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内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6、代谢性疾病:维生素D 缺乏佝偻病X 线表现。

(二)详细讲解内容:

1、骨、关节正常X 线表现:

(1)长骨的发育(2)正常脊椎骨X 线解剖(3)小儿、成人长骨

的不同点(4)关节正常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平片1)四肢关节2)、脊椎

5、肿瘤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和X 线鉴别要求。

(三)一般介绍内容:

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1)骨骼系统检查技术

1)X 线检查:平片、血管造影。

2)CT:平扫、增强扫描。

3)MRI:平扫、增强扫描。

(2)关节检查技术。

2、骨折愈合及并发症。

3、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变:侏儒症、肢端肥大

症、类风湿关节炎。

4、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第一节骨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普通X线检查是该系统疾病临

床诊断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2、C T检查:分辩力高,无影像重叠,对骨内

小病灶和软组织的观察远较X线检查为佳。

对骨骼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如骨盆、脊柱检查,可首选CT。

3、M IR检查:三维成像,对软组织和骨髓病

变的分辨力比X线和CT更优。如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但对钙化和细小骨化显示不如X线与CT。

二、正常影像表现

1、长骨:

1)小儿长骨:掌握小儿长骨特点,包括骨干、

干骺端、骨骺、骺板,及骨龄的概念、应

2)成人长骨:骺与干骺端已愈合,骺线消失

2、脊柱:由脊椎和椎间盘组成,脊椎分椎体和

椎弓(C1除外)。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棘突、横突、关节突组成。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组成。

3、软组织:以CT跟MRI观察为主

三、基本病变表现

1、骨质疏松:

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比例正常。X线表现:A.骨密度减低 B.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 C.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CT表现与X线基本相同。MRI:松质骨在T1WI、T2WI上信号增高。

2、骨质软化:

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与疏松区别)。X线表现:A.骨密度减低 B.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C.骨骼变形.假骨折线。

3、骨质破坏:

局限性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X线表现:局限性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CT表现与X

线基本相同。MRI表现:低信号的骨质被不同信号强度的病理组织取代,松质骨内的高信号骨髓为较低信号或混在、杂信号影取代。

4、骨质增生硬化:

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与骨质疏松相反)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可导致骨髓腔变窄消失。CT表现与X线基本相同。MRI增生硬化的骨质均呈低信号,松质骨信号也减低。

5、骨膜增生:

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致密影。有线状(骨折)、花边状(慢性骨髓炎)、放射状(骨肉瘤)、层状(骨肉瘤)。MRI可发现早期骨膜异常。

6、骨内与软骨内钙化:

X线表现: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

7、骨质坏死:

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为死骨。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绝对密度增高及相对密度增高)。

8、矿物质沉积:

9、骨骼变形:

10、周围软组织病变:

CT、MRI显示较佳

四、疾病诊断

(一)骨与软组织的损伤

检查目的:A、有无骨折B、骨折错位情况C、透视下复位D、复查复位情况E、定期复查。

检查方法:常用X线检查;CT主要用于颜面部骨折、骨盆、髋、肩、膝、脊柱骨折;MRI 用于软组织损伤。

1、骨折

1)骨折定义:骨的连续性中断。

2)X线表现:骨折线,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嵌入性或压缩性骨折看不到骨折线。

3)骨折类型:按程度分:完全性、不完全性;按骨碎片分:撕脱性、粉碎性、嵌入性;按骨折线分:横行、斜行,螺旋形等。

4)移位和成角:即对位对线情况

对位:断端的内外、前后、上下移位

对线:成角移位,角顶方向为成角方向,以

近断端为准,描述远端移位情况

复位后临床要求对位2/3以上,对线正常

5)儿童骨折的特点:骺离骨折、青枝骨折

6)骨折愈合:血肿形成——血肿机化——纤维骨痂形成——骨样骨痂(X线不显示,仅表现为骨折线模糊)——骨性骨痂(骨折后2~3周,X线可显示)。

7)骨折的并发症

8)常见部位骨折“

A)Colles (柯氏)骨折:a.桡骨远端距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b.骨折线呈横行或粉碎性 c.远断端向背侧移位、向掌侧成角,呈银叉样畸形 d.易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下尺桡关节脱位

B)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骨折线横过喙突窝和鹰嘴窝,远端多向背侧移位。

C)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骨质疏松,分为头下型(少见)、经颈型(嵌顿)、粗隆间型(最常见),易并发股骨头缺血坏死

2、骨挫伤:仅MRI能发现,T1WI表现为模糊不清的低信号区,T2WI表现为高信号。

3、脊柱骨折:多见于C5~6、T11~12、L1~2。

1)、X线表现:椎体压缩呈楔形,其上下椎间隙正常,可并发棘突、横突撕脱性骨折。

2)、CT表现:可充分显示脊椎骨折、骨折

类型、骨折片移位程度、椎管变形和狭窄、

椎管内骨碎片或椎管内血肿等。

3)MRI表现:可用以观察椎体骨折,椎间

盘突出和韧带撕裂,还可以观察脊髓挫裂伤

和受压情况

脊柱骨折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的鉴别(三

者均可引起椎体压缩呈楔形)

1.脊柱骨折:椎间隙正常,附件亦可有骨

折,有外伤史。

2.脊柱结核:累及相邻两个椎体,椎间隙

变窄或消失,附件较少累及,椎旁可见脓肿,可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

3.脊柱转移:椎间隙正常,附件亦可有破

坏,椎旁可有软组织肿块。一般有原发肿瘤

病史。

4、椎间盘突出

常发生于下腰椎段,也有颈、胸椎。多有外伤和反复损伤史。多向后(侧后)突出

症状:脊柱活动受限,局部疼痛,神经根受压症状(手足麻木、足底皮厚感)

X线表现: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赘、Schmorl结节。诊断价值不大。

CT表现:(最常用检查方法)

根据程度分椎间盘变性、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变性:椎间盘水分减少及胶原纤维增多,CT表现为椎间盘变扁。

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的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椎间盘后缘与相邻椎体终板后缘形态一致。硬膜囊无明显受压。

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的弧行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受压和一侧神经根鞘受压。

MRI表现:最佳,CT所能显示的MRI均能良好显示,能很好地显示椎间盘脱水、变性等。能直接显示硬膜外脂肪层受压、变形、

消失以及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鞘受压等情

况。

5、肌腱与韧带损伤:应用CT、MRI检查,特别是MRI能更好的显示病变。

(二)骨与软组织的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

由金葡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少儿,男性多见,以血行感染多见。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A)临床症状典型:发病急,高热和明显中毒症状;患肢活动障碍;局部红肿热痛。

B)X线表现:

两周内为软组织改变,诊断需结合临床或MRI。

两周后骨骼改变:1、骨质疏松2、骨质破坏。3、骨膜增生。4、骨质坏死,死骨形成。

C)CT表现:能更好的显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髓内炎症、骨质破坏和死骨(特别是小骨破坏区和小的死骨)

D) MRI表现:确定髓腔侵犯及软组织感染的范围,MRI优于CT。

E)诊断:主要表现为不同范围的骨质破

坏,不同程度骨膜新生骨形成和死骨,以

骨破坏为主。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及时或充分治疗得结果。

X线表现: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呈花边型,骨干轮廓不整,骨髓腔闭塞,骨质破坏和死骨。

CT表现:与X线相同,并易于发现X线片不能显示的骨破坏和死骨。

MRI表现: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和骨膜新生骨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肉芽组织和脓液在T1WI上为低或稍高信号而在T2WI上呈高信号。

3)慢性骨髓炎的特殊类型:

A)慢性硬化性骨髓炎(Garre骨髓炎)

临床表现: 轻,无全身中毒症状,仅局部软组织肿胀,夜间疼痛明显,反

复发作为其特征。

X线表现:1.骨质增生硬化,骨髓腔变窄或闭塞。2.硬化区内一般无或有极

轻的不规则斑点状骨质破坏。3.无死骨

形成。

B) 慢性骨脓肿(Brodie脓肿)

1.干骺端局限性骨质破坏。

2.骨质破

坏呈圆形,卵圆形透光区,周围有反

应性骨硬化区环绕。3.骨脓肿骨的

边缘部,可见局部性皮质增厚,骨质

增生。4.骨外形略增粗。5.骨膜炎与

死骨均少见。

2、骨结核

儿童和青年多见,系继发结核病,主要是肺结核。

1)、长骨结核:好发于骨骺和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一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清楚得骨质破坏区,内有“泥沙”状死骨。

2)、脊椎结核:

腰椎多见。累及相邻椎体及软骨板,两个椎体互相嵌入融合,密度下降,附

件较少累及。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

形。椎间隙消失。冷性脓肿。(腰大

肌脓肿、椎旁脓肿、咽后壁脓肿)

(三)骨与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骨肿瘤诊断要求:1)是否肿瘤。2)良恶性,原发或转移。3)类型。4)范围。

观察图象要注意:1)部位2)数目3)骨质改变4)骨膜增生5)周围软组织变化

肿瘤的诊断需结合以下临床资料:1)发病率2)年龄3)症状4)体征5)实验室检查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从生长情况,局部骨变化、骨膜新生骨、周围软组织变化等四方面来鉴别。

1、骨软骨瘤

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

易诊断——生长于长骨干骺端,背向骨骺生长,内含骨松质或骨密质,顶部有软骨。

肿瘤的骨皮质与母骨骨皮质相连,骨小梁相沟通。

2、骨巨细胞瘤

部位: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挠骨下端的

骨端。(干骺愈合后的骨骺)

X线表现:

(1)骨质破坏——干骺端圆形或椭圆形偏心性囊状破坏区,膨胀性生长。

(2)皂泡状阴影。

(3)可见骨性包壳。

CT表现: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骨壳基本完整,内见骨脊,破坏区内

见软组织密度影,无钙化或骨化,偶

有液平。增强扫描肿瘤组织强化。

MRI表现:肿瘤在T1WI多呈低或中等信号,在T2WI上多呈高信号。

3、骨囊肿

非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原发于股骨和肱骨干骺端,向中部发展。易骨折。

X线表现:卵圆形透明区,非偏心;无骨隔,可有横行骨脊。

CT表现: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楚,骨皮质轻度膨胀变薄,囊内是均

匀一致的水样密度。增强后无强化。

MRI表现:囊内容物与水的信号一致。

骨巨细胞瘤与骨囊肿的鉴别:

骨巨细胞瘤:干骺愈合后的骨骺,20-40岁,膨胀明显,常有骨嵴。增强后肿瘤

强化。

骨囊肿:干骺愈合前的骨骺,青少年,沿长轴发展,膨胀不明显没有分房,无强化。

4、骨肉瘤

(1)临床:最常见原发恶性骨肿瘤。多发于青年,愈后差。好发部位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肱骨上端。干骺端为好发部位。症状明显——肿、痛、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2)X线:分三型: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

1)溶骨型骨肉瘤:

A)骨质破坏为主——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

B)骨膜三角——增生骨膜大部分被破坏。

C)软组织肿块,内无瘤骨。

2)成骨型骨肉瘤:

A)以瘤骨形成为主。肿瘤骨的特点:云絮状、针状、斑块状致密影。

B)骨膜增生较明显。

C)软组织肿块。也可有肿瘤骨存在。

3)混合型骨肉瘤

溶骨和成骨程度大致相同

(3)CT表现:松质骨的斑片状缺损,骨皮质侵蚀,骨皮质增生,软组织偏一侧生长

或围绕病骨生长,内常见坏死囊变区。

CT能较好的显示肿瘤在髓腔的蔓延范

围,增强后实行部分可有较明显强化。

(4)MRI表现:大多数骨肉瘤在T1WI 上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而骨质破坏、骨膜增生、肿瘤骨在T2WI

上呈低信号。MRI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

周围正常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等)的

关系。

骨肉瘤与化脓性骨髓瘤的鉴别:

骨肉瘤:无急性发病,病变范围相对局限,病变区看见肿瘤骨,局部软组织肿块形成。

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发病,范围广泛,无肿瘤骨,局部亦无软组织肿块。

5、转移性骨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原发肿瘤多为乳癌、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肾癌、鼻咽癌等。

多见于胸腰椎、肋骨和股骨上段,其次为髂骨、颅骨和肱骨。(膝关节、肘关节以下少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疼痛、病理性骨折和截瘫。

X线表现:分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

特点为少见骨膜增生。

CT表现:松质骨或骨皮质的破坏缺损,常伴有不太大的软组织肿块,少见骨膜反应。

MRI表现:大多数骨转移瘤T1WI低信号,

T2WI呈程度不同的高信号,脂肪抑制

列更清晰。

(四)代谢性骨病

佝偻病: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引起。

X线表现:

1、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消失

2、干骺端凹陷变形,呈杯口状、毛刷状。

3、骨骺出现延迟——骨龄延迟。

4、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增宽。

5、串珠肋、“X”或“O”形腿。

第二节关节

一、检查技术

X线:首选

CT检查

MRI检查

二、正常影像表现:关节间隙对称、关节对合良好、软组织无肿胀。

三、基本病变表现:

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

四、疾病诊断:

(一)化脓性关节炎: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容 (一)重点讲解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 (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 (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6、代性疾病:维生素D 缺乏佝偻病X 线表现。 (二)详细讲解容: 1、骨、关节正常X 线表现: (1)长骨的发育(2)正常脊椎骨X 线解剖(3)小儿、成人长骨 的不同点(4)关节正常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平片1)四肢关节2)、脊椎 5、肿瘤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和X 线鉴别要求。 (三)一般介绍容: 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1)骨骼系统检查技术 1)X 线检查:平片、血管造影。 2)CT:平扫、增强扫描。 3)MRI:平扫、增强扫描。 (2)关节检查技术。 2、骨折愈合及并发症。 3、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变: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类风湿关节炎。 4、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第一节骨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普通X线检查是该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2、CT检查:分辩力高,无影像重叠,对骨小病灶和软组织的观察远较X线检查为佳。 对骨骼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如骨盆、脊柱检查,可首选CT。 3、MIR检查:三维成像,对软组织和骨髓病变的分辨力比X线和CT更优。如膝关节半 月板、韧带损伤。但对钙化和细小骨化显示不如X线与CT。 二、正常影像表现 1、长骨: 1)小儿长骨:掌握小儿长骨特点,包括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及骨龄的概念、应用 2)成人长骨:骺与干骺端已愈合,骺线消失 2、脊柱:由脊椎和椎间盘组成,脊椎分椎体和椎弓(C1除外)。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 棘突、横突、关节突组成。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组成。 3、软组织:以CT跟MRI观察为主 三、基本病变表现 1、骨质疏松: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骨、关节系统-13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骨、关节系统) A型题 1、出生时那个骨骺及骨化中心已经出现 A、股骨头 B、股骨远端 C、肱骨小头 D、月骨 E、钩骨 2、脊椎中可见到乳突和副突的是: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E、尾椎 3、MARFAN综合征的X线表现中,找出一项是错的 A、蜘蛛指 B、干骺端多发小的透亮区 C、骨的长度增加 D、疝 E、主动脉瘤 4、长管骨骨折的检查,通常要求: A、正位和侧位片 B、两侧正位对比 C、正位和侧位片,并包括邻近关节 D、正侧和斜位 E、根据骨折不同部位,选择部同照像方法 5、疲劳骨折,最好发于: A、肱骨 B、尺骨和桡骨 C、第二、三跖骨 D、股骨 E、胫腓骨 6、骨折愈合修复过程中,形成骨痂的转机是: A、骨折端骨膜增厚 B、血肿机化后钙质沉着 C、成骨细胞活跃 D、在血肿内肉芽组织生长的同时,内外骨膜也产生骨样组织,而后骨化 E、骨折端外骨膜产生新骨 7、测量脊椎滑脱最常用的方法是: A、MESCHAN氏法 B、GARLAND氏法 C、MEYERDING氏法 D、MC RAE氏法 E、MC GREGOR氏法8、下列诸病中,哪一种不是骨软骨病 A、PERTHES病 B、OSGOOD—SCHLATTER病 C、POTT病 D、第一种KOHLER病 E、第二种KOHLER病 9、颈椎病照片是为了解: A、正位片上锥间隙是否变狭窄 B、侧位片上锥间孔是否缩小 C、侧位过伸过屈位片上锥间孔是否缩小 D、侧位片上锥间隙是否狭窄,锥体前后缘有无骨质增生 E、脊髓碘油造影,观察间隙有无狭窄 10、骨瘤好发于: A、颅骨、颜面骨、下颌骨 B、长骨 C、短骨 D、扁骨 E、软骨 11、良性骨肿瘤的化验检查: A、血色素正常,白细胞计数高,肿瘤细胞形态正常 B、雪色素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肿瘤细胞形态正常 C、血色素正常,碱性磷酸酶正常,肿瘤细胞形态近于正常 D、血色素偏低,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细胞异型多 E、血色素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细胞异型多 12、骨软骨瘤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 B、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C、10~20岁发病多 D、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 E、可侵蚀附近骨,形成骨质破坏 13、找出一项不符合骨样骨瘤的表现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

《医学影像学》教学备课 第四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心脏与心包 一、检査技术 循环系统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得系统,现代影像检查对心脏与大血管疾病得诊断具有举足轻重得地位,它不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得外部轮屎与内部结构,而且能观察心脏得运动与功能,还可对血流进行测呈:。目前心脏大血管影像检查除传统得X线、超声、核医学、血管造影外, 新近岀现了多层螺旋CT 技术与MRI心脏快速成像技术.拓展了心脏大血管检查得领域,已成为心脏大血管检查得重要手段。(-)X线检査: X线检査包括胸部透视、心脏摄片、心脏血管造影检查。胸部透视尹影像淸晰度差、无客观技术已基本淘汰。心脏血管造影仍旧就是目前多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得金标准。 (二)超声检查 参考超声章节 (三)CT检査 常规得CT设备由于扫描时间与成像时间长,心内结构也显示不淸,难于应用CT检査心, 大血管。自从超高速CT设备与螺旋扫描技术问世以来,才使CT检査心、大血管成为可能。 CT检查包括MSCT、EBCTo MSCT图像质量髙、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诊断效果较好,层厚已达0.5mm.可以用于冠状动脉成像。并配合多种重建技术,使得影像具有3维效果。EBCT主要用于观察心脏形态与瓣膜运动,计算心功能.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空间分辨力较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四)、MR检查 心、大血管MRI检査得优点就是:①由于血流得流空效应,心大血管内腔呈黑得无信号区, 与心血管壁得灰白信号形成良好得对比,能淸楚地显示心内膜、瓣膜、心肌、心包与心包外脂肪;②MRI为无损伤性检查;③可从冠状面、矢状而、横断面以及斜而来显示心、大血管得层面形态。 目前心血管MRI成像速度已达20ms/s帧图像,可用于心脏得实时动态显示。时间分辨力得提高,改善了图像质量。 完成心脏MRI检査,需要一立得技术:包括心电门控技术、成像方位选择、脉冲序列得选择、心脏灌注成像。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内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医学影像学-骨骼和肌肉系统

第二章骨骼和肌肉系统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骨肌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X 线表现为主。 2、常见部位骨骼骨折的X 线、CT 表现,椎间盘病变的CT、MRI 表现。 3、骨、关节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的X 线表现。 4、最常见骨肿瘤影像学表现,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5、佝偻病的X 线表现。 (二)熟悉: 1、骨骼及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表现。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和正确应用。 (三)了解: 1、骨骼和关节CT、MR 检查技术。 2、其他全身疾病的骨骼改变。 3、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内容: 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 (1)骨折:1)长骨骨折X 线平片、CT 2)脊椎骨折X 线平片、CT、MRI。 (2)椎间盘脱出、CT、MRI。 (3)肌腱与韧带损伤:CT、MRI。 (4)关节脱位:1)、X 线平片2)、CT、MRI。 (5)关节软骨损伤MRI。 3、骨与软组织感染 (1)化脓性骨髓炎:1)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平片、CT、MRI (2)软组织感染:CT、MRI (3)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平片 4、骨骼与关节常见病: (1)脊椎结核:1)X 线平片2)CT、MRI (2)关节结核:1)X 线平片、分型和表现2)CT、MRI 5、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及良恶鉴别。 (1)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软骨瘤X 线平片、CT 表现。

6、代谢性疾病:维生素D 缺乏佝偻病X 线表现。 (二)详细讲解内容: 1、骨、关节正常X 线表现: (1)长骨的发育(2)正常脊椎骨X 线解剖(3)小儿、成人长骨 的不同点(4)关节正常X 线表现 2、骨骼与软组织创伤的影像学表现。 3、常见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退行性骨关节病:X 线平片1)四肢关节2)、脊椎 5、肿瘤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和X 线鉴别要求。 (三)一般介绍内容: 1、骨骼与关节检查技术: (1)骨骼系统检查技术 1)X 线检查:平片、血管造影。 2)CT:平扫、增强扫描。 3)MRI:平扫、增强扫描。 (2)关节检查技术。 2、骨折愈合及并发症。 3、全身性疾病的骨骼改变: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类风湿关节炎。 4、骨肌系统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第一节骨与软组织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普通X线检查是该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2、CT检查:分辩力高,无影像重叠,对骨内小病灶和软组织的观察远较X线检查为佳。 对骨骼解剖结构较复杂的部位,如骨盆、脊柱检查,可首选CT。 3、MIR检查:三维成像,对软组织和骨髓病变的分辨力比X线和CT更优。如膝关节半 月板、韧带损伤。但对钙化和细小骨化显示不如X线与CT。 二、正常影像表现 1、长骨: 1)小儿长骨:掌握小儿长骨特点,包括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及骨龄的概念、应用 2)成人长骨:骺与干骺端已愈合,骺线消失 2、脊柱:由脊椎和椎间盘组成,脊椎分椎体和椎弓(C1除外)。椎弓由椎弓根、椎弓板、 棘突、横突、关节突组成。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组成。 3、软组织:以CT跟MRI观察为主 三、基本病变表现 1、骨质疏松: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肌肉骨骼系统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肌肉骨骼系统 局部制动(包括关节固定和神经瘫痪)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最大。骨折或骨关节手术后均采用不同方式的关节固定,由此导致相当数量的患者在固定去除后发生肌肉、关节障碍,造成新的残疾。康复医学工作者必须致力于积极参与早期康复治疗,避免这类残疾的发生,并促使其康复。 1、骨骼肌 (1)肌肉废用性萎缩全身或局部制动均可造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肉萎缩。石膏固定后肌肉萎缩比卧床休息要明显得多。正常人卧床时使用背肌和下肢肌肉翻身,就可以减少肌肉萎缩。而瘫痪和老年患者则会出现更多的肌肉萎缩。健康人卧床休息卧床7天,大腿肌肉容积即可降低3%,一个月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10%~20%,二个月可能减少至50%。采取单下肢悬吊,另一下肢负重作为模型,制动4~6周,大腿中部肌肉横断面积减少7%~14%。石膏固定131天之后下肢体积减少12%,而肌纤维横断面积减少42%。等长收缩运动可以减轻这种肌肉萎缩,但不能消除。承担体重和步行的主要肌肉制动后萎缩最明显。伸肌萎缩超过屈肌。有研究发现17周卧床肌容积降低为踝背屈肌30%,股四头肌16%~18%,背肌9%,上肢肌无变化。另一组研究证明35天卧床休息使下肢跖屈肌横截面减少12%,而背伸肌群则无明显变化。下肢悬吊6周的研究发现伸膝肌的萎缩几乎是屈膝肌的2倍。而上肢固定9天造成的肌肉萎缩仅为4%。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肌肉横断面积减少,肌肉长期保持在缩短状态可导致肌节缩短,致使肌纤维纵向挛缩,这在制动后的关节功能障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还有肌肉-肌腱结合部的强度降低。 制动后慢肌纤维减少7.5%,而快肌纤维减少14.7%。萎缩的肌肉蛋白合成能力降低,脂肪和结缔组织相对增多。超威结构的改变包括:细胞水肿、纤维结构紊乱、细胞线粒体增大、钙激活蛋白酶增高等。肌肉处于缩短位增加肌肉萎缩程度,因此肌肉牵张或者将肌肉置于延长位有利于减少萎缩。等长或者等张运动可维持肌力。早期站立也有利于减少肌力下降。肌肉电刺激可以减轻制动导致的肌力下降。 (2)肌力下降制动后姿势肌(背肌)或者抗重力肌(下肢肌)影响较大,上肢肌力损失较小。卧床导致肌力完全卧床休息肌肉力量降低速率为每天下降1%(0.7%~1.5%/天),每周10%~15%,3~5周内肌力下降可达20%~50% (平坡)。健康人卧床休息一个月最大伸膝力矩降低21%。石膏制动6~7周,肌力下降为:屈肘肌6.6%,屈肩肌降低8.7%,踝背屈肌降低13.7%,跖屈肌降低20.8%。膝关节手术后27~43天股四头肌肌力降低40%~80%,在主要肌群中,腓肠肌力下降最为明显(20.8%), 其次为胫前肌(13.3%), 肩带肌(8.7%)和肱二头肌(6.6%)。肌力下降不仅与肌肉横截面减少有关,也与肌肉的神经支配有密切关系。制动后定量运动负荷时运动单元募集明显减少,EMG显示肌电活动减弱。肌力和神经功能减退造成步态不稳和运动协调性降低。恢复活动1周后肌力恢复50%,肌电恢复正常。(3)肌肉血管密度降低30天卧床休息可以造成腓肠肌的毛细血管密度降低38%。实际上维持毛细血管密度的运动量可以很小,高度训练的运动员在停止训练84天后,毛细血管密度并没有减少。 (4)肌肉代谢障碍卧床休息30天后腓肠肌和股外肌β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和鞠缘酸合成酶显着降低,但糖酵解酶无改变。卧床42天使肌肉线粒体密度减少16.6%,氧化酶活性降低

骨骼肌肉系统考题

骨骼肌肉系统护理常规考题 —、填空题 1.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假关节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2.下肢牵引时,床尾抬高(20---25cm ) 3.牵引分(皮肤)牵引、(骨)牵引 4.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5.骨折的早期并发症包括休克(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内脏损伤脂肪栓塞,感染开放性骨折可并发化脓性感染和厌氧菌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 6.骨折的晚期并发症包括(压疮)坠积性肺炎(缺血性肌痉挛)骨化性肌炎(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 7.膝关节置换术后,口服止痛药后(_60分钟)_观察止疼效果。 8.膝关节置换术后,当引流量过多时,每小时大于(100ml)时,需通知医生。 9.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体位应是(外展中立位)。 10.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严禁(内收),(外旋),患髋屈曲小于(90)度 11.足下垂是由于损伤了(腓总)神经。 12.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宜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 13.膝髋关节置换术后,为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避免过度负荷,应控制(体重)。 14.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为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应进行的静态功能锻炼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15.骨科术后留置导尿管期间,应间歇夹尿管,训练(膀胱功能),一天(2)次会阴护理。 16.脊柱肿瘤患者出现感觉障碍时,应避免(热敷),以免烫伤。 17.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颈部制动),(颈托固定)或颌枕带牵引。 18.颈椎骨折病人翻身应确保(头、)(颈、)(肩)一条直线,轻微轴线翻身。 19.患者感觉异常,肌力下降,需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避免(热敷),防(烫伤)。 20.长期卧床患肢保持踝关节在(90度)左右,防止足垂 21.长期卧床患者初次下床应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22.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局部症状有:(进行性疼痛)、(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被动牵拉疼)。 23.骨科术后患者为预防肌肉萎缩,根据患者的能力尽早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踝蹦运动)。 24.分离型骨盆骨折避免单纯牵引,必须加以骨盆悬吊。下肢牵引时髋关节屈曲(20度),(腘窝处)垫软枕。 25.髋臼骨折牵引时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 26.膝关节炎急性期患膝(抬高伸膝放置),患肢禁负荷,患膝(制动)。 27.膝关节急性损伤(48小时内),可以冷敷。 28.膝关节置换术前要及时处理脚癣、下肢溃疡、感染,保护好膝部皮肤。 29.大腿截肢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挛缩,小腿截肢要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 30.观察血运情况应注意(足背)或(桡动)脉波动情况、指端(皮温)、(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二、单选题 1.按骨折的程度来分类,可以把骨折分为 A.损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B.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C.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D.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正确答案』C 2.下列哪些不是骨盆骨折本身的并发症E A、神经损伤 B、血管损伤 C、直肠损伤 D 肾脏损伤 『正确答案』D 3.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锻炼贯穿骨折愈合的全过程 B.范围由小到大 C.包括固定范围内的肌原位收缩 D.所有关节应禁止活动. 『正确答案』D 4.下列哪项不是血运障碍的表现 A.指尖青紫色 B.肢体肿胀 C.指尖温度升高 D.局部麻木刺痛 『正确答案』C

骨骼肌肉系统考题

骨骼肌肉系统护理常规考题 一、填空题 1.骨折专有体征:(畸形、假关节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2. 下肢牵引时,床尾抬高(20---25cm) 3. 牵引分(皮肤)牵引、(骨)牵引 7.膝关节置换术后,口服止痛药后(_60分钟)_观察止疼效果。 8.膝关节置换术后,当引流量过多时,每小时大于(100ml)时,需通知医生。 9.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体位应是(外展中立位)。 10.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严禁(内收),(外旋),患髋屈曲小于(90)度 11.足下垂是由于损伤了(腓总)神经。 12.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宜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为主。 13.膝髋关节置换术后,为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避免过度负荷,应控制(体重)。 14.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为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应进行的静态功能锻炼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15.骨科术后留置导尿管期间,应间歇夹尿管,训练(膀胱功能),一天(2)次会阴护理。 16.脊柱肿瘤患者出现感觉障碍时,应避免(热敷),以免烫伤。 17.颈椎骨折或脱位的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颈部制动),(颈托固定)或颌枕带牵引。 18.颈椎骨折病人翻身应确保(头、)(颈、)(肩)一条直线,轻微轴线翻身。 19.患者感觉异常,肌力下降,需注意安全,防(坠床跌倒)、避免(热敷),防(烫伤)。 20.长期卧床患肢保持踝关节在(90度)左右,防止足垂 21.长期卧床患者初次下床应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22.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局部症状有:(进行性疼痛)、(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被动牵拉疼)。 23.骨科术后患者为预防肌肉萎缩,根据患者的能力尽早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踝蹦运动)。 24.分离型骨盆骨折避免单纯牵引,必须加以骨盆悬吊。下肢牵引时髋关节屈曲(20度),(腘窝处)垫软枕。 25.髋臼骨折牵引时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位)。 26.膝关节炎急性期患膝(抬高伸膝放置),患肢禁负荷,患膝(制动)。 27.膝关节急性损伤(48小时内),可以冷敷。 28.膝关节置换术前要及时处理脚癣、下肢溃疡、感染,保护好膝部皮肤。 29.大腿截肢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挛缩,小腿截肢要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 30.观察血运情况应注意(足背)或(桡动)脉波动情况、指端(皮温)、(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二、单选题 1.按骨折的程度来分类,可以把骨折分为 A.损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B.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C.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D.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正确答案』C 2. 下列哪些不是骨盆骨折本身的并发症E A、神经损伤 B、血管损伤 C、直肠损伤 D、肾脏损伤 『正确答案』D、 3.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锻炼贯穿骨折愈合的全过程 B.范围由小到大 C.包括固定范围内的肌原位收缩 D. 所有关节应禁止活动. 『正确答案』D 4.下列哪项不是血运障碍的表现 A.指尖青紫色 B.肢体肿胀 C.指尖温度升高 D.局部麻木刺痛 『正确答案』C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复习题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形态和形态异常改变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复习题 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形态和形态异常改变分别有哪三种常见类型? 正常心脏形态可分为:横位心、斜位心和垂位心; 异常心脏形态可分为:二尖瓣型、主动脉型和普大型。 2.心胸比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心胸比率是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心影最大横径是心影左右缘最突一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之和,胸廓最大横径是在右膈顶平面胸廓两侧肋骨内缘间连线的长度。 3.肺充血和肺淤血的X线表现和常见病因。 肺充血:肺野透明度正常,肺动脉分支成比例增粗且向外周伸展,边缘清晰锐利。长期充血,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常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亦可见于循环血量增加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贫血。 肺淤血:肺野透明度降低,肺门增大、边缘模糊,上肺静脉扩张而小静脉、下肺静脉正常或变细,肺纹理普遍增多、增粗且边缘模糊。病因主要有:左房压力增高如二尖瓣狭窄和左房肿瘤等,左室阻力增加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左心功能不全等,肺静脉阻力增加如肺静脉狭窄等。 4.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X线表现。 左心房、右心室增大,心影呈二尖瓣型,心胸比率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变小;肺表现为肺淤血,可伴有肺水肿。5.房间隔缺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X线表现。

房间隔缺损时左房的血液可分流入右房,分流血液经右心、肺循环、左房,最后又回到右房,从而加重右心的负荷,导致右房扩大和右室的扩张、肥厚。长期肺血流量的增加使肺血管发生改变,并最终出现肺动脉高压。 X线表现:心影呈“二尖瓣”型,心胸比率增大,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主动脉结多数变小或正常;肺门动脉扩张,外围分支增多增粗,呈肺充血表现;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段及肺门动脉的扩张更趋明显,而外周肺动脉分支则变细、扭曲。6.法洛氏四联症包括哪四种畸形?哪两种为主要畸形?典型洛氏四联症的X线表现是什么? 法洛氏四联症的基本畸形包括:肺动脉、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从胚胎发育和血流动力学观点来看,主要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及室间隔缺损,尤以前者为关键。 典型的法洛氏四联症由于右心室肥大、心尖圆凸上翘,肺门阴影缩小、心腰部凹陷,使心影呈或近似靴形。肺血减少,表现为肺血管纹理纤细、稀疏。主动脉升、弓部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宽。 7.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的X线表现。 心包积液:①干性或积液量小的心包炎X线可无异常表现;②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影向两侧普遍增大,状如烧瓶,重者可呈球形,透视下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③由于粘连或其他原因,心包积液可分布不均,主要或在左侧或在右侧,甚至形成包裹,心影可呈非对称增大。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 透视:介入治疗的主要监视手段。 摄影:常用。一般常用四个位置:后前位(正位),左前斜(向右转60°) 右前斜(向左转45-60),左侧位(服钡剂) 多层螺旋CT:64排以上 心电门控技术:将MRI扫描固定在每个心动周期的某一时相,获取心脏该时相的信息一般以心电图R波作为MRI测量的触发点 X线 左:主动脉结、肺动脉段、左室 右: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右房心右缘的搏动代表右心房的搏动 心脏形态:横位心-矮胖体格 斜位心-适中体型,占多 垂位心-瘦长体型 儿幼心呈球形,心胸比》=0.5 老年趋向于横位心或斜位心 心脏大小 心胸比例: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 胸廓最大横径之比:右膈顶平面两侧胸廓肋骨内缘之间的距离。 正常:≤0.5 正常时右心缘是膈肌至主动脉弓顶的1/2 二尖瓣型-梨形 主动脉球较小 肺动脉段突出 左右心缘不同程度向外膨 心尖上翘 (左房大、右室大) 主动脉型心-靴型 左室大 (心后三角变小或消失) 主动脉球增大 肺动脉段内凹 左心室段延长 心尖下移 升主动脉右突 普大型心脏-烧杯样 心影向两侧对称性增大 肺动脉段平直 主动脉球大致正常 肺门动脉扩张:右下肺动脉主干成人大于1.5cm,儿童大于胸锁关节水平的气管横径 肺充血: 原因:肺动脉血量增多,可引起肺动脉高压 X线:肺野透明度正常; 后前位-肺动脉段膨胀; 双肺门增大、边缘清楚,“肺门舞蹈”; 肺动脉分支呈比例增粗,向外周分布,边缘锐利。

左向右分流先心: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循环血量增多:甲亢心、贫血心 肺少血: 原因:右心排血受阻,肺血流量减少 X线:肺野透明度增加, 肺纹理稀疏、细小 肺门变小、血管变细; 严重出现侧枝循环:细小、紊乱网状血管影。 常见病变:肺动脉狭窄、三尖瓣狭窄、右心排血受阻的先心病。 肺淤血 原因:肺静脉回流受阻、肺静脉高压、肺水肿 X线:肺野透明度明显减低; 后前位-肺门增大、模糊、无舞蹈,可呈残根状; 双上肺纹理增粗,呈倒八字形(放射性); 肺静脉普遍扩张,呈模糊条纹状影,中下肺明显; 严重可出现克氏B线(厚1mm,长2-3cm) 常见病:二尖瓣狭窄、左心衰 血管:超声首选 CT 横轴位:标准体位心脏和大血管 短轴位:左室壁心肌 长轴位:瓣膜、左室流出道及心尖部 胸痛三联症: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脏病变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狭窄程度在50%以上,活动性心绞痛,大面积透壁心肌梗死伴心肌纤维化可使局部心功能消失,形成室壁瘤临床: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 心肌梗死后综合症: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下肺实变 心梗后并发症: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及心功能不全(表现二尖瓣返流)-肺充血、肺淤血、肺水肿并存。 左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是最为重要最准确的方法 急期心梗:T2W信号增高有助于诊断。 陈旧心梗:心肌信号减低, X线:1. 隐性冠心病和心绞痛:X线平片多无异常。 2. 心肌梗塞:50%正常X线,部分可有下列改变 1)主动脉型心,以左室大为主; 2)区域性搏动减弱或消失,或“相反”搏动; 3)主动脉屈曲延长、钙化; 4)肺循环:1/51/4不同程度肺静脉高压; 5)梗塞后综合征:肺炎、心包炎、胸腔积液。 3. 室壁瘤:1)左室缘局限性膨凸; 2)“不自然”的左室增大; 3)左室缘的搏动异常:矛盾、反向、减弱; 4)左室壁的钙化; 5)左室缘纵隔—与心包粘连。

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

---------------------------------------------------------------最新资料推荐------------------------------------------------------ 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医院开展肌肉骨骼系统手术的项目 1. 脊柱骨关节手术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 1 经品咽部环枢椎肿瘤切除术 2 颈 37 椎体肿瘤切除术(前入路) 3 颈 17 椎板肿瘤切除术(后入路) 4 胸椎肿瘤切除术 5 胸椎椎板及附件肿瘤切除术 6 前路腰椎肿瘤切除术 7 后路腰椎椎板及附件肿瘤切除术 8 经腹膜后胸膜外胸腰段椎体肿瘤切除术(胸 11腰 2) 9 经腹膜后腰 24 椎体肿瘤切除术 10 经腹腰 5 骶 1 椎体肿瘤切除术 11 骶骨肿瘤骶骨部分切除术 12 骶骨肿瘤骶骨次全切除术 13 骶骨肿瘤骶骨全切除及骶骨重建术 14 腰骶髂连接部肿瘤切除术 15 半骨盆切除术 16 半骨盆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不含加输血和脉冲器的使用 17 髂窝脓肿切开引流术 18 髂腰肌脓肿切开引流术颈椎间盘切除术 19 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 20 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 21 颈椎钩椎关节切除术 22 颈椎侧方入路枢椎齿突切除术 23 后入路环枢椎植骨融合术 24 后入路环枢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包括环椎后弓切除减压、枢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固定 25 后入路枢环枕融合植骨固定术不含枕骨大孔扩大及环椎后弓减压26 环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包括前路或后路 27 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28 胸椎融合术含前入路开胸、植骨 29 胸椎腰椎前路内固定术含脊髓神经根松解、间盘摘除、钩椎关节切除、脊髓探查、骨折切开复位 30 胸椎横突椎板植骨融合术不含椎 1 / 10

130系统精讲-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第一节 腰腿痛和颈肩痛病人的护理2

1.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多见的原因是 A.损伤 B.腰骶椎先天异常 C.遗传 D.年龄 E.妊娠 【答案】:D 【解析】:考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记忆性内容,需掌握。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 2.患者女性,43岁,弯腰持物时致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无既往史。首选的治疗措施是 A.避免负重 B.绝对卧床休息 C.口服止痛药 D.局部注射醋酸泼尼龙 E.手术治疗 【答案】:B 【解析】:考察治疗原则。对于年轻、初次发作、症状较轻或病程较短的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方法为绝对卧床休息。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是 A.腰僵硬 B.腰部活动受限 C.双下肢发紫 D.腰痛伴腿痛 E.大小便失禁 【答案】:D 【解析】:考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腰腿痛。 4.患者男性,5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摘除术。术后为预防神经根粘连,应指导病人

A.术后1周开始腰肌和臀肌等长收缩锻炼 B.作直腿抬高活动 C.做飞燕动作 D.加强膝关节活动 E.及时拔除引流管 【答案】:B 【解析】:考察护理措施。手术后应指导并督促、鼓励病人逐步练习直腿抬高动作,防止神经根粘连。 5.患者男性,28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开始下列哪些锻炼 A.腰背肌锻炼 B.直腿抬高练习 C.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D.转移训练 E.下床活动 【答案】:B 【解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第1天,患者应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防止神经根粘连。 6.患者男性,34岁,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疼痛5个月,体检:右足底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未引出,小腿二头肌肌力减退,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椎管内肿瘤 B.末梢神经炎 C.腰椎滑脱 D.L4/L5椎间盘突出 E.L5/S1椎间盘突出 【答案】:E 【解析】:考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出现右下肢放射性疼痛、右足底针刺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小腿三头肌力量减弱等表现。

骨骼肌肉系统

如何看破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骨骼肌肉系统(下文简称骨肌)病变是临床常见疾病,MRI可敏感显示骨(尤其是骨髓)及软组织的病变,准确地评估病灶范围,反应病变组织的病理变化,是软组织肿瘤及关节炎症性病变最为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除能反映病变的一般形态学特征及血供外,还可进一步反映组织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由于骨肌良恶性肿瘤、活动性及非活动性炎症在微血管的形态、密度及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DCE-MRI即具备了帮助判断病变性质、病灶活动性、治疗后改变及鉴别肿瘤复发等功能,在骨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DCE-MRI vs. 骨肌肿瘤 鉴别诊断:DCE-MRI中,肿瘤的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即肿瘤的血管化程度、血管内皮对小分子对比剂的通透性及肿瘤组织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骨肌肿瘤里侵袭性程度高的恶性肿瘤(如骨肉瘤),强化程度往往很高,而且呈现早期快速强化,随后快速廓清,表现为“快进快退”的强化方式,反映病灶具有较高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较强的微血管通透性及较大的微血管表面积。而良性肿瘤,往往表现为轻度至中度强化,反映了肿瘤组织较低的MVD、较弱的微血管通透性及较小的微血管表面积。 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时,需将MRI形态学表现与DCE-MRI相结合。对于形态学表现独特的病变,以形态学表现为诊断依据;对于没有特征性形态学表现的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可分析DCE-MRI获得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TIC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通常,Ⅱ型(流入型)、Ⅲ型(平台型)及Ⅳ型(流出型)TIC曲线反映病变恶性的可能性依次升高。 此外,骨肌良恶性肿块之间的早期增强斜率(Slope)值有极显著的差异,恶性肿瘤的Slope 值明显大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活性部分及肿瘤浸润的肌肉组织早期常快速增强,其Slope值往往较高,而良性病灶、水肿区域Slope值较小。 化疗评价及复发判断:DCE-MRI可在肿瘤大小改变之前,早期对肿瘤治疗后的反应进行评价。TIC的形态由IV型(流出型)曲线向Ⅱ型(流入型)或Ⅴ型转变,提示肿瘤组织的血供及通透性逐渐降低,肿瘤化疗效果较好。而化疗后肿瘤组织TIC持续表现为Ⅲ型(平台型)或IV型(流出型),反映肿瘤组织的血供及通透性改变不明显,肿瘤化疗效果欠佳。同时,化疗敏感的大部分肿瘤化疗后其Slope值均能降至40%/min或以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