深圳,一个是长三角的经济重镇,一个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之一,两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其发展模式被国内众多城市所效仿。两地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其特点,对两地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深圳学习苏州更具有针对性。 一、土地与人口比较 苏州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695平方公里1,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万人,常住人口万2,总人口约万。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76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总人口约1400万。 二、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08年,深圳生产总值亿元,高于苏州亿元。其他指标各有千秋,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高于深圳,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低于深圳。从投资、消费、出口角度看,两地均对出口有较强的 1苏州下辖5个县市的建成区数据来源: 2资料来源:、

依赖,比较而言,深圳的消费能力强,而苏州的投资能力强。苏州在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方面全方位领先深圳,生产总值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深圳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高于深圳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出口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深圳个百分点。 表1:2008年深圳与苏州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三、经济效益比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深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出苏州%。深圳经济密度是苏州的倍,以相当于苏州23%的面积,创造了高于苏州的生产总值。深圳的单位建成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财政贡献率等效益指标略高于苏州,加工贸易增

浅析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浅析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 摘要:从经济特区到特大城市,深圳的发展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本文从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 纵观其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联系、深港经济的合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研究深圳城市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特区的重新定位做出思考。 关键字:特区,经济发展,协作,转型 Abstract:From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to the mega-cities, Shenzhen’s development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Shenzhen, and throughout its links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Shenzhen-Hong Kong economic cooperation, to stud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city in time and space to make thinking of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Key words: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llaboration, transformation 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作为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最大的一个,深圳从一开始在设计上就具有作为一个城市加以开发建设的框架。长期以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经济特区,有着一个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地位以及特有的规定和限制。从90年代起,深圳的发展就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发展取向。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和中国一个重要发展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深圳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深圳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一、城市历史定位 二十余年来,有关深圳的定位之说有很多种,如“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前沿阵地”等等,深圳特区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特区功能。主要指发展对外贸易或转口贸易,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及其他经济事业,以扩大出口、增加就业。 改革试验场功能。主要指在政治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作为试验场,力图试验出好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全国借鉴。迄今为止,深圳已在土地改革、证券、房地产、物价、人事制度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同样,关于加入WTO的政策调整,也先是在深证试行。 口岸功能。深圳毗邻香港,是中国大陆通往香港的唯一陆路口岸,且是全国唯一的海陆空国际口岸俱全的地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使得深圳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更是深圳过去、现在直至将来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衔接功能。香港与中国大陆在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给有着极大的势差,深圳作为一个“缓冲带”的存在保证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持续发展,也作为“传送带”

深圳发展史

深圳发展史 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向世人展示着新世纪的活力和希望,展示着五百余万深圳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精神风貌。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人口随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断增加。在80年代,深圳第二产业,尤其是“三来一补”工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从业者,人口急剧增加,全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191.60万人,10年间增加了160.19万人,年均增长19.8%。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有关人口政策的实施,人口总量增速降低,这一时期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9%。 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44万人(特区内87.58万人,特区外51.86万人),暂住人口364.80万人(特区内144.62万人,特区外220.1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6.60‰,死亡率1.46‰,自然增长率15.14‰。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2.04万人,农业人口27.40万人。男性人口73.59万人,女性人口65.8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87人。 20多年来,深圳国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先后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深圳经济由以往的打基础全面进入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同步提高的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时期,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遭遇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明显放缓。面对不利的外部因素,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增长态势,为完成“十五”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9年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长28.8%,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030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23年增长了21.6倍,平均每年增长14.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0∶20.5∶42.5调整为0.8∶55.2∶44.0。 1979年至2002年,深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3.8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6.4%。20多年来,深圳建成了大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设施工程以及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工业项目。深圳城市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社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深圳拥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地区性的客货运输中心。2002年,全社会货运量达5777.61万吨,客运量10644.00万人。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在深圳交汇。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_(精)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决定 文号:深发〔2010〕12号 (2010年10月12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带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全局,深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路径,又是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胜利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率先加快转变上下功夫、见实效,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以质取胜、赢得未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丰富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重要贡献和示范作用,强调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新要求的根本是坚持科学发展,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深圳经济特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基础、有条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过去30年担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基础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深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 2008-4-10 2007年,深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改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本地生产总值676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次产业增加值6.23亿元,下降17.3%;第二次产业增加值3444.74亿元,增长14.5%;第三次产业增加值3314.44亿元,增长15.0%。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1%、50.9%和49.0%。 表1 初步核算本地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根据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79221元,比上年增长12.4%,按国家外管局公布的供计划统计用的人民币对美元折算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628美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38万元/人,增长7.7%。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各项税收收入622.60亿元,增长3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7.96亿元,增长27.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25.78亿元,增长0.7%;科教文体卫生支出168.89亿元,增长29.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73亿元,增长11.1%。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4%。统计监测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见表2。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一、目录 A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一)、深圳经济总体状况 (二)、深圳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三)、深圳的产业结构 B深圳支柱产业的分析(高新技术产业) (一)、高科技产业界定与范围 (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三)、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沿革 (四)、深圳高科技产业良好的经营环境与发展条件(五)、深圳高科技企业基本情况 (六)深圳高科技企业具体案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C结语(深圳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D资料来源 二、深圳产业发展状况

(一)、深圳经济总体状况: 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 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深圳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中等省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仅为606元人民币,2008年达到13153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06.54亿元,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2亿元,增长17.6%;进出口总额299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二)、深圳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1)、支柱工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通信产业、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产业、视听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轻工产业和能源产业等七大主导行业。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第一大工业行业。出口产品产值2177.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1.0%,提高3.1个百分点。以机械设备行业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工业成为深圳市第二大行业。 (2)、物流 2004年以海港和空港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全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13537.14万吨,增长20.7%。集装箱吞吐量达1365.90万标箱,增长28.2%。 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18.88亿元,占GDP的7.65%。形成了以EDI信息网络中心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港口运输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成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发展历程 111001112 隆皓原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在大讲堂谈“深圳城市规划30 年”,全面回顾了深圳城市规划30 年的进程和教训 , 强调以后必须控制好建设用地。 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 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 1980 年 8 月 26 日正式设立。经过 29 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 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 与国际 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 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 , 居民的素质较高 , 观念开 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 30 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 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 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 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 1982 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 1983 年) 东湖地段原貌( 1984 年)

深圳40周年讲话原文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40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 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财政收入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40年来,深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奏响了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 ——40年来,深圳坚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引全球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