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辩证法讲义-悖论+观察

自然辩证法讲义-悖论+观察

自然辩证法讲义-悖论+观察
自然辩证法讲义-悖论+观察

第一讲悖论与科学发展

一、什么是悖论

悖论是英文paradox一词的意译。从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从狭义上说,悖论是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即p→﹁p或p∧﹁p)。

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其特殊性表现在:

1.悖论是相对于一定的背景知识而言;

2.悖论是从某些公认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

3.悖论是指两个相互矛盾命题的等价式(即p→﹁p或p∧﹁p)。

下列方框内的语句即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语义学悖论的例子。它完全符合上述悖论概念的三个要点。在该悖论面前,经典逻辑

历史上人们对悖论的称谓:

难题(说慌者悖论)

不可解命题

悖论或二律背反(“悖论”在英文中还有一个词antinomy,这个词在哲学文献中又译为“二律背反”。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把自己所发现的悖论称为“二律背反”(德文antinomie)。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由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组成,当人类运用作为知性固有的先天思维形式的范畴,试图去把握世界整体,即认识进入“理性”阶段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怪圈(1979年,美国数学家霍夫斯塔德(D.R.Hofstadter)认为悖论就是一个“怪圈”(strange loop,又译为奇异的循环),它是由于“自我相关”而导致的。这种怪圈不仅存在于数学和思维中,也存在于绘画和音乐中。)

生活和艺术中的怪圈;

怪圈坏的效应:电话或收音机的噪音;

怪圈好的效应:电视的屏幕。

科学中的怪圈。

数学上,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

设A={X|X∈X},B={X|X不属于X},如果B∈A,则根据A 的定义,B∈B,反之亦然。

理发师悖论:给且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二、悖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1.一种重要的证伪手段

从逻辑上讲,一个科学理论必须满足相容性,当人们在该理论中发现了某个悖论的时候,就意味着这种相容性已遭到了破坏,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理论也就被证伪了。落体悖论之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罗素悖论之于康托尔集合论就可以看着是这种证伪。

2.科学问题的生长点

在一个科学理论中发现了悖论,并不一定就立即证伪了该理论,因为理论有一定柔性,它可以提出辅助性假说以限制或消除悖论;甚至可以暂时视悖论而不见,把悖论暂时搁置起来,留待今后去解决。但无论如何,悖论就是悖论,人们不可能永远不正视它,研究它:讨论悖论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消除悖论等问题。因此,悖论正是科学问题的生长点。

3.完善、发展原有理论

消除悖论的过程常常是完善、发展原有理论的过程。贝克莱悖论曾严重威胁着微积分的真理性(仅指内真理);双生子悖论曾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形成有力的挑战,但后来终被解决,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

双生子悖论(twin paradox):

设甲、乙是一对年满20的双生子。甲留在地球上,乙乘宇宙

当一个理论出现悖论时,其真理性(内真理)就遭到怀疑,而当这一理论在科学大厦中处于重要地位时,就会导致科学危机。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都是由悖论而引发的。

毕达哥拉斯悖论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贝克莱悖论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

罗素悖论诱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5.产生新理论,诱发科学革命

伴随悖论的解决,还常常产生新理论;当重大理论诞生时,就预示着科学革命就要到来。对光速悖论的解决,就导致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产生,并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物理学革命。可以预言,对EPR悖论的彻底解决也必将产生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

EPR悖论:

E: 爱因斯坦(A. Einstein)

P: 波多尔斯基(B. Podolsky)

R: 罗森(N. Rosen)

1935年5月《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否完备?》

三、悖论产生的根源和必然性

1.悖论产生的根源

从哲学的高度看,悖论根源于认识对象所固有的矛盾和主客观之间的矛盾。由于认识对象本来就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人类思维在认识世界时又具有必不可少的割离性。因此当人们把这些割

离开来的东西又重新结合在一起时,就为悖论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另外,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描述。科学理论的这种局限性也是悖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悖论产生的必然性

由于悖论根源于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和认识对象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因此要想彻底消除悖论是不可能的;换言之,悖论的产生具有某种必然性。

哥德尔(K.Godel)定理(对于一个包含自然数的形式系统,如果是相容的,则是不完备的,而且其相容性不可能在该系统内部得到证明)也深刻揭示了悖论产生的必然性。该定理证明,任何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理论,如果是完备的,则是不相容的;如果是相容的,则是不完备的,而且其相容性不可能在该理论内部得到证明。这就是说:任何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科学理论无法证明自己不包含悖论;而且一个完备的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悖论,虽然人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发现它。

四、悖论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悖论的产生既然有某种必然性,那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就不能回避或惧怕悖论的出现,相反,要象伽利略和爱因斯坦那样在传统理论中寻找悖论,构造新的、更好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主动地、有意识地发现悖论,寻找传统理论的破绽或突破口,是从逻辑上发展、完善传统理论,创立新理论的重要方法,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亚里士多德从自然回归说出发构造其物理学理论,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伽利略在大学时代就对此表示了怀疑,传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扔球的实验(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在他写的伽利略传记中提到),但至今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伽利略做过这个实验,伽利略也从来没有提过这个实验。实际上,伽利略并不需要做这个实验,他只要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发现一个落体悖论即可。在《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1638年出版)中,伽利略阐述了发现这个悖论的思想实验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由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

结果所导致的,也有人多次向爱因斯坦提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对其狭义相对论有多大影响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对其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并无直接影响,其狭义相对论直接来源于对光速悖论的发现和解决。

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写道:“经过十年沉思以后,我从一个悖论中得到了这样一个原理(指同时的相对性原理),这个悖论我在16岁时就无意中想到了:如果我以速度C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象一个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从一开始,我就清楚地看到,从这样一个观察者的观点来判断,一切都应当象一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按照同样的一些定律进行。因为第一个观察者怎么会知道或者能够判明他是处在均匀的快速运动中呢?

人们看得出,这个悖论已经包含着狭义相对论的萌芽。今天,当然谁都知道,只要时间的绝对性这条公理仍留在潜意识里,那么,任何想要澄清这个悖论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爱因斯坦光速悖论的发现和解决,EPR悖论的提出,充分反映了爱因斯坦别具特色的“悖论”研究方法。

第二讲观察与理论

主讲:成良斌

一、观察的特性

观察(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观察(感觉→知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辨证统一。观察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关于观察的特性,历史上有两种错误观点:

1.否定观察的客观性。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

中世纪一些经院哲学家;

近代唯理论笛卡尔:蜡块

2.否定观察的主观性。

经验论者和一些科学家

(培根、洛克、赫胥黎);

逻辑经验主义:中性的观察

(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理论分为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 观察的主观性是由观察的概念和主体感知的特性所决定的。

否定观察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否定感性认识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使科学认识失去了源泉和基础。

否定观察的主观性,实际上就是否定了观察者在观察中的主观能动性,否定理论对观察的指导;实质上就是否定理性认识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使科学认识陷入盲目。观察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海森堡:盲人摸雪花与正常人认识电子

观察都是受理论影响的,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1766年,卡文迪许:易燃空气=燃素;

1773年,普利斯特列:脱燃素空气;

1777年,拉瓦锡:氧气;

阿米巴、病毒、电子的可观察性。

二、观察的主观性

观察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感觉的局限性和错觉

感官都有一定的感觉阈值,只能接收有限范围的信息。感官的反应速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观察和记录高速运动或瞬时出现的自然现象;对运动极慢的物体也很难察觉。感官的感觉灵敏度也不高,不能进行较精确的定量观察。

由于感觉的局限性还常常产生错觉(见图)。

2 知觉的选择性

在观察过程中,对同一现象,由于知觉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往往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主体印象。知觉的选择性就是选择某一或某些事物为观察对象,而把其它的事物作为观察背景;由于选择的不同,观察对象和背景又可以相互转换。

对象与背景;

信号与噪音:1965年彭齐亚斯、威尔逊关于3K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

3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往往决定了主体能够观察到什么。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没有必要背景知识,就往往导致观察失误,甚至视而不见(X光片、化石、听外语)。

4 观察仪器

观察仪器对观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人的感官延长,大大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观察的精确度,克服了直接观察的局限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观察仪器又会引起观察失误。

观察的主观性也决定了观察的易谬性(观察主观性的两重性)。

三、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即这些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实现观察客观性的主要条件有:

1 观察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一般来说,在观察(包括实验观察)中发生的事件能够被反复检验,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观察结果的客观性(1965年韦伯声称发现了引力波);

从科学角度看,可重复即为真(巴斯德)。

2 观察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

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的,在观察中如果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其表现主要有先人之见、无意过失和假想等。

双盲法则:《严新气功现象》:镅(Am)-241的衰变计数率因受气功影响上升0.28%或下降1.35%,实验误差0.19%。

3 观察必须全面、系统

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及其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从事物的时间演化上,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全过程。

竺可桢《物候学》

1974-1978年,泰勒等,射电脉冲双星(PSR1919+16):经上千次观测,发现其轨道周期减少率为万亿分之三。

4 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条件

由于客观事物往往非常复杂,其本质常常被纷繁的现象所掩盖,所以,要想顺利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让其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见图)。雷默的光速、孟德尔的豌豆、摩尔根的果蝇。

5 必须选用完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

现代仪器越来越完备、先进,其精度和可观测范围也越来越大,这样就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记录客体的运动状态。而且,由于先进技术、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的运用,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原始的图象和数据,而是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这样,既扩大了观察的视野,又避免了某些主观差错。

四、观察渗透理论

1958年,科学哲学家汉森明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theory-loaded

observation)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了理论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理论对观察目的、观察手段、观察对象和观察结论的全面渗透。

1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是大脑对一系列感觉判断(如视觉印象)进行解释和组合的过程而形成的,具有选择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的。知觉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观察的主观性,也就决定了理论对观察目的和对象的影响。

(1)观察结果与背景知识矛盾:导致科学发现(伦琴的X光,氰亚铂酸钡);

(2)对理论预言的检验成为观察的目的,理论预言的对象成为观察的对象(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弯曲);

(3)目的不同,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看书、画,听音乐;

(4)实验观察: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过程、方式;也决定了观察的结果(电子的位置和速度;理论上有突破、创新往往是导致重大发现的前提。如正电子、中子、电磁波的发现就是这样。很多人被传统观念禁锢了头脑,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安德逊发现正电子之前,多人都看到过,但不知是什么)。

2 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科学史上,常发生这样事情:有的人虽然在观察中遇到了新的自然现象,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而犯了“丢失结论”的观察错误;而另外的人由于对这一现象作出了正确的理论解释,却得到了重大的科学发现。

脱燃素空气与氧气;

电火花与电磁波(赫兹1888);

正电子(狄拉克与安德逊)。

3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观察

观察是可错的,对错误的观察,只有靠观察和理论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纠正(布朗的花粉、孔子与颜回、开普勒的火星)。

4 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语言分为物质外壳和语义;

任何观察的结果只有用语言陈述出来才有科学价值,而观察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的。当使用语言时,理论的框架也就出现了;

科学发现或陈述必须进入或依靠科学概念系统。

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否定了观察的绝对客观性,有一定合理内核。但他又进一步认为理论在先,观察在后;理论支配观察,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观察在先,理论在后。从具体

的科学研究过程来看,观察和理论是融合在一起的。

1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于观察实验

科学定律是普遍性的经验定律,科学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将经验材料概括和整理的过程。其基础是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材料。竺可桢物候学的创立与他数十年的系统观察是分不开的;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就是运用了他的老师第谷的观测材料;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原理离不开斜面实验。

科学理论一般也是从大量的观察材料概括、总结出来的,是从感性认识抽象出的理性认识。

许多科学理论,如机械力学理论、电磁感应理论、氧化理论、热力学理论、遗传学说,本身就是观察实验的概括和总结;许多重大理论的突破,如基本粒子理论、宇称不守恒定律、遗传基本理论等,都是在观察实验有所进步的条件下取得的;许多科学发现,如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核酸等,都是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新事实后作出的理论推断。随着现代科学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作为建立科学理论的直接事实源泉,观察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但仍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例如,没有为新族元素留下位置。1894年,拉姆赛发现了氩。1898年又发现了和它性质相似的氖、氪、氙。1900年卢瑟福发现了氡。于是,这些气体进入周期表的零族,填补了周期表的一项空白。另外,其周期表在钴和镍、碲和碘两处中没有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当时,门捷列夫坚持认为,这是原子量测定的错误。到了1920年代以后,由于同位素的发现,原子量排列顺序颠倒的现象才得到正确解释。这些新的观察发现,使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逐渐发展、完善。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在1659年用实验发现了著名的波义耳定律(1662年发表)。但后来发现,该定律只在常温常压下成立。波义耳本人就注意到,当空气稀薄(即压强较小)时,由波义耳定律算出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得不好。波义耳解释说:“这可能是由于又有别的空气并入原来的空气引起的”。后来雷尼奥又发现,当低温和高压使气体接近液化时,波义耳定律完全失效。19

世纪末,更精确的实验证明,波义耳定律即使在它适用的范围(即常温常压)内也不是绝对精确。由于各种不同气体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作用的不同,它们的体积和压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不完全一样。甚至同一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其体积和压力之间的比例关系也不一样。所以,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气体的性质,就需要用一些其它定律来补充波义耳定律。如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耳斯建立的范德瓦耳斯方程就是这样。

3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只有依据观察实验来检验,这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并预言了类铝(镓)、类硼(钪)、类硅(锗)。这三种元素分别由法国化学家德布瓦博德兰(1875)、瑞典化学家尼尔森(1879)、德国化学家温克勒(1868)发现,其性质与门捷列夫的预言几乎完全一致。门捷列夫成功的预言使他的理论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天文学上的一段史实也说明了观察对理论的判定作用。19世纪上半叶,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理论值有较大的波动,至1845年,观察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在黄经度上达到了2分之多。面对这一矛盾,有人认为是牛顿力学的局限性,有人认为是一颗未被发现的行星干扰了天王星的运动。

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否只有依据观察实验来检验,这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自然拼读法讲义最新版

自然拼读法讲义 C的发音规则 G的发音规则 指出下列单词中C的发音: catch cow cup race come cent city circus 指出下列单词中G的发音: Granny go grow gun goat gypsy gentle ginger George 元音组合发音: AI/AY afraid rain wait day play AIR air hair chair pair repair AL small talk salt always almost AL在f/m前half calm AR far tar bar car star warm quarter toward ward AU/AW autumn daughter draw straw EA teach easy cheap please heavy bread sweater weather break great steak EAR hear dear near clear year Bear pear wear swear

earth learn early earn EE jeep week green three EER pioneer deer beer sheer EI/EY eight neighbor they obey either key Tracey EU/EW new few dew flew brew IE/EI在/s/音之后piece field receive OA coat Joan boat goal OAR/OOR roar board door floor OI/OY noise boy point toilet oil OO broom food tooth school stool book look cook foot good OU house loud pout out about young country group soup OW flower down how now know row throw yellow tomorrow OUR course your four our hour sour journey UI fluid suicide tuition Juice fruit suit ER her Berlin certify fertilize IR first dirt stir Sir UR church hurt burn fur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 生着重大影陶,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国家发展战赂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本章论述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的一 些基本问题,以便把提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展望和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屁新阶段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18世纪末开 始的工业革命,“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 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Ho。这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高科技产业群的 兴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在古代,农业革命引起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导致了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农业社会;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又一次社会大变革,人类社会进人了工业社会,从此开始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这四种革 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反馈式的关系,即一种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另外一种革命,并且其自身也要受到其他类型革命的影响。从系统的观 点来看,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革命,其核心是技术革命;在这里,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后果,而社会革命则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20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这四股革命力量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汹涌澎湃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以20世纪之韧物理学革命的最新成果为基础,加上相继出现的信息论、基因论等科学理论的革命性进展,随着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问 世和原子能的利用,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俏然兴起。于是,在科学技术的自身驱使和各种社会因素的拉动下,一大批在最新现代科学成果基础上 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相继倔起,并最终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在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扩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成群集队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群落。高技术 产业以其高效益、高智力、高渗透,以及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革命性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 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2.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力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发展也有自身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构成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1.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在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这一对矛盾中,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同时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科学继承和科学创新之间的矛盾。在科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继承和创新这一矛盾而实现其增值效应。 (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结构中的逻辑矛盾。一般称之为悖论。通常是以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方式来消除悖论。 (4)不同学派或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克服各派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概括更加全面正确。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从不同角度进行科学研究,为科学理论发展打下客观物质基础。 2. 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有: 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八个主题)

自然辩证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身的要素”和劳动的“自然要素”。作为劳动的创造物,现实的自然界已打上了人类改造过的烙印。自然界面对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的人;而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劳动来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 (2)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首先,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时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劳动是其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劳动具有社会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样人就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所谓对象性存在物即是指它在自身之外有对象,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对象性关系。 4、“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其意义是什么? 答: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再次变革,开始是唯经济发展观,追求单纯经济增长。这对西方经济崛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危机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经济发展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是其发展的前提。70年代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观取代了唯经济发展观,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纳入了发展体系。然而这两种发展观都未涉及自然界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呈粗放型、资源型的增长模式。使经济赖以发展的自然界根基遭到严重践踏。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到了80年代,人们在遭到一系列自然界报复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发展的涵由社会、经济拓展到自然界,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与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种观点片面性,既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必要性。它虽在目前还未触及社会制度中最根本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可以动员全球共同协作的战略方针,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如《21世纪议程》中所希望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会使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并带来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5、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6、人与自然和谐 答: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

自然辩证法 讲义

自然辩证法 第 1 页 共 7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 简述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重大成就。 3. 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tics of Nature 。目的: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1. 广义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即其生产力功能。 2. 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3. 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 四大起源: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物起源与演化、人类起源与演化 4. 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 西方哲学 存在主义:萨特尔《存在与虚无》 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潜意识 逻辑实证主义:爱因斯坦、海森堡 科学哲学 证伪主义:波普尔 Popper 历史主义:库恩 Kuhn 5. 公认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三、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四、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实践哲学 本体论 自然知识——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知识——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 思维知识——辩证逻辑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五、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作用 1.地位:独立层次——介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o 2.作用: (1)对哲学产生的作用:a .提供理论依据; b .提供丰富营养; c .强化哲学对科学的指导 (2)对科学的作用:a .提供认识的原则; b .有利于人们善于利用和创建新的研究方法; c .根据已有科学理论和有限事实提出假说,保证还不成熟的学科持续前进; d .逻辑分析工具的作用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 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科学 二.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 背景:1873年5月30 恩给马写了封信,以批判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 庸俗唯物主义:★★ 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 新康德主义: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怀疑论,不可知论。认为万物皆为上帝所创, 认为社会主义为永恒的准则,不可能成为社会制度的实现。 一批自然科学家(生理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分泌物。 2. 《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过程: 第一阶段:1873—1876年,《自然辩证法》包括:论文10篇、杂轮169个、计划草案2个 第二阶段:1878—1883年 3.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导言》: ★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自然性。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 ①《反杜林论》旧序[《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辩证法》: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家 必须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保证研究工作沿正确道路前进,避免犯种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错误。 ②《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第三部分:导言:辩证法、论文:《辩证法》、杂论:[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 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运动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 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 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 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 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 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 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 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 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 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 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 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 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 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 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 2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3 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自然史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 会学创造学思维科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 3、学习的意义与方法介绍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提供认识论和法论指导;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认真读书,掌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科技史 1、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哲学流派: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的对象加以整体的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1)米利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这里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是否正确,而在于其说话的方式,科学于哲学思维的原则:从粉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在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2)毕达哥拉斯学派 万物皆数。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一为点,二为线,三为面,四为 立方体,由此而生成万物,宇宙和谐,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 毕达哥拉斯主义 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3)赫拉克利特 辨证思想的奠基人 世界是一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万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4)巴门尼德和爱利亚学派 A巴门尼德 存在论: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者是不动的。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切学说的基础,这就必须从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研究开始,而“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离开了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一切都是空话,因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的两大主要内容,西方学界对其的批判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批判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

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这方面,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一、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交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1)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试分析近代机械自然观? 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 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的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特点表现在哪里? 答: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

序论部分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观 3、自然哲学 4、STS研究 5、科学哲学 二、问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什么是科学哲学?它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关系怎样?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自然观部分 一、名词 1、自然 2、人工自然 3、拯救现象 4、泛神论 5、系统 6、系统的涨落 7、自组织 8、人化自然 9、可持续发展 10、《二十一世纪议程》 二、问题 1、神话自然观的特点。 2、古希腊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特点。 3、助天说的特点及意义。 4、顺天说的内容及评价。 5、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6、何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怎样? 7、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8、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9、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10、《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技术观部分 一、名词 1、科学 2、技术 3、科学共同体 4、学派 5、“无形学院” 6、“恩主”制 7、范式 8、知识经济 9、技术创新10、科学精神 二、问题 1、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科学共同体的积累效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哪些? 5、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 6、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7、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是什么? 9、何谓创新?何谓创新精神? 10、应该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11 12、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3、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4、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 一、名词 1、科学方法 2、科学问题 3、类比方法 4、系统科学方法 5、技术方法 6、技术预测的原则 7、技术评估 8、技术评估价值观 9、技术原理 二、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2、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是什么? 3、科学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5、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6、凡事实皆可成为科学事实吗? 7、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机遇问题? 8、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9、研究自组织理论有何认识论意义? 10、技术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11、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技术原理是如何构思的? 绪论部分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P1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1883年所写的一部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