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专题名称】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

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在加入WTO、文

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

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美国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已经全面市场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特征,具体管理方式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协调单位并且灵活多样;而其文化政策重点则是,一方面,就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促成软件硬件的剥离、使硬件生产归于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文化资源(特别是开发国外文化资源),在使“文化资源小国”变成“文化产业强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国内、特别是国外文化市场(传媒集团国际化);另一方面,通过形成各种介于各州政府和具体文化部门之间的非营利性文化组织(non-profitculturalorganizations)、设立基金会及创设各种资助文化单位的捐赠制度,促进各种文化产业、各个文化部门和具体单位健康多样地发展。因此,就美国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言,可以说其文化与经济的互渗程度和融合程度都是全世界最高的,而这种互渗和融合、特别是整个经济社会体制对文化产业的强有力支持,又使其文化产品的全球竞争力非常强,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

第二种类型:芬兰、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这些国家基本上属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二集团。就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其社会发展水平处于硬件研发和生产阶段基本完成、尚未进行硬件与软件相剥离的阶段;就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而言,它们基本上都充分意识到“文化市场化”和“市场文化化”的世界性基本发展趋势,同时,由于美国文化产业及其国外扩张在全球领域中显示的进攻态势,它们普遍感到自己在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因而十分强调文化的民族认同、强调国家对文化开发和文化产品内容独创性的保护性管理,以期做到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革新,力图通过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自己的文化竞争力,进而以更高的综合国力应对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发展方面的挑战。

第三种类型:日本、韩国

它们虽然也同样属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二集团、在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方面与这些国家基本相似,但是,它们同时也具有东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管理特征——它们在重视引进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管理经验和相关成果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保护和开发文化产品内容的独创性和民族特性。国家基本上是逐渐从以带有东方社会管理特征的社会文化管理制度,逐步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走向西方式的、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体制。

第四种类型:俄罗斯

它虽然就政治地域和文化传统而言属于西方国家,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目前正处于进行社会转型的时期,目的在于彻底改造前苏联的中央集权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以欧盟的框架性文件为基本依据制定其文化和文化产业政策,大力推进

各个方面的改革。其探索性和追求独立性的倾向十分鲜明,但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尚需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可见,这些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的态度和文化政策,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美国、欧盟和俄罗斯(转型国家)。虽然它们分别体现出上述特征,但我们可以强调指出两个基本方面:第一、其目前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方面的状态、态度和政策,都是由它们所处的具体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应现实条件决定的;第二、它们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在新一轮全球化国际竞争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而在制定文化政策、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显然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二、西方主要国家文化政策的基本发展态势和我们的基本结论

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的基本发展态势来看,我们也同样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最近三十年以来,这些国家对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态度和相应措施的进展过程,并从中得出我们自己的相关结论。

(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发展基本态势:

概括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基本阶段,考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发展基本态势:

世纪70年代初,这些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和政界相继出现了关于“后工业化”或“再次现代化”的讨论。这表明,这些国家已开始相继进入所谓“第二次现代化”进程;其突出表现为,“文化”逐渐上升为各国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主题。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城召开“世界文化政策大会”,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把广义的文化问题纳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战略。

世纪90年代是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制定其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1993年,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官方文化政策文件;此后,欧盟各国也相继出台有关文化政策的框架性文件。美国更不例外,它于1996年推出《电信法案》,要求对文化生产内容放松管制;1997年又在“北美行业分类”文件中要求将文化产业的软件和硬件进行剥离,着重发展以“内容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产业。因此,上世纪末至今的30年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全面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启动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年,英国出台《文化与创意10年规划》,与此同时,芬兰也颁布了《内容创造启动方案:2000~2004》;美国州立法会议出台了其咨询性政策文件《文化投资:州的政策创新》。这些政策法规性方案的出台表明,这些主要发达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二)我们的分析和基本结论:

1.如何看待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当前的基本发展态势。

(1)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高科技信息技术和新一轮全球化的推动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所谓“第二次现代化”时期。其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为,原来远离市场、处于经济和社会边缘的知识和文化要素开始全面渗入经济活动领域;在这些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不仅逐渐成为增长最快、获利最大、最有竞争实力和潜力的经济部门,而且正在成为促进其传统产业实现全面升级的引导性力量。因此,国际间的竞争正在从“经济竞争力+军事实力”的竞争,日益转向以“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其具体表现为文化资本的全球性流动、文化产品的全球性交易、文化资源的全球性整合,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全球性冲突与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势下,这导致了全球文化市场的逐渐形成。

(2)上述各国的文化政策既是这种基本态势的产物,也体现了其进一步应对这种基本态势的基本态度和倾向。因为“第二次现代化”在经济形态上被描述为“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在实现条件上则被归结为“体制创新”。而从操作层面来看,从根本上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管理体制创新方面的竞争。

(3)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上的若干发展中国家,都先后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颁布其新的文化政策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这表明,它们以促进“文化市场化”和“市场文化化”、推动文化内容的创新和生产、改善大众文化消费权利为宗旨的管理体制创新格局,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从我们所选择的“外国文化政策”系列文章之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4)当前,虽然以这种形势为基础而形成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还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过程之中,但是,下列基本发展趋势显然已经确定,即持续地敦促各有关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开放其民族国家文化市场,将其作为新一轮市场准入谈判的一个关键性内容。

2.我国当前面临的基本形势及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1)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各个方面的巨大进步,但总的说来尚未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第一次现代化”。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的上述现状和发展趋势表明,我们必须在继续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以富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它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次现代化”做出积极的研究与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富有成效的回应。

这是因为,我国的文化生产实际上大大落后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如果我们不能迅速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资源强国”,国际文化资本势必会迅速填补由于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而形成的文化产业缺口和经济缺口。在加入WTO之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也将在国内市场出现,因而“西强我弱”的战略态势必然会变得日益严峻。而且,在这一形势下,我国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不仅显得与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环境不适应和不对称,也会出现与WTO所代表的国际规则严重不适应和不对称的局面。

(2)因此,站在两次现代化的交叉点上,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从而大力扭转目前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的“西强我弱”的局面,这应当是我国在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里必须充分加以重视和完成的基本任务。

(3)我们认为,完成这样的基本任务需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通过全面了解、研究和把握当今国内外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的现状和基本发展趋势,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总体性和前瞻性的宏观性文化发展战略,从而为推进全面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转型,为实现与国际社会顺利接轨,奠定富有科学性、全局性和指导性的基本观念和政策法规性基础。

第二,以此为基础,在进一步推进社会转型、全面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地应对发达国家的全球性文化扩张、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管理体制,为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性基础。

第三,在进行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具体过程中,充分注意审时度势、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并随时修改和完善既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具有机动灵活性的具体政策法规,从而真正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而健康地向前发展。

狼性文化与执行力

狼性管理打造执行力团队 纵观当今中外市场,诸多企业中,为什么有着相似策略的企业结果却相反?为什么有着聪明才智的经营者最后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无数的拥有伟大构想的企业成功的却是寥寥?我们再看,为什么市场上众多的咖啡店只有星巴克一支独秀?为什么在众多的超市中只有沃尔玛、家乐福能够成功?同样做PC机为什么只有戴尔独占熬头?所有那些失败的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失败原因,所有那些成功的企业之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一点就是强有力的执行力团队。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团队精神”和“执行力”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相关的理论,同时,更多的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大家都知道“执行力团队”已成为企业永续成长的必要条件!那如何才能打造“执行力团队”? 有很多的理论在阐述如何打造执行力团队,但是有些学者对于狼性的研究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狼是陆地动物食物链的最高终结者,就连老虎、狮子这样的兽中之王都要对狼退避三舍,原因无他,就是害怕狼群这个团队!通过对狼的性格及组织行为的研究,我们能从中总结出很多打造“执行力团队”的有益的原则和启示。 一、团队意识 狼知道自己的力量弱小,和老虎、狮子、豹子等兽中之王比,狼比不过,甚至与野牛、斑马、角马等猎物比,狼也自认实力不足,正是由于狼有自知之明,知道单打独斗不仅不能成事,相反还有可能被吃掉,所以他们选择群居,选择了团队,同时也就成为了陆地动物世界中最可怕的最高终结者。 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没有团队的合作,光靠个别英雄是难以成功的。有人说现在经济社会已到了后英雄主义时代,以前靠英雄式领导托起一个成功企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初的第一批企业英雄们到现在还剩几个?时势造英雄,当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替的混乱的时势中造就了多少英雄,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和市场的日趋规范,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企业发展靠集体的智慧,靠团队密切的合作精神,我们应该看到个体的力量太单薄,需要团结,需要合力,狼的这种自知之明的团队意识,不也正告诉我们这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吗?! 二、整体利益至上 我们都知道,在群狼中,当一匹狼嚎叫时,其他的狼都会响应,于是我们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群狼的嚎叫,让所有的动物,甚至人类都胆战心惊!在这此起彼伏的嚎叫中,

尔雅2015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关于地理环境与名族心态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互动互构 ?B、 互补互彰 ?C、 互起作用 ?D、 互相转化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辜正坤认为,万物的发展有一种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补充、()的趋势。 ?A、 自我完善 ?B、 自我适应 ?C、 自我淘汰 ?D、 自我进化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的民主思想: ?A、 民贵君轻 ?B、 民治主义 ?C、

?D、 民为邦本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中国语音: ?A、 为闭音节 ?B、 为多音节 ?C、 每字有韵调 ?D、 音义象构性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马克思主义学派属于: ?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都不属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属于中国民主内涵的是: ?A、 恶欲协调 ?B、 迫不得已 ?C、 因势制宜 ?D、 宗法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不包括:?A、

?B、 能指和所指 ?C、 任意性和必然性 ?D、 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权力的: ?A、 天赋和人赋 ?B、 瓜分与分享 ?C、 集中和分散 ?D、 下放和收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在黑格尔看来,中国的天子在发号施令上: ?A、 比较自由 ?B、 可以随心所欲 ?C、 不能锁心所欲 ?D、 有严格程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中西方人对世界的看法是(),程度不同的。 ?A、 殊途同归 ?B、 迥然不同 ?C、 异曲同工 ?D、 错综复杂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 重重点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囿:中国先秦时期的园林形式,常采用人工墙垣、篱笆等圈围山林,养育鸟兽花木,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观赏活动的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萌芽 2、隐逸: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一种与仕宦相对应的概念和行为,是中国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方式 3、轩:建在高旷地带而环境幽静的小屋,园林中多作游人休息、观景的场所 4、舫:又称旱船、不系舟,是一种建于水边的船形建筑,前半部分多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楫之感。 5、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6、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 7、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 8、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9借景——就是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 10、草堂——与别业义同,但相对别业,其规模较小,建筑较素。 11、别业——建置在郊野,供园主人休息或长期居住的地方,相对草堂,其规模较大,建筑华丽。 12、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又称宫苑。 13、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14台榭—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建造殿堂屋宇。可作观景、天文台等之用。15驰道—是秦代交通幹線,在秦代道路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秦朝时期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 16、阙——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也有作记录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 17、花石纲——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纲”是宋代水路运输货物的组织,全国各地从水路运往京师的货物都要进行编给,一组谓之——“纲”。 18、花园——以搜集观赏花木为主,面积往往较大。 19、游憩园——供主人休息游憩的和宴会娱乐之用,园景与住宅分开,多筑城郊。 20、宅园——建在城镇中,依附于住宅,作为主—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园林,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列宅后园的格局;或者位于邸宅一侧而成跨院。 21、曲水流觞——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宅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这就叫作“曲水流觞”。 22、倪云林——倪瓒,元代著名四大家之一,著有“渔庄秋霁图” 23、张涟——明末清初造园艺术家,字南垣。善绘人像,兼工山水,以山水画意造园叠山;善制盆景,颇负盛名。 24、无心画——园林景色为了使室内外互相渗透用漏窗透为景。这种手法是清代李渔首创的,他把内墙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之类,使是入画。这样便是真景入画,较之画幅生动百倍,他称无心画,以尺幅窗透取无心画是从暗处明处,窗花有剪影的效果,加以景的特殊为背景,从早到晚窗景图时而变。 25、李渔——字笠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渔是一位兼擅绘画、词曲、小说、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的文人。著有《闲情偶寄》,又名《一家言》,晚年自筑荠子园。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团队精神,狼性文化

团队精神狼性文化 1: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 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做。 2:没有猎物我们就去寻找猎物,发现猎物我们就去追逐猎物。寻找、发现、追求、获得———这就是狼的生活要素。 3:尽管面对上万只的黄羊,面对凶猛的老虎,我们都毫不退缩。但 是面对人类的枪口,适当的转移是明智的。我们不缺乏成功的信念,但是我们绝不是痴心妄想只会送死的傻瓜。 4:追逐猎物仅仅靠猛跑是不够的,尤其在对付大群猎物的时候,必 要的准备和步骤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谋划是实现这一切的唯一保障。

5:我们绝对不会花费任何多余的时间和体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因为我们的眼睛永远只盯着猎物。 6:自然是神圣伟大的,生活在这万能自然之神的庇护下本身就需要很强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自然。就只有适应自然。 7:如果注定要承受痛苦,那么就把痛苦当作是一种磨练,既然一切不可避免,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8:要想能做大事,就必须要能屈能伸,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过程可以有很多选择。 9:燃烧人生并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强壮的身体也有疲劳的时候,劳逸结合是一种生存的策略。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 10:家乡固然值得眷恋,但是危险降临,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离开。离开家乡不是逃避,是为了寻找更美好的明天。 11:在草原上,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了。至少我,还有勇气。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有了勇气就可以得到一切。 12:在狼的眼睛里,永远看不到失败的气馁,因为它们知道,不管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它们的。所以狼永远是草原上的王者。 13:有时候,靠单纯的判断并不能确定成功的几率,与其在等待中浪费青春,不如在追求中燃烧生命。 14:没有固定的规则就是永恒的规则,自然界变化无常,人世间瞬息万端,只有不拘泥于过去,才能活得更好。

中西文化比较作业

9. 试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其实讲的是天(物)与人(我)关系的双重属性,即合一性和两分性。“天人合一”就是遵守自然规律; 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中国哲学的本体是整一的,无论称其本体为天、为道、为太极、阴阳,或为理、为心、为气,都具有“大全”、“一”的性质。 作为社会关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其体现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是人道对天道的遵从。 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中央集权;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它反对口是心非;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皈依。 “物我二分”就是物为我用。 西方文化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物我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它强调两种实体彼此对立,谁也决定不了谁。这样主客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物我二分”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西方文化的观念是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则注重共同目标。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无疑是一种限定、制约和压制。而个性原则、创造精神则总要反抗这种束缚。他们都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群体在利益立场上的根本差别与对立,也强调了人对社会群体的依赖关系。 “物我二分”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如同自然界的存在有质料因和形式因,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实体与非实体,人的存在也有理性与物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物我二分”的逻辑前提导致了一个分裂的宇宙,由此西方人建立起无数对立的范畴: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与肉,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实体与属性,质料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理性与经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最终反映了贯穿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始终的阴阳互生互化,矛盾对立统一,反映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之间、天地人“三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12.试析基督教的神人观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天人观之间

中外美术史+重要知识点+考试复习整理

中美史重要知识点 中西绘画比较 中国古典绘画为代表。它的艺术特点说明了中国艺术首先是重表现性的。比较西欧美术的再现性倾向,它更重精神意念的表述,从而改变着客观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因素。 ① 中国美术重线条造型以及线在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情感。 ② 重诗书画的联系,诗情画意和音乐效果 ③ 重象外之意,基于文学理念之联想。 ④ 主张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要求以形传神,主张似与不似,轻象重意 ⑤ 侧重文人意识的发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偏向小农意识心态 ⑥ 与儒、佛、道哲学观念相联系 与西方美术重体面, 重视客观现象本身美的表达, 中国美术是艺术处理与认识的升华, 是独具特色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代表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现象的一认闪光的东方金字塔。 汉代美术总结: 1、表现题材多样化,内容丰富,直接描写生活的各个方面。 2、风格写实,简练而概括。 3、描写平民及动物方面的题材,刻画生动,具体,现实,富于活力,描写贵族方面的刻画较呆板。 4、绘画以勾线为主要表现手法,主题明确。 5、雕刻完整统一,简括有气度,大块大面,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精神。 南北朝石窟、雕塑特点总论: 1、早期,域外影响严重。造像浑圆,不够精确,大体大面的效果。统一完整,薄衣贴身, 衣纹阴线。中期穿插有汉式长袍衣样,厚重感强。晚期秀骨清像,长脸,细颈,方肩,衣纹繁复。秀骨清像,中呈圆润,柔和。衣褶自然写实,造型细致准确,身体光洁优美,装饰性强。 2、制作规模宏大。宗教服务于统治阶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追求美好愿望的要求。有宗教来世思想,有现实生活写照。 唐代山水画: ① 在表现形式上,以李思训为代表,工细巧整,青绿重彩,这种风格,在唐影响较大,画风普遍,不少创作,向这一派发展或靠近这一派。 ② 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注重线描, 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的, 既体又一派。中唐以且有所发展。 ③ 以张躁为主的呈派, 以重视墨法巧变、笔色清润为主要手法。这种画法在唐代虽影响小, 但它在唐以且影响逐渐扩大 唐代雕塑艺术特点: ① 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深刻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及社会政治风貌,具有现实主义手法。② 世俗性强,突破了佛教的禁欲主义,造型丰满、美丽,以现实美好理想为出发点。③ 技法写实,简单朴素,动态优美,生动。质感表现强,构图和谐,手法与立意,突破性的创造,是在大自然中与人的思维中,能拓展其艺术境界。 唐代美术总结:(关于佛教造像) 1、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佛权哲学渗进。政治和伦理道德。举君臣父孝之义 -------, 使好空者恶杀,义勇者殉国。 2、佛本生故事悲惨场景,消退让位于对极乐世界的追求向往。(幻想美丽的天国等) 于是壁画中,举目便是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歌,佛坐莲花中, 环绕圣仙,座前乐队钟鼓齐鸣,座后彩云缭绕,飞天散花到处是华贵绚烂的色彩, 圆润流畅的律条,丰溢柔和,亲切动人,美丽善良的人物造型,这一切代替了魏晋时代壁画的悲苦场面,瘦削的人物造型,强烈的动感节奏。此时代求得心灵的安慰和期求,一个时代对欢乐幸福和幻想,以取得心灵的满足。时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 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专题名称】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 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在加入WTO、文 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 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狼性文化与团队精神分享

狼性文化与团队精神 1.狼性精神第一条宗旨:是团队精神, 一群老虎斗不过一群狼(团队讲究各司其责,谁是头狼,谁是负责主要战斗的,谁是负责放哨的,谁是指挥的等等)! 2.狼性精神第二条宗旨:危机意识,优秀的头狼是优先享受食物,获取的部分也是最大的,讲解销售的优胜劣汰,但是百度在优胜劣汰方面做的是人性化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公司对我们好,就选择性遗忘这方面,要随时具备危机感,不断优化自我!如果不能做到,能够被随时取代,那么就不是狼,是羊了! 3.狼性精神第三条宗旨:服从绝对指挥,任何一个月都是一次食物的争夺,这个时候有统一的目标,任务的达成将是打到最好的! 4.狼性精神第四条宗旨: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危险的区域狼是可以嗅出来的,一旦威胁到整个团队,绝对不去触碰,果断放弃,即使这块食物再甜美,也要保证自己团队的安全! 5.狼性精神第五条宗旨:狼在草原才称之为狼,离开草原就失去野性,所以平台很重要有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一定要把握住!

1销售技巧 2心态 3目标 结合自身案例来体现狼性文化团队精神各司其责 危机意识优胜劣汰 服从绝对指挥 自我保护意识 平台 2012年11月6日销售N2 自信:两次面试,才进入百度,所以很感谢百度这个平台能给我这次机会。 危机感:一百起进入度11个人,新人培训完,进入N2部门打电话的第一天,下午下班的时候,除了我们部门的两个新人,其余全部被淘汰。这个时候就感觉到了危机感,心里就发誓一定要在百度留下来。并且要做的很优秀。所以第二天开始只要是经理教练分下来的任务一定超量完成,电话量一天在6点之前必须打完2个小时,完成两个小时就必须有客户资源,所以我每天回家都会找资料找到很晚很晚,知道够用或者多余。才会休息。因为我自己知道新人下班后有很多培训。很有优秀的人分享。 积极心态:还记得新人的时候我只要碰见一个优秀的人来分享,就会开心,因为又可以学到新东西,又可以认识新优秀的人才了。只要这个人分享完后,我一定会去加他的HI。平时遇见问题一定去咨询这样的人。因为经理说的很对,想要自己变的优秀,就一定要跟优秀的人站在一起。(可以说一下V6的刘繁怎么样打电话) 2013年1月1日下部门销售B1 幸运:N2是一个远程部门,但是很幸运分到深本,是一中幸运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以后开发的客户就变成了深圳,之前的资料就没有用了,不过来到B1很幸运,遇见了牛B的经理,牛B的优秀团队,因为B1是一个年度冠军部门。所以压力肯定小不了。 积极:电话量8000每天必须打完,资料还是照样的找。不过我觉得我情商还不错,都会利用下班的时间和同事关系相处的比较好,不懂的也马上问师傅,问部门优秀的同事,后面没有到一个月,在部门关系就很不错。 压力:但是我还清楚的记得两件事:1是在我们部门业绩没有达到优秀,没有达到经理要求的目标在部门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心里发誓一定要在半年内拿到发言权,后再7月做到了,通过公司的启明星项目上了领奖台。2:我还记得那时候部门的一姐每个月都会拿到很多激励和钱。心里想想这个激励一定会属于我的。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拿到了。目标达到。当然非常开心。 2013年8月至今高度组组长 机会:这个时候部门发生了变动,经理去广州当高经,部门要

尔雅课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原文化取向的:1.0 分 A、 大帮择主 B、 强化王权 C、 帮派主义 D、 契约分权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中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会采用()的形式。1.0 分 A、 以礼规范 B、 以道规范 C、 礼法结合 D、 道法结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1.0 分A、 制造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军事工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释迦摩尼提出的五蕴是()。1.0 分 A、 色、受、想、行、智 B、 色、受、智、行、识 C、 色、受、想、行、识 D、 色、智、想、行、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1.0 分 A、 思维

原型 C、 理论 D、 精神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6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0.0 分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7《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1.0 分 A、 天地 B、 阴阳 C、 男女 D、 日月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道家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的是()。1.0 分 A、 社会的反应 B、 流行的理论 C、 自己的身体 D、 外部的环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提出学道者须先明了万物与我为一体之理,不重视观察外物的是()。1.0 分A、 程颢 B、 杨时 C、 陆九渊

张载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0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1.0 分 A、 礼 B、 和 C、 衷 D、 孝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1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资源,哪种文化形式成了中华民族必然的选择:1.0 分A、 农耕文化 B、 工业文化 C、 商业文化 D、 产业文化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2印欧语系在语义上的特点是()。1.0 分 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3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1.0 分 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中西方文化(8)

引论 《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课程基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最具代表性案例对比中西文化,多个视角比较中西方文化在文学与艺术、传统与习俗、社交与礼仪、饮食与健康、语言与行为、人文与教育等六个教学模块内容的差异,剖析中西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由8名中外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授课,中国教师用英语授课,外籍教师用汉语授课。本课程由引论部分及六个模块内容组成。 课程的引论部分由王焱老师主讲。通过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冲突,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补与并存。 模块一是赵牟丹老师主讲的文学与艺术,包括个人集体,京剧歌剧,抒情和激情,庭院教堂,写意写实,秧歌芭蕾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二是杨倩老师主讲的传统与习俗。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节日、婚俗、宗教、图腾、神话和服装。 模块三是王艳东老师主讲的礼仪与社交,包括餐桌文化、日常交流、衣着服饰、送礼礼仪、待人接物以及商务活动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四是孔宁宁老师主讲的饮食与健康。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语言,烹饪方法,茶与咖啡,美酒文化。

模块五是马晓奕老师主讲的语言与行为,包括谚语习语、吉数凶数、褒色贬色、自谦自夸、禁忌委婉和肢体语言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六是张丽莉老师主讲的人文与教育。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孔子与苏格拉底、中国的六艺与古希腊的七艺、宫廷教育与中骑士教育、应天书院与牛津大学、保守教育与进步教育和中西方现代教育。 外籍教师Rain,也就是我本人,承担了引论及每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的授课任务。 本课程主旨是力求借助深入人心的案例剖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共存,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本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一定会深受大学生及各个阶段英语学习者的喜爱。 文学与艺术 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文学与艺术的内容。我主要从诗歌方面的差异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由于中西文学传统、民族心理习惯和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诗歌在诗歌观念、创作实践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以李白的《静夜思》同济慈的《夜莺颂》进行对比,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的不同。 《静夜思》全文只有四句话: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德国文化崛起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启示 内容摘要:大国崛起有赖于综合国力的上升,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 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他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 交力、资源力。近代以来的德国,先后经历统一后的崛起与二战后的复兴与再统 一这两个历史转变过程.并崛起成为当今仅次于美、目的第三大强国。近代以来 的中国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才迅速提升。并成为当今世界第四 大强国。尽管中、德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 起过程中,中国要特别正视各方面实力方面与德国的巨大差距,借鉴德国成功崛 起的经验,尽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关键词:德国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国防文教地理资源 引言 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棉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德国在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等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创造经营的结果。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德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自1871年以来,德意志民族不仅经历了统一一分裂一再统一的坎坷历史,而且还经历了早期崛起一沦为废墟一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对于近代德国的崛起历程,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述道:“德意志,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的土地,一个崇尚思辨、拥有渊深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一度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却在短短百余年间以雷霆之势闯入历史舞台,将原属地理概念的德国,变为强大的民族实体、工业化强国,称雄世界。他的成长之路有诸多智慧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德国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且看德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德国历史 1.1简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 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因 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 导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化的特质;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三、教学学时:4 四、讲稿: 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从丝绸之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 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 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 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接受者 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 “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 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 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价值关系——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 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 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 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容。 传统文学研究:作家——作品 比较文学: 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学不仅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 6.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填空】【选择】【简答】 国别文学——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例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民族文学——按民族区分的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