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 (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 (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 (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 (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答案:

1.×。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

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

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中间消耗。

5.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只包括货物的生产。

6.工业总产出在本企业内可以重复计算。

7.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8.工业总产出是按“工厂法”计算的,该方法的特点是:在工业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但在工业企业之间可以重复计算。

9.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指标有两种,即总产出和增加值。两个指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其它部门的产品价值,后者不包括。

参考答案:

1.×。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物质产品,而固定资产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反复使用的货物,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出中。因此,在企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很明显属于中间消耗,大型工具如机床等属于固定资产,而小型工具属于中间消耗。

2.×。根据收入法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题中的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属于劳动者报酬,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而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为来自国外的转移性收入,不应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3. ×。最终产品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既本期的生产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没有被进一步加工,可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不是按完成程度而是按它的使用去向区分。因此,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虽然是本期生产的但并没有脱离生产过程,属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而非最终产品。

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增加值。

5.×。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除包括货物的生产外,还包括服务的生产。

6.×。工业总产出是企业本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的最终产品,但企业最终产品,有可能成为其它企业的中间产品。因此,在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但在企业之间存在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

7.×。不一定,因为:国民总收入=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所以两者的关系取决于来自国外的净要收入净额。

8.√。工业总产出是企业本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的最终产品,但企业最终产品,有可能成为其它企业的中间产品。因此,在企业内部不存在产品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但在企业之间存在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

9.√。总产出以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测度,全部价值中既包括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也包括劳动报酬价值和资本报酬价值;增加值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不包括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1.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第Ⅱ象限。

2.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是表的核心部分,投入产出表第Ⅱ象限的宾栏为最终产品。

3.直接消耗系数会受影响它的因素变化而变化。

4.投入产出表第一象限的指标,若用结构相对数表示,可以更好地反映部门间的联系。

5.投入产出表第1象限的每个数字都有双重意义,从纵向看,它表明每个产品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称为中间产品。

参考答案:

1.×。第Ⅱ象限主要反映的是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结构。而第I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

2.√。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第Ⅰ象限反映的,所以第Ⅰ象限是表的核心部分,该说法是正确的。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看,第Ⅱ象限的主栏与第Ⅰ象限相同,而宾栏所列示的是最终产品或使用。

3.√。根据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可知,这些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它们也会影响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

4.√。投入产出表第一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的结构相对指标

称为直接消耗系数,该指标反映了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

5.×。第一象限的每个数字,从纵向看表明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中间投入。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1.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储蓄。储蓄的含义是指居民部门消费后的节余资金。

2.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补贴和政府拨付给科教文卫部门的经常性经费都属于经常转移。

3.居民家庭投资股票获得的分红属于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范围。

4.居民购买住房和支付房屋租金均属于居民消费支出。

5.原始收入核算是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第二步,该项核算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增加值中各项生产要素收入的形成。

参考答案:

1.×。储蓄是指各机构部门没有花在最终消费货物与服务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

2.×。经常转移包括收入税收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其它经常转移三大类内容。该题中政府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的补贴是作为负生产税处理,而生产税不属于收入税范畴,因而它不是经常转移;政府拨付给科教文卫部门的经常性经费在我国归为财政经常性拨款,此项内容属于其它经常转移类。

3.√。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是直接与生产相关的要素收入流量,主要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财产收入、营业盈余等流量。该题中的居民家庭投资股票获得的分红属于财产收入,故属于是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范畴。

4.×。房屋租金的支付属于居民消费支出,而居民购买住房支出则属于投资。

5.×。原始收入核算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

1.原始森林和围海造田都属于生产资产。

2.劳动者从企业获取货币工资和住户用存款购买债券都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

3.在通货、存款、贷款、证券及保险准备金等金融资产项目都属于金融机构负债。

4.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本形成各种交易都会影响到一国当期资产总量的变化。

参考答案:

1.×。根据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的定义和各自所包括的内容,原始森林属于自然资产而非生产资产;围海造田是生产活动的产出结果,是对自然资产的改善属于生产资产。

2.×。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即交易的两个组成部分都是金融性的,都涉及现有金融资产所有权的转移、金融资产或负债的产生和消失。所以住户用存款购买债券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交易,而劳动者从企业获取货币工资则属于其他货币性交易,即交易只有一个方面是金融性的,另一方面却是非金融性的。

3.×。金融交易核算中,通货是持有者的资产,存款是存款者的资产,保险准备金是投保人的资产,以上几项都是金融机构的负债。而贷款是贷款者的负债,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是发行者(通常是政府和企业)的负债。

4.×。资本形成核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期产出作为资本品被配置在各部门转化为各部门的资产;另一种是原有资产的交易。第一种情况会对一国资产总量产生影响,第二种交易只是使原有资产在各部门重新配置,不影响一国资产总量。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1.同企业资产负债分类主要着眼于企业经营过程相比,新SNA资产负债分类主要着眼于资产性质。

2.流量与存量是两类总量指标,不能相互转化。

3.在一国资产负债综合账户中,国民经济非金融资产为15000亿元,金融资产14000亿元,国外部门净值为-3200亿元,则该国拥有的国民资产为18200亿元。

4.在一国资产负债综合账户中,国民经济非金融资产为15000亿元,金融资产14000亿元,国外部门净值为-3200亿元,则该国拥有的国民资产为18200亿元。

5.已知某部门期初金融资产总额为6000亿元,负债总额为7000亿元,净值2500亿元,

则部门期初非金融资产总额为3500亿元。

6.在国民经济资产负债核算中,对于由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资产负债的变化一般不予以核算,因为价格变动不属于经济交易活动。

参考答案:

1.√。企业资产负债分类主要着眼于企业经营过程,以便揭示企业经营活动和成果及其变现能力;新SNA资产负债分类着眼于资产性质,以便掌握国家(或部门)拥有各类资产负债的水平。

2.×。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分别得到两类总量指标。存量的内容包括资产与负债、财富与资源等方面,流量则包括投入与产出、收入与支出、消费与积累、进口与出口等方面。各种经济流量的沉淀就形成存量;而存量的变动本身又是流量。这表明存量与流量彼此又是相互转化的,它们的联系可以表示为:期初存量+期内流入量-期内流出量=期末存量。

3.√。因为一国国民财产=该国非金融资产+对外金融投资净额,而本题中“国外部门净值为-3200亿元”,表示该国向国外贷出资金3200亿元,则国民财产=15000+3200=18200亿元。

4.√。因为一国国民财产=该国非金融资产+对外金融投资净额,而本题中“国外部门净值为-3200亿元”,表示该国向国外贷出资金3200亿元,则国民财产=15000+3200=18200亿元

5.√。因:(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负债=净值

则非金融资产=净值+负债-金融资产=2500+7000-6000=3500亿元

6.×。价格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的变化也属于经济交易活动,也要进行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过重估价来核算。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

1.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作为货物进出口,要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

2.无偿捐赠应该记录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的经常转移项目下面。

3.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都是一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经济单位,两种单位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都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领土范围内。

4.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作为货物进出口,要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

5.对外经济核算的记账单位是本位币。

参考答案:

1.×。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作为货物进出口,不是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而是要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所有权变更。

2.√。经常转移,记录的是所有非资本转移的各种单方面转让的收支。判断经常转移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是“非资本转移”,二是“单方面转让”。题目中的无偿捐赠符合这两个标准。

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一国的经济领土内是否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常住机构单位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而非常住机构单位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不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4.×。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作为货物进出口,不是以货物是否跨越国界为标准,而是要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所有权变更。

5.×。对外经济核算中的国外账户的记账单位必须是本国货币,但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单位既可以是本国货币,也可以是外国货币,只要在表中的所有记账都折合成同一种货币就可以。

第八章国民经济账户的综合及其关系

1.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方的劳动报酬转到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来源方数量完全一致。

2.

参考答案:

1.×。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对一国一定时期国民(或称常住单位)所分配生产收入的核算,它与收入形成账户所核算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收入,只是核算的主体对象不同,其中主要涉及的是对外经常交易账户的部分内容。对外劳动要素收入净额将收入形成账户中劳动报酬支出(使用栏)与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劳动报酬收入(来源栏)之间的核算关系联系起来。所以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方的劳动报酬转到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来源方数量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差额是支付国外的劳动要素净报酬。

2.×。国民总收入是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加减国内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初次

收入分配收支流量而形成的。正确的计算公式是:

第九章国民经济其他核算

1.社会劳动者是指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参考答案:

1.×。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是指社会劳动力资源。而社会劳动者又称在业人口,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那部分人口。社会劳动者是社会劳动力资源中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完整版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 复习计算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2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4、已知某地区2000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55亿元;

《西方经济学》判断题期末复习(2013.06)

《西方经济学》判断题期末复习(2013.06) (期末以本复习为准,建议学员下载认真准备!) (注意:下面都是对的,凡是〈西方经济学自测练习〉中判断题错误的下面都没有列入) B(注意:每小题按照第一字的字母发音排序,以下同) 1.并不是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2.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一。 3.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 4.把1992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2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5年到200l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20%。 5.不同的政策工具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 C(注意:每小题按照第一字的字母发音排序,以下同) 1.成本递增行业中各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要随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与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曲线。 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 4.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就越高。 5.产品有差别就不会有完全竞争。 6.存在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社会边际利益与私人边际利益都不一定相等。 7.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 8.从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中可以看出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 9.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10.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 1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1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时延是不一样的。 D(注意:每小题按照第一字的字母发音排序,以下同) 1.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 2.当咖啡的价格上升时,茶叶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3.当录像机的价格上升时,录像带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4.当出租汽车更为方便和便宜时,私人所购买的汽车会减少。 5.当美国妇女流行穿无根鞋时,中国市场对这种鞋的需求也会增加。 6.当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时,随着生产者的货币成本的增加,等成本线会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7.当总产量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8.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就是收支相抵点。9.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一定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0.对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而言,在实行单一定价时,垄断企业采用高价少销是有利的。 11.短期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 12.短期内,引起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的原因之一就是名义工资是粘性的。 13.短期总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另一部分向上垂直。 14.当国内存在通货膨胀而国际收支赤字时,可以通过采用紧缩性的政策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 15.当国内存在经济衰退而国际收支赤字时,仅仅采用扩张性政策无法同时实现内外均衡。 16.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放开收购是规定了农产品的价格下限。 17.电力部门对一定量电力实行一种价格,对再增加的电力实行另一种价格。这种定价属于二级价格歧视。F(注意:每小题按照第一字的字母发音排序,以下同) 1.繁荣的最高点是顶峰。 2.反馈规则和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 G(注意:每小题按照第一字的字母发音排序,以下同)

国民经济核算网考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保险公司属于B.金融机构部门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C.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D.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服务的特点是B.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 非金融资产按其产生的不同可以分为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各机构部门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B、储蓄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以B、企业资产负债核算为基础。 国民资产负债表中“来源”是指部门的D、负债和净值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D.产业部门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与机构部门账户D.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D、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核算短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是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对短期内的A、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的地区核算是指B、各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核算。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国际收支是指B.广义国际收支 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进口货物和服务 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B、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金融账户的使用方记录的是A、金融资产的增减 金融账户的来源方记录的是B、金融负债的增减 可支配收入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D、可支配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平衡项是D、总储蓄 联系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指标是A.国民总收入 劳动适龄人口指C、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该公司属于C.第三产业 某企业将本单位一批价值10万元的设备无偿转让给兄弟企业。该交易属于B、资本转移 名义持有资产收益表明整个核算期由于D、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全部价值收益。 判断一项交易是否应作为货物进出口的标准是C.看货物是否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了所有权变更 企业的总产出是指企业D、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期初资产负债账户的左方列示D、资产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元,消费等于430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元,个人储蓄为4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 C、470元 如果不考虑对外资金流动,一国一时期的投资率应该等于A、储蓄率 人口出生数是一个B、时期指标 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C、增加值 生产账户的初始流量是A、总产出 收入分配核算的起点指标是D、增加值 收入初次分配所核算的收入是C、生产性收入 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起点指标分别是A、增加值和营业盈余 收入分配核算包括:C、包括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收入形成账户的平衡项是B、营业盈余 收入形成账户所核算的收入与B.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所核算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收入。 实践中评价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与否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D.国际收支总差额

国际贸易实务期末复习选择判断题

1、国际贸易术语及惯例 1、下列对国际贸易术语描述正确的是() A、国际贸易术语是一些文字概念或一些外文缩写 B、国际贸易术语是由一些国际组织制定出来交贸易各方使用的 C、国际贸易术语仅是用来说明价格构成的专门用语 D、国际贸易术语是用来说明交货中买卖双方风险、责任及费用划分的专门用语 2、最早出现的国际贸易术语是() A、FOB B、CIF C、CFR D、EXW 3、在国际贸易中有广泛使用的解释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是() A、《1932华沙——牛津规则》 B、《1941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C、《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D、《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4、《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由()制定 A、国际商会 B、联合国贸易大会 C、国际法协会 D、经合组织 5、下列在三种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中均有解释的贸易术语是() A、FOB B、CIF C、CFR D、FAS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下列属于《2000年通则》解释的术语是() A、EXW B、FOB C、CFR D、Ex Dock E、CIF 2、下列对《1941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由美国进出口商协会制定 B、它解释了6种贸易术语 C、它对FOB的解释与《2000年通则》的解释一致 D、它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适用该惯例时才对交易双方有强制约束力 E、它在美洲大陆地区有广泛使用 3、下列对国际贸易惯例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国际贸易中的习惯做法 B、它是经权威机构总结、编纂与解释的贸易习惯做法 C、它对贸易双方有很大作用 D、它的适用是以当事人的意识自治为基础 E、它对交易双方有强制约束力 4、下列有关国际贸易惯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际贸易惯例不是法律,对交易双方无强制约束力 B、国际贸易惯例一旦被列入某国的法律文件中,则该惯例对该国的相关内容有严格约束力 C、即使双方在合同中规定适用某一惯例,该惯例对双方仍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D、交易双方不能在合同中规定与某惯例相矛盾的内容 E、当国际贸易惯例与合同发生矛盾时,以惯例为准 5、国际贸易惯例对国际贸易的指导意义体现在()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第一部分综述 (一)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二)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第1章导论 【思考题解答】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 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 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 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 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于是,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经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相对分离。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两种运动在脱离生产过程之时相分离,又在进入使用过程之时相汇合,既对立又统一,为我们考察国民经济循环过程提供了两条基本线索。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 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1-3为何说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 解答: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价值运动则形成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单位的收入,进而形成对各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一旦在市场上见面,就有一个“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是平衡还是失衡的问题。这对于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倘若社会总供给显著大于社会总需求(供大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产品积压,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而如果社会总供给显著小于社会总需求(供不应求),则又会造成商品匮乏,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乃至社会的动荡。进而言之,社会总供需平衡不仅要求总量上平衡,还要求结构上也平衡,总量平衡又以结构平衡为基础。只有在社会供需总量和结构都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可见,社会总供需平衡是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问题之一,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1-4简述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 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多样的大系统。为使各种功能适当发挥、相互配合,达到整体最优,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是多维的。这些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 财政收支平衡;(5)国际收支平衡。 为了科学地实施国民经济管理,显然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外,还必须严密监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运用各种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实的实际资料,包括关于投入产出、经济增长、收入支出、消费投资、对外往来、资产负债、价格变动等各方面的数据,以期从数量上深刻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内在联系。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

六年级上数学期末总复习判断题选择题专题

六年级上数学期末总复习专题 判断题 选择题 一、判断题 1、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7∶8,男生占全班人数的157 。……………( ) 2、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甲比乙多51,也就是乙比甲少51 。………………………………………( ) 4、一批试制产品,合格的有120件,不合格的有30件,合格率是80%。( ) 5、所有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都相等。……………………………( ) 6、在100克水中加入5克糖,糖占糖水的201 。…………………………( ) 7、一根绳子,用去它的52,还剩53 米。……………………………………( ) 8、甲数比乙数多61,乙数是甲数的76 。……………………………………( ) 9、一个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10、半圆的周长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 ) 11、国债的利息和教育储蓄存款的利息,不需要缴纳利息税。……………( ) 12、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π。…………………………………………( ) 13、一批试制产品,合格的有180件,不合格的有50件,合格率是80%。…( ) 14、第一根绳子长21米,第二根绳子比第一根长21 ,第二根绳子长1米。…( ) 15、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16、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不同。……………………………( ) 17、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 18、1立方米比1平方米大。…………………………………………………( ) 19、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都是12.56厘米,圆的面积最小。…………( ) 20、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这个圆的面积扩大6倍…………………………( ) 21、生产108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108%。………………………( ) 22、 0.2和5互为倒数。……………………………………………………( ) 23、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 2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这个圆的面积扩大6倍。………………………………( ) 25、任何数的倒数都比它本身小。…………………………………………………( ) 26、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10%,宽减少10%,面积不变。………………………( ) 27、两桶油同样重,甲桶油的41倒入乙桶后,甲桶的重量是乙桶的53 。……………( ) 28、半径的长度等于直径的21 。……………………………………………………( ) 29、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一个数,比值不变。………………………( )

人员测评与选拔 判断题库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三、判断题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察举是以真实言行及长期的观察为依据,故它对素质的测评比较实事求是,确实可信。(√) 2.心理测验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被试者的众多信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3.中心测评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目前在应用方面呈现增长趋势。(√)4.评价中心的价值在于它比其他人事测量方法更能准确预测员工未来工作绩效。(√) 5.培训的过程,对评价中心的效果影响不大,但督导这一角色在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 改正:效果影响大 6.文件筐测验在评价中心中运用的较少,因为它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改正:是评价中心技术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情境模拟测试手段。 7.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劳动者的自身发展。(√)8.PDCA管理循环中,“P”是代表“参与人员”的意思。(×)改正:计划 9.“洋葱模型”和“冰山模型”有着本质的区别。(×) 10.在“冰山模型中”潜藏在水下的深层部分是不易改变的胜任特征。(√)11.正式组织是由个人魅力形成自然领袖的。(×) 改正:组织权力 12.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被称为战略性计划。(√) 13.职能型组织结构是分权型组织结构。(×) 14.认为领导者的品质基本上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训练和实践无关属于传统领导特质理论。(√) 15.强制分布法是绩效考核的方法之一。(√) 16.企业工资支付能力是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 改正:整体 17.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主要是依据人员测评的手段和方法来说的。(√)18.对于具有隐性特征的素质,其测评是不可行的。(×)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计算题 第二章生产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单位: 亿元)。 产 生金 额 使用金额、总产出61200一、总支出61200 _ 、 中间投37180二、中间使用37180 入1620三、国内生产15170 三 、 国内生14200总值8550 产总值39501、总消费4700 1 、 固定资产折42502、总投资4400 旧3、出口 2 、 劳动者报酬4、进口 3 、 生产税净额 4、营业盈余 2. 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 (1) 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 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丿元。 (3) 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 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 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 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 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 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 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 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已知某地区2000 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 亿元; (2)中间消耗4124 亿元; (3)最终消费3658 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 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 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 亿元。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 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4、已知某地区2000 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6000 亿元; (2)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 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3000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 亿元,库存增加145 亿元,贵 重物品净获得55 亿元; (4)出口1400 亿元; (5)进口1000 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800 亿元; (7)劳动者报酬5000 亿元; (8)生产税500 亿元; (9)生产补贴40 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 消耗、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提纲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提纲【2011-2012(一)】 一、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核算常住单位经济利益中心生产者价格购买者价格 机构单位基层单位产业部门机构部门 产品货物和服务增加值中间消耗国内生产总值 投入产出核算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 收入初次分配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资本转移收入二次分配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储蓄 最终消费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经济资产非金融资产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净值 金融资产金融交易合并资金流量核算 经济出现经济消失资产物量其他变化持有收益名义持有收益中性持有收益实际持有收益 国外对外交易经常项目差额国际收支基本差额 二、简答题 1.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 2.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规则。 3.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4.简述货物和服务的联系和区别。 5.简述投入产出表四个象限的经济意义。 6.什么是国民总收入?它与GDP的关系怎样? 7.简要说明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的联系和区别。

8.简述个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的联系和区别。 9.简述最终消费核算的原则。 10.非金融资产都包括哪些类型的资产? 11.资本转移都包括哪些内容? 12.简要说明资本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13.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怎样?我国资金流量核算属于哪种范围? 14.联合国SNA的金融资产是如何分类的? 15.简述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在SNA中的地位。 16.资产负债核算都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阐述GDP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阐述不同收入分配阶段核算的主要内容及其总量指标。 3.联系实际阐述核算最终消费的意义。 4.论述我国资金流量核算的内容。 5.从经常账户、积累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角度论述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并就经常账户中的某个账户展开阐释其包括的内容。 6.总结本学期通过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学习的收获和体会(限300字)。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练习题附答案

1.统计总论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对某市工业生产设备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这时,总体单位是该市( 4 )①每一个工业企业②每一台设备③每一台生产设备④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 2.几位工人的工资分别是100元、120元、150元、200元这几个数字是(3 ) ①指标②变量③变量值④标志 3.标志是( 3 ) ①总体的特征②总体的数量特征③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④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多项选择题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235 ) ①全国所有人口数是总体②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③人的年龄是变量④某人的性别为“女性”是一个品质标志 ⑤全部男性人口的平均寿命是统计指标 2.统计调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调查方案中调查期限是指_1____。 ①调查工作的起迄时间②搜集资料的时间③时期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④时点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 2、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___4__。 ①这些单位是工作的重点②这些单位举足轻重 ③这些单位数量占总体全部单位的比重很大 ④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 3、研究某型号炮弹的平均杀伤力,可以采用__4___。 ①重点调查②普查③典型调查④抽样调查 4、对某地食品物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调查单位是__4__。 ①该地区所有经营食品的商店②每一个经营食品的商店③全部零售食品④每一种零售食品 二、多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有_24____。 ①抽选调查单位的多少不同②抽选调查单位的方式方法不同③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 ④在对调查资料使用时,所发挥的作用不同⑤原始资料的来源不同 2、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1990年7月1日零点,下列人员不应计入人口总数之中_135____。 ①1990年7月1日23时出生的人口 ②1990年7月10日死亡的人口 ③1990年6月25日出生,30日23时死亡的人口④1990年6月29日出生,7月2日死亡的人口 ⑤1990年6月30日零点死亡的人口 3、以系统为单位调查某市全部商业状况,调查对象是__34___。 ①该市全部商品销售额②该市商业企业的总和③该市各商业系统商业状况总和④该市所有商业系统商业状况总和 3.统计整理练习单项选择题 1.一个分配数列的构成要素有_4___。 ①分组标志和指标②数量分组标志值和频数③品质分组标志和频数④分组标志及次数 2.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__1___。 ①230 ②560 ③185 ④515 3.有20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3,5,4,6,5,2,3,4,4,3,4,2,3,5,4,4,5,3,3,4,按上述资料编制变量数列应采用___1___。 ①单项分组②组距分组③等距分组④异距分组 4.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次数分布的要素是_2_____。 ①组中值②组距和组数③全距④总体单位数 多项选择题 1.对离散型变量分组_12345____。 ①可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②也可采用组距分组③相邻组的组限可以不重④各组组距可相等也可不等 ⑤要按“上组限不在本组内”的原则处理与上组限相同的变量值 2.统计分组的作用是_134____。 ①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②比较现象间的一般水平③区分事物的性质④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⑤分析现象的变化关系 判断:将某市500家工厂按产值多少分组而形 成的变量数列,其次数是各厂的产值数。 4.综合指标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平均指标将总体内各单位数量差异(a ) a.抽象化 b.具体化 c.一般化 d.形象化 2. 加权算术平均方法中的权数为( d ) a.标志值 b.标志总量 c.次数之和 d.单位数比重 3. 某公司有十个下属企业,现已知每个企业的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资料,计算该公司平均产值计划完成程度时,所采用的权数应该是(c ) a.企业数 b.工人数 c.实际产值 d.计划产值 4. 计算平均比率最适宜的平均数是(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位置平均数 5. 受极端数值影响最小的平均数是( d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位置平均数 6. 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相邻两组的次数 相等,则 ( b ) a.众数为零 b.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c.众数不能确定 d.众数组的组限就是众数 7.已知甲数列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乙数列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由此可断言( a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好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好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常见考题解析(1) 为让考生更好地掌握中央电大命题的必修课程考试的出题方向和考核重点及考题的拓展,对中央电大历届的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从中找出最近5期的考题中出现几率较大的考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总结出这些考点可能拓展的考试方向。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以考出更好的成绩。 典型考题: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1.考题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是第2章的内容,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历年的考试每次均会围绕这个内容来出题,其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和计算题等。 2.考题 (1)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4题(2007年1月单项选择第3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000亿元,总产出为7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5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2700 B.3200 C. 3700 D.6700 (2)2005年7月单项选择第5题: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2004年GDP为136515亿元,2003年GDP为124671亿元,则中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 A.109.5%B.91.32% C.9.5%D.8.68% (3)2005年7月判断第4题: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4)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5题: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亿元,总产出为38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100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 )亿元。 A.5800 B.2000 C.1700 D.1800 (5)2006年1月单项选择第6题: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 )。 A.该部门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B.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C.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D.以上皆不是 (6)2006年7月单项选择第6题(2007年7月单项选择题第3题):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5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0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3200亿元,支付生产税1000亿元,生产补贴1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 A)1000亿元B)1100亿元 C)1300亿元 D)2000亿元(7)2007年1月计算题第1题:已知某地区2006年以下统计资料:总产出16000亿元;最终消费800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6800亿元,公共消费1200亿元;资本形成总额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800亿元,库存增加145亿元,贵重物品净购买55亿元;出口1400亿元;进口1000亿元;固定资本折旧1800亿元;劳动报酬5000亿元;生产税500亿元;生产补贴40亿元;根据以上统计资料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分别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3.考题解析

财务管理-期末复习-判断题

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 判断题 1.在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矛盾的方法中,“解聘”是一种通过所有者来约束经营者的方法。() 2.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面发生的各种关系。() 3.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虽然没有考虑风险因素,但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因素。() 第三章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 1.在本金和利率相同的情况下,若只有一年计息期,单利终值与复利终值是相等的。() 2.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加1等于同期、同利率的即付年金现值系数。() 3.标准离差反映风险的大小,可以用来比较各种不同投资方案的风险程度。() 4.风险和报酬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越高。() 5.在两个方案对比时,标准离差率越大,说明风险越大,同样,标准离差越大,说明风险也一定越大。() 第四章筹资决策 1.在债券面值和票面利率一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越高,则债券的发行价格越低。() 2.当公司增发普通股时,原有股东没有优先认购权。() 3.与长期负债融资相比,流动负债融资的期限短,成本低,其偿债风险也相对较小。() 4.在有关现金折扣业务中,“1/10”的标记是指:若付款方在一天内付款可以享受10%的价格优惠。()5.商业信用筹资属于自然性融资,与商品买卖同时进行,商业信用筹资没有实际成本。() 6.当预计的息税前利润大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时,采用负债筹资会提高普通股每股利润,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7.发行普通股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因此其资金成本较低。() 第五章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 1.最优资金结构是使企业自有资金成本最低的资金结构。() 2.财务杠杆系数是由企业资金结构决定的,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3.导致经营杠杆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 4.在计算债券成本时,债券筹资额应按发行价格确定,而不应该按面值确定。() 5.当预计息税前利润大于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利润时,采取负债融资对企业有利,这样可降低资金成本。() 6.通过发行股票筹资,可以不付利息,因此其成本比借款筹资的成本低。() 7.当企业资产总额等于权益资本总额时,财务杠杆系数必然等于1。() 8.当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等于1时,则企业的固定成本为零,此时企业没有经营风险。() 9.企业的负债越多,财务杠杆系数就越高,财务风险就越大。() 第六章营运资金管理 1.赊销是扩大销售的有力手段之一,企业应尽可能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 2.现金持有成本通常为有价证券的利息率。() 3.现金持有成本中的管理费用与现金持有量的多少有关。() 4.企业可在不影响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迟应付账款的支付期,是企业日常现金管理措施之一。()5.商业折扣就是现金折扣。() 6.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指标反映了企业既定会计期间预期现金支付数额扣除各种可靠、稳定性来源后的差额,必须通过应收账款收现来弥补的最低保证程度。() 7.存货经济批量是指使一定时期存货的订购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 8.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投资于其他方面获得的收益。()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按题型)(含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 A ) A.SNA B.MPS C.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D.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2.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C )。 A.一次产业分类 B.二次产业分类 C.三次产业分类 D.四次产业分类 3.划分国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B )。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B )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A.生产和收入分配核算 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C.资金流量核算 D.国际收支核算 5.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 ) A.交通运输业 B.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C.科学研究事业 D.畜牧业 6.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D )。 A.一个基层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机构单位 B.一个基层单位能包含多个机构单位 C.一个机构单位不可以包含任何基层单位

D.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7、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B )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8、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 A) A中间消耗 B劳动报酬 C生产税 D营业盈余 9、用支出法计算国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 C) A、最终消费 B、资本形成总额 C、营业盈余 D、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10、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 A ) A农民自己食用的粮食; B 被食品加工企业当期生产消耗的粮食; 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D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 11、一国的国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三年级科学期末复习判断题

三年级上科学判断题集和答案 班级姓名 1、在观察植物时,我们要用各种感觉器官,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手。(×) 2、植物的生长需要泥土,因此植物只能在陆地上才能生存。(×) 3、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大小是各不相同的,颜色是绿色的。(×) 4、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它们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5、水只存在于江、河、湖泊和海洋中。(×) 6、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重量、会流动的气体。(×) 7、蜗牛的呼吸和排泄都是有一个孔完成的。(×) 8、“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的茎是可以用来繁殖的。(√) 9、水杉、水葫芦、浮萍都是水生植物。(×) 10、蜗牛的外壳不能随着身体一起长大。(×) 11、金鱼在水中不停地张嘴是为了喝水。(×) 12、普通杯子装水大约10毫升。(×) 13、用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叶的大小。(√) 14、去动物园参观,最好多带食物给动物吃。(×) 15、一次性筷子方便卫生,建议推广使用。(×) 16、塑料有很多优良特性,所以塑料是最好的材料。(×) 17、会流动的物体就是液体。(×) 18、木材、棉花、毛竹和玻璃都是天然材料。(×)

19、新鲜的叶和落叶相比,除了颜色不同,其他都相同。(×) 20、在南京有棵“六朝松”已经活了1600年左右,它是不会死的。(×) 21、地球上寿命最短的动物是草履虫和变形虫。它的寿命为一周左右。(√) 22、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数是用多种材料制成的。(√) 23、根据动物的外形,我们可以认为螳螂和蚂蚁属于同一种动物。(√) 24、蜗牛和田螺及螺蛳都属于软体动物。(√) 25、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因为它没有根。(×) 26、蚂蚁是用触角和同伴进行信息交流的。(√) 27、地球上所有动物都是用卵来繁殖后代的。(√) 28、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视线一定要与量筒内的水面齐平。(√) 29、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营养和土壤。(×)30金属制品在水中一定是下沉的。(×)

期末复习——判断题

判断题 第一章 1.源语言是编写被编译的程序使用的语言。(√) 2. 解释执行与编译执行的根本区别在于解释程序对源程序没有真正进行翻译。(╳) 3. “遍”是指对源程序从头到尾扫描一遍,并做相应的加工处理。 ( ╳ ) 4. 编译程序是将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目标程序的程序。(√) 5. 宿主语言是目标机的目标语言(╳) 6. 编译程序是应用软件(╳) 第二章 1.NFA和DFA的区别之一是映射函数是否唯一。(√) 2.FA的初始状态可以是多个。(√) 3. 若一个文法是递归的,则它所产生语言的句子个数必定是无穷的。(√) 4. 存在这样的语言,它能被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识别,但不能用正规表达式表示。(╳) 5. 设有字母表V,则V T ∩V N=Φ。( √ ) 6. 有文法G1=G2,则L(G1)=L(G2)。 ( ╳ ) 7.文法等价是指所描述的语言是完全相同的。(√) 8.一个确定有限状态自动机中,有且仅有一个唯一的终态。 (╳) 9.设R和S分别是字母表∑上的正规式,则有L(R|S)=L(R)∪L(S)。(√) 10.自动机M1和M2的状态数不同,则二者必不等价。 (╳) 11.确定有限自动机以及非确定有限自动机都能正确地识别正规集。(√) 12.对任意一个右线性正规文法G,都存在一个NFA M,满足L(G)=L(M)。(√) 13.对任何正规式e,都存在一个NFA M,满足L(M)=L(e)。(√) 14.从一个句型到另一个句型的推导过程是唯一的。(╳) 15、最右推导是最右规约的逆过程,最左推导是最左规约的逆过程。(× ) 16.一张转换图只包含有限个状态,其中有一个被认为是初态,最多只有一个终态。(╳) 17.二义文法不是上下文无关文法。(╳) 18、对能用有限自动机描述的一个语言,该语言的一子集所构成的语言也一定能用有限自动机来描述。(×) 19、对任意文法G,都存在相应的正规式与之等价。(× ) 20、对文法G中的一个句子,如果能够找到两种以上的推导,则该句子是二义性的。(× ) 21.文法是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形式规则。(√) 第三章 1.词法分析器输出结果中的单词属性名是进行语法分析的文法的终结符。(╳) 2. Lex是编译程序自动生成工具。(╳) 3.词法分析识别出来的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最小语法单位。(╳) 4.词法分析作为单独的一遍来处理较好。 (╳) 5. 词法分析依据的是语言的文法规则(╳) 6. 编译的预处理程序的处理对象是源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