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乾隆六下江南五蹬燕子矶

乾隆六下江南五蹬燕子矶

乾隆六下江南五蹬燕子矶
乾隆六下江南五蹬燕子矶

乾隆

曾经,乾隆皇帝六巡江南,不仅五蹬燕子矶,而且还次次为燕子矶题诗作赋,并亲笔御题“燕子矶”三个大字。

一蹬燕子矶:百闻不如一见

《燕子矶》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第一次蹬临矶头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燕子矶,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里不仅江水涛涛、景象壮阔,更有绿野沙洲、良田村落,看到燕子矶的百姓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岂不幸哉?

二蹬燕子矶:奇胜绝双

《登燕子矶观江》

峭壁捍长江,探奇胜絶双。

目穷空宇合,耳骇雪涛淙。

鴥鸟瑞殷祖,泥驹造宋邦。

从来称守徳,天堑讵斯漎。

如果说,第一次蹬临燕子矶,乾隆更关心的是天下黎明百姓,那么第二次,他才真正体悟出燕子矶的“险、胜、奇、绝”,并为之深深叹服。

三蹬燕子矶:丹崖飞燕

《燕子矶》

峭壁挿长江,孤鶱似飞燕,

西引幕府峦,东接临沂巘,

翠迳入丹崖,花木绘明绚,

春风三度经,每因驻云罕,

设险信无过,天堑夫何患,

南朝凡几更,临流发浩叹。

第三次南巡,凭着之前对燕子矶奇胜景色的留恋,乾隆又一次登临燕子矶矶头。燕子矶独特的“飞燕”山形、丹崖和草木,都被乾隆细致入微地捕捉到诗中。

四蹬燕子矶:翩如飞燕

《燕子矶》

一峯飞插长江里,其势翩翩如燕子,

我来四度亦四登,翠壁丹崖信如绮。

地险山川虽有言,失守诚同衣带水,

凛乎驭朽盘石安,底须天堑徒恃此。

从“百闻不如一见”到“四度亦四登”,燕子矶,已如一只翩翩飞燕,飞入乾隆的内心深处。如今,这首诗也刻在了燕子矶的摩崖石壁之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山川地险、天堑盘石,翠壁丹崖,你是否也感受到燕子矶的壮阔豪迈?

五蹬燕子矶:自在快意

《燕子矶即景》

岩径度舆轻,尘消泥不生。

畅观縁造极,快意是新晴。

柳絮殷勤舞,山禽自在鸣。

长江静风浪,来往任舟行。

除了奇险壮阔,燕子矶也有自在快意的一面——树林郁郁葱葱,柳絮飘摇轻舞,鸟儿幽林鸣唱,禽类在山中悠游,长江上风平浪静,轻舟穿梭来往,真是风轻云淡的享受!

六题燕子矶:形胜江山如锦绣

《题燕子矶》

有石临江翩若飞,久闻燕子用名矶。

六朝往事谁兴废,几卷遗编自是非。

形胜江山如锦绣,光春风物已芳菲。

而今沙涨兴耕作,俯瞰青葱麦垄肥。

这首诗是乾隆第六次南巡时所题,当时他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游览之兴,依然不减。当年是否登临矶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所题的这首诗。燕子矶,千百年来伫立长江之畔,前朝已如往事随江水东流。如今的大好江山,一派欣欣向荣;如今的燕子矶,势如飞燕,展翅待飞!

江南美景,粉墨登场

江南美景,粉墨登场 如果有一座城市让你来了不想走,我想那便是杭州。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从很早的时候就对苏杭有着无限的憧憬,这次终于找到机会在杭州走走。对我来说,旅行的意义就是追寻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体验,更是与你一起时的无忧无虑、怡然自得。惬意散步的人群,晚风吹拂觉得杭州真是再浪漫不过了,难怪这么多爱情故事会在这里发生。 到了杭州已经是傍晚了,放好行李,休息一下,露台坐着空气好,观赏着不远出的茶田,心旷神怡。喜欢这个露台,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让人有一种宁静的感觉。向老板娘咨询了一下出行路线就出去米觅食啦!老实说对于杭州游没有特别想要去的景点,所以也不需要做攻略,总觉得想去哪就去哪,想怎么走就怎么走,随心所欲,开心就好!搜了下酒店附近有什么吃饭的好地方,看到了滨江明德路的垃圾街。垃圾街其实并非一条街,而是一条很著名的美食街广场。我想之所以取名叫垃圾街,可能是因为

这里的东西都很便宜,又是属于大排档风格的,并且坐落 在高校园区周边,基本上100 块钱在这里可以横扫一条 街。过了路口的红绿灯看到的只是一条很普通的街道,但等我们沿着这条街道走到尽头转向右边的时候,整个街道豁然开朗,一家一家的小店铺沿着街道的一旁像巨龙一样延伸下去,足足有两公里之长。垃圾街入夜后人头攒动,空气里充斥着年轻人的荷尔蒙,无处不在的展示着城市的原生态。这里集结了江浙一带各地的美食,烤猪蹄,花蛤甲子,牛杂面,烧饼,煎豆腐,各种小吃量大味足,填满了青春的胃。 灵隐禅踪到杭州旅行,一看西湖,二看灵隐。灵隐寺,估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最早是从济公的故事知道的。所以来杭州,游西湖,灵隐寺和飞来峰景区应该是必去的。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年间,著名的江南古刹之一,更是 济公出家的地方。来灵隐寺的这天正好下雨,淅 淅沥沥的雨水褪去了城市的尘土气息 在飞来峰的洞穴及峭壁上,有着五百尊石刻雕像。这些雕像布满了岁月洗礼的痕迹,不难想象当时的盛世繁荣。传说飞来峰是从佛教圣地印度飞来的,济公和尚怕它再次飞走,于是让人刻了五百尊佛像来镇住此峰。 寻找济公,看看500 罗汉,表情都不一样的,飞来

乾隆对联

乾隆对联 1、清代著名学者刘风诰,当年参加科举考试,以他的才学,殿试及第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他却偏偏给自己“争来”了一个第三名,即“探花”。这其实也是咎由自取。 这天,刘风诰来到金殿之上,准备接受皇帝的面试。想来,刘风诰应该是胸有成竹,或者,是因为对于皇宫禁地的好奇,只见他东瞧瞧西望望的。乾隆皇帝发问了,你看什么呢看?刘风诰一看皇上有点不高兴了,急中生智,忙说是欣赏殿前对联,还脱口背出几联,竟然一字不差。乾隆转愠为喜,一时兴发,便要出一联与刘风诰对来。刘风诰当然是叩首应允。 乾隆帝的上联是: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众星主。 刘风诰的下联是: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风诰的下联对得妙,不由得乾隆皇帝也连声叫好——当然就是充分肯定的意思了。这一“肯定”,把“臣是探花郎”也肯定了。金口玉言,还是你自己“要”的,所以刘风诰就只能是“探花”了。正好,殿试的第三名就是“探花”。一个很有可能中状元的种子选手,却借花巧对为自己“争”了个第三名的头衔。 2、有一次,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对对联,乾隆说出了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稍一想,说:“一瓯油。”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说:“纪爱卿你对错了,朕说的是…林间两蝶逗?。” 纪晓岚聪明过人,早已料到乾隆的对联暗含玄机,于是不慌不忙地应道:“万岁,臣对的是水上一瓯油” 乾隆又出第二联: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对曰: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3、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泛舟城南宝塔湾。陪同官员有个叫阮云扬州人。此人后来官至中堂,后人称他阮中堂。 当乾隆皇帝问起有关扬州的风土人情时,阮云道:“我们扬州古城是历史的文化中心,仕农工商、渔樵耕读,上自八十老太公,下至七岁小童,都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 乾隆皇帝心想:你这不是说大话吗?就随手指指船尾老船公问道:“这个老头也能作诗对联吗?” 阮云点头说能。 乾隆就对老船公说:“我说老翁,我们眼下无事,弄付对子对对好不好?”

杭州历史·文化·传说

杭州历史?文化?传说 历史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代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开始,杭州已有8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杭州最初的名称为“禹杭”,曾用名有“余杭”、“钱唐”、“钱塘”、“临安”等,历史上先后在五代吴越国和南宋时期成为都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元代初年,来过杭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世界上最为美丽华贵的天城”。1949年5月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杭州的民俗风情,与杭州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和发展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一项项颇具生动性、独特性、参与性的新鲜有趣的民俗活动和地方风情的表演和展现,令人惊奇、感动而难以忘怀。 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 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 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距今约5300- 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 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 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 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的发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东方文明圣地。 茶文化 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 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据宋吴自牧 《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 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 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 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列为贡品。其实最早关於杭州茶叶的记载见诸于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梁录》裏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广州的风俗

广州的风俗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人口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更是不同。我是广州人,而且广州又有怎么的风俗呢? 广州既有喧杂繁华的闹市,又有清僻幽静的所在;既给人强烈的现代冲击,又保留了悠远的古代风俗;既被人们称作荒芜的文化沙漠,又拥有灿烂的古老历史。。。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正释放出勃勃的生气。 隋唐五代时期,广州就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一直到宋朝,都保持着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到了清代,清政府实行的一中通商持续83年之久。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曾是时髦的代名词,到处充斥着广州的发财神话,对充满幻想的淘金者来说,那里大概是天堂,又是地狱。现在,广州仍是一个各种生存规则和游戏规则的商业大市场,一年两度的广交会更加重了它的商业氛围。 广州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如诱人的夜生活、狂飙的锐舞、新潮的时装总是冲淡人们记忆中的羊城传说、三元里抗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类的旧事;人们印象中的广州缺乏文化,但走近广州,就会体会到广州不是没有文化,只是主宰这个城市的不是那种抽象、优雅、远离生活的文化,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温厚的世俗文化。 吃、买、玩、娱等方面的“动态”人文旅游资源反映了广州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迎春花市、龙舟节、荔枝节、荷花节、美食节、欢乐节等节庆活动又为广州这座南国都市增添了繁华与魅力,而广州人温软绵甜的口音则使城市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对匆匆过客而言,空乏地走过几条大街、几个景点,广州呈现的或许只是拥挤和浮躁的一面而已;只有细心地品味广州的生活,才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真谛。 生在苏州,住在杭州,食在广州。广州,名菜名点丰富,茶楼酒肆林立,想食什么都可以如愿,故食在广州当然惬意。这首全国流行的民谚,道出了“食在广州”之誉闻名海内外。 粤语:来广州的人都可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来到广州,听本地人说话,就象听鸟语,不明白!人们对广东、对广州的印象恐怕最早是从粤语、粤菜、粤语歌开始的。 关于粤语,有人曾做过“广州人在外地人中的印象”这样一个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几乎将近1/3的外地人一提起广州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广州话,即粤语,成为排在第一位的印象,可见,粤语影响之大,它远非一般地方方言所能比拟的。 粤语又称为广州话、白话,它通行于广东、广西东南部以及香港、澳门,使用人口超过7000万,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之一(汉语七大方言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广州是粤语的中心,广州市区是方言,是所有粤语区(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标准语,广州话在整个粤语方言中最具权威;有着粤方言“普通话”的地位。而且长期以来,广州一直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得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在整个岭南地区都具有有“普通话”的作用。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爱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国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份就是当年的茶楼,现在已是百年老字号店了。 广州人在饮茶上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

镇江风俗

夕阳西下,这一天的黄昏来的特别唯美,橙色中带着温暖,光线熨贴在身上勾出丝丝过往的回忆。记得有一首清平乐是这般描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幅怎样暖意绵绵的画卷,不是那种坐在诗歌里看不见摸不着的闲云野鹤,而是跃然纸上的笑眉善目。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安平喜乐,是这般世俗的美好。这让往往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想起自己的故乡——镇江。 我的故乡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是吴方化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甘露寺刘备招亲”,亦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 单说传诵的名篇佳名就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多少名人墨客留下的佳句,造就了这一座底蕴深厚、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根据出土文物及史籍考证,古属禹贡九州之扬州,西周初期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为镇江。 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闻四方。闻名遐迩的风景就有,金山、焦山、北固山,其绮丽、雄秀、险峻真真是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而南郊则有鹤林、竹林和招隐三寺,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誉为“城市山林”。 镇江不仅自然风景见长,而且文物同样也是古迹星罗棋布: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久负盛名的焦山碑林,别具风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独绝的过街石塔,隐于苍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读书台,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风景名胜西津古渡等,记下了这座古老城市在历史的漫长足迹,自然也是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享誉古今。 镇江同时也是一座爱情城市,四大爱情传说都发生在镇江:许仙和白娘子,丹阳的牛郎织女,丹徒上党槐荫村董永和七仙女,新区姚桥镇华山村梁祝的传说。更别说三国孙策、周瑜分别迎娶了镇江乔玄的女儿大乔、小乔;辛弃疾在镇江迎娶了范邦彦的女儿;可谓古往今来美人之都,名人之都了。 介绍了这么多应该说说令我最记忆深刻的镇江民风民俗,特别是大年除夕每一年回家,家家户户贴春联按我们中国的习俗传说便是—驱年。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而且每家必不可少的二道菜,炒安豆苗、水芹菜、代表着安安稳稳,还有路路通,取个好意头。饭后节目自然是小孩最为看重“讨压岁钱”,以广东人来说便是一年好利是了。就在这一晚的欢声笑语开始守岁,听着金山寺撞钟传来深厚绵长的钟声祈求来年一年的平安。 紧接着是一年最热闹的开头,年初一吃红走四方,拜新年......还有热闹的十五元宵佳节让人津津乐道极具地方特色便是——有娘家要给新嫁女儿送灯之俗,有着“十八或二十落灯,上灯圆子落灯面”。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每家每户包粽子,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艾草、菖蒲,午时烧艾熏屋,用雄黄、蒜头、菖蒲根泡酒洒墙跟,中午肴食“十二红”,小孩穿老虎鞋,额头上用雄黄酒点“王”字,脖子上系五彩线编织的蛋网,午后看赛龙舟。想起自己小时候穿老虎鞋威武过街的快乐,正如那一首清平乐,只有那一派派的安平喜乐。 说到饮食习俗:镇江的早餐喜锅盖面,伴以肴肉、蟹黄汤包,接下来便是一天的早茶。说起这吃,便不得不提到在镇江家喻户晓,于全国恐怕也是鼎鼎有名锅盖面。 镇江锅盖面又称伙面,其做法并不复杂: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锅盖面的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然而正是这种并不复杂的煮面方法,被誉为是镇江人在饮食技艺上的一项创举。 关于锅盖面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有乾隆下江南的典故,张嫂子锅盖面店的故事,有夫妻合伙造伙面的传说……这里记叙了另一种说法:有一对姐弟,相依为命。弟弟有病,口

【清朝皇帝的故事】乾隆的故事(5)

乾隆的故事(5) 第一种观点认为,乾隆皇帝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乾隆几次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去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这个观点流传很广泛,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出现。尤其是在金庸先生将这种观点写进他的小说《书剑恩仇录》来加以渲染之后,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多,影响力也更广。但是后来,孟森先生经过认真的考查,写了一篇文章《海宁陈家》,他认为,乾隆南巡并非为了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因为乾隆第一、二次南巡之时并没有去海宁,尽管第三次南巡之时住在海宁,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何况此时陈阁老已经去世多年了,因此,说乾隆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亲,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乾隆的母亲娘家是在承德,因为家境贫寒,靠着做一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所以雇不起佣人,只好将年仅七八岁的女儿(也就是乾隆的母亲)带出来帮助料理生意。待到乾隆之母十三四岁之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犹如一朵出水芙蓉,于是她便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参加当年的选秀。出乎意料的是,她被雍正选中了,于是做了雍正王府的丫头。没过多久,雍正便生病了,她便没日没夜地在雍正身旁照顾,随时等候差遣。几个月之后,雍正摆脱了病魔的缠绕,他为这个丫头的忠心所感动,于是便纳她做了小妾,后来,她怀孕并生了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乾隆。后来,有人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批判,他们认为,清朝选秀的规矩很多,也很严格,尽管长得很美,但是没有经过一定的程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选进宫的。所以,后来学者们也一致认定这个故事只不过是好事之人所捏造出来糊弄人的个人之言。 第三种观点认为,乾隆的母亲是热河行宫的一个宫女,叫李佳氏,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李佳氏的全名叫李金桂。既然连名字都考证出来了,那还有什么值得疑虑的呢?所以,这种观点获得了台湾一些诸如庄练和高阳之类的著名学者的支持。 第四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相类似,不过又有不同。这种观点认为,江南有一家贫苦农民的家庭的女孩,名叫“傻大姐”,后来,“傻大姐”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男人,一年之后生下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的名字就叫乾隆。从胡适将它收进《胡适日记》之后,这种观点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其实,以上四种关于乾隆生母的观点可信度都令人怀疑。第一、二种观点都已经过了史学家严格的考证和推测之后,证实其并非事实;第三种观点看起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其对乾隆生母名字考证的方式、方法,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不得不令人怀疑;第四种观点的可信度最小,可以说纯属编造,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在清朝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想要登基称帝简直难于上青天。 既然以上四种观点并非属实,那么是否就可以推定乾隆生母并不存有任何疑惑之处了呢?实际上并非如此,尽管以上四种观点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还并不能证明乾隆之生母不存有问题。因为清人所写的《永宪录》和《雍正实录》之中对于雍正生母的记载存有矛盾之处,这也是后世对乾隆生母存有争议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有待历史学家们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寻。 乾隆与雪油糕的故事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1928年,逊帝溥仪派来重殓尸骨的陈毅在他的《东陵纪事诗》中写道:高宗圣寿七十以后,自称“古稀天子”,又自称“十全老人”,乃宾天百三十年,竟婴此奇惨,凡有血气,孰不感伤! 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死后100多年后,自己的尸骨竟然落了一个不全,而与其他后妃尸骨放在了一起,直至今天也还是与4个后妃共同睡在一个棺椁里,令人感到悲叹不已。 乾隆皇帝生前先后两次平定准噶尔叛乱,一次回部叛乱,大小金川叛乱两次,镇压了一次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与廓尔喀(今尼泊尔)作战两次,与缅甸、安南(今越南)作战各一次,结果都以交战邻国上表纳贡而结束。乾隆帝因此志骄意满,夸耀“十全武功”,并自称“十全老人”,“十全”,意思是完美无缺。然而乾隆最得意的一个美称则是“古稀天子”,以致“古稀天子”之印是乾隆晚年最得意的御宝。因为乾隆认为大清帝国“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皆为自己之功绩。 “古稀天子”这一称号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工部尚书彭元瑞做了一篇题为《古稀之九颂》的奏折,阿谀奉承乾隆,其中引用了唐朝大诗人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赞颂乾隆皇帝为“古稀天子”。乾隆帝十分欣赏,认为“用意新而遣词雅”,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位年过七旬的皇帝,但他们的业绩却无法与自己相比。他为此做了一篇《古稀说》: 余以今年登七秩,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三代以上弗论点,三代以下,为天子而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见之近作矣。至夫得国之正,护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即所谓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政刑有未遑焉。其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哉?是诚古稀而已矣…… 对于乾隆皇帝来说,的确政绩显著,功勋赫赫,但从乾隆后期来看,政治开始腐败下去了,这与乾隆的好大喜功、南巡北猎、连年用兵等有直接的关系,国力日渐衰弱,到嘉庆皇帝即位时,已是国库空虚、民穷财尽了。但就乾隆的长寿来说,“古稀”二字是当之无愧的。在中国历史上的230多个皇帝中,短命的多,长寿的少,而活到89岁高龄的却只有乾隆皇帝一人,他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乾隆皇帝为什么能独享高寿呢?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乾隆皇帝有一套养生秘诀。原来在乾隆当皇子时,他最敬仰的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岁登极,当了61年的皇帝,活了69岁,是清代一位较长寿的皇帝。 康熙把养生之道分为养身和养心(或称为养神、养性)两方面。养身是指节

《江南》第十集《朝花夕拾》

《江南》第十集《朝花夕拾》 男:平常的生活,和茶朝夕相处荣辱与共,茶仿佛就是我们办公室的同事或者家庭中的一员。 外国人喝茶讲顿,而我们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喝法,比如老舍。 老舍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替老舍预备了一只热水壶,可是他刚沏(期)了一杯茶,还没畅畅地喝起来,服务员就给倒掉了。老舍狠狠地骂了一句粗话,然后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吗?”。 老舍是文化人,为人厚道,各方面修养也是又高又全面,他骂人,是因为喝不到茶,真的急了。 女:江南人喝茶,是很随意的喝法。所谓的“茶道”,都不是太能适4应。不适应,也许就是有了一点为茶鸣不平的含意。茶叶好比是长在田野山岗1的乡村女子,她轻松、自然、活泼1,也将这样的气息传递给我们。非要进入一种程式,用“三纲五常”去束(树)缚4她,真是不好。 男:因为茶。 这是一个理由。 无论是西湖,西湖的山青水秀,或者苏东坡,苏东坡的千古风流。

女: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西湖龙井,在中国人的心里,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 《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一千多年前的现在,在杭州担任太守的白居易,为了疏通西湖,正在修筑白堤,收工以后,就泡上一杯龙井茶。这是唐朝的诗意生活。 男:乾隆是一个很有性情的皇帝,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乾隆下江南不是视察工作,乾隆一次次地下江南,就是游山玩水和吃喝玩乐。 女:“地炉微火徐徐添(天),乾(甘)釜(斧)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被)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下了《观采茶作歌》。 皇帝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还能够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 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男:乾隆再到杭州的时候,正好是阳春三月,乾隆来到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茶地里,他来和大家一起采茶,大家就微笑地看着他,他一付心情很好的样子,从一株一株茶树前走过,然后随意地采下几片茶叶来,乾隆说,朕想的是与民同乐。

乾隆写了四万多首诗,但都不需要背诵。

《国家宝藏》播出时乾隆的农家乐审美被群嘲,但相比于拉低国民艺术品的审美,他的另一大可怕爱好,是充当行走的打油诗人,超爱尬诗。 大雄宝殿里写诗,乾清宫里写诗,旅游的时候写诗,得了新玩具也写诗……走到哪儿写到哪儿。 电视剧《延禧攻略》塑造了情意绵绵群花采蜜的皇上,然而真给他这么多女人天天惹事儿,估计他只会躲起来去写诗……跳舞都不如写诗,宫斗都不如写诗。总之,写诗就对了。 不管啥富察皇后,还是魏璎珞,证据确凿的真爱,就是写诗。 如果你在北京周边旅游,你会感受到乾隆无所不在,乾隆的御笔一挥再挥,不仅紫禁城里的艺术珍品上留下过他的墨宝,连高墙之外的山水园林都不放过,恨不得签上“爱新觉罗·弘历到此一游”。 然而书法家们对他的字评价并不高,形容“形似胖昏鸭”。就是像胖笨的鸭子的意思。 据统计,乾隆一生作诗43000首左右。而全唐诗一共才48000首左右,单从数量上看,乾隆是一个人对阵了全唐2200多人。但是质量一言难尽,人家张若虚上榜一首《春江花月夜》,就上了课本……简直是降维打击。 在他89岁的一生中,除去童年时期,几乎每天作诗超过一首,可谓恐怖。就因为他是皇帝,这些“废话”都被记在《四库全书》里,实力心疼纪晓岚…… 如果写一首诗,至少得酝酿1个小时,那么43000首诗,至少也要花上1792天,也就是他的一生中有将近整整五年的时间,都在写口水诗…… 几乎是到了对任何事情都要发表下看法的地步,只不过是用了显得有文化的诗歌的形式……可以说他是那个年代的弹幕狂魔。 上过课本的那是一首没有,在電视剧上留下名声的倒是有这么一首: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还有一首艺术造诣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墙》,乾隆下江南微服,但见远处有一参差不齐的古城墙,乾隆诗兴大发,于是有了这首: 远看城墙锯锯齿,近看城墙齿锯锯。有朝一日掉过来,上面不锯下面锯。 也许一位看了乾隆歪诗的大神呵呵评论:金口玉言多玩笑,翰林通判欠功夫……言外之意,这样的歪傻诗歌可以流传后世,不就是仗着大清第一印刷厂是自己家的吗?

郭德纲《大话刘罗锅》全集

001.大话刘罗锅002.正午唱曲声003.杨狗爱吃屎004.麻雷换红蜡005.祸起粮食店006.作诗天王庙007.刘墉念私塾008.御封金锁侯009.南顶取草帽010.三伏买鸡蛋011.罗锅治罗锅012.巧剃钩辫子013.巧计糊纸驴014.和尚吃包子015.金殿封罗锅016.君臣巧相戏017.皇上宠和珅018.君臣唱小曲019.和珅养王八020.早朝撞轿子021.严惩抬轿夫022.巧作凉州词023.十步观风月024.替兵求官饷025.二次求官饷026.寿宴放百鸟027.万蚁庆生辰028.罗锅抓蛤蟆029.请教六句话030.圣宴抢鲥鱼031.香妃进北京032.巧解香妃怨033.祭天三求计034.祭天卖豆腐035.刘罗锅圆梦036.痛斥琉球国037.两次打御桶038.罗锅打皇上039.刘罗锅万岁040.金殿两吃屎041.长筷吃飞龙042.兰花炖熊掌043.公主看罗锅044.仗义救生员045.刘墉参皇上046.巧辩大清律047.刘墉卖破烂048.书房戏三王049.张成打王爷050.反戴大花翎051.题字戏和珅052.连跪六天了053.刘罗锅卖枣054.朝中顺臣多055.刘墉坐驴车056.一鞭一百吊057.刘墉斥凶兵058.牛羊进茶馆059.大闹万寿香060.和珅结饭帐061.和珅拜罗锅062.御街骗磕头063.城外访民情064.修路斗和珅065.小鸡不上税066.游览长寿村067.观图除驸马068.拜寿贺蜡头069.铜仙承露盘070.刘墉审旋风071.黄爱玉上坟072.打赌三击掌073.避雨逢刘青074.刘墉探入情075.一案审双钉076.大破双钉案077.涿州审青蛙078.磨盘沉尸案079.私访良乡县080.大闹良乡县081.计诓耶律宏082.刘府铡太师083.御街砸鸾驾084.左连成告状085.桂太进北京086.午门打桂太087.巧遇二喇嘛088.巧计杀桂太089.白马诉冤枉090.李金路诗饭091.李金路还乡092.刘翠萍哭井093.夜办东岳庙094.老少双换妻095.乾隆访花子096.大闹前三门097.乾隆下江南098.刘墉救百姓099.刘墉下山西100.金殿大封官

纪晓岚和乾隆的妙趣对联

乾隆说:两碟豆, 晓岚答:一瓯油。 乾隆说:我念的是:林中两蝶斗, 晓岚道:我念的是:水上一鸥游。 乾隆说:白龙寺内撞金钟 晓岚道:黄鹤楼中吹玉笛 乾隆说: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晓岚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清代北京人个叫“天然居”的酒楼。一次乾隆路过这家酒楼,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下联却苦索不得。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他便指令群臣属对。正当大家大伤脑筋之时,纪晓岚已经对出下联: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此联对丈工整,意境完美,博得随得群臣的称赞。据说后人对此也有一副对联是: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乾隆皇帝率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对纪晓岚说,朕有一联,卿试对如何?乾隆的上联说道: 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

晓岚略加思索对道: 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 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东西南北四方,信手掂来,贴切非常。 群臣游至“观音阁”,乾隆又出一联请晓岚属对: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 晓岚确实不含糊,应声对道: 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一联对的可以说是在衣无缝,最后一句用《孟子》现成的语句,贴切自然,甚为难得。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于乾清官开千叟宴,赴宴者三千九百人。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以此为题,与晓岚对句。乾隆作上联云: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六十岁为花甲,两个花甲共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相加恰好一百四十一岁。 晓岚相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七十岁为古稀,双庆古稀是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度春秋,便是一百四十一岁,可谓妙对。 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后,觉得任务繁重,深感朝中人员不足,缺乏得力助手辑定总目纲要。他想,自古江南多才子,不如到江南走一遭。主意打定,便独自南下了。 这日到了杭州,一路问来,得知浙东就有四位有名的才子,一位姓高,一

乾隆下江南(第一部)

乾隆下江南(第一部) 圆明园热闹的人群舞狮舞龙、踩高跷、敲锣鼓拥入园内楼阁乾隆陪着太后坐在湖边阁楼的阳台上。太后:皇儿,这园内盛况空前,自古以来还未有过,是吧!乾隆:是,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托额娘的洪福。和绅:皇上说的是啊!如此大好河山,百姓生活欢心鼓舞,这是皇上英明,太后福星高照啊!太后:呵,你们都会说话,额娘都这一把年纪了,还能做什么,你们啊,就会拍马屁。乾隆笑。楼阁下索勒图腰挎大刀,手握刀柄,环顾四周俞宗敏慌忙走过来。索勒图拦住:俞大人,你要做什么?俞宗敏:我有要事面奏皇上。索勒图:何等要事,等会再说,难得皇上今天有兴致,你就让皇上清闲一会吧!俞宗敏: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索勒图:行了,人命关天,看你说的多悬乎,人命有官府,最多到刑部大堂不就完了,还要面奏皇上。俞宗敏:这可不是一般的人命。索勒图:什么不是啊!不就是人命嘛,不要面奏皇上,天下这么大,管得过来吗?俞宗敏:索大人,此事非同小可,快让我见皇上。索勒图:不行。俞宗敏:你到底让不让我过去。索勒图:噎!怎么着,想打架是不是。俞宗敏忽然向前跑大喊:皇上!索勒图急忙抱住俞宗敏。和绅向下看:你们吵什么?乾隆:下面在吵什么?和绅:没什么,我们看我们的。乾隆向下看:你们两个上来。二人上来。和绅迎过来:你们瞎嚷嚷什么?索勒图:是他。和绅:俞大人,怎么每次都是你,你就不能让我们清闲清闲啊!乾隆走过来:俞爱卿,有何事。俞宗敏跪

下:臣有本奏。乾隆:俞爱卿,有何本奏,平身说话。俞宗敏站起来:启奏皇上,新科状元两江总督王风被人谋杀,吊在泗洲城门上,多时,无人问讳。乾隆:那是何故,国家大臣就这么吊在城门上就没人去管,地方官是干什么的。俞宗敏:皇上,微臣也觉得蹊跷,可来报的人也说明了事由,说泗洲城门并非泗洲的城门。乾隆:此话怎讲。俞宗敏:传说,泗洲的城门是苏北有个宿豫县的城北门飞到泗洲的。乾隆:胡说,朕就不相信有这事。和绅:皇上,微臣也听说了,这事还是一个典故,微臣也不清楚,不过此城门至今保留宿豫北门的字样。乾隆:不管怎么说,这城门在泗洲地方上,为什么泗洲府尹不去管?俞宗敏:按理应该由泗洲府管,可泗洲府说人是吊在宿豫城门,应由宿豫县来管。乾隆:岂有此理,和爱卿你看如何是好?和绅:皇上,以微臣之见,这泗洲府赖说由宿豫县管是推托之说,这里可能有隐情。乾隆:恩!有道理,和爱卿,朕就派你和刑部前往泗洲查办此案。和绅:微臣尊旨。和绅领旨离去。乾隆:索爱卿备马。索勒图:去哪儿?这里还没结束呢。乾隆:不看了,国事要紧,去泗洲。去泗洲,皇上不是派和大人去了吗?乾隆:待他去泗洲不知何年马月,我们先走。索勒图:是。道路上乾隆与索勒图骑马而驰,路经田府,乾隆下马。索勒图:怎么皇上在这里下马,不是想那师妹荷花了吧。乾隆:我可跟你说好,以后可别皇上,在外我还是你的师弟。索勒图走到门前,打门,门开。索勒图:请通报田大人,皇上驾到。门卫:啊,皇上,是。田文镜慌忙出迎,迎面跪下。田文镜:不知皇上驾到,有失远迎,皇上恕罪。乾隆上前扶起田文镜:田爱卿请起。田文镜:皇上请。进客厅。田文镜:快沏茶。乾隆:

对联故事 联消乾隆风流意

对联故事联消乾隆风流意 趣味语文 1023 0855 有一回乾隆下江南,刘墉作陪。这天,君臣二人进了济南府,天黑了,到督台衙门投宿。才待进门,一个俊秀女子打影一闪,乾隆跟上一撒目:乖乖,后宫三千佳丽不撵她一个俊哩。当下乾隆生了“野花总比家花香,觅得野花消时光”的念头。正愁打听,可巧山东督台府仲督台恭迎圣驾出得门来,乾隆张口就问:“仲爱聊,方才打影见的那个妞儿可是贵府千金?”仲督台一愣,回说:“不,她是安徽倪督台的掌上明珠。” “咋到了山东?” “已许犬子为妻,定在明日完婚。” “啧,啧。”乾隆咂咂嘴,深感失望。突然他眼前一亮,冒出一句:“明日完婚尚可挽回咧,朕拿十个宫女换你儿媳,爱聊意下如何啊?” “这个……”仲督台脸色一变,大犯难为:不同意吧,那是抗旨不遵;应允了吧,话还真难出口。没法子,只得回了个“庆婚喜宴排满三日,如今名声在外,悔婚定遭非议。” “那不搭紧,古来缔解姻缘,以张贴喜联为凭,贵府大门既没挂联,又没行过三拜之礼,悔婚又有何妨。” “只是……” “朕传命连夜送来十个宫女,供虎子任意拣选,这在你是莫大的恩宠,怎么,不称心吗?” “不敢,不敢!”仲督台见皇上神情肃然,满脸不带欢喜,“扑通”打跪在地,一边叩头一边讷讷地说:“圣聪暂息雷霆,罪臣斗胆请刘大人一道入室,探问倪女口气,以免日后赚下口舌。” “好吧,刘爱聊不妨陪他走一遭,看她是愿呢,还……还是不愿。” 二人领旨进了二门,仲督台拽住刘墉诉起苦来了:“你看看,我这官做的,连儿媳都要送进后宫纳为嫔妃了。你我交情不薄,不能看着不管啊。”刘墉对乾隆逼亲夺妻的做法十分厌恶,又见老友苦苦哀求,挤巴挤巴眼皮,想出一计,对仲督台说:“只须如此……” 隔不大霎,刘、仲二人一前一后面见乾隆奏禀:“奉旨面见倪女,代转了皇上爱意,倪女感恩不尽,领我等进厅堂看了一画一挂联,摆摆头摇摇手,二话没说回避开了。微臣才疏学浅,猜不透倪女心意,恭请皇上圣裁。” 乾隆一听急了眼,龙行虎步赶奔厅房,见迎面墙上挂着一张木版画《鸳鸯交合图》,左右贴着一联: 妙人儿倪家少女; 侪人中仲属齐人。 横批是“鲁皖通好”。乾隆本是个风流天子,儿女韵事经多识广。他先看了交合图,情知倪女中意的是年轻郎君,不愿嫁给个一把年纪的老君王。再看了看拆字喜联,上联分明说的是个倪字,下联暗藏一个仲字,明示倪仲结亲连理已是生米煮成熟饭。横批一句“鲁皖通好”,道得辛辣,砸得结实,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强纳倪女为妃,势必惹得山东、安徽两省军民不满,闹不好还会酿成大乱子。无奈,只好收起“花花肠子”,低头耷拉角地独自回房安歇去

关于清朝皇帝的有趣历史故事

关于清朝皇帝的有趣历史故事 大清皇帝爱吃鸭 清朝皇帝喜爱吃鸭,每顿御膳里总少不了鸭肉。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初七“七巧节”,乾隆早膳里便有酒炖鸭、托汤鸭、清蒸鸭。 乾隆喜爱吃鸭还吃出了一道名菜“干菜鸭子”。据一大饭店掌勺 的说,乾隆下江南时,听说水乡鸭子好吃,便生尝鲜之意。时已近午,得赶时间烧制,可厨子连鸭毛都未拔洁净,又担心乾隆怪罪,怎么办呢? 这厨子也会忽悠,他顺手撒了把黑干菜和光鸭一起下锅,以掩鸭毛。谁想平常吃惯了宫廷味的乾隆,换个口儿感觉新鲜,大赞味道鲜美。因为皇帝说好,爱吃,一道名菜就这么出来了。这个传奇并不可信,很可能是饭店编出来的,但却说明了乾隆喜爱吃鸭的事实。 慈禧太后也喜爱吃鸭,她的日常御膳谱里有焖蒸鸭、清炖鸭、烤鸭,还有鸭舌、鸭掌、鸭肫、鸭肝、鸭肠。因为慈禧喜爱吃鸭,还有 人因此交了好运。清末名太监小德张便是其中之一。小德张能成为慈 禧面前的红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擅做一道慈禧喜爱吃的菜—— 烩鸭条。 据当年曾在清宫御膳房待过的温宝田回忆,因为他能炒几样慈禧 爱吃的菜,而且又处处表现得“忠心耿耿”,慈禧就命他在“寿膳房”兼任“掌案”,每顿都得炒几样拿手好菜,如烩鸭条、炒干兰豆腐、 炒胡萝卜酱、炒黄瓜酱等,专供慈禧吃。又因他对下以打人不留情闻名,更深得慈禧的信任,认为“膳房重地”,非要有这样“忠诚可靠”的人去监督才可放心。慈禧住颐和园时,就命他住仁寿殿的南院,专 管饮食之事。

清朝御膳房里的大厨也很会做鸭子。如慈禧喜爱吃的焖蒸鸭,洗 净去内脏,装入瓷罐,用文火煮上两天,把鸭肉整得酥烂,才好。清 炖鸭得花上三天工夫,去掉毛和内脏后,将鸭子放进坩埚里蒸三天, 才成。金鱼鸭掌的做法更绝,先将鸭掌放入锅中,清水煮15分钟,五 成熟取出,剔掉骨头与掌心硬茧,再将香料和玉兰花放入其中,混煮,清爽可口。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爱吃鸭,据说是因为鸭肉清火平气,如烩鸭条 的功效,菜谱上便标明:补虚养身调理、清热去火调理、便秘调理、 健脾开胃调理。当然,各位皇帝喜爱吃鸭的原因可能不同,比如慈禧,她可能更多地考虑“补虚养身”,据传她还有出恭不畅之隐,“便秘 调理”也是极有可能的原因。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乾隆是历代帝王中的长寿冠军,享年89岁,他的长寿原因是多 方面的。 乾隆虽是满族,但他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善于依照汉文化的 理论去养生。他依据古代中医的理论,为自己制订了养生十六字诀:“吐纳脏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并依此而行,毫不 放松,经常做叩齿、咽津、弹耳、揉鼻、运睛、搓脸、摩足、摩腹、 提肛等保健功法。平常吃饭时就用心吃饭,睡觉时就用心睡觉。虽然 喝酒,但绝不过量,对于女色也不过分迷恋。他还善于依据身体的需要,按照季节气候的变化,选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滋补品,如八珍糕(由 获苓、莲子、芡实、扁豆、薏米、藕粉等8种药食兼用的材料组成), 他从乾隆40年左右开始服,80多岁时经常服用。这些看似细小的事,都使他的精力得以保存而保持身体健康。 乾隆多才多艺,太平盛世,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吟风诵月。他琴 棋书画样样在行,既是中国历的高产诗人,又是一个书画鉴赏家,清 宫内廷所收集的名人字画上无一不盖上“乾隆御览之宝”的大印。这

婉约江南阅读答案

婉约江南素素①几年前曾在一个夏季走进江南。江南是淋在雨中的,乡间的稻田里水涨满了,住在稻田里的人家被水围在汪洋里,绿苔已长到屋顶。城市的街道是水洗过的,街边摊上摆满了被水浸泡得干干净净肉很厚的鸭脚掌,红色塑料桶里装着水珠颤动的凤尾花。我手中擎着一把伞,从上海走到南京,又从南京走到苏州、杭州,每天衣角是湿的,心情也是湿的。那次的江南之行,印象就是人被蒙在了雨中,掉进了水里,找不到高处,看不见岸。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女人就想,生在江南,不可能不多情不缠绵,所谓才子佳人,是江南的天所造地所设的,这里就应该发生梁山伯祝英台白蛇许仙那样的故事。②这次来江南是秋天。以为秋天的江南是晴的,没想到秋天也有梅雨般的日子,那细细的雨丝,浓浓的雾气,又一次将我的衣角和心打湿。我手中仍是擎着那把伞,走进无锡,走进周庄,走进绍兴,这都是我以前不曾去过的地方。有一个感觉:这次我走进了江南的细节,走进了江南最美最温柔的所在;我仿佛曾经是这里的人,或者这里就是我的老家,在这里面走的时候,脚下一绊一绊的,都是乡愁。③江南让我伤感。六年前也是这样,外滩迷蒙的夜灯,沧浪亭厚重的门,西湖边的断桥,秦淮河两岸的人家,给我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我像是来晚了,又像是刚刚与谁擦肩而过,我为此而伤感。这一次我又重温旧梦似的迷失了,一走进江南的雨中,就想哭,就仿佛掉入深潭,就仿佛我曾在这里失恋。④那个雨天,我在无锡的寄畅园里走不出来了。当我听说这个园子原是宋代大词家秦观子孙所建的私园,这个园子立刻就成了我的故知。我知道,这感觉与秦氏子孙无关,是因为秦观,确切地说,是秦观词里那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它已经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我想,千年以前那个在苏东坡门下做弟子的男人,一定是经历了什么,他为生命的相逢惊喜,又为相爱而不相守叹息,当爱不可得,就告诉你以这种方式自救,这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也是一个理性的男人。他写下的这句千古绝唱,从宋代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支撑,找到爱下去的理由。他也是一定要这么写的,多雨的江南,就是滋生温情和爱的地方,一代词家,不可能背离爱的主题。让我惊奇的是,时空已是一千多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至今还在如此表达。⑤淅淅沥沥的雨中,走在秦氏明代子孙的园里,怀想的却是他们宋代的爷爷。在我心里,这个园子的背景里如果没有秦观的名字,这个园子就是一般的园子,秦观的词里如果没有那样一句千古绝唱,秦观也和其他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很具体的,秦观爱了,秦观还写下那么一首词,于是他就与别人不同,就千古流芳。历史其实也是这么连接起来的,它并没有和你要太多,是你想做太多,却什么也没做好。比如爱,你爱了很多的人,却没有真正地爱过,你的生命就不会留下痕迹。⑥可是,走遍了这个园子,我居然没有看见一块属于秦观的碑刻石雕,到处都是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恣意涂抹的“御笔”,本是清静避世的“凤谷行窝”,却踩满了王者的脚印。也许它当初不是这个样子,这都是后来的人加进去的。不管怎样,既然它是和秦观联系着的,就应该在园的一角刻一块秦观的词碑,不用多,就刻那千古的一句足矣。⑦也许因为我是女人,走这个园子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写词的那个男人。每一条小径,每一道门坎,都是他牵引着我的。是他使我仍然相信,这世间存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形式,不在乎远近,等待是最美的。⑧我清楚地觉出,在北方的时候,我是不安分的,绝望的,江南的雨雾,浇灭了我的焦躁,却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忧郁。走进此园,有如流浪的路上突然看见了归宿,有一种温暖扑面而来。婉约的江南,婉约的秦观,我走了这么远,原来就为听你说那一句我熟读千遍的古词。(选自《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5. 第②段中画线的“江南的细节”“最温柔的所在”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答:指无锡的寄畅园和秦观的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结合第④段回答,为什么“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

乾隆六下江南五蹬燕子矶

乾隆 曾经,乾隆皇帝六巡江南,不仅五蹬燕子矶,而且还次次为燕子矶题诗作赋,并亲笔御题“燕子矶”三个大字。 一蹬燕子矶:百闻不如一见 《燕子矶》 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第一次蹬临矶头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燕子矶,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里不仅江水涛涛、景象壮阔,更有绿野沙洲、良田村落,看到燕子矶的百姓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岂不幸哉? 二蹬燕子矶:奇胜绝双 《登燕子矶观江》 峭壁捍长江,探奇胜絶双。 目穷空宇合,耳骇雪涛淙。 鴥鸟瑞殷祖,泥驹造宋邦。 从来称守徳,天堑讵斯漎。 如果说,第一次蹬临燕子矶,乾隆更关心的是天下黎明百姓,那么第二次,他才真正体悟出燕子矶的“险、胜、奇、绝”,并为之深深叹服。 三蹬燕子矶:丹崖飞燕 《燕子矶》

峭壁挿长江,孤鶱似飞燕, 西引幕府峦,东接临沂巘, 翠迳入丹崖,花木绘明绚, 春风三度经,每因驻云罕, 设险信无过,天堑夫何患, 南朝凡几更,临流发浩叹。 第三次南巡,凭着之前对燕子矶奇胜景色的留恋,乾隆又一次登临燕子矶矶头。燕子矶独特的“飞燕”山形、丹崖和草木,都被乾隆细致入微地捕捉到诗中。 四蹬燕子矶:翩如飞燕 《燕子矶》 一峯飞插长江里,其势翩翩如燕子, 我来四度亦四登,翠壁丹崖信如绮。 地险山川虽有言,失守诚同衣带水, 凛乎驭朽盘石安,底须天堑徒恃此。 从“百闻不如一见”到“四度亦四登”,燕子矶,已如一只翩翩飞燕,飞入乾隆的内心深处。如今,这首诗也刻在了燕子矶的摩崖石壁之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山川地险、天堑盘石,翠壁丹崖,你是否也感受到燕子矶的壮阔豪迈? 五蹬燕子矶:自在快意 《燕子矶即景》 岩径度舆轻,尘消泥不生。 畅观縁造极,快意是新晴。

乾隆身世之谜

中国十大王朝之乾隆身世之谜 乾隆皇帝于1735年登基即位,成为大清帝国第六位君主,乾隆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最为卓著的帝王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君主之一,以其浪漫风雅的男人形象,存活在民间传说的血肉之中。其中,乾隆的身世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千古之谜。 一种传说他是浙江海宁望族陈氏所生,《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康熙年间,皇四子胤禛/胤祯与朝中大臣陈阁老私交笃厚,两家私眷往来密切,相传康熙四十九年,王妃与陈家同时福祉降临,陈家生了个胖小子,喜不自胜,王妃得了个千金,整日愁眉郁悒。王妃身边的李妈是个聪明绝顶的婢女,用了一计,趁着满月互相庆贺机会,将陈家与王妃的两个孩子掉了一个包。于是,一个是黄胄公主被“下调”,成了官宦贵族小姐,一个是朝中大臣的少爷“上换”成了后宫王子。 两家人从此缄口不言,却心照不宣,血管里流淌着江南风情的陈家后代,就这样成了一代叱咤风云的康乾盛世的创业者。 另一种说法是,乾隆是康熙年间热河行宫的一个宫女所生,传说有鼻有眼,说是当年四阿哥胤祯跟随康熙在“木兰围场”狩猎,射中一头强悍的雄鹿,雄鹿负疼狂奔,胤祯与手下一个亲兵策马奋追,足足一顿饭的工夫,两人才在崇山峻岭中追上了气息奄奄的梅花鹿,手下亲兵割断鹿颈,胤祯猛一口气喝下公鹿鲜血,大自然的雄性荷尔蒙如同钱江潮水一般汹涌而起,害的四阿哥阳气上冲,喉咙热乎乎的,胸口堵得慌,不久,他们来到行宫后门的一个茅屋里,而宫女李金桂,

恰恰就在此时出现在了后来雍正皇帝的生活里,成了生命承载能量最肥沃的土地,乾隆就是此次偶然播种的收获。 清代历史是一个少数民族用马蹄与热血书写的历史,清初,统治者又肆意修改了许多原始历史典籍,因而后来汉人学者与百姓,就在民间历史中加进了许多演义传说,意在鄙夷满人,而且,这种传说,因为大众化如“狸猫换太子”之类的传说和夸张,越来越变得真假莫辨,扑朔迷离。 其实,乾隆的出身是极其确凿的,据史载,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也即1711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母亲为钮祜禄氏,而且,雍正有十个皇子,六个公主,乾隆是他第四个儿子,根本没有必要抱养异姓孩子来继承皇位,因此,所谓乾隆是海宁陈氏所生,或者与宫女“野合”而生,不但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而且也未进入史学界主流观点。 当然,海宁陈家,之所以成为传说中乾隆的出身家庭,也并非空穴来风。在江南,在清一代,海宁陈家名闻朝野,童叟尽知,连帝王君也以“海宁陈家”呼之,可见,名门望族海宁陈家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之大。海宁,清代设为州治,在浙江北部,东临杭州湾,因吞天吐日,撼山崩岳的钱江潮名震天下,而同样名声显赫的,是海宁陈家在清代的政治文化地位。 陈家起家于明代正德年间,入清之后日渐崛起,到康、雍年间,陈氏接二连三地入主相府,仕宦腾飞,康熙四十二年,葵未会榜,陈家的陈嵩、陈邦彦、陈世倌叔侄三人,同时名列当年金榜之上,实属史无前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兴修海塘抗御海潮,多次下榻陈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