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在植物类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班级:科研一班

学号:2013110039

姓名:杜风丽

微生物转化在植物类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对微生物转化在植物药成分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利用微生物对植物药成分进行转化是中药高效利用的一条新思路,可显著推动我国的植物药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关键词:微生物;植物药;生物转化

中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瑰宝,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从现有药材中寻找有效成分。尤其植物药,从现有资源中发现新的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化合物越来越难。另外,原有植物药成分存在着的体内代谢途径不清楚、药效不强、毒副作用大、稳定性差等缺点,影响了它们的应用。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植物药成分进行化学结构改造,获得新的化合物,开发新的药理活性;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手段,对植物药成分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更好地阐明植物药成分的药效,发挥中药在世界医药中的作用。生物转化是近五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微生物转化是生物转化的一部分,而真菌种类繁多、营养要求相对较低、易于培养,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转化载体。使用真菌作为生物转化体系,以植物药成分研究为出发点,进行植物药成分的转化和体内药物代谢的研究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1.紫杉醇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的树皮中分离提取到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亦是继阿霉素和顺铂后备受青睐的抗癌药,但其来源一直缺乏[1]。美国施贵宝公司Patel等利用微生物转化方法进行紫杉醇的半合成,他们分别从白色类诺卡菌、藤黄类诺卡菌、莫拉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c-13紫杉醇酶、C-7木糖苷酶和c-10去乙酰酶,分别将红豆杉中的几种紫杉烷如巴卡亭Ⅲ、紫杉醇C、cephalomannie、10一去乙酰基紫杉醇等的7,10,13位进行水解,得到较多而单一的10 去乙酰一巴卡亭3,该产物为紫杉醇合成的重要前体化合物,再利用化学反应,连接上13位的侧链,即可得到紫杉醇[2-3] 。这提示了生物转化技术有利于紫杉醇前体物质的得到,从而为紫杉醇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2.喜树碱

喜树碱是Wall和Wani等从珙桐科乔木、我国特有的植物喜树的树叶和树皮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的生物碱。微生物转化喜树碱可以获得10,羟基喜树

碱[4]。10-羟基喜树碱可选择性地抑制拓扑异构酶干扰DNA的复制,与其他常用的抗癌药无交叉耐药性,因而对耐药性肿瘤有效。10-羟基喜树碱的抗癌作用相当于喜树碱的3O倍,但是它在喜树果实中含量甚低,仅十万分之二[5]。朱关平[4]采用无毒黄曲霉菌株

T419(CGMCCO158),将在喜树中含量较高的喜树碱转化为l0-羟基喜树碱,转化率达50%以上。采用该法能够产生比喜树碱更为有效的抗肿瘤物质10-羟基喜树碱,间接地扩大了抗癌药物的来源。

3.人参皂苷

人参皂苷是人参功效的主要成分。大多数天然皂苷在体内转化为次级苷Rh2、Compound K(C-K)或者原人参苷元等,这些次级皂苷具有重要的抗癌、防辐射等药理活性。.天然人参皂苷可能是抗肿瘤的前体物质,其转化产物才具有抗肿瘤作用[6]。因此,利用生物转化技术预先合成药物体内的代谢产物能够间接地提高原药物的利用度及扩大靶点药物的药源。目前,有人利用黑曲霉对人参皂苷进行微生物转化,以生成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次级皂苷。金凤燮[7]利用酶转化法使得人参总皂苷转化成人参皂苷Rh2,转化率超过60%,现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4.五倍子

药材五倍子中主要含有鞣质、没食子酸等物质。鞣质经过肠道时会与蛋白质结合而降低药物作用。为了克服这一缺点,郑利华等[8]采用含有根霉菌和L-赖氨酸等的酵曲发酵五倍子,形成更多的L-赖氨酸。由于L- 赖氨酸能促进胃肠道黏膜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有效地避免鞣酸在胃肠道内竞争性消耗,从而提高了五倍子的收敛作用。瞿燕等[9]通过对五倍子生品、发酵品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发现发酵品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高,抗菌和祛痰作用强于生品。

5.大黄

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是泻下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游离型蒽醌泻下作用极弱。戴万生等[10]用酒精酵母、面包酵母对大黄进行分别发酵16 d后,结合型蒽醌含量明显降低,游离型蒽醌含量大大提高,提示发酵能使大黄中的结合型蒽醌转化为游离型蒽醌,从而缓解大黄的泻下作用。

6.三七

三七的根中有效成分为皂苷。Li等[11]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对三七根进行发酵,结果发现,发酵后的三七中含有发酵前三七根中所没有的人参皂苷Rh4,说明它是通过发酵由其他成分转化而成的。

7.甘草

甘草经加工后产生大量残渣。李艳宾等[12]研究菌种发酵处理对甘草渣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乙醇直接提取法相比,经微生物发酵处理能有效提高甘草黄酮

的得率,其中经白腐菌、纤维素分解菌发酵后黄酮得率分别为0.89%、0.87%,比乙

醇直接提取法的黄酮得率(0.66%)提高了34.85%、31.82%;白腐菌与纤维素分解

菌混合发酵处理,黄酮得率达到1.32%,与乙醇直接提取法相比提高了100%。

8.银杏叶

陈易彬等[13]采用湿热法、氧化法、生物发酵法等方法对银杏叶进行处理,考察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提取银杏叶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生物发酵法所得银杏叶黄酮的含量为7.97%,高于其他几种方法。表明,生物发酵法对银杏叶黄酮的作用明显,能够提高银

杏叶黄酮的含量。

9.马钱子

士的宁是马钱子成熟种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潘扬等[14] 通过真菌发酵技术对马钱子进行

生物转化,发现所产生的药性菌质中马钱子类生物碱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明显变化,并在

生物碱HPLC图中可看出多个含量变化较大的或新产生的未知成分。结构鉴定表明,士的宁、马钱子碱都被转化为各自氮氧化物。

还发现红栓菌等10种真菌能够在马钱子药材上正常生长,且大部分药性菌质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都明显降低,同时通过对红栓菌等7种药性菌质的药理实验研究,发现它

们均保持了马钱子原有的止痛、抗炎作用,且毒性得到显著降低。

10.丹参

赵丹等[15]研究观察了150种真菌对丹参酚酸B进行的转化,结果发现一株真菌可高产

率转化丹参酚酸B,转化后得到新的酚酸类活性物质原紫草酸。马晶等[16]采用刺囊毛霉

AS3.3450对甘草次酸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生成的主产物经分析鉴定为7-羟基甘草次酸。

11.雷公藤

雷公藤去皮的根所含主要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为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等内酯化

合物。叶敏等[17]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进行生物转化,共得到

17个产物,其中11个为新化合物,体外筛选结果表明大多数转化产物表现出较强的细胞

毒活性。

庄毅[18] 用2种真菌对雷公藤进行双向发酵,结果所产生的药性菌质毒性明显减小,并

保持了雷公藤原有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时,药性菌质中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有所下降。王卫倩等[19]对灵雷菌质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发现发酵30 d的灵雷菌质毒性最低且

仍保持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张普照等[20]研究雷公藤双向固体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规律,发现在发酵90 d时,雷公藤甲素含量降低了89.4%。

12.白首乌

李于善等[21] 以自三峡白首乌提取分离得到的C21甾苷元告达庭甾苷元和开德甾苷元作

为底物,采用黑根霉和赭曲霉两种微生物在水-正丁醇双相体系中,以连续转化或同步转化的方法制备C11ɑ-羟基化的白首乌C21 甾苷元告达庭甾苷元和开德甾苷元。包海鹰等[22]利用菌种黑根霉对人参皂苷Re进行生物转化,转化后的人参皂苷发酵产物中含有人参皂苷Rg2及Rg2的同分异构体和人参皂苷Rg5 /Rk1。白龙律等[23] 利用18种菌株对人参皂苷Rb 进行生

物转化研究,结果发现一种绿毛状GY-06菌扩展青霉能够使得人参皂苷Rb1有效地转化为

Rg3 。田天丽等[24]从中药材虎杖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转化虎杖苷能力的根霉菌株T一34,利

用该菌株产生的?一葡萄糖苷酶能将虎杖苷转化为白藜芦醇,并测得虎杖苷的转化率达98%。王永宏等[25]筛选到一株产葡萄糖苷酶酶活可达到8.2 U·mL 的青霉,并优化了发

酵转化条件,使得栀子中主要成分京尼平苷转化成具直接作用的有效成分京尼平,转化率

可达到95%以上。

13.川乌、草乌

王身艳等[26]利用灵芝等菌种与川乌进行双向发酵,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大多数的菌株在川乌基质上的适应性良好,菌丝体生长旺盛,发酵之后的多数菌质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含量较生药材有明显的降低,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川乌及草乌发酵

品仍保持其原有的药效。这提示了生物转化技术有利于川乌的持效减毒研究。

结束语

我国悠久的植物药药用历史,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该种研究

思路是一般化学转化所无法完成的,也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我国是植物药大国,而且植物和真菌的种类多样性异常丰富,因此,通过真菌学家和药物学家的紧密合作,一定能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活性更强、毒副作用更低的新的化合物,并生产出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新药,将我国的植物药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沈征武,吴莲芬.紫杉醇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1997,9(1):1—13.

[2]ate1 R N.Tour depaelitaxel:bioeatalysis for semisynthesis[J].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1998,98:361-395.

[3]Patel R N,Banerjee A,Nanduri V.Enzymatic acetylation of 10-deacetylbaccatin Ⅲ to

baccatin III by C-10 deaeetylase from Nocardioides luteus SC13913[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0,27:371—375.

[4]朱关平.用生物转化生产10一羟基喜树碱的方法:中国,CN85100520[P].1986-08.13.

[5]祖元刚,赵春建,付玉杰,等.改变检测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含量[J].分

析化学,2004,32(11):144l—l444.

[6]明艳林,郑志忠,陈良华,等.人参皂苷肠道代谢物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J].中草药,2007,

38(10):l511.1514.

[7]金凤燮.酶法改变人参皂苷糖基制备稀有人参皂苷的方法:中国CN1229086[P].1999-09-22.

[8]郑利华,焦素珍.五倍子发酵炮制简介[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26.

[9]瞿燕.五倍子发酵工艺及药理实验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

[10]戴万生,赵荣华.发酵法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38—

39.

[11]Li Guo-hong,Shen Yue—mao,Liu Ya-jun,et a1.Production of saponin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Sanchi (Panax notoginseng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saponin by Bacillus

subtilis[J].Annals of Microbiology,2006,56(2):151—153.

[12]李艳宾,张琴,陶呈宇,等.微生物发酵提高甘草渣中黄酮类物质提取率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

发,2010,31(9):156-159.

[13]陈易彬,张益,刘艺.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提取银杏叶黄酮含量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0,(2):82

—84.

[14]潘扬,张弦,蒋亚平,等.双向发酵前后马钱子生物碱含量及其HPLC指纹谱的比较[J].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6):362—364.

[15]赵丹,张怡轩,王金辉,等.丹参酚酸B的微生物转化[J].中国现代中药,2007,9(12):17-19.

[16]马晶,辛秀兰,袁其朋,等.HPLC法测定刺囊毛霉微生物转化甘草次酸的主产物含量[J].微生物学

通报,2008,35(10):1664-1667.

[17]叶敏,宁黎丽,占纪勋,等.雷公藤内酯及蟾毒配基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

报(医学版),2004,36(1):82—89.

[18]庄毅.药用真茵双向性固体发酵工程技术在雷公藤解毒持效中的应用:中国,CN1911262[P].2007-

02-14.

[19]王卫倩,戴丹丹,罗闳丹,等.灵雷茵质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食用茵,2008,27(3):36—

38.

[20]张普照,杨丽娟,侯志帆,等.雷公藤双向固体发酵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

学,2010,16(10):59452.

[21]李于善,贺艳.白首鸟甾苷元C 。10一羟基化的两种微生物转化[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25(7):

48-50.

[22]包海鹰,李磊,昝立峰,等.黑根霉对人参皂苷Re的生物转化[J].茵物学报,2010,29(4):548-

554.

[23]白龙律,臧蕴霞,尹成日.微生物转化人参皂苷Rb 为Rg 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5(2):141-144.

[24]田天丽,沈竞,徐萌萌,等.虎杖中虎杖苷的微生物发酵转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5(2):437440.

[25]王永宏,苏建,王建芳,等.栀子中京尼平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

3003-3004.

[26]王身艳,潘扬,蒋亚平,等.双向发酵对川乌指纹图谱及乌头碱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房,

2010,21

微生物制药的一般工艺流程

微生物制药的一般工艺流程 微生物制药技术 工业微生物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解决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工业微生物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渗透到包括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有人曾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

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菌种的获得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微生物制药技术介绍

微生物制药技术介绍 工业微生物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解决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工业微生物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渗透到包括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 衍生物。(有人曾建议将动植物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 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pH值、提取工艺等。 工业上生产用菌株都是经过选育过的。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的多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可使现存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

浅谈微生物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摘要:1.掌握抗生素的概念、制备、效价的微生物学测定法,了解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方法及生产过程。 2.了解微生物在医药工业其他方面的重要应用。 关键字:抗生素制备产品质量检测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1.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2.筛选 3.早期鉴别 4.分离精制 5.药理试验和临床试用 抗生素的制备: 菌种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及精制成品检验成品包装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工艺也就是利用深层培养,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所需要产品的过程。微生物发酵一般分发酵与提取2个阶段。 发酵阶段:发酵阶段是指微生物菌种在适宜的培养液内,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生长繁殖,生物合成所需产物的过程。 (1)菌种 发酵所用的菌种都是从自然界分离、纯化及选育后获得的。这些菌种通常采用砂土管或冷冻干燥管保存。要经常进行菌种选育工作,用人工方法加以纯化和育种,才能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不变。菌种制备的整个过程要保持严格的无菌状态。 (2)孢子制备 胞子制备就是将保藏的菌种进行培养,制备大量孢子供下一步植被种子使用。需氧发酵制备孢子一般是在摇瓶内进行,通过振荡,外界空气与培养液进行自然交换获得氧气。所用的培养基要含有生长因子和微量元素,且碳源或氮源不宜过多,从而保证生产大量的孢子。此外,还要严格控制培养基的pH、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条件。 (3)种子制备 种子制备是使有限数量的孢子萌发、生长、繁殖产生足够量的菌丝体,供发酵培养所用。在种子罐内微生物菌丝大量生长、繁殖,因而缩短了下一步发酵罐内菌丝生长的时间。种子罐中的培养液要尽可能与发酵液一致。而且要有易吸收的碳源和氮源。 提取阶段 发酵结束后,只有对发酵液中的产物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提取及精制,才能得到合乎规定的纯品,此为微生物发酵的提取阶段。 (1)发酵液预处理 多数发酵产品如抗生素存在于发酵液内,有些存在于菌丝内。发酵液预处理包括除去发酵液内的杂质离子(Ca2+、Mg2+、Fe3+等)以及蛋白质,并利用板框压滤机,使菌丝与滤液分开,便于进一步提取。 (2)提取与精制

(完整版)微生物与制药综述

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姓名:李青嵘 班级:生工102 学号:1014200044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索,从微生物生产维生素,微生物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微生物生产抗癌物质,微生物生产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医药领域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采用微生物制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产品产量高,产品纯度高,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势,同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传统工艺,如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酶制剂以及B-胡萝卜素等;到现今的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几十种新药和疫苗。本文着重综述了微生物的发酵工程在医药研究和生产中应用的最近进展,主要包括生产维生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抗生素、抗癌物质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 2.研究内容 2.1.微生物生产维生素 维生素是六大生命要素之一, 为整个生命活动所必需。β-胡萝卜素、VC、VE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三种维生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β-胡萝卜素是强力抗氧化剂, 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V C 和V E 均是抗氧化剂, 前者可阻止、破坏自由基形成,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细胞的活力,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以抵御外来侵染因子。至于VE可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目前,上述的“三素”以实现了微生物工业化生产。 目前,β-胡萝卜素主要是由三孢布拉霉菌生产,在1998年,陈涛等[1]已经针对三孢布拉霉菌的特点,优化发酵工艺,在3M3的发酵罐中发酵120h,生产的β-胡萝卜素产量已达到1146.5mg/L。虽然,传统的工艺生产β-胡萝卜素的产量高,生产周期比较短,但是传统的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故,目前许多课题组专注于开发新的生产β-胡萝卜素的菌种或改进传统工艺。据近年所发表的期刊文献,目前,采用红酵母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虽然在产量方面较传统方法的低很多,但是该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何海燕等[2]采用粘红酵母R3-35摇瓶发酵84h,生产的β-胡萝

最新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有机污染物生物净化(天然物质、人工合成物质) ?无机污染物生物净化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机理 ?净化本质——微生物转化有机物为无机物 ?依靠——好氧分解与厌氧分解 一、好氧分解 ?细菌是其中的主力军 ?原理:好氧有机物呼吸 ? C → CO2 + 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 H → H2O ? N → NH3→ HNO2→ HNO3 ? S → H2SO4 ? P → H3PO4 ?二、厌氧分解?厌氧细菌 ?原理:发酵、厌氧无机盐呼吸C → RCOOH(有机酸)→CH4 + CO2 ?N → RCHNH2COOH → NH3(臭味) + 有机酸(臭味) ?S → H2S(臭味) ?P → PO 3- 4 ?水体自净的天然过程中 厌氧分解(开始)→好氧分解(后续)第二节各类有机污染物的转化 一、碳源污染物的转化

?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石油和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等。 1.纤维素的转化 ?β葡萄糖高聚物,每个纤维素分子含1400~10000个葡萄糖基(β1-4糖苷键)。 ?来源:棉纺印染废水、造纸废水、人造纤维废水及城市垃圾等,其中均含有大量纤维素。 A.微生物分解途径 B.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好氧细菌——粘细菌、镰状纤维菌和纤维弧菌 ?厌氧细菌——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无芽孢厌氧分解菌及嗜热纤维芽孢梭菌。?放线菌——链霉菌属。 ?真菌——青霉菌、曲霉、镰刀霉、木霉及毛霉。 ?需要时可以向有菌种库的研究机构购买或自行筛选。 2.半纤维素的转化 ?存在于植物细胞壁的杂多糖。造纸废水和人造纤维废水中含半纤维素。 ?分解过程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多数能分解半纤维素。 ?许多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节细菌及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霉菌有根霉、曲霉、小克银汉霉、青霉及镰刀霉。 3.木质素的转化自然界中哪些微生物能够进行木质素的降解呢??确证的只有真菌中的黄孢原毛平革菌,疑似的有软腐菌。 黄孢原平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rium)是白腐真菌的一种,隶属于担子菌纲、同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丝核菌科。 白腐—树皮上木质素被该菌分解后漏出白色的纤维素部分。*木质素降解的意义何在呢?(二)油脂的转化

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微生物应用途径拓广,主要应用于制药,制农药,食品工业,产能,以及新兴的一系列应用. 随着水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处理技术,其中由于生物降解处理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污染物效果明显,现已成为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主要方法之一。微生物在制药废水的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环境微生物学和群落演替规律等生物学特性,才能提高废水处理中的生物学效能,提高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筛选出对工业废水中各类不同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均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可以提高生物处理法对废水中有毒类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利用微生物降解的方法处理含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具有处理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而我们讨论的微生物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要数青霉素了,青霉素是由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的。 曾有一部电影叫《盘尼西林·1944》,讲述抗日战争期间,为争夺2箱青霉素,中共地下党人与汪伪军展开的一场殊死较量。现在一

定有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普普通通的青霉素,有那么重要吗?在抗生素泛滥的今天,人们难以想象青霉素刚刚能批量生产时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青霉素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也并不为过。在战争时期,一瓶青霉素可以换两个金条,足见它的重要性,远不是现在的我的能够想象的。因为正是青霉素的出现,解救了二战时期的无数伤兵和患病的百姓。 然而,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青霉素而生产又成了一大难题,治疗一个成年人所需要的青霉素数量约为一只小鼠的3000倍,如果光靠弗洛里等人的生产,几个月的时间也凑不齐治疗一个病人所需的药物。 终于找到一种被称为“产黄青霉素”的霉,它的提取物超过原来200多倍。由于战争对青霉素的需求量急剧增多,研究团队决心对霉进行放射,以这种极端方式来增加产量。没想到的是,这一方式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几周时间,提取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几万倍之多。1944年,青霉素的快速和大批量生产已经成为现实。 自1929 年英国人发现青霉菌分泌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以后,相继发现了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新霉素和红霉素等抗菌素。在近几十年内,抗生素的研究又有了飞速的发展,已找到的抗生素有数千种,其中具有临床效果并已利用发酵法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的多达百余种。同时抗生素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青霉素也由最初的100U/mL,通过诱变育种和优化发酵工艺的方法,目前以提高到105~106 U/mL。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在植物类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班级:科研一班 学号:2013110039 姓名:杜风丽

微生物转化在植物类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对微生物转化在植物药成分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利用微生物对植物药成分进行转化是中药高效利用的一条新思路,可显著推动我国的植物药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在短时间内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关键词:微生物;植物药;生物转化 中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瑰宝,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从现有药材中寻找有效成分。尤其植物药,从现有资源中发现新的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化合物越来越难。另外,原有植物药成分存在着的体内代谢途径不清楚、药效不强、毒副作用大、稳定性差等缺点,影响了它们的应用。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植物药成分进行化学结构改造,获得新的化合物,开发新的药理活性;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手段,对植物药成分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更好地阐明植物药成分的药效,发挥中药在世界医药中的作用。生物转化是近五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微生物转化是生物转化的一部分,而真菌种类繁多、营养要求相对较低、易于培养,是一种有效的生物转化载体。使用真菌作为生物转化体系,以植物药成分研究为出发点,进行植物药成分的转化和体内药物代谢的研究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1.紫杉醇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的树皮中分离提取到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亦是继阿霉素和顺铂后备受青睐的抗癌药,但其来源一直缺乏[1]。美国施贵宝公司Patel等利用微生物转化方法进行紫杉醇的半合成,他们分别从白色类诺卡菌、藤黄类诺卡菌、莫拉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c-13紫杉醇酶、C-7木糖苷酶和c-10去乙酰酶,分别将红豆杉中的几种紫杉烷如巴卡亭Ⅲ、紫杉醇C、cephalomannie、10一去乙酰基紫杉醇等的7,10,13位进行水解,得到较多而单一的10 去乙酰一巴卡亭3,该产物为紫杉醇合成的重要前体化合物,再利用化学反应,连接上13位的侧链,即可得到紫杉醇[2-3] 。这提示了生物转化技术有利于紫杉醇前体物质的得到,从而为紫杉醇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2.喜树碱 喜树碱是Wall和Wani等从珙桐科乔木、我国特有的植物喜树的树叶和树皮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的生物碱。微生物转化喜树碱可以获得10,羟基喜树

微生物制药

第一章 药物微生物与微生物药物 什么是微生物药物(Microbial Medicines ) 狭义定义为: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产生的,能以极低浓度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低分子的代谢物。 广义定义为:能以极低浓度抑制或影响其它生物机能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物。 三、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种类 (1)微生物菌体发酵(2)微生物酶发酵(3)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4)微生物转化发酵 一、药物微生物分类 药源微生物:药用微生物:基因工程菌: 二、 微生物作为天然药物资源的优势 ① 微生物多样性 ② 生长快速,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③ 微生物遗传背景简单 ④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为筛选高效低毒的药物提供了可能性。 三、药源微生物 不同的微生物类群,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能力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是产生药物较多的种属之间,产物的类型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少数的微生物类群是优秀的药物产生菌---药源微生物。因此,药源微生物是药物筛选最重要的来源。 半个多世纪的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开发,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各种类型天然化合物,占全部发现的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的80%以上。在微生物来源的天然化合物中,70%左右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尤其是链霉菌。但随着筛选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从放线菌获得新化合物的比例已经降到了不足0.1%。因此,目前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已从传统的高产微生物转向新的微生物类群。如中药用微生物、海洋微生物、极端微生物、以及尚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的新微生物类群。 如下微生物类群,通常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光荣的”药物产生历史。 (1)放线菌:目前国际上已经描述和发表的放线菌近60个属,2000多种,放线菌是产生微生物药物最多,也是药物研究最多的生物类群。最重要的是产生链霉素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其次是产生放线菌素和庆大霉素的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产生利福霉素的诺卡氏菌属(Nocardia )。 (2)细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产生的主要是肽类,毒性较大,但通过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可能经过人工改造获得新型的药物。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研究较热的粘细菌(Myxobacteria ),重要的药源菌类群。例如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纤维堆囊菌,是目前已知的产生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比例最高的生物类群,并且产物结构新颖多样,是很好的药源菌类群。 粘细菌又称子实粘细菌,其生活史包括营养细胞阶段和休眠体(子实体)阶段。营养细胞杆状,包埋在粘液层中,菌体柔软,除缺乏坚硬的细胞壁外,与G-细菌无甚差别。在固体表面或气-液界面滑动。以二横裂方式繁殖。营养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在一定位置聚集,并形成由细胞和粘液组成的子实体,肉眼可见。在子实体中细胞变成休眠细胞,称为粘孢子。 (3)真菌:重要的药源真菌主要是青霉属(Penicillium ),曲霉属(Aspergillus ),头孢菌属(Cephalosporium )的菌株。 传统中药中的大型真菌,如灵芝、虫草等,被称为药用真菌。现代研究表明,药用真菌也是通过产生具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而起作用,如大分子多糖、小分子萜类、多肽等。 五、药用微生物 (1)传统中药(汉药方)大型药用真菌,如灵芝、虫草。(2)粘细菌的子实体结构部分 (3)各种具有明显药效作用的菌剂,如减毒或灭活的疫苗、益肠道菌剂、农用微生物菌剂。 四、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特点 ① 次级代谢产物多在细胞停止生长以后合成② 初级代谢产物可直接或修饰后成为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前体。 ③ 合成反应包括聚合作用和修饰④ 次级代谢产物分泌胞外⑤ 合成反应受初级代谢影响间接松弛,主要受次级代谢自身系统控制。 六、次要组分 大部分微生物通常能够产生一系列密切相关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仅有一种或两种是主要的,其余的都是微量组分,这些微量组分即称为次要组分。 在已知的药源微生物中发现未知的次要组分的例子很多,如白霉素、制霉菌素、多粘菌素等 。 次要组分的实际重要性时非常大的,如头孢霉素C 、卡那霉素B 的发现。 次要组分多数是主要产物的结构类似物,少数呈现不同结构 七、微生物药物的几个相关概念 (7)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判断一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综合指标。 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ffective dose, ED50)的比值表示,即CI =LD50/ED50;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药物毒性愈小,相对较安全,但并非绝对安全,如化疗指数高的青霉素可致过敏性休克。 (10)药物相互作用 不同药物同时存在时,将会对各自的活性产生相互的影响。累加作用:相互无关 协同作用:相互促进 拮抗作用:相互抑制 CI= 治疗对象对药物不呈现明显毒性反应的最大耐受剂量 明显疗效的最低给药剂量

第二版生物制药技术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二版生物制药技术习 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一章绪论1、生化药物: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的一类结构上十分接近人体内正常生理活性物质的,能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物质。 P1 2、按照药物的化学本质,把生物药物分为氨基酸类、蛋白质类、酶类、 核酸类、多糖类、脂类、维生素及辅酶类。P3-5 3、生物药物的原料来源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人体五大类。P5 4、肝素的化学成分属于一种多糖,其最常见的用途是抗血凝。P4 5、SOD的中文全称是超氧化物歧化酶,能专一性清除氧自由基。P4 6、辅酶在人体内的酶促反应中起重要的递H、递e等作用,有药用价值,人体生化反应中重要的辅酶:NAD、NADP、FMN和FAD 。P4 7、前列腺素的成分是一大类含五元环的不饱和脂肪酸,重要的天然前列腺素有 PGE1、PGE2、PGF2α等。P5 8、请说明酶类药物主要有几类,并分别举例。P4 第二章生物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1、中试:是把已取得的实验室研究成果进行放大的研究过程。P28 2、热原:是指在药品中污染有能引起动物及人的体温升高的物质。P42 3、生物检定法:利用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以测定其效价或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4、生物药物质量检验的程序包括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检验报告。 5、药物的ADME表示药物在体内的整个过程,它们分别是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6、生物药物在表示含量的时候有百分含量和活性效价两种。

(工艺流程)微生物制药一般工艺流程

微生物制药技术 工业微生物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解决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工业微生物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渗透到包括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有人曾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

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菌种的获得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微生物制药发展及存在问题

微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生物技术x班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我国生物制药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高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尽管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微生物制药无疑属于生物制药的范畴,人们对微生物药物的认识是从抗生素开始的, 如今大多学者对微生物药物的理解是:由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当然也有学者定义微生物药物是指应用微生物直接合成或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的临床上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药物。尽管对微生物药物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它们的内涵却是一致的,即微生物药物包含以下两大部分: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的传统意义上的抗生素以及非抗菌的生理活性物质, 诸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抗氧化剂和细胞因子诱导剂等。 一,我国微生物制药的现状 相对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 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我国集中建设了一批先进的医疗机构,开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1,临床地位 微生物药物在临床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抗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用药来看,直接来源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抗生素及其衍生物用量最大,品种最多。对2005 年我国医药市场的调查得出,抗感染药物的销售仍居第一位。 在抗细菌方面,20 世纪后半叶,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控制了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明显降低了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此为微生物药物的主要应用领域,种类繁, 品种多, 用量大。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有B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抗真菌方面,此类抗生素的品种和数量较为有限,少有新

微生物转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13-05-06 17:12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5516368456.html,/kcms/detail/11.1759.TS.20130506.1712.005.html 微生物转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邹宇1,马堃1,尹冬梅2,* (1.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600;2.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201418)摘要: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它的微生物转化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功能以及微生物转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型和特点,展望了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生物活性物质生产和医药保健品研发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转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Research advance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 ZOU Yu1, MA Kun1, YIN Dong-mei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6600, China; 2. Ecology School,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China) Abstract: The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possessed many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its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beca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several species and function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 had been summarized. Meanwhile, variou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 had been introduced. Moreover, it was predicted that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would have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production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and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s and health foods. Key words: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 research advance 中图分类号:TS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初生代谢产物,同时也提供许多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次生代谢物产物,如生物碱、酚类、萜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将这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用于制作香料和食物防腐等,直到今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仍然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然而,长期盲目采集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许多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趋于灭绝。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天然植株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很低,提取成本过高;而采用化学合成法,又会遇到工艺流程复杂、副产物多、易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等许多问题[2-3]。面对上述诸多难题,科学工作者探索了应用微生物转化法来获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新途径。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已取得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功能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包括酚类、黄酮类、糖苷类、萜类、甾类、皂苷类、生物碱等。按照结构和功能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可分为酚类、萜类和生物碱三大类。 1.1 酚类物质 广义的酚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多酚类和醌类。黄酮类是一大类以苯色酮环为基础,具有C6-C3-C6结构碳架的酚类化合物,很多黄酮类成分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从槐树槐米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芦丁可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而引起的出血症以及辅助治疗高血压等[4]。多酚类是苯环上含有一个或多个烃基取代基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清除的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免受氧化胁迫损伤[5]。醌类化合物是萘、蒽等苯式多环烃的芳香族氧化物,它的存在是植物呈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醌类化合物是植物抗菌、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如胡桃醌、茜草素、紫草宁等[6]。 1.2 萜类化合物 萜类是由多个异戊二烯单元组成的化合物,通过异戊二烯途径,不同个数的异戊二烯单元分别组成单 *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邹宇(1979-),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制药 【摘要】微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抗生素甾体激素酶及酶抑制剂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微生物制药工业生产的特点是利用某种微生物以“纯种状态”,也就是不仅“种子”要优而且只能是一种,如其它菌种进来即为杂菌。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以极低浓度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低分子量代谢物。微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微生物制药的生物来源是青霉素,放线菌;作用对象是抗菌药,抗肿瘤药,抗病毒药,除草剂,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壁合成药,影响细胞膜功能药,干扰蛋白质合成药;化学结构是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甾体激素,酶及酶抑制剂。 一、代表人物及主要成果 Louis Pasteur (1822~189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对狂犬病的研究是他科学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将狂犬患者的唾液注射到兔子体中,使兔感染狂犬病后,再将兔的脑和脊髓,制成可供免疫用的弱化疫苗,1885年在一个9岁的被患狂犬病的狼咬伤的孩子身上试用,获得成功。这一研究成果当时被誉为“科学纪录中最杰出的一项”。巴斯德研究所就在那时筹款建立。开创了药物微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Alexander Fleming英国细菌学家。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 Selman Abraham waksman抗生素之父瓦克斯曼,美国人。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物质进行了系统和开创性工作,发现了链霉素是结核杆菌的克星。 二、抗生素 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有内在抗性( intrinsic resistance) 和获得性抗性( acquired re2sistance) 。内在抗性是指细菌天然对某些抗生素不敏感。获得性抗性涉及细菌遗传背景的改变。细菌可通过随机突变, 或表达潜在抗性基因获得抗性; 也可通过抗性基因水平转移获得抗性。细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 可以在同种甚至不同种菌株间水平转移, 加速了临床上耐药及多重耐药菌株产生。【1】 链霉素(streptomycin)是一种氨基葡萄糖型抗生素,分子式C21H39N7O12。1943年美国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得到,是继青霉素后第二个生产并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链霉素属于不含伯胺基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采用两种方法制备免疫原。一是利用醛基可以采用O-(羧甲基)羟基胺法,将其生成含有带羧基的半抗原衍生物,然后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带有羧基的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胺基或者羧基结合。二是利用链霉素其醛基直接与载体蛋白的胺基缩和。【2】目前已发现的天然抗生素约2/ 3 来源于链霉菌。利用链霉菌产抗生素能力与链霉素抗性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定向筛选正向突变株,是目前农用抗生素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紫外诱变是菌种选育过程中最常用的诱变方法之一,但该法导致的菌种突变是随机的,正突变株的出现频率很低,需要进行大

108043051,邵越,微生物转化技术应用

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现代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生工082 学号:108043051 邵越 摘要:对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现代医药工业应用上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手性药物或药物中间体制备、借助微生物转化手段实施组合生物催化在新药筛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分析。 关键词:微生物转化技术;生物催化;关键中间体 1.概述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微生物转化或酶转化技术在有机化学合成领域中的尝试不仅使理论研究获得广泛开展,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化学合成工艺相当复杂的药物、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化妆品和其它一些精细化工产品合成过程中的某些重要反应,目前已经能够用微生物或酶转化技术得以替代。在许多国外文献中经常能够看到的描述这种技术的名词有:microbial transformation、microbial conversion、biotransformation、biotransconversion和enzymation等[1,2]。微生物转化的本质是某种微生物将一种物质(底物)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产物)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某种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或几种特殊的胞外或胞内酶作为生物催化剂进行的一种或几种化学反应,简言之,即为一种利用微生物酶或微生物本身的合成技术。这些具有生物催化剂作用的酶大多数对其微生物的生命过程也是必需的,但在微生物转化过程中,这些酶仅作为生物催化剂用于化学反应。由于微生物产生的这些能够被用于化学反应的大多数生物催化剂不仅能够利用自身的底物及其类似物,且有时对外源添加的底物也具有同样的催化作用,即能催化非天然的反应(unnatural reactions),因而微生物转化可以认为是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某种特殊的微生物能够将某种特定的底物转化成为某种特定的产物,其本质是酶的作用。因此,对酶转化无需多作解释,它与微生物转化的差别仅在于:前者是一个单一的酶催化的化学反应,而后者为了实现这一酶催化反应,需要为微生物提供一个能够生物合成这些酶的条件,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似乎是真正的生物转化。另外,尽管用于生物转化的酶大多来自于微生物,但也可以是来自于动物和植物的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生物转化来说,究竟是采用微生物转化技术,还是采用酶转化技术,这要综合考虑实现这一过程的诸多因素,如成本、环境、技术装备和质量要求等。在研究一个微生物(或酶)转化过程时,需要仔细地考虑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所用转化底物的选择、所用微生物对不同底物转化能力的考察、转化路线或转化反应的选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找适合于所设计转化过程的微生物,以及如何来提高这种微生物的转化能力,即提高这种酶活力。再则是发现一种新的酶或一种新的反应以便为设计一个新的微生物转化过程提供一条线索。为了寻找能够适合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微生物酶,除了有必要对原来已知的一些重要的酶或反应进行重新评价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是筛选新的微生物菌株或酶[3~6]。用于微生物转化的菌株或酶的筛选的范围应该尽可能地广,因为至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3000余种能够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的酶,其中有些酶的催化效果比化学催化剂好;另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多样性(它们能够修饰和降解许许多多有机化合物),使我们有可能找到某种微生物或酶来催化某种特定的和所期望的化学反应。 2.生物转化与药物开发的应用

【高考生物】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有机污染物生物净化(天然物质、人工合成物质) ?无机污染物生物净化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机理 ?净化本质——微生物转化有机物为无机物 ?依靠——好氧分解与厌氧分解 一、好氧分解 ?细菌是其中的主力军 ?原理:好氧有机物呼吸 ?C→CO2+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H→H2O ?N→NH3→HNO2→HNO3 ?S→H2SO4 ?P→H3PO4 ?二、厌氧分解?厌氧细菌 ?原理:发酵、厌氧无机盐呼吸C→RCOOH(有机酸)→CH4 + CO2 ?N→RCHNH2COOH→NH3(臭味)+ 有机酸(臭味) ?S→H2S(臭味) ?P→PO43- ?水体自净的天然过程中 厌氧分解(开始)→好氧分解(后续)第二节各类有机污染物的转化 一、碳源污染物的转化

?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石油和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等。 1.纤维素的转化 ?β葡萄糖高聚物,每个纤维素分子含1400~10000个葡萄糖基(β1-4糖苷键)。 ?来源:棉纺印染废水、造纸废水、人造纤维废水及城市垃圾等,其中均含有大量纤维素。 A.微生物分解途径 B.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好氧细菌——粘细菌、镰状纤维菌和纤维弧菌 ?厌氧细菌——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无芽孢厌氧分解菌及嗜热纤维芽孢梭菌。 ?放线菌——链霉菌属。 ?真菌——青霉菌、曲霉、镰刀霉、木霉及毛霉。 ?需要时可以向有菌种库的研究机构购买或自行筛选。 2.半纤维素的转化 ?存在于植物细胞壁的杂多糖。造纸废水和人造纤维废水中含半纤维素。 ?分解过程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多数能分解半纤维素。 ?许多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节细菌及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霉菌有根霉、曲霉、小克银汉霉、青霉及镰刀霉。 3.木质素的转化自然界中哪些微生物能够进行木质素的降解呢? ?确证的只有真菌中的黄孢原毛平革菌,疑似的有软腐菌。 黄孢原平毛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rium)是白腐真菌的一种,隶属于担子菌纲、同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丝核菌科。 白腐—树皮上木质素被该菌分解后漏出白色的纤维素部分。*木质素降解的意义何在

微生物制药技术及研究前景

微生物制药技术及研究前景 微生物制药技术及研究前景 摘要:在人类基因组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的推动下,生物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生物医药产业正在经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微生物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是解决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工业微生物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渗透到包括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并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生物制品抗生素 微生物来源的药物通称为生物药物,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以极低浓度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低分子量代谢物。包括抗生素和具有其他药理作用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以及以微生物次级代谢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或化学方法制得的衍生物。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开创了微生物药物的新时代。抗生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使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得到控制;随着微生物制药的发展,它们在肿瘤化疗、器官移植以及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药物[1]。 微生物制药在医药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目前全世界为生物药物的总产量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在我国微生物制药也是医疗工业的支柱行业之一。 1.微生物制药的概念和特点 微生物制药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

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2]。微生物制药工业生产的 ”要优而且只能是一种,如其它菌种特点是利用某种微生物以“纯种状态”,也就是不仅“种子 进来即为杂菌。对固定产品来说,一定按工艺有它最合适的“饭”—培养基,来供它生长。培养基的成分不能随意更改,一个菌种在同样的发酵培养基中,因为只少了或多了某个成分,发酵的成品就完全不同。如金色链霉菌在含氯的培养基中可形成金霉素,而在没有氯化物或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生成氯化的物质,就产生四环素。 2.微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报道的微生物产生的除了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和抗生素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就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3]。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2.1菌种的获得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