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总论)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总论)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总论)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总论)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

上编刑法总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选择题:

1.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是(D)。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2.《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处。”这一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述的情况是(A)。

A.前段的例外B.前段的递进C.对前段的补充D.对前段的限制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4. 我国刑法典的生效时间(C)。

A.从刑法批准之日起施行B.从刑法通过之日起施行

C.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D.从刑法批准公布之日起施行

5.论理解释包括(ACD)。

A.当然解释B.学理解释C.扩张解释D.限制解释

6 6.广义上的刑法包括(ABC)。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法规范D.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7.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所说的法律有特别规定主要是指(ABCD)。

A.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

B.对民族自治地方适用刑法的特别规定

C.刑法典施行以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

D.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基本法的特别规定

二、填空题

1.刑法是关于、和的法律。

答案:犯罪、刑事责任、刑罚

2.刑法的功能是、、。

答案:规制功能、保护功能、保障功能

3.广义的刑法不仅包括刑法典,还包括和。

答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4.我国修订后的《刑法》于年月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年月日起施行。

答案:1997、3、14、1997、10、1

5.刑法的解释按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和

答案: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6.刑法的解释按效力分类,可以分为、和。其中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的主体分别是、和。

答案: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三、名词解释

1.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通常认为立法解释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刑法立法中所作的解释性规定;二是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三是在刑法施行的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

2.扩张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的立法精神,将刑法规定中所使用的词语的含义扩大到较字面含义为广,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

3.单行刑法

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4. 附属刑法

附属刑法是指规定在经济法规、行政法规等非刑事法律中的有关犯罪的刑罚的附属刑法规范的总称。

四、简答题

1. 简述我国的刑法体系

从总则来看,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是指导和适用于整

部刑法的通则性规范;第二章犯罪,规定的是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犯罪特殊形态等犯罪总则性质的内容;第三章是关于刑罚种类的规定,第四章是运用刑罚的原则与制度,这两章属于刑罚总则性质的内容;第五章其他规定是关于若干名词术语的界定及刑法典总则与其他刑法规范的关系问题等内容。这就在刑法典总则部分大体形成了从刑法通则到犯罪总则再到刑罚总则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结构。从分则来看,在分则体系上,从我国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理论与现实出发,根据犯罪所侵犯客体的不同和社会危害性有大小,我国刑法典对犯罪进行了分类和排列,把形形色色的409种犯罪分成从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至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的三大类,每类犯罪各包括多少不等而同类客体相同的若干种具体犯罪,这种刑法分则体系显然与西方一些国家刑法分则的“二元论”体系(把犯罪分为侵害国家的犯罪与侵害个人的犯罪两大类)或“多元论”体系(把犯罪分为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与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三大类,或者甚至支离破碎地分为几十类)有原则性的区别,从而具有犯罪分类标准统一而科学、犯罪类型排列合理而清晰的优点。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选择题: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2.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

A.罪刑法定B.罪责刑相适应C.罪责自负D.适用刑法平等

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B)。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二、填空题:

1.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和。

答案: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 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是、、、、、和实体的适当原则。

答案:排斥习惯法原则、禁止类推原则、刑法无溯及效力原则、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原则、明确性原则

3. 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法律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答案:明文规定、没有明文规定

4. 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的特权。

答案:适用法律、超越法律

5. 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和相适应。

答案: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

三、名词解释

1.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刑法始终的准则,也是指导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准则。

2.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

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对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在适用刑法上,不分种族、性别、职业、地位、出身、财产状况,一律依照刑法的规定,同等地追究刑事责任。

4.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分子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

四、简答题

1.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指对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在适用刑法上,不分种族、性别、职业、地位、出身、财产状况,一律依照刑法的规定,同等地追究刑事责任。在适用时,要求:(1)在定罪上平等。即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不论行为人的出身、地位、财产状况如何,都应依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平等地定罪。(2)在量刑上平等。即犯有同样罪行的人,依据相同的量刑标准判处刑罚,不得在法律之外因行为人的出身、地位、财产状况等的不同而减轻或加重处罚。(3)在行刑上平等。即判处同样刑罚的人,应当依法受到相同的待遇,不得在法律之外因出身、地位、财产状况等的不同而受到优待或苛待。

2. 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概念、内容及其体现

答:(1)概念:刑罚的轻重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分子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

(2)内容:①在立法上,法定刑必须与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程度相适应。②在裁判时,对犯罪人的宣告刑应当与犯罪行为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

(3)立法体现:①规定了区别对待的量刑原则。②规定了区别对待的诸多量刑情节。③根据不同的犯罪性质设置了不同的刑种。④各种犯罪都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与内容。

3. 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和在立法中的体现。

答:立法体现在:(1)总则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刑罚种类、量刑原则等;(2)废止了类推;(3)规定了从旧兼从轻则;(4)分则规定了罪状和法定刑。

4. 谈谈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答: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和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

5.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答: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中体现为:刑法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设立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

四、论述题

1.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答:(1)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①排斥习惯法,即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只能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成文法,法院不能以习惯法对行为人定罪判刑,而只能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成文法作为定罪判刑的依据。②禁止类推。类推可能导致法官随意适用法律,侵害公民的自由权利,因之,禁止类推被认为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派生原则。③刑法无溯及效力,或称事后法的禁止。即允许根据行为后施行的刑法处罚刑法施行前的行为。④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绝对的不确定刑,指法律未明文规定确定的刑罚,由于这种情况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而被禁止。⑤明确性原则。⑥实体的适当原则。指刑法规定的犯罪和刑罚都应认为适当的原则。

(3)立法体现:①我国刑法采取成文法而排斥习惯法,习惯法不是我国刑法的渊源,1997年刑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表述,不仅要求犯罪法定化,而且要求刑罚法定化。②我国刑法废止了类推制度。③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④我国刑法分则没有规定不确定刑,除个别情况规定的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外,绝大多数规定的都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⑤我国立法机关对明确原则相当重视。⑥我国刑法第13条明文规定了犯罪的定义,同时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为我们判断犯罪的规定是否适当提供了科学的标准。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甲在乘坐中国民航北京至法兰克福的航班上与我国公民乙接头,收买我国国家秘密,对甲应当(A)。

A.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其刑事责任

C.由日本有关方面处理

D.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2. 对于下列行为,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的有(D)。

A.中国公民甲在日本故意杀人的

B.某省教育厅厅长在美国收受他人财物的

C.某军人在国外泄漏国家军事秘密

D.某中国公民在美国盗窃300美金

3. 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C)。

A.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人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C.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4. 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刑罚处罚的,可以(D)处罚。

A.从轻B.免除C.减轻D.免除或者减轻

5.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采取的是(A)。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管辖

二、多项选择题:

1.刑法的时间效力是解决(ABC)问题。

A.刑法的生效时间B.刑法的失效时间

C.刑法的溯及力D.刑法对人的效力

2. 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AB)。

A.刑法对地的效力B.刑法对人的效力

C.刑法对事的效力D.刑法对时的效力

3. 世界各国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所采用的原则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ABCD)。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4.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领域”,包括(ABC)。

A.领陆、领水、领空B.我国的船舶、航空器

C.我国驻外使、领馆D.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

5.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在(BC)情况下,新刑法具有溯及力。

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新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新刑法重

D.当时的法律和新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新刑法轻

6.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都适用我国刑法的中国公民是(BD)。

A.工人B.军人C.因私出国的国家工作人员D.国家工作人员

三、填空题:

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的范围内,行使。

答案:条约义务、管辖权

2.犯罪的或者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答案:行为、结果

3.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处理。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

答案:负刑事责任、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4.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的船舶或者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答案:航空器

5. 根据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10月1日刑法施行前的这段时间内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的,依照刑法规定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刑法或者的,适用刑法。在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

答案:从旧兼从轻、不认为是犯罪、认为是犯罪、应当追诉、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较轻、继续有效

四、名词解释

1.领土原则

领土原则,又称属地主义,以维护国家主权原则为出发点,主张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本国刑法,而不问行为人与被害人的国籍如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的,都不适用本国刑法。

2. 从新兼从轻

从新兼从轻是指新刑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刑法处罚较轻的,适用旧刑法审理。

3.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或称刑法的地域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内对什么人适用。

五、简答题

1. 简述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可以适用我国刑法的条件。

答: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只有具备如下条件,才可以适用我国刑法:(1)侵犯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或公民利益,依照我国刑法已构成犯罪;(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其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3)按照犯罪地的法律,这种犯罪也应受处罚;如果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不适用我国刑法。

2. 简述我国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行为,应当按照以下情况分别处理:(1)当时的法律(包括1979年刑法、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不认为是犯罪,修订的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修订的刑法没有溯及力,不能因为其规定为犯罪而据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2)当时的法律认

为是犯罪,修订的刑法也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修订的《刑法》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除修订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以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修订的刑法没有溯及力。(3)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修订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修订的刑法有溯及力。(4)修订的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3. 简述我国刑法中的属人管辖权。

答: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

六、论述题

1. 试述我国刑法中的普遍管辖权。

答: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的义务的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适用我国刑法。据此,按照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追诉的犯罪是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2)追诉的犯罪在我国所承担的义务的范围之内。(3)追诉的犯罪系发生在我国领域之外。如果发生在我国领域之内,应依领土原则适用我国刑法。(4)犯罪人必须是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如果是我国公民,应依国籍原则适用我国刑法。(5)追诉的犯罪必须我国刑法上有明文规定,这是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当然要求。(6)犯罪人是在我国领域内居住或者进入我国领域,否则就没有行使普遍管辖权的义务和可能。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其含义是(B)。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处B.不构成犯罪

C.表示宽大的刑事政策D.构成犯罪,但可以免刑

2.犯罪是(B)的行为。

A.具有相当社会危害性B.严重违法

C.违反法律D.应受法律惩罚

3.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D)。

A.危害了社会B.损害了国家利益

C.损害了公民利益D.违反了刑法

4.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是(D)。

A.主观罪过性B.阶级性

C.刑事违法性D.犯罪概念

5.下列诸特征中,哪一个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C)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

C.主观恶性D.应受刑罚处罚性

6.青年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D)。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7. 故意杀人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A)。

A.修正的构成B.派生的构成

C.复杂的构成D.加重的构成

8. 犯罪构成的要件是指(A)。

A.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

C.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主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犯罪客体

二、多项选择题:

1.甲某看到一辆自行车上挂有一个提包,就乘物主不留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该包里有300元。甲某的行为(AC)

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犯罪

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

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偷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

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2.犯罪的基本特征有(ACD)。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主观罪过性

C.刑事违法性D.应受刑罚惩罚性

3.免予刑事处罚是指(AC)。

A.宣告有罪,免予刑罚处罚B.宣告无罪,免予刑罚处罚

C.宣告有罪,免予刑罚处罚,但可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

D.不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免予刑罚处罚

4.犯罪理论分类有(AB)。

A.自然犯B.法定犯C.基本犯D.身份犯

5.根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之轻重,可以把犯罪分为(ABC)。

A.基本犯B.加重犯C.减轻犯D.非身份犯

三、名词解释:

1. 自然犯

自然犯,指无须等待法律规定,由于其性质上违反社会伦理而被认为犯罪者。

2.法定犯

法定犯,指并不违反社会伦理,由于行政取缔的目的,根据法律的禁止才被认为犯罪者。

3.隔离犯

隔离犯,指行为实施的地点或时间与犯罪结果发生的地点或时间存在间隔的犯罪。

4.亲告罪

亲告罪,指刑法明文规定需要被害人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5. 身份犯

身份犯,指在犯罪构成上犯罪主体被限定于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

四、简答题:

1. 试述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与特征。

答:我国刑法第13条给犯罪下了一个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定义,即,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所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指行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造成实际危害或现实威胁。(2)刑事违法性。指违反刑法条文中所包含的刑法规范,也可以说是,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3)应受刑罚处罚性。即行为具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性质,它以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为前提;如果行为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就不应当受刑罚处罚。上述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2.简述犯罪概念的特征。

答:犯罪概念的特征有:(1)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2)具有刑事违法性;

(3)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有何区别?

答: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区别是,犯罪概念回答的是什么是犯罪,有何特征,而犯罪构成回答的是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立犯罪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第五章犯罪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具体社会关系是否受到犯罪行为的实际侵害为标准,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D)。

A.一般客体和直接客体B.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C.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D.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

2.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A)。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D.一般客体

3. 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D)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抢夺罪D.抢劫罪

4. 犯罪客体是构成一切犯罪的(C)。

A.主要要件B.次要要件C.必备要件D.选择要件

5.复杂客体又可分为(D)。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6.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A)。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

7. 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D)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

C.玩忽职守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CD)。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简单客体D.复杂客体

2.按照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层次不同,可以将犯罪客体分为(ACD)。

A.直接客体B.间接客体C.一般客体D.同类客体

3.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的有(BC)。

A.盗窃罪B.抢劫罪C.私自开拆电报罪D.故意杀人罪

4.不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基本依据的是(BCD)。

A.同类客体B.一般客体C.简单客体D.主要客体

三、名词解释

1.直接客体

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2.复杂客体

复杂客体是指该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接客体。

3.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

4.同类客体

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的某一部分,该部分之内的具体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同或相近。

四、简答题

1.简述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答: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和共同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关系有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之分,它们都有可能受到犯罪行为的侵犯而成为犯罪客体。政治、经济、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如友谊关系、借贷关系等,这些关系只能由道德规范或由民事、行政法律加以调整与保护,而不在刑法保护之列,因此不能成为犯罪客体。而我国刑法所保护的那种社会关系是指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权,公民私人的财产所有权,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等等。这些社会关系在我国刑法第13条已有明确的表述,它们一旦为犯罪行为所侵犯,就成为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体决定的。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客体,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就意味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就不能构成犯罪。

2.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是什么?

答: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有: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而犯罪对象则未必;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要件,而对象则不一定;犯罪客体均受到侵害,而对象则未必;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标准,而对象则不是

五、论述题

1. 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承担者。通常来说,犯罪客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犯罪对象表现它的存在,也即犯罪分子的行为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的。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由于犯罪客体是每一犯罪的必要要件,它的性质和范围是确定的,所以它可以成为犯罪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主要是以犯罪同类客体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如果按犯罪对象则无法进行分类。犯罪对象不是每一犯罪的必要要件,它在不同的犯罪中可以是相同的;在同一犯罪中它也可以是不同的。正因为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具有不确定性质,加之少数犯罪甚至没有犯罪对象,所以它不能成为犯罪分类的基础。(5)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因此可以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犯罪客体则是生命权、财产权、公共安全等凭借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上的东西,二者具有具体与抽象的差别。

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犯罪构成要件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件是(B)。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要件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要件2. 不作为是指(D)。

A.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行为B.行为人的身体没有活动

C.行为人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D.当为、能为而不为的情形

3. 甲带邻居家5岁的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D)。

A.法律的直接规定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4. 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C)

A.故意杀人罪B.放火罪C.遗弃罪D.过失爆炸罪5.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是(B)

A.危害结果B.危害行为C.物质性危害结果D.因果关系

6. 关于发表言论,正确的是(D)。

A.发表言论仅仅只是暴露思想,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所以不能定罪B.发表言论是一种行为,可以定罪

C.对言论应进行分析,如发表有害言论就应定罪,反之就不应定罪

D.虽发表无害或有害的言论,但只是单纯暴露思想时,不是刑法上的危害

行为,不能定罪;反之,发表犯罪言论,意在实现其思想时,则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可以定罪

7. 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C)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法官把握的司法政策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下列犯罪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有(AB)。

A.遗弃罪B.遗弃伤病军人罪C.故意杀人罪D.玩忽职守罪2. 危害结果是(BCD)。

A.任何犯罪所必备的要件B.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D.间接故意犯罪的必要要件

3. 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有(BCD)。

A.犯罪人的相貌B.犯罪方法C.危害行为D.危害结果

4. 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AB)。

A.作为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因果关系

B.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D.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5. 关于不作为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

6. 下列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的是(ABC)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7. 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正确的说法有(ABCD)。

A.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认为女友如驾车外

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

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

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

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三、名词解释:

1.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2.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也就是危害后果,法律中的危害后果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所导致的事实性的客观损害以及主观的社会危害。

3.不作为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不作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与作为具有一种相反关系。

4. 刑法因果关系

刑法因果关系,是指犯罪实行行为与对定罪量刑有价值的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四、简答题:

1. 简述刑法中危害社会的行为。

答: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其特征是:(1)危害行为是行为人的身体动静。这是危害行为的外部的(客观的)特征,通常称之为有体性(身体性)。(2)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支配的身体动静。这是危害行为的内在的(主观的)特征,通常称之为有意性。如下几种情况,都不是危害行为:第一,单纯的反射运动。第二,睡梦中的动作。第三,精神病人在精神发作时的动作。第四,不可抗力下的举止。第五,身体受暴力强制下的动静。但是,如果不是身体受到暴力强制,而是精神上受到强制,是否属于危害行为,则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应依紧急避险处理;否则,当属于危害行为。(3)危害行为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身体动静。这是危害行为的价值评价特征,是危害行为的根本特征。

2. 简述不作为犯成立的条件

答:不作为,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其成立条件是:(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前提条件。特定义务的根据或者来源,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种:第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第二,行为人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第三,行为人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第四,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合同行为、自愿承担行为)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性。行为人虽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如果他缺乏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或者客观上使他不能履行特定义务,不构成刑法上的不作为。(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这是不作为的根本特点,也是与作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行为人只有在负有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时,才可能构成刑法上的不作为。

3. 简述我国刑法关于危害结果之规定的意义。

答:(1)是区分某些犯罪形态的依据。(2)是区分过失犯罪的罪与非罪的客观标准。(3)是某些犯罪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4)是影响刑罚轻重的重要因素。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客观方面需具备那些条件?

刑法总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刑法总论专业法学年级2013 级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正确的是( c ): A.不明知所犯罪客观要件内容就不构成故意犯罪 B.错把乙当甲杀害是犯罪对象认识错误 C.错将100克面粉当毒品海洛因贩卖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 D.非法拘禁他人两天后出于良心发现自动中止放出被害人构成犯罪中止 2.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B )。 A.简单的共同犯罪 B.复杂的共同犯罪 C.必要的共同犯罪 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下( D )情况成立共同犯罪。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B.缺乏共同意思联络和共同行为的的同时犯 C.共同过失行为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4.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B )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5.甲出于盗窃枪支的故意,窃得一军人的手枪一支,随后藏于家中。甲的行为属于( B )。 A.结合犯 B.牵连犯 C.连续犯 D.想象竞合犯 6.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

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C ) A.刑事拘留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刑事拘留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7.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D ) A.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B.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的,应当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C.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同时又发现漏罪的,应当先将漏罪与原判决的罪实行"先并后减";再对新罪与前一并罚后尚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实行"先减后并" D."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轻 8.关于累犯,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B ) A.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的二年刑期。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满,期满六年后又犯故意杀人罪。甲成立累犯 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 9.甲女因抢劫杀人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摔伤流产。一月后,甲被提起公诉。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 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被强制流产 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摔伤流产 10.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C ) 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子 B.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三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十五年 D.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但判前先行关押时间不算在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 悉乙家的丙为自己能盗窃成功标别墅图。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就找到乙

刑法总论测试题

刑法总则测试题 1.《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属于() A.狭义刑法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刑法修正案 2. 根据《刑法》第111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何种解释?() A.扩张解释 B.缩小解释 C.字面解释 D.当然解释 3. 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是以下哪一刑法原则的要求()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C.罪刑均衡原则 D.罪刑均衡原则 4.如果在日本嫖宿幼女不构成犯罪,在泰国幼女卖淫合法。那么一个日本人到泰国嫖宿中国幼女的,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按照属人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B.按照属地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C.按照保护管辖原则我国有权管辖 D.我国无权管辖 5.行为人甲于1997年9月1日既聚众斗殴又寻衅滋事,按照旧刑法,甲仅构成流氓罪,其法定最高刑为7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为10年。根据现行刑法,甲犯了数罪,其聚众斗殴罪的最高法定刑为3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为5年;其寻衅滋事罪的最高法定刑为5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10年。如果2007年6月发现了甲的上述罪行,对于甲的行为应当如何适用刑法?() A.适用1979年刑法 B.适用1997年刑法,以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追诉C.适用1997年刑法以寻衅滋事罪追诉D.不予追诉 6.“过失犯前款罪的,除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种罪状形式属于() A.叙明罪状 B.简单罪状 C.引证罪状 D.空白罪状

刑法学总论试题A

刑法学总论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5、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6、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决定执行的刑罚。 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5年以上15年以下 C、5年以上11年以下 D、6年以上11年以下 7、防卫过当是指()。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8、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9.甲谈恋爱失败,遂对女青年怀恨在心。某日,甲手持一刮脸刀片,趁人不备,将6位女青年脸部划成轻伤。甲的行为属于() A.牵连犯 B.想像竞合犯 C.吸收犯 D.连续犯 10.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 A.按劳取酬 B.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不发报酬 D.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 11.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 A.共同犯罪 B.非共同犯罪 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任意共同犯罪 12.某甲在1997年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1999年4月归案。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用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 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 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 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 14.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完整版)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D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 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B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 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B )。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7、( A )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 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 D )决定执行的刑罚。 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5年以上15年以下 C、5年以上11年以下 D、6年以上11年以下 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D )。 A、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 C、立功 D、犯罪动机 10、防卫过当是指( C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BCD)。 A、危害行为B、犯罪的时间C、犯罪地点D、犯罪方法 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CD)。 A、故意形式B、过失形式C、作为形式D、不作为形式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ACD)。 A、法定的义务 B、道义上的义务 C、业务或职务上的义务 D、行为人先前行为所引起的义务AB 5、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是()。 A、犯罪时空上不同B、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 C、犯罪的结果不同D、犯罪的行为不同 6、根据共同犯罪主观要件的原理,下列(ABCD)不构成共同犯罪。 A、缺乏意思联络的同时犯罪 B、同时实施故意内容不同的犯罪 C、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D、一方故意,另一方过失而构成的犯罪 7、避险不适时的情况有(AD)。 A、事前避险B、假想的避险C、事中避险D、事后避险

刑法学总论

刑法学总论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但书规定】:《刑法》第37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行政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者是罪与非罪的区别:37条是犯罪,但是可以免予刑事处罚;13条不认为是犯罪。 2.【预备、未遂、中止的相关概念和处罚方式】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刑法》第22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22条第2款)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刑法》第23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23条第2款)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1款) 处罚方式: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刑法》第24条第2款) 3.【共同犯罪人及其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作用地位为主兼用分工形式(以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主要标准,适当照顾到共同犯罪人行为性质和活动分工的特点)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刑法》第26条第1款) 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刑法》第27条第1款)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2.以下系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 )。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有人认为 D 项不属于,故不选 D 项不算错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外汇犯 罪决定 立法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以下不 是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是( A .罪刑法定原则 B C.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原则 D 2.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原则采用的是( A. 从新原则 B. C. 从旧原则 D. )。 .罪刑相适应原则 .适用 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3 某甲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是( A .发生在荒野 C.发生在“严打”期间 4 重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A .罪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用枪将被害人打死 D .被害人是盲人 在本质上违反了( B .罪刑法定原则 D .罪责自负原则 ) 。 5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 A.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B. 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C.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D.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 当根据民意判决 6.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 38 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 余万美元的“中介费” 、“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 ) ? A. 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 B. 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 果的统一 C. 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 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D. 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 果的统一 7 外国人A 乘坐我国民航客机,在飞机飞行于公海上空时在飞机里对我国公民 造成重伤。对此案件,应适用 ( ) 。 A 属地管辖原则 B 属人管辖原则 C 保护管辖原则 D 普遍管辖原则 8\1983 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决定》规定:本决定颁布后 审判的案件适用本决定,其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是 A 从新原则他 B 从新兼从轻原则 C 从旧原则 ( )? 30 B 实施伤害行为, 9 当开往A 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驶于 B 国境内时, 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 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 A 、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B 、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 、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D 、酌情考虑适用我国刑法 10 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方面采取( )原则。 A 、普遍管辖原则 、保护原则 ( )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A 国公民甲某与 C 国公民乙发生殴斗,甲愤 C 、属地原则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以下属于广义刑法( A 刑法典 B c 刑法修正案 D

刑法学总论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共3题,共计40分) 1.张某案(本题12分) [案情]张某(女)与李某系夫妻,林某(男)系李某的同事。张某因怀疑其丈夫李某有外遇,为弄清真相,遂找到林某了解情况。1998年7月22日上午,张某给林某打电话,让林某来家中,要与李某对质当面核实此事,林某应邀前往。当日下午2时许,林某来到张某家中,当得知李某外出未归时,遂对张某进行语言调戏、拉拽,张某表示反对。林某仍继续纠缠。张某借口喝水而脱身,去另一房间取出一把小宝剑(金属制工艺品),藏在身后回到原房间。当林某再次调戏,实施强行亲吻、搂抱、拉拽等侮辱猥亵动作时,张某手持小宝剑朝林某的腹部猛捅一刀,致林某倒地丧失行动能力。隔了一会儿,张某见林某倒地挣扎,又朝其胸部、背部等处连捅二十余刀,林某因心脏被刺破当场死亡。林某不再动弹,张某即委托李某之嫂报警,公安机关遂到张某家中将等候的张某抓获。归案后张某如实陈述了事情经过,但认为自己杀坏人没什么不对的,拒绝认罪和悔罪。[问题](1)张某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构成何罪(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为什么?(8分) (2)如果张某构成犯罪,具有哪些法定量刑情节,应当如何处罚?说明理由。(4分) 答案:故意杀人罪防卫过当——扎腹部事后防卫 法定情节:自首、防卫过当 2.吴甲致吴乙死亡案(本题14分) [案情] (1)吴甲曾因抢劫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8年1月2日,在有期徒刑执行3年整(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为2年整)时被假释。 (2)1999年3月13日,吴甲因李某欠其借款未还一事,酒后到李某家索要欠款,而与李某发生口角。吴甲为报复李某,即到其父亲吴乙家的院内拿了一根铁棍(长140厘米,直径5厘米)。吴甲回来后,见其李某与吴乙站在路上说话(两人相距约1米),便手持铁棍向李某奔去。吴甲之弟吴丙见状过去阻拦,吴甲遂在距离李某约3米远的地方朝李某的头部抛出铁棍。李某慌忙躲闪,铁棍飞过李某,正好击中吴乙的头部(左颞部),吴乙在送往医院抢救的途中死亡。 (3)吴甲对造成父亲死亡悔恨不已,先是去村委会投案,后因惧怕处罚在公安人员到来之前逃走,被公安机关网上通缉。1999年6月3日,吴甲被抓获。 [问题](1)对于吴甲致吴乙死亡一案,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其犯罪形态(既遂、预备、未遂、中止)为何?说明理由。(6分) (2)吴甲是否构成累犯?说明理由。(4分) (3)如果吴甲致吴乙死亡的犯罪行为应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则法院对于吴甲应当如何决定总和刑期(数罪并罚)?(4分) 答案:杀人罪既遂——打击错误 不构成累犯——假释期间犯新罪 撤销假释,先减后并,(5——3年)并10年,并罚得出的刑期为需要继续执行的刑期。

最新刑法学总论试题A

刑法学总论试题 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2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立法解释 B 、司法解释 C 、学理解释 D 、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A 、从新原则 B 、从旧原则 C 、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 1985年 5月生, 1998年 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 2380余元; 1999年 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 1200余元; 2001年 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 被抓获。孙某应对(负刑事责任。 A 、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 、抢劫和绑架行为 C 、盗窃和绑架行为 D 、绑架行为 4、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A 、犯罪预备 B 、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5、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无期徒刑 6、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年,执行 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 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决定执行的刑罚。 A 、 10年以上 15年以下 B 、 5年以上 15年以下

C 、 5年以上 11年以下 D 、 6年以上 11年以下 7、防卫过当是指(。 A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8、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 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C. 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9. 甲谈恋爱失败,遂对女青年怀恨在心。某日,甲手持一刮脸刀片,趁人不备,将 6位女青年脸部划成轻伤。甲的行为属于( A. 牵连犯 B.想像竞合犯 C.吸收犯 D.连续犯 10.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 A. 按劳取酬 B.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 不发报酬 D.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 11. 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 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 趁机将乙装有 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 A. 共同犯罪 B.非共同犯罪 C. 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任意共同犯罪 12. 某甲在 1997年 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 1999年 4月归案。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用的原则是( A. 从新原则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3.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总论

《刑法学》练习习题库 上编刑法总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选择题: 1.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是(D)。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2.《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处。”这一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述的情况是(A)。 A.前段的例外B.前段的递进C.对前段的补充D.对前段的限制 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C) A.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4. 我国刑法典的生效时间(C)。 A.从刑法批准之日起施行B.从刑法通过之日起施行 C.公布一段时间后再施行D.从刑法批准公布之日起施行 5.论理解释包括(ACD)。 A.当然解释B.学理解释C.扩张解释D.限制解释 6 6.广义上的刑法包括(ABC)。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法规范D.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7.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所说的法律有特别规定主要是指(ABCD)。 A.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 B.对民族自治地方适用刑法的特别规定 C.刑法典施行以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 D.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基本法的特别规定 二、填空题 1.刑法是关于、和的法律。 答案:犯罪、刑事责任、刑罚 2.刑法的功能是、、。 答案:规制功能、保护功能、保障功能 3.广义的刑法不仅包括刑法典,还包括和。 答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4.我国修订后的《刑法》于年月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年月日起施行。 答案:1997、3、14、1997、10、1 5.刑法的解释按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和 答案:文理解释、论理解释 6.刑法的解释按效力分类,可以分为、和。其中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的主体分别是、和。 答案: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三、名词解释 1.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通常认为立法解释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刑法立法中所作的解释性规定;二是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三是在刑法施行的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 2.扩张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的立法精神,将刑法规定中所使用的词语的含义扩大到较字面含义为广,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 3.单行刑法 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4. 附属刑法 附属刑法是指规定在经济法规、行政法规等非刑事法律中的有关犯罪的刑罚的附属刑法规范的总称。 四、简答题 1. 简述我国的刑法体系 从总则来看,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是指导和适用于整部刑法的通则性规范;第二章犯罪,规定的是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犯罪特殊形态等犯罪总则性质的内容;第三章是关于刑罚种类的规定,第四章是运用刑罚的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 分) 1.以下不是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原则采用的是() A.从新原则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某甲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是() A.发生在荒野 B.用枪将被害人打死 C.发生在“严打”期间 D.被害人是盲人 4重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在本质上违反了()。 A.罪刑相适应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5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 )? A.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B.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C.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 6.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 A.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C.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7外国人A乘坐我国民航客机,在飞机飞行于公海上空时在飞机里对我国公民B实施伤害行为,造成重伤。对此案件,应适用( )。 A属地管辖原则 B属人管辖原则 C保护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8\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决定》规定:本决定颁布后审判的案件适用本决定,其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是( ) A从新原则他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9当开往A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驶于B国境内时,A国公民甲某与C国公民乙发生殴斗,甲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A、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D、酌情考虑适用我国刑法 10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方面采取()原则。 A、普遍管辖原则 B、保护原则 C、属地原则 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以下属于广义刑法()。有人认为D项不属于,故不选D项不算错 A刑法典 B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外汇犯罪决定 c刑法修正案 D立法解释 2.以下系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

刑法总论在线作业答案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 1.【第01章】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其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是对前段的()。 A 例外 B 补充 C 限制 D 特别 正确答案:A 2.【第01章】在我国对刑法的立法解释的方式有()。 A 刑法中用条文明确规定的解释 B 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 C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实施中发生的歧义所进行的解释 D 国家立法机关工作人员撰写的刑法释义 正确答案:ABC 3.【第01章】只要含有剥夺人身自由的内容的法律规范,均属于广义的刑法。 正确错误 正确答案: 错 4.【第02章】刑法分则中对故意杀人罪规定了比虐待罪更高的法定刑,这体现了()。 A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 罪刑法定原则 C 罪责自负原则 D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正确答案:D 5.【第02章】甲男和乙女于某日在公园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如何认定()。 A 聚众淫乱罪 B 组织淫秽表演罪

C 寻衅滋事罪 D 无罪 正确答案:D 6.【第02章】罪刑法定原则排斥的刑法解释是()。 A 限制解释 B 类推解释 C 文理解释 D 扩张解释 正确答案:B 7.【第02章】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 B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C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D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正确答案:BCD 8.【第02章】下列选项中,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刑罚制度有()。 A 累犯 B 自首 C 缓刑 D 减刑 正确答案:ABCD 9.【第02章】下列哪种情形体现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A 对累犯从重处罚 B 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C 对中止犯的处罚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刑法学总论期末考试答案

姓名:胡永阳班级:默认班级成绩:9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犯罪论的结构涉及到的三要素不包括()。1.0分 ?A、 罪 ? ?B、 责 ? ?C、 刑 ? ?D、 行 ? 我的答案:D 2 关于紧急避险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紧急避险保护了合法利益,但是牺牲了第三者的利益? ?B、 紧急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大于所牺牲的利益 ? ?C、 紧急避险的行为是无害的,因此符合法律规范 ? ?D、 紧急避险实际上损害了合法利益 ? 我的答案:C 3 防卫过当的构成条件是()。 1.0分 ?A、 必须是正当防卫行为 ? ?B、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 ?C、 造成重大损害

? ?D、 以上都是 ? 我的答案:D 4 根据我国《刑法总则》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1.0分 ?A、 犯罪预备 ? ?B、 犯罪未遂 ? ?C、 犯罪中止 ? ?D、 犯罪既遂 ? 我的答案:D 5 关于因果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刑法中,若一个行为直接导致一个结果的发生,不需要再做因果关系判断。 ? ?B、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有刑法意义的危害行为与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C、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在案件事实清楚的情况下的关系,而非刑侦意义上的犯罪原因。 ? ?D、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相同的意义。 ? 我的答案:D 6 财产性犯罪中,()是作为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1.0分 ?A、 犯罪是否得逞 ? ?B、 是否着手 ?

?C、 结果是否发生 ? ?D、 结果是否造成危害 ? 我的答案:C 7 特殊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被判处()一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 1.0分 ?A、 一年 ? ?B、 二年 ? ?C、 三年 ? ?D、 四年 ? 我的答案:C

刑法学总论模拟题1

刑法学总论模拟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中废除了类推,这标志着我国刑法坚持了()。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不株连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立场 2、某高级法院副院长出版了一本刑法学教科书,对刑法的若干问题作了阐释。这种解释属于()。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3、“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这体现了()。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遍管辖原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种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抢劫 B、贩卖毒品 C、绑架 D、投毒 5、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存在于()的犯罪中。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6、行为人误用空枪去杀人,导致未遂的,属于()。 A、客体的错误 B、对象的错误 C、工具的错误 D、因果关系的错误 7、(),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必备的要件。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时间 D、犯罪地点 8、判断犯罪既遂的标准应采取()。 A、结果说 B、行为实施终了说 C、构成要件说 D、目的实现说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 )。 A、时间效力 B、对地域的效力 C、对人的效力 D、追诉时效 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A、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B、尾随被害人的行为C、守候被害人的行为D、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3、我国刑法规定的从犯包括()。 A、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B、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 C、帮助犯D、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人 4、防卫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防卫B、假想的防卫C、防卫挑拨D、事后防卫5、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是()。 A、罪刑相适应原则B、以犯罪事实为根据C、以刑事法律为准绳D、罪责自负原则 6、下列哪些情节属于量刑的法定情节( )。 A、累犯 B、立功 C、未遂犯 D、胁迫犯

刑法总论练习题答案(1)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填空题 1、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2、普通刑法、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3、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4、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5、当然解释、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二、选择题 1.ABD 2.C 3.AB 4.AC 5.A 6.B 7.B 8.A 9.B 10.ABCD 11.AD 12.B 13.AC 14.B 15.B 16.B 17.AB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填空题 1、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 4、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5、适用法律 二、选择题 1、B 2、B 3、B 4、B 5、ABCD 6、D 7、ABC 8、B 9、A 10、D 11、 C 12、BC D 13.D 14.C 15.D 16.D 17.C 18.D 五、案例分析 二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填空题 1、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2、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3、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4、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5、外交特权、豁免权 二、选择题 1、D 2、B 3、ABCD 4、C 5、BC 6、BD 7、AB 8、AB 9、C 10、C 11、 A 12、ABC 13、ABCD 14、 B 15、ABCD 16、ABCD 17、D 18、 C 19、A 20、AC 21、ABC 三、名词解释(略) 四、案例分析 1、李某的申诉理由不能成立。因为刑法的溯及力针对的是新刑法生效后,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而本案不属于这种情况。 2、对王、李某能适用我国刑法。对王某、李某应定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并按刑法第64条规定,对王某、李某实行数罪并罚。理由是:按我国刑法第7条的规定,王某、李某是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杀害我国公民程某,并抢劫财物,所以应适用我国刑法。 3.适用中国刑法,根据刑法第7条属人原则的规定。 4. 对被告人甲应适用我国刑法。 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关于属地原则之规定。 5.适用中国刑法,根据刑法第7条属人原则的规定。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选择题 1、B 2、D 3、A 4、A 二、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对 5、错 6、错 五、案例分析 不构成犯罪。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第五章犯罪客体 一、选择题 1、ABC 2、A 3、C 4、B 5、CD 6、AC 四、案例分析

刑法学总论习题及答案集

《刑法学总论》习题及答案集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四章犯罪概述 第五章犯罪构成 第六章犯罪客体 第七章犯罪客观要件 第八章犯罪主体 第九章犯罪主观要件 第十章排除犯罪性行为 第十一章犯罪形态 第十二章共同犯罪 第十三章定罪 第十四章刑事责任 第十五章刑罚概述 第十六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十七章量刑 第十八章刑罚执行制度 第十九章刑罚消灭制度 第一章导言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是研究(D)的科学。 A.刑事法律 B.刑法 C.犯罪 D.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2.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C)。 A.组成 B.结构 C.组成和结构 D.总则和分则 3.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D)行为作斗争。 A.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B.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犯罪

C.其他刑事犯罪 D.一切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 1.从解释的方法上来划分,刑法的解释可分为(BC)。 A.学理解释 B.文理解释 C.论理解释 D.立法解释 2.广义上的刑法包括(ABC)。 A.《刑法》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法规范 D.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判例 3.刑法的性质包含(AB)两层含义。 A.阶级性 B.法律性 C.严厉性 D.残酷性 4.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AC)。 A.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 B.鲜明的阶级性 C.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D.调整和维护的社会利益的广泛性 5.我国刑法的任务中有(ABCD)。 A.保卫国家安全 B.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C.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6.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有(CD )。 A.公安部 B.司法部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法院 7.从解释的效力上来划分,刑法的解释可分为(ABC)。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1刑法学(总论)试卷A--王兰高

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供2010 级法学系法学、国际商法专业使用) 考试科目:刑法学(总论)试卷类型:A 备注:(闭卷) 试题一、判断题(共10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正确写T,错误写F 共10 分每题1 分) 1.刑罚消灭的原因有:①刑罚执行完毕②缓刑考验期满,③假释考验期满,④犯罪人死亡, ⑤超过时效期限,⑥赦免。 2.刑法总论与刑法各论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刑法各论对刑法总论起(指导)和(制约)作用。 3. 刑法各论对刑法总论起①贯彻与体现刑法总论;②促进刑法总论实践效应;③丰富和发展刑法总论的作用。 4. 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5. 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是人行为具备相对自由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的核心和关键要件。故此,犯罪主体不必说是人,但肯定是有一定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6.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改造罪犯,预防犯罪;所谓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7. 以犯罪的危害程度为标准,可将犯罪构成分为普通的犯罪构成和加重的犯罪构成或超级加重的犯罪构成

8.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是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员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9. 从重处罚、从轻处罚的情节,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10. 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三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试题二、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答题表中,不答或答错均不得分,共10分每题1分)。 1、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国的杰瑞。对汤姆的杀人行为不适用中国刑法 C.中国法院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对劫持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辖权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D.外国人丁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适用中国刑法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某甲与邻居某乙因琐事发生争吵,某乙气极朝某甲右眼打了一拳,即要退回房内,某甲追上朝某乙下腹打了一拳,某乙倒地死亡。尸体解剖发现某乙脾脏异于常人,极脆弱易受打击而衰竭,某乙正是因此而死亡。则本案中某甲的行为性质()

刑法学往年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2009年春季学期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资料 (中央开放专科生用) 本总复习资料包括五方面内容:1、往年试题14套。2、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10套。 3、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 4、《刑法学学习指导(上册?刑法总论)》204-209页的三套模拟测试题参考答案。 5、《刑法学(1)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80-87页的三套自我测试题参考答案。在对《刑法学(1)期末复习指导》中的《刑法学(1)综合练习题》和《刑法学(1)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的习题进行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往年试题和刑法学(1)期末考试总复习综合自测题可以作为期末考试前数周冲刺使用。 第一部分往年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法学(1)试题 (2008年7月)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3、盲人犯罪后可以()。 A.不负刑事责任 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减轻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A. 提前防卫 B. 事后防卫 C. 防卫过当 D. 防卫挑拨 5、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