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亚季风的成因教案

东亚季风的成因教案

东亚季风的成因教案
东亚季风的成因教案

东亚季风的成因教案

板书设计:

东亚季风1、季风的概念

2、东亚的区位: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

3、东亚季风的大概影响范围:中国东部沿海、朝鲜半岛、日本

4、东亚季风主要形成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5、总结(表格形式)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文章摘要:季风是广大地区范围内近地面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它在东亚及南亚地区最为盛行.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两种季风各具特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不妨加以对比一下,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共1页) 文章关键词:季风气候风向东亚形成南亚对比地区中学地理教学学生理解 文章快照:、西伯制亚 低压,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产生了太平洋向亚欧大陆运莉的气流,在摩擦、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夏季风。2、南亚季且的形成既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又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南亚地区1O月到坎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与东亚季风成目相同,印由亚欧太陆与太平洋之间热,性质差异形成的。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则是由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6到9月正是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凤带越过寿道,在地转偏向作用下向右俯转,形成了南亚地区的西南风,即西南季风。二、特点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特点上有相似之赴.即东亚的r 土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都来自干亚醢_陆.既干又斗。东亚的夏季及南亚的西南季风又都来自海洋,所毗既温暖又湿润.不同的是前者来自干太平洋.而后者来源印度洋。三、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分布范围鞍广,包括中国、俄罗斯东都、蒙古、日本半岛及朝鲜半岛。南亚季风分布地区略小,包括南亚半岛、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四、对天气影响比较亚洲东部天气的变化与季风密切相关.井形成了一些寅害性的天气.如:冬季的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的洪涝灾害。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盛行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般出现非常干旱的天气.致使河流中断,生活用水困难。西南季风的强弱、到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也台使南亚出现旱涝灾害.如95年夏季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灾害,造成众多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就是由于强动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降雨所致。五、比较后取得的教学效果1、避免学生产生同是季风成固相同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过这样相似的问题。2、当讲授南亚气候时.对东亚季风扣南亚季风进行全面的比较。一方面把新教材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有利于南亚季风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东亚季风.起到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师范学校邮政编码:277300)种是类发晨切靳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悻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熹型、鼻型、胜型、血型、骨骷等。早在类发晨的韧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巳形成.这种差尉是由于人粪吝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J 罱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固此.地球上的类可分为三个主要种:自种、黄种、黑种三个人种。那幺,印度人属哪一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凡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锟多认为印度是黑种人。拣而划分种的外表特征睬肤色、头发形状、面部荨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髂。骨骼不同,种不同。以头颅骨为列.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彤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迫近似方形的为黑种。而印-18·●毛恒禄度的头颅骨罔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舟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自种。其次.从印度原居地看.印度原是居住在里海和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夸4O00多年前迁往夸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一30~之闻,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类迁秽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争日印度太部分是白种.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证及原居地。不菲我们将告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是黑种人。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自种。■{作者单位:甘肃省甘答一中74l加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原文 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明其成因,阐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二)课程标准解析 在《气压带和风带》中具体有三个要求: 1)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由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环流引入主题。 2)运用教材上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说明三圈环流的成因。 3)通过对三圈环流的讲解,引进对气压带、风带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6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是在之前的初中就学习过地理课,且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决的。 2.知识结构关联图 1)单圈环流示意图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1 张人禾1李强2,3 (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提要 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所造成。热带海洋温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异常,热带海温的变异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而且也通过热带地区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季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造成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回顾了发生在热带东太平洋(ENSO现象)、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物理过程,并指出东亚季风与这些热带区域的海温变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它们之中任一部分的变化。 关键词:东亚季风ENSO海表温度 引言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同造成的海洋和陆地对大气加热的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是季风产生的主要原因。亚洲季风系统是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1,2],季风的变异在全球热带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季风也是东亚大气环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亚洲季风各子系统的分析表明[4,5],亚洲季风是由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两个子系统构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印度地区的季风系统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系统不仅组成的成员不同,其变化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6,7]。东亚地区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区域。对于东亚地区来说,北半球冬季东亚大陆上为冷源,东亚大陆以东和以南的太平洋上为热源,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巨大热源和华北)西伯利亚上空的强烈冷源之间的巨大温度差异是东亚冬季风的主要驱动力。夏季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正好与冬季相反,东亚大陆上为热源,东亚大陆以东和以南的太平洋上为冷源,这种热力差异导致了东亚夏季风的产生。 海洋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到达地球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落在海洋上并被海洋吸收。由于海洋的质量和比热很大,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存贮器。海洋巨大的热惯性使得海面温度的变化比陆面温度的变化小得多,它对大气温度的变化起着缓冲器和调节器的作用。在热带地区,由于存在着更强的直接太阳辐射,在海洋中形成了能量的盈余,除了海流把贮存的一部分能量从热带输送到较冷的中高纬度外,热带海洋也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向大气释放能量,并向大气提供大量的水汽。因此,热带海洋在调节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夏季风从热带海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到达季风区,对亚洲夏季风期间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热带海洋热状况不仅可以影响到夏季风的强弱,也通过影响季风气流,对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季风区的降水,造成旱涝等气候灾害的发生。 1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ìo)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强烈增暖现象,其持续的时间 ) 22 )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40225012)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臵: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臵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范围

高中地理_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 2、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3、总结、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课前预习】 ※结合教材,预习并完成以下内容 1、概况: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洲的季风气候区,农业以为主,作物以为主,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家。 2、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①,②, ③,④ . 3、①小农经营: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生产是以单位。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受的制约,农民将收上来的稻谷 相当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场上的出售的稻谷是有限的。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的水寒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小农经营无力进行建设水利工程,需要。 4.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一:结合所给材料,分析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材料1:水稻是好暖喜湿作物,在生长期内要求有较高的气温。水稻又是需水量很大的作物,生长期内需求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上,总需水量相当于旱粮的2-4倍。水稻种植要求田地平整,排灌方便。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材料2:水稻种植业起源于亚洲,历史悠久,农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通过精耕细作, 提高稻谷单产量。长期以来,稻米已经成为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市场需求量较大。 材料3:教材47页中有:亚洲水稻分布图,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人口密度图 思路点拨: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归纳总结: ※问题探究二:结合材料及课本相关内容概括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形 成原因,并提出今后发展措施。 【材料】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全家六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某承包了0.5 公顷土地,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 一般情况下,李某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0.1公顷田种单季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0.1公顷)。在收成的3800千克当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李某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 令李某最为头痛的是每年的水旱灾害,每当发生灾害的年份,农田的经济损失就很大。而李某又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 1、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2、对季风水田农业得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 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 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的影响。 类型 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 风带 季节 移动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______。

2.北半球 特点:气压带相对?______。 原因:陆地面积____,__________差异明显。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区。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__________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__________气候 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风带 __________气候 全年__________ 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地表热量分布不均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考查点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a、b两地气压高低比较状况:a____b。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一、季风的简介 1、季风的形成原因 地球由于冷热不均和自转,使得全球形成三圈环流,并产生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的公转,所有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着季节的移动而发生移动。假设地球表面上是均匀的话,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成带状分布。 但是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是海陆相间分布的。因此根据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了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30度附近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被称为印度低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但是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将这个高压带切断了,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凡是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东南风。冬季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60度附近形成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极地低气压控制的,由于蒙古高压的存在,使得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此时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西北风。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吹不同方向的风,称为季风。季风在全球都有分布,但是在东亚地区最为典型。因为东亚地区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所以冬夏季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相差很大。 2、东亚季风的特点 夏季吹东南风,风由海洋吹来,比较凉爽,比较能带来大量的降水我国位于东亚地区,是季风最典型的地区。冬季时吹西北风,风由大陆吹来,比较寒冷而且很干燥。 二、季风的影响 1、大尺度的影响——回归线上的绿洲 我国位于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位于季风区。这块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在其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比较干燥,全球同纬度地区,大多形成沙漠,例如全球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但是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却是形成粮仓,就是在季风的影响下,夏季吹东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在世界的分布范围;举例说明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地理信息;通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学会地理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来认识身边的地理事物,培养热爱地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归纳季风水田农业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用幻灯片放映各种大米图片 提问:各种优质大米的产地五花八门,像东 北珍珠米、泰国香米、湖南大米等等,为什 么优质的大米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寻 找答案。 观看图片,并思考问题 通过图片导入,可以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1.学会用图分析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的区 位因素 2.举例说明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明确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确定学习方向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提问:从稻作农业(季风水田农业)这个名 称可以看出什么? 稻作农业农作物类型(水稻) 季风气候类型 水田耕地类型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顾名思义,了解季风水田 农业的相关知识,为下面 知识的讲解做一些铺垫

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同时放映放映亚洲地理区域划分图、亚洲气 候类型图、水稻种植业分布图 提问:结合这三幅图,找出季风水田农业的 分布区域。 知识补充:(简单分析原因) 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 读图分析、综合比较、 得出答案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 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从图 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 影响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投影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设计问题供学生 思考: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哪些因素 有关?(提示学生从前面所学的影响农业的 主要区位因素来进行分析,并指出分析农业 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或区位因素,要从自然 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入手) 展示亚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 提问学生: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 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区 内? 追问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会分布在在季风 气候区?(结合三种季风气候类型的气候特 征和水稻生长习性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正是因为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征 与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一致,所以才使 得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展示亚洲地形分布图 提问学生: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 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地形怎 么样?(提示学生结合图例说明来分析) 追问平原地区的土壤质量怎么样? (图中平原主要是由河流从上游带来的泥 沙大量堆积而成,所含有机质、矿物质丰富, 所以土壤深厚肥沃) 追问图中水稻分布区域你还能看出什么?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提示学生注意蓝色的 线条) 教师归纳:正是因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思考问题,回顾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与地形、气候、土壤、 水源、市场、交通等有 关 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热点季风气 候区域内 三种季风气候类型共 同的气候特征是夏季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与水稻好暖喜湿的生 长习性一致 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 200米以下的平原地 区、沿海地区,地形平 坦 土壤肥沃 多大江大河,水源充足 有利于为水稻提供丰 富的灌溉水源 通过前面对农业区位因 素的学习,学生大概知道 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教 师适时加以补充,可加强 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的 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通过将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地形分布图、亚洲人 口分布图与季风水田农 业分布图结合起来,同学 们很容易直观的看出,季 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 季风气候区,这些地区地 形平坦、人口密集,这时 教师再不断地追问可激 发同学们去思考,从而得 出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分 布的其他因素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21《季风水田农业》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3.2.1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2、掌握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原因和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之季风水田农业。教材通过图文结合,展示了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并总结归纳了其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补充其形成各特点的原因及可采取的措施。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2)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原因和措施。 2、难点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2′) 前面,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具体来学习4种农业地域类型。因为在世界粮食生产中,亚洲的水稻生产占用重要的地位。水稻种植业包括了我国南广大的水稻种植区,能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所以我们首先来学习水稻种植业,也就是季风水田农业。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7-48,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5′) 1、读图3.11,完成读图思考题。(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分析出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提高其地理基本技能。 2、试分析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原因和措施。(9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学生依据课本已有的特点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并思考针对这样的特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三)小组讨论(5′) 1、图3.11中四幅图分别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2、面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几方面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

季风环流及应用教案

课题:季风环流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说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热力作用。 2. 说出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纬向分布被海陆热力差异打破,以及1、7月3气压中心。 3. 绘制亚洲季风环流1、7月分布图,说出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1. 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纬度纬向分布的破坏。 2. 准确说出1、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的3个气压中心。 3. 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以及对昆明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的差异。2.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西南季风的成因。教学过程 【一】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读图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图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从以上两图可以看出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却被分割成几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其原因是________ (1)此时为季(冬、夏) (2)在A处用箭头表示此季节的风向。 (3)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受 压控制(写出气压名称)。 (4)此时我国西南地区盛行风。 【二】认识季风环流的形成 (1)季风的定义:大范围盛行风随季节显著改变的现象。 (2)代表地区:亚洲 读“世界1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和“世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 小组讨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①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对东亚气候影响。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介于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东亚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即东亚冬季风。 ②亚洲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副高)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夏季,介于北太平洋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的东亚则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季风。 归纳:这种冬、夏季节盛行风向有规律的向相反或接近相反方向的变化的风,就称为季风,这种由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风向的变化形成的环流就称为季风环流。 延伸:由于东亚介于最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所以气压中心和风向的变化也显著,形成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知识迁移:同样的季风环流在南亚也存在。只是冬季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南下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形成东北风;夏季西南季风除海陆势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外,还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在黑板上用地理简图解释西南变化的成因。)

专题复习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十一)

专题复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十一)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图11—1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2)B地区每年一般会出现“”天气。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是。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4、5月份亚洲大陆升温迅速,形成热低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西边。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地区以东南或偏南季风形式深入到北部及河套一带。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而多雷阵雨。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三个源地。第1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2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经印度尼西亚或马来半岛与第1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汇合成赤道辐合带;第3支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它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东亚夏季风进退有两次急进和一次速退。一般5月初夏季风盛行到华南,此时为华南季风雨的开始;5月底或6月初盛行到西南地区;6月中夏季风突然盛行到江淮流域,即为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7月中夏季风再次跃迁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即为北方地区雨季的开始,同时亦为华中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天气;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此时推进到夏季风在中国活动的最北、最西界限。因此夏季风活动从华南到华北以北地区约需4个月之久。而其撤退又是一次突变,一般9月初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即冬季风开始建立,冬季风的来临只需1个月的时间。 【冬季风】 东亚季风环流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环流始自10月中旬,结束于翌年4月中旬,其中以12月~3月初是冬季风的全盛期。大陆上的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由此吹出寒冷干燥的西北或东北季风,最先到达中国北方,很快就向南推进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风1月最强盛,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至华南地区24小时可降温12~16℃,有时伴有中到大雨。海南岛也可降温8℃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伴有毛毛细雨。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3千米以下),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高原东侧及其以东流向中国东部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在北部多大风、晴天,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运行缓慢,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一条静止锋,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 【冬夏季风对比表】

高考地理复习 一轮复习知识点: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高考地理复习世界地理分区及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考点搜索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一节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一、东亚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位置 范围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 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 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 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 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⑵发达的经济

季风水田农业 公开课教案

《季风水田农业》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在分析其区位因素时是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最后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例,引导总结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特点的思路,为以后学习其他农业地域类型打下基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训练 (2) 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 (2) 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所以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下面我们就来继续认识世界上另一种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活动一:师生看图探究水稻的生长习性、种植过程以及分布地区,开题季风水田农业。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张图片,如此美丽的景象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景观吗? 生:略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梯田没什么稀奇,梯田里种水稻同学们听说过吗,这里梯田里种的就是水稻,那么关于水稻以及它的种植过程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播放水稻种植过程的幻灯片) 师:看了这几幅图片无法不让我们被劳动人民艰辛所感动,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生共背),在感动之余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种植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录像及你们的调研谈谈你对水稻及水稻种植的了解。 生:发言略 生成结论: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水稻的生活习性是耐高温,需水量大。且生产过程及其复杂。那么世界上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幻灯片展示世界水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季风环流(教学设计)课题:大气环境—季风环流 科目:高中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时: 1课时 提供者:郭晓庆单位: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一、考纲要求:基本要求:知道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 能说出季风环流的原因以及能判断季风的风向 发展要求:理解季风环流下形成的季风气候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学考考纲和能力要求编制学案,选取典型案例及例题,使学生学习 习后能掌握该章节的主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本章节考点的考核形式和解题的技巧 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的气候,热爱自然地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感觉较为吃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够 2、地图的读解能力较为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旧知识回顾衔接新知识、学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季风环流;运用自主学习探究、讲练结合法,将生活中的案例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推理 2、教学难点 季风气候在东亚和南亚的成因上的区别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给5分钟的时间温故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直接校对答案独立完成温故知识 学生交换试卷校对答案 通过题目回顾上节知识, 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引入新课: 看同纬度撒哈拉照片,与印度季风气候的照片对比....... 欣赏同纬度不同的气候图 片 激发学生对学习季风 环流的兴趣。

学习新课: 1、指导回忆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导致冬夏季陆地上的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合作探究欧亚大陆不同的季节的气压带被陆地切割的情况 3、通过案例合作探究季风环流的成因 4、总结季风环流的成因 风向 5、透过学考考看相关题型 6、布置练习题。1、回忆并在导学案上完成探 究一(1)题 2、合作探究并完成探究一 (2)(3)题 3、积极探讨东亚南亚季风环 流的成因 4、认真总结季风环流的内容。 6、回归学考演练习题 1、知道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 心的形成原因 2、能说出不同季节亚欧大陆 与太平洋上的大气活动中心 名称 3、能够阐述东亚南亚季风气 候的成因的不同之处 4、学生会举一反三,检测学 习效果。 课堂小结:教师表述:学生笔记理解 强化学生对季风环流的 认识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