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

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

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四、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演示教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年级科学)

精品资料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2.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3.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5.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6.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 四、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 2.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 4.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 第5课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3.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测量物质密度教案

1、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2、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形成初步观察能力. 2、尝试设计不同情况下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问题. 教材内容详解 一、量筒的使用 1、量筒是用来测定液体体积的仪器.利用排液法也可以间接测定固体的体积. 二、测不规则固体物质的密度 固体的质量可直接用天平测得,外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通过“排水法”来测量,从量筒中读出水面指示的刻度,两次体积之差就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物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V m 得出密度. 三、测液体的密度 液体的体积可以直接用量筒测出,其质量就要通过“补差法”来测定,即先称出容器的质量,再称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就是倒人容器内液体的质量,再根据ρ=V m 求得密度. 氩的发现 18世纪末,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凯文迪许,在做化学实验时,从通电的水银中电解出一个小气泡,这个小气泡很顽固,无论怎样放电,它也不肯与氧气化合,他把这种顽固的 小气泡称为空气中的另一种浊气,但他没有再深入研究小气泡,轻易地把小气泡放走了. 在他逝世后100年,物理学家瑞利和化学家拉姆赛重新做了他的实验,也找到了这种小 气泡,在精确测量时,他们发现从空气中提取混有小气泡的氮的密度为 2kg /m 3,而从氨气 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250 5kg /m 3,虽然二者仅差 7kg /m 3,但瑞利他们由于不放过这一细 微差异而执着地研究下去最后确定这种小气泡是当时还不知道的气体“氩”,并因此荣获1904年的诺贝尔奖. 课内练习 题型I 双基巩固 例1 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 ) 答案:C A 、实验中,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 、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 、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 D 、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分析:因为量筒里的液体的体积V 等于它的高h 和横截面积S 的乘积,即,V=Sh .当体积相同的液体倒入量筒时,截面积较小的量筒液柱必定较高,这样量筒上每mL 刻度的间隔就较大,读数就会较精确.因此,量筒通常要做成细而高的圆筒形. 例2 在“测定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了如下几个步骤: A 、在量筒内倒人一定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 l ; B 、用天平称出金属块质量m ; C 、将天平置于水平台上,调节平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参考模板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 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 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初中物理_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提升 1、某工厂生产酒精,技术员采用抽测酒精密度的方法对酒精检查,技术员小张做如下实验:⑴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盛有酒精的烧杯的质量,测的总质量是103.6g 。 ⑵把烧杯中的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中,酒精的体积如图中的乙所示。 ⑶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天平上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下图的甲。 甲 把步骤⑴、⑵、⑶中测量的数据填如下面的表格中,求出酒精的密度。 烧杯和酒精的质量m/g 烧杯和剩余酒精的质量m/g 量筒中酒精的质量m/g 量筒中酒精的体积 V/cm 3 被测酒精的密度ρ/ (g.cm -3 ) 实验评估:某技术员小刘在测量酒精的密度时采用了下列操作步骤: ⑴用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 1 ⑵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酒精,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m 2 ⑶将烧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酒精的体积V ⑷根据计算密度的表达式ρ=m 2-m 1/V ,计算酒精的密度。 请你对小刘和小张两人的测量进行评估,你认为谁的方法产生的误差小?并对你认为误差较大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说明误差主要产生在哪里? 50g10g 5g 0 1 2 3 4 5克 10 20 30 40 50 mL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但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还是不多。在本节学习了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实验。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质量、密度的概念和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的,内容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盐水和不规则物块的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的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所以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同时也是密度知识具体应用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在学本节课开始,同学们首先认知了量筒,并学习了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而用量筒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是一种新方法,即等量占据空间的替代方法,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学好这种方法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所以这一环节可做难点学习。 对于测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同学们已经有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他们应能说出大致的方案:(1)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2)在测出小石块的体积(3)利用密度公式ρ=m/ν算出。对于怎样具体测出小石块的体积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的,所以在这一环节要攻破这个难点。 对于测盐水的密度,同学们也能制定出大致的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探究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的影响,往往制定出这样的方案: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再将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测盐水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ρ=m/ν算出,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基础性)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李冰 【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方体的优势学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5课中,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十个为一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一上《比较与测 量》单元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_2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 (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

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二、聚焦 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 (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教案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5课,在第4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不容易比较。所以在本课中,将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使用统一标准物测量在比较时会更公平、更方便。例如,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测量的桌子长度,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描述测量结果。这样的测量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也使比较有了意义。 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只是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小立方体每条边长度相等,可重叠组合,既可测长度,也便于测量高度,每10个小立方体为一组,还便于计数。对于小立方体在测量中的优势,学生将会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这种优势也能在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上课过程中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他们的观察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逐渐培养。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小立方体合作测量较长的物体,渗透合作意识,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感知合作的乐趣。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比较物体时需要有起点,测量中需要首尾相连。学生在本节课也可以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的方便。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在测量时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图表对于分析数据的作用。 难点:体会人们在测量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的方法。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边长1厘米小立方体若干、与课桌高度相当的纸带。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回顾上一节的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物体更长一些?哪个物体更短一些? 2.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很难比较结果。 3.哪种测量更准确?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看班级记录表回顾第4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1.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种做测量的标准物呢? 2.比较观察几种物体在做标准物时的优缺点。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

【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 4.10个一组方便计数; 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方体的优势学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5课中,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十个为一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 (2)上节课用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结果不同,不能进行比较,需要统一用同一长度的物体作标准物进行测量。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

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教科版一年级科学第2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用相同物体来测量》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在观察中比较》、《起点和终点》、《用手来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做一个测量纸带》、《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这7 课的内容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比较和测量的学习经历,会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与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对测量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而测量和比较又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所以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到比较和测量的重要性,并学会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本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有可比性。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需要一个标准,体验不同方法对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速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知道小正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个回形针、一块橡皮、一根小棍,1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桌子高度相当的纸带、任务单。 教师:课件、剪刀、纸带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提问: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比较红色纸带与黄色纸带的长度。红色纸带较长,可是只有5个橡皮长,黄色纸带较短可是却有8个回行针长,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设疑让学生发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物体长度没有办法进行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用相同物体来测量。 【设计意图:根据谈话导入的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2.小组讨论,统一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小组讨论说出每种物体测量的优势,最后总结小正方体的优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引导学生明白小立方体优于另外三个物体的特点。最终选择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每种标准物的特点,选出对于本节课的测量来说更有优势的标准物。】 二、探索:测量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 1.测量桌面长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⑴会阅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的调节、使用托盘天平,并养成阅读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⑵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的使用量筒和量杯 ⑶养成细心、耐心、认真和爱护仪器的好习惯 重点 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难点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操作过程。 教具:托盘天平附砝码一套量筒1个(规格不同) 量杯1个烧杯细线小石块水木块等 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质量,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基本属性? 2.用什么测物体的质量呢?天平的构造怎样? 【自学问题发现】 阅读课本托盘天平使用说明,完成下列问题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天平左盘下沉应怎样调节天平的平衡?指针偏右时应怎样调节天平的平衡? 3、读游码刻度数时读游码左边数还是右边数? 【问题发现】 请将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填在此处 以小组为单位用天平测量一定量水的质量,并记录数据。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填在此处 天平的右盘放置砝码,左盘放置需称量的物品,这是为什么?(想一想小组讨论)。 【迁移应用】 1、怎样用天平测出一团毛线的长度?

2、能否用称量是200g,感量是0.2g的天平称量一个苹果和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阅读课本自学】120页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完成下列问题: 1、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 1cm3。 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 2、量筒与量杯有什么区别? 3、量筒与量杯的最大量程,分度值的意义,读数时视线应该怎样? (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 【问题发现】 请将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填在此处 以小组为单位用量筒测量一定木块的体积,并记录数据。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填在此处 【探究讨论】 1、在测量容器的容积时,选用实验室和生活中常用的容器,如试管,锥形瓶,茶杯,碗等,容器中残留有液体或有液体洒出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测可乐瓶的容积,可乐瓶上标注的容量和你测出的容积相同吗? 【迁移应用】你能测量一只粉笔的体积吗? 【规律与方法】 【巩固与检测】 1、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平乡县职教中心张克强 教学过程设计

的盐水的密度,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合作探究: 一、量筒的使用: (一)观察量筒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方法: (1 )、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 i;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o V2与V i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 (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 (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学生动手操作: 仃吐*11水的总你枳 石块的体积:V =V2 -V1 (2)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 “溢杯法”测量其体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使学生 知道本 节知识 的原理, 进一步 熟悉测 量工具 的使用 方法, 培养学 生观察 能力, 总结能 力,从 实际操 作中总 结量筒 的使用 方法。 培养学 生的转 化思想, 引导学 生学会 使用量 筒测量 固体的 体积。

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 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 示自己的方法图形可 以使学 生有一 直观的 感觉, 便于学 生理 解。 分组实验: 【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密度】(播放课件)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 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 序。 设计测量石块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学生自 主设计 测量小 石块密 度的实 验方 案。进 行实验 与收集 数据。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5课,在第4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不容易比较。所以在本课中,将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使用统一标准物测量在比较时会更公平、更方便。例如,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测量的桌子长度,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描述测量结果。这样的测量结果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也使比较有了意义。 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只是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小立方体每条边长度相等,可重叠组合,既可测长度,也便于测量高度,每10个小立方体为一组,还便于计数。对于小立方体在测量中的优势,学生将会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这种优势也能在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上课过程中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他们的观察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逐渐培养。所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小立方体合作测量较长的物体,渗透合作意识,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感知合作的乐趣。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比较物体时需要有起点,测量中需要首尾相连。学生在本节课也可以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的方便。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在测量时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图表对于分析数据的作用。 难点:体会人们在测量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的方法。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边长1厘米小立方体若干、与课桌高度相当的纸带。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回顾上一节的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思考:哪个物体更长一些?哪个物体更短一些? 2.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很难比较结果。 3.哪种测量更准确?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看班级记录表回顾第4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有利于减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1.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种做测量的标准物呢?

测量物质的密度示范教案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从容说课 上节课,我们得出了密度的公式,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物质的密度都不相同,这节课,我们来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看看可以发现什么. 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学习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节课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动手能力,用天平和量简测量一下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既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地认识、了解、掌握密度概念的过程,也是突出新的理念实现学生由接受性向探究式学习根本转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实验活动的安排就非常重要. 本实验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验,对刻度尺、量筒、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要进行复习,对于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要进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第一,上课(去实验室)前应将学生分好组,每小组按3个人为宜,各小组做完之后将结果与其他小组对比. 第二,按照科学的探究过程组织教学,实验探究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难点在于正确测出水的体积,关键是求出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后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一是比较同种物质三次质量和体积的比是否相同.二是比较三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是否相同,并进行交流与评价,重点在于得出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的,通过探究你有什么体会.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分析与说明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教师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教师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

一年级科学上册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科版【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 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方体的优势学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5课中,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十个为一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张君娟审核: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 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 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新课教学 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