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docx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docx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docx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docx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

1.想平均数

例如,美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第三次 (1982 题 3:求三个连续自然数, 使第一个和第三个之和等于

1 月 )

118 。

( )

由于三个数是连续自然数,所以第一个和第三个数的平

均数是第二个数,即

118÷ 2=59 。另两个数是 58 和 60 。

2.想中间数

判断方法:

3.接近某数法

两个分数与 1 的差大的分数小;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

差数越小。

例 2 下面的正确排列是( )。

只有 (B) 正确。

4.拆数

例如, 99999992 + 19999999的和是( )。

原式= 9999999 × 9999999 + 19999999

=9999999 × (10000000 —1) +

(10000000 + 9999999)

=99999990000000 — 9999999 +

10000000 +9999999

=100000000000000

5.插数

2 倍,使原来分子

就是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各扩大

和分母都“相挨”

这种方法简便,一次成功,正确率高,所填分数的分子

分母又最小。

6.奇偶数法

基本关系:

奇数±奇数 = 偶数

奇数±偶数 = 奇数

偶数±偶数 = 偶数

奇数×奇数 = 奇数。奇数的任何次方,是奇数。

奇数×偶数 = 偶数。 n(n +1) 必是偶数,因n 和 (n+ 1)必一奇一偶。

偶数×偶数 = 偶数。偶数的任何次方,是偶数。

在整除的前提下:

奇数÷奇数 = 奇数

偶数÷偶数 = 偶数

偶数÷奇数 = 偶数

例 1 30 个子五碗装,装不装双( )。

因奇数×奇数=奇数,故无解。

例 2 两个偶数的和是 82 ,两个数是 ( )。 (1) 相的两偶数相差 2。由和差解依次

(82 —2) ÷2=40 ,40+2=42。

(2)相的两个自然数相差 1。82÷ 2—1=40 ,40 + 2=42 。或者 41 + 1=42 。

例 3 1+3+5+??+ 25=( )。

由“从1 开始的奇数的和,等于所有奇数个数的平方”。

例 4 用数的和表示,23= ( )+( )。

奇数=奇数+偶数,数中只有 2 是偶数。 23 —2=21

是合数。此无解。

只有与 2 的差是数的奇数。才能表示两个数的和,

奇数是无限的。例如:

5= 2+ 3, 39 = 2+37 ,??

例 5 有六个六位数:

(1)987654 ; (2)987653 ; (3)987652 ;

(4)987651 ; (5)987650 ; (6)987649 。

从中出两个,使两个数的乘能被 6 整除,有 ( )种法。

(1) 和 (4) 的各位数字和分是39 和36,都能被 3 整除,前者又能被 2 整除。偶数×奇数=偶数,能被 2 和3 整除的数就能被 6 整除。有七种法:

(1) 和 (2) ; (1) 和(3) ;(1) 和 (4) ; (1) 和 (5) ;

(1) 和 (6) ; (4) 和(3) ;(4) 和 (5) 。

例 6 1989 年“从小数学”邀:三个不同的最

真分数的分子都是数,分母都是小于20 的合数,要使

三个分数的和尽可能大,三个分数是____ 、 ____、 ____ 。

要使其和最大,每个数是同分母的真分数中最大的

真分数。分子依次是20 以内的最大的数,分母是分子

加 1 的偶数。即

例 7 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360 。这三个数是

____、 ____、____。

三个连续自然数只能有:

A.奇数、偶数、奇数;

B.偶数、奇数、偶数。

这两种可能。

若是情况 A ,则一定是两两互质,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

乘积。由360 = 23× 32×5知两两互质的数只能是8、 9、 5。但它们不是连续的。

情况 B 中,最大及最小数都是偶数, 2 是其最大公约数,

三个数的乘积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 2 倍。 360× 2=24× 32× 5。

所求数是23=8,32=9,2×5=10 。

7.由合数想

例 1 能被十个最小自然数整除的最小四位数是( )。

这个合数,一定是三个合数和一个质数的乘积。例21 989× 20002000 — 2000×

19891989 =( )

合数的 20002000 和 19891989 ,有相同的质因数。原

式= 1989× (2000 × 10001)

-2000× (1989 × 10001) =0。

例 3 第二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试题第一

试 7 题:在下面的算式中,所有分母都是四位数。请在每个

方格里各填入一个数,使等式成立。

由式右的分子为 1,知式左的两个分数相加的和可约分。若是同分母分数相加约分后,式右的分母不可是四位数,只能是异分母。

从分析合数1988 入手:

(1)1988 = 4× 7× 71。1988 是 4 的倍数,如果式左两个分数的分子之和为 4,则可约成分子是 1 的最简分数。

(2) 由 4× 7=28,28 +43 = 71 ,知

例 4 最大公约数是 1,两两均不互质,且大于 50 而小于100 的三个数是 ( )、( )、( )。

解答此题,需综合应用合数、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公有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概念。取三个两两互质的数,且

它们两两之积大于50 、小于 100 ,得五组解:

7、8、9 得 56、63、72;

7、8、11 得 56、 77、88 ;

7、9、10 得 63、 70、90 ;

7、9、11 得 63、 77、99 ;

8、9、11 得 72、 88、99 。

所取三数之间相互互质,其两两之积的三个数定无公有

的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是1;每组的三个数都是两两的积,

其两两之间必有相同的质因数。

8.由质因数想

例 1 649 被某数除,所得的商与除数相同,余数比除数

少 1,余数是 ( )。

因为649 + 1=650=2× 52× 13=25 × 26,

而 649=25 × 26—1

=25× (25 +1) -1

=25×25+24 ,

即 649÷ 25=25 余数是 24 。

例 2 三姐妹的年龄依次大 3 岁,其积是 1620 ,其和是 ( ) 。

1620 = 22× 34×5

=32× (22 × 3) × (3 × 5)

=9× 12× 15,

9+12+15=36。

例 3 A 、B 、C 、D 是四个由小到大的自然数,其积是 585 ,要使其和最小各是 ( ) 。

由 585 = 3× 3× 5× 13,知

A=1,B=5,C=9,D=13 。

例 4 四个自然数的积是144 ,这四个数可组成比例式() 。

144=24×32=(2 ×6) ×(3 ×4) 。

由比例的基本性质,知

2∶ 3= 4∶ 6, 2∶ 4= 3∶ 6,

6∶ 3= 4∶ 2, 3∶ 2= 6∶ 4。

例 5 把 14 、30、33 、35 、39、75 、143 、169 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使它们的乘积相等 ( ) , ( )。

14=2×7 39 =3×13

30=2×3×5 75 =3×5×5

33 = 3× 11 143 = 11× 13

35=5×7 169 =13×13

将相同质因数分属两组,配平于两个积中。

14× 33× 75× 169= 2× 32× 52× 7× 11× 132,

30× 35× 39× 143= 2× 32× 52× 7× 11× 132。

例 6 从 1 到 30 的自然数中,能被2、3、5 整除的各有( )、 ( )、 ( )个。不能被其中任意一个整除的有( ) 个。

30=2×3×5。

前三个空应依次填: 3× 5=15 ,

2× 5=10 , 2× 3=6。

1~ 30 中有十个质数2、 3、 5、 7、 11 、13、 17、 19 、23 、 29 。去掉前三个加上1。最后空为8。

例 7 715 × 972× 975× ( ),要使其积的最后四个数字都是

0,括号内最小应填什么数?

乘积后面每含一个0,其乘数中必含质因数 2 和 5 各一个。

715= 5× 11× 13,972 = 22× 35,975 = 3× 52。

这些数中共含三个“ 5”两、个“ 2”,构成四对2 和 5,需补足两个“ 2”和一个“5”。

应填 2× 2× 5=20。

例 8 四个连续自然数的积是5040 ,这四个数是 ( )、( )、( )、( )。

5040 = 24× 32× 5×7

=7× 23× 32× (2 × 5) ,

所求为 7、 8、9、10 。

( )。

105=3×5×7,

512 = 23× 23× 23。

例 10 长、宽、高之比是 3∶ 2∶5的长方体体积为 1920cm3 ,长宽高各是 ( ) 、( ) 、 ( )cm 。

1920 = 27× 3×5

=(22 ×3) ×23×(22 ×5) 。

应填 12 、8、20。

9.巧用最大公数

例 1 224 、 292 、 377 、496 分被 ( )除,余数都相同。

292 -224 = 68 377 — 224 = 153 496 — 224 = 272 即后三个数,分被第一个数除商 1,余数是 68 、153 、272 。

(68 , 153 , 272) = 17 ,

224÷ 17= 13?? 3。

四个数分被17 除,余数都是3。

例 2 在一 104m 、240m 、152m 的三角形地周栽,株距

相等,各角栽 1 棵。最少可栽 ( )棵。

株距相等,是各的公数。株数最少,株距必最大,

最大公数。

(104 , 240 , 152) = 8

(104 + 240 + 152) ÷ 8=62( 棵 )

例 3 把 144cm 、 48cm 、高 32cm 的方体,成尽可能大的同大小的正方体。正方体的棱 ( )cm ,个数 ( ) 。

(144 , 48 , 32) = 16(cm)

10.巧用最小公倍数

例 1 一个数,用 12 除余 10 ,用 16 除余 10 ,用 20 除缺 10。个数是 ( )。

把“一个数用 20 除缺 10”也,理解成用 20 除余 10 。[12 ,16,20]= 240 。

所求的数是240 + 10 =250 。

例 2 某数加上 1 后除以 7 余 3,而减去 1 后除以 14 余1。数最小 ( )。

由条件一知,个数除以7 余 2;由条件二知、个数

除以 14 余 2。所以个数是7 和 14 的最小公倍数加2。

14 +2= 16

例 3 某班学生不足 50 人,敖老学生做三次不同游。第一次每 4 人,第二次每 6 人,第三次每 8 人,都正好分完没余下。班有学生 ( )人,每次各分 ( )、( )、

( )。

[ 4 ,6,8]= 24

因限定个数接近50 ,是 24× 2=48( 人 )。 48 分除以 4、6、8 得数 12、8、6。

例 4 一杏。十个十个地数最后缺一个;九个九个地数,数到最后也缺一个;八个八个地数,七个七个地数??到二

个二个地数,一数到最后是缺一个。杏至少有多少个?

因十个十个地数到二个二个地数都缺一个,如果加上一个就没有缺数了。那么正好是 2 到 10 各数的公倍数,所

以意是求比 2 到 10 九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少 1 的数。求 2、

3、4、5、6、7、89 、10 的最小公倍数,因大数是小数的倍

数,所以 2、3、 4、 5 不用求,只求6、 7、 8、9、 10 的最

小公倍数即可。

2、 3、 4、??、 10 九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2× 3× 1× 7× 4× 3×2520=。杏有2520 — 1=2519( 个 )。

11.想倍数

例 1 四个数的和 45 ,第一个数加 2,第二个数减 2,第三个数乘 2,第四个数除以 2,其果都相同。四个数

是 ()。

第一个数加2,第二个数减 2 的果都等于第三个数的

2 倍,所以第一、二个数的和是第三个数的 4 倍。而第四个

数的一半与第三个数的 2 倍相等,故第四个数是第三个数的

4 倍。四个数的和是第三个数的9 倍。

第三个数是45÷ 9=5。

其它数5× 2—2= 8, 5× 2+2= 12 , 5× 4=20 。

依次 8,12,5,20。

12.分数法

例如,乙数除甲数商 3 余 8,如果甲数大 5 倍后,商

正好是 19 。甲数是 ( ) 。

此可表述:甲数比乙数的 3 倍多 8,且是乙数的19/5 ,求甲数。

也可想:根据“不完全商的化” 律,假乙数也

同大 5 倍,商不,余数也大 5 倍,即 8× 5=40 。

这 40 实际上是乙数的19 倍与乙数15(5 × 3) 倍的差,乙数是40÷ (19—15) = 10 。

甲数: 10× 3+8=38 。

再如,一项工程,由甲独做 12 天后另有任务而调走。余下的乙独做天可以完成。甲做了

15 天完成。乙单独完

3

成这项工程要 ()天。

由一般分数应用题想:

若从特殊分数应用题的“工程问题”考虑,则算式为

13.由三数和求

例如,在右图六角星的○里,分别填上一个数,使每条边上四个数的和相等。

可这样想:

填右下角○中的数

则 6+2+7-5-1

=15-6=9。

事实上,此题所求数均为所对边中间两数之和。

14.由个位数想

例1 下面乘法算式中,每个汉字代表一个不同的自然数,这些汉字分别代表 ( ) 。

例 2 有 1、 2、3、 4 四张数字卡片,每次取两张组成两

位数,其中是偶数的 ( ) 。

要使所组成的两位数是偶数,个位上只能是2或4。任取一个作个位,有两种取法。

个位上的数字确定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

数字中取,组成三个两位数。即

12 、32 、42 、14、24、34 。

15.纵观位数

例如,美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第五次(1981 年 3 月)

题 1:在右边的加法算式中,相同字母表示相同的数字,不

同字母表示不同的数字。由于结果是两位数,所以H 应小于3;又由于H 是偶数,故H = 2。这样 E 只可能是 3 或8,而8 将使结果为三位数,故E=3。

23 +23 +23 +23=92

17.想定义

对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说明,叫做定义。

把概念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叫做给这个概念下定义。

定义有两个任务:

(1)把被定义的对象同其它一切对象区别开;

(2)揭示出被定义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解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照定义分析判断对象,是否违反

了定义的本质属性。

例 1 判断下列两题说法的正误。

(1)能被 2 除尽的一定是偶数。 ( )

能被 2 整除的数,称偶数。“整除”是对自然数而言,“除尽”除包含“整除”外所,得数还可是有限小数。故“一定是偶数”不对。

例 2 316( )801 ≈ 316万

6( )8630000 ≈7亿

由“四舍五入”的意义知,前题只能填小于5 的整数 4、3、2、 1、 0;后题为等于或大于 5 而小于或等于9 的数 6、7、8、 9。

例 3 用 24cm 的铝丝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

如果 a=11 ,那么 b= 1,则 S= 11 ;

如果 a=8,那么 b= 4, S= 32 ;

??

如果 a=6,那么 b= 6, S= 36 。

然,与的和一定,其度越接近面越大。最

大面是成的正方形。

例 44∶() =3∶()

由“比例的意”和“比例的基本性”知,在某个 ( )中任意

填个不 0 的数,再算出另一个( ) 中填的数。

例 5 哪中的比,可成比例( )。

(A)10 ∶ 12和 35∶42

(B)20 ∶ 10和 60∶ 20

(1)从定出,比入手。

所以10∶ 12= 35∶ 42。

(2)化比入手。

10∶ 12= 5∶ 6 35 ∶ 42= 5∶6

所以10∶ 12= 35∶ 42。

(3)假 (A) 正确,因 10× 42= 12× 35,假成立。例 6 表

示分解因数的式子是 ( )。

(A)18 = 2× 9 (B)108=2× 2× 27

(C)36 = 2× 2× 3× 3 (D)24 = 2× 2×3

分解出的因数要全部是质数,其连乘积等于被分解的合

数。 (C) 正确。

例 7 一些概念判断题和原概念相比往往只有一字之差,

记不准确,易失误。如:

乘积为 1 的两个数叫做倒数。“叫做”应是“互为”。有

公约数 1 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应是“只”有公约数 1 例 8

( 多解题 )下面图形 ( )是轴对称图形。

(1)正方形; (2) 长方形; (3) 梯形;

(4)等腰三角形; (5) 等边三角形;

(6)圆形; (7) 平行四边行。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正确答案为 (1) 、(2) 、(4) 、(5) 、(6)。

18.想定理

已知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

式称定理。

例 1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 )度;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20°,它的边数是 ( ),对角线条数是 ( )。

根据定理:“对凸多边形来说,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 — 2) · 180°。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

(5 — 2) × 180°= 540°。

设边数为n,则

(n - 2) · 180 °= n· 120°,

n(180 °- 120° ) = 360°n,= 6。

这个六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为:

例 2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 2∶ 1∶ 1。这个三角形是 ( )( 多解题 )。

(1)锐角三角形; (2) 钝角三角形; (3) 直角三角形; (4) 等

腰三角形; (5) 等边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每份数为 180°÷ (2 1++1) =45°,三内角分别为 45°、 45°、 90°。应选(3)择、 (4) 。

把新分数,看作

由分比定理:

设未约的新分子为 x ,因为“分子与分母加上同一个数,分

数值变了、但分母与分子的差是不变的”,这个差是 9— 5。

加上的数是8— 5=3。

设这个“和倍问题”中的甲数为 a,乙数为b。

a= 44- 32 = 12 。

例 5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5,最小公倍数是 120 。这两个

数是 ( )、( )。

定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除以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证明:

设 (a , b)= M,

则 a= M· P1,b= M· P2,(P1 , P2) =1,

[a, b]= [M· P1, M· P2] = M· P1· P2,

所以a· b=[a, b]· (a ,b)= 120× 5=600 。

由题意知 a 和 b 的最小数是 5,将 600 分成 10× 60、15× 40、20× 30。

符合题意的是5、120 ; 15 、 40 。

若从“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想,120÷245=是最后两个互质数的乘积。把其分解成所有可能的两个互质

数相乘的形式:

24=1×24 24 =3×8

每式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最大公约数得到的一组数,

即为一个答案。

本定理中,如果 a— b= c,c<b,且 b÷ c=d,那么[ a,b]= ad 。

证明:

因为b÷ c=d,a—b= c,

所以b= cd ,a— cd = c,a= c(1 +d) ,

c 是 a、 b 的公约数。又

因为 (d ,1+ d) =1,

所以 (a , b)= c,

19.想定律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

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数学中,具有某

种规律性的结论叫做定律。

例 1 “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比较下面两个积的大小

A()B。

A= 987654321 × 123456789 ,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点与解题技巧汇总

小学数学重点知识点与解题技巧汇总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正方形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圆形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角度体积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表面积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分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距离换算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换算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体积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重量、货币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最新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公式定义 第一部分:概念 第二部分:定义定理(算术方面) 第三部分:计算公式 第四部分:几何体 第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 除以任何不是O 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 的乘法,可以先把O 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 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 除外),分数的大 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 或3:6 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巧解妙算大全2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巧解妙算(二) 1.特殊数题(1)21-12 当被减数和减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零除外)交叉相等时,其差为被减数与减数十位数字的差乘以9。 因为这样的两位数减法,最低起点是21-12,差为9,即(2-1)×9。减数增加1,其差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一 个9,故31-13=(3-1)×9=18。减数从12—89,都可类推。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十倍、百倍、千倍……,常数9也相应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其差不变。如 210-120=(2-1)×90=90, 0.65-0.56=(6-5)×0.09=0.09。 (2)31×51 个位数字都是1,十位数字的和小于10的两位数相乘,其积的前两位是十位数字的积,后两位是十位数字的 和同1连在一起的数。 若十位数字的和满10,进1。如 证明:(10a+1)(10b+1) =100ab+10a+10b+1 =100ab+10(a+b)+1 (3)26×86 42×62 个位数字相同,十位数字和是10的两位数相乘,十位数字的积与个位数字的和为积的前两位数,后两位是个 位数的积。若个位数的积是一位数,前面补0。 证明:(10a+c)(10b+c) =100ab+10c(a+b)+cc =100(ab+c)+cc (a+b=10)。 (4)17×19 十几乘以十几,任意一乘数与另一乘数的个位数之和乘以10,加个位数的积。 原式=(17+9)×10+7×9=323 证明:(10+a)(10+b) =100+10a+10b+ab =[(10+a)+b]×10+ab。 (5)63×69 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相乘,用一个乘数与另个乘数的个位数之和乘以十位数字,再乘以10,加个位数的积。 原式=(63+9)×6×10+3×9 =72×60+27=4347。 证明:(10a+c)(10a+d) =100aa+10ac+10ad+cd =10a[(10a+c)+d]+cd。 (6)83×87 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的和为10,用十位数字加1的和乘以十位数字的积为前两位数,后两位是个位数的 积。如 证明:(10a+c)(10a+d) =100aa+10a(c+d)+cd =100a(a+1)+cd(c+d=10)。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a=2S÷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h=2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h=S÷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a=S÷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a=2S÷(a+b)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小学数学解题11种方法

小学数学是令很多孩子头疼的科目,其实,只要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学习过程就变得通透了。 多种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解题方法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我们就可以采用形式思维的方式;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我们可以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形式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学数学要培养孩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突出在:

(1)思维品质上,应该具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 (2)思维方法上,应该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 (3)思维要求上,思路清晰,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密。 (4)思维训练上,应该要求: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下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1、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判断题: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3: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一、二年级用)-10

调整法趣谈 本系列贡献者:与你的缘[知识要点] 1.调整法的意义。 我们看下面的点子图: ●●●●●●● 图3-16 它一共有二组,一组有5个点子,另一组有两个点子,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点子? 算式:5+2 = 7(个)。现在问:怎样改变点子图,来表示算式2+5呢?我们可用交换点子位置或移动点子位置来改变。如图所示: 这种通过交换点子位置或移动点子位置的操作过程,我们较做调整法。 2.调整法的用途,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 [范例解析] 例1右面正方形方格中的数字,怎样移动才能使横行和竖行三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分析我们可从图中观察到:竖行三数的和都是6,它们相等,打上“√”号,而横行三数的和都不相等,因此,要调整位置的是横行的数字。我们只要按照下面图3-19箭头所示进行交换调整,问题就得到解决。 说明凡是符合条件的横行或竖行打上“√”,可使问题一目了然,方便调整。 例2图中有“+”、“-”、“×”、“÷”四种运算符号。移动这些符号,使每行每列的四种符号不相同。

分析通过观察,发现3-20中只有从左数第二列符号与题目要求不同,因此我们先考虑列的情况,第一列多“+”号,缺“÷”号,而第三列多“÷”号缺“+”,如下图交换后,把符合条件的行与列打上“√”。 经过第一次交换后,图3-21中只有第一行和第二行以及第三列和第四列不符合条件,而第三列多“×”号,缺“-”号,第四列多“-”号,缺“×”号,只要再按如图3-22交换就完全符合条件。 说明较复杂的方阵游戏,多调整几次,是可解决问题的, 调整中不想走弯路,这就要靠智慧了。 例3把1~7这七个数填在图3-23中的小圆圈中,使每一 个圆周上四个数字的和都等于17。 分析此题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开始在小圆圈里任填1~7这七个数,并且两个大圆周上的四个数的和都不等于17。如图3-24的填法。 我们观察到,只要首先将2与7交换,就能使右边大圆周上四个数字的和等于17。 这时,左边大圆周上四个数的和是:1+3+7+4 = 15比17少2,要使右边圆周上的四个数字的和不变,只要4与6交换即可。 第二种做法:首先在1~7这7个数字中选四个数字, 并且四个数的和等于17。例如选(1+3+6+7 = 17) 1,3,6,7四数填在一个圆周上,其他三数任填在另 一圆周上的小圆圈里。如果另一圆周上四个数字之和不等于17,只要按前面调整的方法,只经过一此调整就行了。如图3-25所示。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体积

单位换算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4)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1年=12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 秒数量关系计算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 数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算术 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公式大全{完整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公式大全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小学数学应用题及解答方法大全

小学数学应用题及解答方法大全 超人资讯 百家号06-0921:40 小学数学除了简单的计算,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出现应用题。应用题是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文字叙述出来所形成的题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大全。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例2、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例3、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3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例2、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例3、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例4、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学生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解题思路大全

1.想数码 例如,1989年“从小爱数学”邀请赛试题6:两个四位数相加,第一个四位数的每一个数码都不小于5,第二个四位数仅仅是第一个四位数的数码调换了位置。某同学的答数是16246。试问该同学的答数正确吗?(如果正确,请你写出这个四位数;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思路一:易知两个四位数的四个数码之和相等,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这两个四位数相加的和必为偶数。 相应位数两数码之和,个、十、百、千位分别是17、13、11、15。所以该同学的加法做错了。正确答案是 思路二:每个数码都不小于5,百位上两数码之和的11只有一种拆法5+6,另一个5只可能与8组成13,6只可能与9组成15。这样个位上的两个数码,8+9=16是不可能的。 不要把“数码调换了位置”误解为“数码顺序颠倒了位置。” 2.尾数法 例1比较 1222×1222和 1221×1223的大小。 由两式的尾数2×2=4,1×3=3,且4>3。 知 1222×1222>1221×1223 例2二数和是382,甲数的末位数是8,若将8去掉,两数相同。求这两个数。 由题意知两数的尾数和是12,乙数的末位和甲数的十位数字都是4。 由两数十位数字之和是8-1=7,知乙数的十位和甲数的百位数字都是3。 甲数是348,乙数是34。 例3请将下式中的字母换成适当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由3和a5乘积的尾数是1,知a5只能是7; 由3和a4乘积的尾数是7-2=5,知a4是5;……不难推出原式为 142857×3=428571。 3.从较大数想起 例如,从1~10的十个数中,每次取两个数,要使其和大于10,有多少种取法? 思路一:较大数不可能取5或比5小的数。 取6有6+5; 取7有7+4,7+5,7+6;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C=(a+b)X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 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S=ah^2 二角形的底=面积X 2—咼a=2S*h 三角形的高二面积X 2一底h=2S一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底h=S 一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高a=S 一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咼* 2 S= (a+ 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X 2一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X 2一高-上底

梯形的咼=面积x 2*(上底+下底) a=2S *( a + b ) d *2 圆的周长=圆周率X 直径=圆周率X 半径X 2 c= n d =2 n r 圆的面积=圆周率X 半径X 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 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长方体 的体积=长乂宽X 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X 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 棱长X 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X n 公式:L =n d = 2 n r 圆的面积=半径X 半径X n 公式:S = n 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n dh = 2 n 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 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 n 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 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X 积高。公式:V=1/3Sh 直径二半径x 2 d=2r 半径二直径*2 r= 公式 S= a X h *2 公式S= a Xa 公式S= a Xb 公式S= a Xh X 咼* 2 公式 S=(a+b)h *2 180 度。 公式:V=abh

(通用版)小学数学公式归纳整理大全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 =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大全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大全 小升初应用题大全,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1)买1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 =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列成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答:需要1.92元。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 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解(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90÷3÷3=10(公顷)(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10×5×6=300(公顷)列成综合算式90÷3÷3×5×6=10×30=300(公顷)答:5台拖拉机6天耕地300公顷。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解(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100÷5÷4=5(吨)(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105÷35=3(次)列成综合算式105÷(100÷5÷4×7)=3(次)答:需要运3次。2归总问题【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 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解(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3.2×791=2531.2(米)(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列成综合算式3.2×791÷2.8=904(套)答: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二年级用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 二年级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周期现象 本系列贡献者:[知识要点] 自然界里有许多现象,如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交替;白天与黑夜反复出现;我国民间流传着“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的说法;七天一个星期,等等,都是周期现象。 算术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周期问题。例如,一串连续的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是: 1、2、0、1、2、0、1、2、0、…… 它是1、2、0重复出现的一列数,即周期是3。 本节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期现象,并会用周期解某些较简单的问题。 [范例解析] 例1有一串黑白珠子排列如图1-4所示。 ○●○○○●○○○●○○○●○○○●○…… 图1-4 其中黑珠与白珠共有70个,那么最后一个是黑珠还是白珠?共有几个白珠?

解我们由图1-4可知○●○○四个珠子是一个周期,又70÷4=17余2,即这一串珠子经过17次重复后还余2个珠子○●,因此,最后一个是黑珠子。 一个周期的4个主张中有3个白珠,最后2个主张中有一个白珠,白珠一共应有: 3×17+1 = 51+1 = 52(个) 说明对于周期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周期规律这一重要环节,问题才好解决。 例2 1994年4月10日是星期六,那么这一年的7月5日是星期几? 解从4月10日至7月5日的天数是: (30-9)+31+30+5 = 87(天) 又一个周期的周期是7,所以 87÷7 = 12余3 即87天经过12个星期又3天,这3天应是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 我们推算出7月5日是星期一。 例3 1、2、0、1、2、0、1、2、0……第1995个数字是多少? 解这一列数中,它的一个周期是:1、2、0,即周期是3。又 1995÷3 = 665 故这一列数按12、0重复665次,所以第1995个数字是0。 例4 1+2+3+4+…+1992+1993被5除的余数是多少?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c+bc)×2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二年级用

找规律填数 本系列贡献者:与你的缘[知识要点] 1.数列填数; 2.阵图填数。 [范例解析] 例1找规律填出后面三个数: ⑴3,4,6,9,13,18,______,______,______; ⑵56,61,47,44,______,______,______; ⑶3,9,27,______,______,______; ⑷7,14,21,28,______,______,______; ⑸0,1,1,2,3,5,8,______,______,______。 解⑴这一列数,从第二个数开始,逐渐增大,那它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呢?我们仔细观察,第二个数4比第一个数3大1;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三个数大3;第五个数比第四个数大4;第六个数比第五个数大5。如图3-1所示。 即是按照加1、加2、加3、加4、……的规律加下去。因此,应填24,31,39。 ⑵这一列数正好⑴相反,它们是逐渐减少。其中,第二个数51比第一个数56少5; 第三个数又比第二个数少4;第四个数比第三个数少3。如图3-2所示。 即是按照减5、减4、减3、……的规律减下去。因此,应填42,41,40。

⑶ 这一列数中,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3倍;第三个数又是第二个数的3倍,如图3-3所示。 图3-3 即是按照前一个数扩大3倍,得后一个数的规律算下去。因此,应填81,243,729。 ⑷ 我们观察发现,这一列数中的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2倍,第三个数又是第一个数的3倍,第四个数是第一个数的4倍,如图3-4所示。 即是按照把第一个数扩大2倍、3倍、4倍……的规律酸下去因此,应填35,42,49。 ⑸ 这一列数的变化规律较复杂一点,要仔细地观察。我们改变一下观察研究的顺序,即从8起往左看,可看出:8是3+5的和,5又是它的前两个数2+3的和,3则是1+2的和,2是1+1的和,1是0+1的和。如图3-5所示。 即是按照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的规律算下去。因此,应填13,21,34。 说明 在一列数中填数,关键是要找出这列数中各数之间的变化规律,按规律酸下去,才 能正确填才其中的缺数。 例2 你能把空缺的数填出来吗? 分析 我们发现,这已知的7个数字之间找不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变换观 察的角度,即分单双位上的数考虑,这就将一列数分才人下的两列数: 前一 列数是按照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加1的规律算下去,因此,空缺数应填5。 说明 有时一列数是由两个有规律的数串混合组成的。在填空缺数时,应注意这一点。 例3 找规律,很快把图3-6 中小圆圈里的数填出来。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一、二年级用)-12.

复杂的变式游戏 本系列贡献者:与你的缘[知识要点] 1.用火柴棒组成计算器显示数字; 2.用“去”、“添”、“移”进行组数游戏和变式游戏。 [范例解析] 例1如“”是由4根火柴棒组成的计算器显示的数字,你能用不同的火柴棒组成0~9各个数字吗? 解二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 图4-3 例2用20根火柴组成以下各数: ⑴组成一个三位数,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 ⑵组成一个四位数,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 分析三位数中最大的是999,但组成一个9只需要6根火柴,三个9共用18根火柴,按题目要求,还有两根火柴没用,要加火柴,就要变数,8是用七根火柴组成,故有两个9要变成8,要保持最大,只能是十位和个位上两个9变成8,因此,最大是988,同样的道理,可得出三位数中最小是688,四位数中最大是9991,最小是1000。 解⑴最大是:(20根火柴)

最小是:(20根火柴) ⑵ 由解⑴的分析,可得出⑵的结果如下: 最大是:(20根火柴) 最小是: (20根火柴) 说明 此例是组数游戏,完成这样的游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数字、数位、位数及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求认真分析、合理计算、严密推理、灵活摆布、否则是无法下手的。 在游戏时,可以改变所给火柴根数,改变组数要求 。 例3 移动两根火柴使等式成立: 分析 1985与61是绝对不相等的,要使它们成等式,只有把一边去掉火柴二根,移到适当的位置变成运算符号,成一个等式。我们观察发现,19-8-5 = 6,正好将右边的“1”(二根火柴)去掉,移到左边的8前,5前成“—”号。 解 例4 移动一根、二根、三根、四根火柴,使等式成立,各有多少种移法? 解 移一根: 移二根: 移三根: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完整版)小学数学1-6年级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