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

家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进行光合作用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二)新授: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讲解法:

实验一: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这一结论产生置疑,作出了挑战,他设计了课本上第一个实验----柳苗生长之谜。跨出了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第一步。

要提出的问题有:

(1)哪位同学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

(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74.5千克。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0.057千克分析讨论:

(1)柳苗增加的74、5千克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减少的0、057千克干泥变不出来74、5千克柳苗来。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只有水。

(2)海尔蒙特的这个实验设计很巧妙:是最早通过实验来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学者,而且结论来源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通过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使柳苗增重的物质来水。

(4)海尔蒙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土壤要已知“干”重、要“加桶盖”,有何意义?

防灰尘落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体现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学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5)我们来看看海尔蒙特的结论。(课件6)

(6)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

(不完全正确,他只考虑土壤中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影响,没有考虑空气中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那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植物能从空气中获得什么。

对比式:

实验二: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利。

(学生每2个人一组,自学普利斯利的实验,时间是 7min,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

讨论: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

(1)分析图1—2,讨论: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

在光下,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死亡原因是: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学生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小鼠呼吸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看看当时普利斯利得出的结论: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会使瓶中的空气变坏。

(2)如何才能使空气变好?

当时科学家曾用水来试验,但都没有成功,你有什么办法来净化空气呢?

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课件9)

(3)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小白鼠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氧气从哪儿来的?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去哪儿了?

图3分析: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小白鼠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图4分析: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了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放出了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生得出结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科学家的结论: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4)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重复普利斯利的实验时,实验控制条件不同,实验结果就不会相同。有的学者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他的实验,植物不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会因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更严重地污染了空气。

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实验三:你们的想法跟当年的英格豪斯一样,他设计如下实验(出示英格豪斯的实验图)。

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素。

探究式:

萨克斯的实验:后来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淀粉。

淀粉遇碘呈现蓝色

如果让你来证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的实验设计,你会怎么设计?学生讨论。

讨论:有点问题。与平时学的加以引导,不能一下入题太深。

(1)实验要控制的变量是什么?光照。

(2)怎么来设置对照?照光和遮光。

(3)是在同一片叶上进行对照实验好,还是取不同叶片进行对照实验好?同一片叶上好。

(4)我们怎么来检测是否有淀粉产生?用碘液染色后,叶片不遮光的部分变成蓝色,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色

(5)如果遮光部份也变蓝色,我们怎么办?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份营养物质。

介绍: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黑暗处理→一半照光、一半遮光→酒精脱色

→碘液显色(遮光处颜色没有变化,照光处变深蓝色)。(课件14)

说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必需条件。

问: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以上几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光照、水、氧气、二氧化碳、淀粉、叶绿体有关。

三.归纳;还有哪些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

它是地球上一个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密植,多层次种植)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光合作用 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光合作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解释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 通过探究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3.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探究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 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2.实施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学生】思考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活动《观察叶片的结构》 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将叶片切薄。 教师适时插问:怎样才能将叶片切薄? 学生的说法不一。有说横切;有说切去表皮,然后看叶的里面;有的说斜着切;有的说竖着切。 教师:到底怎样切才好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桌面上准备的器材由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 (学生切片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 (2)明确观察目标,观察临时切片 学生在观察临时切片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细胞的名称吗?②你能看到气孔吗?构成气孔的细胞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叫什么细胞?③叶片的结构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这3个部分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标本,一边根据课文的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建议使用资源:【教学实验】制作并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创设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在显微镜下对叶片的结构作了充分的观察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发现与同学交流。 (1)交流看法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叶片分表皮、叶肉、叶脉3个部分;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体。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在解答时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与课文有很大出入。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皮都是绿的。气孔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叫保护细胞,等等。这些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和进一步的观察,最终应该得出正确结论。 (2)交流成果

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1 光合作用的原理 作业

第二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 知识点一 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部分实验 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荧光标记法探明了CO 2中的碳如何转移到有机物中 B .恩格尔曼以好氧细菌和水绵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结论 C .美国科学家阿尔农发现,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 且与水的光解相伴随 D .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答案 A 解析 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法探明了CO 2中的碳如何转移到有机物中,A 错误。 2.希尔从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并发现在没有CO 2时,给予叶绿体光照,就能放出O 2, 同时使电子受体还原,希尔反应是H 2O +氧化态电子受体→还原态电子受体+12 O 2。在希尔反应的基础上,阿尔农又发现在光下的叶绿体,不供给CO 2时,既积累NADPH 也积累ATP ;进一步实验,撤去光照,供给CO 2,发现NADPH 和ATP 被消耗,并产生有机物。下面关于希尔反应和阿尔农发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释放的O 2来自于水而不是CO 2 B .NADPH 和ATP 的形成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C .希尔反应与CO 2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两个过程 D .光合作用的需光过程为CO 2合成有机物提供ATP 和NADPH 答案 B 解析 由题中的信息(希尔反应式)可以知道,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来自于参加反应的水,A 正确;从希尔反应和阿尔农发现的叙述,得不到NADPH 和ATP 的形成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B 错误;希尔反应和有机物的合成过程可以分别进行,在光下积累NADPH 和ATP ,在暗处可以进行有机物的合成,C 正确;希尔反应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在暗处是不能进行的,在光下积累NADPH 和ATP 在合成有机物过程中被消耗,故需光过程为CO 2合成有机物提供ATP 和NADPH ,D 正确。 3.下图是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 和B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 )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练习新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将一颗1克重的樟树种子种到土地里几年后长城100多千克的大樟树,樟树能够增重,主要来自于()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阳光 C、氧气 D、二氧化碳 2. 下图是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一个简图,该实验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A、氧气 B、水分 C、二氧化碳 D、有机物 3.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 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的结论是()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色,见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水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⑤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图中的叶片,是把盆栽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再夹上黑纸片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从植株上取下的,用酒精除去这片叶的叶绿素后,滴上碘液,叶片上仅在夹黑纸片的位置不呈现蓝

褐色,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A、产生淀粉 B、需要二氧化碳 C、产生氧气 D、需要叶绿素 6. 如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应选用() A、用酒精除去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叶 B、有白斑的叶 C、不含叶绿体的叶 D、全绿色的叶 7. 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从图中可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光照强度 B、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0﹣a内,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 C、光照强度在a﹣b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高低的影响 D、从图中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8. 下图中甲是在有光照条件下验证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2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只有乙 B、只有丙 C、乙和丙都是 D、乙和丙都不是 9. 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叶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上锡箔(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A部位呈棕褐色,B部位呈蓝色,锡箔C的位置不呈蓝色。以 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4.2光合作用(第3课时)

4.2 光合作用(第3课时) 编制:万晓涛 审核:张统省 校对:王曼 【学习目标】 1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生产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 【自学质疑】 1.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强度也随着加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另外光的波长也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通常在红光下光合作用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慢。 在生产上的应用:通过等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例如, 。 (2)CO2浓度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在生产上的应用:温室栽培植物时,施用有机肥,可适当提高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3)温度: 温度可以通过影响暗反应的酶促反应来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提高,光合作用加强;温度过高时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在生产上的应用:适时播种;温室栽培植物时,可以适当提高室内温度。 (4)水分: 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分还能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内(如夏季的“午休”现象)。在生产上的应用:预防干旱;适时适量灌溉。 (5)矿质元素:缺乏光合作用必要的营养元素时会引相应起植物缺乏症的发生。 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施肥,适时适量地施肥 【反馈矫正】 1.下列哪条曲线反映了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 ( ) 2. 在农作物生产中,套作和轮作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两者( ) A. 都是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 B. 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C. 都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资源 D. 都可以提高农田中的能量传递率 3.我国政府为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正在北京地区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工程。绿化北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节( ) A.北京地区的气温 B.北京地区的湿度 C.北京地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D.北京地区氧气和二氧化硫的浓度 4.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两个主要外界因素,下列图像是北方夏季一天中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请指出正确的图解是( ) 5.对于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的不正确解释是 ( ) A .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B .有利于释放氧气,降低有机物消耗 C .有利于吸收较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 .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6.CO 2含量过高时,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 .CO 2浓度过高,抑制了光合作用 B .CO 2浓度过高,抑制了呼吸作用 C .CO 2浓度过高,抑制了光反应 D .CO 2浓度过高,抑制了暗反应 7. 下图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 的是 A.甲图表示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受光强度的限制 B.甲图可见,强光照下因光反应阶段受到限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C.乙图中C 点表示光照强度为甲图的B 时,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D .乙图出现CD 段的原因是温度过高影响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 【迁移应用】 下图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C3的产生和消耗主要发生于叶绿体的 中。 (2)AB 段C 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点出现的可能是由于白天该地区天气暂时由晴转阴所造成的。 (4)G 点C 3含量极少,其原因是什么? 。 (5)G 点与F 点相比,叶绿体中[H]含量较 。(填写“高”或“低” )

北师版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新颖 完整 教学

新颖优质可下载完整 北师版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第1 页共12 页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1 第1课时 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 教案

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 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二)新授: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讲解法: 实验一: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这一结论产生置疑,作出了挑战,他设计了课本上第一个实验----柳苗生长之谜。跨出了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第一步。 要提出的问题有:

(1)哪位同学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 (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74.5千克。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0.057千克分析讨论: (1)柳苗增加的74、5千克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减少的0、057千克干泥变不出来74、5千克柳苗来。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只有水。 (2)海尔蒙特的这个实验设计很巧妙:是最早通过实验来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学者,而且结论来源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通过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使柳苗增重的物质来水。 (4)海尔蒙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土壤要已知“干”重、要“加桶盖”,有何意义? 防灰尘落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体现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学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5)我们来看看海尔蒙特的结论。(课件6) (6)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不完全正确,他只考虑土壤中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影响,没有考虑空气中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那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植物能从空气中获得什么。 对比式: 实验二: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利。 (学生每2个人一组,自学普利斯利的实验,时间是7min,教师巡回指导,

25光合作用(第三课时)

2.5光合作用 第三课时 课前检查: 1、什么叫光合作用?其实质是什么?它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2、什么叫呼吸作用?其实质又是什么?它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3、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作用一样吗?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事物本身的各方面都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综合运用。 新课引入: 绿色植物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那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何关系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表示为:(文字表达和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物质转变: 能量的转变: 2、呼吸作用的过程可表示为: 实质: 物质转变: 能量的转变: 读图:课本P62图2—5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呼吸作用的场所在哪里? 2、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吗?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否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4、绿色植物在白天和晚上分别进行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两者的区别比较如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 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 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又是相互依存的从两者的比较可以知道: 1、 2、 3、 联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放出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因此,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没有基础。光合作用对原料的吸收利用和对产物的输导,所需要的能量又是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所以,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 当堂评价: 1、把蜡烛放在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子里,过一段时间后会熄灭,这是因为 A、光合作用吸收了氧气 B、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 C、光合作用放出了二氧化碳 D、呼吸作用吸收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吸收利用的气体分别是 ( ) A、氧气氧气 B、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C、氧气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氧气

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

由一道作业题的批改反思课堂教学的欠缺 学习了“光合作用”,学生在完成与八年级下科学教材配套的作业本(A)时遇到了如下题目:1862年,德国科学家沙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每天上午、傍晚、凌晨分别从同一棵植物上摘下一片叶子,再用打孔器在这三片叶子上各取下同样大小的一块圆片,烘干后称重,结果发现:凌晨深夜取下来的叶片最轻,上午取下来的比较重,傍晚的最重。它又把这三个圆片放入酒精中煮一下,取出后,用水冲洗,加碘液染色,结果发现:凌晨深夜的颜色最浅,傍晚的颜色最深。试分析说明上午、傍晚、凌晨出现三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1)上午的样品比较重,这说明。 (2)傍晚的样品最重,碘液处理是蓝色最深,这说明。 (3)凌晨的样品最轻,颜色最浅,这表明。 针对第(3)小题“凌晨的样品最轻,颜色最浅”,较多学生解释如下:凌晨的阳光较弱,决定了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最弱,产生的淀粉则最少。 针对第(2)小题“傍晚的样品最重,碘液处理是蓝色最深”,许多学生解释如下:傍晚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最强,产生的淀粉则最多。 针对第(1)小题“上午的样品比较重”,许多学生解释如下:上午阳光较强,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较强,产生的淀粉则较多。 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原来是因为学生混淆了“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多少”这两个概念。他们认为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最强,产生的淀粉则最多。光合作用弱时合成的有机物就一定少。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究其根源,是我在教学《光合作用》时只让学生知道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等,没有涉及到“光合作用的强弱”的讨论。鉴于此,我在讲评该题时,并非只是告诉学生的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1)针对“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讨论;(2)比较分析“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多少”之间关系。 评析 学生在解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不少教师总是在学生的身上寻找原因。本教学日记告诉我们,学生在解题中表现出来的许多错误,其根源是在教师教学上的某种缺陷。我们应当善于从学生解题错误出发寻找教学中的缺陷,并在习题讲评中及时作出调整。 第1页共1页

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原理及应用》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了突出学科特色,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自己选择仪器,独立设计实验过程,重现或模拟科学家的实验。在探究经典实验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修正,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总结归纳出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内容。继学习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光能的利用,即光合作用。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本节围绕着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如下内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材从光合作用的科学史出发,用大量的事实引导学生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同时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为说明光合作用的复杂变化过程,教材又安排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核心概念来加强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讲的呼吸作用及必修3 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着密切联系,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及各类考试的重要采分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设计和分析实验的能力是高考理综考试目标,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还比较薄弱。高一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没有学到,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即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历程的再现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并概括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2)理解说明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练习题

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作业 第一节光合作用 一、选择题。 1.含叶绿素最多的细胞是() A、海绵细胞 B、栅栏细胞 C、表皮细胞 D、保卫细胞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①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盖叶片的一部分 ②把实验材料放在光下照射2~3小时 ③把盆栽的天竺葵或其他绿色植物放于暗处2~ 3 ④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夜 ⑤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⑥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 A、③①②⑥⑤④ B、④③②⑤①⑥ C 、②③④⑤①⑥ D、②④③⑤⑥① 3.会养金鱼的人,常在缸内放一些水草,其目的是为了() A、增加美感 B、增加水中的氧气 C、提供鱼饵 D、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 4.从蛇吃蛙,蛙吃虫,虫吃草可以看出蛇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A、蛙 B、虫 C、草 D、阳光 5.在莲的宽大叶面上,阵雨过后,常常看到有水珠在叶面上滚动,而没有渗进叶内,其原因是() A、气孔没有开放 B、表皮细胞外壁有不透水的角质层 C、水分太多,已吸收饱和 D、表皮细胞外壁有不透水的脂肪层 6.如果把韭黄移到阳光下生长,过几天以后,韭黄将()(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A、不变 B、死亡 C、变绿 D、变白 7.下列有关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皮细胞及其外壁上的角质层均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通过 B 、筛管为光合作用输送原料 C、椰肉中含有叶绿体为光合作用提供场所 D、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8. 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在() A、所有活细胞中 D、含叶绿体的细胞中 B、叶肉细胞中 C、叶的细胞中 9.下列反应式中正确表达了光合作用的是() A、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B、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氧气 C、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D 10.下列属于光合作用意义的是() ①为动物和人提供了食物来源②促进了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③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④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氧气的性质是() A、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剧烈燃烧起来 B、能使火熄灭

5.1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课题二探索光合作用(3课时) 第一课时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 2、分析蒙特海尔实验和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二、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1、方案:学生4人一组,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思考】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教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课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进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观察植物的叶子结构,植物的向阳部位的生长状况。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问题中得出结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对比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提高,使学生从接受式学习逐步向自主学习过渡。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同时通过增加猜想、模拟、探究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测试题

1.(08济南).图20是某同学没计的一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问题: (1)此组实验装置能构成对照实验的是。 (2)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甲装置试管收集的气体中,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将甲装置中的清水换成碳酸氢钠溶液,单位时间内冒出的气泡数目会, 其原因是。 2.松树和桂花树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松树________________。 3.“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染成蓝色的叶片做叶的徒手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变蓝的部位是细胞中的__________。 4.将一棵重约0.2公斤的柳树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两年以后连根挖出,脱水后称重达11公斤,其增加的10余公斤重量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________和土壤中的________。 5.今有一实验, 步骤如下: (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7分)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 然后移到阳光下, 照射3至4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 去掉黑纸. ④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再放入大 烧杯内隔水加热, 叶片逐渐由_________色变成 _________色. ⑤取出叶片, 用清水漂洗干净. 然后放在培养皿里, 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 用清水冲洗掉碘液. 这时可以看到: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__________. (1)步骤①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 (3)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08东营)(7分)某生物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呈白色)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不透光的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在图中C处;用装有 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 袋将部分枝叶密封。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 下叶片M、N,去掉遮光的黑纸片。 ③将叶片M、N放入装有某溶液的烧杯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④把经过脱色的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⑤将漂洗后的叶片放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 (1)滴加碘液后,发现只有B处变成蓝色,A、C、D处均未变蓝色。则 比较A、B两处,可以说明。 比较B、C两处,可以说明。 比较B、D两处,可以说明。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银边天竺葵的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该过程的反应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以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某种原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探究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_______。 (2)在实验中使用石灰水的目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之前需要把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 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练习题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作业 第一节 光合作用 、选择题。 1. 含叶绿素最多的细胞是() A 、海绵细胞 B 、栅栏细胞 C 、表皮细胞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① 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盖叶片的一部分 ② 把实验材料放在光下照射 2?3小时 ③ 把盆栽的天竺葵或其他绿色植物放于暗处 2?3 ④ 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夜 ⑤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⑥ 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 A 、③①②⑥⑤④ B 、④③②⑤①⑥ C 、②③④⑤①⑥ D 、②④③⑤⑥① 3. 会养金鱼的人,常在缸内放一些水草,其目的是为了() A 、增加美感 B 、增加水中的氧气 C 、提供鱼饵 D 、增 加水中的二氧化碳 4. 从蛇吃蛙,蛙吃虫,虫吃草可以看出蛇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A 、蛙 B 、虫 C 、草 D 、阳光 5. 在莲的宽大叶面上,阵雨过后,常常看到有水珠在叶面上滚动,而没有渗进叶内,其原因是() A 、气孔没有开放 C 、水分太多,已吸收饱和 D 6. 如果把韭黄移到阳光下生长,过几天以后,韭黄将() A 、不变 B 、死亡 C 7. 下列有关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表皮细胞及其外壁上的角质层均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通过 B 、 筛管为光合作用输送原料 C 椰肉中含有叶绿体为光合作用提供场所 D 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8. 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在() A 、所有活细胞中 D 、含叶绿体的细胞中 B 、叶肉细 胞中 C 、叶的细胞中 9. 下列反应式中正确表达了光合作用的是() A 、有机物+氧气一〉二氧化碳+水 B 有机物+二氧化碳一〉水+ 氧气 C 、二氧化碳+水一〉有机物+ 氧气 D 二 D 、保卫细胞 B 、表皮细胞外壁有不透水的角质层 、表皮细胞外壁有不透水的脂肪层 (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变绿 D 、变白 ()

高中生物 第5章 第4节 第3课时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时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重点) 2.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重点) 3.说出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 1.通过对光照强度、温度和CO 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学习,养成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式。 2.通过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提高制定并实施实验方案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提高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一、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强度 (1)概念: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 (2)表示方法:用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表示。 (3)影响因素 2.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取材? ????器材:打孔器 目的:制备小圆形叶片30片 ↓ 排气? ????器材:注射器目的:使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逸出 ↓ 沉水? ????条件:放在黑暗处原因:细胞间隙充满了水 ↓ 分组: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 mL 富含二氧化碳的清水、分别放入10片小圆 形叶片 ↓ 光照:分别对这3个实验装置进行强、中、弱三种光照

↓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实例原理 间作套种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 冬季大棚温度白天适当提高,晚 上适当降低 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会增强“正其行、通其风”增大CO2浓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合理灌溉水缺少导致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 1.概念: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2.实例 硝化细菌 ?? ? ?? 能量来源:将氨氧化成硝酸释放的能量 反应物:水和二氧化碳 产物:糖类 3.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类型概念代表生物 自养生物 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的 生物 光能自养生物:绿色植物 化能自养生物:硝化细菌异养生物 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 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生 物 人、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 1.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有CO2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等外界因素。( ) 2.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中,可以通过调节台灯与实验装置的距离来调节光照强度。( ) 3.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主要是影响酶的活性。( ) 4.探究实验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原因是叶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的。 ( ) 5.除了绿色植物,自然界中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 提示:1.√ 2.√ 3.√ 4.×小圆形叶片浮起的原因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5.×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完整版)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福安二中阮建英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