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张学良的一生

张学良的一生

张学良的一生
张学良的一生

张学良的一生

姓名:司宝华班级:教科系学本二班学号:22号

摘要:

1928年底,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以为会得到共产国际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不料结果竟事与愿违。对于一个为国家统一,为中国革命独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该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缅怀。

关键词:

张学良幼年、军旅生涯、张学良政治方面、获得自由后

正文: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然而,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险阻。

一、张学良幼年

1901年六月三日,就在张学良出生之时,为了躲避金寿山的偷袭,张作霖带着自己的妻子打开了一条缺口,使得其家人安全逃出。就在逃跑的途中,一个婴儿降生在大马车上。他就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乳名双喜、小六子。双喜是因为他的父亲升官发财了,又加上他的出生,所以才叫她为双喜。然而小六子的来历更为有意思,因为算命先生说他命硬,在做完一些准备后,出门后有人喊出的第一声就当为他的名字,然而出门后就听到小六子。所以才由此得到小六子。但是,张学良命硬,11岁丧母,28岁丧父。这是历史的巧合。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能下笔千言。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经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张学良的一生中,有两个妻子伴随着他。一个是他的结发凤至,一个则是终身赵四。在台湾,张学良被软禁在台北北投居所,过着软禁下的隐者生活。张学良原配夫人是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张学良在长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他于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规只能一夫一妻,1964年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结婚。

二、张学良军旅生涯

(一)“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悍然发动了“华北事变”。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顽固的“剿共”政策终于逼反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在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兵谏发生后,张学良要刘鼎立刻向中共领导人发电:“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今已将蒋介石等扣留,逼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请派人前来商大计。在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曾试图寻求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却事与愿违。最终在强大的国际压力和国民党内部压力下,张学良不得不牺牲自我,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以自己被囚禁的代价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二)东北易帜

1928年底,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北易帜”。它标志着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

,为什么张学良心甘情愿将张作霖起家和发家致富的老本、关乎生死存亡的“心头肉”割给蒋介石,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的败家之事呢?

事实也是张学良与日本有血海深仇,是不可能投降日本的,从而服从于国民政府。1928年6月4日,由于张作霖未满足日本在东北筑路、移民和中国停止在葫芦岛建港等无理要求,被日军在沈阳皇姑屯炸死,史称“黄姑屯事件”。毫无疑问,对于杀父仇人,张学良必定是满腔仇恨。如果他归降了日本,那便是认贼作父,那才是千夫所指,那才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因此,在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死亡威胁之下,他始终没有屈服。失地事小,失节事大,气节,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绝对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而是一个有骨气,有毅力,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中国军人。

如果说不投降日本在情理之中,那么为什么,张学良要投靠国民政府呢?1928年4月,国民政府还曾出兵讨伐奉系军阀,将奉系打回东北老家,他投靠国民政府,不也是与敌为友吗?

第一,局势所迫。试想,一旦张学良宣布东北既不实行自治也不改易旗帜,而继续保持现状,势必遭到日本与国民政府的双重忌恨,从而使东北陷入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因此,张学良不得不与南京国民政府达成一致。关于这一点,张学良曾经说过:“我引国府及国民党势力下之与论相助,外人其奈我何?”所以,“东北易帜”不失为张自我保护的最有效途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张学良内心根本的想法和主张。实际上,张学良对军阀混战,列强侵侮深恶痛绝,历来张励精图治,主张统一。也就是说,“东北易帜”更多的是出于张学良自己的政治主张,出于他的自愿,而且,自始至终,张学良一直都把“东北易帜”当作关乎国家统一的重大事件,并且坚持这一主张从未动摇。第三,也是最客观的原因——国民政府的努力。“东北易帜”毕竟需要奉系军阀和国民政府达成一致才能实现。张学良有心归顺,还要看蒋介石是否有意接受。事实上,国民政府在实现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国民政府政策所表现出的政治魅力远远超过了日本,更有吸引力。“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日本企图建立“满蒙新国”的阴谋未能得逞,竟然恬不知耻的转而迫使张学良就范。1928年6月15日至7月19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三次令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警告张学良不得与南京政府妥协。而在日本不断给张学良施压的同时,国民政府给了张学良极大的支持。其实,国民政府早在占领京津后,就决定和平解决东北问题。此时,为了缓解张学良的压力,国民政府表示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还每月允拔1000万元给奉军做军饷,并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个员维持,概不更动重大人事”等。这一系列拉拢政策与日本的威逼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坚定了张学良归顺国民政府的决心。主导事件发生的张学良将军的爱国爱民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后来人认真体会和学习。

1931年9月18日,一个令中国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日子,于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诬陷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一系列的不抵抗,很快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那么我们不禁要问20余万的东北军为何机会没有进行任何抵抗,是不是东北军无心与日军抗争,是不是张学良执行了所谓的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还是会有什么其它原因呢?张学良也有着国耻家仇的反抗理由。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将领,他不能感情用事。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抵抗,有这样一段材料:张学良在后来的自述中说是自己命令不抵抗,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曾下达过多次不抵抗的命令。从个人的情感方面上讲,也没有人愿意留下历史的骂名,为蒋介石开脱好象也没有必要。但并不能抹掉蒋介石作为领导国民政府领导人的责任。

张学良的确是不抵抗的始作佣者,而不抵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认为关于不抵抗的问题,张学良要负主要责任,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失误。

三、张学良政治方面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两人以为会得到共产国际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

不料结果竟事与愿违。此事遭到了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和共产国际的强烈反对,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猛烈抨击张学良、杨虎城事变为日本和投降派汪精卫的阴谋。14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社论,把的义举说成是“叛变”,是“利用抗日运动进行投机”,甚至把西安事变同亲日派首领汪精卫联系在一起。苏联政府机关报《消息报》也称张学良的“叛变”可能会瓦解中国抗日力量的统一,不仅给南京政府,而且给整个中国人民都将带来危险。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国际通讯》则著文斥责张学良为“叛徒”、“强盗”。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还专门向孔祥熙表示,苏联政府与事变无关。

斯大林还亲自草拟了电报,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转告中共中央:“应该首先了解到:蒋介石是抗日的,打倒蒋介石,必会引起内战,而内战只能有利于日本侵略者。”斯大林还解释说,张学良分量不够,怎能做全国抗日领袖,中共也一时没有领导抗日的能力。蒋介石虽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但他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抗日领袖。

毛泽东主张有条件地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借此机会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会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联名向南京、西安当局发出通电,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8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条建议。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收到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电报,其内容和中共中央已做出的决定基本一致,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四、获得自由后

关于张学良为什么在获得自由后不回国,对于他来说算是一个遗憾,而原因又是复杂的。张学良被长期软禁在蒋家后园,难免对政治隔阂,一旦出山,会引来诸多不便,不过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性格上的弱点和政治环境的干扰。

张学良常说自己是政治旋涡的“闲云野鹤”,“采菊东篱”的老翁,没有特权的普通人,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政治,他被蒋介石幽禁期间,他矢志不渝,非常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获得自由后仍然表示,只要国家需要,他将像年轻时一样尽心尽力。其实,张学良就是怕自己回国的事给海峡两岸带来政治上的不必要麻烦。

1991年,因为,李登辉的干预,张学良未能实现他在美国作出的“回家决定”。第二年,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岸关系又紧张起来,而美国违反中美的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悍然向台湾出售F16战机,中国向美国提出抗议,这些都是政治环境的干扰。

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张学良有家不能归,可他在异国他乡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内地人民,他曾将自己培养了20多年的兰花(爱国号)托黄秀球转赠给江泽民主席,这足以表达自己爱国赤子之心。

夕阳终于经受不住时间的的考验,沉入了地平线,余辉染红了西方的天空,却给了东方一片凄凉和寂寞。张学良将军已经离去5年了。虽然他早期的政治生涯犯下了不小的错误,但我们绝不能以偏盖全地认为张学良是历史的罪人,而更应该铭记的是张学良伟大的功绩,是张学良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是张学良冒死兵谏的果敢气魄。

对于一个为国家统一,为中国革命独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人,我们应该怀着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缅怀。

参考文献:

[1] 张友坤张学良画传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

[2] 张永滨张学良大传(上)国读出版社

[3] 张永滨张学良大传(下)国读出版社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张学良为什么已有了回乡之便,却又不肯返回祖国大陆?海内外媒体对此议论纷纭。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的原因和张学良至死没回祖国大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除了某党会感恩戴德的说学良哥在最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处于亡国灭种阶段的中华民族,我想没有人会对这样一个背主之徒抱有好感的。对于他所出身的阶级,他背叛了它;对于与他义结金兰的盟兄蒋委员长,他更是把枪口对准了那颗铮亮的光头;对于生他养他的东北大地,他更是无耻的逃兵,某本秽史可能会说是委员长命令他不抵抗的,但是拜托用脑子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何等可笑的弥天大谎啊。对于军队就是命根子的军阀来说,抵抗日本人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石原莞二在其回忆中提到:1931年9月,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只有一万零六百人的兵力,而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是四十四万八千人,日本国内甚至嘲笑关东军的军刀只是竹刀,但石原莞尔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张学良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如果当时是常凯申(蒋介石)(这个名字要感谢伟大的北大教授的学术创造)在那里,他们的方案可能会有差别。六十年后,张学良回忆当年的情形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这么干,所以没有下达抵抗的命

令,国人批判我是“不抵抗将军”,我不承认。但是我承认,我没有能识破日本人的阴谋。现在的说法把不抵抗说成是奉了常凯申的命令。问题是,常凯申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他指挥得动张学良么?综上所述,谁会救他? 为什么张学良释放蒋介石 一、蒋介石已经口头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大概蒋介石不签署协议是为了他伟人的面子,所以蒋以“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人格保证”抗日。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然应该释放蒋介石。 二、当时国民党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攻打西安(比如亲日的何应钦)救蒋介石,如果这样,很容易造成国内更大规模的混战,也容易伤害蒋的性命(那何应钦就掌权啦),这对抗日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派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件,就是主要是宋美龄,宋子文等蒋介石身边的亲近人的想法,由于这些人的奔走吧,和张学良见面谈判,也促成了张学良释放蒋介石。 三、据说当时共**dang里有人要求杀蒋介石的,但张学良显然不能同意他们这么干的,还有周恩来等一些理智的人的劝阻吧,蒋才得以平安。 四、张学良一向视蒋介石为最高领袖,从来没想过要伤害蒋或者杀蒋,所以把蒋抓来,也要把蒋安然无恙地放回去。 张学良为什么至死没回祖国大陆 正是由于张学良在第一次访美后并没如愿返回他毕生翘首的祖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 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 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 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

历史趣谈:张作霖死后张学良究竟为啥不让张宗昌会东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作霖死后张学良究竟为啥不让张宗昌会东北 导语:张宗昌生于1882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五),由于这一天是上元节,又称灯节,而民间有“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这一说法,因此给张宗昌起了个小名 张宗昌生于1882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五),由于这一天是上元节,又称灯节,而民间有“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这一说法,因此给张宗昌起了个小名叫“灯官”。张宗昌幼时曾接受短暂的私塾教育,为后来张宗昌能读书、写字打下了基础。塾师祝修德为其起名张宗昌,乃昌盛张氏家族之意。少年时代的张宗昌,经常衣食无着,饱尝挨饿受冻之苦。为了度日糊口,张宗昌放过牛,当过放铳手、酒计等。痛苦不堪的童年生活既让他过早地饱尝了人间的冰凉,又磨练了他的意志,增强、提高了他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1897年,胶东一带又遇荒年,民不聊生,张宗昌逃荒关外。在东北流荡期间,他打过零工,扛过长活,给老财家放过牧。1899年,张宗昌应招到中东铁路当筑路工。在这期间,当过装卸工,干过扳道工,由于张宗昌身材高大,勇于干重活,宽厚大度,重义轻利,所以在工人当中很有威信,也逐渐得到俄国人的青睐。并且学会说一口流利而又发音准确的俄语。后前往西伯利亚淘金充任总工头。在金矿任总工头时,不仅学得一手颇为出色的淘金技术,而且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出众的射杀猛兽猎手,锻炼出了极准的枪法。 经人介绍,张宗昌与革命党人张西曼、胡金肇等发生联系,加之张宗昌在海参崴时即已经接触过革命思想,经宣传鼓动拉队伍回国参加革命。投山东民军都督胡瑛,不久,即随军到上海,在陈其美部下任光复军的团长。1913年,张宗昌升任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二次革命时,江苏是国民党人讨袁的主要省份,张宗昌第三师被派往徐州防御 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影响城市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张学良

浅谈影响城市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张学良 发表时间:2018-08-22T17:19:23.6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8期作者:张学良党磊杰[导读] 地铁建设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存在安全故障。鉴于此,本文就影响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张学良党磊杰 西安市政道桥建设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建设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为了方便出行,很多家庭都购买了私家车,从而使得城市的交通堵塞现象日益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地铁在很多城市中成为为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经过时间证明,发现城市中地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的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但是地铁建设由于受到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存在安全故障。鉴于此,本文就影响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关键词:城市地铁;施工质量;主要因素 1导言 地铁是我国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工具的主要工具之一,对其建设发展可以很好的分散客流量,缓解交通压力,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应用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但是地铁施工过程存在很大的复杂性,所以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也就非常多,故而为保证其整体工程质量安全,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影响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做好对其把控工作,以最终促进城市地铁工程以及城市经济建设水平的更好更快发展。 2影响城市地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2.1原材料不合格 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原材料很多,并且很多材料是其他工程中没有的,如管片、管片螺栓、管片止水条、各类注浆材料、盾尾脂、润滑脂、水玻璃、构配件等。这些施工原材料的规格和品牌各异,其质量指标如何直接关系到城市地铁的施工质量。调查发现,国内外很多地铁事故是由于施工原材料不合格引发的。如水泥或粉煤灰等注浆材料不合格,将直接影响管片背后的注浆效果和承载能力,严重的危害地铁施工质量安全。再者,一些管片设置密封垫的沟槽部位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有很多气泡,这样的管片安装后常常会出现漏水。 2.2施工组织不合理 和隧道工程类似,地铁工程也属于地下工程的范畴,并且相对于隧道工程来说,地铁工程的系统性更强,更需要多专业的配合协调,因此合理的施工组织不仅是保障地铁工程施工进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是保障其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很多地铁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坍塌事件大多是因为施工组织不合理引发的。例如,未合理调节盾构螺旋输送机的转动速度和千斤顶的推进速度,就无法准确地调节输送机的输送土量、刀盘转动速度、切削扭矩、千斤顶推力,从而无法准确地换算出盾构推进开挖土方量,从而导致体存储仓中的土压无法和土层中的水压平衡,引发开挖面支护失效。再如,未及时对盾尾进行注浆处理来填充衬彻外围产生的建筑空隙的话,就容易引发地铁附近地面的沉降破坏。 2.3施工工艺不规范 和其它土木工程相类似,城市地铁的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都是由很多工序组成的,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特定的施工工艺,只有所有的施工工艺都到位、都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才能保障整个城市地铁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城市地铁的质量安全事故案例中不乏很多是由于施工工艺不规范引发的。而很多施工单位就是由于不重视一些小的施工工艺或者施工细节,才会酿成大祸。如,在盾构设备推进之前,未调整好盾构和管片的姿态,导致管片拼装时管片间发生错台,相邻管片之间的止水胶带没办法紧密贴合,从而引发管片漏水,而这种现象常常会一连出现好几环。 2.4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 地铁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其主体方——施工单位认真负责地施工,同时还少不了业主、设计、监理、检测、监测等单位的共同参与。尤其是监理、检测和监测单位,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及合同要求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才能使得城市地铁的施工质量在可控范围之内。而现实发现,国内很多地铁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明显不到位。一方面由于施工队伍的垄断现象使得整个隧道、地铁施工市场风气不佳,施工单位本身对施工队伍的管理能力骗弱,常常出现“管不动”的现象。另一方面,监理、检测和监测等单位岗位责任缺失,甚至有的项目施工、监理、检测和监测单位“实属一家”,这些单位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类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场管理力度严重不足。 3地铁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工程建设的安全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问题,为了确保地铁建设工程的安全性以及提升地铁建设工程的质量,就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施工作业,并且需要各部门配合做好监督工作,对于施工中存在的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情况,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并对其加以改进,确保施工建筑能够按照计划工期有效开展,同时最大限度的保障施工安全以及确保工程质量。 3.2下穿管线施工保证措施 (1)在进行地铁工程施工作业之前,应该做好对施工现场周围管线以及车站上方的检查,并且在管线所属单位的协助之下,了解到管线布设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管线布设的特点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对污水管、雨水管以及热力管线的漏水情况进行探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增设防水内衬、洞内导流等处理措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定向注浆技术,能够起到保护管线的作用。(3)对处于电力沟中的管线,在施工之前应该先对管线的工作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测,同时还应该在管线所属单位的协助之下,提前做好管线的抢修计划,防患于未然,才能掌控施工中存在的各种局面,从而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4)燃气管以及上水管存在压管线,因此,应该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在施工之前完成紧急演练,根据演练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来备足抢险物资,从而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掌控。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 张友坤与张学良合影 作者:黄滢 人物简介 张友坤,1938年4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军秘书。转业后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张学良画传》。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 “那是张学良在拱手致谢呢。”见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盯着墙上的照片,张友坤连忙解释起来。“1998年,我去夏威夷拜访少帅,赠送他一本我撰写的《张学良年谱》。我说:‘大陆的老百姓都很想念您,都希望您能回大陆老家看看。’张学良听后拱手说:‘谢谢他们!’”

因为与张学良关系密切并时有相关著作问世,很多人猜测张友坤是张学良的亲戚。对此,张友坤连连摆手,“没有的事。”他说:“我年轻时就很佩服张学良将军,对于他发动的西安事变特感兴趣。后来我有幸给吕正操将军(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当秘书,在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看过不少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录。根据周总理生前指示,要撰写《西安事变简史》,吕老曾是撰写该史的领导者之一。我是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才走上研究张学良、东北军和西安事变之路的。”1990年张友坤转业后,到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曾任“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和西安事变研究中心顾问。 研究了半辈子张学良,张友坤始终有一块心病——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所藏的一批“最权威”张学良口述资料一直无缘问世。2009年,他与胡玉海、王海晨等,应当代中国出版社邀请,参与主编、整理《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下文称《口述历史》),经过多年的工作,不久前终于系统出版。张友坤也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 环球人物杂志:张学良口述史的版本很多,这一部《口述历史》与其它版本有何不同之处? 张友坤: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主要形成于86岁至99岁之间。这套《口述历史》出版前,有过录音的张学良访谈不下10次,但真正属于有计划、有准备、较为系统的访谈,并制作成文本或影像资料的,有以下4种:由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录音,我整理加工的《海峡两岸大披露——张学良口述历史》;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张学良之后,根据录像带转成文稿的书籍《日本昭和史的最后证人——张学良》;张学良的忘年交郭冠英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这4种版本都是张学良谈亲身经历,大同小异。 而“毅荻书斋”存藏的这批资料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采访时间长、次数多、内容丰富、有协约,并经过他本人审定。自1991年12月17日至1993年8月3日,前后共采访60次,共采得录音带145盘。内容达100多万字,涉及1100多个人物。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就被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直到1991年,才首次被允许离开台湾赴美探亲。“天下口述史第一校”哥伦比亚大学及时捕捉到这一机会,迅速成立了采访和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专门小组。担任采访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女学者张之丙及胞姐张之宇。 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为避免有些讲述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张学良特意规定要等到2002年再将这些内容公开,没想到他于2001年仙逝,因此这些资料的出版只能一拖再拖。 环球人物杂志:两位学者采访张学良时,他的状态如何,说话是否完全没有顾忌了? 张友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在地域的改变和“自由度”的提高,张学良对敏感问题谈得越来越多。一是在史实方面,他把许多历史的空白点补上了,许多模糊之处澄清了,许多“成说”否定了;二是在心理方面,他自揭自短,将自己丑陋的一面,包括他父亲的、家族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八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 如皋蒋文祥 1929年,在我国东北发生了一起历时半载轰动世界的中东路事件,中苏双方围绕中东路问题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和平解决,都与张学良将军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拟对此作一专题探讨,借以纪念中东路事件80周年。 一、中东路的缘起应该说是沙皇俄国侵华政策的产物 事情还得从中东路的原来说起。 1896年春夏之交,沙皇俄国邀请大清帝国派遣使臣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率团前往。加冕典礼结束,在俄方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举行会谈,并于当年6月3日签订了《中俄密约》,又称《御敌相互援助条约》。 整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允许俄国从赤塔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可以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地区;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以用该铁路运输军队、粮食及军需物资;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修筑铁路所需款项,均由俄国华俄银行承办。等等。[1] 6月4日,维特亲自批准了由华俄银行对李鸿章给予300万卢布的行贿密件。 7月,清政府批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9月8日,清政府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俄国财政副大臣罗曼诺夫在德国柏林签订了《国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该章程的主要内容有:成立东省铁路公司,清政府以白银500万两入股;该公司所占地段均属官地,不纳税;从铁路建成通车之日起,80年内铁路所得利益归该公司专有,80年后由中国政府收回。[2] 根据以上规定,从1897年起开始修建西从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 1898年,沙俄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租借旅大条约,并且取得了从哈尔滨到大连的铁路修筑权。1900年,中东铁路建成。1903年,哈大铁路通车。这些铁路的建成,使沙皇俄国达到了把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的目的。 这些铁路的建成,同时也使早已对中国抱有觊觎之心的日本更加气急败坏。于是,1904年便发生了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战胜国日本取得了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使用权。而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长春的中东路仍然控制在沙俄手中。从此,这两条铁路成为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主要工具。 二、苏联政府在中东路问题上一直坚持大国沙文主义立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7月,苏俄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废除沙俄时代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表示愿意“把中东铁路矿产林业等权利,及其他特权,都返还给中国,不受任何报酬。”[3] 由于那个时期的中东路还是反对苏维埃政府的白俄分子盘踞的一个中心,而苏俄政府一时又无暇东顾,因此,这个宣言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中国的力量打击白俄势力,或者至少要把白俄势力驱逐出中国国境。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拒不承认苏俄政府的合法性,因此,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张学良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张学良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不仅从危 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在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学生时代,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192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 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摘要:西安事变的爆发,绝非是偶然,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本身所处的特殊情况下,西安事变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统一抗日战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巨大的意义,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西安事变前期的中国政治局势紧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际舆论也是不利于中国的,中国民族矛盾日益上升至主要地位,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力图缓和对苏关系的同时,寻找与政治对手中国共产党谈判沟通的渠道。西安事变所造成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的轨迹,民族的命运,也开始出现了转折点,对西安事变的实木进行深入研究,更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关键词: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正文:1936年的世界秩序是充满硝烟战火四起,太平安宁已经离去。法西斯政权已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法西斯主义向人类社会公认的正义和准则开始了疯狂的践踏。也对西方大国首肯的原有“秩序”发起了公开的挑战,但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暴行采取的“不干预”政策任然没有根本改变,近看中国:日本占据我半壁河山,国家经济陷于瘫痪,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招致南京国民政府危机四伏,英美支持软弱无力,南京政府不得已将目光转向苏联。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抗争中,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他们读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如七十四年前,在总过近代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促使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西安事变。 1936年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十三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希望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可是蒋介石却视毛泽东的忠告为软弱可欺,认为红军的处境已难以为继,于是变本加厉地调集三十万军队准备“围剿”。12月4日蒋介石和其他军政要员抵达西安,给张学良、杨虎城两人施加压力。向他们提出最后通牒式的两个方案。一、服从“剿共”就将二人的部队调往陕甘前线,二、不服从就将张学良部队调往福建、杨虎城部队调往安徽,退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张学良、杨虎城下定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实行“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和其他十多名军政要员,通告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各国的态度是:日本,既无顾虑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不愿使之迅速激化,又期望亲日派上台,以更便利地遂行其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企图,因而急欲山洞南京讨伐西安,挑起中国全面内战,坐收渔利的思想主导了其对华政策。英美,既考虑本国在华利益和侨民安全,又着眼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友好关系”,遏制日本对华侵略,维护其在花利益的需要,极愿事变所涉及各方选择“和解保蒋”。苏联,被日本列为“北进目标”,担心事变成为对日开战的借口,又面临德、意法西斯威胁,在自身利益驱使下苏联奉行谴责西安事变,主张“和解放蒋”的策略。法、意、德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法国支持英美的和解主张,德国虽愿意释蒋,又不愿支持主和派,意大利反对西安事变,主张中日亲善。总过共产党起初反应,中共领导层多数意见人呢为,下事变是革命行动应当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只有对她进行彻底清算,才能为全国统一抗日开辟道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中共果断放弃“审蒋”计划,有条件维护南京的正统,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以举国抗日为根本目标,使中共车工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坚力量,检定的站在西安一边,中共支持张、杨的革命义举,准备共同迎击南京亲日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帮助西安各方面筹划和进行和平努力。西安事变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开使张感到“剿共”无出路,蒋介石一向用到“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东北军士兵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愿望促使张学良组岸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张、杨的强烈爱国心。蒋介石的顽固不冥等,都导致了西安事

浅谈精、气、神

浅谈“精、气、神”与中医养生 明新杰 所谓“精、气、神”,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和临床施治常用的术语,也是道教内丹学术语。从渊源上看,其概念均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自古以来,对“精、气、神”的保养,一直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即卫、气、营、血(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分,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故中医常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形神俱损,精气耗尽,人的生命就终止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又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神”在内丹学中,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便焕发出恒久的青春。古今人们常用的词如养精蓄锐、精力充沛、精神焕发、精神饱满、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气宇轩昂、气壮山河、浩然正气、神采奕奕、神出鬼没、出神入化等等,都是用来形容具有“精、气、神”内涵的人的。炎黄子孙皆应具备精、气、神,所以,我们的祖国大地向称“神州大地”。 已故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读黄帝内经谈智慧》一文中,对“精、气、神”的简述为:“天之在我者,德也”,上天是什么?形而上的。“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即上天给我们生命的功能,地球给我们生命的力量。“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而“随神往来谓之魂”,脑的思想叫魂;“并精而入者谓之魄”,魄是睡着了的那个气,往下面去的叫做鬼,往上冲的叫“神”。同时,南老又总结出了“心、意、志”三个词,论述得非常精辟。他认为:在中国文化中,精、气、神、心是分开的。心,就是我们能够思想、记忆、能够作用的能,心字上边那三个点,就代表精、气、神。可见古人造字时很有智慧。故“心有

【军史知识】十四年苦战北山黑水,东北抗联重大事件

【军史知识】十四年苦战北山黑水,东北抗联重大事件 岁月的车轮,穿越世界大战的硝烟,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浩荡潮流。70多年前,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在白山黑水间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的抗战历史,波澜壮阔,可歌可泣﹔他们的英雄事迹,慷慨悲壮,感天动地,他们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勇敢顽强、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历史不容忘却,就让我们通过纪念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辉历程,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东北抗日联军史大事年表1931年4月本月日本关东军驻扎师团换防。日本军部把驻辽阳的第十六师团调回日本,由塬驻日本仙台适于在寒冷地区作战的第二师团接防。 7月1日日本右翼分子制造万宝山事件,挑拨中朝民族关系,借机在日本国内和朝鲜大造反华舆论。本月日本军部借日军间谍、中村大尉失踪事件,大肆叫嚣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本月日本关东军组织“参谋旅行”,对东北要地进行军事侦察,制定佔领东北的“作战方案”。本月日本军部拟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将佔领中国东北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8月20日日本关东军新任司令官本庄繁到达旅顺。9月7日至18日日本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巡视“南满铁路”沿线日本驻军,检查应 变准备,指示各地日军部队在万一事端发生时,要“积极行动”,不可有半点失误。18日夜,驻沈阳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叁中队工兵中尉河本末守率6名士兵将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炸毁,并诬称是中国士兵所为。日军向中国军 队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19日日军佔领沈阳及南满铁路、安(东) 奉(沈阳) 铁路沿线各地。同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宣言》, 指出,日本要变东北为其殖民地,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佔领东叁省事件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发表《满洲事变宣言》。同日中共满洲省委、共青团满洲省委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告朝鲜工人、农民、学生及一切劳苦群众书》。21 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佔领满洲与 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号召广大群众展开斗争,反抗 日本的侵略。22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佔满洲事变的决议》,要求在满洲更应该加紧地组织群众 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组织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23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对士兵工作的紧急决议》,发出党要组织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游击战争的号召。同日东北边防

读张学良传有感

读《张学良传》有感 张学良这个名字,相信无论哪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他生平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西安事变中逼迫蒋介石同意抗日,以及后来被蒋介石囚禁大半生这两件事。 《张学良传》从张学良的少年时代讲起,还写了一些张学良父亲张作霖的事迹,以此来对比衬托出张学良性格的形成还有其信念中与其父亲、还有生长环境不尽相符的地方。而从这些事迹的描写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从前我认识错误的地方。这本传记第一个打破我原本观念的地方便是对张作霖的解读。我曾经以为所谓军阀就都是那种割据一方、横行霸道、以势逼人的人,但我却在书中看到:张作霖原本家境贫寒,他是自己白手起家、顽强奋斗才有了后来的地位,也是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虽然他不乏专制、贪婪的一面,但她富有谋略,胆大而且还能够任用贤能,的确是当得一方军阀的位置。对于他,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写到的这样一件事:张作霖下令午夜后任何人不许进出。他自己有一天也被卫兵拦在了门外,并且这个卫兵还说“就算是大帅来了也不能进去”。张作霖很赏惜这个卫兵执行命令的严格认真,不仅不生气,还把他提拔成监狱所长,并就他不识字这一点给他配了两个识字的副官。从这,我看到了张作霖豁达大方一面。 但是在《张学良传》中写道:张学良并没有在这样一位父亲的影响下继承军阀的道路。张学良受中西两方的教育,逐渐成为了一个既有中方谦逊温文的性格,又兼具西方开阔视野的人。他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常常为之不停奔走以筹集赡款。张学良是个反帝爱国的积极分子,可是他身上也依然有少量封建迷信的成分存在着;同时,张学良也并不接受三民主义之类抑或信义和平直流的说法与空谈。 皇姑屯事件后,年仅二十七岁的张学良接任了东三省总司令的位置。虽然年纪尚轻,还经受着父亲去世的打击,张学良还依然能够顶着不容乐观的局势,沉着冷静地稳定了军心,没有被愤怒迷住了眼睛。这反映了张学良心性沉稳,在危急之中能以大局为重,而且手段还十分高明。他继任后的一系列作为造成的影响远不止稳定了东三省的局势这么不值一提,这些措施还促进了中国渐渐走向统一,史称“东北易帜”。 张学良是个坚守自己立场的不折不扣的爱国者。“东北易帜”时期,他面对来访的日本试着坚决表明了自己是个中国人,对日本,也对治下人民说出自己绝不做侵辱祖国主权的事的话。他坚持与南京政府合并,不理会其余名声狼藉的军阀的想要;而在“西安事变”中,他敢于冒犯当时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不惜采取激烈的手段,逼迫蒋介石,也算是自作主张同意了联合共产党先一同抗日。他对祖国的热爱,促使他不顾别人的反对还有自身的安危做出了这一件又一件保家卫国,顽强抵抗外国势力的事。尽管两件事最后结果不尽相同,但都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

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九一八事变大家都熟悉,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但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少帅想想: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仅仅靠东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战吗?绥芬河、诺门坎与苏俄军事对抗的失败,很明显是前车之鉴。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网友,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说这些,并不是给张学良洗清罪名。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至于有的朋友说西安事变同共产国际有关,仅仅是传言,从能找到的史料看,没有任何依据。相反,共产国际事先根本不知道事变的消息,所以,事变后才有塔斯社关于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汉奸的策划等等说法。我个人以为,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

张学良读后感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 恐怕周总理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说说权当玩笑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

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 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新派说法的种种。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其实我看各种张学良的事迹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

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一 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 如皋蒋文祥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令人不能不想起中国由十年内战走向一致抗日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更不能不想起虽未亲身参加抗日战争,但却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将军。 本文拟就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做些研究,以此作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杀父之仇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张学良是东北草莽英雄张作霖的长子。张作霖出身绿林,靠结帮拉杆子起家,人称“马胡子”。1916年任奉天督军,以后成为“满州王”,一度曾任北洋政府元首,是奉系军阀的首领。1928年张作霖在日本侵略者一手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死,年轻的张学良继父业于危难之中,抚三军于大丧之后,成为主政东北的最高统治者。杀父之仇在“未至而立,即负方面”的张学良心中深深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张学良后来不止一次说到“我恨日本!”[1] “我恨日本军阀!”[2] “可以说我自己的整个毁灭是出于日本,我父亲被杀,我自己的家庭整个毁掉了,我的财产一切都没有了。” [3] “我对日本非常不满,家仇国难集于一身,同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4] 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同父亲可以说有特别的父子关系。我生下来时,父亲头一次打了胜仗,换句话说,我父亲就是因为这个起来的。”[5] “我很迷信,总感觉父亲与我有特殊关系……父亲很喜欢我,父亲之死使我非常难过。我现在的生日(6月1日)是假的,我不能过生日,因为这会使我想起父亲。”“最初我不知道父亲被炸死,部下仅告诉我是负伤,所以我晚了几天才回家。如果当时告诉我真相,我会立即赶回去。我一点都不怕日本军,如果他们在杀死我父亲之后再杀死我,我相信一定会有比我更厉害的‘张学良’出现……”[6] 当时为父奔丧的张学良剃去长发化装成士兵混在闷罐车中,躲过了日本人的沿途检查返回到沈阳家中。张学良拿了父亲的图章,模仿父亲的字体,以父亲的名义把东北的事情都安置好了,才宣布了老帅的死讯,公开为父发丧。 日本关东军当时不知虚实,未敢轻举妄动。日本政府派外交元老、大帅老友林权助为吊唁专使来沈阳致祭。林权助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老手,有名的中国通,曾在中国做过多年的公使,而且同张作霖有一定的私交。日本派这样一号人物来作吊唁专使,实际上是想用拉拢的手段,来鼓动刚刚继承父业的张学良维持与南京政权相对立的局面,妄图诱使东北集团成为一个在日本人控制之下的独立王国,以实现其分化中国、控制中国的阴谋。 林权助向张学良正式提出阻挠东北集团与南京政权合作的问题。林权助说:“我是承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之命来正式提出这个问题的。日本政府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满蒙是日本付出过重大牺牲而后得有特殊权益的地方,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它是大和民族的生命线;它的命运,日本不能不时时刻刻的关心。如今专以排斥外国势力为名的国民革命军的势力已经席卷华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到满蒙,并且我们听说,张学良将军有随时换上青天白日旗和他们同流合污的意图,我们对此特别关切,请张将军将你的意见告诉我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